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毕业论文封面

题目: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姓名教育层次

班级学号

专业指导教师

2012.10

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其信息的揭示、传递和交流理应不受国别区域的限制,应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充分的共享信息。。同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会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环境因素,而国际化的会计反过来又为国家化的经济创造了条件。会计的国际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吸收国际资本,提高国内资本市场的质量和国际信誉,也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因此,全面系统的对会计的国际化和市场话进行分析研究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跟国际化接轨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加入WTO文件的正式签署,我国的会计开始在一个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但由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利益主权国在会计程序、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方面又表现出各种差异。本文试从定位会计国家化如何协调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方面展开。

【关键词】会计国家化国际化协调中国特色

目录

一、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释义………………………………………………

(一)会计的国际化………………………………………………………

(二)会计的国家化………………………………………………………

二、会计国际化与会计国家化的关系……………………………………………

(一)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差别

(二)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联系

三、正确化解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之间的矛盾…………………………………

(一)正确处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二)正确开展会计国际协调…………………………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会计体系…………………………………………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标准………………………………………………

(二)实现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

序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其信息的揭示、传递和交流理应不受国别区域的限制,应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充分的共享信息。但由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利益主权国在会计程序、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方面又表现出各种差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国际化与会计国家化作为现代会计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已成为国际会计界所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释义

(一)会计的国际化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

(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是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它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内容。

(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5)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

(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

(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

(二)会计的国家化

会计国家化是指会计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紧密相关,会计理论和方法表现出明显的国家特色。我们认为国家化是会计发展的内因,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外因,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协调是会计健康的发展保证。

1、国家化: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

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始终处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具有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会计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规定了会计发展的基本格局。会计的本质作用不仅仅在于只从形式上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而且要从本质上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所内含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会计的诸多方面都必须体现这些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性的要求决定了会计系统与整个母系统及其它各子系统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具有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制定了一整套关于企业资金审批、划拨、调配,审定企业财务报表、年度预决算和资产经营计划,核销企业呆坏账,核实、批复报损金额等的制度,从而形成高度集中统管的财会模式。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实际上是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部门,会计核算的范围可视为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以国家的各项要求和指标为尺度来归集会计信息,是对计划经济予以局部的反映。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吸引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期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21世纪初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使得我国会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的会计主体拥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会计的服务对象变为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企业经营活跃,业务频繁,会计行为所涉及的范围和利益主体较广,会计的市场作用明显。等等这些变化推动我国会计的改革和

发展。

2、国际化:会计发展的外在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利益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结果。因此,发展经济必须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家的经济决策也必须从全球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导致经济体制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会对会计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虽然从16世纪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就有了国际性的投资,但是由于业务量少,跨国公司对会计国际化的需求不高。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急剧增加,跨国公司的各类业务也更加复杂,跨国公司才开始考虑会计国际化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跨国公司采取全球性的进攻战略,在不同的国家实施扩充政策,1968~1969年主要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共有7267家,国外子公司数目为27300家;1978年达到了11000家,国外子公司数目达到了112000家。这一万多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约占该年这些国家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对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纷纷要求各国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标准提供会计信息,编制财务报表。而子公司还必须按照子公司所在国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以满足所在国家税收等方面的需要。这样不仅编制会计表报的成本非常高,并且会计差异不可避免。1993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按德国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表是盈利615万德国马克,而按美国会计标准编制则是亏损1839万德国马克,两者相差2454万德国马克。跨国公司希望通过会计国际化尽可能的避免诸如此类情况的发生,消除巨大的会计差异,实现最大化的利益。此外,跨国公司的跨国股东和债权人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客观上要求跨国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国际化。随着发行债券和股票突破国家界限,国际性的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8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9%左右,比世界贸易额的增长幅度高3倍,比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高4倍。以美国为例,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1966年时为520亿美元,1984年时增至2330亿美元,翻了两番多。而其他国家的公司在美国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1966年时为90亿美元,1982年增至1250亿美元。为了降低交易费用,需要统一的会计准则和标准来编制的会计报表,一方面可以满足资本供需双方了解财务状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提供方便。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超越了国界,会计也不能仅满足一国的要求。会计发展必须体现国际化的要求。对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最为引人注目。国际会计准则不仅能够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促进国际会计的协同,促进国外投资的发展。在国际会计准则(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为了赢得世界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支持,实现会计国际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取在原则上力求统一,在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以便不同的国家尽可能接近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卓有成效,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或者要求公司按照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或者要求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欧盟是在会计国际化工作中取得最大成就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欧盟正式颁布的要求各国执行的指令中,与会计和财务报告事项直接有关的指令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第4号指令采用了英国会计长期遵循的“真实与公允”指导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欧盟其他成员国的会计制度和实务。另外,1995年欧盟就放弃发展其特定会计准则的长期目标,转而要求其成员国直接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

