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罗非鱼繁殖

控制罗非鱼繁殖
控制罗非鱼繁殖

在尼罗罗非鱼的养殖实践中,由于其性腺成熟早,繁殖周期短,往往因繁殖频繁导致种群密度过大,使个体小型化,严重影响着鱼产量的提高和降低了商品质量。本文参考了日本的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总结以下经验,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指导。

日本早先是用肉眼选择单性鱼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成功地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现在基本上是养殖种间杂交获得的全雄苗种。还采用其他方法控制繁殖,大致情况如下:

1 利用养殖方式控制繁殖

能控制繁殖的只有网箱、流水式和拟流水式水槽养殖。用浮性网箱养殖罗非鱼,能够抑制产卵行为、避免发生种群过密,还避免亲鱼因口腔孵化而导致生长停滞现象。流水养殖中,提高流速减少鱼卵受精机会可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试验证明,当流速在20cm/s 时,能破坏鱼的产卵行为,但影响正常的生长,当流速在10cm/s,则达不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只有当流速在15cm/s左右,既能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又能使鱼的生长和肥满度仍处于良好状态。

2 利用高密度饲养控制繁殖

养殖尼罗罗非鱼的繁殖受放养密度的影响。试验证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收捕量直线上升,鱼苗占成鱼收捕的比率减少。当单位面积放养密度达到3kg/m2,成鱼中的鱼苗所占比率几乎为零。这种高密度养殖,使正常的产卵孵化行为受到饲养中其它鱼的干扰而不能进行。但是,由于受到缺氧和水质恶化等因子的制约,在静水池中每平方米放养3kg 鱼并不能实现。

3 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

一般选用17a-甲基睾丸酮(简称MT),这种激素比较便宜,容易得到,最重要的是在生物体内能够吸收且有效时间长。因为该鱼是食用鱼,故此浓度的掌握非常重要。将MT

分别配成50ug/g和100ug/g的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进行口服试验,结果都能得到100%的雄性苗种。考虑到鱼苗摄食的程度,认为用100ug/g浓度的饲料为好。试验证明:全长02.2—14.6mm 的鱼苗雄性率为93%—98%;全长13.5—20.2 mm的鱼苗雄性率为70%;只有全长在8.5—12.0mm,平均为10.5mm的鱼苗约经30d 连续投喂药饵能获得100%的全雄鱼苗。

4 利用种间杂交生大会雄苗种

操作技术是将奥利亚罗非鱼(雄)和尼罗罗非鱼(雌)按1:2—1:5的比例放入产卵池,而后投喂枝角类或配合饲料。每两个月一次将亲鱼池的鱼苗捕起分养或出售。

5 与掠食鱼混养

这方面进行的研究不太多。有人在尼罗罗非鱼池中分别混养铜吻鳞鳃太阳鱼和鲤鱼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混养10%鲤鱼的效果不大,而混养10%铜吻鳞鳃太阳鱼效果显著,繁殖的罗非鱼苗数减少近一半,而鱼苗生长快3倍以上,这不仅提高了罗非鱼产量,而且将不必要的苗种换取了掠食性鱼的产量。

6 肉眼选择饲养单性鱼

一般用麻醉药物将鱼麻醉后,用肉眼分离雌雄个体单养。使用50-60g的鱼苗。饲养结果是,单雌鱼比单雄鱼长得慢,但比雌雄混养的雌鱼长得快。此外还有人提出改造鱼池底质结构,使鱼不能挖穴产卵而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

鱼类的性别决定与人工控制

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 水 产 科 学 FISHERIES SCIENCE Vol122,No12 Mar1,2003鱼类的性别决定与人工控制① 刘良国[1,2],赵 俊2,崔 淼2 (11常德师范学院生物系,湖南 常德 415000;2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是鱼类育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本文概述了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及 鱼类生理性别的表现方式,同时介绍了鱼类性别的多种人工控制方法,为育种单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 考。 关键词:鱼类;性别决定;人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S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111(2003)022******* 在动物界中,雌雄个体之间在外部形态或生理上的差异是较为普遍的。由于某些差异会带来极其重要的经济差别,因而认识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动物的性别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性状诸如生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体色、体型、个体大小等差异,而且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性腺发育上,致使可食部分减少,肉质变差。因此,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专门生产全雌或全雄苗种进行单性养殖,或者培育出性腺不发育的中性鱼以消除性成熟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养殖鱼类的经济效益。 很早以来,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以及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就一直引起人们的重视,发展迅速,有些研究成果已进入应用阶段,现就鱼类的性别决定及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鱼类的性别决定 在脊椎动物中,性别是由受精时两个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所决定的,鱼类的性别决定亦是如此。然而这种遗传性的决定并非一成不变,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的生殖腺同时具有向雌性和雄性发展的双向潜力,某些外部和内部因素,如水温、光照以及激素、代谢物等都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改变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某些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因此鱼类性别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类型的性染色体机制、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及各种外部性别和行为性别等。 111 鱼类性别的染色体机制 每种鱼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染色体性别。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600多种真骨鱼类进行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但其中大多数鱼类用常规核型分析方法都难以分别出性染色体,已被证明具有性染色体机制的种类只有72种,能从细胞学上鉴定出性别的不超过30种。鱼类中存在的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性染色体类型有:XX/XY,XX/XO,ZW/ZZ,ZO/WW;复数性染色体也有报道,如X1X2X1X2/X1X2Y[1,2];有的鱼类存在复杂的性别决定系统,如在月鱼Xiphophorus m aculates(Poecilide,花鱼将科)中存在3个性染色体W、X、Y,此物种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WY、WX或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XY或YY[3]。我国目前已研究过的染色体鱼类中,只有12种具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布于进化历史不同的5个分类群(目)中(表1)。 Hammerman和Avtalion[5]根据Chen(1969)对罗非鱼不同种之间杂交和回交的实验结果,于1979年提出鱼类性别决定的“常染色体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调节鱼类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鱼类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的基因产物数量优势来决定:如果雄性决定因素超过雌性决定因素,则雄性比例较高,反之,雌性决定因素超过雄性决定因素,则雌性比例较高。在行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彭泽鲫等种群中存在少量的雄性比例,这一事实说明鱼类的常染色体似乎确有控制性别的基因存在。 表1 我国已研究过的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鱼类[4]目 种 名雌性雄性作 者 鲤形目鲫Carassius aurat us auratas XX XY昝瑞光,1982银鲫C.a.gibelio XX XY 鲶形目胡子鲶Clarias f uscus XX XY邬国民等,1986革胡子鲶https://www.360docs.net/doc/49783657.html,zera XX XY 斑点胡子鲶C.macrocephalus XX XT 蟾胡子鲶C.bat rachus XX XY 白缘Leiobagrus marginalus XX XY李康等,1985 黑尾L.nigricauda XX XY 拟缘L.marginatoides XX XT 鲈形目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 XX XY余先觉等,1989鳗鲡目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 ZW ZZ喻子牛等,1995鲱形目短颌鲚Colia brachygnathus ZO ZZ洪云汉等,1984 ①收稿日期:2002-09-29; 修回日期:2002-12-051 作者简介:刘良国(1970-),男,讲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1主要从事鱼类系统进化和遗传育种的研究1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承蒙陈湘麟教授的指导、修正,特此致谢!

