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完璧归赵》这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线,通过对故事的起因——“秦王骗璧”、故事的经过——“相如护璧”、故事的结果——“完璧归赵”的记述,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体现了秦王的霸道和贪婪。

故事以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描写贯穿全文,特别是对蔺相如语言描写:接受任务时——“想了一会儿说”,说的是“胸有成竹”;想要回和氏璧时——“上前一步说”,说得是“态度温和”;手里拿着和氏璧时——“理直气壮地说”,说得是“气势压倒人”;和氏璧送回赵国时——“大大方方地说”,说得是“胜券在握”。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智勇双全的蔺相如。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语,注意读音:只得.(děi)、强.(qiǎng)逼、立即.(jí)、召.(zhào)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学生课前准备: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课前准备:本课的教学课件。

创新与突破点:

1、课文长容量大是本篇课文特点,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俱到,紧紧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的,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本课充分运用学生的默读、个人感悟朗读、男女生齐读等联系人物身份针对性演读等多种方法。

3、板书设计以简笔画和汉字有机融合为特色,以蔺相如的人物特点为重点,力求体现教学重难点地解决。

4、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悬念衔接,一环紧扣一环,让故事听起来更加紧凑,更加吸引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背景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能不能告诉我你都知道哪些历史故事呢?

2、今天,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车轮,回到硝烟四起的战国时期,再来走近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吧!在我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战国,战国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在我们中原大地上有好多国家,比较有名的有七个,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国家之间是连年的征战,特别是秦国,它依仗自己的力量强大,常常寻找借口进攻别的国家,今天拉拢这个国家攻打那个国家,明天拉拢那个国家打这个国家,人们都把它叫虎狼之国,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比较大的秦国和比较弱小的赵国之间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叫《将相和》,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这些问题不难解决,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二、检查默读

1、在我国古代,“将”指的是什么官?在文中指谁?“相”指的是什么官?在文中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板书:蔺相如、廉颇、画简笔画“心”)

2、课文中围绕“将”和“相”由“不和”到“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相如风采

(一)走近相如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板书:完璧归赵)在学习这个故事之前,想让同学们先看看我的宝贝,好不好?(课件出示“和氏璧”的图片)

2、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猜猜它的名字?书中说它值多少钱?你怎样理解“无价之宝”这个成语?

3、这样一个稀世珍宝谁得到了?但是谁想要?秦王想拿什么来换?拿十五座城来换呀,同学们,说明这块和氏璧价值?对呀!“价值连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4、秦王是真心地想拿十五座城来交换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吗?

5、这件事可急坏了赵王,但是最后这个难题是谁帮赵王解决的?那这个人肯定不一般。、

(二)领略风采

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5-9段,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反复地品读,然后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临危受命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愿意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让学生读出第一句语言描写,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然后让学生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板书:勇敢、爱国、深谋远虑)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可以这样引导:

a:思考:蔺相如接受了任务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的任务?他这一去有没有生命危险?体现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勇敢)假如你就是这位勇敢的蔺相如,读读这句话好吗?

b、蔺相如冒着生命危险去秦国为的是谁?说明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爱国)

c、现在同学们合上书,看大屏幕齐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开动脑筋想一想,此时此刻的蔺相如在想些什么呢?你们和蔺相如一样的聪明,打开书用上“如果……就……”说一说蔺相如都想到了哪几种情况?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考虑周全,深谋远虑)此时的蔺相如心中有没有把握完成这个任务呢?也就是他已经“心中?也可以说“胸有?哪位小蔺相如勇敢的、胸有成竹地读读?

过渡语言: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贪婪的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但就是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此时此刻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呢?

2、略施小计

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1)学生读出第二句语言描写,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好吗?

(2)如果学生体会不出来,教师这样引导:

a 、听了这位同学的读,老师就不明白了,心急如焚的蔺相如不是很勇敢吗?怎么不去和秦王抢呢?那和秦王据理力争好吗?那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说呢?(温和)谁来说说?

b 、说得这么亲切,难道蔺相如和秦王很友好吗?难道蔺相如怕秦王吗?那

又是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呦。

c 、相信你对蔺相如有了新的了解吧,说说看?(板书:机智)

过渡语言:蔺相如拿到了和氏璧后又做了一系列动作,找一找吧!

