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摘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艺术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形象、全面、启发性的信息。新艺术、新媒体、高科技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熟悉词汇,而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势,还是有很多人对它很陌生。那么新媒体艺术是什么?新媒体是怎样与艺术结合的?新媒体艺术对于我们社会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关于新媒体艺术的问题,这篇论文将一一浅析。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艺术;发展特征;现代生活;衣食住行;社会影响;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传媒控制的的世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闻及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占领传媒市场,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拓展媒介空间,积累了比传统媒体更庞大的受众群体,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如今,新媒体依托手机通讯设备,为人们推送信息和即时交流提供便利,这种迅捷及便利的媒体传播方式正在一步一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记得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新媒体的世界里你不用拼爹,但需要激情需要拼搏,同时最需要的是疯狂的梦想和创新。”很现实也很直白的一句话,却将新媒体世界一语道破。小时候我们就知道,搞艺术的人,是一群极具天分的信徒和“疯子”,他们优雅而高贵,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突然发觉,在利益金钱熏陶下的新媒体行业,对于新媒体的理解都不够纯正,只有艺术运用新媒体,才将新媒体褪去浮华时尚的外表,还原它最本真的特点。这是梦想,是创新,是激情。当今社会,新媒体艺术究竟会为整个时代创造出怎样的价值?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值得期待!

二.微观层面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英文“NEW MEDIA ARTS”的中文译文,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要将新媒体与艺术搭配来解释。通过权威(百度百科)了解,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形成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手段,是传统媒体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发展中逐渐演变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信息终端包括现在逐渐普及的电脑、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讯工具和现代化数字电视,新媒体通过这些工具向人们传递丰富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服务。至于新媒体艺术,它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它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它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这里特别想强调一点,一再追究“新媒体艺术”一词的准确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回顾近50年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历史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新艺术学科。所以个人认为,要理解新媒体艺术重要的是理解其独特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从而总结出相对应的理论,并最终掌握“新媒体”思维方式。

通过我们身边的新媒体艺术来阐释它的特征。

①服装纺织行业中的新媒体艺术。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服装纺织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领域与手段。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设计行业,随着电子科技、生物技术科技的发展,对于服装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应用正在全面展开。据英国《T 3》杂志最近报道,全球有8款“最酷”的高科技服装。这些服装构思精巧、功能奇特,超出人们的想象。它们有的加入了智能元素,有的具有健康调节功能,总体上代表着未来服装发展的几大趋势。不妨举一款为例:一款叫“最敏感服装”的它对你的电子设备非常敏感,只要有外界信息进来,它马上会紧紧地“拥抱”你一下,让你觉得身上一紧,就知道该看看自己的手机了。

②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城市景观中的新媒体艺术。建筑,园林,城市天然的具备新媒体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建筑中的多种材料的组合,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的多元复杂性也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和空间。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是集中体现新媒体艺术与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传统学科的完美结合的世界性大舞台。在上海世博会中,很多场馆的造型设计,场景布局,音效手段都是力求突出新媒体艺术对观众的身心影响来设置的,这种联结与互动将贯穿每个参观活动的始终,甚至影响到参观者日后具有互动性的日常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国家馆的展厅中国国宝级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在场馆内部展厅内以动态的形式播放,使人仿佛置身于中国古代文明历史长河之中流连忘返。

③餐饮文化中的新媒体艺术。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作为有着悠久灿烂的饮食文明的中华民族,在高科技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是烹饪技术,还是餐饮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餐饮文化中,对于新材料的不断试验和开发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电击,电解,合成,等等,另外在就餐环境与就餐氛围的创造中更是直接应用新媒体技术与艺术作品的成果。例如,美国旧金山的“地下餐厅”,它的地点总在改变,因为没有正式注册。它可能在某人的家里,又或是在一个清凉的小阁楼上。这种毫无固定地点的餐厅需要依靠新媒体的辅助手段展开联系才能完成服务,手机、互联网订单成了这种流动餐厅的必要过程和手段,而不固定的就餐地点每次也能给就餐者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

通俗地概括,新媒体艺术既有新媒体的新表现形式,又有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三.宏观层面