二、会计国际化与会计国家化的关系

(一)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差别

会计的国际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犹如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样错综复杂,耐人寻味。会计差异是由于各国长期的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等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由于会计差异所造成的会计信息的差异是令人吃惊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3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发现按德国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表显示是盈利(615万德国马克),而按美国会计标准编制则是亏损(1839万德国马克),两者相差2454万德国马克。

产生会计差异的因素:

经济因素。由于各国经济体制不同所造成的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和力度的不同,经济结构差异所导致会计侧重点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处理差异,都会对会计国际差异造成影响。

法律因素。世界各国分属于不同的法律体系,对于成文法系(大陆法系)国家而言,会计是法律的一部分,应当归入国家法律体系。而对于惯例法系(英美法系)国家而言,会计“不是法律而是艺术与科学的混合体”,没有关于会计的一个总体上的法律框架。基于两种不同的法律理念,其所造成的会计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投资者因素。不同国家,企业投资者(资金提供者)可以是银行、政府、家庭企业、民间和公共机构、外部股东等,这就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各不相同,从而也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满足不同的需要。

税收因素。在不同国家,税收法规对会计的影响是不同的,由此也造成了各国会计的差异。就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而言,后者的会计报告主要是为了满足税收机关的需要,因此其会计体系受税法制约也要大一些。

利益因素。各国的会计师职业团体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根深蒂固的会计差异的影响,而一旦他们赖以凭借的会计方法改变,那他们的利益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各国职业团体又使得这些差异得以延续。

正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会计的国际差异成为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从而也产生了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而这种差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视会计国际差异的存在,不是去消灭这种差异,而是努力去缩小差异,做到求大同、存小异,从而趋利避害。

(1)会计国家化是对各国行之有效的会计方法的肯定

由于各国会计环境之间的差异,会计准则、会计方法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国家化不同,只要这种差异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并能够规范和约束经济行为,那么会计的国际化就不能否定会计准则和方法中包含的这种国家化的差异。而在会计不断发展与进步,总是伴随着各种差异的比较与扬弃。如果我们仅仅只侧重国际标准化,必然有所损失,如抛弃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样本和具有特色的"土壤"。所以各国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时都是在充分考虑本国实际情况为前提条件。

(2)会计的国际化目标是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而提出的

在国际经济互相合作、互惠互利的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会计的国家化,以致人为地阻碍国际化的进程,势必会使会计国家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当会计的国际化与本国实际不相符合时,两者是对立的,此时为本国经济服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国际化服从于国家化;当会计的国家化阻碍经济对外交流和国际经济合作时,国际化又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国家化服从国际化。

(二)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联系

会计国家化是会计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

从产生时间上讲,先有会计的国家化,后有会计国际化。当经济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信息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时,就产生了政府统一会计制度和方法的要求,于是就有了会计的国家化;当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超出一国国界时,就产生了会计国际化。

三、正确化解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之间的矛盾

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的矛盾,使两者尽可能达到统一,以便使会计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当前的会计国际环境来看,会计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正确处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1).坚持两者并存

我们在保护会计国家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国际化。会计的国家化是由各国特殊的历史,经济发展能力等一系列原因决定的,忽视会计国家化,盲目追求与世界接轨,硬套别国经验只会减慢会计的发展速度,必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因此,必须允许国家化和国际化协调并进。

