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代表里头,要我第一个讲话呢?想来想去,大概就是因为去年三月里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段原来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提出语文教学上的迫切问题。大概就是那个发言闯下了的祸,所以今天就非要我讲不可。这叫做“自作自受”,没有办法。刚才,主席已经声明了,我这个不是报告,是讲话。我想也不是讲话,是谈话或者是谈心。我是代表中的一员,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心。我今天说的话,打算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语文教学本身的一些问题,后一部分是跟语文教学有关系的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我想说得简单一些。因为,第一,我一辈子没有教过一堂语文课,毫无经验;而诸位代表当中,大都是经验丰富的,还有特级教师,我是来向他们学习的。我没有经验,说话只能说空话。你们说是要向我请教,实际是在考我,能不能打个六十分,我是毫无把握。所以我最好说得简单一些。第二,我不打算在这些问题上表示我有什么主张,我怕这样子有在大会讨论中定调子的嫌疑,这是很不好的。如果无意之中说出带有表态性质的话,诸位可以相应不理。

第一部分谈六个问题。第一,文与道的关系。这是个老问题,而且是争论得很热烈的一个问题。我看,这里头还不光是文与道这么个两对待。我看这里是三对待。“语文”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不清楚。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也可以解释是语

言和文学。那末,语言,文学,政治,这不是三对待吗?至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待,我就不说了。这一次讨论的时候会有很多高明的意见的。

第二个问题,阅读跟写作的关系。现在有一种议论,说语文课应该以写作为中心,阅读是为写作作准备,为写作服务的。念些范文,看看这些范文是怎么写的,我们也怎么写,起这个作用。我也不说这个话是不是对。我是想,阅读本身是不是也是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在陆志韦先生班上上过课,陆先生教我们心理学,有时候也讲到别的事情。有一天,他问我们:“你们每天看报用多少时间?”我们说这可说不好,有时候有事情,报就不看了,有时候没有事情,就看上很多时间。他说:应该每天看二十分钟的报,要在二十分钟里头把这个报里头的全部内容都看进去。我们说这个不容易呀!他说:是啊,不容易就得学啊l你不看报不行,要花很多时间也不行,你得在二十分钟里把一天的主要新闻乃至重要广告都看到。我说这个故事,我的意思是说看文章不一定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我们有个习惯,看书从第一个字看起,一直看到末了一个字,一个字不拉。有的书应该这样看,有的书不必这样看,应该很快的翻过去,把它的内容吸收进去。这个要有训练。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看很多东西。你都是一字、一字地看,那你没有这么多时间,结果你有好些应该看的东西没有时间看。这个能力的培养恐

怕是有需要的。我听说一个情况,这两年我们派了不少留学生到外国去,有些学生外语不太好,听课有困难。但是也有人外语很好,听课没有困难。可是他遇到另外一个困难,看书看不过来。外国的那些大学里头,特别是当研究生的,老师给你讲那么一次以后,开一个很长的书单子给你,三十本,五十本,要你看。一门课是这样,两门课加倍,三门课三倍。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这个速度,一个学期只能看个三本、五本。那些老大厚的一本一本的东西,你一定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头,把大量的需要读的书都读了。这就得有一个本事,这个本事要训练。这就是说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想谈谈今与古的关系,就是文言文的问题。现在对于中学里的文言文,有各种不同的主张。有人主张念,并且嫌现在课本里选的古文太少,希望增加;也有的同志认为中学里文言文大可不念,可以取消。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学文言文的目的讲起。到底在中学里面,教文言文是什么目的?可以说有几种目的:第一,是古为今用。在现代的书面语里头,时常会出现一些文言词语,甚至于引—段文言文,或是引两句诗,要能够看懂,就得学一点文言。这是一个说法。还有古代文艺,古代有很多好作品,我们要能够欣赏。这也是一个目的。再进一步,还有一个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现在的青年如果

