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第10卷第2期 辽 宁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V ol.10,No.2

2 0 0 8年4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pr .2008

收稿日期:2008-03-06

作者简介:丛岩(1973-),女,辽宁大连人,讲师。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丛 岩

(渤海大学 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文章通过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概括地介绍了一些语言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指出对立统一是语言学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学研究方法要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关键词:对立统一;语言学研究方法;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91(2008)02-0039-03

一、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要素。语言学研究要解决如何获得和运用语言知识以及对语言和语言运用知识所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如何才能更好运用语言,更好认识人的自身,服务于人类的进步和希望。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在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都是共同的。“语言是人工客体,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同时又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因此,语言存在的基本状态和语言运用、变化的基本秩序与趋势,也必然表现出对立统一的特征。但是,语言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体现对立统一。语言学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

面,就是要找出语言体现对立统一的独特表现。”[1]2

语言的对立统一的独特表现可以体现在“不相容性”和“不完备性”两方面:“对立”表现为“不相容”,“统一”正是“不完备”的需要。“一种语言学的理论的包容度与其精确性有很大的不相容性。当包容度增大,它的精确性将减少;当精确性增大,它的包容度将减少。当其中一方的增大超过一定阈值,它的对立面会越出允许的限度,从而使整个理论系统遭到损害。另一方面,语言学的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不完备的,常要借助体系外的学说、理论、观点来补足。语言学理论的任何概

念、判断都有不完备性,都不能将研究对象或有关事态的全部属性穷尽,只能触及一些方面、为了一些目的、统辖一些层次。”[1]9不相容原理和不完备原理告诉我们,无论运用什么理论作为研究的框架,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都不是全面的、绝对的,研究方法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二、19世纪以前“语文学时期”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常常被认为是主观的,个性的,多使用定性分析和主观的价值判断,几乎不做实证研究,而且感性认识多于理性分析。19世纪以前,尽管作为人文学科的传统语言学研究常常依附于哲学﹑逻辑学﹑文学和历史等学科,研究方法在处理某些语言现象上,依赖于研究者的直接和主观分析,没有什么实证的手段,以致对理论的检验、评价缺乏统一尺度,判断理论的正确与错误在语言学研究的材料上也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语言理论出现术语众多、概念混杂的问题,研究方法上缺乏系统全面发展的观点,但在语言学理论早期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是出于哲学上的思考,是为了通过对语言的认识达到理解思想乃至世界这一哲学目的的,但它激发了人们对语言的兴趣,这对日后人们专注于语言研究并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比如古印度的巴尼尼提出的动词中心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在词源学的基础上用拆字法来分析词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标签:汉语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公众语感 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此书出版已近五年,但仍有进一步推介的必要。这本著作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感角度对汉语词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研究,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言,“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1]。虽然我们已把“词”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分析单位和基本应用单位,但对词的概念界定始终没有完全明晰起来。王立先生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公众语感,为汉语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汉语词的百年研究历程分为“汉语词观念的萌发——形成——确立——传播——深化”5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二章简要阐述了“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的研究思想是如何获得的,对“语感”“语感测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5次语感测量的实例,着重介绍了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展开,是语感测量的整个研究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可谓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的“词”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将带给汉语研究一个怎样的启示。 这部研究汉语词的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是很应该引起注意的,即调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立足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 一、可取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定量研究 对于语言本体研究来讲,不同的方法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是多视角的、动态的。对汉语语法进行多视角、动态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并成为当今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门话题。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提出的定量研究模式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影响至今,而调查分析就是对定量研究模式的实践。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在语言集团的场景中进行研究,语法问题也不例外。例如,他认为对变项X属于语法Y还是语法Z的问题,要根据整个言语群体而不是根据言语个体进行判别。《汉语词》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研究模式。正如王立在书中所言,“对词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把寻求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研究放到汉语使用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看看存在于汉语社团成员头脑中的基本语言单

语言学学习方法.