历史决定未来,要想准确概括出新媒体艺术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必须清晰它的历史发展。很多资料上显示,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美国艺术家最先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艺术作品。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和录像带,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接纳这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这一举措为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开始得到赞助,它们的发展使得艺术家更频繁的接触到数字化技术。20世纪80年代,录像艺术挟新技术之威,开始在各种国际大展上出尽风头,并逐渐成为与架上艺术、雕塑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

上取得了巨大飞跃。

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二十几个春秋,但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由模仿到原创的过程,起步的新媒体艺术的模仿包括两个层面,对于传统艺术的模仿和对于国外优秀新媒体艺术的模仿。模仿是创新的必然阶段,然而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从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起源——影像艺术来说,影像艺术诞生于1990年代;那时起,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才刚刚有了起色,主要是指 Video艺术。90年代的中国前卫艺术主要分两个阶段:90年代中前期主要表现为在装置,表演,摄影和录像等媒介上的广泛实验和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表现社会和文化批评主题。强调一点,Video艺术还在 90 年代末期开始与多媒体先锋戏剧,泥塑动画和电子游戏结合。现如今,要发展我国的新媒体艺术,优秀的新媒体技术是不能单单支撑的,我们还不能忘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时期的中国,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人面对物欲横流,显得精神匮乏。人们所期待的——新媒体艺术带给现代生活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它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既包含新媒体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又包括艺术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既方便了沟通交流、信息传递,又扩充了认知层面、意识叠加等。但准确说来,利弊都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首先,从我国社会状况来讲,它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空前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加入,艺术就更具了生命力;但是从相反地方面来说,由于新媒体介入,带来了太多的信息,人们一时难以吸收,造成了信息文化过剩的局面。

其次,新媒体艺术对于时代发展和青少年的事物感知力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视野会更加开阔,精神层面也将跨越很大,未来青少年所要接触的文化艺术将是我们这个年代所无法想象的。但随之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是,他们对于一些偏激艺术的盲目追求与效仿,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就是,下一个十年或者二十年,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也将变得愈来愈阿大。

再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思想,它甚至广泛到生活中的日用品,以及我们娱乐文化的各个方面。新媒体技术的穿透与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分辨、欣赏这新兴的文化与艺术。

最后,很多人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与泛滥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担心。会不会因此而产生极端人物?或者上升到政治层面,影响我们对于政治的理解?价值观与人生观会不会也带来相对的改变?答案是不一定的,新媒体艺术不可遏制的美好潮流,如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态度,坚定立场,吸收尽可能多的有利于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

新媒体艺术将在未来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仅要了解新媒体艺术,掌握新媒体技术,更要投身到这股文化技术大潮中,做一个追赶先进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弄潮儿,去欣赏创造这个时代的美好!

四.结语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

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知识与技术、历史与现代共同演绎的历史,也是艺术从“传达表象的工具”转换成“探究人类心灵世界”的过程。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开始膨胀,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成长着……传统并不限于时间,它是流动的。让我们重新正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扬,让中华民族的光芒继续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昂: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 万方数据

【2】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中国论文网

【3】浅析新媒体与艺术结合带来的时代意义

【4】新媒体艺术(新艺术学科门类)- 百度百科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艺术与生活论文

艺术与生活论文 生活空间艺术与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塑造 摘要:在当代城市面貌甘趋“同质化”的时代,一座城市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竟争力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通过公共艺术的实施,来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的视觉文化品牌,已成为当代城市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视觉文化城市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城市品牌,己成为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与标志。因此,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从城市的视觉形态和文化形态上展现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当代城市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取得胜券的关键因素。 城市的视觉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一项系统工程,越来越引起城市建设者的关注。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介入都市过程中为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争取在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着中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或文化现象是当代大众美学以及日常生活美学的延伸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藩篱将艺术的概念扩大化,正如刘茵茵提出的公共艺术即是“那些在传统的画廊或美术馆系以外发生的当代艺术类型。”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或精神需求为主的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而扩展到了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和装置艺术等具有艺术性的视觉形态或艺术行为领域。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兼容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属性的多元化与多义性。公共艺术融入都市并不仅仅只是充当城市的“化妆品”,置于特定场域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升华为城市的“符号”或“标识”,承担起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追述城市记忆、形成地域认同、凝练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共同体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功能。即公共艺术的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与实用性,这四个方面是构成完整的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四者相合才能称之谓真正的公共艺术。正如《周礼·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偏执于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公共艺术精神的曲解。 品牌塑造介入城市建设 城市品牌的观念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城市经营理念。品牌一词最早缘于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是企业为在产品“同质化”时代的竞争

