金融约束理论:关于金融发展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金融约束理论:关于金融发展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金融约束理论:关于金融发展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金融约束理论:关于金融发展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杨时革1

一、金融约束理论的基本观点

“金融约束理论”(Theory of Financial Constrains)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赫尔曼(Herman)、斯蒂格利兹(Stiglits)和凯文(Kevin)等人提出来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主要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观点,以及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麦金农等人的金融深化理论作了批评和修正,从而形成了关于金融发展问题的另一种分析思路和研究框架,该理论所阐发的政策设想被认为是适应于东亚经济起飞时期金融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战略选择。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实际利率上升对经济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存款利率上升,虽然会带来贷款的增加,从而剌激投资和产出,但同时企业筹资成本亦上升,从而投资需求下降;而存款实际利率提高,居民储蓄上升的同时,又抑制的居民的消费需求;另外,实际利率过高,引致外资流入,从而使汇率高估,出口需求因此下降,这三方面的影响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金融约束理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还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深化论的前提假定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因为经济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以及代理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失灵。斯蒂格利兹(Stiglits,1993)将金融市场失灵概括为7大方面:一是作为公共品的监控问题;二是监控、选择和贷款的外部性问题;三是金融机构破产的外部性问题;四是市场缺失及不完善问题;五是金融市场垄断问题;六是竞争性市场的帕累托无效率问题;七是投资者信息缺乏问题。

“金融约束理论”指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因此必须由政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就是应由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对存贷利率、市场准入及资本市场竞争加以限制,从而为金融及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Rent Opportunities)。这也即是金融约束的涵义界定。这里的“租金”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存款利率(保持实际利率水平为一正值),使其低于竞争性市场均衡利率,从而为银行和私人部门创造的额外收益。而这种租金的效用即“租金机会”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租金为金融部门创造出特许权溢价。这种特许权价值为金融中介(银行)创造了长期股本,从而为银行创造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流,银行因此有能力成为长期经营者,不会为短期私利而去损害社会;其二租金的存在增强了银行寻找更多存款来源的动力。由于市场准入等限制,率先进入市场的银行暂时享有垄断权力。可得到较高的边际租金,就有动力扩大贷款,客户借此租金机会,也就能更方便地进入金融市场融资,增强了资本积累能力,从而有利于降低融资项目风险和代理成本,提高资本收益,融资银行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存款来源,同时也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其三,租金可作为鉴别企业效益优劣的信号工具。金融约束论认为,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增加股本,有可能表明企业自身效益不佳、积累能力有限,而企业若是通过银行提供的租金机会进行融资积累的方式而增加自身股本,这就表明企业投资效率和经营状况良好,从而银行会倾向于给予其更多贷款支持,从而该企业也因此得到了优先从银行融资的租金机会,从而进入新一轮资本积累。这样有可能形成一良性循环,即:企业获取租金机会→融资、投资、提高股本份额→发送良性信号→企业获取更多租金机会→新一轮融资、投资、进一步提高股本份额→…

斯蒂格利兹(Stiglits,1997)等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金融约束作为一种金融市场中政府行为的制度安排,是比金融自由化的纯竞争性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1作者简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思想史、经济学、金融学。

增长,因为在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通常不具有金融自由化所要求的先决条件,另外,实施金融约束的核心要素是政府要为企业部门提供租金机会,而政府亦可凭借其特有强制约束力进行寻租和创租活动。“金融约束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实施政府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另外,斯蒂格利兹(Stiglits,1997)基于东亚和日本经验,提出了若干适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的政策建议,其要点有:第一,控制存款利率,使其低于市场利率。一方面银行可获取稳定的租金收益流,从而激励银行扩大存款,另一方面减少了银行高息揽存等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第二,限制银行业竞争。一方面政府设定的市场准入限制避免了恶性竞争,维也纳护了金融稳定,但另一方面也会使无效率的银行也得到保护,不过,总的来看,金融稳定的总收益大于这一成本;第三,限制资产替代。租金收益和获得量取决于银行吸收的存款量,为此要限制居发将银行部门的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通常为证券、实物资产、国外及非正式金融机构存款等)。理由是:证券市场主要功能是为信誉优良的大企业融资,居民将资金分流到证券市场,必然使银行失去一部分收益高且安全的业务,从而影响银行资产的整体质量;非正式金融部门因无法创造货币、制度结构落后、履约能力低等因素,难以替代正式金融市场;另外,政府对资本项目的控制和保持实际利率为正的措施,实际上已使居民对国外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替代缺乏动力;第四,贷款利率控制。租金的真正实现或者说租金在银行和产业部门的分配,取决于二者的博奕,这就涉及到贷款的利率控制和由此引起的补偿性安排。具体而言,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较高利率极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降低了银行资产质量,因而必需实行利率控制,但控制贷款利率又可能引扭曲资源配置,减少银行可实现租金,因此银行可与借款者谈判,进行补偿性安排,比如要求借款人将所贷资金部分回存银行,以提高实际贷款利率,同时又有利于减少资源配置扭曲,这其间,信息投资可作为银行增强谈判力的砝码。

