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7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

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

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

1、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2、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3、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4、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

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

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2、按照《预案》和“两卡”明确的撤离方向和路线进行撤离和转移(必须首先人员撤离,确保安全前提

下,其次是财产转移)至避灾场所,并妥善安置好衣、食、住、行。

3、圈定地质灾害险区范围,封闭路经险区的路口,设置警示标志,并派人员监测观察和分析地灾发展

趋势。

4、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对受伤人员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5、准确查清受灾户,影响户户数、人数等基本情况。

6、派人(专家)到地质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发展。稳定后,解除警报。

六、农房建设可能诱发灾害的注意事项

1、农房选址,讲求地质环境安全的原则。一般说来,农房建设选址应当考虑在地质落差不大,地形平

缓舒展,浮土覆盖较薄,地层构造稳定的地段,陡崖、陡坎上、下不宜选址,湖、库、塘等水体前缘不宜选址,古崩塌、古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上不宜选址,已知地质灾害危险区后缘不宜选址,已知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不能选址,不稳定斜坡上不能选址。

2、基础工程,讲求的是坚实的原则。在平整屋基时应当剥去表层浮土,并深入基岩30cm左右砌筑基

础。泥土较厚的地方可以开挖深入基岩,必要时应当进行桩基础施工。基础工程应使用砂岩块石浆砌,必要时应进行砖混或钢混施工。

3、附属工程,讲求实用的原则。(1)支挡工程(堡坎),包括后缘的阴沟堡坎和前缘的院坝堡坎,凡

在有坡度的地方修建房屋,切坡超过2米高的都应砌筑支挡工程(堡坎),其厚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确保其承受被支挡体的侧向应力。支挡工程以块石浆砌为主,应预留足够的排水孔和一定的倾角。(2)排水工程(开沟),包括阳沟和阴沟的深度和宽度视其集水面积而定,以保证能够及时排除积水为宜,需有一定的坡度,并进行硬化。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较严重的一种灾害。

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往往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将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崩塌、滑坡、泥石流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在山地丘陵地区发生极其频繁,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

常见地质灾害概念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由于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的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与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

地质灾害高发时期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高发时期:每年的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时期;

(二)地面塌陷的高发时期:干旱季节、久旱后突然降雨时期、附近有施工振动或抽水活动的时段。

广西地质灾害情况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根据统计表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基本都与降雨有关,特别是与暴雨、大暴雨或连续数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续降雨等强降雨有关。每年汛期,特别是各地连续遭到强降雨天气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个别县达数百甚至上千起。地面塌陷则往往是在干旱季节,或地下水水位暴涨暴落时发生。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全区有十万大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

(一)滑坡发生前的前兆特征

1、滑坡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

2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

3、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

4、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

5、动植物有异常,例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鸡鸭不回笼等现象。

(二)崩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

1、有小崩小塌发生;

2、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

3、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

4、出现热、气、水等异常;

5、动植物有异常。

(三)泥石流发生前的前兆特征

1、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2、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

3、有轻微的振动感;

4、动物有异常。

(四)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

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

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

3、地下有响声。

地质灾害发生了怎么办

(一)处险不惊、冷静应对,立即采取措施,要先救人,不要贪恋财物;

(二)受灾害威胁的居民要及时避让,进行自救、互救;

(三)密切跟踪灾情和险情,加强监测,未确定其稳定性之前,撤离出来的人员不得匆忙又搬回去;

(四)服从安置,听从指挥,不轻信灾害谣传和误传,消除恐慌心理,协助维护秩序与社会安定。

发生地质灾害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一)发生崩塌滑坡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1、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

当崩塌滑坡由加速度变形阶段进入临滑阶段时,崩滑灾害在所难免,不是人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制止的,此时,应及时将情况上报当地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组织将险区内居民、财产及时撤离险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破坏作用

为争取抢险、救灾时间,延缓崩塌滑坡发生大规模破坏,监测技术人员应立即分析资料,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破坏作用,如因采矿而诱发的崩塌,应立即停止采矿活动;如因开挖坡脚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采矿活动;如因开挖坡脚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开挖活动;如因渠道漏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对渠道进行放水。

3、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崩塌滑坡灾害在大规模崩、滑前,往往事先有前兆,在此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应尽早制定好险区人民疏散、撤离计划,以防造成混乱而发生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事故。

(二)发生泥石流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

2、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3、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4、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

(三)发生地面塌陷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1、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制定撤离计划。

2、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3、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堵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4、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一)避免崩塌、滑坡灾害的措施

1、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

2、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不合理开挖边坡、堆放、弃土以及排水而诱发的崩塌、滑坡。

