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摘要: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来说,“发展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并不能准确界定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西方市场调节型市场经济模式也缺乏中国适用性。只有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才是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应有模式。

关键词:发展型政府;市场调节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6-0014-06

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由此形成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此消彼长的持久论争。尽管人们已认识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但政府干预总是与市场缺陷有关。如果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由市场很好地加以解决,政府干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一般是从考察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开始的。

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垄断、外部性、公用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但这种分析是一种短期的分析、静态的分析、微观的分析、纯粹的经济分析和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分析。因此,并没有真正揭示市场机制的根本缺陷。实际上,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缺陷不在微观方面,而在宏观方面,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收入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及经济发展的无组织性,这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出发点。很多学者注意到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并主张以“发展型政府”概念概括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发展型政府”概念源于查默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经济奇迹》一书。在该书中,约翰逊认为,日本模式介于苏、美模式之间,政府对经济起主导作用,但并非全面掌控;政府将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工具,而不是信奉原教旨的自由市场主义。韦德和阿姆斯登将约翰逊的原创性思想扩展到对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性研究中,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家对东亚奇迹的解释。一些学者鉴于“发展型政府”源于东北亚地区,与中国在文化背景、发展经验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将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概括为“发展型政

府”。他们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存在一个有着强烈发展意愿的政治经济领导核心,他们事实上起到了为市场经济“领航”的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高,利用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实行扶植性产业政策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在发展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保证了合作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由于面临比较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具有比较明显的“发展型政府”的特点,但仅仅用“发展型政府”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职能和特点并不全面,也并不准确。如,东亚模式各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东亚模式的各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中国经济则以内向型为主;东亚模式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面积小、人口少,而中国则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差异很大;东亚模式的成功与冷战时期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而这种条件目前已不存在;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国家,而这对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并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也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存在根本差别,等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应尽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并用“服务型政府”概括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但“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或职能的概括,而是意在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这种概括并

不能包括国家的主导作用及国家在计划统筹、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促进发展等方面的职能。

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建立那种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即建立只管价值不管实物、只管总量不管结构、只管宏观不管微观、只管需求不管供给的政府。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实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种模式缺乏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国家的长期决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做出的,它直接规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总体结构,一般不受短期市场价格波动的调节。实现长期决策的主要手段是产业政策、政府投资等直接的调节手段。与此不同,在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调节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市场波动、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平衡,一般不考虑长远发展问题,这对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显然是有缺陷的。

其次,这种模式缺乏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的手段。一般来说,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而制定的经济发展结构与市场自发形成的经济结构往往是不一致的,也正是这种不一致产生了计划调节的必要性。而国家计划调节目标的实现又不可能完全建立在间接的总需求管理上,因为总需求管理只是一种短期的总量政策,而不具备长期结构性调节的功能,实现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更多地需要政府的直接调节。

第三,这种模式缺乏应对欠发达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的措施。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主要是一种局部的功能性障碍,而在中国这种欠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首先因为市场发育不完全、市场信号扭曲,市场失灵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就受到了较大局限,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在广度和深度上却大于发达的市场经

济国家。

第四,这种模式不能有效处理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中国面临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化、基础产业落后、失业率上升、收入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国际竞争激烈及新旧观念冲突等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一个能保证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法制严明、经济繁荣的强有力政府,经济和社会就会陷入严重的混乱和无序状态,改革和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第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后发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赶超任务不可能以自发演进的方式来实现,它要求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加速国内资本的集中和积累,推动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迅速扩张,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以此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作为一个经济落后国家,中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

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代表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就很难避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固有的模仿性、分裂性和依附性的恶果。

第六,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虽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有制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非公有制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会有较大发展,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在这种经济体制中,国家不仅要成为宏观经济调节者,而且要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介入经济运行过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差异。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到底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这一问题上,人们通常用国家或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国家的经济职能。但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宏观调控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

经济调节,这是因为:第一,宏观经济调节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独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宏观调节。第二,宏观调节只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一部分,并不包括政府其他一些重要经济职能,如微观规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中,政府特有的一些经济职能(如计划协调、统筹兼顾、国有资产管理等)及与中国特殊国情和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经济职能(如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也没有在宏观调节这一概念中得到体现。这里所说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经济职能的总体概括,包括多方面内容,主要有:

(一)计划统筹

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内在缺陷,为减少市场机制这些缺陷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国家需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统筹兼顾。计划统筹是国家最基本和最高级的经济职能,它的目的是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结构、速度、效果等基本因素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为社会全体居民提供基本的非盈利性产

品和服务,包括国防、治安、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这些基本产品和服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其特殊的非盈利性,

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加以满足,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只有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序竞争秩序,加大公共管理力度,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充分供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三)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失衡是市场经济一个固有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需要的平衡是通过价格机制自发调节的,这种自发调节不仅不能保证整个社会总生产与总需要的平衡,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工人大量失业和恶性通货膨胀。宏观领域存在的这种市场失灵,要求政府进行总量关系调节,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如,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物价稳定;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宏观调节和推出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对国际收支的宏观调节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通过经济逆向调节消除经济运行出现的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等。

(四)微观管制

市场机制失灵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缺陷,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等方面。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也需要政府进行调节。如,通过政府干预控制外部不经济效应、利用外部经济效应;通过制定市场进入、市场交

易和市场退出规则及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措施,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秩序,促进有效市场结构的形成;通过增加透明度和交易信息供给,减轻信息不对称对经济效率带来的危害。由于微观领域中政府干预通常以非市场手段直接介入市场,造成对市场的替代或对市场的限制,故又称为微观管制。

(五)国有资产监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和重要行业中,国有经济占有较大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作为国有经济的所有者需要承担起所有者的职能,代表全体人民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代理机构管理国有经济的资产和股份,任命或提名国有控股公司负责人,参与国有资产经营的重大战略决策,监督国有资产营运。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六)制度创新

作为一个处于发展与转型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和组织改革、推动创新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内源”的自主式发展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如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也

都是由党和政府领导和发动的。因此,国家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国的经济改革同样是一种国家主导型的制度变迁。

上述政府职能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这种根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经济中各微观主体是独立的所有权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市场交换关系。二是商品和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与各种经济资源都变成了商品,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三是由供求、竞争和价格等因素的变化波动、相互作用组成的市场机制调节着生产和消费,引导资源的配置过程,推动经济的发展。建立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是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但应认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调节、有干预的市场经济,国家或政府的调节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早已成为历史的遗物。尽管如此,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绝不可轻视。20世纪后半期以后,以私有化、自由化、国家作

用最小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世界大肆泛滥,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从他们的意识形态出发来解读中国的模式和经验,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完全归结为经济的市场化和自由化,对国家的调节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市场部门取得的,庞大的国有经济和广泛的政府干预只是起到抑制经济活力、损害经济成长的消极作用;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中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则是政府干预所致;政府的规模应是越小越好,职能越少越好,政府除保护产权、制定竞争规则外,不应管更多的事情,改革的指导思想应是“大市场,小政府”。这种观点是错误且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从早期资本主义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政府的规模是扩大而不是缩小,政府的作用早已超出“守夜人”的范围。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的强弱对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发展中国家更是生死攸关。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不可能打开现代化的大门。中国经济近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既得益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宏观调控、适当的行政干预、明智的战略与策略及强有力的组织与协调,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曾是为实行工业化的后进现代化国家和许多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阶段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同现代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相比,最重要的差别是: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资源配置主要依靠价格机制的引导,政府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市场规则,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总供求的平衡,为市场机制起作用创造条件。这种市场经济是一种宏观间接协调下的市场经济。而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则不同,国家是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动者与组织者,它的主要职能不仅仅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持经济稳定,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除具有后进现代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重要特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反映了市场发育不足和后进国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制度选择的影响,不同之处则在于宪法制度和历史阶段的差异。中国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工业化目标双重约束下形成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历史要求。这种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虽不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永久

固定的模式,但也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它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一种体制选择。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1)国家不仅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宏观环境的维护者影响经济运行过程,而且作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共同代表深入经济生活内部,对经济运行过程产生决定性影响。(2)国家调节的目标不仅是维护宏观经济平衡,为市场机制创造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3)国家调节的内容不仅是总供求之间的总量平衡,更重要的在于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区域关系、城乡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等。(4)国家调节的手段不仅包括间接的需求管理,即财政、货币政策,还包括许多直接调节的手段,如,改革与发展计划的制定、国有资本的管理、基础设施的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推动等。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政府还要运用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力量,从各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体制的内部结构看,可把中国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统分结合的二元经济体制。(1)市场系统是完全按照市场调节机制运行的自由性经济部分。这一领域以非国有经济和部分竞争性国有经济为主,企业是完全

