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 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他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是电影史上最早探索纪录片样式并产生影响的人物之一。维尔托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探索是在先锋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理论和实验色彩。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是与一般虚构故事电影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摄影机主体理论②非表演体系③蒙太奇的构成体系。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NO.1帝企鹅日记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贺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影片所展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发人深省 NO.2迁徙的鸟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

NO.3南京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侵占南京,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二十万人成为冷血日军刀下亡魂,数以万计的妇女被强暴凌辱。影片采访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幸存的中国人,以及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收集了珍贵的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1937年日本军队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种种暴行,客观地告诉世界:历史不容隐瞒和更改,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 NO.4高三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收稿日期:2010-03-06 作者简介:郎功勋(1984-),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青年项目 “新历史主义与纪录片研究”(09QN01)。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郎功勋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摘 要: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 两个重要倾向。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 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关键词:当代纪录片;新历史主;故事化;虚构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3-0050-05一、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 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纪录片的“故事片化”与故事片的“纪录片 化”业已成为创作的现实。“新纪录电影”肯定了被传统纪录片否定的虚构手法 ,“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1](P576) 通过 运用故事片创作的一切手段, 给观众呈现出或“现实情景的”、或“虚构的场景”,将历史记忆中偶然 的、 碎片式的“真实”唤起并进行重构,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形成一种“回响的深度”,已成为惯常的做 法。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搬演”、边缘书写、表现 主观意绪等等都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成为纪录片 “故事化”的有效手段。有学者指出 :“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纪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 [2](P36) ,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可以从叙事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就 内容层面而言,当代纪录片秉承了新历史主义理论 的方法论精髓, 采取了大写历史小写化、单线历史复数化的策略来质疑和解构单一宏大的叙事;将逸闻趣事、边缘琐碎的现实、主观化的情感意绪和哲思体 悟加以组接 、“拼贴”(collage );直接运用非常主观化的叙述方式,让历史和现实活化成“有意味”的故 事形式, 从而最终实现其纪录片式的主观建构和深度阐释。 当我们把视角转向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和尤里斯·尹文思那里时,会发现“故事片化”的纪录片其实早有苗头:在弗拉哈迪的成名作《北方 的纳努克》 中,不仅在镜头的设计上向故事片靠拢,而且还将悬念和戏剧性因素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完全吸收了故事片的手法,然而他却把它运用在既非作家和导演所创作的、也非演员所表演的题材上去了。这样,既保持了戏剧性场面感人的力量, 又将其与真实的人结合起来了。”[3](P36)尤里斯·尹文思也打破了故事片与纪录片、 现实与幻觉的界限,把他对中国的理解与体验融入到了著名作品《风的 故事》中,他说:“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穷亲戚,我们 想通过这部影片表现故事片和纪录片是一家子, 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P20-30)在中国电影史上,纪录片编导与故事片导演之 间也不再有明确的界限。例如:电影导演田壮壮, 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并列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主帅。他的处女作《我们的角落》率先在文艺界引起 轰动。《盗马贼》、《猎场札撒》体现着他为人性格豪爽而把柔情隐于心底的风格。在第五代导演中,他的运气显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种 种非议。尽管如此 ,《盗马贼》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全新的电影形象赢得了“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大 奖”,他导演的《蓝风筝》通过一个孩子的记忆,展现在“文革”那个荒谬的年代,普通人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压下看似必然实质偶然的命运历程。他被日本著 名评论家佐滕忠男誉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 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他后来拍摄的纪录片《德拉姆》纪录了云南边陲马帮集散地丙中洛纯朴的原住民在外 来文化的侵扰和洗礼中所呈现的独特生活状貌,全片贯穿着一种诗性气质,得到纪录片界的一致好评。 2010年5月第20卷第3期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May.2010Vol.20No.3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 西方纪录片美学课程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生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纪录片影象背后美的真实 电影术语词典中说:“记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的真实在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经过导演安排和虚构。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括人物、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的真实。纪录片的这种真实特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从一方面讲,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纪录片的素材是真实的,其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其中的感情都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从创作层面上讲,纪录片的真实还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经过制作人员的创意、剪辑、提炼、组接,纪录片作品难免带上创作人员的意愿、选择和感情。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现实本身,这种真实是美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 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他们利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的优势,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去不可控制的事件,客观记录,无旁白解说,尊重客观,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切。但实际上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可能完全这样来进行,即使是墙壁上的苍蝇,它的存在也可能一起在场人员分散注意力或者出现其他情况。从他们拍摄于1975年的纪录片作品《灰色花园》就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一点,梅索斯兄弟的拍摄显然给常年隐居在灰色花园的这对母女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这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录。然而《灰色花园》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也就在于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真实。梅索斯兄弟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在短短的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影片意味深长的真实展现了大小伊迪母女一年的生活,浓缩了她们一生的梦想、时光走过留下的痕迹、她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回忆以及隐居生活中她们起伏的感情……表现日常生活美的同