罗非鱼池塘养殖技术

罗非鱼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罗非鱼,成本低,花劳力少,饲养管理简便。在长江流域,南方一般有5~6个月的生长期。只要充分利用生长期,合理放养,加强施肥、投饲,当年鱼种完全可以养成商品鱼,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罗非鱼种苗投放篇 一、池塘条件:罗非鱼的池塘养殖,对池塘条件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养殖家鱼的池塘或农村中的小水塘、沟渠都可以。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不要超过10亩。因为池塘过大,水质不易肥沃,而且不易捕捞。水深一般1.5~2米。放养鱼种前,池塘要进行清整、消毒和肥水。 二、鱼种放养:鱼种规格要尽量整齐,体长要在3厘米以上的吉富快大罗非苗,体质健壮,无伤无病。鱼种放养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和水温而定,只要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就可以放养。在季节上以提早放养为好,这样可以延长罗非鱼的生长期,提高商品鱼规格和产量。 三、养殖方式:池塘养殖罗非鱼,可以单养,也可以混养,都能获得高产和效益,但以混养效果更好。 1、单养:池塘单养罗非鱼,方法比较简便。养殖措施,可采取一次放养,分次捕捞,捕大留小的方法。放养密度,一般水深1~1.5米深的池塘,每亩放养早繁鱼种3000~4000尾或越冬鱼种2500尾左右,饲养5个多月,每尾可达250克,一般亩产400~500公斤,高的可达700公斤以上。 2、混养:罗非鱼和“四大家鱼”及鲤鱼等品种进行同池混养,可以提高饲料、肥料的利用率,改善水质,并能发挥与其它鱼类的互利作用,而达到促进生长,提高效益。混养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以罗非鱼为主,混养其它鱼类。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罗非鱼早繁鱼种2000~2500尾,或越冬鱼种1500~2000尾。其他鱼:鲢(规格250克/尾)250尾,鳙(仙格250克/尾)30-40尾,草鱼(规各500克/尾)50尾,鲤鱼(规格13厘米/尾)10尾。亩产塘鱼可达到600~800公斤,其中罗非鱼占70%~80%。 另一种以家鱼为主,混养罗非鱼。利用水质较肥的池塘,在不降低主养鱼放养密度情况下,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放养数量随各地养殖方法不一样而不同。一般在亩产750公斤的高产鱼池中,每亩可混养罗非鱼越冬鱼种400~600尾,或混养早繁鱼种800~1200尾,一般可亩产罗非鱼150公斤以上。 罗非鱼饲养管理篇 1、施肥:饲养罗非鱼不论是单养还是混养,都要求水质肥沃。施肥主要是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供罗非鱼摄食,同时肥料的沉底残渣也可以直接作为罗非鱼的饵料。一般施肥量为每周每亩施粪肥200~300公斤或绿肥300公斤左右。施肥要掌握少而勤的原则。施肥的次数和多少,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色来确定。水温较低,施肥量可多些,次数少些;水温较高,施肥量要少,次数多些。阴雨、闷热天气,少施或不施,天睛适当多施。水色为油绿色或茶褐色,可以少施或不施肥;水色清淡的要多施。 2、投饲: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还不能满足罗非鱼的生长需要,必须投喂足够的人工饲料才能获得高产。一般每天上午9时,下午2时各投喂喂料1次,饲料要新鲜,霉烂变质的不能喂。豆饼、米糠等要浸泡后再喂。饲料要投放在固定的食场内。每天投 喂量要根据池塘水温、天气和水质及鱼吃食情况而掌握。一般每次投饲后在1~2小时内吃完为宜。晴天,水温高可适当多投喂;阴雨天或水温低,少喂;天气闷热或雷阵雨前后应停止投喂。一般肥水可正常投喂,水质淡要多喂,水肥色浓要少喂。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要巡塘,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以便决定投饲和施肥的数量。发现池鱼浮头严重,要及时加注新水或增氧改善水质。 罗非鱼病害防治