二、斯蒂格利兹的分析:金融市场中政府行为的必要性

1.信息问题、制度安排与市场失败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学在20世纪的重要进展之一。经济学家对“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Imperfect Information)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和局限性的认识。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中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这些与市场有关的缺陷是产生“市场失败”(Market Failure)的重要原因。应该说,信息经济学对于市场信息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失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自由市场的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矫正了20世纪后半页以来,经济学界对于完全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强调,对于我们完整理解市场和政府的功能定位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信息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金融市场本身就要求对市场资本配置及其监控进行一种制度安排,而资本配置和监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市场就是进行信息生产、传递、扩散和利用的市场。经济学理论研究业已证明,由于“市场不完善”(Incomplete Markets)和市场信息不完全,从总体上而言,竞争性均衡世界中所谓“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不存在的(Stiglitz,1986)。竞争性市场经济不能提供足够的公共品,而信息恰恰就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非竞争性”(Non-rivalrousness)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由于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得分配信息收益存在很大困难,从而使得信息获致有着明显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另外,政府在一般商品市场承担着必要的制度功能,而在金融市场这个特殊的市场形态中,政府这种制度安排的存在更有特殊的必要性,因为金融市场承担着执行各种经济信息获取和传递主渠道功能,它比一般商品市场更具有不确定性、脆弱性和风险性及复杂性,若金融市场的这种制度安排缺失或不当,加之由于信息所引致的外部性问题,与这些相关的市场失败现象就更加明显和严重,这就为政府的合理干预提供了现实前提。事实上,在现实经济中,实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且金融体系较为稳键的经济,其金融市场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政府

介入和政府管制;而金融危机也并非仅仅由于政府干预过多造成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即金融规制的方式与路径。

2.斯蒂格利兹关于金融市场失败的经典分析

在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约束问题的相关论述中,斯蒂格利兹(Stiglits,1993)对于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失败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失败主要源于四大方面的原因:其一,公共品的信息问题;其二,金融市场中的外部性问题;其三,金融市场中的市场缺失或不完全以及不完全竞争问题;其四,金融市场中与信息有关的非标准问题。以下将其观点分别介绍如下:

关于公共品的信息问题。斯蒂格利兹认为,在金融市场中,作为公共品的信息问题往往产生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一是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信息;另一个是关于这些金融机构经的经营信息。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信息是一种公共品,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公共品的供给不足(因缺乏监督“信息提供”的努力)的性质,这就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可能采取风险性或不审慎行为,将资金用于自身用途,从而产生金融市场中的败德行为;二是由于金融机构的败德行为,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赖度下降,导致社会通过金融机构配置资源的数量下降,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难以履行正常的经营功能。鉴于此,可设计某种排他性机制(如通过付费,以确定信息产权),以解决搭便车问题,但排他却具有极高成本,这又牵涉“私人监督和公共监督”(Private vs Public Monitoring)问题。在金融机构的信息提供方面,私人监督和公共监督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斯蒂格利兹认为,私人可以实施监督,但相比政府,政府的作用更大,原因是:第一,由于信息的公共品性质,私人部门不能筹集足够资金用于有效监督,因此单纯依赖私人部门提供这种公共品将是无效率的;第二,信息作为公共品具有自垄断性质,排斥有效竞争,故私人部门难以提供有效率的信息服务,而政府则可通过合理的“制度结构”(Institutional Structure )设计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第三,政府在信息监督方面的优势还体现在政府具有“强制力”(Powers of Compulsion)。政府可以强制公司披露信息,并对其不完全披露或欺诈性披露行为进行惩罚。与金融机构偿债能力的信息一样,金融机构的经营信息也是一种公共品,也同样存在供给不足的特征。监督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监督监督者”(Monitoring the Monutors),即政府对那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由于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杠杆比率(股本在总资产中比率较低),因此,出于保持其资金体系的流动性需要以及对贷款客户的竞争性争夺,金融机构往往成为风险偏好者(从而存贷利差较小)而非风险厌恶者,即愿意以较低的预期收益来经营,从而不存在鼓励高预期收益厂商的资金配置激励。同时外部人很难知道金融机构是否支付“政府公平利率”(Government Fair Rate),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将利率水平定在政府公平利率之下就相当于给借款者送礼,为此,由政府来“监督监督者”就非常必要。

关于金融市场中的外部性问题。斯蒂格利兹认为,政府介入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存在金融市场中的外部性,这其中既有正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也有负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例如,一个银行或金融机构愿意对某个厂商贷款这一行为本身,就有可能对其他金融机构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这就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而投资者对于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的了解是不完美的,但他们若观察到几个银行的失败,就会立即推论其他金融机构也会陷入财务危机,这会激励他们撤出资金,这就是负的外部性。斯蒂格利兹认为,不但金融市场内部存在外部性,金融市场外也存在外部性。对此,斯蒂格利兹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宏观经济中的“金融分裂”()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更重要的理由。这种“金融分裂”的状况是指,经济中一个厂商的财务状况的恶化和破产会给其他厂商带来明显的负外部性,但是这种负外部性对于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尤为强烈。而当金融机构进行决策时,往往不会考虑这些财务崩溃的外部效应,而仅仅关注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这样,当这种外部效应带来金融机构风险资产的偿债能力严重不足时,而这种偿债能力所涉及的公共

