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汉语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汉语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汉语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一、引言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产生于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体现着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文化现状,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意趣、诉求与生存状态。汉语网络流行语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对于展现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觑。ChinaSmack就是一个以报道中国热点话题及网友评论为主旨的新兴网站,每天及时更新中国热点事件和最新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因流行语所含有的特定含义,翻译这些新兴热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点。通过对语料的筛选和分析,研究当代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现状。

二、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平台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通过互联网迅速在广大网民中间流行起来的词汇。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在于“新”。它的“新”首先指时间上的新,即在一定的时间参照点之下,对其产生时间的新鲜性的限制;其次是内容上的“新”,网络新词大多是旧词义通过引申、转义等方式被赋予了新义,它们从最新的社会问题与现象中被提炼出来,能够在第一时间表达广大网民对新鲜事件的看法。

三、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现状

目前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译资料匮乏

网络流行语相关的英译资料不足。目前国内出版的双语专科词典(书)只有两本,其他双语综合性词典、等工具书往往交叉收录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此外,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发展,以沪江英语等为代表的网络资源开始为部分网络流行语提供英译,但此类网站尤其是权威网站为数不多,收录的语料也不够全面。

(2)译文缺乏统一性

在网络资源中,同一个网络流行语的不同英译往往比比皆。如,“山寨”搜集到多种译文如下:

山寨版:cheap copy (《英汉双解流行语辞典》)

山寨:bandit;copycatting (《汉英词典》)

山寨手机:unlicensed cell phone(《这个词原来这样说》)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② 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他们在网络上显示了其特有的智慧和才情。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一)数字部分,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组合排列产生新的诙谐活泼充满情趣的意义,大多数是运用汉字外文的谐音,或者通过特别的数字组合表达某种意义。(二)字母部分,通过字母组合利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或者英文单词的字母大写或读音的谐音来表达某种含义。 (三)文字部分,它们是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或原有的词汇附加了新的意义。(四)符号部分,陈原《社会语言学》:“表示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情景,不能或不满足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③ 数字类、字母类、符号类范围相对文字类范围比较小,三者举例如下:9494=就是就是596=我走了(数字谐音) BS=鄙视GGMM=哥哥妹妹(汉字首字母缩写) :-D=笑O(∩_∩)O哈哈~=哈哈(通过组合符号、字母等形成新的表情)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论文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与日激增,网络空间已成为了新词语诞生的重要领域,这种新词语被称之为网络语言。简洁方便的网络语言,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们不仅仅具有关注热点、神秘搞怪、传播速度之快等特点,还具有社会批判、社会传播等“隐形”特点。然而,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否会冲击到我们的传统语言文化,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以分析近几年的流行语为基础,简单谈论一下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流行语的“两面性”,怎么去规范。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现象两面性正视规范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开始深入千家万户,而“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时空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以生动风趣和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进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我:这段时间的天气,真的是7456! 好友:94撒!” 这是我和好友在网络上聊天的一段对话,但是这两句简单话语对于在网络用语接触甚少者未免会一头雾水。漫天飞舞的网络新词,使人们感到新奇,惊叹还有莫名其妙。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为了适应网络交际而出现,更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传播的渠道。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首先我们把2007年和2008年总结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分析比较一下。(以列表形式) 表一2007年及2008年网络流行语比较 时间网络流行语相关事件在日常生 活中出现 的频率2007 你太有才了春晚小品的台词极高 2007 做人不能太 CCTV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6 体坛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网 络投票活动 很低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