控制罗非鱼繁殖

在尼罗罗非鱼的养殖实践中,由于其性腺成熟早,繁殖周期短,往往因繁殖频繁导致种群密度过大,使个体小型化,严重影响着鱼产量的提高和降低了商品质量。本文参考了日本的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总结以下经验,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指导。 日本早先是用肉眼选择单性鱼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成功地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现在基本上是养殖种间杂交获得的全雄苗种。还采用其他方法控制繁殖,大致情况如下: 1 利用养殖方式控制繁殖 能控制繁殖的只有网箱、流水式和拟流水式水槽养殖。用浮性网箱养殖罗非鱼,能够抑制产卵行为、避免发生种群过密,还避免亲鱼因口腔孵化而导致生长停滞现象。流水养殖中,提高流速减少鱼卵受精机会可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试验证明,当流速在20cm/s 时,能破坏鱼的产卵行为,但影响正常的生长,当流速在10cm/s,则达不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只有当流速在15cm/s左右,既能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又能使鱼的生长和肥满度仍处于良好状态。 2 利用高密度饲养控制繁殖 养殖尼罗罗非鱼的繁殖受放养密度的影响。试验证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收捕量直线上升,鱼苗占成鱼收捕的比率减少。当单位面积放养密度达到3kg/m2,成鱼中的鱼苗所占比率几乎为零。这种高密度养殖,使正常的产卵孵化行为受到饲养中其它鱼的干扰而不能进行。但是,由于受到缺氧和水质恶化等因子的制约,在静水池中每平方米放养3kg 鱼并不能实现。 3 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 一般选用17a-甲基睾丸酮(简称MT),这种激素比较便宜,容易得到,最重要的是在生物体内能够吸收且有效时间长。因为该鱼是食用鱼,故此浓度的掌握非常重要。将MT

分别配成50ug/g和100ug/g的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进行口服试验,结果都能得到100%的雄性苗种。考虑到鱼苗摄食的程度,认为用100ug/g浓度的饲料为好。试验证明:全长02.2—14.6mm 的鱼苗雄性率为93%—98%;全长13.5—20.2 mm的鱼苗雄性率为70%;只有全长在8.5—12.0mm,平均为10.5mm的鱼苗约经30d 连续投喂药饵能获得100%的全雄鱼苗。 4 利用种间杂交生大会雄苗种 操作技术是将奥利亚罗非鱼(雄)和尼罗罗非鱼(雌)按1:2—1:5的比例放入产卵池,而后投喂枝角类或配合饲料。每两个月一次将亲鱼池的鱼苗捕起分养或出售。 5 与掠食鱼混养 这方面进行的研究不太多。有人在尼罗罗非鱼池中分别混养铜吻鳞鳃太阳鱼和鲤鱼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混养10%鲤鱼的效果不大,而混养10%铜吻鳞鳃太阳鱼效果显著,繁殖的罗非鱼苗数减少近一半,而鱼苗生长快3倍以上,这不仅提高了罗非鱼产量,而且将不必要的苗种换取了掠食性鱼的产量。 6 肉眼选择饲养单性鱼 一般用麻醉药物将鱼麻醉后,用肉眼分离雌雄个体单养。使用50-60g的鱼苗。饲养结果是,单雌鱼比单雄鱼长得慢,但比雌雄混养的雌鱼长得快。此外还有人提出改造鱼池底质结构,使鱼不能挖穴产卵而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

罗非鱼介绍及图片

罗非鱼介绍及图片 一、外貌特征 罗非鱼是一群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个体大小有点类似鲫鱼,鳍条多荆似鳜鱼。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 罗非鱼养殖现在已经发展到全世界的许多国家,我国养殖的罗非鱼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色罗非鱼4种。 二、生活习性 1、适应性强 罗非鱼生长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生长温度16~38℃,适温22~35℃,是一种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但随水温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 2、食性杂

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池塘中的罗非鱼,消化道内含物大部分是有机碎屑及其他植物性饲料(如水草类、商品饲料等等),其 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 3、耐低氧 罗非鱼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水中溶氧1.6毫克/升时,罗非鱼仍能生活和繁殖。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 生长不受影响。 4、不耐低高温 罗非鱼的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罗非鱼**临界温度约40~41℃,**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罗非鱼繁殖温度在20℃以上。 5、繁殖能力强 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 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 三、营养价值

经测定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20.5克,脂肪6.93克,热量148千卡,钙70毫克,钠50毫克,磷37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B10.1毫克,维生素B20.12毫克。 1、罗非鱼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特别高,必需氨基酸组成平衡且含量丰富,属于优质高蛋白产品。鱼蛋白与肉类蛋白相比更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摄取的营养会被毫无浪费地充分利用。 2、罗非鱼视黄醇含量高,视黄醇有助于防治夜盲症、视力减退,有助于治疗多种眼疾,维护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祛除老年斑,促进发育,强壮骨骼,维护皮肤、头发、牙齿、牙龈的健康,有抗呼吸系统感染作用。 3、罗非鱼牛磺酸含量高达210-220毫克/100克,牛磺酸可与EPA 和DHA媲美,能够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中性脂肪,调节血压,强化肝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视网膜发育,帮助视力恢复。而畜肉中牛磺酸的含量很低,如牛肉中含量仅为32毫克/100克,鸡肉中一点都没有。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1. 鱼类的性别 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 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 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罗非鱼养殖实用技术