利益就有可能超过私人利益时,这种外部效应就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而政府在面临金融危机时不会袖手旁观,而是设法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但是,政府的这种救济或保险行为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行为,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这就是救助承诺和存款保险承诺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是必然的,但干预的目标在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必需通过制度设计尽量降低这种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

关于金融市场中的市场缺失以及不完全竞争问题。斯蒂格利兹主要是从与信息有关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市场垄断和角度进行分析。斯蒂格利兹认为,在市场缺失的情况下,信息不完全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从而高昂的交易成本在损失交易收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使得经济风险难以得到保险和分担。政府的强制力可让金融机构和厂商参与强制性保险和风险分担方案,在缓解道德风险方面,政府的强制力也具有明显优势,比如:强制信息披露等直接管制,税收及补贴等间接措施等等。不过,斯蒂格利兹也指出,政府行为也易造成“寻租行为”(Rent Seeking)和“潜在补贴机会”(Opportunities for Hidden Subsidies)等浪费资源及损害市场效率的问题。关于市场垄断造成的不完全竞争问题,斯蒂格利兹的分析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使得愿意向特定借款人贷款的银行被局限在为数极少的几个银行,于是就造成了金融机构间竞争不完全或垄断现象,因此,也就不存在能自行有效配置资源的完全竞争假设。也就是说,由于“信息内生”或市场不完全,经济就不会达到“受约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Constrained Pareto Optimal),此时就存在政府干预的必要,这种政府干预由于考虑到了信息成本和建立市场成本(“受约束的”原因),就使所有微观经济主体的福利得以改进(Stiglits,1986)。

最后一个是关于金融市场中与信息有关的非标准问题。这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参与者拥有信息,但不能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概率判断”(Probability Judgement)。斯蒂格利兹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也是基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斯蒂格利兹认为,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信息,许多交易就是基于信息或信念差异才得以发生。在资本市场中,并不要求相关信息的完全披露,于是就存在大量的内部人利用其未被披露的信息进行不公平交易的情形。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对不公平交易的限制,会提高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和运作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斯蒂格利兹关于市场失败有关文献较为详细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在此层面上,我们可以说,斯蒂格利兹的这些理论实际上是关于政府规制在金融市场中的合理性解释。

三、结语

金融约束理论总体上属于金融发展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但从其本质内涵而言,它实际探讨的却是金融市场中政府行为规制有无必要以及如何规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将其归于规制理论体系之中或者说将其置于金融规制研究的大框架之内亦未尝不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金融规制就是政府对金融控制的力度、手段、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公共选择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过程是一个涉及围绕其中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博弈和重新缔约的过程,虽然在公共选择的经典理论中,政府行为的理想化的理论假设不复存在,但是并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足以证明,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的介入,同样,金融自由化也不能将金融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完全排斥金融规制的自由放任基础之上。

金融监管学简答、论述

金融监管学简答、论述 1.金融监管为什么必要? 因为存在金融市场失灵,法律体系失灵 金融发展史表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规模扩张既预示着金融业的兴旺发达,也意味着金融动荡的加剧。金融安全十分重要,然而世界进入了一个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的多事之秋 现实中,司法不独立,腐败司空见惯,效率地下,司法体系不健全时,只能通过银监会等专业监管机构来处理银行方面的合同争议或违规问题,作为对效率低下的司法体系的补充 2.金融监管的目标 通过构建一定的制度框架,避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随着金融监管理论的不断深化,监管目标走向多元化,可以分为稳定、效率和公平三方面 3.导致金融监管失灵的原因 金融监管体制本身也不完美,“旋转门”现象就是一个明显证据 观念俘获:被一种错误观念俘获,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崩溃。例如对于自由市场的肤浅理解。。 政治游说: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游说指出来获取他们想要的政策,从这种角度看,监管者往往代表的是金融机构的利益,而非公众的利益。 主场效应: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官员,金融机构就是“主场观众”。由于“旋转门”的存在,监管者们自然更加亲近金融机构,而普通公众缺乏对金融监管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这样就成了“客场观众” 这些理论都指向了监管者自身的缺陷。 需要人民卫士来改善,这些人民卫士特点为:

不受短期政治影响干扰,不受经营金融机构诱惑的干扰,有获取关于监管决策和金融市场决策和金融市场环境信息的权力,具备评估信息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影响力发布评估结果 4.金融监管发展脉络 初始形成期:金融监管的正式萌芽为18世纪英国政府出台的《泡沫法》,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但也非政府干预,而是尊重市场选择,强调自律。 严格监管期: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1929-1933金融危机,各国开始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放松监管期:20世纪70年代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重新成为经济学理论的主流思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重新监管期: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金融业发展呈现新趋势:银行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人们逐渐意识到金融自由化似乎走到了定点,面对金融业新的发展趋势,更为有效的金融监管急需实施。 5.金融创新的诱因 降低金融组织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组织收益 内因说:导致金融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企业为了追求更大利润降低自身风险,满足市场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外因说:主要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金融制度调整和生产技术调整的影响方面解释金融创新 观点一:金融创新是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 观点二:金融创新是对科技进步的积极吸收 观点三:金融组织规避管制是形成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风潮的最主要原因 6.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是委托-代理问题,客户股东与金融组织关系式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时,

