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pdf

《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pdf
《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pdf

《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

(Urban Economics )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城市经济学是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城市系统经济运行、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规律,为国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政策,为发展城市经济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本课程主要为后续的《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设计》、《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具体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与区域运行的经济要素与经济机制,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问题与政策,城市管理的经济理论。

2、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课程名称

城市经济学课程编码08054214 课程类型及

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考试/考查考查适用专业

城乡规划开课单位建筑系总学时

32 总学分 2

学习掌握从经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

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3、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观察、思维、推理、判断、分析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形成敬业、守信、高效、协作、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与素质,使学生能自

觉树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习惯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因《城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采用讲授法与案

例分析法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我国经济改革、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不断变化的发展动态同,结合当前形势,部分章节采取课堂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单元一: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的定义、主要特征;掌握城市经济的涵义及其地位、主要特征;了解城市经济运行的若干问题、城市经济学基本方面的认定、城市经济学产生与

发展的脉络、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1 城市的经济学透视及其产生动因 1.2 城市经济的界定及若干运行问题 1.3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认定及其发展脉络

学时:2

重点:城市的定义、主要特征

难点:城市经济运行的若干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

2、提高内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及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3、拓展内容:北京市城八区的不同功能定位

单元二:城市化经济分析及中国均衡城市化方针政策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化定义;掌握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集聚经济、城市化经

济与城市化;了解城市化悖论与均衡城市化分析、中国可持续均衡城市化的方针政策

选择。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2.1 基于经济学的城市化基本问题 2.2 集聚经济、城市化悖论与均衡城市化 2.3 中国城市化非均衡态势分析及其调整政策

学时:2

重点:基于经济学的城市化基本问题

难点:中国城市化非均衡态势分析及其调整政策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

2、提高内容:房地产与城市化共生共长

3、拓展内容:城市与农村(在哪里开设公司)

单元三:城市经济规模及中国城市空间规模增长管理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规模的一般性描述;掌握规模经济与城市规模经济、城市增

长与城市规模增、最优城市规模的最小成本分析、最优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分析;理

解最优城市规模的评判与研究进展;了解西方城市增长管理理论述评、西方城市增长

边界理论概况、中国城市增长边界管理政策选择。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3.1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经济与城市规模增长 3.2最优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3.3西方城市增长边界理论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学时:2

重点: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经济与城市规模增长

难点:最优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提高内容:城市规模分布三大理论

3、拓展内容:2020年北京市城市增长边界在哪里

单元四:城市经济空间及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教学目标:掌握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经济解析;理解城市空间经济及其存在形态;理解城市经济空间

的价值与成本;基本掌握城市经济空间的竞争与均街;了解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

演变及其调整。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4.1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 4.2城市空间经济及城市经济空间市场 4.3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调整

学时:2

重点: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

难点: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调整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提高内容:北京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3、拓展内容:案例分析--北京名校周边房价牛气冲天,房源供不应求

单元五:城市经济结构及中国城市经济结构优化途径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经济结构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掌握城市经济中的主导

产业及其选择;理解中国城市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5.1城市经济结构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5.2城市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5.3中国城市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学时:2

重点:城市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难点:中国城市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案例分析--调整产业结构做足内功新郑州令人刮目相看

单元六:城市经济增长及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教学目标:掌握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测度及其评价;理解生产要素投入及其效

率与城市经济增长;了解可持续增长理念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6.1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测度及其评价 6.2生产要素投入及其效率与城市经济增长 6.3可持续增长理念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学时:2

重点: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测度及其评价

难点:生产要素投入及其效率与城市经济增长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提高内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

3、拓展内容:高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

单元七:城市土地经济及中国城市土地经济政策变革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经济;掌握城市经济运行与城市土地供求;

基本掌握城市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土地经济政策变革。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7.1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经济7.2城市经济运行与城市土地供求7.3城市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土地经济政策变革

学时:2

重点:城市经济运行与城市土地供求

难点:城市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土地经济政策变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北京城市地价的分布

单元八:城市人口经济及中国城市就业与失业治理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发展;了解城市流动人口与中国城市流动人