(2).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在我国国际会计交往中,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对外既要有利于国际经济交往,更要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对内必须既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既要维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也要维护企业和个人利益不受侵犯。但是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统一,又要有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修正相关的制度。(3).把持各自的管理度

要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家化,要正确地看待我国传统的会计乃至改革后的会计体系。我国会计已具有许多科学的、合理的、适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好东西,应当坚持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不能为了与国际化相协调而放弃它们。

(4). 各国应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首先,积极参与全球行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有关的会计协调组织,利用国际论坛介绍本国会计,使国际会计组织的决议中能有适应本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协调。其次,各国应建立专门的国际会计和国际比较会计的研究机构。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增进交流,查缺补漏,去粗取精,优胜汰劣,最终实现求大同存小异。最后,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以务实态度减少或避免差异,取得最大程度的协调。

(二)正确开展会计国际协调

1.国际会计协调的定义及目标

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在一个各国比较能接受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导下, 推行能使各国理解的较为统一的会计实务, 尤其是有关会计揭示、计量方法及单位等方面的实务。其核心是会计标准国际化, 逐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协调、标准、统一。

从上述涵义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协调有以下两个目标:

(1)实现国际会计标准化。即以国际会计准则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 然而,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这一目标只能是远期的目标。

(2)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即消除或减少各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差别, 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 使之逐步趋于一致, 从而使各国的会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和同质性。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补充各国会计准则之不足的功能, 相对标准化而言, 此目标可视为会计协调之近期目标。

2.国际会计协调的必然性.

随着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会计的差异对各国处理同一问题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协调问题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而加强国际会计协调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全球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会计协调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如果交易双方都依据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表、披露财务信息,会有利于双方的了解、沟通,从而达到加强合作的目的。

(2)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可信性财务信息,无疑会使投资者明白无误地详细了解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从而迅速做出决断,继而促使国际投资范围的扩展和领域的拓宽。

(3)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管理并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由于跨国母子公司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子公司通常是根据东道国的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母公司则按母国的准则编制,这对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带来一定困难,合并报表之所以被称为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原因也正在于此。而国际会计协调则可以简化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情况的对比、分析和考核评价。

(4)可以节约当前据不同国家法律和实务而编制的多套财务报表的不同财务信息

进行合并的成本。

3.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会计一直致力于国际会计的协调工作,并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规范等。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会计协调中仍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国内专家学者对会计协调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一种是过分强调有中国特色,过分强调自己的做法;另一种是过分崇洋,考虑问题时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认为国外会计什么都好,我们自己的什么都不行。

(2).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存在单向协调倾向。表现为一味地学国外的而不考虑把我国好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其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依靠别人,总给人一种会计落后的形象,不利于我国会计自身的发展。

(3)我国目前缺乏对国际会计进行系统和有效的研究、介绍的组织者。国内虽然有不少会计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西方的著作,但是,几乎完全是靠个人兴趣,研究结果零散、不系统,很难普及推广。

(4)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会计惯例方面存在片面的倾向,表现为只注重发达国家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只注重英语国家而忽视了德、法、日等国;过于注重企业会计方面的经验而忽视了宏观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偏重传统会计和报告而忽视了包括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许多国外会计方面的新兴领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会计的全面发展。

4.对我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建议

(1)加强国际会计教育,培养一批懂得国际会计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在大学中开设国际会计、国际税收、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西方会计等多种课程。

(2).加强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会计中对本国有用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同时摒弃本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而加强国际会计的协调。

(3)对部分国际性业务优先进行协调。部分国际性业务对会计的国际协调具有比较迫切的要求。如在纽约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由于其财务报表要按美国的要求编制,就会给拟上市的公司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有,跨国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既要按照所在国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而母公司还要根据各子公司的独立财务报表编制合并会

计报表。因此,可首先对跨国公司业务、国际融资业务等进行国际协调。

(4)对区域性的国际协调组织的协调活动进行再协调。一些区域性的会计国际协调组织的协调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欧盟、泛美会计师联合会、亚太会计师联合会、欧洲会计师联合会等),但每个组织间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对各个组织的协调活动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再协调。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会计体系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标准