罗非鱼养殖实用技术 罗非鱼(Tilapia)原产于非洲,是热水性鱼类,共有一百多种。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并已大量推广养殖的种类有:莫桑比克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尼罗罗非鱼以及奥利亚罗非鱼等。 第一部分罗非鱼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属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体型侧扁,体披圆鳞,侧面线分上下两段,鳍较大,背鳍有15条以上的硬棘,软条8—12条,腹鳍硬棘1条,软条5条、臀鳍硬棘3条,软条9—11条,尾鳍后缘平截式略呈弧形,不分叉,体色因种类、环境及其生殖腺发育状况而有不同,有的体表和鳍上呈现黑色斑点或条纹,在繁殖期间体色变化较大。 尼罗罗非鱼的体型较大,背较厚、口较小。体长为头长的2.9—3.1倍,为体高的2.4—2.6倍。体色呈暗棕色,背部较深,自鳃盖后方至尾柄有时有8—9条黑色条纹。背鳍和臀鳍的软条膜有许多褐色斑点,尾鳍8—10条整齐的条纹,在生殖期间,雄鱼的胸鳍基部和尾端鳞片呈微红色,背鳍上缘红边不明显。 奥利亚罗非鱼体型基本与尼罗罗非鱼相似,但两者明显的区别是尾鳍的条纹状上,尼罗罗非鱼为黑色垂直条纹,奥利亚罗非鱼为紫色不垂直而为点状的条纹。 由于莫桑比克罗非鱼个体较小,已很少养殖,奥利亚罗非鱼较多的是作杂亲本使用,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是尼罗罗非鱼及通过杂交产生雄性化罗非鱼。 二、生活习性 罗非鱼要求较高的水温,适温范围是18—38℃,在26—30℃生长最快,低于15℃时行动呆滞,不摄食少动,据测定,尼罗罗非鱼的临界温度为8.61±0.15℃,而奥利亚罗非鱼为7.13±0.07℃。致死温度,尼罗罗非鱼为6.14±0.11℃,而奥利亚罗非鱼3.95±0.24℃。所以,在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下饲养罗非鱼,应注意适时捕捞,对它的保种越冬工作不可忽视。罗非鱼能耐低氧,溶解氧降到1.5毫克/升时仍能正常生活,1.0—1.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0.3—0.4毫克/升时窒息死亡。 三、食性 罗非鱼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游生物;成鱼的食物种类很多,各种藻类、嫩草、有机碎屑、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等都是摄食对象,并能消化其它鱼类不能消化的蓝藻和绿藻,还能直接吞食各种人工饲料和部分有机肥料。

养殖罗非鱼100个基础知识问答

养殖罗非鱼100个基础知识问答 一、认识罗非鱼 1.罗非鱼的原产地在哪里? 罗非鱼最初分布于南非,后来逐渐遍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淡水和沿岸的半咸水水域,为非洲湖、河的主要经济鱼类。以色列是拥有罗非鱼自然分布的唯一亚洲国家。 2.人工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哪些种类?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分类上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属,约有100多种。目前,各国已进行养殖的主要种类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齐利罗非鱼等。 3.罗非鱼具有哪些优点? 由于罗非鱼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耐粗食、抗病力强、肉质细腻鲜美等诸多优点,凡处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罗非鱼养殖,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罗非鱼已是国际上养殖最广泛的品种之一,是继三文鱼和对虾之后第三大国际贸易水产品,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世界各国推荐养殖的主要品种。 4.我国引进的罗非鱼主要有哪些品种? 我国自1956年首次从越南引入莫桑比克罗非鱼,因其形状似鲫鱼,故又称非洲鲫鱼,此后先后引入各种罗非鱼。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引进尼罗罗非鱼,是最早引入我国的尼罗罗非鱼,目前养殖地区也较多。1988年,湖南湘湖渔场从埃及尼罗河阿斯旺坝下游引进尼罗罗非鱼,该鱼在一些地区有养殖。1992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了原产于尼罗河下游的尼罗罗非鱼,也有一些良种场采用该种鱼。1999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又从埃及农业和农

垦部水产研究中心实验室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现已推广到许多地区。奥利亚罗非鱼则主要是1983年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该种鱼主要用于与尼罗罗非鱼杂交以生产全雄罗非鱼,也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奥利亚罗非鱼。另外,其他一些单位也多次引进了各种罗非鱼。 5.奥尼鱼是什么品种? 奥尼鱼是指奥利亚罗非鱼(雄)与尼罗罗非鱼(雌)杂交所得的杂交鱼,由于这两种罗非鱼不同的性别决定机制,使杂交后代雄性率极高,如所用亲鱼纯度较高,雄性率可达95%以上,甚至100%。由于罗非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40%~50%,奥尼杂交鱼又比双亲生长快20%~30%,养殖高雄性率奥尼鱼,可大大提高产量。同时,因罗非鱼繁殖力强,单纯养殖尼罗罗非鱼,池塘中会由于有大量小苗而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成鱼规格,最终影响养殖效益;而养殖高雄性率奥尼杂交鱼,则避免了罗非鱼的过度繁殖,保证了产量和规格。另外,奥尼杂交鱼在起捕率、加工出肉率等方面也均优于亲本。因此,奥尼杂交鱼已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可,是目前我国主要的罗非鱼养殖品种。 6.吉富罗非鱼来源于哪里? 吉富罗非鱼是由菲律宾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从1988年开始,以四个非洲品系(埃及、加纳、肯尼亚、塞内加尔)和四个亚洲养殖品系(以色列、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的尼罗罗非鱼为基础群,采用家系选育方法进行选育,取名为“Gift”。1994年,上海水产大学引进了其F3代,称为吉富鱼。从2002年开始,逐渐在我国罗非鱼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推广养殖,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较快。 7.“新吉富”罗非鱼是什么品种?

