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考前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测树学考前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测树学考前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测树学

第一章 伐倒木和立木材积测定

1.把树干近似成抛物线体,得到两个伐倒木材积测定公式:

(1

(式中:树干干长为L ,干基底直径为d 0,干基底断面积为g 0,小头直

径为d n ,小头面积为

g n )

(2)2.区分求积的目标和方法:

(1)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

(2)原因:分段后每段的干形比较规整。

(3)方法: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

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区分段材积,再把

各区分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在树干区分求积中,稍段不是一

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来计算其体积。

(3)公式:A.

'

'131V l g g l n i i ∑=+= (式中:l 为区分段长度) B.

()'

11031g 21V l g l g g n n i i n +??????++=∑-= 3.测树高的方法:

在布鲁莱斯测高器的指针盘上,分别有几种不同距离的高度刻度。使

用时,先要测出测点至树木的水平距离,且要等于10、15、20、30m 。

测高时,按动仪器背面启动按钮,让指针自由摆动,用瞄准器对准树

梢后,稍停2-3秒待指针停止摆动成铅直状态后,按下制动钮,固定指针,在刻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水平距离的树高值,再加上测者眼高,即为树全高。在坡地上,先观测树梢,求的高h 1,再观测树基得h 2,两次观测符号相反,树高=h 1+h 2,符号相同,树全高=h 1-h 2。注意:●所选水平距离尽量接近树高,减小误差。●树高小于5m 时,不用布鲁赖斯测高器,用长杆直接测量。●对于阔叶树,注意主干梢头位置。

4.立木的直径通常指胸高直径。

5.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6.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

7.胸高形数的性质:●当树高大于1.3m 时,f 1.3是关于r 的减函数。

●当干形不变时,胸高形数依树高的增加而减少。

8.材积三要素: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树高

9.实验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3m 。

10.形率:树干上某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1.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

12.形数与形率的关系:希费尔关系 h q c

bq a f 2223.1++=

13.形率法:●先算出胸高形率。●再根据希费尔关系算出胸高形数。●最后根据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全树高算出立木材积。V=f 1.3*g 1.3*h (h q q f 2223.132

.066.014.0++=)

14.平均实验形数法:●测得立木胸径和树高。●根据树种确定平均实验形数值。●V=g1.3(h+3)f (f为平均实验形数)

15.望高法:●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为

望点。●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距离。●公式:

?

?

?

?

?

+

=

2

3.1

3

2

3.1R

h

g

V

。(h R 为望高。)

第二章林分调查

1.林分: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特征和经营管理需要,区划成若干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叫林分。

2.林分调查因子:为了将大片森林化成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3.根据林分起源,森林分为人工林和天然林,还可以分为实生林和萌生林。

4.天然林: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

5.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条等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也包括人工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

6.实生林:凡是有种子繁殖形成的林分,包括天然下种、人工栽植实生苗或直播后长成的林分。

7.萌生林:一些具有无性更新能力的树种,当原有林木被采伐或受自然灾害破坏后,往往形成萌生林。

8.林层(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

9.纯林:有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混有其它树种但材积都分别占不到10%

的林分。

10.混交林:由两个或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小于10%的林分。

11.同龄林:是指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12.异龄林:是指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13.林分平均胸径:是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它是林木胸径平方的平均数的开平方,不是林木胸径的算数平均数。

14.平均高分为林分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

15.林分平均高:分为条件平均高和加权平均高。条件平均高是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对应的树高。加权平均高是依林分各径阶的算术平均高与其对应径阶林木胸高断面积计算的加权平均数。

16.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和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值。

17.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

18.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19.立地质量: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20.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及林分年龄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21.地位指数:是依据既定树种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年龄由该树种地位指数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指数值,地位指数也是评定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一种指标。

22.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

23.标准地分为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

24.选择标准地的要求:●标准地必须对所预定的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标准地必须设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林分。●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

25.标准地的调查步骤:●选择标准地,要求反映林分因子的平均水平。●设置标准地:形状,为便于面积计算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面积,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必要精度,标准地内必须有足够林木株数,以此来推算标准地所需最小面积。标准地的境界测量,用罗盘仪测角,皮尺量距,在坡地上的距离要换算为水平距离,测线闭合差一般不得超过1/200,为使标准地有明显边界,测量境界线的同时应伐开灌木,清楚蒿草。●标准地内林分因子的测量:每木调查,测定标准地内每株树木的胸高直径,调查记载要分树种进行,测者从标准地一段开始,由坡上方沿等高线按S形路线向坡下方进行检尺,然后计算平均直径。测树高,在标准地内,要随机测定一部分林木的树高和胸径,并且根据各径阶测高树木的平均直径和平均高绘制树高曲线。

26.每木检尺:在标准地内进行的每株树木的实测。

27.标准表:列示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和蓄积依林分平均高而变化的数表。

第五章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

1.标准木: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

2.林分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

3.平均标准木法:●测设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平均直径,并在树高曲线上查定林分平均高。●寻找1-3株与林分平均直径和平均高相接近且干形中等的林木作为平均标准木,伐倒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其材积,或不伐倒用立木区分求积法计算材积。●按下式求算标准地蓄积,再按标准地面积把蓄积换算为单位面积蓄积。

∑∑===n i i n i i

g

G v M 11。

4.材积表:是按树干材积与其三要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编制的。

5.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单株材积的回归关系,分地区和树种编制的材积数表。

6.一元材积表的注意事项:●只有少量树时不能查表。●不能进行单位换算。●使用时要进行适用性检验。

7.一元材积表编表步骤:●资料收集与整理。一元材积表仅考虑材积随胸径的变化。一般是分别树种、分别使用地区编制。应遵从随机抽样的原则,样木量在200-300株或以上。对抽中的样木,测定其胸径,并伐倒后用区分求积法测定材积。●编制一元材积表。将编表数据以横坐标为胸径,纵坐标为材积做散点图,根据点分布趋势,选择合适方程类型。将胸径代入方程,即为单株平均材积,将其列成表即为一