独立或基本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它们的活动完全受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调节,国家对这一系统经济运行过程不进行直接干预和调节,而只通过制定和维护竞争的市场规则、有效的宏观调节来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一系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2)计划系统是国家可直接调节和控制的主导性经济部分,它以非竞争和弱竞争部门的国有经济为主。在这一系统中,国家通过以下途径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直接干预:一是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参与企业分配过程,直接决定国有资产的收益率,调节国民收入在国家与企业间的根本比例,控制社会积累的主要部分,影响扩大再生产的方向和速度。二是国家利用手中控制的国民收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直接决定重大投资的规模和方向。三是国家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对一些特殊性质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直接干预。如,对垄断性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对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计划配置;对一些关键部门的国有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等等。四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留对一些重要宏观经济参数的直接控制,如制定税率、利率、汇率和其他一些带有行政约束力的经济规则,等等。在上述的各个领域,企业虽然也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服从市场竞争的调节,但它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有限的,它们不仅作为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而存在,而且具

有重要的宏观意义,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能。(3)计划调节系统和市场调节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所谓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是指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覆盖全社会。计划调节系统应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市场调节系统也应受政府宏观调节的指导。所谓计划与市场的分立则是指政府系统与市场系统是相对独立的。计划系统应主要体现国民经济长期和整体发展的要求,按计划目标运行;而市场系统则应主要体现市场竞争的要求,按自由的市场规则来运行。在计划与市场分立的条件下,国家计划调节的重心应放在政府系统内,这既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从政府系统内部关系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通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来实现的。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探索,中国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的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这一体制总的原则是:既要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维护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中央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及宏观调控的主体,代表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地方政府则在宪法和制度规定的职能范围内独立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制定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协调本地区的重要经济关系,维护市场秩序,

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市场发育,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历史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国家从全局和长远的需要出发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总体结构,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统筹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与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当然,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身的不足。由于在这种经济体制中,政府具有比较大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它既可能成为经济发展强大的动力,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出现政府失效问题。因此,为有效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优化

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抑制腐败现象,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同时也应认识到,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要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和创新。

责任编辑:杜磊

高中物理 第十一章 机械振动 第5节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第5节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1.知道什么是固有振动、固有频率和阻尼振动,并对固有振动和阻尼振动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予以说明。 2.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知道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特点。 3.知道什么是共振现象,掌握产生共振的条件,知道常见的共振的应用和危害。 一、固有振动、阻尼振动 1.固有振动 振动系统□ 01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固有振动,固有振动的频率叫做□02固有频率。 小球和弹簧组成了一个系统——弹簧振子。弹簧对于小球的作用力——回复力,是系统的□ 03内力;而来源于系统以外的作用力,例如摩擦力或手指对小球的推力,则是□04外力。 2.阻尼振动 当振动系统受到阻力的作用时,我们说振动受到了□ 05阻尼。系统克服□06阻尼的作用要做功,消耗机械能,因而□07振幅减小,最后停下来。这种振幅逐渐□08减小的振动,叫做阻尼振动。 二、受迫振动与共振 1.受迫振动 (1)驱动力:为了使系统持续振动,作用于振动系统的□01周期性的外力。 (2)受迫振动:振动系统在□ 02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3)受迫振动的频率:做受迫振动的系统振动稳定后,其振动频率等于□03驱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 04固有频率没有关系。 2.共振 (1)定义:驱动力的频率f 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f 0时,受迫振动的□ 05振幅最大的现象。 (2)共振曲线:如图所示。表示受迫振动的□ 06振幅A 与□07驱动力频率f 的关系图象,图中f 0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3)共振的应用与防止 08固有频率,如转速计、 ①应用:在应用共振时,应使驱动力频率接近或等于振动系统的□ 共振筛。 09固有频率相差越大越好,如部队过桥时 ②防止:在防止共振时,驱动力频率与系统的□ 用便步。 判一判 (1)阻尼振动的频率随振幅的减小而不断减小。( ) (2)系统做受迫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无关。( ) (3)做受迫振动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 (4)驱动力的频率越大,系统的振幅越大。( ) (5)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发生共振。( ) (6)共振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 提示:(1)×(2)√(3)×(4)×(5)√(6)× 想一想 (1)实际的弹簧振子的运动是阻尼振动吗? 提示:实际的弹簧振子在运动中除受弹力外,还受摩擦力等阻力的作用,振幅逐渐减小,因此振子做的是阻尼振动。当阻尼很小时,在不太长时间内看不出振幅有明显的减小,于是就可以把它当做简谐运动来处理。 (2)做受迫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生共振吗? 提示:不一定。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才会发生共振,即发生共振的物体一定做受迫振动,做受迫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共振。 课堂任务阻尼振动 对阻尼振动的认识 (1)振动系统最常见的外力是摩擦力或其他阻力。当系统受到阻力作用时,我们说系统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高中物理 第一章 机械振动 4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学案 教科版选修3-4