罗非鱼养殖技术问答

罗非鱼养殖技术问答 (宝路公司技术顾问:万松良) 一基础篇 1、罗非鱼的分类地位和种类数量? 罗非鱼又称非洲鲫鱼,简称非鲫,属硬骨鱼纲,鲈形目,丽鱼科,分3 个属,即罗非鱼属(Tilapia)、刷齿罗非鱼属(Sarotherodon)和口孵光鳃罗非鱼属(Oreochromis),约700多种。是热带鱼类。 2、罗非鱼的原产地在哪里?,现在分布范围有多广? 罗非鱼的原产地是非洲大陆及中东大西洋沿岸咸淡水水域中,是非洲淡水和咸淡水水域的主要经济鱼类。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引入罗非鱼,凡处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罗非鱼养殖。现已遍及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际上养殖最广泛的鱼类之一。 3、罗非鱼的养殖优势是什么? 罗非鱼的养殖优势是繁殖力强,生长快,食性广,饲料要求低,耐低氧,适应性和抗病力强。 4、现在罗非鱼的养殖身价如何? 罗非鱼是继三文鱼和对虾之后拥有国际性市场的养殖水产品,其身价已从1976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可为贫穷农渔民解决蛋白源和脱贫的“穷人鱼”,变为可替代逐年短缺的鳕鱼等海洋

优质鱼的“白色三文鱼”。近年来,罗非鱼已不再被认为仅适合于穷国和穷人的水产品,也为欧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接受,市场前景广阔。 5、目前我国养殖的罗非鱼有哪几种? 目前我国应用于生产上主要有口孵光鳃罗非鱼属(Oreochromis)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以及它们的杂交种等几个优良品种。 6、红罗非鱼属于哪一种? 红罗非鱼是雄性尼罗罗非鱼和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红色突变体杂交再经定向选育而得的杂交种,又称“彩虹鲷”。体型有尼罗罗非鱼型、奥利亚罗非鱼型、莫桑比克罗非鱼型。体色有粉红、红色、橘红、橙红和橘黄等。 7、何谓福寿鱼和奥尼鱼? 福寿鱼是用雄性尼罗罗非鱼和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而得的杂交种,比双亲生长快。奥尼鱼是用雄性奥利亚罗非鱼和雌性尼罗罗非鱼杂交而得的杂交种,雄性率高达95%。 8、何谓吉富鱼?它的来历是什么? 吉富鱼就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它是由英文名称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 Tilapia, GIFT(遗传改良养殖罗非鱼)的简称音译而来的。它来源于一项世界银行资助,1988年由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ICLARM)、菲律宾农业部(BFAR)渔业及水生物资源局(BA)菲律宾中吕宋省立大学淡水养殖中心(FAC-CLSU)及挪威水产养殖研究院(NIAR)等四个机构合作,进行的一个以选育尼罗罗非鱼为

罗非鱼的引进及其发展历程

罗非鱼的引进及其发展历程 一、罗非鱼的种类与养殖分布 1、地位 罗非鱼起源于非洲,属热带性鱼类,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是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广,对环境适应性强,抗病性能好,群体产量高,肉味鲜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并已成为可替代逐年短缺的鳕鱼等海洋优质鱼的“白色三文鱼”。2、种类 罗非鱼共有100多种(包括亚种和杂交种),目前,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及其各种组合的杂交后代:福寿鱼(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种)、奥尼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种)、吉富罗非鱼(八个来源地的尼罗罗非鱼亲种经家系选育的后代)、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一个变异品种)。 目前,中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吉富、新吉富、奥尼、吉奥、福寿鱼、红罗非等。 3、养殖分布 凡处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养殖罗非鱼,现已遍及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际上养殖最广泛的鱼类之一。 中国罗非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份,湖北、浙江、江苏、河北、山东、新疆等地也有少量养殖。 二、中国罗非鱼的引进与发展历程 引进罗非鱼最早的是我国的台湾省,二战期间,台湾的吴根辉和郭启彰在新加坡坡饲养罗非鱼,1946年他们将养殖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带到台湾,由此,台湾水产界将罗非鱼又命名为“吴郭鱼”。1966年,台湾省又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其后于1969年,台湾水产界用雄性尼罗罗非鱼与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杂交试验,最后得到的杂交品种称之为“福寿鱼”。

我国大陆最早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别从泰国和越南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因对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保种、选育工作未能跟上,养殖个体甚小,经济效益很差,未能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1973年,我国大陆引入红罗非鱼,当时是由日本华裔赠送给我国,然后在珠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试养。 1978年,珠江水产研究所从泰国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并以它为父本与莫桑比克罗非鱼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得到了杂交一代福寿鱼。 1981年,广州水产研究所从台湾引进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品种。 1983年由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无锡)从美国引入了奥利亚罗非鱼,并通过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育成了奥尼杂交品种。 1994年上海水产大学从菲律宾引进了第4代吉富罗非鱼品种,同年放在青岛罗非鱼良种场继续选育,并以引进的第4代吉富鱼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在中国广东、青岛、河北三个基地进行选育,至2005年已选育了9代。 2001年,挪威吉诺玛公司将第10代吉富鱼品种引入中国,并在海南建场进行商业化生产。但是,选育工作仍在菲律宾进行。 2004年,宝路水产公司从越南引进第14代吉富罗非鱼品种在广东台山基地进行选育。 三、目前中国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品系介绍 1、吉富罗非鱼的由来与引进 自1988年开始,由当时设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ICLARM 择以四个非洲品系(埃及、加纳、肯尼亚、塞内加尔)和四个亚洲养殖品系(以色列、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的尼罗罗非鱼为基础群,采用家系选育方法进行选育,该国际研究项目为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简称GIFT,中文译称为养殖罗非鱼的基因改良)。 此后从该中心引入到其它国家的亲本种源均为尼罗罗非鱼的改良品系,引入中国时取其项目的缩写名称“GIFT”的中译名“吉富”作为该品系的名称,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罗非鱼养殖