元材积表。●适用性检验。收集与编表数据要求相同的另一套样本数据,用直观图法或统计分布假设检验进行检验。

8.二元材积表:根据单株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编制的材积数表。

9.二元材积表编表步骤:●资料收集与整理。二元材积表考虑了材积随胸径和树高的变化。一般是分别树种编表,对于干形相近或蓄积比重小的树种,可合并为树种组编表。同一树种不再分地区编制。应遵从随机抽样的原则,样木量在200-300株或以上。对抽中的样木,测定其胸径,并伐倒后用区分求积法测定材积。●编制二元材积表。将编表数据以横坐标为胸径,纵坐标为材积做散点图,根据点分布趋势,选择合适方程类型。将胸径和树高代入方程,即为单株平均材积,将其列成表即为一元材积表。

第七章林木生长量的测定

1.生长量:一定间隔期内树木各种调查因子所发生的变化量。

2.连年生长量: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

3.总平均生长量:总生长量被总年龄所除之商。

4.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被定期年数所除之商。

5.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关系:●平均生长量取得极值时,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平均生长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时,连年生长量大于平均生长量。●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时,连年生长量小于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波动幅度比平均生长量大,峰值较平均生长量大而早。

6.确定林木年龄的方法:●年轮法:正常情况下直接查数根茎位置的年轮数就是树木的年龄。如果查数年轮的断面高于根茎位置,则必须将数得的年轮数加上树木长到此断面高所需年数才是树木的总年龄。在查数年轮时,应由髓心向外,多方计数,或由上下两年轮互相检核。●生长锥测定法:当不能伐倒树木或没有伐桩查数年轮时,可以用生长锥查定树木年龄。生长锥是测定树木年龄和直径生长量的工具,由锥柄、锥筒和探取针构成。●查数轮生枝法:有些针叶树种一般每年在树的顶端生长一轮侧枝称为轮生枝,这些树种可以直接查数轮生枝的环数和轮生枝脱落后留下的痕迹来确定年龄。●查阅造林技术档案或访问。

7.生长率:是树木某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其总生长量的百分比。,它表示树木相对生长速度。

8.生长率的计算公式:复利公式:%1001V a V P 1n a ?????????-??? ??=+n 。单利公式:

%100V a ?-=+a a

n v V n V P 。普雷斯勒公式:%200n V V V V P a n a a n a v ?+-=++。

9.各公式的差别:单利>复利>普雷斯勒。随着年龄的增加,区别减小。

10.树干解析:对树木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将树干截成若干段,在每个断面上可以根据年轮的宽度确定各年龄的直径生长量。在纵断面上,根据断面高度以及相邻两个断面上的年轮数之差可以确定各年龄的树高生长量,从而算出各龄阶的材积和形数。

11.树干解析的内业工作:●查定各圆盘上的年轮数。●各圆盘各年轮的年龄确定及直径量测。●计算各年龄或龄阶的树高。●计算各年龄或龄阶的树干材积。●计算胸径、树高、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绘制胸径、树高、材积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绘制树干纵断面图。●各因子生长率计算、形数计算及相关曲线图绘制。

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

1.林分生长:林分的材积随年龄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

2.进界生长量:期初调查时未达到起测径阶的幼树,在期末调查时已长大进入检尺范围之内,这部分林木的材积称为进界生长量。

3.净增量:期末采集和期初采集两次调查的采集差。

4.一次调查法:利用临时标准地一次测得数据计算过去的生长量,据此预估未来林分生长量的方法。

5.材积差法: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6.材积差法数据要求:●林分中样本胸径生长量测定数据。●适用的一元材积表。●林分中标准地调查的每木检尺数据。

7.材积差法条件:●要有经过检验而适用的一元材积表。●要求待测林分期初与期末的树高曲线无显著差异。●测量间隔期内,林木株数没有增加或减少。

8.材积生长率和胸径生长率的关系:P V=a1P D。式中a1为该地区一元材积式V=a0D a1的幂指数。

9.一元材积指数法:将测定的胸径生长率通过一元幂指数材积式转化为材积生长率式,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获得材积生长量的方法。第九章角规测树

1.角规测定林分断面积:采用角规在角规点绕测360°是最常用的方法。●绕测注意事项:(1)观测时要对准胸高位置。(2)角规点的位置不能随便移动。不得不移动时,要使移动后的位点到被测树树干的中心距离与未移动前相等,测完后返回原位置。(3)要记住第一株绕测树,最好做标记。(4)仔细判断临界树,测其胸径和距离,令R=50d1.3/Fg1/2。若S=R则为相切,SR则为相余。●角规点数的确定。●角规断面积系数的确定。●临界树正确的判定。●

坡度改正。●林缘误差的消除。●计算。断面积:

=

j

σ

Fg

G。蓄积

量:

=

j

j

j

g

Fg

M

。(jσ为第j株树的状态特征值:1、0.5、0。G j为

第j株树的胸高断面积)

2.影响角规测树的因素:●绕测基本操作规范●断面积系数的选择●坡度改正●临界树的正确判定●林缘误差的消除●角规点个数的确定。

第十章资源调查

1.抽样调查:以随机变量特定概率分布为基础,在既定调查成本与容许误差以及所承受风险限度内,设计最佳抽样方案,对调查总体统计特征做出适当估计。

2.总体:在抽样调查中,把整个调查范围或对象称作总体。

3.样本:抽样调查中,在总体范围内按照一定法则抽取一部分总体单

元,被抽中的总体单元的全体为样本。

4.样地:样本中的单元为样地。

5.抽样的过程:●抽样方案设计:总体范围确定;抽样总体划分;抽样方法确定;抽样单元数预估与样本单元抽取。●样本单元定位与测定。●总体参数估计。

6.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随机等概的抽取n个单元组成的样本,根据样本单元测定的结果估计总体的方法。

7.分层抽样:按照既定因子把调查总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在每个类型内随机等概地抽取样本单元组成样本,根据各类型的抽样调查结果估计总体的方法。

8.分层抽样的目的:●提高总体参数估计的精度。●提供各层估计精度或满足各不同类型不同估计精度要求。

9.分层抽样的条件:●各层权重已知。●独立在各层抽样。●分层时尽量扩大层间方差。

10.系统抽样:从总体中,首先随机抽取一个样地号作为第一个样本单元,然后,按照一定间隔确定出其余的样本单元号,由这些单元组成样本,根据样本单元观测值估计总体的方法。

11.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各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相等。