金融理论与实务作业及答案

金融理论与实务作业及答案 1、 财政的收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货币执行 D . A. 价值尺度职能 . B. 流通手段职能 . C. 储藏手段职能 . D. 支付手段职能 2、按照外汇交易的清算交割时间,汇率可分为(B ) . A. 基准汇率与套算汇率 . B. 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 C.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 D. 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 3、下列关于中央银行票据的表述错误的是A . A.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 . B. 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 . C. 期限大多在1年以内 . D. 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手段 4、银行利率月息4厘是 C . A. 4% . B. 40% . C. 4‰

. D. 4? 5、下列关于货币市场特点表述错误的是D . A. 交易期限短 . B. 流动性强 . C. 安全性高 . D. 交易额小 中国农业银行在性质上属于C . A. 政策性银行 . B. 合作银行 . C. 商业银行 . D. 以上都不是 7、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属于我国货币层次中的B . A. M0层次 . B. M1层次 . C. M2层次 . D. L层次 8、 以下不属于政策性银行的是A . A. 中国农业银行 . B.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C. 国家开发银行 . D. 中国进出口银行 9、衡量基金业绩好坏的关键性指标是D . A. 基金净值的高低 . B. 基金单位净值的高低 . C. 基金规模的大小 . D. 基金净值增长能力的高低 10、 外汇储备增加,能够A . A. 增加货币供给 . B. 减少货币供给 . C. 增加黄金购买 . D. 减少黄金购买 11、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基本特征的金融业务是A . A. 信托 . B. 投资 . C. 贷款 . D. 租赁 12、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可能引起的经济现象是D . A. 该国失业率上升 . B. 该国经济增长率下降 . C. 该国进口增加

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渗透到市场经济的每个角落,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唇齿相依、血脉相连。金融业通过保持自身的稳定和有效运转,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和增长;反过来,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为金融业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理论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金融本身应该如何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围绕这两大问题,金融发展理论经历了几代演进。 一、金融结构论 1969年,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其发表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率先提出了金融结构论。他在书中指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就是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通过研究金融结构可以揭示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路径。戈德史密斯通过对百余年来35个国家货币制度状况的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概括了不同发展阶段金融结构的不同特点,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分析基础。 继戈德史密斯之后,Levine、King、Kunt、Maksimovic、Zervos等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金融结构对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作用。Levine和Zervos的研究结果显示,银行的发展和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不但与同期经济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生产增长率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还是三者良好的预测指标。Kunt和Levine采用15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考察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财富的增加,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金融的效率越高,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 我国学者王兆星以中国金融機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模式。刘仁伍在当时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海南省经济金融发展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问题,最后给出保障区域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性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金融深化论与金融抑制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R·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相继提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

金融约束理论(终稿)