4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阻尼振动和无阻尼振动,并能从能量的观点给予说明.2.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而跟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3.理解共振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共振的应用和危害. 一、阻尼振动自由振动 1.阻尼振动 系统在振动过程中受到阻力的作用,振动逐渐消逝,振动能量逐步转变为其他能量,这种振动叫做阻尼振动. 2.自由振动 (1)定义:系统不受外力作用,也不受任何阻力,只在自身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 (2)固有频率:自由振动的频率,由系统本身的特征决定. 二、受迫振动 1.驱动力 加在振动系统上的周期性的外力. 2.受迫振动 (1)定义:系统在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2)受迫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做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动稳定后,其振动周期等于驱动力的周期,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填“有关”或“无关”). 三、共振及其应用和防止 1.共振 (1)定义: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2)共振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2.共振的应用和防止 (1)利用:在需要利用共振时,应使驱动力的频率接近(填“接近”“远离”或“等于”)或等于(填“接近”“远离”或“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2)防止:在需要防止共振时,应使驱动力的频率远离(填“接近”“远离”或“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即学即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受迫振动的频率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 (2)驱动力频率越大,振幅越大.( ×) (3)共振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 (4)做受迫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生共振.( ×) (5)阻尼振动的频率随振幅的减小而不断减小.( ×) 2.A、B两个弹簧振子,A的固有频率为f,B的固有频率为4f,若它们均在频率为f的驱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则________的振幅较大,A的振动频率是________,B的振动频率是________. 答案A f f 一、简谐运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 [导学探究] 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一挂在曲轴上的弹簧振子,匀速摇动手柄,下面的弹簧振子就会振动起来.实际动手做一下,然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图2 (1)如果手柄不动而用手拉动一下振子,从振幅角度看弹簧振子的振动属于什么振动? (2)从有没有系统外力作用角度看弹簧振子的振动属于什么振动? (3)手柄匀速摇动时,观察到振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用不同的转速匀速转动手柄,弹簧振子的振动有何不同?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1)阻尼振动(2)固有振动(3)振幅不变,提供系统外力,补偿系统损失的能量(4)转速大时弹簧振子振动得快,说明弹簧振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由手柄转速决定.振幅可能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剥削

33年前,一位老人站在高山之巅,挥手洒下了令中国强大的种子,今日早已遍地开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就已经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并且变得越发坚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无数国人尝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甜头,但在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时候,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中国内部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动乱,人们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当然,这场动乱自然开始向经济上扩展,并且演变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对决。 世界强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老大前苏联,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渐僵化。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全面接手政治经济之后,他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将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哪种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就可以施行)”两种理论。在老人睿智的思维和幽默的话语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个大方向的带领下,中国经济天天向好,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便无可避免的留下了一些隐患,发展到现在,贫富差距过大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归根结底两个字:剥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简单来说,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余下的人富起来。所以中央开放了沿海经济发展带,并明确指出:“中央没有钱,所以要你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面对惨淡的事实,一些人自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俨然创造了一个可以被称作阶级的“资产阶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一些“剥削”,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些人所起的模范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并帮助其他人富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产生,这些都是我们要行走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还未达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的水平,所以理所应当的要经历这一环节,但是也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应使其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但事实证明,中国现状确实出现了“富的更富,贫的更贫”的现象,而且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迅速攀升至2004年的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应该认清,中国现状不是要去消灭什么剥削,而是允许一些剥削,利用他们大力发展生产力,缩短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并非能在短时间实现。现在世界上除了经济特别发达和经济特别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较小,其他地区都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走一条别人都在走的老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 但是根据各国国情,每个国家又都很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发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先富到共富,这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还尚待后人努力。