新媒体特点介绍

新媒体特点介绍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新媒体的优点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

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本届大讲堂邀请3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7月23日在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孟波的演讲以《新媒体传播特点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为主题。他以“水淹帝都”、“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五品夫人”、“赖昌星遣送回国”等最近新浪微博上的热点事件作为引子,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介平台与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近。 孟波指出,所谓的新媒体其实是与旧媒体相对而言的。当然,很多传播学家或报刊杂志都对“新媒体”做出了自己的定义,比如丹·吉尔默认为:新媒体就是新闻媒介3.0;而美国的《连线》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的传播活动。不管怎样去解释“新媒体”的概念,既定的事实就是:新媒体必然比旧媒体的传播更快更广。 从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孟波提炼出了新媒体的十个传播特征,分别是: 1.全时传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四个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全时传播指的是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发布。 2.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发布信息。 3.全民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 4.全速传播。传播速度比旧媒体快,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

高中美术_《现代生活中的设计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通过刚才这个有趣的视频,我想同学们看出来了,这是个非常有创意有设计的Living 杂志广告。那么提到设计,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设计在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设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二、新课 设计是实用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广泛的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是人造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设计产生以来,人们无时无刻的不在探索新的设计。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设计的时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也为设计艺术的创造发展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天地。在今天的生活中,现代设计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设计,小到包装、服装设计、动画,大到汽车设计、室内装潢、环境设计等等。 那么,你认为一件好的现代设计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实用?美观?创意?还是“?” (让我们从设计艺术的三个特点出发,一起去领略现代生活中设计艺术的魅力。) 【一】创意吸引眼睛 在设计中提到创意那是必不可少的,创意改变生活方式。 比尔盖茨说过“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奇迹”。验证这种神奇效应的,是老师手里的这个产品。(透明的易拉罐汽水),采用这种透明瓶子后,这瓶汽水的销量飞速增长,销量翻了一倍。总之,产品的形象因为有了创意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意就是要吸引我们的眼球,抓住我们的好奇心,激起人们购买的欲望。 我们来看一下海报招贴,(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老师总结。)这幅环保招贴用黄色作为灯泡的外轮廓,警示人们当能源用尽的那一天,世界将是一片漆黑。总之,产品的形象因为有了创意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意就是要吸引我们的眼球,抓住我们的好奇心,从而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我们轻松一下,看一段视频。) 在刚才的视频当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个标志,使得这个孩子看到这个标志的时候就会高兴的大笑。这个标志,相信也有同学看见之后也会异常兴奋,它就是快餐店麦当劳的标志,你看见它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满满的一大包薯条在你的不远处向你招手。它采用第一个字母M做为标志,采用的金黄色像两个打开的的双拱门,欢乐和美味吸引着你的到来。 我们会发现,标志图形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简洁明快的传达着它所要传达的信息。 许多我们大家熟悉的标志同样以鲜明的个性,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和联想思维,传达着特殊的信息,给人们留下深广的印象。像:中国银行的标志。 这是靳埭强先生在1980年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相结合的简洁造型。中间的“中”字里的一竖类似穿线的绳子,告诉人们中国银行为你理财。整个造型还寓意着天圆地方,经济为本。简洁、稳重、易识别。民族内涵浓重。 从这一个个我们熟悉的标志当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设计师的那句格言:简洁是一种力量,当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古典式哥特艺术与当代哥特艺术 古典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1140—1144年路易七世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 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古典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它涉及到多极的评价,并且因为欧洲民族发展中的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当代哥特艺术设计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出现,具有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和风格特征,体现出了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另类特质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独 特的艺术价值。提到“哥特”一词,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饰或者装饰画。而它最初用来指代德国古民族。美术史上的“哥特式艺术风格”指的是12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哥特”一词又开始被认为是和黑暗、奇异、鬼魅相关联了。