12.系统抽样的特点:样本单元均匀分布在总体中,样本单元抽取方容易。

13.周期误差:系统抽样中,若总体单元待测标志呈周期分布且所抽样本分布与总体周期性分布相吻合,致使系统抽样出现偏差,叫做周

期误差。

14.周期误差的避免方法:●注意调查森林总体内大型线形地物的走向,尽量避免样地间距和调查工作方向与线性地物走向相吻合。●采用多个随机起点的系统抽样,避免按照一个方向系统布点。●分析样点分布特点,检查和分析样点分布与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周期性变化有无关系。

第十一章计算题

1.材积差法

●胸径生长量的计算

带皮胸径d▲二倍皮厚度2B▲去皮胸径d▲10个年轮宽L▲期中胸径去皮X=d-L▲期中胸径带皮X=XK B▲胸径生长量去皮Z d=2L▲胸径生长量带皮Z d=Z d K B。其中K B=∑d/∑d。

●林分蓄积生长量

径阶▲株数▲平均材积▲平均1cm材积差v=1/2C*(V2-V1)。(C为径阶距)▲胸径生长量Z d▲单株材积生长量Z V=v*Z d▲径阶材积生长量Z M=Z V*株数▲径阶材积V=平均材积*株数。蓄积生长量=各径阶材积生长量之和。

2.一元材积指数法

●林分蓄积生长量

径阶▲株数▲平均材积▲径阶材积合计V=株数*平均材积▲径阶10年直径生长量Z D▲胸径生长率P D=Z D/(径阶*年数)▲材积生长率

P V =a 1P D ▲材积连年生长量Z V =P V V 。蓄积生长量=材积连年生长量*年数

3.资源调查:

(1)简单随机抽样:●总体平均数Y=1/n(∑Y i )。●样本单元方差

??????????? ??--=∑∑==n i n i i i y n y n 12122111S ●Y 的方差估计量??? ??-=N n n S S Y

122

。●绝对误差估计值△2205.0Y

S μ=。205

.0μ=1.96。●相对误差估计值E=(△/Y)*100%。

●抽样估计精度:P=1-E

(2)分层抽样:字母表示:总体单元数为N ,把N 个单元划分L 层,各层权重W h =N h /N 。第h 层样本单元数为n h 。Y hi 第h 层内第i 个样本

单元观测值。●各层样本平均数Y h ∑==h n i hi h Y n 11。●总体平均Y=∑=L h N 11

(N h Y h )●各层样本方差∑=-=h n i h h

n S 1211(Y hi -Y h )2。●各层平均数的方差S 2(Y h )=h h n S 2。●总体平均数的方差S 2(Y )=∑=L h h W 12(*Y h *S 2)

●绝对误差限△(Y )=1.96*S(Y )。●分层抽样误差E=△(Y )/Y 。 ●分层抽样精度Pc=1-E 。●总体平均数区间估计值Y ±1.96*S(Y )

测树学(考试复习重点)

测树学: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林木、林分等木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及非林地自然资源的测算、分析和收获预估的理论与技术。 径阶:在森林调查时,用于大量树木直径的测定,为了便于读数和统计,一般是按1、2、4cm分组,所分的直径组称为径阶。 干曲线:以干轴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以横断面的半径为y轴,以树梢为原点,按适当的比例作图即可得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这条曲线成为干曲线。区分求积: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 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上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为胸高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为望点。 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高度叫做望高。 林分: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林相或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为优势树种。 主要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 同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异龄林: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称为异龄林。 树高曲线: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数。

华农本科《测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测量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铅垂线。 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 水准面 。 3、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 4、真误差为观测值减真值。 5、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粗平、照准标尺、精平、读数。 6、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 7、标准北方向的种类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坐标北方向。 8、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4测回,第3测回零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应配置为90°左右。 9、三等水准测量中丝读数法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10、四等水准测量中丝读数法的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 12、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x 轴。 14、已知A 点高程为14.305m ,欲测设高程为15.000m 的B 点,水准仪安置在A ,B 两点中间,在A 尺读数为2.314m ,则在B 尺读数应为1.619m ,才能使B 尺零点的高程为设计值。 15、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望远镜组成。 16、经纬仪主要由基座、水平度盘、照准部组成。 17、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6测回,则第4测回零方向的水平度盘应配置为90°左右。 18、等高线的种类有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20、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 ,返测为112.329m ,则相对误差为1/7488。 21、水准仪上圆水准器的作用是使竖轴铅垂,管水准器的作用是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22、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物像没有准确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23、通过 平均 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24、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为 6371 km 。 25、水准仪、经纬仪或全站仪的圆水准器轴与管水准器轴的几何关系为 相互垂直 。 26、直线定向的标准北方向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和 坐标北 方向。 27、经纬仪十字丝分划板上丝和下丝的作用是测量 视距 。 28、水准路线按布设形式分为 闭合水准路线 、 附合水准路线 、支水准路线。 29、某站水准测量时,由A 点向B 点进行测量,测得AB 两点之间的高差为0.506m ,且B 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376m ,则A 点水准尺的读数为 2.882 m 。 30、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可以削弱仪器下沉的影响。 31、用钢尺在平坦地面上丈量AB 、CD 两段距离,AB 往测为476.4m ,返测为476.3m ;CD 往测为126.33m ,返测为126.3m ,则AB 比CD 丈量精度要 高 。 32、测绘地形图时,碎部点的高程注记在点的右侧、字头应座南朝北。 33、测绘地形图时,对地物应选择角点立尺、对地貌应选择坡度变化点立尺。 34、汇水面积的边界线是由一系列山脊线连接而成。 35、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值分别为=A x 5773.633m ,=A y 4244.098m ,=B x 6190.496m ,=B y 4193.614m ,则坐标方位角=AB α353°05′41″、水平距离=AB D 419.909m 。 36、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某直线的图上距离为18.17cm ,则实地长度为363.4m 。 37、地面某点的经度为131°58′,该点所在统一6°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29°。 38、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变动仪器高或双面尺法测量两次高差。 40、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包括量取点的三维坐标、直线的距离、直线的方位角、图形面积。 41、象限角是由标准方向的北端或南端量至直线的水平角,取值范围为0~±90°。 43、等高线应与山脊线及山谷线垂直。 44、水准面是处处与铅垂线 垂直 的连续封闭曲面。 45、绘制地形图时,地物符号分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半比例符号。 46、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 坐标恒大于零,将x 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 500 km 。 47、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轴应与竖轴平行。 48、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总是偏 大 。 50、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3测树学试题3