口流向引导;掌握城市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城市就业与失业治理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8.1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发展8.2城市流动人口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流向引导8.3城市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城市就业与失业治理

学时:2

重点:城市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城市就业与失业治理

难点:城市流动人口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流向引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大学生毕业生被就业

单元九:城市住宅经济及中国城市住宅经济政策选择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住宅经济;了解城市住宅市场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基本掌握中国城市住宅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9.1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住宅经济9.2城市住宅市场与城市经济的互动9.3中国城市住宅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学时:2

重点: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住宅经济

难点:中国城市住宅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沈洋郊区化住宅成宠儿

单元十:基础设施经济及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体制建设

教学目标: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理解城市基础设施供求

与政府经济政策;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0.1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10.2城市基础设施供求与政府经济政策10.3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学时:2

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难点:城市基础设施供求与政府经济政策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基础设施投入房价不得不上涨

单元十一:城市交通经济及中国城市交通模式选择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掌握城市交通拥堵的经济分析;基本

掌握中国城市交通模式的经济选择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1.1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11.2城市交通拥堵的经济分析11.3中国城市交通模式的经济选择

学时:2

重点:城市交通拥堵的经济分析

难点:中国城市交通模式的经济选择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案例分析--“首堵”北京

单元十二:城市财政经济及中国城市财政经济政策变革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财政与城市财政经济;理解城市财政与城市经济运行的互动;理解新时期我国城市财政经济政策调整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2.1城市财政与城市财政经济12.2城市财政与城市经济运行的互动12.3新时期我国城市财政经济政策调整

学时:2

重点:城市财政与城市财政经济

难点:新时期我国城市财政经济政策调整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地方财政支出与房地产价值的关系

单元十三:城市环境经济与中国城市永续发展政策调整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经济问题;理解城市环境问题根源及其经济

控制;理解新时期中国城市永续发展政策选择。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3.1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经济问题13.2城市环境问题根源及其经济控制13.3新时期中国城市永续发展政策选择

学时:2

重点:城市环境问题根源及其经济控制

难点:新时期中国城市永续发展政策选择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案例分析--深圳建排污权交易制度

单元十四:城市区域经济及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理解区域与城市区域的演化;掌握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基本掌握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4.1区域与城市区域的演化14.2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14.3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时:2

重点: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难点:区域与城市区域的演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中国十大城市群

单元十五:城市经济管理与中国城市经济管理理念创新

教学目标:掌握市场失灵、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管理;了解城市经济运行的预警机

制与政府调控;了解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中国城市经济管理创新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5.1市场失灵、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管理15.2城市经济运行的预警机制与政府调控15.3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中国城市经济管理创新

学时:2

重点:市场失灵、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管理

难点:城市经济运行的预警机制与政府调控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2、拓展内容:案例分析--成都借地震双刃剑营销城市

(二)课程学时安排

模块(或项目、任务、单元)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备注(属基础

内容、提高内

容或拓展内

容)

理论教学

学时

实验(实

训、实践)

教学学时

单元一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2 基础内容

单元二城市化经济分析及中国

均衡城市化方针政策

2 基础内容

单元三城市经济规模及中国城

市空间规模增长管理

2 基础内容

单元四

城市经济空间及中国城

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2 基础内容

单元五城市经济结构及中国城

市经济结构优化途径

2 基础内容

单元六城市经济增长及中国城

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 基础内容

单元七城市土地经济及中国城

市土地经济政策变革

2 基础内容

单元八城市人口经济及中国城

市就业与失业治理

2 基础内容

单元九城市住宅经济及中国城

市住宅经济政策选择

2 基础内容

单元十基础设施经济及中国城

市基础设施经济体制建

2 基础内容

单元十一城市交通经济及中国城

市交通模式选择

2 基础内容

单元十二城市财政经济及中国城

市财政经济政策变革

2 基础内容

单元十三城市环境经济与中国城

市永续发展政策调整

2 基础内容

单元十四城市区域经济及中国城 2 基础内容

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单元十五城市经济管理与中国城

市经济管理理念创新

2 基础内容

总学时32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采用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我国经济改革、城市发展的现状