阴郁、颓废、暴力、血腥、恐怖是哥特艺术带给世人的鲜明感受。哥特艺术与基督教的兴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黑暗之后,基督教文明逐渐臻于成熟。而主要服务于宗教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哥特艺术的显现程度是不一样的。哥特艺术风格表现最为强烈的是建筑,其次是雕塑,再其次是绘画。这种情况的形成,是与当时欧洲艺术的表现技巧、材料技术、传统积淀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中世纪早期的时候,哥特艺术多用于建筑。早期教堂大多是在罗马风格建筑形式的变体基础上兴建的,当然拜占庭除外,拜占庭的教堂采用了帆拱和鼓座的创新设计,使得教堂在穹项的高度、跨度、内部的采光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罗马建筑要有进步。但是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要求也是不断更新的。哥特式教堂在外部造型、建筑高度、室内空间、艺术形象等方面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其中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花窗、外部的高塔等成为其最为醒目的风格标志。这种风格标志强烈、不会与其他艺术语言混淆,最为浪漫地塑造出地面上的人们与天国的神灵相联系的实体形象,因而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哥特式的雕塑是在中世纪雕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来分辨哪一件雕塑属于哥特风格的作品,必然要和哥特式产生之前的雕塑艺术风格、以及哥特式消亡之后的各种雕塑风格同时对比才能知道。哥特式雕塑风格最为强烈的还是教堂建筑上的雕塑。因为在哥特式之前的中世纪风格的雕塑,都太拘泥于建筑构建的形态。譬如人形的柱子,人物形象就很呆板,比例失调不像真人,别扭得很。哥特式的人物雕塑虽然有的也存在比例失调的问题, 但柱子上的人形雕塑已经比较接近真人形象了,而且雕塑也大多挡住了柱子,尽管雕塑有时就是柱子的一部分,但是柱前的人形雕塑与柱后面伸出来的柱头看上去已经是脱离的,就仿佛柱子是柱子、人是人一样。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上

时尚设计与生活论文

时尚设计与生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姓名:吴成丰睿 学号:2014211092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时尚设计与生活》一课让我对时尚生活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 课堂通过“讲解+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1+1的方式让我既对课堂内容有初步了解又能通过视频加深印象,让我很快就能全身心投入课程。在我看来,任选课程就应该是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时尚设计与生活》一课完全做到了这点。,让我在课程满满的星期二里的得到放松。在课程内容这一方面,我也是非常喜欢的。比如第一堂课所讲的洛可可风格以及电影《绝代艳后》、香奈儿的故事与其创始人的故事以及电影《时代先锋香奈儿》、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披头士乐队、围巾的多种佩戴方法、时尚传媒、拍照的技巧、爱马仕的围巾创意、波点艺术家草间弥生、公仔玩偶、字体helvetica、一部主角是小猫的电影、理性购物以及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饶舌以及电影《8公里》、时尚家居设计以及电影《和莎莫的500天》等等等等。具体课程的名字我可能无法完全一一列举出来,但我能描述出的都是留下深刻影响的课程。下面我就对其中一部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感触颇深的课程或对该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与领悟。 印象最深刻之——理性购物 为什么会首先将理性购物这一课程先提出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师恰好在双十一当天以理性购物为话题展开课程讲解,所以印象颇深。还有就是,这次课程所观看的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让我对如何购物有了更多的想法。电影中的女主角丽贝卡是一个充满朝气又迷人的女孩,就像绝大多数女人一样,丽贝卡对购物充满了无比的热情,可是这个小问题却逐渐变成了一个大麻烦。因为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购物欲,工作了几年的丽贝卡不仅是个“月光族”,而且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卡债,可在这样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每当丽贝卡看到名牌,心中仍旧升腾起恋爱般的感觉,本着“只要喜欢,不买可惜”的信条,冲动之下,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调查分析 引言: 处于新时代,和互联网打交道已经称为了新一代大学生每天必干必做的事了。或者说可以把以前的文盲换个词汇问问新时代大学生是否有互联网盲了。互联网用它的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宽松自由等特点迅速俘虏了新时代的心,用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互联网是新时代下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最有效快捷的放大器。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作为平台,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常常接触的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悄无声息润物无声的姿态潜移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对于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世界的角度有重大意义,进而对于学校社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现状及其影响 调查总体上显示出了如下特点:接触时间早,上网时间长,信息获取重要通道,冷眼旁观多参与少,信息浏览较健康等五大特点。 具体阐述如下:大部分大学生在他的初中时期甚至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基础的厚实,电子产品迅速普及,几乎人手一3G手机,电子产品大范围普及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得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大大提前。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自身从互联网获得信息,一半左右的学生会通过自己的综合判断来得出自己的想法,不是很简单的去相信网上的言论。依赖于用互联网来获取新闻等信息,只是鉴于互联网的信息的及时和信息检索的便捷。但是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活动(譬如人肉搜索、恶搞图片、散步虚假或恐怖消息、网上言语谩骂或攻击等行为)采取的多是冷眼判旁观的态度。有骑士透出冷眼,看热看闹的鲁迅笔下无形中提起的脖子的国民(网民)形象。对于不良信息(各种门事件、未删节版)具有选择性拒绝。对于新兴词汇,60%的学生有较清楚的了解,说明时代学生时刻关注网络新动态,做到知道了解却不参与的姿态。对于网络,当代学生报的是什么态度呢?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但以诚待人,不自欺也不欺人——害