(二)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措施

1、汛期生活和劳作应尽量避让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区。

2、加快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防止乱砍滥伐,搞好水土保持,杜绝或减轻诱发泥石流产生的人为因素。

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一)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二)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

(三)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四)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五)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六)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之,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在野外工作如何躲避地质灾害

人们在野外工作时,如果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应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让:

(一)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1、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2、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二)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坝下,特别要保护头部。

避灾怎样做到有备无患

临时避灾不是灾害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从发现灾害前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有备”才能“无患”。躲避地质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

(二)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事先约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三)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信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四)落实公布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

个人平时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多留心注意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转移至安全处。

身处地灾险境如何冷静逃生

在滑坡灾情面前,道先应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应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方撤离。一般情况下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脱离危险地段。

处于滑坡体前沿或崩塌体下方时,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向下或向上跑是非常危险的。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无法逃离时,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

在泥石流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山坡跑,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也不要停在凹坡处,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而在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高度才安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逃生。

灾后如何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特别指出的是对泥石流中受伤人员的救治主要是避免窒息。为此,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关急救站。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作者:林芳郭守权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Z 一2000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送审稿) 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如此等等. 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 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诸如:地震、火山、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 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其次是破坏面广。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再次是续发性强。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 上来。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 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以下策略: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 位作用。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是山川大地和海洋。地质灾害的侵害对象不只是物,而是人,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人们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其防治单靠“谁受益谁防治”这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效应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序列。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协调资金使用。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2、按照《预案》和“两卡”明确的撤离方向和路线进行撤离和转移(必须首先人员撤离,确保安全前提下,其次是财产转移)至避灾场所,并妥善安置好衣、食、住、行。 3、圈定地质灾害险区范围,封闭路经险区的路口,设置警示标志,并派人员监测观察和分析地灾发展趋势。 4、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对受伤人员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5、准确查清受灾户,影响户户数、人数等基本情况。 6、派人(专家)到地质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发展。稳定后,解除警报。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7 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 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 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 1、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2、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3、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4、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 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 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0-08-02T17:07:04.14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5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林芳郭守权[导读]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林芳郭守权(黑龙江省桩基础工程公司)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 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2.1.4 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2.1.5 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2.2.1 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2.2 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2.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2. 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3.2 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3.1.1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3.1.2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1.3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 3.1.4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灾害的基本概念汇总

灾害的基本概念 灾害的成因(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 灾害的致灾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 灾害的最终结果与衡量尺度(危害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强调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是指“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衡量是否成为灾害,仅以灾害强度(几级地震或多大流量的洪峰等)而论是不够的, 必须强调灾害的最终结果,即损害是否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该地区是否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 ?灾害井非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是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灾难,二是损害。 ?灾难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但损害则是针对社会而言,灾害的最根本的 共同点就是对人类与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作用,离开人类社会这一承灾体,就无所谓灾害。 ?因此,兼具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0.3.3灾害的分类体系 ?成因机制: 1.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 ——以自然变异为主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 2.人为灾害(technological disaster) ——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变自然的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 –按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 ?1)突变型: 地震、泥石流 ?2)发展型: 暴雨、台风、洪水 ?3)持续型: 旱涝、洪涝、传染病、生物病灾害 ?4)环境演变型: 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海水入侵 后果: –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灾害:大体可以说: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事件通称为灾害。 “天灾”是指自然灾害、“人祸”是指人为灾害。 地质灾害是诸多灾害中与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化有关的一种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称之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塩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慢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不同的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可分为两大类,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球外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之为外动力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有时发生地震时,在山区亦会引发崩塌与滑坡,这就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山区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一部分。 一、崩塌 1.崩塌的定义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2.崩塌的类型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当崩塌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又俗称山崩;当其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时,称为岸崩。按照崩塌体的规模、范围、大小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剥落的块度较小,

常见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及防预基本知识 一、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 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自然因素为主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崩塌、滑坡、泥石流为突发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是缓变性地质灾害,又称缓变地质灾害。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或震动作用下,突然发生崩落的地质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扒皮”等。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流体。 二、地质灾害主要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设置警示标志。重大险情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等。 (一)防灾避险方法 地质灾害不用怕,防灾减灾有办法。 群测群防功劳大,发现前兆要明查。 防灾避险明白卡,预警措施告诉咱。