和不断变化的发展动态同,结合当前形势,部分章节根据实际案例分析采取课堂分析

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选用建议

城市经济学,谭善勇、王德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饶会林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蔡孝箴主编,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资料以及该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和信息、光盘、多媒体课件、图书馆书籍、电子期刊等。

(四)考核方式建议

为体现多元评价的理念,建立过程评价结合目标能力评价的方式。考核分两部分,期末考查(60%)+平时成绩(40%)。其中,期末考查以案例分析或论文写作为主;

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表现等环节组成。

六、附录

(一)编制依据

2017版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勇编写日期:2017年8月

教研室审批:审批日期:

系(部)审批:审批日期: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 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 (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如果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城市。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平稳发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发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改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上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上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

城市经济学

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效用? 答:①需求: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时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②效用: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主观心理满足。 GDP、GNP的联系和区别? 答:①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 家或地区所有的机构及个人所获取的原始收入的总和。 ②联系: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③区别: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产出,而 无论是本地单位还是外来单位的产生。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的是隶属 某国家或地区的机构与个人的收入状况。国内生产总值是属地的指 标,强调的是产出状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属“人”的指标,强调 的是收入状况。 什么是供给?什么是公共物品? 答:①供给: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生产者(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专指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到不确定的公众人群,而无论这些人 是否愿意或者是否为此付出代价。 什么是稀缺性?什么是外部性? 答:①稀缺性:指社会上提供的东西总是少于人们想拥有的这一特定现象。 这一类东西不仅指有形物品,不是绝对稀少,是相对于人们欲望 而言是稀少的 ②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但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都 无须因为这种影响而索取回报或者付出代价,这种影响成为外部 性。 什么是城市化?什么是诺瑟姆曲线? 答:①人口的城市化 ②非农产业的扩大 ③空间的转换 ④观念意识的转化 什么是边际效应? 答: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全球城市体系? 答:指在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内,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城市,而且具有一定的城市等级及规模分布,其城市职能多种多样,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 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 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人文素养,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二、课程基本理念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2.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 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 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2.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3.在学习内容的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4.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

2020年一建经济教材与往年教材对比分析

2020一建《建设工程经济》新旧教材变化 一、总体变化情况 (一)变化情况 1.修订依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定的《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2018年版)。 2.编写原则 (1)坚持本书(《建设工程经济》)的主要内容; (2)以修改、增加内容为主。 3.基本结构 基本构架结构不变 4.修改内容 修改内容:1.资产、负债的内容 2.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 3.增值税税率 增加:一、建造合同的概念和类型 二、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三、合同收入的内容 四、建造(施工)合同收入的确认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费(安全文明施工费) 删除:建造(施工)合同收入的核算的原内容 (二)数据统计 1.教材总体变化:79处;实质内容变化5处。整体变动比例:7% 2.页码变化:增加7页。 3.大纲情况:无变化。 4.体系变化:章节无变化 5.三级标题变化:无变化。

1.固定造价合同 2.成本加成合同 1.建造合同的分立 一项包括建造数项资产的建造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每项资产应当分立为单项合同: (1)每项资产均有独立的建造计划; (2)与客户就每项资产单独进行谈判,双方能够接受或拒绝与每项资产有关的合同条款; (3)每项资产的收入和成本可以单独辨认。

一组合同无论对应单个客户还是多个客户,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合并为单项合同:(1)该组合同按一揽子交易签订; (2)该组合同密切相关,每项合同实际上已构成一项综合利润率工程的组成部分; (3)该组合同同时或依次履行。 三、合同收入的内容 建造合同的收入包括两部分内容: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和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四、建造(施工)合同收入的确认 2.完工百分比法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 合同完工进度=已经完成的合同工程量÷合同预计总工程量×100% 【例】某建筑业企业与A业主订了一项合同总造价为3000万元的建造(施工)合同,合同约定建设期为3年。第1年,实际发生合同成本750万元,年末预计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成本1750万元;第2年,实际发生合同成本1050万元,年末预计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成本700万元。则: 第1年合同完工进度= 750÷ (750+1750 )×100%=30% 第2年合同完工进度=( 750+1050) ÷(750+1050+700 ) ×100%=72% 【例】某建筑业企业与B交通局签订修建一条150km公路的建造(施工)合同,合同约定工程总造价为60000万元,建设期为3年。该建筑业企业第1年修建了45km,第2年修建了75km。则: 第1年合同完工进度= 45÷150×100%=30% 第2年合同完工进度=(45+75 )÷150×100%=80%