最新-新闻专题片与纪录片真实性差异思索 精品

新闻专题片与纪录片真实性差异思索 新闻专题是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报道《中国电视新闻论纲》对新闻专题作的界说。 比如央视《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的节目基本上属于新闻专题。 电视纪录片的定义争议比较大,也没有一个定论的概念,但可以对纪录片进行范围性的描述以探讨人和人性为根本目的,以文学表现的方式为创作手法的节目形态在电视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视剧,另一种则就是纪录片,而两者的区别是虚构和真实的分野。 比如《幼儿园》、《故宫》都属于纪录片。 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新闻类的电视节目,真实性是其前提也是其生命,电视纪录片是纪实片的一种,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也是纪录片的灵魂。 尽管真实性对两种节目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两者真实性的含义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价值倾向性的不同电视新闻专题片遵循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一般通过价值要素来评判,比如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和接近性等,时效性是新闻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 新鲜性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两个层面。 重要性是往往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关注。 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距离与新闻受关注程度的关系。 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强的新闻其价值就大,否则其价值就小或者根本没有价值。 比如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的《鲜火腿遭遇污染》,报道的了不法商贩在没有任何质量保障的情况下,私自加工不合格的火腿的问题。 这个专题在当时引起很大凡响而且获了一等奖就是因为其新闻价值大,首先这个新闻具有新鲜性是不用说的,主要是重要性是很强的,食品质量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容易形成重大事件,还有接近性也是很强的,报道的内容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事,和老百姓的生活甚至生命息息相关的。 而纪录片则不同,纪录片可以不要时效性,有的纪录片拍摄十多年后才播出,