“测树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小题,10分) 1. 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为胸径、( H )和胸高形数。 2. 当树高相同时,f 1.3随q 2的增大而(增大)。 3.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 人工林 )。 4.在树高曲线上,与(平均胸径)相对应的树高值,称作林分条件平均高。 5.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面积之比,称作郁闭度。 6.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 )高低的重要依据。 7、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林分(直径)分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林分结构。 8. 树木断面积生长率是胸径生长率的( 2 )倍。 9.典型的树木总生长量曲线呈( “S ” )形。 10. Richards 方程( c kt A y ))exp(1(--= )。 二、概念与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 2分) 1. 胸高形数:H g V f 3.13.1=,式中 V ——树干材积; g 1.3——胸高断 面积; 2.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3. 林分调查因子: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数量和质量因子。 4.竞争指标 :描述某一林木受周围竞争木的影响而承受竞争压力的数量指标。 5.林分生长模型 :描述林木生长与林分状态和立地条件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函数。 三、简述题(共20分,每小题 5分) 1.说明形数、形率与树高的关系。 2.绘图说明典型天然异龄林直径分布规律。 3.简述削度方程的作用。 4. 林分表法与材积差法计算林分生长量时的不同点。 四、 论述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试分析一、二元材积表的优缺点,我国林业生产中是如何编制一元材积表的? 2、 试述影响林分收获量的因子,并说明这些因子与收获量的关系。

测量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测量学》期中试卷? ? ? ? ? ? 卷面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 号 学 ? 线 ? ? ? ? ? ? 分数 一、名词1.附和水准路线: : 级 班 ? ? 封 ? ? 2.高差(定义及公式): ?? ? : 名 姓 ? ? ? 密 ? ? 3.高差闭合差 遵 守 ? ? ? ? ? ? 4.水准点 考 卷 ? ? 试 ? 二 、选 ? 纪 ? 律 ? ?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 答案 注 ?? 意 试 1 .产生视差 的()。? 行 ? A .观测 时眼 ? 为 ? C .前后视距不相等D .目镜调焦不正确 ? 规

? A.双仪高法B.测回法C.方向观测法D.往返测法3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A.垂直B.平行C.相交D.任意 4.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其()必定相等。 A.地面高程B.水平距离C.水平角度D.竖直角度命 题 人 : 教 : 专 业 部 主 任 : 共5页

5.设H A15.032m,H B14.729m,h AB()m。 A.-29.761B.-0.303C.0.303D.29.761 6.如图中要想使圆水准起跑移向中心零点位置,脚螺旋3应()。 A.顺时针旋转B.逆时针旋转C.任意方向旋转D.不旋转 7.此水准路线为()。 A.闭合水准路线B.附和水准路线C.支水准路线D.水准网 8.水准仪的结构是由()构成的。 A.望远镜、罗盘、水准器和球臼B.望远镜、水准器、基座 C.照准部、水平度盘、基座D.望远镜、图板、基座 9.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叫()。 A.绝对高程B.相对高程C.高差D.高差闭合差 10.下列哪一种水准路线不能计算高差闭合差()? A.闭合水准路线B.水准网C.附和水准路线D.支水准路线 11.当A点到B点的高差值为正时,则A点的高程比B点的高程()。 A.高B.低C.相等D.不确定 12.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理论值为()。 A.0B.与路线形状有关C.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D.由路线中任意两点确定13.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A.看清十字丝B.看清物像C.消除视差D.以上都不对 14.用DS3型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的操作程序为:()。 A.粗平瞄准精平读数B.粗平精平瞄准读数

测树学复习题

林学本科《测树学》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林分平均胸径:与林分平均断面相对应直径。 2、复层林: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的林分。 3、树种组成系数:为了表达各树种在组成林分所占的成分,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这个比重叫做树种组成系数。 4、平均实验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比较圆柱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3.0m。 5、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6、生长率:树木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原有总量的比值。 7、进界生长量:在调查期初时没有达到起测径阶的幼树,在期末调查时已长大进入检尺范围内,这部分林木的材积称为进界生长量。 8、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该圆柱体的断面积为树干上某一固定位置的断面,高度为全树高。 9、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10、标准木:在标准地中具有指定平均材积的树木。 二、单项选择题 1、立木材积三要素不包括(C)。 A、胸高形数 B、胸高断面积 C、胸高形率 D、树高 2、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B)处的部位称作望点。 A、1/2树干中央直径 B、1/2胸径 C、1/3树干中央直径 D、1/3胸径 3、以误差百分率来看,下面正确的是(A)。

A、平均断面式>中央断面式>牛顿式 B、牛顿式>中央断面式>平均断面式 C、中央断面式>平均断面式>牛顿式 D、牛顿式>平均断面式>中央断面式 4、树干的形状,有通直、弯曲、尖削、饱满之分,就一株树来说,树干各部位的形状(D)。 A、是一样的 B、都是饱满的 C、都是弯曲的 D、也不一样 5、纯林是有一种树种组成或混有其他树种但蓄积分别占(A)的林分。 A、低于10% B、低于5% C、低于20% D、10% 6、在一般情况下,林分疏密度大于林分郁闭度的是(C)。 A、幼龄林 B、中龄林 C、成熟林 D、以上都不是 7、树干的横断面形状更接近于(B)。 A、圆形 B、椭圆形 C、不规则的封闭曲线 D、不确定 8、林分平均胸径是指(B)。 A、林分内所有林木直径的算术平均值 B、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 C、林分内具有平均生长状态的树木的直径 D、林分内具有指定平均材积的树木的直径 8、在标准地调查中,通过每木检尺得标准地总断面积为0.01056m2,总株数为339棵,则该林分平均直径为(C)。 A.13.6cm; B.12.6cm; C.11.6cm; D.10.6cm 9、角规绕测树木时,当缺口与树木胸径相余时,记数为(D)。 A、1 B、0.5 C、2 D、0 10、树木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D)生长的结果。 A、季节性 B、间断性 C、连续性 D、周期性 11、在角规测树时,当d/R=1/50,则用到的角规测器缺口宽度为2cm,则直尺长度为(B) A.1.5m; B.1m; C.2m; D.0.5m 12、下列关于树木生长方程的特点,错误的是(C)。 A、当t=0时,y(t)=0,这是树木生长方程需满足的初始条件; B、y(t)存在一条渐近线y(t)=A,A是该树木生长极大值; C、由于树木生长是依靠细胞的增殖不断增长的,所以y(t)是关于年龄t的单调增函数; D、y(t)是关于t的连续光滑的函数曲线。