会计是与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等密切联系的, 它是无法磨灭的。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积极作用,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我国会计国家化应在多大程度上服从于国际化,即服从应是求大同存小异方法上的放弃,内容上要保留。

1. 我国会计标准的"中国特色"内涵

我国会计标准的"中国特色"是会计国家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具体指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 体现中国历史,如今的特点, 从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反映中国会计规律的理论。这种中国特色体现的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更好地发挥会计作用。为了满足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 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体现国家化, 保持国家特色。

2. 我国会计标准的"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

中国会计的特殊环境决定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决定了在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会计信息的用户特征等方面体现着中国特色。归纳起来, 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种特色是外国没有的, 是中国特有的; 另一方面是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的, 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会计制度的制定。我国会计的理论结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不同于西方会计理论私有制的建立基础。因此会计制度的制定体现着中国特色,强调其统一性和协调性, 强调其在国有企业之间利益的协调作用。

(2) 会计信息的用户特征。我国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而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关心和使用程度远远不够, 作为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的政府是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用户。这一点明显有别于国外。

(3) 会计具体规范的制定。在我国, 政府以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身份, 决定了国家统一的

会计制度的制定权应属于政府。但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必然要求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向国际一体化、协调化发展, 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具体会计准则。

(二)实现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建议

1. 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继续修改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算、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这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2. 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账,会计准则是就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事项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协调与配合。

3. 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另外,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结语: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会计领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形成相互协调的发展,形成发展的统一步伐,使得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方面的支持力量,也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只有会计发展的“一支独秀”,那会计的发展就不存在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了。总之,会计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一个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也有更多领域的需求,为此,经济要平稳,快速的发展下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轲、凌飞:“试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辩证关系”,《财会月刊》,1997年第9期

[2] 龚兴隆、周斌:“关于处理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关系的几点思考”,《会计之友》,2002年第10期

[3] 曾俊霞、方萍、王剑:“对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思考”,《财会月刊》,2000年第8期

[4] 王松年主编,《国际会计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郭晓莉.中外会计准则比较与国际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5)

[6]宋英慧.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9)

[7]张健儒,王凌.浅论国际会计协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商场现代化2007

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之会计准则、实务、会计人才的必然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090504125 姓名:张佩 2011年12月1日

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摘要:随着国际经贸和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会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入手展开论述,然后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向,最后对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融入到国际会计中去。经过十几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界对有关会计国际化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开始了一定层面的对话,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内涵就是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国际化,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却是相当低的。在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应大力加强会计准则、制度的落实工作,使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会计实务国际化齐头并进。 2.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 第二,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优势互补、增加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等目标。母公司为了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并编制合并报表;东道国以及居住国政府处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也要了解跨国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另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 第三,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以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并影响全球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

中国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辩证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中国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辩证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已不可回避。但是,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有自身特色,会计环境也存在诸多差异。全盘的会计体系国际化不能满足个体的利益诉求,显然又是不可取的。于是,会计的国家化问题,又亟待解决。 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是一种矛盾,能否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这种矛盾,将关系到本国能否顺利地融入到经济全球一体化当中。特别是对中国这种具有鲜明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协调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矛盾,如何辩证的看待和处理该问题,直接决定其在21世纪的综合竞争力以及能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摘得先机。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的研究,对国际和中国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别进行了总结评述。1、国际现状评述 1.1会计国家化具有短期绝对性和国家化长期相对性。 李来儿、周小红(2006)在《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辨证思考》中提出,会计国家化绝对性表现在决定会计国家化的环境是绝对的并且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会计是与特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素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系的。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明显地体现着各国不同的特点。会计国际化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国际会计的协调。孔富贵、王佳贤(2004)在《会计国际化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所谓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问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会计实务时,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规范和统一,使会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会计的短期绝对国家化决定了会计国际化要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交易的迅速或长,会计国际化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会计信息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孙树昌(2008)在《会计属性辨析》中定义会计的自然属性是由技术性来体现,是指会计方法反映了生产力的技术和组织的要求,是指根据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操作程序、可继承性中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会计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运用,正体现了会计的国际化特征。会计的社会属性体现在当会计人员面临因不确定情况而产生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时,必须进行的判断和选择。吴山音(2004)《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思考》认为这一主观判断会受到一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同一经济事项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塑造了各国不同的会计实务状况,使会计带有强烈的国家色彩,体现出国家化的特征。跨国公司和