纪录片跟拍中的真实意义—我的《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

纪录片跟拍中的真实意义—我的 《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 摘要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素材,对其进行取景,拍摄和客观的艺术加工,以展现生活的本质,并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本论文将通过《gong wai》片中的跟拍运用,来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意义和跟拍的真实意义以及跟拍在纪录片和摄影中的运用,通过《gong wai》这部影片的简单真实的分析来反映云南地区农民生活的疾苦,引发人们对偏远农村人民生活的关注。本文将分为六个章节进行分析探讨,首相介绍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真实的相对性,然后介绍了跟拍的真实性的意义,最后通过对真实性的判断以及在现实中的运用,让人们了解到跟拍的重要性。 关键词:纪录片 跟拍 《gong wai》 真实性 Abstract: Documentary is a true story based on real life, on the view, the processing shooting of the documentary is to show the nature of life, and guide people to think about a kind of fiction, narrative film style, and truth is the core of the documentary.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gong wai》as basis, to discusse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application following shout , with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by simple "gong wai" the film's real analysis to reflect the farmers' life sufferings in rural region,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remote rural people's life. This Paper will divide into six part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llowing shot. The first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realism of documentary and the relativity of the truth, and then we wil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llowing shot in the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内容摘要:全文以纪录片中的本性——真实性为线索,探讨在纪录片中存在真 实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纪录片中失实的纪实存在的弊端,谈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价值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在我的印象里给予我最多感触就是它非常得真实,拍摄者并不是演员,并不需要台词。纪录片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的真实反应,事物的真实形态。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核心来进行创造的。纪录片有很多的题材,也有很多的阐述的故事。纪录片呈现的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部纪录片不够真实,还会有人去看吗?那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某些生活原貌与真实性不能画等号。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础,但远不是真实性。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制约——内容的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①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差别在于故事片不具有真实性,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纪录片也称为非虚构影片,与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纪录片存在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真实性往往就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所在。真实是纪录片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②比如说我们看一部纪录片,它没有真实性的体现,这样就会误导观众对它的正确认知性。拍摄一部纪录片,如果他不存在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根本就是毫无价值的。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中缺少了真实性,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甚至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上海台的《文物博览》中有一集介绍紫砂壶,为了吸引观众,增强节目的趣味性,特设了一场制壶名家时大彬为解救民女,怒摔茶壶的戏。之所以说成“戏”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心理已经从审视历史,被牵引到了“调侃戏说”之中。此刻“真实”成了假面,纪录片的“真实性”荡然无存。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法追求到既然绝对的真实是追求不到的,何不在不违背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将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持此种论调的人恰恰忽略了对纪录片“真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 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 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 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1. 由于"解说加画面"中的画面只是种象征符号,观众在欣赏它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来理解接受,这势必减弱观众对其接受的效果;另外,它的纪录过程手法一味突出语言阐释系统,使纪录的内容充满着说教味。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2. 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一大使命,"解说加画面"所纪录的过程缺乏现场感,而用纪实手法纪录的内容真实可信,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它较好保持了事物的原生态,更容易体现事物的多义性,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三、用纪实手法纪录过程更要我们用心、细心、动心的去拍摄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各类电视栏目和节目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深受各个层次观众的喜爱。但单纯对于纪录片来说,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的价值。其实,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比其他电视节目差,相反,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节目都无法代替的,隐藏在更深层的地方,需要我们来发掘。 “通常意义上来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来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①纪录片的诞生早于电影,因为最初它是单纯作为现实影像的记录而存在的。时至今日,纪录片在类别、表现力、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它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纪录片的价值也早已超出了原先记录事实的范畴,变得多样起来。 随着影像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纪录片的价值和作用不再局限于充当资料的留存,体现出了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很大意义上在于它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功效和影响。所以说,纪录片的影响力是由其社会价值所决定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人文价值 所谓人文价值,就是纪录片中包含、体现的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和审美作用的东西。举例来说,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作者几十年来保存的珍贵资料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父母伟大的爱和对儿女无私的奉献,也借此表达子女对父母刻骨铭心的爱与深深的牵挂,向观众传达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是人文价值的很好表现。另外,像《龙脊》之类的纪录片,通过对山区孩子生活的描绘,为受众展现了龙脊孩子们求学求知的艰辛和不易,让人们在感动的同时,有些许无奈和悲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文化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纪录片讲的就是文化。纪录片无论是关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无论是关于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关于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都在使观众感受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大可小,可以大到影响世界,也可以只作用于一个个体,但它的意义是相同的,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文化体验。