英语对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影响

英语对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影响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语言学家萨丕尔) 姓名:万玉梅学号:080114316 院系:文学院 摘要:语言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语言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发展的必然。英语是当今世界上通用的语言,而汉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在,却因为网络语言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状况下,英语就不可避免的对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产生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新浪网2000年8月29日有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是很典型的网络语言,部分记录如下: “7456(气死我了)!大虾(网络高手)、菜鸟(初学上网技术不熟练的人)一块儿到偶(我)的烘焙鸡(home page,主页)上乱灌水(发表没有意义的文章),这些水桶(经常灌水的人)真是BT(变态)!BS(鄙视) u(you,你们)!哥们儿用不着PMP(拍马屁),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94(就是)酱紫(这样子),待会儿再打铁(发帖)。:p(吐舌头的鬼脸)呵呵!” 从这个例子看来,如果一个不懂网络语言的人来看这段文字是很难看懂的,但是这种简短的表达方式很适合网民交流,没有语法限制,可以任意表达,也正是这种随心所欲的交流方法,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一、网络语言的概况 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网名民的大量增多,网络语言也随之越来越丰富。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日渐成为网民在网络交流上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1.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际时所运用的语言形式,它是夹杂了数字代码、英语字母、谐音假借文字和电脑键盘上符号写成的特殊语言,是一种新的媒体语言。 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根据词汇的语义功能和文化内涵,广义的网络语言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第四媒体、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即网友之间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有它独特的风格的习惯用语,是由网民创造并在网上使用的语言。前两种一旦被广泛运用,便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固定下来,形成相对的稳定性;而第三种语言由于其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和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摘要:互联网使得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 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不论在语法、意义、结构或是其他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火爆网络的流行语所引起的传播现象更应多加关注。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 角度出发,剖析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文章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础,给 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仪式过程的整体呈现和意义的解读 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仪式观、传播、意义、共享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早已超越网络世界,网络的热词热 句充斥在现实世界之中。网络流行语的活力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反 映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的一面镜子。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把传播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来解释传播 行为中所蕴含的意义,更进一步说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如何维系文化共同体。凯 瑞认为,传播与“分享”、“共享”以及“共同信仰”有关,在仪式观这一概念中,传 播一词指的是共同体一起参与的神圣仪式,是为了建构并维系一个有意义的文化 世界。传播过程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被创造出来并被理解和使用的过程。 二、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 1.语言、流行语与仪式观 语言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一个阶段,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之一。当然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并不断赋 予其新的内涵。正因此语言的变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就 是语言在网络世界中的应用且与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有不同之处,包括语言符号和 非语言符号。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文化历史学家, 曾经被美国批判传播研究代表人物汉诺。哈特誉为美国文化研究“最杰出的代表”。 [1]20世纪70年代凯瑞提出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概念。凯瑞对传播学过分重 视效果研究提出了批判,认为“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结果只能是止步于此,原地打转。所以凯瑞认为应该吸取去他学科的有益成分, 重新审视传播学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给传播学注入新的活力。凯瑞的仪 式观将传播主体从传统的传者和受众角度转向了参与者的视角,由传递信息转向 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仪式,并转向对意义的表达。 2.仪式观角度下网络流行语有几方面的特征: (一)仪式的参与感 流行于网络中的语言引起瞬间的引爆,使得大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此。。 人群被召集到一起像是参加了一场仪式或举行一场弥撒。人人都是这场网络狂欢 的信众,原本对此无动于衷的人的态度也因为交流或沟通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事件的参与者因人群的逐渐增加而表现的更加积极,结果是网络流行语的传 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的受众越来越多,从而使流行语跨越不同的媒介种类,在 线上线下流传得越来越广。 (二)仪式的互动性 网络流行语不仅在于传播特别广而且使用的范围也非常广。受众之间对网络 语言的使用促进了意义和符号的互动传播。成员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成员之间