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4484205.html, 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作者:顾政昊邱朝军 来源:《商情》2015年第44期 【摘要】目前,国际间经济活动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经济合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会计国际化已成为当下各国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就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进行研究讨论,以期能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国家化关系 一、会计国际化 会计是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会计国际化的包括内容主要有,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以及会计人员执业的国际化。其中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关键因素。会计国际化主要是针对各国会计方法、程序的不同,寻找全球都适用的会计模式,以实现各国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使各国能够在处理有关事务上可以相互沟通与协调,深化双边经济关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在理论研究中,应该将各国会计实务作为基础和前提,分析研究各国会计的不同,并对会计模式做层次性的分类,再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等方面,找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会计国际化也是会计发展的外在动力,出于国际经济发展以及管理的需要,各国在处理会计实务时,必须遵循国际上统一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惯例和做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消除会计差异,为国际经济管理提供便捷,另一方面也促使各国会计在履行对内管理职能时,积极选用一些先进的方法提高会计的科学性。 二、会计国家化 不同国家的会计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有着不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这主要是由各国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以及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表明会计具有国家性。具体而言,会计国家化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本国的会计是基于这个国际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此会产生各种程度的差异。对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其经济发展的比较好,因此会计行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同时也拥有大量的利益主体,会计的科学性就强;而第三世界国家,由于没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活动较为简单,会计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会计就缺乏科学性。其次,会计受该国法律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依据国家的法律规范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规范企业的信息反映方式,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因此会计总是带有法律环境的特征。另外,会计也受到国家经济管理水平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会计信息需要达到特定管理的要求,会计准则的选择,会计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均应该结合管理水平进行考虑;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目的在于引导企业经营行为,这对企业的会计模式必定会带来明显的影响。

浅谈会计国际化

浅谈会计国际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会计;国际化;必要性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经贸和中际投资、融资的进程不断国际化,会计国际化也逐渐成会计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什么是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中国会计国际化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入手,对这些焦点问题进行分层次探讨,最后对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有助于推动中国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国计化进程。 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

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中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②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会计机构和人员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积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③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④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⑤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积积引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和的需要;⑥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⑦积积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在这7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 提要会计国际化是指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与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本文主要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会计国际化?所谓会计国际化,是指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指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与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即会计国际化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这也是我国会计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是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它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内容;(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1、我国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潮流所向。在这种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融入国际经济潮流,如果脱离经济全球化而谋求自身的较高水平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会计国际化,将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从输入到加工和处理,再到传递和使用的全过程。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潮流所向,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毕业论文封面 题目: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姓名教育层次 班级学号 专业指导教师 2012.10

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的国际化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其信息的揭示、传递和交流理应不受国别区域的限制,应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充分的共享信息。。同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会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环境因素,而国际化的会计反过来又为国家化的经济创造了条件。会计的国际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吸收国际资本,提高国内资本市场的质量和国际信誉,也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因此,全面系统的对会计的国际化和市场话进行分析研究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跟国际化接轨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加入WTO文件的正式签署,我国的会计开始在一个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但由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利益主权国在会计程序、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方面又表现出各种差异。本文试从定位会计国家化如何协调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方面展开。 【关键词】会计国家化国际化协调中国特色

目录 一、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释义……………………………………………… (一)会计的国际化……………………………………………………… (二)会计的国家化……………………………………………………… 二、会计国际化与会计国家化的关系…………………………………………… (一)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差别 (二)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联系 三、正确化解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之间的矛盾………………………………… (一)正确处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二)正确开展会计国际协调…………………………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会计体系…………………………………………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标准……………………………………………… (二)实现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 序言