语言学的学习方法 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和其他学科一样,它是由对语言的认识及基于这种认识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相关概念交织在一起的理论体系。语言学又是一个动态的学科,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完成,因而关于语言的许多问题并没有直接的答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术语这个“拦路虎”。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学需要运用一套术语来建立一些科学的概念。学习语言学就不可避免地要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述。掌握术语和概念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解,包括每个概念的定义和所指的语言现象,以及各个概念在语言学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才能对语言有比较理性的认识,用于指导语言实践。 其次是语言的理论问题。由于语言自身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于语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关语言的理论非常繁杂。尽管本科阶段的教材不可能包括全部的语言理论,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仍然会遇到考察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方法。比如对于发音中的同化现象,语音学和音系学就有不同的考察方法;句子的意义问题也有语义和语用两种看法;语法的研究方法在本教材中就介绍了多种,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现象,比如,that’s an interesting hat这句话,从语义的角度,我们只需要解释其字面的意义,而从语用的角度我们就要考虑说话人的场合、语气和态度,并据此判断这句话是称赞还是贬斥。学习和接受不同的理论能够训练我们看问题的全面性,帮助我们提高思辨能力。 第三是语言研究的方法问题。方法的根基是理论,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 样的方法。作为科学,语言学理论必须具有穷尽性、一致性和简洁性。研究语言的方法无外乎有两种:一是演绎,二是推理。我们可以通过收集语言事实找出语言的规律,也可以通过建立某种假设再用语言事实进行验证。不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以语言事实为依据。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语言现象,结合所学的语言学理论、概念和方法不断思考,不断验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得出自己的结论。篇二: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与学习方法 语言科学从19世纪初创立以来,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到现在,对其相邻学科产生过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体语言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文本‖ 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言语过程、言语环境、言语交际两方的理机制摈弃于语言研究之外,从而使语言研究从纷繁的事实中解脱也来,为结构语言学研究确定了纯粹的稳态的研究对象,奠定了结构学的发展基础,对语言研究有很大促进。与语言现象一样,文学现象也是一个十分纷繁的现象,一部小说,一百个人看了,会有一百样的评论与认识。于是,它们在语言研究方法的启发下,对文学现象进行剥离,建立了―文本‖(txet)的概念,从而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有所推动。 二、语言学中的音位与文学理论中的―原型‖ 音位与音位学的创立,是结构语言学的一大发明,因为它发现了人是用不同的语音表达同一意义并从不同的语音中领略同一意义这一事实。以此为契机,文学家也在不同情景、不同的情节、不同的人物、不同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了文学现象中也有类似于音位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原型‖,以此建立起来的文学批评,称之为―原型批评‖。 三、语言学与符号学 结构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发现语言的音义之间,有一种符号关系,语音就是可以表现某个特定内容的能指,语义就是由能指所表达的所指。它们的结合是任意的,但具有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于是,有关符号学的理论便成为一种时髦,人们从各自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学。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

1 学方法、转换生成语言学方法和综合性的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应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换, 通过循序渐进的层次对比研究,抓住寓于语言深部的综合特征, 从而准确把握对比中的语言特征, 充分发挥对比语言的对策性。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ntrastive analysis) 在1980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语言与语言学辞典》中, 将contrastive analysis 只译作“对比分析”, 许多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的我国学者们的论著, 也大都冠以“比较”二字, 归在比较语言学的领域。也就是说, 对于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 人们还缺乏充分认识。然而就方法论而言,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它只是共时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考查分析, 指出它们之间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部门里的同异点, 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说明这些同异点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一、对比语言学的历史演变 虽然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孕育期, 但真正的研究史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如果要讨论对比语言学的雏形, 我们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公元初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接着, 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汉字文化圈。在这种吸收消化异族文化与学习吸取异邦文明的过程中, 无疑将首先对其运载工具—— 语言进行研究, 而这种研究也只能是建立在同民族的语言比较对比的基础上。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译释佛教经典, 五六世纪的日本人“训读”我们的古文的工作都可以认为是对比性的。不过, 事实告诉我们, 这种译释或“训读”远远不是一种建立在严格的语言科学基础上的成体系的工作, 因此, 我们无从把它划入对比语言学的范畴。 而真正的对比语言学诞生于20 世纪50 年代, 它是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和外国语教育发展的联合产物。19世纪末, 索绪尔树立起语言学史上第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他的语言理论影响了包括布龙菲尔德在内的众多的语言学家。