生活与艺术论文:生活与艺术

生活与艺术论文:生活与艺术 内容摘要:艺术的源泉是生活,这是为整个艺术史从原始艺术一直到现当代艺术证明了的真理。本文来谈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 关键词:生活艺术源泉 一.艺术来源于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无数的解释、无数的定义,而把古今中外的艺术来源的本质和定义归纳起来,又不外乎两种基本观点,即再现论和表现论。 再现论的观点认为艺术来源是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的形 象反映。如亚里士多德、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毛泽东等人的艺术观。表现论的观点认为艺术来源是传达感情、艺术就是感情。在现代,如恩斯特·卡西尔、欧盖尼·费尔龙、苏珊·朗格、科林伍德……有的主张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有的主张艺术是情感的形式,有的主张艺术是情感的宣泄,等等。 二.关于艺术来源本质的再现论和表现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所以艺术从根本上说也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艺术的内容来自生活包括能暗示生活的自然美。总之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生活是“原本”,艺术是“副本”。 当代西方艺术虽然极为抽象、离奇,但最终也根源于社

会生活。西方现当代艺术中那光怪离陆的色彩、畸形扭曲的线条、不可名状的音响和那难以辨认的对象等等,从根本上说都是现、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如:动荡的社会、混乱的秩序、快速的节奏、畸形的生活、空虚的人生、迷茫的心态和变态的心理的反应。总之,就是艺术的源泉、内容而言,它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再研究艺术本质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说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但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的摹写和复制,艺术又可以说是人的感情的创造性表现,即情感的物态化、形式化、符号化。如果我们在研究艺术来源的本质时排除了情感表现因素,孤立地强调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那就会滑向机械唯物论很多艺术问题便无法解释。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新闻照片也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但新闻照片绝不是艺术。所以,我们研究艺术的本质时就对不能忽视情感因素。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还可以从大量的艺术作品中得到证明。艺术总是包含、浸透了人的情感,情感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从艺术的构成因素看,艺术的构成因素与创造主体的情感也有直接关系。如情感的结晶。从艺术的构成因素看,艺术的构成与创造主题也有直接关系。如绘画中的线条、色彩;音乐中的音调、旋律;诗歌中的文字;舞蹈中的舞姿、

新媒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所提到的新媒体应该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2008 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 充分表明新媒体作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奥运的巨大商机推动新媒体布局和发展,新媒体版权保护受到重视。总体上 说,2005 年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开辟了相关的专题,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相关的研究文章有30 篇之多,但研究的重点基

本上比较集中,话题相似,创新不多,一些文章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阐述解决途径。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网络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时间,网络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远大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更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何科学的看待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更应该如何让网络向我们生活积极的一面发展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产品,它们深深的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健康。英特网就是其中一种,从以前的大型计算机转谱到如今的手提电脑,从这一大转折中可以看出人类的智慧是在不断提升的。现代生活中,人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 无论在工作、学习、娱乐,人们都用到网络。网络有益又有害,网络就像是一张小船,有益的网风一吹,你就倒向那一边,有害的网风一吹,你就倒向那一边,所以把握好船的航行是多么的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你一生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网络,但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利用它为我们生活、学习作出贡献。让它成为为我们美好前景的创造的强大武器。利用网络,可以为我们国家的利益、文??交流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认识许多国外的特点与发展情况,还可以在网络上认识到许多外国风土人情,相反,国外的人也可以从网络上认识到中国,总而言之,网络沟通世界,沟通地球,让我们在这个世界