【精品】最新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

【精品】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 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配图)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020年一建《建设工程经济》真题及答案解析(多选题)

2020年一建《建设工程经济》真题及答案解析 (多选题) 2014年一建《建设工程经济》真题及答案解析 二、多项选择 61.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在财务报表显著位置至少应披露的项目有()。 A.编报企业名称 B.资产负债表日或会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 C.人民币金额单位 D.企业财务负责人姓名 E.是否合并会计报表 【答案】ABCE 【解析】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至少披露下列各项:编报企业的名称;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人民币金额单位;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参见教材 P123-124。 62.定建造(施工)合同完工进度的方法有()。 A.根据实际合同收入与预计收入的比例确定 B.根据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 C.根据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确定 D.根据已经完成合同工作的技术测量确定 E.根据合同初始价格与工程预算价格的比例确定

【答案】BCD 【解析】确定建造(施工)合同完工进度有以下三种方法:根据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根据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确定;根据已完成合同工作的技术测量确定。参见教材P112。 63.国际工程投标总报价组成中,应计入现场管理费的有()。 A.差旅交通费 B.临时设施工程费 C.工程辅助费 D.劳动保护费 E.检验试验费 【答案】ADE 【解析】现场管理费是指由于组织施工与管理工作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涵盖费用项目较多,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工作人员费、办公费、差旅交通费、文体宣传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国外生活设施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劳动保护费、检验试验费、其他费用。参见教材P296。 64.价值工程中,不符合用户要求的功能成为不必要功能,包括()。 A.负责功能 B.多余功能 C.重复功能 D.次要功能 E.过剩功能 【答案】BCE

城市经济学整理

城市中土地位置与价格关系 1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对土地位置都有要求,土地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经济收益、生活满足程度或社会影响,因此土地位置不同,价格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城市土地,其价格高低几乎为位置优劣所左右2土地价格与位置优劣成正相关。土地位置优劣的形成,一是自然地形的限制,二是后天人工的支配3土地位置优劣的判定标准虽然因不同的使用类型而有所差异,但在一般情况下,凡是接近经济活动中心,要道通口,交通流量较大,有利于商业高度发展的地带,地价一般较高;反之,闭塞街巷,郊区僻野,地价一般较低。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古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1925年伯吉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的从内到外扩展,形成圈层结构。这一顺序以中心区为核心,由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扇形模式:霍伊特1939年,利用租金的高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居住用地趋向沿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心模式:麦肯齐1933年,后由哈里斯、乌尔曼于1945年加以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成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多核心模式基于地租理论,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认为城区内土地并不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无一定的顺序,功能区面积大小也不一样,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 如何理解主导产业?如何确定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随着工业化阶段,主导产业是更替变化的。 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应确认是否具有以下特性: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 主导、优势、支柱产业的比较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挤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台理.资本营业教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医域和时阅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在产业寿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期的中后期到成熟期的中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期前夕,它对经济的带动期已经很短暂了。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他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都属于输出产业。但主导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大。 支柱产业不一定是输出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一种或一类产业要演化成为支柱产业,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生长、发育竞争、淘汰、成熟的过程,只有那些经过残酷竞争而生存下来且得到不断壮大,其经济规模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一定区域中的支柱产业。 从理论上如何确定最优城市规模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聚集的利益>聚集的成本,那么聚集过程就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知道两者相等为