国际会计论文: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认识和思考1

山西机电职工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试论我国会计国际化 姓名:李娇 专业:会计电算化 平级: 12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论文提纲 一、序论 1、中心论题:我国会计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写作意图:浅谈我国会计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二、本论 (一)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1、经济转九时期我国会计的问题 2、中国现阶段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 1、提高认识 2、完善教育 三、结论 做会计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的理念,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必须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认识和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就重点对于中国会计当今的国际化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国际会计发展现状,确定我国会计国际化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并了解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会计从与国际准则协调到趋同的概况。同时从宏观的角度对该课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了充分的共享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剧,世界范围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的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必然要求会计准则推行国际化。我们应深刻理解会计国家性与国际化的辨证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已然是放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会计国际化,妥善处理当前国际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所谓会计的国际化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语言”而为国际社会所普遍适用。它要求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差异,寻求处理国际经济业务对双方都能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包括国际企业会计、国际比较会计、国际社会会计、国际审计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且正在各国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会计国际趋同的现象也备受瞩目。 (一)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国际经济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潮流,想谋求自身的较高水准的发展,脱离国际贸易市场和世界资本市场是难以实现的。而会计作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使全球的经济情况能公允地

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

浅谈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的国际化问题也已成为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定义,并阐述我国会计的国家化现状及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而我国通过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扩大对外交流、与国际协调等方法使我国平稳、高效的加快了国际化进程,逐步提高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水平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标签:会计的国家化会计国际化会计协调 在当今社会,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会计的科学化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伴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变更的趋势。而与此同时,会计的国家化也在不断的加强中。所以,正确的认识会计国际化与会计的国家化并且良好的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对于会计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 会计的国家化概述 为了综合的解释会计的国家化,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会计的国家化是指在一国特定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社会制度、文化等与会计紧密的联系下,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明显的国家特色,我们可以称之为会计的国家化。 2 会计的国际化概述 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学术界认识不一,主要的分歧表现在会计的国际化的本质、财务会计国际化的基本目标和财务会计国际化所依据的标准上。 关于会计国际化的本质认识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是“沟通观”、“协调观”和“统一观”。“沟通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就是通过对各国会计方法、程序等的比较,以明白差异,达到相互了解的过程;“协调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就是通过有关国际组织的国际协调,达到尽量缩小差异、增强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就是实现各国会计的统一化和标准化。 我们可以说会计的国际化就是指通过有关国际组织的国际协调,在与我有利的前提下,达到扫除本国财务会计信息对国际资本顺利流动的障碍、尽量缩小差异、增强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尽可能的向国际公认会计标准看齐的过程与结果。会计国际化的本质是会计的国际协调化或趋同化,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动态过程。 3 我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理性抉择 3.1 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意义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必然的趋势和潮流。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会计的国际化,将为全球经济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消除成本和障碍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会计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不容回避的发展趋势和事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会计信息如果不真实、客观、准确,则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甚至有可能导致相反的决策,为决策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而随着国际上可比性计划和核心准则计划的出台并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后,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强有力的支持和日益广泛的认可。 3.2 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

谈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论文

谈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会计的国际化,是指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其实质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辩证关系:先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准则,即会计国家化,然后达到国际惯例,即会计国际化。一个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不能不加区分地照搬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和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也就是实现会计国家化。本文拟就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作以下探讨。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和进程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 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奔驰公司到美国上市时,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奔驰公司是盈利的,但

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它就变成了亏损公司。为此,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东南亚各国,都在认真考虑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的数量上。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制定了41项具体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比较完备。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一百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但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的面比较窄,以致会计准则的实施受到了限制,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坏账准备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准和运用范围。客观地讲,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1992年以来,已陆续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十多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已基本相同。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期末存货按照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要求企业期末存