浅谈网络流行语

浅谈网络流行语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 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发展趋势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真实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群众心理和民俗风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由于上网的多为20—30 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网络语言体现出一种新奇、鲜活的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 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1]作为语言的载体之一, 网络使得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随意, 方言、谐音词、转义词、生造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 拼音简缩、英文简写、汉字拆分等方法也时常运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网络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许你有天打开电脑, 会在论坛上发现这样一个帖子: “7456, 儿子又被抓去断背了, 事物所真BT, 亲们一起BS 它, 就酱紫, 泪奔”这绝对不是胡言乱语, 而是一名“粉丝”(fans) 用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愤慨之情。这些鲜活生动的词汇通过网络, 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 也诱发一些词语生出新义。”[2]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并随着应用的广泛而成为流行语, 词义发展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从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结构来看,有汉语拼音简略、英语缩写、汉语短语简略等类型的网络流行语。从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表现来看, 有谐音型流行语、旧词新义型流行语、隐喻型流行语等类型的流行语, 拟声、象形等手法也大量运用。上述流行语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重合。 从形式结构上来看,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简略型 “MM”( 妹妹)、“GG”( 哥哥)、“PL”( 漂亮)、“BT”( 变态) 想必已为大家所熟知。网络文学的流行又让“TJ”( 太监, 指没有完结却又停止更新的文章)、“YY”(意淫)、“RPWT”(人品问题) 等词广为传播。在论坛里, 语言更是丰富多彩。“ZT”是转帖的意思, 表示帖子并非自己原创, 发帖人叫“LZ”( 楼主), 相对来说也就有了“LS”( 楼上)和“LX”(楼下)的关系。对于论坛上的帖子, 各路英雄更是有自己的看法。“SF”是“撒花”的意思,表示对某观点的赞同。“PP”是“批评”的意思,“BS”( 鄙视) 表示的是轻蔑, “PF”却有着“佩服”和“喷饭”两个相去甚远的意思,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不免要根据情境猜测下它的褒贬。“MS”( 貌似) 是一个比较谦逊的词语, 表示发帖人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的态度。网络上的称呼也多种多名段也随着作品的普及而广为传播, 而这些台词片段通常无法直接理解, 仔细品味才能体会个中含义。“ZT4”意为“猪头4”, 来源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 电影《手机》的热映也让“做人要厚道”传遍了大江南北。“XX 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出自《天下无贼》,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还的”来自《无间道》, 意为报应。“农妇山泉有点田”改编自农夫山泉的广告, 被喻为是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旺财”出自晋江文学网, 旺财是《唐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汉语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汉语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 一、引言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产生于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体现着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文化现状,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意趣、诉求与生存状态。汉语网络流行语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对于展现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觑。ChinaSmack就是一个以报道中国热点话题及网友评论为主旨的新兴网站,每天及时更新中国热点事件和最新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因流行语所含有的特定含义,翻译这些新兴热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点。通过对语料的筛选和分析,研究当代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现状。 二、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平台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通过互联网迅速在广大网民中间流行起来的词汇。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在于“新”。它的“新”首先指时间上的新,即在一定的时间参照点之下,对其产生时间的新鲜性的限制;其次是内容上的“新”,网络新词大多是旧词义通过引申、转义等方式被赋予了新义,它们从最新的社会问题与现象中被提炼出来,能够在第一时间表达广大网民对新鲜事件的看法。 三、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现状 目前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译资料匮乏 网络流行语相关的英译资料不足。目前国内出版的双语专科词典(书)只有两本,其他双语综合性词典、等工具书往往交叉收录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此外,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发展,以沪江英语等为代表的网络资源开始为部分网络流行语提供英译,但此类网站尤其是权威网站为数不多,收录的语料也不够全面。 (2)译文缺乏统一性 在网络资源中,同一个网络流行语的不同英译往往比比皆。如,“山寨”搜集到多种译文如下: 山寨版:cheap copy (《英汉双解流行语辞典》) 山寨:bandit;copycatting (《汉英词典》) 山寨手机:unlicensed cell phone(《这个词原来这样说》)