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纪录片《丝绸之路》,虽然讲述的是贸易往来的历史变迁,但通过对这条历史悠久的中西文明交流要道的记录,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还有诸如《藏北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NEWSWORLD 《新闻世界》 声屏世界 【摘要】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性” 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纪录片 自从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 -herty)凭借《北方的纳努克》奠定了纪录 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这种新的影像形式在客观反映生活、记录重大事件、推动社会进步、展现时代风貌等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关于“纪录片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争论恐怕也是影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给“纪录片”这三个字下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义。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他在1926年1月一篇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首先使用了documentary 一词。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而美国电影学者布鲁斯·F ·卡温则认为纪录片是对所呈现的事实材料强调其所特殊面向或提出特殊观点的电影;它的符号具有事实的指涉,而不是幻想的结构;因此镜头的拍摄作为证据或史实,证明某个时间确实发生过的事件;但真正的纪录片通常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它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① 除 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纪 录片下过多种定义。 在中国,有关纪录片的概念更加宽泛。在权威的《电影艺术辞典》中,甚至没有单独的“纪录片”条目,而是将其统统划归到“新闻纪录片”这个更大的概 念当中;而辞典中对新闻纪录片的解释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其特点是如实记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和事件。 ② 学者朱景和 在其《纪录片创作》一文中认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由上可见,有关纪录片的定义尽管林林总总,但正如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所说:“真实是纪录电影的生命。”中外学者对于纪录片“真实性”本质的强调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之中。基于这一认识,其创作理念从根本上似可理解为“真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④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纪录片有一个独特的空间,不可能拟虚现实,是不可能造假的。传媒大学教授任远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给予了具体的诠释,他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纪录守望者段锦川说,做纪录片的人都有共同的初衷,就是找到一种能够表现真实世界的做法,也是想表现真实世界的冲动。这些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诠释,反映出人们拍摄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想说真话想去寻找真实的事情。 实际上,纪录片纪实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真实”更深层的含义变成为“事实所体现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吕新雨认为,正是“价值”二字,使纪录片脱离了同样具有纪实特性的新闻片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纪实虽不等同于真实,但纪实必以真实为基点;纪实是记录真实的手 段,而真正地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是其内容的可信度,进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使其内容易于被人们接受,喜闻乐见,则是一部纪录片制作成功的标志。 同样,“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⑤这种真实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受制于客观现实、摄影镜头和受众。那么,这种基于对“真实性”的理想追求的纪录片在实际拍摄中又是如何逼近真实的呢? 三、纪录片如何做到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不是对生活的原样照搬,而怎样艺术地构建一部纪录片,创作者们都会经过反复斟酌、准备和构思;同时作为一种以纪实为基础的艺术,纪录片又有着极大的随机性,这就使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若要完美艺术地体现真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真实效果。 一般来说,客观真实的事件的存在是粗糙的,如何将这样客观存在的事件转化为艺术品,那就需要叙述主体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触摸对象,用心去思考,通过艺术形式去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客观真实事件的艺术升华过程,实现创作者各自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念,从而使纪录片具有思想的品格,使纪录片风格多样。反之,如果纪录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求真而真,是客观素材的堆积,那么其对于受众来说就没有吸引力可言,也没有给人以美的感受、以思想的启迪可言,更何谈存在的必要。 实际上,在纪录片创作中体现主体意识是纪录片的灵魂。我们怎样在“拟客观”的真实中获得“彼岸存在”的真实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常启云肖邓华 61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2009年3月上映的贾樟柯作品《二十四城记》, 不久前被美国《电影评论》杂志评选为本年度十大佳片(未发行) 第二名, 由于其成为2009年北美最受期待的新片, 也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关注, 影片亦真亦假的表现形式使许多观众感到耳目一新。近年来, 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已成为世界影视创作的趋势, 并受到国际评委的青睐——— 2007年, 融合了真实事件与虚构表演的纪录剧情片《通往关塔那摩之路》获得第56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2008年, 同样手法的作品《标准流程》(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 以虚构形式表现的纪录片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已成为电影院放映的主要片种, 改变了过去传统剧情片在电影院中独霸天下的局面。《帝企鹅日记》(Le Peup leMigrat eur吕克?雅克特2004) 、《北极故事》(Arctic Tale 2007) 、《通往关塔那摩之路》( The Road to Guant anamo迈克尔?温特伯顿2006) 等, 都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益, 表现出不俗的市场价值。有专家这样描述: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 纪录片和虚构的叙事电影一直保持着清晰的界线, 传统的纪录片与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故事片肩并肩地发展, 只是前者常处与后者的光环下。然而, 在本世纪后来的时间里, 这两种形式却时常变得模糊, …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 以虚构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 和…伪纪录片? ( Moc2ument ary, 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 成为影视领域的一道景观。” 一、“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以虚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 关于“纪录剧情片”的研究, 过去一直是国内外电影研究的“盲点”, 大概是由于从传统的角度出发, 它既非纪录片范畴亦非故事片范畴。但是, 随着纪录剧情片在欧美逐渐呈现的上升趋势, 很多学者开始对此关注并加以研究。 (一) “纪录剧情片”的定义 “纪录剧情片”英语中还常表述为“drama - doc, ”或者“fact - fiction”, 其中“Docudrama”是普遍的表述方式。代表作品有《通往关塔纳摩之路》、《主角》( Protagonist杰西卡?虞2007) , 《战争迷雾-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生命中的11个教训》( The Fog of War: Eleven Lessons From t he L ifeof Robert SMcNamara, 恩瑞?莫里斯2003) 、《休伊?朗》(Huey Long, 肯?伯恩1997) 、《不可触摸的男人》(Mr Unt ouchable, Marc Levin 2007) 。 在学术研究领域, 对“纪录剧情片”定义就像对“纪录片”定义一样, 存在很大纷争, 从不同文章所引用的不同的作品我们可略见一斑, 有人将《辛德勒的名单》、《刺杀肯尼迪》列入纪录剧情片。然而近几年西方理论界终于达成一致共识, 其代表观点可以用简尼特?斯泰森的表述:“纪录剧情片, 就如同他的名字所表示的那样, 是一种将“纪录片”与“情节剧”混合在一起的再现模式。” 美国电影学者简尼特?斯泰格( Janet St aiger) 在《纪录剧情片》一文中详细描述了“纪录剧情片”的风格特征, 她认为:“…纪录剧情片?大多采用主流电影和电视中的标准戏剧模式用以完整地再现历史。这些手法包括: 一个具有目的倾向性的动机鲜明的角色, 几种(2 - 3) 立体性格中的突出的品性, 一些由个人而非制度(通常是心理创伤而非制度危害) 造成的原因, 一个贯穿整个节目长度的戏剧结构, 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手法。” 当然, 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纪录剧情片”都一定完整具备以上因素, 也不可能完全合乎以上模式。所有个性的艺术创作都会追求个性, 力避模式化的泥淖。因此, 本文认为对“纪录剧情片”特质的理解应该倾向于注重理解其在“观念上”的创新, 也就是它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二) “纪录剧情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异同 “纪录剧情片”来自于纪录片又与传统的纪录片有所差异。 首先, “纪录剧情片”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 因为其中的“真实”多表现为或者由演员搬演历史真实事件或由真实人物重演真实事件, 多采用“准真实”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代替原先严谨的“真实”的“未经筹划”的画面。“纪录剧情片”对纪录片传统的突破突出表现在其戏剧因素的增强, 在叙述策略上注意情节的设置, 突出矛盾冲突, 采用演员表演等等。不同于以往纪录片的搬演,“纪录剧情片”中的再现表演更注重故事性, 渗透着许多虚构的细节,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剧”的模式;

