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试题第一章

马原试题第一章
马原试题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

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对

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对

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错

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错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错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

唯心主义是一元论。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对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对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错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错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错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对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对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对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错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对

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错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对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对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对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对

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错

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错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对

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对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对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对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错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对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错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对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错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对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对

旧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统一性是统一于“绝对精神”。错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

意识作用的发挥受着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对

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与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无关。错

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错

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在于认识可以由人脑凭空捏造。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对

“狼孩”只有动物的习性,而没有意识,这说明意识的产生,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对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的推动力是劳动。对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

“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错

形而上学在联系问题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

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对

劳动生产率表现了一个工厂量的规定性。对

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是量和质。

“关节点”或“临界点”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对

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对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不可知论。对

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认为世界是人的意识创造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对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唯心论,实质都一样,即都把精神奉为世界的本原。对

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

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初”物质。对

只有从联系中才能真正把握事物,这是辩证法的观点。对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哲学家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人人都有的,不过一般人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朴素的。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①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4.哲学是:

A关于自然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世界的统一性;C思维和存在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7.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A否认世界的可知性;B认为世界是人的意识创造的;C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D认为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8.“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9.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1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一种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独立的中间派别;B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C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11.黑格尔辩证法的错误在于:

A把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B企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D没有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

12.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更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14.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6.唯物辩证法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

A机械的位置移动;B包括社会生活现象在内的“一般的变化”;C对静止的否定;D一切物质现象的绝对的变动性。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有复杂的结构;B看得见摸得着;C客观实在性;D充满矛盾。

1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C二元论;D主观唯心论。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方法论错误是:

A割裂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把哲学的物质范畴混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D不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20.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

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2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原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2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4.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折衷主义;D二元论。

2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6.在世界的本原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7.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之外的独立存在物;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28.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29.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贬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3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3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32.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

33.“机器思维”: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C能够超过人类的思维并统治人类;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34.信息论的出现,表明意识:

A就是信息;B是信息的对立物;C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式;D是精神现象,而信息是物质现象。

35.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D 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3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7.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时间和空间;B客观实在性;C运动;D无限性。

40.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4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42.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

43.意识是:

A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4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45.先有计划,后进行工作是:

A意识决定物质的表现;B主观主义的表现;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D经验主义的表现。

4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

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存在;B观念;C灵魂;D“原初”物质。

48.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内容;B根本存在方式;C唯一特征;D根本性质。

4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一定要导致:

A形而上学的错误;B不可知论的错误;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D唯心论的错误。

5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B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51.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二元论;D诡辩论。

5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5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

54.世界的物质性是指: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世界是可知的;C世界是运动的;D世界统一于存在。

55.能够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庸俗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56.运动是:

A位置移动;B物质的承担者;C事物的质变;D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57.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A形而上学;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58.意识是:

A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B人类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C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D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5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60.先有房子的设计图,然后建出房子,这说明:

A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有时物质决定意识,有时意识决定物质。

6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62.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63.反映特性是“物质的本性”最普遍的表现之一,所以:

A无机物不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B只有生命物质才具有类似的特性;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D一切物质都具有感觉的反映特性。

64.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

A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B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C获得生存资料;D在大脑支配下的活动。

65.从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关系看,意识是:

A二者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二者是完全同一没有区别的;D意识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66.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具有创造性;D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6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个命题:

A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是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为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了依据。

68. 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C事物的运动和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

过渡到质变。

71.唯心主义都否认:

A世界的普遍联系;B联系的多样性;C联系的客观性;D联系的条件性。

7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的统一;B联系和发展;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7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74.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A都有共同点;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C都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75.“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C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7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7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基本内容;B首要特征;C实质和核心;D全部内容。

78.一位哲学家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叫手,实已不是手了。”这是:A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B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 用形而上学否定观看问题。

79.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8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8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8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83.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体现了下列哪个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B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事物的本质方面;B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C矛盾的同一性;D事物内部矛盾。

85.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8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8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88.矛盾特殊性是指:

A每一事物的矛盾都包含其特殊性;B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C每一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D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89.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余,用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A矛盾普遍性原理;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90.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91.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D使事物成为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9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是指:

A凡物皆有质,凡质皆属物;B有质的事物和无质的事物是有区别的;C质和事物的存在无关;D事物的质是不能变化的。

93.量是指:

A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事物内容的表现形式;C矛盾统一体的分解;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94.质和量的关系是: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个性和共性的关系;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D在度的范围内对立统一、相互结合的关系。

95.作为质和量之统一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D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96.量变是指:

A事物的显著的突变,对原有度的突破;B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

97.质变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飞跃;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98.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

A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B质变是事物的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的静止状态;C 相对的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D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99.同质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他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①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事物的特殊矛盾;D事物量的规定性。

100.科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是:

A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B定量是定性的基础,定性是定量的精确化;C 没有联系;D绝对对立。

101.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

102.否定是指:

A事物中与肯定绝对对立的方面;B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健康的方面;D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10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就是:

A抛弃;B纯粹否定;C事物中好坏两方面的结合;D即克服又保留。

103.辩证的否定观之所以正确就在于:

A它建立在事物的唯物主义理解上;B把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起来;C建立在肯定和否定排斥的基础上;D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基础上。

10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定物质性,夸大意识能动性;B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突出了否定是批判的、革命的实质;D孤立、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105.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体中;B新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10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10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C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

108.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

A达到目的的手段;B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C具有必然性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109.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同果必同因,同因必同果;B同果必异因,同因必异果;C一果一因,一因一果;D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110.“守株待兔”者犯了下述错误:

A夸大必然性;B夸大偶然,把偶然当成必然;C否定偶然性;D形而上学。

11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真象和假象关系的范畴;B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范畴;C内外因关系的范畴;D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关系的范畴。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 分)

1.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3.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4.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5.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7.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9.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1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C. 必须通过实践

D.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11.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

A.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2.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1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主义

C.激变论

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5.“白马非马"的命题()是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6.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7.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8.质和量的关系是()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

19."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21.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22.肯定方面是指()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5.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6.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27."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宿命论

28.或然率是()

A、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

B、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D、抽象的可能性

29.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A、形式虚无主义

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

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30.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31.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32.下列哪些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D.要从现实出发,不从可能出发

33.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

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

C.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D.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34.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A.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

D.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35.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3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C.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D.能为人们认识

E.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3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3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

A.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C.提供直接的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

D.提供具体资料和直接结论

39.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40.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4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具有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重复性 D.稳定性

42.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前提的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3.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44.运动的基本形式有()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4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46.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控制论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生物进化论

48、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9、马克思主义暂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50、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下列属于工厂的量的规定性是()

A.劳动生产率 B.生产方式 C.领导体制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52、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A.反映一切阶级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53、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 B.画饼充饥 C.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54、从产生上说,意识主要是()

A.理性的产物 B.感性的产物 C.社会的产物 D.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55.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量体裁衣

B.对症下药

C.因材施教

D.因地制宜

5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57.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58.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9.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60.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61.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有:

①辩证唯物主义;②一切唯心主义;③一切唯物主义;④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

62.割裂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就会:

①不能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②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③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导致主观主义。

63.矛盾同一性的内容包括: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③矛盾双方相互离异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64.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①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②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③揭示事物发展永恒性的出发点;④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6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④自力更生为主的理论依据。

66.以一个工厂为例,下列哪些表现了它的量的规定性:

①劳动生产率;②生产方式;③产品名称;④技术水平。

67.事物的度是:

①保持事物质的极限;②保持事物质的量的范围;③质变和量变的统一;④质和量的统一。

68.辩证的否定是:

①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②事物的外在否定;③主观任意的否定;④即克服又保留。

69.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①在肯定中不包含否定;②在否定中不包含肯定;③在肯定中包含否定;④在否定中包含肯定。

70.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

①质量互变的关系;②普遍和特殊的关系;③肯定中包含否定,肯定就是否定;④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就是肯定。

2016马原答案第四章

习题题目总数:21答题正确:20答题错误:1待回答:0锁定:1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o使用价值 o价格 o交换价值 o价值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o创造新价值 o创造必要价值 o创造使用价值 o创造剩余价值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o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o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o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o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o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o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o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o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o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o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o剩余劳动 o商品的生产形式 o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o具体劳动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o劳动二重性学说 o平均利润学说 o资本有机构成学 o剩余价值学说 ?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o它具有计量单位 o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o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o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习题10(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这是因为() o产品质量决定其经济效益 o质量好的产品都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o产品质量决定其产品价值大小 o质量好的产品有利于顺利实现其价值 ?习题11(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精华试题及答案一 (2)(1)

马原精华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 想 D.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答题卡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核分人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简述(共20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分) 2 ?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4分)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4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五、论述(20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A 卷) 15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分数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4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冋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冋题 5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丨) A 琴匸.『豈L 绡学聲’ B- :.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I : .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瓠叢廳悬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 一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 直接认识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4?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 A 生产方式 B 政治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精神文明的状况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复查人 核分人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得意 识 本 质问题 3.列宁 j 的物质定 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 D 客观实在性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 点 D 实践本质问题 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试题与答案图文稿

马原试题与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第四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 )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 )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 )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A.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 ( ) B.农业商品经济和工业商品经济 ( )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 D.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 5.商品经济最早出现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 )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晚期 ( ) D.封建社会全盛期 ( )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 )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 )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 )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 )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 )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 ) 8.决定商品之间交换比例的是:() A.商品的需要程度 ( ) B.商品的有用的程度 ( ) C.商品的使用价值 ( ) D.商品的价值(√)

1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A.价值构成的 ( ) 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资本构成的 ( ) D.货币构成的 ( ) 12.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 ) B.货币的出现并充交换媒体(√) C.商品的出现 ( )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 ) 13.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 )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 )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 )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 )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 )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 )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 )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 )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 )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 )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2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 )

马原第2章 试题教学提纲

学习资料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A.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B.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 A )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2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A.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D.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D )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A.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 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4 亦即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B )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D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A. 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C. .感觉、知觉、表象是( A )6.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 (C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7.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A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C ) .不可知论A.可知论 B .经验论C.唯理论 D )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实践的绝对性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B. 离开了 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C. 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D. 。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A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马原第2章 试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马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C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D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唯物主义哲学 D 一部分哲学 C客观性C结构性D物质性D可分性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 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 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9.时间是指(C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 ) B交换价值 D )°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世界B感觉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 A社会意识B地理条件1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C )°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说明(D )°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思维D实践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46[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正确答案】C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C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5.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被动的,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表现为(A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6.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BC)。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二、单选题 8.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进行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正确答案:A, 9.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表明人的意识是 A.消极被动的 B.积极能动的 C.能够脱离客观世界的 D.主观随意的 正确答案:B, 10.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正确答案:C, 11.资本主义工资最基本的形式是 A.效益工资 B.计件工资 C.浮动工资

马原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B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 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存在局限-相对性 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 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