如何评价在金融约束理论中政府租金对银行、企业和个人的作用,说明金融约束中租金产生的根源? 一、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的定义 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达到既防止金融压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的目的。金融政策包括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市场准入的限制,甚至对直接竞争加以管制,以影响租金在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分配,并通过租金机会的创造,调动金融企业、生产企业和居民等各个部门的生产、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政府在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采取一定的政策为银行体系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进行储蓄动员,从而促进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的本质 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即取得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的机会,这种租金能够促进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金融约束的手段 金融约束主要政策手段是:(1)控制存贷款利率,为银行和企业创造租金。(2)对市场准入实行严格控制,为市场创造者提供“专利保护”。(3)限制资产替代政策,限制居民将金融部门中的存款转化为证券、国外资产、非正式金融部门的存款和实物资产,认为证券市场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用途依然有限,而且容易与银行部门争夺居民的资金,影响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金融约束的效应 1、对银行的作用 在金融约束环境下,银行只要吸收到新增存款,就可获得租金,这就促使银行寻求新的存款来源。如果这时政府再对市场准入进行限制,就更能促使银行为吸收更多的存款而增加投资,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建立合理数量的储蓄机构,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金融机构吸引更多的储户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约束可以促进金融深化。 租金为银行创造了“特许权价值”,促使它们经营更加稳健,有更强的动力监督贷款企业,降低管理贷款组合的风险。同时,租金也促使银行有动力增加其存款基数,扩大中介范围。政府将租金指定用于专项银行业务,这样就可以促使银行开展一些市场条件不利的业务,如长期贷款。 政府通过实施限制存贷款利率、控制银行业进入等一整套的约束性金融政策,在银行业创造租金,从而可以带来相对于自由放任政策和金融压抑政策下更有效率的信贷配置和金融业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经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推动金融业发展的进程极为重要。 2、对企业的作用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综述及其展望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焦点已经历过三次重大转向,相应的可称作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麦金农和肖的理论为代表,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主要是利率压制问题),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通过金融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Levine等人为代表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来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内生增长理论并入到金融发展模型中,直接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建模,以此解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形成的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LLSV)等为代表,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金融发展。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通过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此重要,于是引出了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出现即,金融体系自身如何发展。 第三代金融理论从目前文献来看着重研究制度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政治等,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文化、宗教、社会规范等。 一、金融发展的正式制度理论 1.法律与金融发展 法律与金融发展的分析从现代企业融资的微观角度开始考察,分析投资者保护和法律实施效率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影响,进而发展到宏观金融体系的发展。 LLSV(1997,1998)认为金融是一组合约,这些合约是通过法律权利及其执行机制来界定的。而功能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行。Levine(2000)认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并有效地执行法律来保护外部投资者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非常重要。 Demirgüc-Kunt 和Levine(2001)以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公司层面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金融体系在解释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方面并不重要,强有力地支持了金融服务和法与金融的观点。 法律与金融发展强调历史在决定法律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法律制度决定的法律起源。 2.政治与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孙洪钧 摘 要:文章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提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 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2-199-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并没有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当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出现财政赤字时,能够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和金融增长的同时实现,这种现象是难以用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中的“二分法”———非金融抑制即金融自由化来解释的。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政府实施了金融约束政策。这一特定的时期金融约束政策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稳定。但是随着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金融约束政策的基础出现动摇,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就有必要对金融约束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新的审视,并且适时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 一、转轨经济时期的金融约束政策概述转轨经济时期中国实行金融约束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贷款利率控制政策。政府通过对存,不仅维持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为国有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创造了“特许经营权”的租金机会。 2.市场准入限制政策。政府通过实行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为在一定时期内保证银行业的有限竞争提供了法律上的缓冲带,也保证了国有银行作为存款市场为数不多的先行进入者得到的租金不会消散。 3.限制性替代政策。政府行政干预证券市场,如在证券发行中长期实行配额限制和地区切块管理,在限制了市场规模的同时,也制约了市场功能发挥,从而达到抑制证券市场的目的,使垄断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不至于损失。 金融约束政策对我国经济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员储蓄的优势。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纯粹的金融市场制度无法提供足够的货币供给,在中国,正是由于国家垄断的或国家控制的特殊金融安排,才为转轨过程的经济提供了足够数量的低成本货币供给。 2.对税收财政的制度替代。国有金融制度一直保持着很强的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在动员金融资源的过程中,金融制度替代了一部分税收制度的功能,而在随后进行的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又进一步替代了财政制度的功能。 3.体现国家能力。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始 终维持着强有力的政府控制,才能在财政能 力迅速下降时,利用国有银行体系迅速集中起分散于民间部门的储蓄。由此产生的金融资产存量的巨额增长使得自由化了的部门既能为自己融资,也能为政府以及缓慢改革的国有企业的赤字融资。 但尽管金融约束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也为这一政策的实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1.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金融约束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大量贷款被政府指令性配置,并流向政府偏好的产业和部门。这种信贷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果,一是抑制了金融成长,二是导致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 2.国有银行在双重目标约束下不良债券日益膨胀。国有银行除了作为企业,必须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经营外,还需要作为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工具,为政策产业发展目标服务,从而使国有银行面临双重目标,这种双重目标是导致国有银行在财务上出现巨额不良债券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国有银行为自身利益所做的努力导致金融风险累积。随着分权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总是力图利用金融约束政策进行有利于自身的博弈活动,不仅展开寻租活动,还想方设法去实现成本外部化,从而加大了金融约束政策所带来的风险累积。 二、金融约束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探讨 我国经济早已从短缺经济全面过渡到过剩经济,这一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已使传统的信贷软约束已无以为继,金融约束政策的基础出现动摇。买方市场的形成改变了金融约束政策的作用空间,首先,在买方市场中市场供求缺口已被弥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市场约束硬化,大多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条件已不复存在,盈利水平的逐步下降,企业亏损和破产风险加大,导致银行信贷投放的风险也随之逐步扩大。其次,买方市场的出现动摇了原有的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政策的基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政府采取税收优惠、金融约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主导产业群予以扶持,有效地克服了市场供求缺口,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政府为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约束,对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及原材料工业采取了信贷倾斜、利率优惠政策,使“瓶颈”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我国的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也出现了相对过剩问题,一直受到金融支持的重点产业也面临着过高的资产负债水平,使国有银行的金融支持难 以为继。再次,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企业分化加快,不同企业之间出现了资金过剩和资金短缺并存的局面。在优势企业与弱势企业分化日益明显,企业竞争日渐激烈,企业间兼并重组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单纯的金融支持已不可能改变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的困境,金融约束政策的作用在日渐减弱。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途径多元化,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约束政策的推行难度。 随着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通过金融约束政策获取的货币发行收益日益减少,从而使中国政府从金融约束政策中获得的总收益缩减。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处于突出时期,体制改革的补贴需求巨大,但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达到顶点,可用于体制补贴、改革补贴的货币发行收益却远远不够。面对各种改革的压力,政府便不得不继续用扩大银行贷款和货币发行的方式进行利益补偿,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世界银行的分析表明,中国在改革初期依赖企业和居民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看上去不能满足的需求,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避免了通货膨胀。可是,这种货币需求不会持续下去,因为货币余额已经非常庞大,银行存款的其他替代形式如股权、债权、外汇等越来越多,加上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家通过银行向公共部门融资形成的赤字会直接转化为通货膨胀。 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金融约束还存在以下的弊端: 1.“租金”的归属问题。金融约束本质上是政府为民间部门创造获得租金的机会。而我国在金融市场上居主要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几乎完全归政府所有,尚未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不具备民间部门的特征,由此可认为,如果在我国实行金融约束,政府将利率水平限制在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金融机构和企业获得了大部分租金,最终是为政府创造了租金,民间部门获得的租金极其有限,这是以牺牲居民的福利为代价的。另外考虑到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约束给了“政治性寻租者”以机会,容易滋生腐败,金融约束的租金很有可能会落到少数的个人手里。 2.限制银行业的竞争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不是竞争过度,而是缺乏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严格的多。市场准入的严格限制和非公平的竞争环境制约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尤其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必须借助于加强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才能完成。(下转第201页)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在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并没有对金融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因为此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处于主导地位,在唯计划、唯资本和唯工业化思想的指导下,金融因成为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的工具而处于附属和被支配地位,其发展受到了忽视。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取代结构主义思路而处于支配地位,市场作用受到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合适的空间。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二战后,一批新独立的国家在追求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都受到储蓄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低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格利和E.S.肖,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先后出版了以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格利和E.S.肖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从而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他们通过建立一种由初始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以此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的命题。继而他们在1960年发表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格利和E.S.肖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试图发展一种包含货币理论的金融理论和一种包含银行理论的金融机构理论,他们相信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Patrick(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问题。他认为,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的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储蓄和投资,在欠发达国家,需要采用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与需求推动的金融发展政策不同,它不是在经济发展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后再考虑金融发展,而是在需求产生以前就超前发展金融体系,即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 2、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杰出贡献是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他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他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的资料研究和统计分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得出了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为此后的金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分析基础,也成为70年代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渊源。