语言学中的研究方法

第34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月 Vol.34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2 ────────── 收稿日期:2012-03-25 作者简介:申丽红(1975-),女,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24- 语言学中的研究方法 申丽红1,2 (1.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1;2.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家学者秉承不同的语言学理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语言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语言学研究方法做一梳理。 关键词:语言学;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H 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6-0024-03 Some Research Methods of Linguistics SHEN Li-hong 1,2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Th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1, China;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Linguistics, as a cross-discipline between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has developed well in recent years. Different scholars did som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with different theories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A summary abou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nguistics is made. Key Words: linguistics; quant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宝贵财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语言的奥秘,以揭示形形色色的言语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语言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以不同的哲学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后,因其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而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语言学相关研究。 一、语言学发展简史 西方的语言学研究自古希腊始,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BC 470-BC 399),柏拉图( Plato, BC 429-BC 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BC 384- BC322)等通过对语言的辩论奠定了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此后语言学在西方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随着一些人类学家、哲学家等相继加入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学科迅速发展。他们详细研究了语言的分类, 语言中的音变等,为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使语言学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的学科。此后的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的结构主义学派基本上秉承了结构主义的衣钵,对语言的结构、音位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切分。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转换生成语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法,推动语言学研究进入当代语言学时期。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过程无论采用“白板说”还是“刺激-反应”论都不足以说明问题,以此提出了“先天性假设”(innateness hypothesis )。他认为人类的大脑先天被内置了一套“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或“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 )。这种普遍语法在后天经验的触发下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 )。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运用数学的运算原理,运用各种规则逐步推导以

语言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学科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1方法与方法论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我国的古训。庄子在《庖丁解牛》里讲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但解牛离不开刀。“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可见掌握自然规律离不开道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新工具》,阐述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三段论演绎法)。培根作为近代试验方法的提倡者在1620著《新工具论》对研究方法做了重要的补充(归纳法),由此可见方法(包括工具)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无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首先关注研究方法。对科学研究方法古今中外已经有较多的探讨,归纳出了许多流派与方法。“方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其字面意思是“沿着( 正确的) 道路前进”,即人们活动所选择的正确途径或道路。据《中文大辞典》解释,“方法”就是“行事之条理也。”“法者,妙事之迹也。” 在我国古代把方法看成是人们巧妙办事或有效办事应遵循的条理、轨迹、途径或路线。方法论“methodology”,由“method + ology”构成。而“method”又起源于“meta+ hodos”,即“探求某种目的的历程”,它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即哲学基础和一般原则。方法论对形成研究假设、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徐邦栋、书诚( 2000) 认为“方法论”对“方法”的选择具有制约和影响,“方法论”源自于对“方法”内部诸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客观对象时,它又影响和制约着方法的选择及其运用。自觉或不自觉信奉不同方法论的人考虑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特定的角度因而在选择研究事物的手段、程序和方法上,就会存在差异性。

从_语言文字应用_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收稿日期]2004-11-29 [作者简介]刘艳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及理论。 从 语言文字应用 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刘艳春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北京 100024) [摘要] 语言文字应用 作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核心期刊之一,是反映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 语言文字应用 891篇样本的统计分析,来说明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学科独立以来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统计分析;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397(2005)02 0080 07 Research Method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 A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Liu Yanchun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 ore journals on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 acts as a windo w of China s study on applied linguistics.This paper,by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891samples ou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deals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statistical analysis;applied linguistics;research methods 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和1992年 语言文字应用 杂志创刊,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 语言文字应用 作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核心期刊之一,点滴记录着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对 语言文字应用 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一窥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基本问题。 一 样本范围及相关说明 (一)样本范围: 1 样本: 语言文字应用 杂志,1992年第1期~2003年第4期。 2005年5月第2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May,2005No.2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一、语言的社会性 社会语言学认为,应该从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语言本身存在方式的角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1、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看,语言的生命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梅耶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科学,要想了解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房德里耶斯指出,唯有研究语言的社会作用,才能懂得语言的本质。弗斯在继承了英国语言学历来重视语言应用研究传统的同时,深受英国功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坚持认为语言研究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有形式意义,还有情景意义,因此应当在社会环境中描写和分析语言。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学说,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语篇、人际功能都与语言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 2、从语言本身的存在方式看,不同语言学派有不同的认识。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性。但这里的社会事实非指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也非指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是抽象的、同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即索绪尔所说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真正对象是语言,而言语是无序的,“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其它要素,而且正是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特定语言系统中每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对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共同的,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同样掌握了语言系统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语言是不是一个抽象同质的形式系统。社会语言学认为,同一个语言社会中的成员,常常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因此掌握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有差别的,即语言是一个由符号的各种变异形式构成的系统。因此,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不仅明显地表现在不同时代的语言使用者中,而且表现在同一代语言使用者甚至同一个语言使用者身上。可见,语言的历时变化不仅有语言结构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原因,而且与语言的共时变异有密切关系。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变异研究不排除语言变异的共时描写,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1] 中文名 索绪尔 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2] 代表人物听语音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第10卷第2期 辽 宁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V ol.10,No.2 2 0 0 8年4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pr .2008 收稿日期:2008-03-06 作者简介:丛岩(1973-),女,辽宁大连人,讲师。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丛 岩 (渤海大学 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文章通过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概括地介绍了一些语言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指出对立统一是语言学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学研究方法要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关键词:对立统一;语言学研究方法;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91(2008)02-0039-03 一、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要素。语言学研究要解决如何获得和运用语言知识以及对语言和语言运用知识所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如何才能更好运用语言,更好认识人的自身,服务于人类的进步和希望。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在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都是共同的。“语言是人工客体,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同时又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因此,语言存在的基本状态和语言运用、变化的基本秩序与趋势,也必然表现出对立统一的特征。但是,语言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体现对立统一。语言学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 面,就是要找出语言体现对立统一的独特表现。”[1]2 语言的对立统一的独特表现可以体现在“不相容性”和“不完备性”两方面:“对立”表现为“不相容”,“统一”正是“不完备”的需要。“一种语言学的理论的包容度与其精确性有很大的不相容性。当包容度增大,它的精确性将减少;当精确性增大,它的包容度将减少。当其中一方的增大超过一定阈值,它的对立面会越出允许的限度,从而使整个理论系统遭到损害。另一方面,语言学的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不完备的,常要借助体系外的学说、理论、观点来补足。语言学理论的任何概 念、判断都有不完备性,都不能将研究对象或有关事态的全部属性穷尽,只能触及一些方面、为了一些目的、统辖一些层次。”[1]9不相容原理和不完备原理告诉我们,无论运用什么理论作为研究的框架,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都不是全面的、绝对的,研究方法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二、19世纪以前“语文学时期”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常常被认为是主观的,个性的,多使用定性分析和主观的价值判断,几乎不做实证研究,而且感性认识多于理性分析。19世纪以前,尽管作为人文学科的传统语言学研究常常依附于哲学﹑逻辑学﹑文学和历史等学科,研究方法在处理某些语言现象上,依赖于研究者的直接和主观分析,没有什么实证的手段,以致对理论的检验、评价缺乏统一尺度,判断理论的正确与错误在语言学研究的材料上也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语言理论出现术语众多、概念混杂的问题,研究方法上缺乏系统全面发展的观点,但在语言学理论早期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是出于哲学上的思考,是为了通过对语言的认识达到理解思想乃至世界这一哲学目的的,但它激发了人们对语言的兴趣,这对日后人们专注于语言研究并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比如古印度的巴尼尼提出的动词中心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在词源学的基础上用拆字法来分析词