第十一章第5节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学案加答案解析

第5节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固有振动、固有频率和阻尼振动,并对固有振动和阻尼振动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予以说明。 2.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知道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特点。 3.知道什么是共振现象,掌握产生共振的条件,知道常见的共振的应用和危害。 课前预习: 一、固有振动、阻尼振动 1.固有振动 振动系统□01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固有振动,固有振动的频率叫做□02固有频率。 小球和弹簧组成了一个系统——弹簧振子。弹簧对于小球的作用力——回复力,是系统的□03内力;而来源于系统以外的作用力,例如摩擦力或手指对小球的推力,则是□04外力。 2.阻尼振动 当振动系统受到阻力的作用时,我们说振动受到了□05阻尼。系统克服□06阻尼的作用要做功,消耗机械能,因而□07振幅减小,最后停下来。这种振幅逐渐□08减小的振动,叫做阻尼振动。 二、受迫振动与共振 1.受迫振动 (1)驱动力:为了使系统持续振动,作用于振动系统的□01周期性的外力。 (2)受迫振动:振动系统在□02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3)受迫振动的频率:做受迫振动的系统振动稳定后,其振动频率等于□03驱

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04固有频率没有关系。 2.共振 (1)定义:驱动力的频率f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f0时,受迫振动的□05振幅最大的现象。 (2)共振曲线:如图所示。表示受迫振动的□06振幅A与□07驱动力频率f的关系图象,图中f0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3)共振的应用与防止 ①应用:在应用共振时,应使驱动力频率接近或等于振动系统的□08固有频率,如转速计、共振筛。 ②防止:在防止共振时,驱动力频率与系统的□09固有频率相差越大越好,如部队过桥时用便步。 判一判 (1)阻尼振动的频率随振幅的减小而不断减小。() (2)系统做受迫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无关。() (3)做受迫振动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4)驱动力的频率越大,系统的振幅越大。() (5)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发生共振。() (6)共振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提示:(1)×(2)√(3)×(4)×(5)√(6)× 想一想

高中物理第一章机械振动第4节阻尼振动受迫振动教学案教科版4

第4节阻尼振动__受迫振动 1.系统的固有频率是指系统自由振动的频率,由系统 本身的特征决定。物体做阻尼振动时,振幅逐渐减小, 但振动频率不变。 2.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一定等于周期性驱动力的 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3.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发生 共振,振幅最大。 4.物体做受迫振动时,驱动力的频率与固有频率越 接近,振幅越大,两频率差别越大,振幅越小。 对应学生用书 P11 阻尼振动 [自读教材·抓基础] 1.阻尼振动 系统在振动过程中受到阻力的作用,振动逐渐消逝(A减小),振动能量逐步转变为其他能量。 2.自由振动 系统不受外力作用,也不受任何阻力,只在自身回复力作用下,振幅不变的振动。 3.固有频率 自由振动的频率,由系统本身的特征决定。 [跟随名师·解疑难] 1.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一切阻力都不考虑。 2.阻尼振动考虑阻力的影响,是更实际的一种运动。 3.阻尼振动与简谐运动的对比。 阻尼振动简谐运动