金融研究员必备公司分析框架

目的有两点,我强烈赞同投研界的一个说法并且深有体会:有框架比没框架要好。第二,借此也想为辛劳的研究猿(媛)们正名,研究是个无底洞,研究是很复杂的,任何号称“投资很简单”的人,要么是早就经历了前期复杂的过程,成功实现了化繁为简,要么就是被投资大师洗脑后陷入无可救药的教条主义,认为只要依赖若干教条式的所谓常识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教条和常识往往是在事后才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像我们常常经历的那样,在止损和净值回撤之后不停反思,反思,反思,最后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蹩脚的投资者。我们需要直面我们认知和预测能力的固有局限,直面投资的复杂性。 基于一个基础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在其上挂上更多有效的武器和视角,帮助我们系统思考,认识复杂性,帮助我们区分真相和幻觉,区分真正的聪明和肤浅的事后诸葛亮。文章内容松散,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体系,随意删减添加,为我所用。 1. 公司研究基本要素 ?行业研究:产业链/竞争/波特五力/SCP/博弈论 ?公司:商业模式/非企业属性/人-文化-生态-战略 ?历史绩效:成长性/战略能力/优势打造/抗经营风险能力/管理 ?定位、竞争战略与核心竞争力(核心市场-资产-能力) ?管理层与治理:进取心+诚信+动力+战略+历史绩效 公司价值链分析/关键驱动因素 ?产品与业务:客户需求/供需前景/定价力/周期性/可扩展的新业务 ?财务表现与归因:盈利性-杜邦/经营效率/成长性/CF/BS/CapEx ?业绩预测:业务拆分/趋势/成长性/透明度/多情景分析 ?资本市场:增减持/诚信记录/融资/回购/股价波动/贝塔 ?风险分析:关键驱动因子的变化/关键环境变量的恶化 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提炼公司投资要素的第一步,全面鸟瞰公司的方方面面,收集信息,积累数据,为后续的步骤2-6打基础。 2 . 公司分析变量一:市场需求空间