测树学复习重点

测树学复习重点 计算伐倒木树干材积的两个基本公式: (1)中央断面积式: (2)平均断面积式: 式中:为树木材积,为树干长度,、及分别为树干中央和两端的横断面积,按计算,为树干直径。 直径单位:cm,保留一位小数。树高:m,保留2位小数。体积:小数4-5位有效数字 注:公式来源是把树干当做抛物线体。由干曲线式,取旋转积分而得。 关于上两个基本公式的误差性质: ·很显然,当r=1 或0 时,两式均无误差且相等; ·当r>1 时,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大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小误差; ·当01 的情况完全相反,即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小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大误差。 继而得出如下牛顿经验公式:

区分求积的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或是减少材干求积的误差,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 分段。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⑴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积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称为胸高形数。 以f1.3表示,其表达式为:f1.3=V/g1.3h 式中:g=π/4d21.3 g1.3为树干胸高断面积,h为树高 转换成相应的立木材积式:V= f1.3 g1.3h ⑵实验形数:林昌庚提出实验形数作为一种干形指标。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加3m ,记为f 3。按照形数一般定义其表达式为:f 3 =V/ g1.3 (h+3) ⑶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其一般表达式 为:q x=d x/d z (式中:q x—形率,d x—树干某一位置的直径,d z—树干某一固定位置的直径,即比较直径),由于所取比较直径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率。分

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测树学(复习) 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一、伐倒木: 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 三、近似求积式精度: 中央断面式中等 平均断面式最差 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 平均断面“正误差” 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 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 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 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 f1.3 的实践意义: 把易测的比较圆柱体体积转换为树干材积的换算系数。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 比,记为f n 。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能 3高度为树高(h )加3。 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胸高形率 定义:树干中央直径(d 1/2)与胸径之比称为胸高形率。一般用q 2表示 :q 2=d 1/2 / d 1.3 h g f v ??=3.13.1? ?+?=f h g V )3(3.1

测量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测量学》期中试卷 卷面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适用班级: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附和水准路线: 2.高差(定义及公式): 3. 高差闭合差 4. 水准点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将答案填入下表) 1.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A.观测时眼睛位置不正B.物像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不重合C.前后视距不相等D.目镜调焦不正确 2.水准测量中,测站校核的方法有()。 A.双仪高法B.测回法C.方向观测法D.往返测法3.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正确关系为()。 A.垂直B.平行C.相交D.任意 4.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其()必定相等。

A .地面高程 B .水平距离 C . 水平角度 D .竖直角度 5.设=A H 15.032m ,=B H 14.729m ,=AB h ( )m 。 A .-29.761 B .-0.303 C .0.303 D .29.761 6.如图中要想使圆水准起跑移向中心零点位置,脚螺旋3应( )。 A .顺时针旋转 B .逆时针旋转 C .任意方向旋转 D .不旋转 7.此水准路线为( )。 A .闭合水准路线 B .附和水准路线 C .支水准路线 D .水准网 8.水准仪的结构是由( )构成的。 A .望远镜、罗盘、水准器和球臼 B .望远镜、水准器、基座 C .照准部、水平度盘、基座 D .望远镜、图板、基座 9.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叫( )。 A .绝对高程 B .相对高程 C .高差 D .高差闭合差 10.下列哪一种水准路线不能计算高差闭合差( )? A .闭合水准路线 B .水准网 C .附和水准路线 D .支水准路线 11.当A 点到B 点的高差值为正时,则A 点的高程比B 点的高程( )。 A .高 B .低 C .相等 D .不确定 12.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理论值为( )。 A .0 B .与路线形状有关 C .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 D .由路线中任意两点确定 13.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 A .看清十字丝 B .看清物像 C .消除视差 D .以上都不对 14.用DS3型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的操作程序为:( )。

测树学试卷

“测树学”试题(2011年12月31日) 林业专业:本科生、2009级 班、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小题,10分) 1. 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为胸径、( 树高 )和胸高形数。 2. 当树高相同时,f 1.3随q 2的增大而( 增大 )。 3.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 人工林 )。 4.在树高曲线上,与( 平均胸径 )相对应的树高值,称作林分条件平均高。 5.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 林地 )面积之比,称作郁闭度。 6.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是反映林分( 立地质量 )高低的重要依据。 7.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林分( 直径 )分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林分结构。 8. 树木断面积生长率是胸径生长率的( 2 )倍。 9.典型的树木总生长量曲线呈( S )形。 10. Richards 方程(c kt A y ))exp(1(--= )。 二、概念与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 2分) 1. 胸高形数 H g V f 3.13.1= 某一树干材积和一个以胸高断面积为横断面以树高为高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2. 异龄林 林分中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3. 林分调查因子 描述林分内部结构特征的指标 4.竞争指标 描述某一林木受周围竞争木的影响而承受竞争压力的数量指标。 5.林分生长模型 描述林木生长与林分状态和立地条件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函数。 三、简述题(共20分,每小题 5分) 1.说明形数、形率与树高的关系。 。1.h q c bq a f 2223.1++= 从形数、形率与树高关系的分析,在形率相同时,树干的形数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在树高相同时则形数随形率的增加而增加。