一级建造师教材

一级建造师教材

一级建造师教材《建设工程经济》变化内容 一级建造师考试网更新: -7-4 编辑:流云飞瀑 一级建造师教材《建设工程经济》变化内容 小编推荐: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考试大纲! 原教材存在的问题及修订的必要性 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建造师实际工作联系不紧; 相关规范已作较大修订,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50500- )。 修订的主要原则 紧密联系建造师实际工作; 体现新的法律法规和新规范的内容。 修订的主要内容 删除(理论性较强,与建造师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的内容) 1Z101000 工程经济 1Z101012 掌握现金流量图的绘制 1Z101026 掌握财务净现值率指标的计算 1Z101051 掌握建设项目周期 1Z101052 掌握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1Z101053 熟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Z10 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 1Z10 了解借贷记账法 1Z10 了解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 1Z102020 资产的核算 1Z102021 掌握流动资产的核算内容 1Z102022 掌握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 1Z102023 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内容1Z102024 掌握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 1Z102025 掌握其它资产的核算内容 1Z102030 负债的核算 1Z102031 掌握流动负债的核算内容 1Z102032 掌握非流动负债的核算内容 1Z102040 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1Z102041 掌握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1Z102042 掌握企业组织形式与实收资本1Z102043 熟悉资本公积的形成及用途 1Z102044 了解留存收益的性质及构成 1Z103000 建设工程估价 1Z103039 了解估算指标 1Z103050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1Z103051 掌握投资估算的内容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第二次作业题及答案.doc

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外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科学是() A.城市规划学 B.城市经济学 C.城市建设学 D.城市管理学 2.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公共财政三大职能不包括() A.资源配置 B.收入分配 C.经济稳定和增长 D.监督 3.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 A.中央地方分税制 B.〃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C.〃收支挂钩超收分成〃 D.承包责任制 4.亚洲的三大金融中心包括() A.东京、上海、香港 B.东京、北京、香港 C.东京、新加坡、香港 D.东京、新加坡、上海 5.关于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描述正确的是() A.C越小,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早 B.C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早 C.R越小,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晚 D.R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起步越晚 6.出曰导向战略的最高层次是:() A.出口初级产品 B.出口初级加工产品 C.出口一般消费品 D.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7.城市财政的生产支出,是指() A.城市政府对市属工商企业的建设与生产投资 B.城市政府对市属行政企业的建设与生产投资 C.城市企业从产品开始生产到正常投入使用所花费的资金 D.城市政府对市内所有企业的建设与生产投资 8.预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年可以达到50%o A.2005 B.2010 C.2015 D.2020 9.信息时代城乡关系是()A.城乡对立、差距拉大B.城乡分离、相对封闭C.城

乡一体化D.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10.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比重大于40%时,工业发展阶段处于()。 A.农业经济阶段 B.工业初兴阶段 C.工业加速阶段 D.工业停滞阶段 11.产业结构按产品使用划分不包括() A.输出产业 B.第三产业 C.上游产业 D.下游产业 12.由生产要素量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增长方式乂可称为()。 A.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B.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C.市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D.计划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3.下面不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 A.稀缺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耐久性 14.城市的特征不包括() A.密集性 B.高效性 C.多类型 D.多元性 15.在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一些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什么特点。() A.生产型、商贸型 B.消费型 C单一生产型 D.生产型、消费型 16.城市土地改革的第一步是() A.土地租赁合法化 B.土地使用税的征收 C.住房私有化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17.钢铁行业属于哪一种市场()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完全垄断 D.寡头垄断 18.后工业社会时期城乡关系是()A.城乡对立、差距拉大B.城乡分离、相对封闭C.城乡一体化D.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城市经济学

院(系 ): 专业: 年级: 学生姓 名: 学号: 课堂号 :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密 ---------------------------------- 封 ----------------------------- 线 ---------------------------------------------------------

第 2 页(共 4 页 )