纪录片一定是真实的吗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 常雨辰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这个观点对吗?老师在课上说过,关于纪录片是什么?也很多争论,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争论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这个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总之,借用高中学的哲学的一句话: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是变化发展的,这个观点也就是给纪录片作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 许多人对此冥思苦想,难觅要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作为旁观者,作为一名大三的外专业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学习这门课,相比很多看似忙碌的同学,我觉得我自己也很充实。虽然我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特别的学习目的,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当我再看一些纪录片的时候,会多了一些思考,更会从一种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大千世界广袤无垠,变化无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包含的信息又是如何地丰富多彩,以至于任何媒介都不能完全涵盖;同时每一个人也无法亲身体验其内容,不得不依靠媒介来观察和感受。很显然,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由文化讯息构成的世界。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结合的电子传媒——电视造就的形象化虚拟环境当中。我们必须借助一种较为出色的工具透过重重遮蔽着的形象丛林来认识物质世界或找寻“理想”世界,思考生活,展示人生,记载历史(生活即历史),延伸我们的思维触角和存在方式。从而透过别人的甚至自己的镜头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沟通心灵。介于电视剧、综艺节目之间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沟通屏幕世界和现实生活,与人们的认识心理和文化参照动机相契合,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形象化工具,一种用以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生活、观察世界的出色的工具。 纪录片要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可以再现,但不一定真实:言为心声,当镜头对准你时,你的一举一动是否出于你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肯定有几分即兴表演成分,有时候还有导演的指导,就像《阮奶奶征婚》,导演为了让纪录片能拍下去,进行了一些人为的干涉,但最后事实证明,这部纪录片很成功。 “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完全等同于现实的真实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谓纪录片“无我境界”、“客观真实”根本不存在。“纪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创作者实际介入