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概论论文 姓名: 学号: 学院:园艺园林 班级:园艺1班 艺术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对产品文化品位、审美价值、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现代艺术呈现出了五大基本特征:贯穿美的原则;科技与艺术结合;明确的消费者定位;超前性;经济性。具备了五大特征的艺术对社会经济活动在生产、交换、消费、分工、贸易等方面正在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艺术存在于社会中,它表现着社会生活、演绎着社会发展动向,而社会也不断地为艺术提供艺术原料,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艺术才将得以继续存在发展下去和丰富起来。同样地,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艺术,它已经和社会的发展相融合,社会发展会产生艺术,艺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自然地,艺术影响了社会经济,有时候甚至是艺术让某地发展起来了。 关键字 艺术社会经济影响 内容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那么艺术与社会经济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艺术与经济,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和范畴,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活跃,却使两者越来越紧密地联结起来。艺术生产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艺术产品作为商品的特征,也更加明晰地凸现出来。尽管中外许多文艺理论家们对艺术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曾经予以言词犀利的批驳和近乎完全的否定,却非但未能阻止艺术生产参与经济活动以及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历史进程,艺术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反而日渐扩大,文化产业成了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其间的中介环节还不止一个。如经 济活动通常要通过一种社会精神、时代感情乃至政治、法律、伦理、宗教、哲学作用于艺术,而不是经济结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同样,艺术对经济的反作用也十分的间接,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什么是艺术论文

什么是艺术?要给艺术下一定义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尽管在大一上了整整一年的《艺术概 论》,讲了很多,例如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 艺术概论》因该是全方位的分析阐释了艺术这个概念,但具体到如何完整而又恰当地定义“艺术”,我未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其实也并非一定要在“艺术”这个神圣的名词前加上一个框框或是众多定语去加以解释到底什么是艺术,因为艺术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难以捉摸的观念之一,给它加以定义只会使其受到 局限。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作过关于艺术的课题,他同样也探讨过“艺术是什么?”——很多睿智的人曾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从未令每个人都感到满意。艺术是像空气或土壤一样的东西,在我们周围各处……艺术代表着我们用来娱悦感官的每一样东西,艺术的真品没有一件不引起感官的共鸣——我们的知觉器官。当我们问:艺术是什么?我们实际上是问能引起感观共鸣的艺术作品究竟有什么品质或是特质 通过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笼统的说艺术是无所不在的,它可以用来引起感官共鸣,可以愉悦感 官的。 朱光潜认为人面对事物和世界有三种态度。他举例说:“一颗松树,可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 认清了它是植物,哪一棵,叫松树就满足了;也可以用功利的眼光去看,这棵松树柱大干粗,可以做家具;还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知不知道此树叫松树不要紧,它有什么用途也不关心,只对它苍劲的姿态、欲滴的翠绿感到愉悦和醉心。”欣赏者应力求在欣赏前摈弃一切私欲,如果带着食欲去“欣赏”静物中的水果,则不可能获得美感的确,同样一 件事物用艺术的眼光看就如里德所说的是可以愉悦感官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那么就出现了艺术的反面——非艺术——科学性的眼光,功利性的眼光 因该都是划分于非艺术这一行列中去。 在我看来,艺术与非艺术最大的分界点就是情感性。我觉得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类 情感的倾注。与科学纯客观地反映现实不同,艺术渗透了艺术家的主观感情色彩,是审美地反映现实。虽然科学家也是人,也有主观情感,而且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可避免地 含带主观性。但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排除主观的倾向爱好和个人的情感爱憎。排除虚构、夸张,要求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而艺术不同,它自始自终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由此可见,科学的价值在于认识真理,它可以违背人的情感,但不能违背真理。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审美,在于培养人的高尚品格。所以它可以违背客观真实,但不能违背人的情感。例如,某人得了不治之症,即将离开人间,亲戚朋友都告诉他没什么大病,要他安心养病。从科学角度来说,这是违背客观真实的。但从艺术角度来说,它是道德的,所谓的