测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剩余整理

林分蓄积量:单位面积林地上,达到起测直径以上的活立木材积总和。测定方法:①标准木法:平均标准木和分级标准木法;②标准表,平均实验形数表和材积表(一元&二元)。求M的思路:1、已知平均单株材积V:M=N*V (标准木法);2、已知径阶平均单株材积Vi:M= ∑ni*Vi (材积表法);3、已知F:M=G*H*F;4、M=N*V=N*g*H*F (g为总断面积。) 标准木法: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①测设标准地,进行标准地调查;②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平均直径;③根据平均直径在树高曲线上查出林分平均高;④根据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选择1~3株标准木;⑤将标准木伐倒,用伐倒木区分求积法计算其材;⑥根据标准木材积计算标准地蓄积量; 材积表:是根据树干单株材积与对材积相关紧密且较易测定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等编制的数表。一元材积表:根据树干单株材积对胸径的回归关系,分树种和区域而编制的数表。二元材积表:根据树干单株材积对胸径和树高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编制的数表。一元的编制:途径:直接编制或由二元材积表导算。直接法步骤:①编表数据采集:在编表区域内,抽取或典型选择足够数量同一种树木,兼顾样本的径阶分布。测定各样本胸径,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各样木树木材积②编表模型选择:作胸径-材积散点分布图,检查数据资料的正确性和完备性,根据散点图选择若干适宜模型,解出其参数并计算其评价指标,从中选出最有模型。一元的适用编制模型较多,幂指数式v=aD 的b次方为较常用之一③数表适用性检验,抽取若干样木,实测其胸径和区分材积,对最优编表模型再作适用性检验,检验方法较多。二元材积表: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应用:①标准地调查,得各径阶分布;②绘制树高曲线,由树高曲线查出各径阶平均高;③用径阶中值和平均高查二元材积表,得单株平均材积;④单株平均材积×径阶株树=径阶材积;⑤各径阶材积的累加即为标准地林木蓄积;⑥标准地林木蓄积/公顷数=每公顷材积。区别:一元是以平均胸径为自变量平均材积为应变量编制的表,它不考虑树高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林木的材积是和受到树高,断面积,形数的影响的。所以二元就考虑了胸径和树高两个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二元受平均胸径和树木平均高的影响。 标准表法:是特烈其亚柯夫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原理提出的一种确定林分疏密度和林分蓄积量的数表和方法。A.测定现实林分的G1.3(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和林分条件平均高HD B.根据现实林分的平均高查相应的标准表,可得相同条件下标准林分的G标和M标C.现实林分的疏密度P = G1.3/G标,现实林分的M = P * M标。 林分生长量:林分因子在一定间隔期内发生变化(生长与消耗)的代数和称为林分生长量。通常是指蓄积生长量。确定方法:材积差法: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lcm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每生长lcm所引起的材积增长量,并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核心是对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一元材积指数 法:本法是将测定的胸径生长率(由胸径生长量获得),通过一元幂指数材积式()转换为材积生长率式,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求得材积生长量的方法,称为一元材积指数法。共同特点:都是假设株数不变;制定胸径生长量表;使用的一元材积表来估算林分生长量。 抽样估计是以随机变量特定概率分布为基础,在既定调查成本与容许抽样误差及所能承受风险限度内,设计最佳抽样方案,对调查总体统计特征作出估计。 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等概抽取部分单元组成样本,以之估计总体参数的抽样方法。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样本单元抽取等概。 样本组织:先对总体单元逐一依次编号为1~N,然后产生n个范围在1~N的随机整数,凡总体单元编号与所产生

测量学试题及答案水准测量完整版

测量学试题及答案水准 测量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二章水准测量 一、名词解释 视准轴水准管轴 圆水准轴 水准管分划值?高差闭合差水准路线 二、填空题 1.高程测量按使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2.水准测量是借助于水准仪提供的。 3.DS3型水准仪上的水准器分为和两种, 可使水准仪概略水平,可使水准仪的视准轴精确水平。 4.水准尺是用干燥优质木材或玻璃钢制成, 按其构造可分为、、三种。 5.水准点按其保存的时间长短分为和两种。 6.水准路线一般分为路线、路线、路线。 7.水准测量中的校核有校核、校核和校核三种。 8.测站校核的常用方法有和两种。

9.水准仪的轴线有、、、; 各轴线之间应满足的关系、、。 10.自动安平水准仪粗平后,借助于仪器内部的达到管水准器的精平状态。 11.精密光学水准仪和普通水准仪的主要区别是在精密光学水准仪上装有。 12.水准测量误差来源于、、三个方面。 13.水准仪是由、和 三部分组成。 三、单项选择题 ()1.有一水准路线如下图所示,其路线形式为 路线。 A闭合水准B附合水准 C支水准D水准网

()2.双面水准尺同一位置红、黑面读数之差的理论值为 mm。 A0B100C4687或4787D不确定 ()3.用DS3型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的操作程序为:。 A粗平瞄准精平读数B粗平精平瞄准读数 C精平粗平瞄准读数D瞄准粗平精平读数 ()3.当A点到B点的高差值为正时,则A点的高程比B点的高程。A高B低C相等D不确定 ()4.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正确关系为 A垂直B平行C相交D任意 ()5.水准管的曲率半径越大,其分划值,水准管的灵敏度。