金融约束理论:关于金融发展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金融约束理论:关于金融发展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杨时革1 一、金融约束理论的基本观点 “金融约束理论”(Theory of Financial Constrains)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赫尔曼(Herman)、斯蒂格利兹(Stiglits)和凯文(Kevin)等人提出来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主要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观点,以及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麦金农等人的金融深化理论作了批评和修正,从而形成了关于金融发展问题的另一种分析思路和研究框架,该理论所阐发的政策设想被认为是适应于东亚经济起飞时期金融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战略选择。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实际利率上升对经济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存款利率上升,虽然会带来贷款的增加,从而剌激投资和产出,但同时企业筹资成本亦上升,从而投资需求下降;而存款实际利率提高,居民储蓄上升的同时,又抑制的居民的消费需求;另外,实际利率过高,引致外资流入,从而使汇率高估,出口需求因此下降,这三方面的影响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金融约束理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还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深化论的前提假定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因为经济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以及代理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失灵。斯蒂格利兹(Stiglits,1993)将金融市场失灵概括为7大方面:一是作为公共品的监控问题;二是监控、选择和贷款的外部性问题;三是金融机构破产的外部性问题;四是市场缺失及不完善问题;五是金融市场垄断问题;六是竞争性市场的帕累托无效率问题;七是投资者信息缺乏问题。 “金融约束理论”指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因此必须由政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就是应由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对存贷利率、市场准入及资本市场竞争加以限制,从而为金融及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Rent Opportunities)。这也即是金融约束的涵义界定。这里的“租金”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存款利率(保持实际利率水平为一正值),使其低于竞争性市场均衡利率,从而为银行和私人部门创造的额外收益。而这种租金的效用即“租金机会”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租金为金融部门创造出特许权溢价。这种特许权价值为金融中介(银行)创造了长期股本,从而为银行创造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流,银行因此有能力成为长期经营者,不会为短期私利而去损害社会;其二租金的存在增强了银行寻找更多存款来源的动力。由于市场准入等限制,率先进入市场的银行暂时享有垄断权力。可得到较高的边际租金,就有动力扩大贷款,客户借此租金机会,也就能更方便地进入金融市场融资,增强了资本积累能力,从而有利于降低融资项目风险和代理成本,提高资本收益,融资银行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存款来源,同时也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其三,租金可作为鉴别企业效益优劣的信号工具。金融约束论认为,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增加股本,有可能表明企业自身效益不佳、积累能力有限,而企业若是通过银行提供的租金机会进行融资积累的方式而增加自身股本,这就表明企业投资效率和经营状况良好,从而银行会倾向于给予其更多贷款支持,从而该企业也因此得到了优先从银行融资的租金机会,从而进入新一轮资本积累。这样有可能形成一良性循环,即:企业获取租金机会→融资、投资、提高股本份额→发送良性信号→企业获取更多租金机会→新一轮融资、投资、进一步提高股本份额→… 斯蒂格利兹(Stiglits,1997)等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金融约束作为一种金融市场中政府行为的制度安排,是比金融自由化的纯竞争性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1作者简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思想史、经济学、金融学。

2017年4月金融理论与实务答案

2017年4月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属货币制度发展的先后顺序是【A】P1-58/59 A.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 D.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金本位制 2.下列关于商业信用表述正确的是【B 】P2-72/73 A. 用于解决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 B. 融资期限一般较短 C.融资方向无局限性 D. 融资规模无局限性 3. 消费者在专卖店以分期付款方式买入计算机的信用形式属于【D 】 P2-79 A. 消费信贷 B.银行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4.按一定利率水平计算一笔货币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称为【B 】P3-88 A. 现值 B.终值 C.复利 D.到期收益 5.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价定律”为基础研究汇率决定的理论是【C 】P4-103 A.国际借贷说 B.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C.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D.汇兑心理说

6.下列属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是【C 】P5-125 6-141 A.股票 B.公司债券 C.商业票据 D.国家公债 7. 发行市场的主要功能是【A 】P5-127 A. 筹集资金 B.消除风险 C. 提高金融资产的安全性 D. 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8.下列关于回购协议表述正确的是【D 】P6-135 A.期限通常在一年以上 B.市场参与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 C.回购利率与证券本身的利率有关 D.本质上是以一笔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9. 国库券的发行通常采取【D 】P6-139 A.平价发行方式 B.高价发行方式 C.溢价发行方式 D.贴现发行方式 10.股票现货交易的特点是【C 】P7-160 A. 交易对象是一种权利 B. 通常采用对冲交易 C. 成交和交割基本上同时进行 D. 交易技术复杂,不易管理 11.股票交易技术分析最核心的假设条件是【B 】P7-166 A.一切历史会重演? B.证券价格沿趋势移动 C.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 D.证券价格完全可预期 12.如果预期合约标的资产价格上升,投资者通常会选择【A 】P8-193 A.买入看涨期权 B.买入看跌期权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笔试真题完整版2011

金融学笔试真题完整版2011 一、名词解释(4*5) 1.回购协议 2.金融互换 3.特里芬难题 4.影子银行 5.到期收益率 二、简答题(12*6) 1.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2.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内容 3.金融约束论的政策主张 4.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特点 5.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6.资本帐户开放的影响 三、计算题(8*1) 某三月期国库券,面额1000售价990,求贴现收益率。 四、论述题(25*2) 1.国际银行监管改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2.论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传导及效果如何?

金融学10复试笔试题(完全版) 一.概念辨析(4*6) 1.监督资本与经济资本 2. 机构型监管与功能型监管 3. 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 4. 支出增减性政策和支出转换性政策 二.简答(6*12) 1.金融体系的功能。 2.融资融券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意义。 3.金融约束理论的政策主张。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的有何异同。 5.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6. 列举并简介西方商业银行监管理论5个以上的理论。 三.计算(6) 一种三月(90天)期的债券的面值是1000,以960的价格发行,求该债券的贴现收益率。 四.论述(2*24) 1.试述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和问题。 2.我国当前的通胀预期的原因,负面效应及管理措施。

金融学院09年金融学复试笔试真题回忆版 名词解释(20'): 1金融相关率;2联邦基金市场;3货币互换; 4提别提款权;5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简答(72'): 1金融创新的内容;2汇率失衡的影响;3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4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以及适用条件;6以通货膨胀作为中间目标的优点。 计算题(10') 债券面值为1000元,利率8%,三年,必要收益率为10%,求债券价格。 论述题(48') 1论述货币政策的传导理论; 2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意义。