网络流行用语的传播与影响

网络流行用语的传播与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被网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我们说话的方式也被网络改变着。网络上的流行用语快速传播着,它代表了一种时尚文化,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当今网络流行语排第一的当属“给力”一词。它来源于中国北方的土话。现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有帮助、有作用、有面子等。2010年的一期人民日报的头版曾用过这个词,人民日报向来以严谨著称,从那以后这个词就更广泛地传播了,已经完全被人们带入到了生活中。还有一个的流传的也很广即“神马都是浮云”,“神马”谐音“什么”指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还有“羡慕嫉妒恨”、“非常艰难的决定”、“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等等。还有一些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流行语。08年娱乐圈出了一个明星不雅照事件“艳照门”,从那以后“门”这个字就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事件的称谓中如,“感恩门”、“道歉门”等。“山寨”这个词很火热,它来源于广东话,指的是一种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如“山寨机”“山寨版电视剧”等。“我爸是李刚”来源于一场轰动一时的车祸,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潜规则,人们道德素质意识的低下。去年农产品疯狂地涨价,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形象的词语“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糖高宗”、“苹什么”等,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很多人成了“海豚族”即海量囤积。这些词语很搞笑很有趣,但在搞笑有趣之时反映出国家对价格上涨的控制不力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还有“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这类称谓,带有贬义是对那些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人的讽刺,相对的有“农二代”“穷二代”,这反映当今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大的现象。此类词还有“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正龙拍虎”“闹太套”等。还有一些流行语是比较新的词汇。“雷人”指人们对某一现象事件等感到很无语,很无奈。“萝莉”指的是可爱的年轻女孩儿,同表示可爱的有“萌”、“正太”“卡哇伊”。“hold住”指的是能承受住,拿得下。“坑爹”带有“被骗、吃亏”的意思。 这些网络流行语形象生动,搞笑有趣,体现了现代人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需要,丰富了生活增加了对话的乐趣,体现了现代人们的创新意识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 但是网络流行用语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一些旧词新意的“留学生”指留过级的学生;“特困生”特别爱睡觉的学生;“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病”。还有一些谐音型的,“斑竹”代表版主,“稀饭”代表喜欢,“杯具”指悲剧,“围脖”指微博,“童鞋”指同学,“酱紫”指这样子,“肿么办”即怎么办,“果酱”即过奖。“女猪脚”指女主角,用来称呼质量不高的影片中的人物。有一些是“英汉缩略型”的,bf指男朋友,同样的有gf。Mm指妹妹或美眉,dd指弟弟,同类的有gg、jj等。Pf是佩服,bt指变态也有品位差(bad taste)的意思,pmp指拍马屁,yy是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的意思。近来学生中流行所谓的“火星文”,其中有很多字都是学生自己造的字,完全不符合常理,不符合汉语语法以及写法的规范。“还有一些骂人的词汇,“切”常在聊天中对对方的回答不满或表示怀疑,不服气。Tmd指“他妈的”,me too是“我吐”,“靠”也是一个骂人的词语。甚至在考试中许多学生也用一些不良的网络用语,许多老师表示看不懂。大量的网络用语成为学生的新宠,他们在写作时极力模仿,或乐此不疲地加以引用,使表意程式化。如当写道“相遇”时,许多学生就套用“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学生对网络语言传递出来的梦呓般的痛苦、自恋式的忧伤、无助样的绝望和超脱现实的梦幻特别敏感,并对这样的感情津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

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 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4198822.html,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作者:王丽琴万菲 来源:《大观》2017年第10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的传播之下孕育而生,是反映社会现状和人们思想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由于网络传播速度之快,网络流行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乐趣和丰富词汇量,给传统语言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语言和社会带来了威胁。因此,研究和分析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必然之举和当务之急。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由来,种类,特点和利弊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直译、意译和音译的翻译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翻译方法 随着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出现,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尤其为年轻人广泛运用。流行语,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某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因素。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网络流行语逐渐为人们所知,从而进一步反映了我国,某地区在某时段所发生的事件以及所关注的问题。网络流行语大大地丰富了词汇量,也在原有词汇量的基础上赋予了创新精神。由于流行语已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我国文化为全世界所了解以及熟知,为了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误解,我们急需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创新性及阶段性 创新是指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体现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关注和新思想的出现。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很多新词,如: 2012年的“屌丝”“躺着也中枪”“元芳,你怎么看?” 2013年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2014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我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 2015年的“城会玩”“么么哒”“吓死本宝宝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2016年的“蓝瘦香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言不合,就...”;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一)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一)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 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 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可选出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又可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平淡无味的笑;“^_^”表示咪着眼睛笑;“I-P,’表示捧腹大笑;“:?-?”表示咧着咀笑;“:?)?-?-”表示大笑;“:?-”(”表示扁脸,不高兴了;“:?-?(*)”表示恶心,想吐;“:?-?P”表示吐舌头:“;?-?)”表示使眼色,抛媚眼;“.o”表示哇塞,惊呆了;“*”表示醉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从这种意义上说,符号词语是把有声语言中的体态语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属于副语言的范畴。不难看出。狭义的网络语言具有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人情味浓、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首先,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普及使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领域用语日益受到关注并影响到社会语言应用。人机对话主要是通过键盘输入来实现的,而键盘输入影响了信息输入速度。在初期人们往往由于找键位而耽误时间。这样对于一个初期上网聊天的人来说就需要找到一种快