罗非鱼养殖

淡水养殖 池塘养殖 1.池塘条件 养殖场所宜选在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安静且交通便利的地方,池塘面积3亩~5亩,水深为1.5~2米,池塘底泥厚度为20~30厘米。每口池塘配备1台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 2.清塘施肥 在鱼种放养前,要清塘消毒。一般在4月上中旬,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清塘,7天后加水至1米深,然后每亩施腐熟的粪肥300~400公斤,可放入少量的绿萍或红萍。 3.鱼种放养 每年春季当水温回升,稳定在15℃以上时,开始放养冬苗。池塘主养一般每亩放养鱼种1500~3000尾,同时混养鲢、鳙鱼种各40~70尾,以控制水质;与其他鱼混养时每亩可放养200~500尾。 4.饵料投喂

罗非鱼进入养殖水面后2天~3天便可开始投喂。罗非鱼的食性很广,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可以投喂各种饲料,如小麦、玉米、饼粕等均是它的优质饲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开始应为32%~35%,每天投饲量为鱼体总重量的3%~5%。当个体规格长至200克左右,投饲量可调至鱼体总重的2%,并保证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27%~29%。当其个体达到300克左右时,罗非鱼进入生长最快的时期,日投饲量保持在鱼体重的1%~2%,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每天投喂2次,时间分别在上午8~9时和下午3~4时。 5.日常管理要注意日夜巡塘 (1)每天早、中、晚测量水温、气温,每周测1次pH值,测2次透明度。清晨、夜晚各巡塘1次。 (2)鱼种下塘后,要保持池水呈茶褐色,透明度为25~30厘米。一般每周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畜粪肥150~200公斤。在天气晴朗、水体透明度大于30厘米时可适当增加施肥量;水质过肥时,应减少或停止施肥,并注入新水。在高温

罗非鱼养殖技术(一)