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场分析报告

2005年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场分析报告 较为宽裕的资金状况与部分子市场风险的不断累积,是进入2005年以来上海金融市场运行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宽货币、紧信贷”的实质在于储蓄资金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资金在商业银行大量沉淀,这同时也反映了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和发展滞后,需要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和创新步伐,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快速和稳健发展。 一、金融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一)货币市场? 1.银行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 上半年,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累计成交万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由于市场资金保持持续宽松,市场利率价格区间不断下行。同业拆借、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由1月的%、%和%,下降到6月的%、%和%,分别大幅下降%、%和%。 3月16日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以后,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下降。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比上年同期低个百分点,4月末则降到%。 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显着增强,但是货币回笼量仅相当于外汇占款量。虽然上半年央行票据的发行节奏不断趋于缓和,进入6月份后更是取消了3年期央票的发行,但是票据发行总量明显增多,上半年,央行共发行票据69期,共计回笼资金13780亿元;进行了21次正回购,共计回笼资金1600亿元;春节前进行了3次逆回购,共计投放资金380亿元;三项合计,上半年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回收亿元基础货币,而去年上半年净回笼仅为2978亿元。相对于上半年9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而言,公开市场操作较好地对冲了外汇占款的资金投放量。

2.票据市场 上半年,一方面由于市场资金宽松,票据市场利率始终处于下降通道;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审慎,贷款增长放缓,商业银行买票并持票到期以弥补信贷规模下降的意愿不断增强。上半年,上海票据市场承兑、贴现及买断式转贴现业务余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同比分别下降%和上升%;承兑、贴现及买断式转贴现累计发生金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同比分别下降%和上升%。 (二)资本市场 1.股票市场 上半年,沪市共有2家首发、5家增发,合计募集资金亿元,同比仅增长%。5月份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均暂停。 沪市A、B股合计成交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大幅下降?%。沪市上证指数振荡走低,股价整体下调。上证指数年初以开盘,6月末以收盘,比年初下降?%,振幅达%。 2.债券市场 在加息预期减弱和市场充沛的资金推动下,沪市国债指数始终处在连续上升通道中,并屡创近年新高。沪市债券市场累计成交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下降%。银行间债券市场保持了半年的上涨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 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初创时期,戈登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并以事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世界上的主要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随后,麦金农和肖相继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以古典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发展中经济的金融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观点。进入90年代后,在前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下,金融发展理论采用数学模型,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组织、金融市场融入了金融发展模型中,以解释金融中介组织和金融市场的形成,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利率管制放松,国际货币的汇率波动和国内利率波动为经济活动带来了严重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奉行金融深化带来的金融管制放松和对外开放,金融风险从多个方面聚集,形成了多次区域性的金融危机;这些金融状况的变化同时也为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素材和研究对象,同期的信息经济学的进展并应用于银行业的经营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有广泛影响的金融约束论,信息经济学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形成了微观金融市场结构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发展理论。 1969 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 其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 认为金融发展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发展研究必须以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找出金融发展的道路。 1973 麦金农和肖《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这两本书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角度,论述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从而奠定了金融深化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基础。 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使利率和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金融体系一方面能以适当的利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满足各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扩展。 20世纪70年代金融约束理论 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广泛的代理行为和道德风险导致了金融资本市场瓦尔拉斯均衡不存在,资本无法自动地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所以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此观点被称为金融约束。金融约束理论的手段是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竞争和限制资产替代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在租金机会和激励作用起到避免潜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福利。

金融约束论

金融约束论 [编辑] 金融约束论的产生及其主要观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该国金融业发展状况的影响,而金融业的发展又受制于政府经济管理政策的选择,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金融业的管理来间接影响经济发展。但是,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并不一定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不恰当的金融管理政策甚至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一国政府的金融管理活动与该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差异很大的结论。如金融抑制论认为,政府对金融市场价格和数量的控制扭曲了资源配置,阻碍了经济增长。尽管从重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调节作用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观点来看,金融抑制论毫无疑问应该是正确的,但在现实中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所走出的道路并不能够为这一理论提供更多的佐证,反而从另一个方面对其科学性提出了疑问。二战后到现在,东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东南亚的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这些国家多多少少都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按照金融抑制论的观点,这些国家由于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经济不应该有飞速的发展,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这一背景下,以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9O年代末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政府通过实施限制存贷款利率、控制银行业进入等一整套的约束性金融政策,在银行业创造租金,从而可以带来相对于自由放任政策和金融压抑政策下更有效率的信贷配置和金融业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经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推动金融业发展的进程极为重要。金融约束的主要政策有利率控制和资产替代等,其中利率控制是核心。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即取得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的机会,这种租金能够促进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金融约束论”的核心观点是:提供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可以预测的前提,由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等组成的一整套金融约束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编辑] 对金融约束论的评论 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在学术界站稳脚跟,都必须经受住各方面的检验,金融约束论也不例外。作为对政府管制金融行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分析的一种理论,金融约束论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对其进行批评和赞扬的观点比比皆是,在这里主要对其批评与肯定的观点进行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