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课后练习及答案重点讲义资料

应用语言学概论课后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 1、举例说明为什么有了本体语言学还要有应用语言学。 答:因为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一方面,语言基本上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语言的发展和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的应用有自身的规律,无论是语言应用的哪个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已经而且将会进一步看到,仅从语言自身看语言是不能完全认识语言的。语言的应用研究不仅有利于语言应用本身,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因此,没有语言的运用,就没有语言。要全面认识语言,真正认识语言,必须结合语言的应用来进行。例如,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为什么明明是两个不同的音有人却听成相同的音?为什么同样的词语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离开了语言的运用,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因此,有了本体语言学还要有应用语言学。 2、历史比较语言学让位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两个历史教训是什么?答:历史比较语言学让位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历史教训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唯我独尊和封闭的态度。认为只有研究语言历史的语言学才是科学,其他的研究都不是科学。第二个教训是:研究的局限性。它只注意古语言,并不研究现有的活语言。因此,它在经历了光辉的百年之后,逐渐被新的研究兴趣所替代。 3、说说《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历史地位。

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出版时间是1916年,历史地位:书中针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不足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因此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圣经”。 4、说说《马氏文通》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历史地位。 答:《马氏文通》的作者是马建忠,出版时间是1898年,历史地位:是中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学科的标志。 5、说说中国形成语言学的背景。 答:中国形成语言学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有两个背景:一是受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语文学自身的发展。当时语言学方面中国向外国所学的理论、方法及层次是比较低的;学习的方法、层次也是比较低的。学习外国最重要的成果是马建忠将西文中的规矩同汉语典籍比较,写成的语法书《马氏文通》,该书成为中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学科的标志。而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的传统语文学进入语言学阶段,主要是我国传统语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当时甲骨不断被发现,对甲骨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都做出了贡献,后来唐兰、于省吾等人还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正是这些大量的材料动摇了传统汉语文字学受许慎《说文解字》笼罩的局面、以文字个体分析对象偏重考古的研究方法、作为经学附庸明经致用的研究目的,呼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加上受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语文学终于进入了语言学。 6、中国20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变化的总线索是什么? 答:中国20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变化的总线索是:应用语言学同本体语言学苦苦地探求高层次的结合,在探求的路上摇摇摆摆地前进。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重点