试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辩证关系

内容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其信息的揭示、传递和交流理应不受国别区域的限制,应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充分的共享信息。但由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利益主权国在会计程序、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方面又表现出各种差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国际化与会计国家化作为现代会计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已成为国际会计界所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简要总结 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从技术性方面看,会计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为会计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社会性方面看,会计总是在一定的国别范围内服务于特定的利益集团。但当不同国别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出现了纽结,这时才有了在跨国范围内共享会计信息的要求。由此,可以认为:会计国际化问题与会计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的成长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偶然性国际商业阶段、初级国际商业阶段和跨国公司阶段。我们对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也可作如下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从16世纪开始,西方国家殖民政府直接向殖民地投资,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国外投资,如英国的跨国公司-东印度公司。19世纪后期,美国也开始投资海外,会计国际化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这一时期,会计国际化的特征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些会计思想从一国范围走向世界范围。 第二阶段,从本世纪初到60年代。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急剧增加,跨国公司的各类业务也随之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所有从事国际经贸的公司充分考虑对会计的要求。于是,一些从事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的组织开始出现。如1904年在圣路易斯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计师会议。这个会议为世界上主要国家提供了一个对会计原则和实务进行讨论与比较的场所,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这一时期,会计的国际化还仅仅局限于特殊的地区,主要解决地区性会计问题,但在缩小各国会计实务明显差别方面却未作任何努力。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跨国公司采取全球性的进攻战略决策,越来越多地关心不同国家的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参与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的国际组织不断增加。1973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9国的16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组成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和颁布国际会计准则,并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接受。此后,很多国际会计组织相继成立并采取了积极务实的态度来研究会计国际化问题,对各国会计实务上的不同及与跨国公司相关联的一系列会计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处理,从而使会计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会计国家化 虽然会计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会计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国际特色的历史,但综观

浅谈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一)

浅谈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一)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在介绍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协调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浅谈了几点建议与策略。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制度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和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国的商贸规则都逐步趋向统一化、透明化。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这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之后,会计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简述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之后,分析了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涵义 国际化,指的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寻求大家认可一致的内容,达到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与之相对应,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也就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执行本国的经济业务。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状况 多年来,我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截止目前,已经发布实施(含修改发布)的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1项(可以起到财务会计框架的作用),具体准则16项;《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专业核算办法等,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上述已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具体会计核算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对照,在所有重大方面均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纵观二十年历程,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会计准则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应适时推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建议 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个事实已不容否认,因而,有些人认为,可以完全照搬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不仅可以节省研究费用,也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这种脱离国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由此产生的风险将是巨大的。下面主要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3.1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捉则国际化进程应采取渐进式而非激进式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外部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比较薄弱,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而目前全球呼吁与之接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为基础形成的,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国情和利益。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首先,我们在修订企业基本准则和制定新的准则时,要充分参考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主要国家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新动向,以免新出台的准则与国际惯例出现不协调,从而消除一些人为的分歧和不一致;其次,对于常规的经济业务,则是按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采取渐进式的改革,逐步缩小直至消除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最后,在整体上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接轨。 3.2正确处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不断地制定和颁布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修订已发布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制度》。二者各自的详简程度不同,虽然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时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论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