产生条件受到阻力作用不受阻力作用 振幅越来越小不变 频率不变不变 能量减少不变 振动图像 实例用锤敲锣,锣面的振动弹簧振子的振动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 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的振幅越来越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能守恒 B.能量正在消失 C.总能量守恒,机械能减小 D.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解析:选C 自由摆动的秋千可以看做阻尼振动的模型,振动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也不是系统内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振动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时刻进行能量交换。系统由于受到阻力,消耗系统能量做功,而使振动的能量不断减小,但总能量守恒。 受迫振动 [自读教材·抓基础] 1.持续振动的获得 实际的振动由于阻尼作用最终要停下来,要维持系统的持续振动,办法是使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系统,外力对系统做功,补偿系统的能量损耗。 2.驱动力 作用于振动系统的周期性的外力。 3.受迫振动 振动系统在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4.受迫振动的频率 做受迫振动的系统振动稳定后,其振动周期(频率)等于驱动力的周期(频率),与系统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崔涌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40 ) 摘要: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调整的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相当重要。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中,法律和道德之间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和谐统一的互动,共同为市场经济服务。 关键词:规范和谐市场经济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前,我们有过一段曲折和混乱的过程。传统上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观点是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另一种观点从经济运行机制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这里它被定义为完全或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特征,在经过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全面和系统认识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壮丽的图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综合而平衡的建设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这其中法律和道德规范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什么样的经济形式,都不能脱离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经济的最终作用是为人服务的,这样个体和人们的自律以及他律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法律与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失,任何只对某一方面的拔高和看低也都不可取,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法律与道德的相异性 道德的产生比法律的时间要早,古今中外对道德的兴趣也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话题。何谓道德,至今仍是伦理学的难题。按照人们习惯的认识,“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①道德这种概念的使用,其表现有三种:它可以指道德观念;可以指人们交往中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准则、规则;它还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从法的本源来看,对法的定义有神意论、公益说和权力说的不同表达。各种学说纷纭繁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合。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确定二者的不同点。西方法学史上坎特诺维茨和凯尔森曾试图从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规范结构等把法律和道德从根本上区别开,比如法律仅指示外部行为,道德仅指示内部行为;法律中既有权利又有义务,而道德中只有义务。这种以一条警戒红线来划分道德与法律是片面的,很多规则本身是有模糊性的,像“切勿偷盗”这样的要求既是法律规则又是道德规则。在那些己成为法律一部分的道德原则与那些处于法律范围之外的道德原则之间有一条不易确定的分界线:在一定限制范围内某些普通的道德与礼仪规范可能会转入强制性法律的范围,反过来,某些过去曾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被划出法律领域而被纳入个人道德修养的范围。在人类历史早期,法律与道德是没有界限的。古代东方的法律也常常同道德混在一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产生的条件、起作用的方式、表现形式、评价的角度、、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适用范围、主体和规范之间的关系、权利和义务、鲜明性和不明确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来区分法律和道德。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四个关键词_

陈锡文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 从重点领域来看,根据前文的相关分析,金融支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致力于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金融支持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包括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禀赋优势的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筹集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等;二是金融支持农民向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包括引导城镇强化市场功能和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房地产服务、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邮电通讯、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发展,为促进居民自主创业和就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满足居民对保险、社会保障和消费信贷等方面的需求;三是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产业化,包括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通过政策支持和贷款投向,引导农业生产部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挥金融服务的避险功能,防范和化解农业经营的高风险。 三、金融支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应立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支撑体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那些具有明显的社会正外部性效应、但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在前期介入的早期项目提供融资。 二是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建设、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一体化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主板、二板、三板、创业板)、PE、VC等多种形式,提高股权性融资的比重,加快资本形成。 四是加强金融创新,采用BOT、BOO、BTO、BOOT、ABS、PPP、PFI等项目融资方式,盘活社会资本,增加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五是改革地方投融资平台,按照阳光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审慎地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或通过对那些投资额巨大但建成后现金流稳定的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压力。 六是探索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利润分流来充实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新方法。可考虑将部分优质国有资产的股份分流到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充实其资本和现金流;或利用国有企业的利润建立专门的保障房建设基金,以此为杠杆进行保障房融资。 七是加强金融、财政与保险机制的协调和配合,在形成政策合力的同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个关键词”* 程恩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下没有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报告)。这就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四个层面科学地界定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我们应结合中共十八大精神,依据不断变动中的国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邮政编码:100732。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题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第十三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变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B)。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2.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会导致(B)。 A.物价水平下降或通货紧缩 B.物价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 C.就业机会减少或失业率提高 D.通货紧缩和就业机会增加 3.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时,政府应当把(C)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促进经济增长 B.实现充分就业 C.稳定物价水平 D.实现社会公平 4.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通过(D)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A.经济增长量 B.经济变化量 C.国民生产总值 D.经济总量 5.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种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D)。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计划手段 D.经济手段 6.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之所以能发挥其灵敏调节的功能,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B)。 A.与法律手段相结合,具有法律的强制力 B.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其变动会引导和调节它们的经济活动 C.由国家政策调节,具有政策的威力 .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具有行政约束力 D. 7.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状况是(B)。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际收支 C.国有资产 D.国际资本流动 8.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的关系是()D。 A.绝对一致 B.互相矛盾 C.没有任何联系 D.辩证的矛盾统一 9.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B)。 A.转移支付政策 B.税收政策 C.政府重点扶持 D.国债调节 10.不属于行政手段特点的是(A)。 A.间接性 B.直接性 C.强制性 D.速效性 11.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包括(C)。