浅谈网络流行语

物流管理一班 曾广军 14 浅谈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伴随着网络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现实自然语言在网络媒体上的一种变异形式,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生存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的符号呈现,网络语言的发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生活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它折射着网络环境的生存状况,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网民心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语言及现实社会生活施加强力影响。 从08年开始的“山寨”,到XX门发生后,当事者阿娇的“很傻很天真”后来演变成“很黄很暴力”,还有“很好很强大”等,还有一位路人针对此事的看法:“关我X事,我打酱油的”,等等这些,都迅速在网络蹿红,成为当时笑料。 下面我来列举一下近年的一些比较犀利的网络流行语,阐述其来历和影响。 No.1 非常艰难的决定 出处:11月初的3Q大战想必不少人记忆犹新,此语便出自11月3日晚腾讯发表的《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信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

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随后网民开始模仿“QQ体”,并在几小时内便风靡网络。 造句:阿迪达斯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一旦检测到用户身上有耐克,衣服鞋将自动变成透视装 NO.2 神马都是浮云 出处:“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而这一句式的流行则源于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小月月”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便可组成万能句式,推之四海皆可用,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 造句:加班就加班,神马都不要说,说了也是浮云。 点评:在神马和浮云面前,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 No.3 给力 出处:”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作用、给劲、带劲的意思了。11月10日,该词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更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转正”的标志。近来,“gelivable”这一由“给力”生造出来的英文词汇也开始走红。 造句:哥,你实在太给力了。 点评:强大的字幕组,你们的翻译越来越天马行空啦! No.4 我爸是李刚

网络语言研究

“网络语言”研究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凭着它一日百里的渗透速度,正逐渐地占领人类的重要地位。网络成为了继电话、电视以来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不仅渗透了人类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一类依托网络而应运而生的人群出现了——网民。随之而来的,便是当下最关注的“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人类生活沟通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产生可谓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促使人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到来,网民与其语言也就随之而来了。“网络语言”这种形式多样甚至抛弃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对于传统语言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近年来,网络语言更是日益发展、成熟起来。据调查,认为网络语言“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应该走进大雅之堂”的占67.10%,可见,作为一种语言样式,网络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中国的网络群体结构以青年人为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群体,才使网络语言蓬勃发展,生机盎然。这些特殊群体呈现如下特点: 1、个性张扬,标新立异。乐于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创造新词,以凸显个性。 2、反叛意识强。通过奇异的数字、字母结合,同音异词的随意替代来创造新词,以赢得关注,因此网络上的新奇语言也越来越多。 3、渴望情感沟通。网络平台成为宣泄的窗口。

4、奇特的想象力。在高度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年轻人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5、追求简单直白。于是各种富有情感的符号和便于操作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并生动地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快餐化”倾向,他们不再含蓄而矜持,追求的是简便省事和开放直接。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图标、拼音和文字等。这类的组合,往往表达其特殊的含义。20世纪90年代初,网民们为了提高上网的效率,也为了使聊天中诙谐幽默,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了。随着21世纪以来,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网络语言较之传统语言有改进和幽默的作用,于是,网络语言所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了。 如果注意和总结下这几年网民们对于表示生气时所用的语言,就会发现它竟然也有一个变化。最先开始是从港台那边过来的“哇塞”(大陆人一般用这个来表示惊喜),接着出现了“我操”,然后“我晕”,接着“我倒”,现在是“我笑”。由此可见,网络语言这个特殊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变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变化。去掉糟粕的,保留美好的,正确的。网络语言也不全是人们口中所谓的“不正经”,它有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说明,也有对一些当今人们对一些情感或是事物的一种新型的描述方法。只有被认可了的,被大多数人所运用的,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汉语网络新词的文化内涵及英译