罗非鱼养殖技术(一) 摘要对罗非鱼的生活习性与食性、营养需要与饲料以及常见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罗非鱼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罗非鱼;生活习性;食性;营养需要;饲料;病害防治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因其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力强、疾病少、肉味鲜美等优点,而且能在淡水、咸淡水乃至海水中养殖,成为我国广泛养殖的鱼类品种。1976年,FAO推荐罗非鱼为“最有希望的养殖鱼类”。目前我国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红罗非鱼、奥尼罗非鱼等几种。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及稻田养殖等,其养殖既可在淡水中进行,也可在半咸水中养殖。 1罗非鱼的生活习性与食性 1.1生活习性罗非鱼属于广盐性鱼类,既能生活于淡水中,又能生活于海水中。这类鱼对水体中盐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别。莫桑比克罗非鱼从一般的淡水到盐度30‰的海水中都能正常生长及繁殖,但在30‰~40‰的高盐度海水中虽能生长,但不能繁殖。将罗非鱼从淡水或低盐度海水移到纯海水中,须经过由低盐度到高盐度的逐步驯化过程,才能适应高盐度的海水,否则会引起罗非鱼死亡。但从盐度很高的海水(30‰以上)中可直接移入淡水里,鱼能适应而正常生长〔1〕。 尼罗罗非鱼喜栖息在水温较高的水域,其生存水温为12~40℃。最适生长水温24~35℃,当水温在14℃以下时便不吃食,水温降到11~12℃以下时即死亡〔2〕。 罗非鱼对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罗非鱼耐低氧性较强,在水温22~25℃,溶氧量0.7mg/L时仅表现出轻微的浮头,但仍能摄食;低于0.1mg/L时才窒息。保证它正常生长的溶氧必须在3mg/L以上〔3〕。有研究发现,在气温和水温22~26℃条件下,即使离水后,只要鳃部保持潮湿,它还可以生存3~4h,比一般鲤科鱼类耐低氧强。罗非鱼在密养情况下水质很肥的池塘、水坑中都能适应生存,并不影响其生长和繁殖〔1〕。 1.2食性幼鱼时几乎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个体的长大,逐渐转为杂食性。在天然水体中,通常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主。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甚至小鱼小虾也是常被摄取的对象。有时也吃些水草、浮萍等;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还大量摄食各类商品饲料,且能获得显著的效果。一些对于鲢、鳙鱼来说难消化利用的藻类,而罗非鱼都能较好地消化利用。根据这些特点,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投饵施肥的办法,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 2营养与饲料 2.1营养需要能量不是营养物质,但是要维持生命就需要能量进行能量代谢,能量不足或过高都会影响鱼类生长。一般鱼类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在35.53~52.25kJ/g蛋白质,罗非鱼饲料的适宜能量蛋白比为40.59kJ/g蛋白质〔4〕。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维持鱼体生命和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试验表明,罗非鱼对饲料蛋白质适宜范围为20%~30%,最适蛋白质含量为28.5%~29%,生产中视鱼种规格及养殖水体情况,可在以上幅度内进行适当调整〔5〕。脂肪是鱼类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和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同时,脂肪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减少颗粒饲料在水中的散失。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罗非鱼饲料中脂类的适宜含量为6.2%。一般罗非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4%~6%〔4〕。维生素是一类需求量甚微,但却是维持鱼类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所必需的活性物质。到目前为止,有关罗非鱼维生素需要量的研究不多。研究显示,罗非鱼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和泛酸的需求量分别为50mg/kg饲料、50~100mg/kg饲料、6mg/kg饲料和10mg/kg 饲料。在配制罗非鱼饲料时,维生素的添加量可参考一般温水性鱼类饲料〔4〕。矿物质是维持鱼类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它在鱼类营养上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一般认为,罗非鱼需要一般鱼类所必需的矿物质。尼罗罗非鱼获得最大生长对饲料磷的需求在0.9%以下,适宜的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10生本1班何彪 2010574160 【摘要】罗非鱼性别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决定。遗传因素是性别决定的基础,而温度性别决定只在临界敏感期起作用。罗非鱼性别控制的主要手段有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关键词】罗非鱼遗传性别决定环境性别决定性别控制 罗非鱼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食性广杂,抗病力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养殖鱼类。常见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桑给巴罗非鱼等,均属鲜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由于繁殖快、成熟早,养殖过程中易造成繁殖过剩、密度过大、个体过小等不利情况,另外罗非鱼的雌雄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生长差异,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因此,研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单性养殖,可使罗非鱼获得高生长率、减少能量在性腺及繁殖方面的消耗、降低相互间的争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遗传和环境因子两方面初步探讨了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对罗非鱼性别进行人为控制的几种方法。 1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 由染色体结构引起的性别决定称遗传性别决定(GSD)决定罗非鱼类性别的性染色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雄性异质型,雄性由异质的X Y性染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同质的x x性染色体决定,如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另一种是雌性异质型,雄性由同质的ZZ性染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异质的ZW 染色体决定,如奥利亚罗非鱼。由于罗非鱼性染色体处于进化的原始状态,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在形态上较难区分,以前常采用细胞学以外的方法来确定配子同型或配子异型,如基因标记法、人工雌核发育、诱发性逆转、种间杂交和分子杂交等。Carasco和Penman (1999)利用电镜观察联会复合体的手段对罗非鱼进行核型分析,发现在尼罗罗非鱼2对染色体中,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最长的染色体对(染色体 I)的末端。他们分析XX(性逆转雄性)、XY(常规雄性)YY(超雄性)三种不同基因型雄性罗非鱼的基因核型,结果发现最长染色体末端的非成对区只在X Y罗非鱼中找到,而在XX和YY雄性中没有此区,证明这个非成对区正是XY型性别决定的中心。对奥利亚罗非鱼染色体第一次减数分裂的联会复合体核型分析表明,主要的性别决定基因可能存在于两条染色体中,W 和Y位于最长染色体对亚末端,W和Y ,位于小染色体对上,推断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ZW/ ZZ、ZW-ZZ两套独立的性染色体对共同决定。 2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鱼类存在环境性别决定因子(environme , ltalsexdeterm ination E S D)。对于性别决定起作用的环境因子有温度、pH、放养密度、社会因子等。相关的研究表明,温度对于热敏感鱼类的性别决定是主要的控制因子,即温度性别决定(T S D )。罗非鱼在不同的温度条件控制下,雌雄,性比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但对于盐度、密度等环境限制因子不敏感。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存在一个临界敏感期,即在性别分化开始之前或分化期给予一定的环境压力刺激,则可以改变鱼类的性比。罗非鱼的临界敏感期始于受精后的14一24天(Baroilleretal 1996)。

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学名Tilapia Mossambica,五十年代称为越南鱼。人们现在将罗非鱼统称为非洲鲫鱼,有的地方称之为丽鲷。该鱼属于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有称丽鲷科,丽鲷属)。原产地在非洲的莫桑比克,自1956、1957年分别由泰国和越南引人我国广东省进行试养,现已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广泛养殖。