不学文言文,这个遗产就丢了,不好。这又是一种说法。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于是学不学文言文成为一个问题。另外还有,现在中学里分文科理科的还是少数,实际上它有这个区别。有的同学他已经决定将来要学理、工、农、医;有的同学将来要学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两种同学是不是要区别对待?有的同志主张,将来学理科的同学,文言文可以不必学了;学文科的应当学,还要多学一点。是不是要这样区别对待,这也是一个问题。我发现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多能做诗的。现在也有这种例子。我从前在苏州中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是学化工的,他现在在上海化工学院教书,最近写了一首诗寄给我看。他学化工的,还是能做诗,所以说文科、理科在这个文艺欣赏方面一定有根本的区别,恐怕也不一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65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语文课堂教学 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 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 教学手段,都属于教学艺术应用的范畴。 教者的灵活性、创造性,这种讲求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教学艺术。 教学法一方面要以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法。教学艺术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再现与艺术表现完美统一的优化教学。教学艺术本质可 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科学性与艺术性,二是师生优化发展,三是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师必须善于解读文本,善于 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与其它学科的教材相比,语文教材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课本中 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这些文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那些古代名篇,也都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或欣赏价值。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最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一起共鸣并得以升华,从 而变得更加纯洁和高尚。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既能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又能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去挖掘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 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将使学生在美好的情感熏陶下,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对语文学科的学 习兴趣。 作者往往会通过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来再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并借以表达作 者独特的审美观点。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郦道元的《三峡》等犹如 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祖国春天的万物复苏、鸟语 花香、生机勃勃,济南冬天的薄雪和温情,黄山山峰的奇险高峻,三峡中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湍急的激流等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丰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类写景作品学生易于理解,也十分爱读,能够激发起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之情。 作者总是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把客 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因而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使读者在艺术美的熏陶中加深对文学美学价值的认识。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比 比皆是,如朱自清的《背影》,小说运用朴实的语言,简洁的人物对话,最具感染力的肖像 描写、动作描写,点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尤其是对车站惜别时父亲为 我买橘子的背影的刻画,运用特写的镜头,细膩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朴实却真挚的 语言,普通却高大的背影,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这一切的一切,将父子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真实感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背影》的艺术美,理解感悟“背影”所蕴涵的亲情美;还可以设计语文活动,如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写一个片段,以诉说的形式感受亲情,感受如 山的父爱和如水的母爱,从而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理解和深爱。这样既锻炼了写作技巧,又是 一次情感的洗礼,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去领略、去反思,从而更加珍惜亲情。 不仅是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时也不例外。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竺可桢的《大自然 的语言》中那令人神往的景物介绍,正是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的具体表现。作为语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就会 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情感所触动、所吸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当然,语文教学还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够,课堂气氛比较枯 燥沉闷。加之使用这种最原始的教学手段来传递信启,传递的教学内容信息量小,传递速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求知欲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是一个过程,同人的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既有赖于专门的教育,又要经过一个产生、培养、形成的过程。所有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课时喜怒不形于色,讲课时缺少激情,而只是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挑

断作者感情发展的流程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之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二、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20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更清晰了,也有了点滴心得,即:教学中突出三个环节,抓好两个方面,培养一种习惯。 一、突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备好课。作为语文教师,精心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绝对不能忽视。备好课,熟悉课本,做到三备: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备好课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设计的观点、问题学生知道多少,本课用到的旧知识学生知道多少,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设计本课才能让学生接受,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应达到什么水平等;备知识,关键就是理顺知识点,摸准重点和难点,找出疑点和与本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备教法,就是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地降低要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就四十分钟,如果能充分利用,高于课后两个四十分钟的效率。当堂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拖到课后解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涌跃参加每一个教学环节,不能让学生分散精力,搞小动作,不能让学生干或想与本课无关的事情,时常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尽可能多地提问每一个学生。否则你准备得再好,讲得再清楚,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感染学生;播放音乐创设氛围;设计悬念激发兴趣……这些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不爱语文的表现 1.1 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1.2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3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4 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2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2.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doc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从教已有两年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学习新课程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课堂实践,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有了对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些心得。现将行动研究过程及成果小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深化,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严峻的话题。要想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成功应在课堂上实现,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中探讨语文的精髓,感受语文的魅力。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课堂学习,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课堂的艺术或技巧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处处有语文,有法可学,有知可用。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灵活机智地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 三、研究的理论论据 1、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 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习报告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在电大学习即将结束之际,学校为了检验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激发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增强语文教学的能力,促进我们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学校特为我们安排了为时一月的教学实习。在这次实习中,我再次体验到为人师的滋味,真正体会到处于教育第一线的酸甜苦辣。 这次教学实习我是在正宁县纪村初中完成的,实习从9月8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实习时学校给我分配的任务是九年级一班的语文课教学兼任九一班班主任。在这期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学校、家长的沟通,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教育技能,提高了自己驾驭课堂的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两年的电大学习,充实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能力,才使我在教学实习中得心应手。此外还要通晓新的教育理论,懂得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创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既能做学生的老师,又能做学生的朋友,聆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取得学生的信任。还有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实习经过