纪录片《神经病人》

浅谈纪录片《神经病人》

————————————————————————————————作者:————————————————————————————————日期: 2

浅谈纪录片《神经病人》 摘要:敢作敢为,正义直言,不畏权威,言辞犀利,透析真相,真理捍卫者是许多人对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的一个总体评价。在纪录片《神经病人》中,他的这些特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作者对摩尔及其作品的感悟为切入点,对影片中的叙事方式、剪辑方式、音乐音效、解说对白等内容加以分析研究,深入剖析摩尔及其纪录片《神经病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医保叙事剪辑声效解说 一、影片的叙事方式 由于影片单人的叙事方式,影片中凡是所涉及的采访都是由迈克尔·摩尔自己作为采访人去实现的。由于摩尔在影片中介入方式的不同,其采访方式也就不同了。 (一)、首先是倾听者的方式介入。这是在影片中导演运用最多的一个角色。这也是纪录片这一独特媒体形式的特性所决定了的。于是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有人两只被锯断的手指被标上了价格,最后不得不选择便宜的一只无名指,而将中指埋在了俄勒冈州的坟墓中”。迈克·摩尔善于做一个倾听者,这比导演自己站在镜头前说更具有可信度。 (二)、其次是质疑者的方式介入。当我们被影片前面那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案例刺激到时,导演及时地抛出了一大堆“为什么”!这些问题吸引了观众,引起了共鸣,让观众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充满了期待。譬如,为什么关塔那摩关押的恐怖分子可以享受那些“911”志愿者英雄们都不能享受到的医疗待遇?对于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来说,质疑远比指责更有力量。 (三)、再次是以影像记录方式介入。影片中运用了许多过去几十年和近年来有关医疗保险的珍贵影像,文字,录音资料来证明政府曾经为全民免费医保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后来的不了了之。从尼克松,到希拉里,克林顿,再到小布什,让大家看看这些人是如何被保险公司收买,并用这些本来可以救人的钱为自己牟利。 (四)、另外是行动者的方式介入。有了影片前面的诸多案例和疑问,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渴望去寻访调查原因。这不仅仅是应和观众的观影需要,也是体现影片价值所在的关键。为了寻找出原因,他带着观众到国外去看,去听那些实行“公费医疗”国家人怎么说。于是他们来到了加拿大,英国,法国和古巴。在这些国家的亲身体验让Moore几乎快要崩溃了。观众们的情绪也随之调动,疑问,渴望答案的声音越来越多。 (五)、最后是思想者的方式介入。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导演和观众失望,悲伤了,甚至是绝望了。可是不管怎么样,他们总希望他们所听到的会是最真诚的

纪录片是否要完全真实

纪录片不一定要完全真实 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鉴定,就犹如不同的人看《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的观点是:纪录片不一定要完全真实。我在这里提到的完全真实是指没有摆拍,没有编排。我认为纪录片中可以存在重现,摆拍。 有种对纪录片的定义是: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对于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就可能存在编排和摆拍。 我的想法在国外和少数中国导演那里可以得到些许的认可。 在国外,纪录片是很受欢迎的,甚至纪录片的频道需要付费。就拿众所周知的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为例,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很多纪录片就是摆拍,重现的。Discovery有一档栏目叫重案夜现场,这个栏目并不是完全跟拍警方的破案过程,而是进行情景再现的,以摆拍,采访的方式进行重述。在这个节目里事件是真实的,专家的口述是真实的,而犯罪现场的以及犯罪证据,甚至犯罪过程的还原都是情景再现的,除了重案夜现场,历史零时差,与恐龙共舞特别篇等等都是情景再现的方式。情景再现即编排和摆拍。