莫桑比克罗非鱼-【生态特征 】 莫桑比克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属暖水性的热带鱼 。生存的临界温度上限40度对其分解代谢受到影响,42度时则为致死上限温度。下限l3度时生长极差,lO度时则停止生长,8度时为致死的下限温度。它又是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很大。它既能在淡水中生活,又能在含盐量占35%一40%的咸水中生活,但其繁殖会受到影响。其最适合的盐度是8.5%到17%。它一般栖息于底层,有时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在阳光充足水温升高的情况下,也常游到水的表层。当遇到声响时,就潜入水底的软泥中,静止不动。 【食性】莫桑比克罗非鱼属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天然饵料有浮游植物、丝状藻类、浮萍、芜萍(瓢莎)、底栖藻类和泥中有机质以及昆虫幼虫、水蚯蚓等。5厘米以下鱼苗摄食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挠足类、轮虫、水蚯蚓等。5一9厘米的鱼种摄食浮游硅藻、绿藻、小型甲壳类等。人工养殖用的饵料如米糠、豆饼、糖糟等也很受欢迎。 莫桑比克罗非鱼-【生殖习性】 池塘中养殖生长2一3个月即达性成熟;湖泊中的鱼则需生长到6一9个月方可达性成熟。每年产卵的次数6-11次不等。产卵量在80--1400粒之间。它的生殖习性很特殊:成鱼在繁殖季节有明显的婚姻色,雄鱼比雌鱼的色彩更为鲜艳;雄鱼为雌鱼在水底构筑产卵窝,窝呈圆形,直径30--40厘米,深度10一20厘米;产卵时,雄鱼用头部压迫雌鱼腹部,雌雄双方进行周旋运动,诱发产卵;受精卵藏于雌鱼口内孵化,当稚鱼具有一定游泳能力后,雌鱼才将其吐出,并守候其旁,若有敌害侵袭,雌鱼立即将稚鱼吸人口中保护起来。 【垂钓】罗非鱼属中小型鱼类,垂钓它用软手竿或轻便投竿即可。手竿选用竹制或玻璃纤维制的,长短可根据水域大小和水的深浅而定。钓线用直径0.2一0.3毫米的透明尼龙线,长竿短线定点钓或竿线相齐"甩大鞭"均可。用手竿垂钓可钓底,也可浮钓,但均应装浮漂。底钓可用风漂或立式长塑料漂,装小型开口坠。漂与坠的配比为1:l。浮钓的浮漂可用辣椒型或球型,漂的浮力应略大于坠子加饵钩的重量。投竿可用长2米左右的空心玻璃纤维竿,配小型绕线轮。钓线用直径0.3毫米的尼龙线,线长60--80米。钓钩可用大小相当于绿波渔钩厂生产的伊势尼形517一518号钩。用投竿主要采取远投底钓法。一般不用浮漂。钩、坠的组合可用坠上钩和坠下钩的方法。坠重30克左右。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专业名称: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生:2014级敬莎莎指导教师:吴宏伟 摘要:罗非鱼(tilapias)又称非洲鲫鱼,有700多种,属于鲈形目、丽鱼科。 其是世界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原产于非洲大陆及中东地区、太平洋沿岸的淡水咸水海区。分布在西亚的以色列及约旦等地,遍布赤道地区,莫桑比克和南非,遍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域。随原产于非洲,但养殖并不起源于非洲,而是东南亚。我国先后引进的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吉利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红罗非鱼等近十种。一般情况下,雄性的个体较雌性大,生长也较雌性快。 关键词:罗非鱼;全雄控制;雌性;雄性 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在小面积静止水体可自然繁殖。罗非鱼的特点是耐温范围较广,抗病力强,适于群集生活,并能在低氧条件下成活。具有适应性强、食欲杂、病害少,繁殖迅速,生长快,产量高,肉质细嫩和无肌间刺等优点。也因此成为了普遍的水产养殖品种。所以,罗非鱼的性逆转(全雄控制)成为养殖罗非鱼的重要技术。 1.罗非鱼全雄控制的前景与意义 罗非鱼生命力强,适宜于淡水、海水、网箱和流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罗非鱼作为鳕鱼的替代品,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全球淡水鱼贸易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鲑鳟鱼。 1.1前景 罗非鱼有“白肉三文鱼”之称,一方面,其所具有的蛋白质含量高,人体所需营养素适中等特点,其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国际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罗非鱼养殖区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带。我国罗非鱼主产区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广西三地,其次为山东、海南。产业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罗非鱼系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与抗逆性强、肉质好、繁殖力强、易养殖、群体产量高等一系列优点。养殖方式分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罗非鱼——永远是理想的养殖鱼类。 1.2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控制或者种间杂交来对罗鱼进行全雄控制。其意义在于: ①提高罗非鱼养殖群体的生长速度(养殖生长速度快的单性群体,可提高养殖鱼产量,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②控制罗非鱼的额过度繁殖,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品质量(成熟早,养殖周期短,易造成密度过大) ③有利于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投放规格一致,生长速度一致,上市规格一致,提高产量) ④控制罗非鱼群体过早成熟,延长有限生长期(达到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

罗非鱼养殖主要种类(附图)

罗非鱼养殖或制种利用的主要种类 张海明 罗非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鱼类,约有近百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目前国内外主要养殖或利用的只有10余种,在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 1.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图1):莫桑比克罗非鱼原产于非洲莫桑比克到纳塔尔等地。1956年从越南引进我国,又称越南鱼,为我国最早引进的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虽繁殖力和适应能力强,但其个体小、卖价低及抗寒能力差,已无人养殖,仅用于杂交制种。 2.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图2):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苏丹引进。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厚、肥满度较高、肉味鲜美、商品卖相好及食性杂、耗饲料低、疾病少等一系列优点,尼罗罗非鱼曾是奥尼罗非鱼推广前的主养品种,在我国南方各省普遍饲养,深受群众喜爱,在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抗寒能力不强。 1994年,从国际水生生物管理中心(ICLARM)引进的吉富罗非鱼(图3),是由埃及、加纳、肯尼亚、塞内加尔四个非洲尼罗罗非鱼品系和以色列、新加坡、泰国、我国台湾四个亚洲尼罗罗非鱼品系,経综合和逐代选育获得,因此是尼罗罗非鱼品系。现在中国的吉富罗非鱼有“吉富”、“新吉富”、“吉诺玛”等。由于吉富罗非鱼抢食力强,生长快,比尼罗罗非鱼快25-30%,比奥尼鱼快20%以上,当年苗当年可长到800g以上,使它在近10年内成为中国罗非鱼养殖的首选。但吉富鱼的抗病力差(养殖成活奥尼鱼相比率低20%),运输中易受伤,雄性率低(50%),耐低氧力差及抗逆(抗寒、抗病)性不好,将会限制其日后的发展。 罗非鱼养殖或制种利用的主要种类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