xx年9月7日,我到学校报到,实习工作从8日开始。我首先了解了纪村初中的基本情况,学校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3名,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18人,初级职称教师17人。本科学历18人,专科学历25人,学历达标率和任职资格合格率均为100%。学校现有学生333人,其中女生161名,设8个教学班。 其次,我了解了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九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6名,其中女生17名,班上有一半学生学习基础差,是全校典型的差生班级。但有不少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特长突出,在全校很有声誉。 再次,我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听课,除了语文课之外,我还坚持听了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就语文课而言,全校8位语文老师的课我都听过过,课后及时请老师为我进行临场指导,我及时吸收了不同老师上课的优势,提升了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试讲是从9月11日开始的,我讲的是梁启超的《敬业和乐业》,试讲前,指导教师认真审阅了我的教案,并进行临场指导,上课时,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教师出示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指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做好笔记小组反馈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的五步和预习展示反馈三段式的教学方式,课后,指导教师和其他听课的老师逐一对我进行了指导,为我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五,那次试讲后,学校便同意我直接进行上课,我非常珍惜这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美育就是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进行审美观念与美的价值的教育,使人完美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具体表现在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急剧成熟的时期,也是政治思想、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美育作为一种情感动力系统,能把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化为内部学习动机。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含着多姿多彩的“美”。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下面我就语文教学谈谈课堂美育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导语美育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导语实质上是情感的激发,它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得到教育。导语很象自然中的催化剂,其作用是巨大的。如教学《难忘寄园情》,我们用这样的导语:哺育过你、教诲过你、使你得以茁壮成长的人,将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请看,谢稚柳先生通过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对老师何等深切的怀念之情!请读一读这篇课文,它将告诉你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向你展示一幅怡然自乐的乡村图景,引你遐想,使你沉思。这样充满激情的导语,就会把学生