论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 发表时间:2011-12-31T13:57:19.21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唐忠杰[导读]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会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环境因素,而国际化的会计反过来又为国家化的经济创造了条件。 唐忠杰(白城市消防支队吉林白城 137000)【摘要】由于我国加入WTO文件的正式签署,我国的会计开始在一个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同样,不同利益主权国在会计程序、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方面又表现出各种差异。本文试从定位会计国家化如何协调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方面展开。 【关键词】会计国家化国际化协调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8-015-03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会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环境因素,而国际化的会计反过来又为国家化的经济创造了条件。会计的国际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吸收国际资本,提高国内资本市场的质量和国际信誉,也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因此,会计国际化问题势必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一、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 会计国家化指会计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紧密相关, 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表现出明显的国家特色,是由各国和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环境的差异所决定和造成的,是会计个性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会计发展的特殊性。会计也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得到生存和不断发展---会计必然带有国家性的特点。 (一)会计国家化的必要性的主要表现 1.任何国家的会计都受该国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会计制度统一的程度越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就越强。相反,在较为自由的体制下,会计主体拥有相当广泛的自由权,而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则是会计的服务对象。而且,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较强,业务频繁,正是由于会计行为主体的范围和涉及的利益广泛,因而对会计的科学性要求的就很高,会计的市场作用就显而易见了。而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少而简单,对会计的发展水平要求就很低,科学性就差。 2.任何国家的会计深受该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会计总是会深受这个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打上了浓厚的本国色彩的烙印,特别是历史传统使某一国家的会计带有自己的特色。如中国会计注重行政权威,欧洲大陆会计遵循法律习惯等。 3.任何国家的会计都在受该国政治和法律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总是会计的特征之一,国家制度的不同造成会计目标的差异。如今社会更讲究法制,法律对会计的产生、发展也起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法律体系的差异使制定会计准则或是会计制度的主体也不同。 (二)会计国际化必要性的主要体现 1. 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形势下, 我国双边贸易,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 在经济贸易谈判过程中, 贸易双方必然要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各国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 要实现会计国际化,必然要发展国际贸易。 2. 会计国际化是适应跨国公司的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 使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得到迅猛发展。这也就要求会计对处于不同国家的母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相互监管并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 以便于公司内部的业绩考核、对比分析、投资评价。因此,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出现, 迫切要求会计处理趋于国际化。 3. 会计国际化是进行国际融资的需要 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都需要有大量的资本做经济基础, 单单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增加业务量来增加资金的融通是不够的,必须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接轨。在融资过程中, 资本供需双方为了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方案, 都必须对对方的信誉,盈利能力等进行了解。因此,制定公认的国际会计准则就对资本供需双方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本企业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4. 会计国际化是会计职业国际化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 非常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成立, 促使国际会计人才的流动, 也减少了各国会计的差异。 5. 会计国际化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金融全球化在国际金融市场起着龙头作用。金融市场的变化对各国的金融市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金融风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各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共同奋斗目标。为此,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抵御金融风险很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一)会计国家化是会计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 从产生时间上讲,先有会计的国家化,后有会计国际化。当经济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信息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时,就产生了政府统一会计制度和方法的要求,于是就有了会计的国家化;当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超出一国国界时,就产生了会计国际化。 (二)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是对立的矛盾关系 1. 会计国家化是对各国行之有效的会计方法的肯定 由于各国会计环境之间的差异,会计准则、会计方法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国家化不同,只要这种差异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并能够规范和约束经济行为,那么会计的国际化就不能否定会计准则和方法中包含的这种国家化的差异。而在会计不断发展与进步,总是伴随着各种差异的比较与扬弃。如果我们仅仅只侧重国际标准化,必然有所损失,如抛弃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样本和具有特色的"土壤"。所以各国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时都是在充分考虑本国实际情况为前提条件。

中国会计国际化现状与发展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邬娟 院系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00级 学号0056011 指导教师陈立军教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世界经济带入全球化的过程。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相应的,根据这些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而在国际投资、融资和国际贸易中经常性的会计信息间的差异,又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阐述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现状,重点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差异,探讨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本文共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包括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信息技术革命的技术支持以及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的推动在内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 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现状,其中重点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差异。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现状差异分析发展前景

Abstract The rapid expanding world trades and the fast flowi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impel world economy into a cosmopolitan epoch. As the generally used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 business, accounting is playing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ever befor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of China, however, resulting in the discrepanc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vided, consequently affecting the compara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oreover, the discrepancy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inanc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s increases the cost of transactions greatly, making against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gr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us, there are significant practical meanings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processes the initial powers that dri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takes a highlight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may face in that process.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First, it processes the initial powers that dri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cluding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echniqu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novation as well as the forces of national or local organizations. Second,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akes a highlight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Last, based on the analysis stated above, it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may face in that process. Key words:accoun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ccounting standards; current status;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prospect

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摘要:随着国际经贸和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会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入手展开论述,然后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向,最后对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融入到国际会计中去。经过十几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界对有关会计国际化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已取得积极进展,开始了一定层面的对话,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内涵就是与国际会计惯例相

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国际化,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却是相当低的。在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应大力加强会计准则、制度的落实工作,使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会计实务国际化齐头并进。 2.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