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微天下-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狭小范围之内,已经超出了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原有的框架,而是在吸纳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之上,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不仅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媒体的概念——媒体不再局限于官方媒体机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自己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新平台——新媒体。 新媒体对个体的介入和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换代,web更新的日新月异,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个体而言,新媒体的作用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新媒体改变了人际之间的联系方式。我们拥有了手机(尤其是iphone)、电脑、ipad 等电子产品,影响了原本单一的沟通方式。十几年前,人们选择书信、公用电话作为联络沟通的工具,现在写信应该是被写邮件、发信息所代替了吧。虽然书信仍然存在,但是在很多白领、青少年心中,没有了手机,没有了网络,好像就无法传送消息了,书信的适用范围和频率大幅度降低。作为我们学生来讲,我们几乎全部使用腾讯QQ,MSN,人人网,校友网、博客、微博这些方式来关注家人、同学、朋友的状况和动态。如果现在寝室里有同学还在琢磨着写信给自己远方的朋友,我们反而都会觉得奇怪了。 其次,新媒体拓宽了个人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展了个人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我父母很爱看报纸,但是我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新闻消息。在网上点击鼠标进行迅速的链接,足不出户便可以获知国际国内各种大事,新媒体视听合一的优势战胜了传统纸媒的单调和乏味。迅

捷方便的平台、海量的信息、及时的更新都让每个个体卷入网络的漩涡中,整个世界变大了,同时又变小了。 第三,新媒体加速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使个体也成为办个新闻从业者,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反馈者。因为网络信息的透明公开性,传播主体的趋大众化,很多原本晦涩的问题被曝光于太阳下,个体可以自由的对事件发表意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独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个体观点态度的累加就会造成舆论的强势,对决策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甚至改变官方或者事件负责人的行动。比如,民工劳资关系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信访制度问题,公务员招聘等问题,通过各种论坛、贴吧或者微博,微信我们可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我们国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通过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形成各种立场的观点,有助于民意的汇集,加强了思想的交流,通过回帖、转发、评论,扩大事件的影响,扩大民众参政议政的基础。 以微博的传播效果来讲,微博的特点是精简明晰、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运用于多媒体,不只限于通过电脑网络传播。一些信息、图片、视频等原本需要通过媒体、网站等的相互传播才能使大范围受众知晓,由于微博的出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第五媒体———手机快速传播。微博以一种“自媒体”的形式出现,通过网民间的互动,形成小圈子,从而形成一个个主群,关注人及粉丝的增多,相互交流的圈子不断增大,有些微博用户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个“非正式组织”。传播的层面不仅仅是单向的,且是形成了纵向横向交叉的多级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方式的普及,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汶川地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民通过微博发送的消息,记者的采访见闻,相关的新闻转发,对于寻找新闻当事人,寻找失散亲人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微博,消息在最短的时间里纵向横向全面传播散发。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科学的理念、独立精神的发展,都会打破“沉默的螺旋”。微博虽然存在于一个微天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普通人们对于艺术与设计有着模糊不清的概念,就连一些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见得能很好的把握,也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 通过学院举办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座谈会》,邀请的嘉宾是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张子康先生(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是以“民营非企业”,2002年由今日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创建并首任馆长,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张子康先生还兼任《东方艺术》杂志主编。今日美术馆系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系中国美术馆最高硬件标准,同时也跻身于国际一流美术馆行列。今日美术馆现有和正在筹建的下属企业有: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今日美术馆杂志、今日美术馆网站、中国当代美术家数字资料库、中国当代书法家数字资料库、今日美术馆拍卖公司、今日美术馆画廊以及今日美术馆画院、今日美术馆研究院、今日美术馆艺术产业联盟等综合艺术产业实体。今日美术馆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更注重对艺