------------------------------------------------- 密 ---------------------------------- 封 ----------------------------- 线 ---------------------------------------------------------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联系表现为:a.共存性。可以同时享受两种经济利益,一个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利益时,并不排斥规模的作用,反之亦然;b.相容性。在一些场合,二者是相互包容的,产出规模的扩张过程包容着经营领域的拓展,扩大事业范围的同时伴随着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区别表现为:一般来讲,规模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大小;范围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结合分离程度。规模经济反映的是产出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范围经济反映的是多样化程度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 2.简述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经典城市化道路的区别。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2)从规模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发展小城镇的政策;(3)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乡村的推力,而不是城市的引力;(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是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 3.简述城市化经济产生的原因 从整个城市角度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1)从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来看,城市公共投入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企业能够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好处。 (2)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来看,单一企业变成企业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网络,这使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3)从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看,单店经营发展到超市和连锁经营,使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的同时享受到商店的规模经济。(4)从共享熟练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来看,大城市提供劳动力市场共享服务更完善。(5)从信息外部经济来看,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展到行业之间,一方面加深了社会化,使人力资本形成获得正外部性;另一方面交流作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4.简述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的三种政策类型的特点 (1)工业分区制:可以将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向分离,将污染源与潜在的受害者分开,限制工业污染的外部性,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由于工业分区制没有为企业提供降低污染的激励因素,只是迫使污染源迁移,因而不能减少污染总量,是一种缺乏效率的权宜之计。 (2)性能分区制:是传统工业分区制的改进。政委每个区设定性能指标,对企业污染设定上限,是一种鼓励消除污染的政策,给无污染企业更多选择生产地点的机会。性能分区制允许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使用,高密度住宅区也可以与低密度住宅区相邻。 (3)立体排污费制:对污染征收税收,出于效率的目的,税收应等于污染的边际外部成本,既增加一单位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立体排污费制度可以使污染水平和污染源在空间上的分布都达到最佳,一方面允许企业将生产地点选择在总成本最小处,一方面通过排污税迫使企业将污染降低在合理水平,因此,排污费制要优于分区制政策。 3 .城市经济增长特点? 城市经济增长不仅仅意味着城市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意味着城市最终产品、劳务和资产的不断增多,以及必然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城市经济增长还意味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 7 城市经济功能如何? 集散功能: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和扩散各种经济要素的能力。生产中心功能:为各不同市场服务的商品生产功能。其主要载体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的不断高加工度化,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2019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知年名利率为8%,每季度复利计息一次,则年有效利率为()。 A.8.8% B.8.24% C.8.16% D.8.00% 参考答案:B 解析:(1+8%/4)4-1=8.24%

2.某施工企业每年年末存入银行100万元,用于3年后的技术改造,已知银行存款年利率为5%,按年复利计息,则到第3年末可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总额为()。 A.331.01 B.330.75 C.315.25 D.315.00 参考答案:C 3.对某技术方案的财务净现值(FNPV)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投资额、产品价格、经营成本以及汇率四个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如下图所示,则对财务净现值指标来说最敏感的因素是()。 A.投资额 B.产品价格

C.经营成本 D.汇率 参考答案:B 解析:斜率最大最陡的最敏感 4.某项目估计建设投资为1000万元,全部流动资金为200万元,建设当年即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各年净收益均为270万元。则该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年。 A.2.13 B.3.70 C.3.93 D.4.44 参考答案:D 解析:转换成表格,累计净现金流量为0的点为静态投资回收期。4+[4/(4+5)]=4.44年 5.拟建工程与在建工程采用同一施工图,但二者基础部分和现场施工条件不同,则审查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时,为提高审查效率,对其与在建工程相同部分宜采用的方法是() A.全面审查法

B.分组计算审查法 C.对比审查法 D.标准预算审查法 【参考答案】C 6.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用于保证月末职工的工资发放,其置存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 A.交易性 B.投机性 C.预防性 D.风险管理 答案:A 解析:交易性需要是指满足日常业务的现金支付需要。 7.2017年某施工企业施工合同收入为2000万元,兼营销售商品混凝土收入为500万元,出租起重机械收入为80万元,代收商品混凝土运输企业运杂费为100万元,则2017年该企业的营业收入为( )万元。 A.2680 B.2580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去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