测树学复习题

森林计测学思考复习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测树学是以(树木)和(林分)为对象,研究和测算其材积或蓄积量、出材量、生长量、重量以及林产品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测树学的任务是对树木和林分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评价,阐明林分分布和生长的规律。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测树学的“树”是指一株一株单个的树。(错) 2、测树学是清查森林资源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林业各门学科对森林进行研究、分析的手段。(对)第一章伐倒木材积测定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在测树工作中,人们把所需要测定的项目称为( 调查因子 )。 2、树干横断面的形状一般可归纳为近似( 圆形 )、近似( 椭圆形 )及( 不规则形 )三类。 3、孔泽干曲线式中的r是指( 形状指数 ),当r=0时,其旋转体近似于( 圆柱体 )。 4、在测树工作中,( 中央断面 )求积式是计算单株伐倒木材积的基本公式。 5、伐倒木区分求积一般分段以( 5-7 )个为宜。 6、一般不能用径阶表示( 单株木 )直径。 7、原木检尺长是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 最短 )处量取,最小单位量到厘米。 8、树干上相距1m的直径之差称( 绝对削度 )。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树干愈往上,其横断面大多呈为不规则形。( 错 ) 2、树干纵剖面上的曲线称为干曲线。( 错 ) 3、在我国林业科研工作中多采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对 ) 4、由于树干横断面形状多为不规则形,所以直径巻尺测得的直径呈偏大误差。 ( 对 ) 5、直径为6.0cm的树木用4cm的径阶距表示属于6径阶。( 错 ) 6、用径阶可以表示任意树木的直径。( 错 ) 7、将树木伐倒,去枝、剥皮、截去直径不足6cm的稍头后,所剩下的树干叫原木。( 错 ) 8、凡原木长度相同,小头直径相等,查原木材积表,其材积相等。( 对 ) 三、论述或计算题: 1、一株树木其直径9.8厘米,将其按2cm径阶距整化,整化误差是多少?如按4cm径阶距整化,整化误差又是多少?(4分) 2、树干形状由上到下由哪几种近似几何体组成?有何特点?(6分) 3、使用轮尺测直径注意什么?(5分) 4、测得一伐倒木长8m,底端断面积0.03801m2,梢端断面积0.02776m2,其材积多少m3?(4分) 三、1、-0.2cm +1.8cm 2、从上到下圆锥体、抛物体、圆柱体、凹曲线体(双曲线体)。 3、轮尺平面与树干垂直,固定脚和游动脚与测尺紧贴树干读游动脚内缘的刻划值,先读数后取尺,不规整断面取垂直两个方向平均,如遇有节瘤区,在上下等位置处测直径后平均。 4、V=1/2(go+gn)·l =1/2(0.03801+0.02776) ×8=0.2631m3 第二章立木材积测定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在坡地上测胸径时,应在( 上坡位 )确定树干的1.3米处位置。 2、勃鲁莱测高器是根据( 三角函数)原理设计的;克里斯登测高器是根据( 相似三角形 )原理设计的。 3、( 直径 )、( 形数 )和树高称立木材积三要素。 4、胸高形数随树高、直径的( 增大 )而( 减小 )。 5、形数与形率的关系一般有( 平方)、( 常差 )、( 希费尔 )、( 一般形数表 )四种。 6、望点是指树干上部( 直径等于胸径一半 )处的位置。 7、丹琴公式用于树高为( 25 )m左右树木计算材积较为可靠。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立木材积测定与伐倒木材积测定完全一样。( 错 ) 2、用勃鲁莱测高器测高时可以站在任意位置,而用克里斯登测高器时则需站在固定位置。( 错 ) 3、用勃鲁莱测高测高时,树高都是两次读数之和。( 错 ) 4、用克里斯登测高器测高时,只需一次便可得到全树高。( 对 ) 5、形数的重要意义在于反映树干的具体形状即干形。( 错 ) 6、实验形数与胸高形数的变化规律相同。( 错 ) 7、胸径和树高相同,形率也相同的树干,其干形也可能不一样。(对) 8、立木区分求积必须具有性能较好的上部直径测定仪器。( 对 ) 三、论述或计算题: 1、测高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2、如何用勃鲁莱测高器在平地测高?(6分) 3、一株胸径为35.3cm的落叶松,其材积是多少m3?(4分) 三、1、答:(1)测点必须能同时看见树顶和树基,对平顶树不能把树冠边缘当树顶。 (2)测点距树木平距不宜过小。(3)在坡地测高测点与树木最好在等高位置或稍高地方,宜采用仰、俯各测一次。 2、首先选一与树高大致相等的平距(一般为15、20、30、40m),打开起动钮,瞄准树顶按下制动钮读一数,该数加测定者眼高即为树高。 3、V=0.001d21.3=0.001×35.32=1.2461m 第三章树木生长量测定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树木自种子发芽开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 随时间推移 ),树木直径、树高和形状都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叫生长。 2、树木生长量按研究生长的时间长短来分,有( 总生长量 )、( 定期生长量 )和( 连年生长量 );若用年平均值表示,则有( 总平均生长量 )和( 定期平均生长量 )。

测量学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水准面、大地水准面、高差、相对高程、绝对高程、测定、测设 2、知识点: (1)测量学的重要任务是什么?(测定、测设) (2)铅垂线、大地水准面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基准线、基准面) (3)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异同。 (4)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高程起算面是否有关?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绝对高程的高程起算面分别是什么? (5)高程系统 (6)测量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7)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一、名词解释: 1.简单: 铅垂线:铅垂线是指重力的方向线。 1.水准面:设想将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称为水准面。 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它代表了地球的自然形状和大小。 地物:测量上将地面上人造或天然的固定物体称为地物。 地貌:将地面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貌。 地形: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2.中等: 测量学: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测定即测绘:是指使用测量仪器与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测设:测设又称施工放样,是把图纸上规划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

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特征点:特征点是指在地物的平面位置和地貌的轮廓线上选择一些能表现其特征的点。 3.偏难: 变形观测:变形观测是指对地表沉降、滑动和位移现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面上建筑物的变形、倾斜和开裂等现象进行精密的、定期的动态观测,它对于地震预报、大型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和安全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水准面:由于水面可高可低,因此水准面有无穷多个,其中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高程:地面点的高程是从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用H表示,如A点的高称记为H A。 高差:地面上两点间高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 绝对高程 H :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简称高程、海拨、正高。 相对高程 H′: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假定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 测量工作的基本步骤:技术设计、控制测量、碎部测量、检查和验 收测绘成果 二、填空题 1.地面点到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对高程;地面点到铅垂距 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大地水准面,假定水准面 2.通过海水面的称为大地水准面。平均,水准面 3.测量工作的基本要素是、和高程。距离,角度

测树学复习题-林学院

、 林学本科《测树学》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林分平均胸径:与林分平均断面相对应直径。 2、复层林: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的林分。 3、树种组成系数:为了表达各树种在组成林分所占的成分,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这个比重叫做树种组成系数。 4、平均实验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比较圆柱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 5、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 6、生长率:树木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原有总量的比值。 7、进界生长量:在调查期初时没有达到起测径阶的幼树,在期末调查时已长大进入检尺范围内,这部分林木的材积称为进界生长量。 8、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该圆柱体的断面积为树干上某一固定位置的断面,高度为全树高。 9、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10、标准木:在标准地中具有指定平均材积的树木。 二、单项选择题 1、立木材积三要素不包括(C)。 A、胸高形数 B、胸高断面积 C、胸高形率 D、树高 — 2、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B)处的部位称作望点。