1.引言 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语言作为体现社会文化的载体也在不断发展。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房改”、“医改”,到体现社会现实的“小三”,“潜规则”,汉语词汇在短短几十年产生了十分流行的新词汇。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网友们也创造出很多汉语新词,如“艳照门”,“偷菜”,等。这些词的英译版也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中不乏一些翻译的非常绝妙的词语。这些新词的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社会以及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能正确体现出这些词语内涵的翻译才能有效完成这一文化的传递,让更多的其他文化的人能通过这些词汇正确了解发生的新闻事件,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中国的社会现状。本文试图评析一些新词英译版的文化内涵,指出其中的妙笔与瑕疵,并发现在翻译汉语新词方面的技巧。 2.翻译中文化传递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来自人们的长期社会实践和智慧结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识了解是靠翻译来实现的,因为翻译的本身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他们《翻译,历史和文化》中指出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而是与语言所处文化紧密相关的;语言极大的受限于其所处文化的历史,传统,语境等[1]。在勒菲弗尔《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认为翻译是处于某一利益群体的人对原文进行重写的过程,其目的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的[2]。因此,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时,我们必须考虑除语言本身外的众多文化因素。 3.中国式英语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的区别 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或中式英语,是以中文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欠缺英语能力及受汉语的干扰而产生的不合英语表达习惯的错误英语表达,是错误分析的对象。最常见的例子比如: (1)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People hill people sea(人山人海) 这些例子都是一些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生造的英语表达,是错误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或者可以称为中国英语,由葛传槼先生最早提出,后来汪榕培、李文中、谢之君等都对此进行了定义,张宏武、林琼、文秋芳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3]。王建国[4]在《中国英语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文中提到中国英语必须满足两个标准:一是能够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二是要为英语本族语者所接受。这两个标准,只涵盖了词汇层面,并未包括句法层面,也就是说只要满足这两个要求的词汇才能叫做中国英语。谢之君[5]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干扰性英语变体,且这种干扰表现在语言各个层面上,包括语言、思维和文化等。本文中所分析的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得到英语母语者认同的英语变体。而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虽然同在一个连续体上,但是后者向前者的转化非常有限。因此,笔者认为,文中一些为人们所接受的汉语新词的英译属于具有汉语特色的中国英语,是有别于中国式英语的。 4.网络新词的英译例示 一些汉语网络新词的出现本身已足够精炼与巧妙,其网络上流行的英译版本更令人叫绝。如“躲猫猫”一词,原本指的是一新闻事件,一个因盗伐林木被关进看守所的青年,2009年2月8日在看守所内受伤,被送进医院,2月12日死亡。警方称其受伤的原因是放风时和狱友躲猫猫撞在墙上。若按其原意,翻译为“hide-and-seek”(字面为英文中躲猫猫,捉迷藏的意思),外国人只能看懂其然,却不懂其所以然。笔者在网络上发现现在网上热传的中国式英语将其翻译为“suihide”,是suicide(自杀)和hide(躲)的合成词,两个词和在一起正好概括了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并且“suihide”连起来读完全符合英语读音规则,可称之为是翻译“信达雅”的典范。另外,“躲猫猫”本来的翻译并不能完全的表达其本来的内涵以及其希望译文读者所领略到得一丝。相反,网友们的英译版虽然在形式上与汉语相差甚远,却很好的表现出了其文化与社会内涵。笔者认为,此翻译符合前文所提到的中国英语的标准,可以将其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新词汇,即属于中国英语,延续使用。 另外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笑而不语”,中国为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根据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偏向于含蓄婉转,不会轻易在众人面前表现情绪,尤其是不满情绪,而更多的是依赖非言语交流,如面对某一事件采取“笑而不语“的姿态。在美国英国等这些低语境国家,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绪,因此没有相对应的“笑而不语”的英文表达。有网友将其翻译为smilence,是smile(微笑)和silence(沉默)的合成词,同样,smilence取义英文smile和silence各一部分,既全面的表达了中文此词的内涵,又很合英文的发音习惯,也可以称得上是典型中国特色英译新词的绝妙翻译。 5.新词翻译技巧 关于新词的翻译,借鉴之前很多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主要有音译加意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移译法,以及合成法等。 5.1 音译加意译 采用音译法来翻译中国英语非常普遍。音译,即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来书写的形式。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译名“Fuwa”,通过英译法,向世界传达中国奥运吉祥物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蕴,而之前的译文“Friendlies”则饱受争议,让很 汉语网络新词的文化内涵及英译 冯晶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也随之产生。这些新词大部分都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现状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翻译是不同文化间沟通交流的方式,而这些新词的英译词也慢慢流行起来。通过对中国式英语和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的对比,本文提出这些词汇的英译符合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的特点,属于较为成功的翻译,并对其翻译技巧进行总结,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新词;英译;文化内涵;中国特色英语词汇 (下转第33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