高中物理第十一章机械振动5外力作用下的振动互动课堂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5.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互动课堂 疏导引导 1.阻尼振动 (1)实际的振动过程中,机械能向内能转化是无法避免的,振动过程中机构能不断减小以致振动最终停止.这种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阻尼振动.尽管阻尼振动的振幅在减小,但其振动周期不变,因为周期是由振动系统决定的.振动系统确定后,其振动的周期就不变,称为固有周期. 振动类型 阻尼振动无阻尼振动 比较项目 产生条件受到阻力作用不受阻力作用 振动能量振动能量有损失振动能量保持不变 振幅如果没有能量补充,振幅越来越小振幅不变 (1)驱动力:加在振动系统上的周期性外力,叫做驱动力. (2)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受迫振动. (3)振动系统做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注意:按振动成因分类,振动有受迫振动和自由振动.像弹簧振子和单摆那样,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它们就在自己的弹力或重力作用下振动起来,而不需要其他外力的推动,这种振动叫做自由振动. 3.共振 (1)共振: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的现象,叫做共振. (2)共振条件:f驱=f固. ①从受力角度来看:振动系统所受驱动力的方向跟它的运动方向相同时,驱动力对它起加速作用,使它的振幅增大.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越接近,使系统振幅增大的力的作用次数就越多;当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它的每一次作用都使物体的振幅增加,从而振幅达最大. ②从功能关系来看:当驱动力频率越接近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驱动力与物体运动一致的次数越多,驱动力对物体做正功越多,振幅就越大.当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固有频率时,驱动力始终对物体做正功,使振动能量不断增加,振幅不断增大,直到增加的能量等于克服阻尼作用损耗的能量,振幅才不再增加. (3)共振曲线:受迫振动的振幅随驱动力频率变化的图象,叫做共振曲线,如图11-5-1所示.

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一种经济模式,认为市场经济就一定要与私有制度相连接,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完全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于中国的经济制度有了更加深入和正确的理解,明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就是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通过学习以及对于当前中国实际国情的了解,我明白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其实不存在根本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完全的胜利,由于这些国家的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因而把一切生产资料归为社会所有,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对个人消费品进行有计划的按劳分配。但中国是由一个半殖民化半封建社会经过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新旧民主革命而来的一个初级社会主义国家,它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高程度的社会化,不具备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的条件。大生产和大跃进运动的失败也证明计划经济在中国行不通。 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脱离不了商品经济。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所以两者结合并不矛盾。 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呢?在现有的社

会主义制度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法。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发展竞争机制的变化,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具有计划经济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求关系灵活的做出反应,再者可以避免信息传递中的滞后性,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还可以推动资源分配的流动性,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 但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既有着“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又有着“国家调控”这一有形的手的共同作用下,既避免了单纯市场调控的过度自由而导致的供需失衡,又避免了计划经济下资源分配的滞后性和单一性。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又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宏观调控上,它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市场经济的可靠保证,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实现社会生产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这里的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和国有成分。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热点材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决定》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角度分析】 (一)政治学科 1、经济常识 (1)现阶段吴广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扩大非公有资本的投资范围,有利于增强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发挥劳动和资本的整体效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平竞争。 (4)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6)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需要,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需要,是实现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2、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观点。 (4)坚持发展的观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和发展观。 (5)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3、政治常识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家管理经济的能力。 (2)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 (4)加强和改进内党的廉政建设。 (5)国际竞争的实质。 【命题预测】 这一专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问题和教材重点内容,可以肯定地说,这一专题一定会在今年的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教案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固有振动、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2、了解阻尼振动,知道阻尼振动时振动物体的能量变化情况; 3、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 频率无关; 4、知道共振现象产生的条件以及应用共振和防止共振的事例和方法; 5、理解共振曲线。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知道共振现象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共振实验,全面认识共振现象,理解共振曲线。 教学方法:设问法、实验法、分析法、介绍法 板书设计: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1、阻尼振动:振幅(能量)逐渐减小的振动 2、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3、共振: 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幅达到最大的现象。 A、利用共振时:应使驱动力的频率f接近或等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f0 B、防止共振时:应使驱动力的频率f与物体的固有频率f0不同,而且相差越大越好 教学过程: (师)提问: 1.弹簧振子、单摆分别如何理想化处理,其振动能被认为是简谐运动?其x-t图像是什么曲 线? 弹簧振子理想化处理:摩擦阻力忽略不计,弹簧的质量跟小球相比忽略不计; 单摆理想化处理:忽略悬挂小球的细绳的伸缩,细绳的质量与小球相比可以忽略,球的直径与线的长度相比可以忽略,小球的体积可以忽略,即可将其视为质点,摆角小于5度。 简谐运动的x-t图像是正余弦曲线。 2.考虑实际情况,它们的x-t图像还是正余弦曲线吗? 3.你会用什么方法绘制其x-t图像?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机械能的损耗呢? 在实际振动中,由于阻力的存在,振动系统最初所获得的能量,在振动的过程中因不断克服阻力做功而减小。振动强度逐渐衰减,振幅也就越来越小,最后停止振动。这种振动称为阻尼振动。 课件展示: 一、阻尼振动 1、阻尼振动: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 2、阻尼振动的图像 3、振动系统受到的阻尼越大,振幅减小得越快,阻尼过大时, 系统将不能发生振动。 4、实际的自由振动一定是阻尼振动 (师)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得到持续的振动呢? 用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系统,通过外力对系统做正功,补偿系统损耗的机械能,使系统持续地振动下去。