带入特定美的意境中去,使审美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导语进行美育。 二、利用音响美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声情并茂,感情细腻的好文章不少。这些文章单凭老师的讲解或让学生读读议议,是难以唤起学生美的形象,也难以理喻其中特有的艺术情趣。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好音响进行教学,就能在课文和学生内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美更广阔的艺术境界中去,因为这是由音乐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情感世界。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古诗《敕勒歌》,利用音响,美妙动听的音乐会把学生到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上,在那里,天广地阔茂草无边,时有风力,牛羊隐现,诗文的美感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利用插图美育 插图把抽象的东西化为能直接感观的色彩艺术,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众多,形象逼真,它为教材增添了优美与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6-04-07T10:59:37.54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1期作者:何敏国[导读] 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作者深有体会,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博采众长,特作以下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何敏国(四川凉山西昌市西宁中学四川凉山 615000)【摘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作者深有体会,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博采众长,特作以下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心理特征学科特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师生和谐兴趣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22-02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教师。"闻名遐迩大教育学家孔子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寓教于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其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和丰富想象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和坚强的毅力去突破学习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其是学生战胜一些艰难险阻的有力武器。一旦学生产生兴趣,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主动参与,自然无往而不胜,那么,如何又快又好的提升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呢?以下是作者的点滴体会。 一、精准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学科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新形势下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单存的依赖语文教师说教和教材中的条条框框,他们厌恶死记硬背,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希望学以致用。一般而言,他们遇到问题喜欢追本溯源,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奇妙的语文氛围中。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一般而言,语文教材具有两大特点。1通篇课文,即使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课文,我们都可以探索出众多习题。2通篇课本,尤其是那些精品课文,即使你逃课,只要学习能力强,在一些重大考试中成绩依旧名列前茅。3一些重大考试中的题目和教材练习甚少,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漫不经心,一些窃窃私语或者小动作频出。一般而言,学生并非不喜欢语文课程,而是厌恶那些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者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辅助一些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的导语、延续教材内涵、运用一些诙谐性言语、采取一些讨论式教学、以分组的形式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作者发现,效果不错,此外,作者时常奖励那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 二、在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越接近学生客观生活,越符合他们认知水平,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进而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体验。"一般而言,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也需要更好服务与现实生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将语文理论知识学习和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学生你追我赶,学习热情和兴趣空前高涨,追本逐源,都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可以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多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旺盛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些兴趣做保障,学校效果自然与日俱增。 三、在触及学生心理中增强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人们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已知事物。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以便进一步挖掘学生内心情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读知识的渴望,比如:当上课铃声想起的时候,一些学生才慢腾腾的走进教室、一些学生还在和其他学生窃窃私语、一些学生还在做一些小动作因此,教师先要教师安静下来才能进行讲课,这样一来,本来短短的课堂时间被无端的耗费了一些。因此,在日常讲课前在,作者要求每个学生有序的上台演讲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小品、相声或者民间小故事,并有专门人员负责监督。因此,在每节上课铃声想起前教师就很安静,演讲完成后,组织学生狗进行自由发言,由此一来,学生养成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和讨论的良好习惯。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利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的几分钟,促使学生浮躁的心趋于安静并且积极探索问题。在教师步入讲台之前,教室之内不是学生郎朗的读书声便是学生激情的讨论。课堂秩序焕然一新。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知识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更要关注其他学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教师可以多角度和立体化阐述学生已有知识,以便一进步提升学生求知欲,促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语文学习,进而又快又好的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四、在一种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者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更是关爱学生,积极融洽师生关系。通过研究和课下调查得知:"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聆听学生发言,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任务。此外,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诲人不倦,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促使学生善学和乐学。此外,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切合时宜的评价。多一分表扬、多一分情感。做学生良师益友。以此,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言而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动力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者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有力武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善学和乐学,学习效果自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于晓良;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浅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柯美胜;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杨又红;论中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幽默感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张月娟;中盱眙县教研室张文艺;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6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廖 虹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廖虹 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学生或埋头品读、或奋笔疾书、或掩卷沉思;而教师或循循善诱、或春风化雨、或激扬文字。学生求知的眼睛,盯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然而,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逐渐明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 一、课堂的探究艺术。 就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探究是过程,也是目的。让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刚才激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思路都打开了。我接着说:“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我们将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数字,我想把它变成一节数学课。” 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描述很美,可以把它上成一节有关‘桥’的美术课。” 有的学生说:“文中涉及到的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衰,一定符合力学的原理,应该把它看成一节物理课。”面对如此多的设想我惊呆了,这就是我们的中学生,他们就是天才。我深感到自己才疏学浅,简直有些招架不住。抓住这个时机我说:“大家能注意到学科之间的融合,说明你们的思路很开阔,有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说明课文中的某些部分吸引了你,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课堂的展示艺术。 有人说,课堂展示就是“摆样子、花架子”。就是把学生课前寻找的冗长的资料,或提前画好的画,拿到课堂上学生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一番,而老师则毫无原则的一律称“好”。根本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而我却认为课堂展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学习伙伴关系。记得在《雷电颂》一课的课本剧表演时,学生们把我们在七年级时一次“综合性学习”用过的“京剧脸谱面具”也派上了用场。使“东皇太一庙”大殿内的各路神仙粉墨登场,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语文课是一门语言艺术的课,它能够综合许多研究领域的知识,同时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学生的大胆想象、适时展示,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更加有声有色。这就是艺术的所在。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要想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教师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语文展示艺术。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展示肤浅,甚至可笑,教师也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终身的。 三、课堂的交流艺术。 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哪怕是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暗示。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每个人的心理上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激励和赞赏。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次我在课堂上对一位不爱发言的学生说:“你上课的状态很好,老师能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来,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学生,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你应该把你的思想展示出来。”这位学生从此积极发言,并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先是设计了一节开放的语文课:带领学生踏春赏春,让他们充分交流。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离学校不远就有一处“北山公园”。山上有各种果树,到了春天就开满了各色的花,与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有异曲同工之美,学生置身于春天的气息中,呼吸着香甜的花香;领受着春风的爱抚;品味着人生的春季;感受着时代的春天……真有点“乐不思蜀”。第二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春天的美景,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幅“春之图”,同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学生在直观地欣赏优美的画面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美妙,一下子就被课文的内容所吸引。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一次集体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共同完成“春之图”。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起彩色粉笔到前面展示自己,课堂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8983600.html,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王曼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2 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1 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2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2.3 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随笔