黑格尔曾经说过:真实不是别的,而是缓慢的成熟过程。我觉得这句话,对于中国的纪录片仍然是很实用的。在我们国家,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看纪录片?我想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纪录片很多是不成熟的,但是有些导演的纪录片是很招人喜欢的,比如张以庆导演的影片《英和白》《幼儿园》《周周的世界》,冷冶夫的《伴》《油菜花开》等等,那么他们的影片是否是完全真实的呢? 冷冶夫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油菜花开》:“基本全部是摆拍,因为它是一种实验纪录片,国外翻译过来是“真实电影”,这种纪录片除了载体好以外,它的故事也好。我在主流媒体做的都是纪实风格的纪录片,很多人看不到我的另一面,所以我今天斗胆地放了这样一部片子”。当记者问到:“那您觉得摆拍还叫纪录片吗?”冷冶夫答道:“其实国际上往往把有没有这件事作为纪录片的鉴定。写剧本拍摄,那属于虚构的故事片,如果有这么件事,不管你怎么弄,它都是属于非虚构类的。国外对纪录片的分类特别粗,你也可以看到,包括国外那些Discovery节目几乎都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 我个人喜欢看《油菜花开》这样的纪录片,首先它的镜头很美,假如是跟拍,想必一定没有这么美的镜头;其次选材更容易,事件的结局知道,就更容易分析这件事件,就更容易找到切入点,在接下来编排摆拍时就更容易制造氛围,从而达到教育感化等效果,如果从开始就跟拍的纪录片,不一定能准确料定时间的结局,就不容易分析事件。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一直以选材新颖,立意深刻著称,他肯花大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摘要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强调真实环境、真实时间、真人、真事,四个特点,在拍摄技法上强调“挑,等,抢”等特点,但是随着实践的逐步延展,为了更好的记录完整的历史过程,展现整个记录事件的风貌,虚构手法开始被大量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字纪录片虚构手法真实再现 一,首先我们应该区分记录与虚构的概念,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特点,记录现实生活,重大历史事件。而在记录整个事件的时候,由于当时摄影器材的缺乏,或者当时根本就没有现在的摄影设备,为了更好的展现整个事件,并在保证其真实性的条件下,虚构手法又被称之为真实再现,开始被大量运用,在完整展现故事,增强观赏性,真实性,趣味性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虚构的常见应用 1.情景再现 a.搬演 搬演是一种介于现场纪录和虚构之间的电影方法,也可以叫做重演。它在特定的场景中创造出纪录片需要展现的场景,达到一种艺术的美感,凸显影片所要展现精神风貌和人文内涵。在搬演的运用上,较为出名的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该纪录片记录了北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其中拍摄了大量衣食住行,猎杀动物的场面,还原了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学的经典教材。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个努纳克猎杀海豹的长镜头就是运用了搬演的虚构手法完成的,其中的爱斯基摩人所住的冰屋就是纯粹为了拍摄搭建而成的。该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不少学者的争议,搬演过后的纪录片还算是纪录片么?但是经过搬演这用虚构手法的加工,使纪录片的内涵得到更好的展现,也没有损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可取的。 b.扮演 在众多历史记录片中,都很好的运用了扮演这种虚构手法,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历史人物的样子,但为了让纪录片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观赏性,我们在绝大多数的历史记录片中都运用了扮演这一手法。中国的历史类纪录片如《敦煌》,《河西走廊》,《楚国八百年》等每一个都运用了扮演的虚构手法,如屈原在汨罗江边投河,外国纪录片中同样不少,如英国纪录篇失落的文明中,最后一集《美索不达米亚回到伊甸园》讲到死海文卷的发现时,运用扮演手法展示了1947年,两个牧羊人在一个狭小山洞发现一堆陶瓷碎片,羊皮卷的场景,《金字塔》中大群奴隶搭建金字塔的场景,给与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全面,具现化的认识。 C.现代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图形技术简称CG技术,以主观表述为目的大多数纪录片都运用了这一手法,采用二维三维图像,来表达远古,宇宙,空间等等内容,完成导演对于整个表现的追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该片正是运用了大量的CG技术,才得以让历史瞬间复活,地理大发现的海上探险,荷兰的商船,法国大革命,大量的历史瞬间被重现,习惯了现在影视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相对于专家解说要好太多。 c.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目的 借用相关镜头的含义是指在纪录片中借用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以及电视戏剧,艺术片的镜头和带有一定意义的空镜头。在纪录片《无声的较量》中运用了大量相关镜头回顾了几次人类大规模疾病爆发的相关镜头,给人以震撼。在《终结麻风病》中,导演借用了电影中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