信号路线先记下,及时避让保全家。(二)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鬼见愁,发生地点在沟头。下暴雨,水断流,临灾特征显下游。地在震,房在抖,撤离路线尽快走。相互间,帮把手,安全地带方停留。(三)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来势汹,水土砂石沟口拥。龙门山,沟谷中,暴雨来时往下冲。毁房屋,阻交通,一路生物皆失踪。震灾区,很集中,加紧提防不放松。(四)滑坡预防 坡前垮,土体胀,井水田水齐下降。现裂缝,在坡上,滑坡一定有情况。不牵牛,不赶羊,吆喝大家跑出房。抱孩子,搀爹娘,尽快离开莫商量。(五)崩塌预防 哪种灾,威力大,山区必然数崩塌。来势猛,像爆炸,灾难常在陡崖下。掉小块,噼里啪,危岩裂缝有变化。前兆现,莫惊吓,及时避开就不怕。(六)灾后应急自救 有灾情,速上报,救援工作最紧要。听广播,看电视,关注雨情最明智。建预案,勤查看,避免新灾再发难。灾区人,是一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一、山区建房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7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 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 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 1、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2、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3、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4、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 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 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常见地质灾害

Ⅰ.名词解释 (8道) 1.滑坡主裂隙P122:滑坡壁向下的张裂隙最深、最长、最宽,称主裂隙。 2.泥石流P130: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3.岩堆P128: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岩堆。 4.休止角P128:松散物质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稳定的极限坡角。 5.岩溶P135:国际上通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营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6.落石P126:若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称为落石。 7.溶蚀基准面P137:在一定时期内,岩溶水对可溶岩性岩石的溶蚀作用有一个极限深度,这个极限深度称为岩溶的溶蚀基准面。 8.地震P139:地壳发生的颤动或振动称为地震。 9.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P121 10.滑坡台阶:滑坡体各部分下滑速度差异或滑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部形成阶梯状台面称滑坡台阶。P122 11.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P126 12.活动性断裂:活动性断裂又称活断层,工程上将距今10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P140 13.发震断裂: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年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P140 14.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P144 15.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今后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P146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29道) 1.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内一个或几个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过程叫做()。P1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

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4)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5)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6)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 郭维君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矿山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将加速矿产业的发展,显著加大对环境的压力。我国是个矿业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很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大中型矿山已达9 000余座,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3位。矿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是迄今最大规模改变地球表面景观和破坏地表生态系统的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粗放式的经营生产、采矿技术与设备落后、安全环保意识的淡化、政策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日益增多,环境逐步恶化。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达300亿元,严重制约着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规范、合理、有效、安全、环保的开采和利用资源,促进矿山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业内人士日益关注的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矿山生 态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有人认为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将地质灾害分为12类、48种,矿山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目前我国矿山存在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潜在灾害隐患突出等特点,并且存在上升的趋势,给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带来很大的威胁。矿山开采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冒顶片帮、深部岩爆、采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井下突水、崩塌滑坡、地下水破坏、矿震等。 1.1冒顶片帮 冒顶灾害事故最为普遍,包括岩层脱落、块体冒落、不良地层塌落,以及由于采矿和地质结构引起的各种垮塌。特别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垮落,引起采场和巷道冒顶事故。冒顶片帮常常无明显前兆特征,具突发性,发生频度高,难以防范,是矿山生产安全的主要危害。 1.2采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 采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采矿对地表的破坏。凡口铅锌矿因疏干产生地表塌陷1982个,影响范围达675 km2,受损农田约66.7 km2,建筑物搬迁7km2。采空区塌陷可引起地表积水,对采空区上的建筑物,道路、管线及农田带来影响,严重时可引起山体滑移。 1.3深部岩爆 岩爆是一种与地应力有关的地质灾害,据悉,矿山进入1000 m 以下进行深部开采时,由于高地应力,硬岩层往往发生岩爆。岩爆就其破裂机制而言,是一种开挖卸荷条件下岩石自身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所造成的脆性破裂或爆裂;爆裂造成的岩块(片),则可以爆裂松脱、爆裂剥离、爆裂弹射或抛掷等不同方式脱离母体,其脱离方式、初速度和规模大小等与爆破时的破裂机制及释放弹性应变能的多少和波及深度等诸多因素有关。红透山铜矿开采达1337 m,在采深1100 m

地质灾害种类及定义(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 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目录 地质灾害..................................................... 仁自然科学界的定义........................................ 2.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 (2) 主要分类方法............................................ 2. 主要类型介绍............................................ 2. 相关知识................................................ 3. 成因分析............................................... 4.. 危险性评估.............................................. 5. 防治知识............................................... 6.. 基本方法............................................... 7.. 速报制度................................................. &防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10) 相关条例............................................... 1.1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 种: 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

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 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 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 (一)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