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和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产业机构相适应的艺术运营模式,为当代艺术家及其艺术品提供一个面向世界的全开放式平台。今日美术馆开馆的《彩墨江山展》、《流行书风展》,其鲜明的学术性以及在美术史、书法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受到国内外媒体及艺术机构的关注,也给中国美术界、书法界带来强烈震撼,促进了中国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今日美术馆展览面积1800余平方米,展线长约1000余延米,其全开放自由空间和活动展板、活动灯光不仅能适应所有二维平面作品展览,同时更能适应雕塑、装置等三维空间作品展览。)听了他的讲解以及他和设计系的老师的讨论,我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有点心得体会: 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它们是即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辩证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于设计会有影响,反过来设计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1、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概念 纯艺术和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以形态思维为中心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引导形态思维的,如果和在一起,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的冲突将是没完没了的。包豪斯在魏玛时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问题。格罗佩斯在1919年建立学院时,根据魏玛共和国政府要求,把早就在

美学与生活论文

浅谈美学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美是生活中的感悟,生活中每个角落都有美的影子,美也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呈现出来。本文将会讨论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其中又涉及到自然,艺术以及心灵三大方面。 关键词:美生活自然艺术心灵感悟 如今,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一致的定义,因为每个人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各有不同从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生活中探讨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美是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它与人们的意识有关,还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亚里士多德如是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善可以说是符合人类们道德价值取向的。美在主观上是人的社会意识;美又是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可以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的本质是对生活积极肯定的形象。内容有人们改造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劳动产品的实践成果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人的美。社会美与社会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社会功利性、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欣赏的社会生活美是人们相互团结互助;每个人都有集体感、正义感、责任心、爱心;

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自然美就是现实世界中自然事物的美。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来看,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总之,自然美注重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自然属性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比如,华山的险峻,张家界的仙境,桂林山水的清秀、龙脊山的美感等等不同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自然特征,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的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 艺术包含有音乐、建筑、绘画、史诗和戏剧等方面。艺术有极强的创造性,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与亲身经历结合起来,这其中包含着人们真实的情感。人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通过艺术将自身的生活感悟表现到生活当中。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而美是艺术体现的基本特征。艺术创作可以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因此,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美的充分体现”,是高级意识形态的美。 当我第一次看千手观音的表演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她们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却通过表演向人们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震撼美,展现她们即使生活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她们内心深处也对美的有极强的追求的理想。优美的舞姿给人的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忧伤、触动的美,这是生活中一道绝美的风景。

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摘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艺术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形象、全面、启发性的信息。新艺术、新媒体、高科技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熟悉词汇,而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势,还是有很多人对它很陌生。那么新媒体艺术是什么?新媒体是怎样与艺术结合的?新媒体艺术对于我们社会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关于新媒体艺术的问题,这篇论文将一一浅析。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艺术;发展特征;现代生活;衣食住行;社会影响;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传媒控制的的世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闻及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占领传媒市场,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拓展媒介空间,积累了比传统媒体更庞大的受众群体,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如今,新媒体依托手机通讯设备,为人们推送信息和即时交流提供便利,这种迅捷及便利的媒体传播方式正在一步一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记得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新媒体的世界里你不用拼爹,但需要激情需要拼搏,同时最需要的是疯狂的梦想和创新。”很现实也很直白的一句话,却将新媒体世界一语道破。小时候我们就知道,搞艺术的人,是一群极具天分的信徒和“疯子”,他们优雅而高贵,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突然发觉,在利益金钱熏陶下的新媒体行业,对于新媒体的理解都不够纯正,只有艺术运用新媒体,才将新媒体褪去浮华时尚的外表,还原它最本真的特点。这是梦想,是创新,是激情。当今社会,新媒体艺术究竟会为整个时代创造出怎样的价值?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值得期待! 二.微观层面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英文“NEW MEDIA ARTS”的中文译文,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要将新媒体与艺术搭配来解释。通过权威(百度百科)了解,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形成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手段,是传统媒体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发展中逐渐演变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信息终端包括现在逐渐普及的电脑、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讯工具和现代化数字电视,新媒体通过这些工具向人们传递丰富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服务。至于新媒体艺术,它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它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它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这里特别想强调一点,一再追究“新媒体艺术”一词的准确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回顾近50年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历史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新艺术学科。所以个人认为,要理解新媒体艺术重要的是理解其独特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从而总结出相对应的理论,并最终掌握“新媒体”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