《语言学教程》重难点学习提示 第一章语言的性质 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基本特征(任意性、二重性、多产性、移位、文化传递和互换性);语言的功能(寒暄、指令、提供信息、询问、表达主观感情、唤起对方的感情和言语行为);语言的起源(神授说,人造说,进化说)等。 第二章语言学 语言学定义;研究语言的四大原则(穷尽、一致、简洁、客观);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口语与书面语、共时与历时、语言与言学、语言能力与言行运用、语言潜势与语言行为);普通语言学的分支(语音、音位、语法、句法、语义);;语言学的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字、语言与心理学、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第三章语音学 发音器官的英文名称;英语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语音学的定义;发音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元音及辅音的分类;严式与宽式标音等。 第四章音位学 音位理论;最小对立体;自由变异;互补分布;语音的相似性;区别性特征;超语段音位学;音节;重音(词重音、句子重音、音高和语调)等。 第五章词法学 词法的定义;曲折词与派生词;构词法(合成与派生);词素的定义;词素变体;自由词素;粘着词素(词根,词缀和词干)等。 第六章词汇学 词的定义;语法词与词汇词;变词与不变词;封闭词与开放词;词的辨认;习语与搭配。第七章句法 句法的定义;句法关系;结构;成分;直接成分分析法;并列结构与从属结构;句子成分;范畴(性,数,格);一致;短语,从句,句子扩展等。 第八章语义学 语义的定义;语义的有关理论;意义种类(传统、功能、语用);里奇的语义分类;词汇意义关系(同义、反义、下义);句子语义关系。 第九章语言变化 语言的发展变化(词汇变化、语音书写文字、语法变化、语义变化); 第十章语言、思维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定义;萨丕尔-沃夫假说;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异同。 第十一章语用学 语用学的定义;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语境与意义;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合作原则。 1. 语言的普遍特征:

社会语言学研究 文化·色彩·思维篇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序言 桂诗春 作为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的姐妹篇,杨永林教授又呈献另一佳作《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嘱我做序,欣然应命。 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深厚的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正是这种联系的见证。我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以统一大业,西汉杨雄做《方言》,以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的差异。从清末开始的汉字改革和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既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的范例。在西方,19世纪末的方言地理学和20世纪初的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i也在考察语言和社会、民俗、文化、地域的关系方面取得辉煌成果。这些姐妹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但却对社会语言学在上一个世纪的6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起了催生作用。 我自上一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几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当时看到的第一本书是Halliday等三人所写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1964),这本书以语言教学作为出发点,谈到了一些新兴语言学科对改进语言教学的一些启发。Halliday本人是一位功能学派的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书中谈到不少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振聋发聩,惹人深思。几年后,我有机会赴英作短期学术访问。到过英国一间综合中学(即有别于私立的贵族公学的普通中学)去听了一堂高中毕业班的英语课。教师上课先放几段录音,其中有丘吉尔二战时期的一段炉边谈话、一段牧师的布道文、一段家庭妇女逛市场的谈话、一段女售货员在柜台边上的讲话。然后让学生根据说话内容来判断说话人的身份、职业、文化水平和地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说话的语言特点来进行讨论,热烈而生动。有根据谈话的内容者、有根据所用的语体者、有根据说话人的方音者,最后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当时我感到很新鲜,向授课老师刨根问底,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毕业班的英国学生上英语课应该都是学较高深的英国文学作品,不会再学母语的使用。他送了一本详尽的教学大纲,我一看,书名为Language in Use,而主编就是Halliday。事隔30多年后,我于去年又在广州见到他,承他告诉我编写教学大纲的背景:当时英国政府有鉴于应用语言学的进展,成立一个包括语言学家和中学教师在内的规划小组;以他为首,专门研究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对改革母语教学的启发,教学大纲便是大家研究的成果,并付之实行。我想这和上面提到的那本专著不无关系。 但是就我而言,经过这些初步接触后,却没有在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社会语言学上面,因为我觉得研究社会语言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去开垦象美国语言学家Nida所说的中国这片社会语言学的处女地,而我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我始终是关注着这块热土,希望有更多的有心人去耕耘,因为有些学术问题(如语言和思维)是共通的,不同学科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问题而已。 杨永年教授正是在社会语言学的这片热土上辛勤劳作的垦荒者。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中国人使用颜色词的社会性差异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成果。经过了15多年来的努力,他坚持自己所提出的“宏观控制,选准热点,知难而进,谈深谈透”的研究方针,在语言功能、文化、思维、称谓、性别、颜色等方面开展了原创性的研究,荦荦大端,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