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点想法

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点想 法 时值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改革开放也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可以说我国的改革像似舟至中流,有了更为开阔的行进空间,同时也不能忽视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说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说白了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并发展改革到现在,任面临着不少问题。譬如说在社会主义这个市场机制里边,还没有处理完善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以及收入与分配的关系。一个好的市场体制,就要能惠及到大部分人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就是有了政府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极大地宏观调控作用。我们要完善,就要好好利用这一有力资源竭尽全力解决国企与民企、收入与分配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就是在进一步完善的具体过程中市场体制必须解决的。 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利用好宏观调控这一资源,完善市场体制,首先就必须要有改革者、执行者去改革执行。那么对于改革者、执行者来说,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要意识到,挑战归挑战,改革本身就是

挑战着既定格局,所以面对不同声音也是正常的。同时在认真听取民意的同时,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绝对不能因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而抱着少管闲事的消极态度,趔趄不前。在改革的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我们要想起当年,无论是联产承包,还是物价、工资闯关,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那么接下来政府就该做些具体以促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事。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所说,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市场做不了的事情,市场失灵的时候要政府做,比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为人们所提供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这些事业单位改革既不能走政府全包起来的回头路,也不能走依靠创收牟利的市场取向道路。这两条路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期望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才算是好的公共服务?首先其必须要满足人们的需求量,在此基础上还要追求服务的质量。拿医疗来说,从看病难等问题反映出我们的量还未达到要求,再看看相关人员的服务,也有许多是群众所不能接受的。这些事情的改善完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摘要: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来说,“发展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并不能准确界定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西方市场调节型市场经济模式也缺乏中国适用性。只有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才是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应有模式。 关键词:发展型政府;市场调节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6-0014-06 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由此形成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此消彼长的持久论争。尽管人们已认识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但政府干预总是与市场缺陷有关。如果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由市场很好地加以解决,政府干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一般是从考察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开始的。

一 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垄断、外部性、公用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但这种分析是一种短期的分析、静态的分析、微观的分析、纯粹的经济分析和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分析。因此,并没有真正揭示市场机制的根本缺陷。实际上,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缺陷不在微观方面,而在宏观方面,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收入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及经济发展的无组织性,这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出发点。很多学者注意到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并主张以“发展型政府”概念概括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发展型政府”概念源于查默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经济奇迹》一书。在该书中,约翰逊认为,日本模式介于苏、美模式之间,政府对经济起主导作用,但并非全面掌控;政府将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工具,而不是信奉原教旨的自由市场主义。韦德和阿姆斯登将约翰逊的原创性思想扩展到对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性研究中,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家对东亚奇迹的解释。一些学者鉴于“发展型政府”源于东北亚地区,与中国在文化背景、发展经验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将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概括为“发展型政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经验而提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还从产权保护、创新激励、市场建设、公平竞争等方面,对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们知道,法应该反映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现实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市场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各种行为都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得到规范,经济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关系发挥着确定、引导、促进、规范、保护和制约的作用。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这既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这些年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总结。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标志,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工业革命完成后,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保障了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法制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