A、1/2树干中央直径 B、1/2胸径 C、1/3树干中央直径 D、1/3胸径 3、以误差百分率来看,下面正确的是(A)。 A、平均断面式>中央断面式>牛顿式 B、牛顿式>中央断面式>平均断面式 C、中央断面式>平均断面式>牛顿式 D、牛顿式>平均断面式>中央断面式 4、树干的形状,有通直、弯曲、尖削、饱满之分,就一株树来说,树干各部位的形状(D)。 A、是一样的 B、都是饱满的 C、都是弯曲的 D、也不一样 \ 5、纯林是有一种树种组成或混有其他树种但蓄积分别占(A)的林分。 A、低于10% B、低于5% C、低于20% D、10% 6、在一般情况下,林分疏密度大于林分郁闭度的是(C)。 A、幼龄林 B、中龄林 C、成熟林 D、以上都不是 7、树干的横断面形状更接近于(B)。 A、圆形 B、椭圆形 C、不规则的封闭曲线 D、不确定 8、林分平均胸径是指(B)。 A、林分内所有林木直径的算术平均值 B、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 C、林分内具有平均生长状态的树木的直径 D、林分内具有指定平均材积的树木的直径 ( 8、在标准地调查中,通过每木检尺得标准地总断面积为,总株数为339棵,则该林分平均直径为(C)。 、角规绕测树木时,当缺口与树木胸径相余时,记数为(D)。 A、1 B、 C、2 D、0 10、树木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D)生长的结果。 A、季节性 B、间断性 C、连续性 D、周期性 11、在角规测树时,当d/R=1/50,则用到的角规测器缺口宽度为2cm,则直尺长度为(B) ; ; 、下列关于树木生长方程的特点,错误的是(C)。 A、当t=0时,y(t)=0,这是树木生长方程需满足的初始条件;

测树学考前复习重点

测树学 第一章 伐倒木和立木材积测定 1.把树干近似成抛物线体,得到两个伐倒木材积测定公式: (1 (式中:树干干长为L ,干基底直径为d 0,干基底断面积为g 0,小头直 径为d n , 小头面积为g n ) (2)2.区分求积的目标和方法: (1)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 (2)~ (3)原因:分段后每段的干形比较规整。 (3)方法: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 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区分段材积,再把 各区分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在树干区分求积中,稍段不是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来计算其体积。 (3)公式:A. ' '131V l g g l n i i ∑=+= (式中:l 为区分段长度) B. ()' 11031g 21V l g l g g n n i i n +??????++=∑-= 3.测树高的方法: 在布鲁莱斯测高器的指针盘上,分别有几种不同距离的高度刻度。使 用时,先要测出测点至树木的水平距离,且要等于10、15、20、30m 。

测高时,按动仪器背面启动按钮,让指针自由摆动,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后,稍停2-3秒待指针停止摆动成铅直状态后,按下制动钮,固定指针,在刻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水平距离的树高值,再加上测者眼高,即为树全高。在坡地上,先观测树梢,求的高h 1,再观测树基得 h 2,两次观测符号相反,树高=h 1+h 2,符号相同,树全高=h 1-h 2。注意: ●所选水平距离尽量接近树高,减小误差。●树高小于5m 时,不用布鲁赖斯测高器,用长杆直接测量。●对于阔叶树,注意主干梢头位置。 4.立木的直径通常指胸高直径。 5.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6.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 7.% 8.胸高形数的性质:●当树高大于1.3m 时,是关于r 的减函数。●当 干形不变时,胸高形数依树高的增加而减少。 9.材积三要素: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树高 10.实验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3m 。 11.形率:树干上某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2.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 13.形数与形率的关系:希费尔关系 h q c bq a f 2223.1++= 14.形率法:●先算出胸高形率。●再根据希费尔关系算出胸高形数。●最后根据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全树高算出立木材积。V=**h

测树学

森林: 以乔木为主包括夏木灌木草本苔藓地衣及微生物动物在内并且能够影响到当地的水温和气候的生物群体胸高直径: 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 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某一高度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1.3米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实验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1.3米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加3米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形率: 树干任意未知部位的直径与某一固定位置的直径之比 胸高形率:树干1/2高度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之比绝对形率: 胸高以上1/2长度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之比望点: 树干上部等于1/2胸高直径的那一点望高: 望点至地面的高度 生长量: 在林业调查中树木调查因子在一定间隔期内所发生的变化 生长率: 树木每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原有总量的百分比 林分: 内部结构特征相同并与相邻四周有明显区别的小地段 调查因子:反应林分客观规律的因子林相: 森林垂直部面的层次(单双层林) 主层林: 在森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林层龄级: 根据林木的生长特性所划分的年龄范围 目的树种:在某一条件下经济价值最高的树种主要树种: 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 疏密度:待测林分每公顷上的总横断面积与相同经营下标准林分每公顷的总横断面积的比值 郁密度: 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所占林地面积的比株数密度:个体所占有的营养面积 蓄积: 所有树木材积之和标准木: 具有平均材积的林木 材积表:林木的材积与直径树高和形数之间相关关系的数表 一元材积表:根据树木的材积与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来的单株平均材积的平均木表 二元材积表:根据树木的材积与林木直径和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来的单株平均材积的平均木表 立地质量:生物所生长的环境总和 地位级: 根据材木的平均树高和其相应的平均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所划分的立地质量等级 地位指数:根据优势木平均数高和优势木的平均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基准年龄所划分的立地质量等级 标准地: 根据人为判断期望能够代表调查总体的森林小地段样地: 随机抽取的森林小地段 1.材积三大要素 (1)形状系数(2)断面积(3)长度 2. 形数作用 (1)衡量树干饱满程度的指标(2)材积的直接换算因子 3. 立木材积的测定方法 (1)等直径差区分求积法(2)望高法(3)近似法 4. 测量胸高直径注意事项 (1)必须是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以坡上位距地面1.3米的直径 (2)对于分叉树:胸径以下分叉按两株树量测;胸径以上分叉按一株树量测 (3)出现一些结疤损伤可上下量取同样的长度取平均作为胸径替代 (4)及时处理附着物 5. 生长量种类 (1)树木总生长量(以苗木发生至调查为止所积累的总量) (2)总平均生长量(总生长量与其相应年龄的商) (3)定期生长量(树木短期几年的生产量) (4)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除以定期年龄) (5)连年生长量(树木调查因子一年的生长量) 6.年龄的确定 (1)查数轮枝法(2)差数年轮法(3)生长锥发 (4)查阅档案法(5)走访或目测 7. 形数变化规律 (1)幼龄变动幅度大(2)年龄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小 (3)形数一般是负数(4)间隔期短 8. 林相划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