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随笔---日记 ...因工作的需要,于是我从**小学调到了**中学任教,接手初一年级二班下期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于是我的心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多谢了!好心人 ......好心人甲说:“胡老师,加把劲擂哟!不然你就考不赢另一个优生班……” ......好心人乙说:“胡老师,注意点哟,两个优生班比,平均分相差超过5分就要写说明书,表面说是说明书,实则是写检讨书……”......好心人丙说:“胡老师,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教学有些不一样,你一定要注意哟!要这样……才行。”......…… ......“多谢了……”石鞋中学的老师让我心热、让我感动。“好好干吧!”我对自己说。 ......有一天,隐隐约约听到另外一个“好心人”的声音:“小学老师,哼!以为初中跟小学一样嗦!什么都交给学生自己学,学生能学会,要老师来干什么?想得出来!会教初中语文吗?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居然把优生班交给他,别耽误了学生。第一个月考就有好的看,不信等着瞧嘛!看他如何写说明书。” ......“他妈妈的,小瞧人噻,我就不信那包药。到时候看你如何把吐来的口水吞回去!”一股刺心的痛,让我狂妄,“有本事的,就像我一样,用课堂上四十五分钟,不搞题海战术,不搞时间加汗水,看看谁行!”......虽然有好心人的提醒,但仍就我行我素,我只知道,一个好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行,跟着别人转,尤其是跟一群不懂得如今教育

是咱回事的人转,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于是,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初中 语文教学生涯。每天,担心吊胆似的,有点累。不为啥,只为有好心人的忠告。大概一个月左右吧,于是“初中 语文知识出题考点备忘录发到了学生 的手中。 ......月考了。 .....没输。可我没有高兴。我认为:这是上期同学们的底子打得好,才一 个月,受我的影响不大,所以没有输。......还好,至少没有授人以把柄。......又考了,仍没输,而且有点提高。好心人私下说:“胡老师运气真好,两次都没有输。全靠那个老师不 爱擂。” ......期末考试了。 ......“还没有输!”有的好心人说,“胡老师,你还是不错嘛!”......“哪里哟,多亏你们平时好心 的提醒与帮助。”我不冷不热的说,“多谢了……” ......(注:这是对上期的回忆) TOP 明健 见习战士 Member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2#中小发表于 2005-10-17 20:45 只看该作者 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随笔---日记 ......“同学们好!” ......“教师,您好!” ......一阵师生问话后,就开始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上好初中的语文课,在来中学前我就认真的思量过。我知道,有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书也能学懂,就不用老师讲了,教师只在同学们不太懂的地方给以引导和点拔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于是就与同学们商量。......“语文课,我想这样上……”便把我的想法源源本本与同学们讲了。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

“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百色隆林县者保中学陆志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语文学习的情趣。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 一、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教师,根子却在学生。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才能产生认识语文和参加语文学习的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把教育对象——学生看作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的存在,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学习空间、权利和义务都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这似乎是个很难实现的理想化教育。当前的语文教学迫于升学压力,很多教师根本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自主的学习兴趣了。即使有心,由于教学思想上存在偏颇,认为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教学方法上的技巧问题,只注重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为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将重心放在学生这个主体以外的各种教学手段的编排与花样翻新上。这些外部的刺激难以起到持久、稳定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极大地抑制了兴趣在学习中动力作用的发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些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③此处,并非反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安排应从学生出发,不能为激趣而激趣。没有真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的偏颇所决定的教学方法的失适,是造成中小学生长期语文失趣的主要原因。 因此,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在教师、学生、兴趣三者的关系中,学生是教师的培养对象,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应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是针对学生来选择激趣手段,而不是运用手段来激发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支撑,也是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 趣的首要的前提条件。 二、实现多元化交流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多元化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不但教师与学生要互动,学生间也要互动。语文课堂教学应营造民主氛围,教师要树立教与学的互动意识,要由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