3、理直气壮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的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a 、指名让学生读:“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请同学们画出这句话里的动词。蔺相如做这一系列的动作想干什么呢?他是怎样说的?

b 、指名让学生读第三句语言描写。你从中感受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勇敢)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撞)把这个“撞”字改成“碰”好吗?为什么?

c 、蔺相如真的想把璧“撞碎”吗?要想吓唬到一向不可一世的秦王,应该怎样说?(理直气壮)你怎样理解“理直气壮”这个成语?你理直气壮地说一说。教师:不错,说得是气势压倒人。

d、秦王怕了吗?秦王是心疼蔺相如的脑袋吗?

过渡语言:狡猾的秦王仅仅把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却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聪明机智的蔺相如又生一计。

4、缓兵之计

a 、学生读:“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你觉得“隆重的典礼”是怎样的典礼呢?蔺相如真的是想要“隆重的典礼”吗?他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怎样?从那些词看出来的?“化装”是为什么?“抄小路”又是为什么?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聪明)过渡语言:和氏璧已经完好的送回到了赵国,蔺相如怎么没有一起回赵国

呢?蔺相如这是了不起!和氏璧已经回国了,秦王会不会杀了蔺相如呢?

5、大大方方

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a 、男女生齐读第四句语言描写。“大大方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大大方方地说?难道他不怕秦王杀了他吗?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呀!

b 、指名让学生“大大方方”地读,读到“绝不失信”的时候打断学生,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秦王的表情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会有怎样的动作?会说些什么?

c 、让学生继续读,读完后追问,蔺相如后边的这句话可不可以不说?

过渡语言:是呀!这么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杀了多可惜呀!看来蔺相如在建秦王之前已经预料到了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大大方方”地说,说得是“胜券在握”!

6、回顾全文

a、故事讲到这里,蔺相如和秦王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谁胜谁负我们已不难分辨,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

蔺相如在接受任务时——“想了一会儿说”,说得是?(胸有成竹);

蔺相如想要回和氏璧时——“上前一步说”,说得是?(态度温和)

当蔺相如手里拿着和氏璧时——“理智气壮地说”,说得是?(气势压倒人)当和氏璧送回赵国时——“大大方方地说”,说得是?(胜券在握)。

想不想夸一夸蔺相如呢?

b 、然而,秦王在与蔺相如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是?(节节败退)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秦王是心甘情愿的吗?那些词能体现出来?

秦王只好

..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秦王没办法,只得

..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四、感悟写法

1、你认为这个故事写的怎样?好在哪里?要想写好一个故事,还需要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来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吧。

2、看大屏幕,学生试着用四个字回答出下面的问题:

事情的起因——(秦王骗璧)

事情的经过——(相如护璧)

事情的结果——(完璧归赵)

3、说一说这是什么写作顺序呢?(事情发展的顺序)作者哪部分是重点写的呢?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写作方法运用的自己的习作中去。

五、悬念结尾

同学们,和氏璧已经完好无损的送回到了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被封为了上大夫。但是,一项霸道、傲慢的秦王会善罢甘休吗?预知后事如何,倾听下回分解。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

和好

勇敢、爱国

完璧归赵深谋远虑

机智、聪明

《完璧归赵》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

师: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能不能告诉老师,你都知道我国的哪些历史故事呢?

生:《晏子使楚》

师:恩,你的记性真好!

生:《毛遂自荐》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成语故事书中看到的。

师: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大禹治水》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动画片里演的。

师:看来好的动画片有助于我们的学习。

二、背景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车轮,回到硝烟四起战国时期,再来走近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吧!在我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战国,战国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在我们中原大地上有好多国家,比较有名的有七个,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国家之间是连年地征战,特别是秦国,它依仗自己的力量强大,常常寻找借口进攻别的国家,今天拉拢这个国家攻打那个国家,明天拉拢那个国家打这个国家,人们都把它叫做“虎狼之国”,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比较大的秦国和比较弱小的赵国之间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叫《将相和》,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同学们,善于发问的人是最会学习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人,读完课题,你有问题吗?

生:有

师:谁来做第一个善于发问的人呢?

生:“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又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竖起大拇指)好厉害,一下子问了三个问题。

生:将相“和”,那么他们以前为什么“不和”?又怎么“和好”的?

师:你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呀!不错,有大科学家的潜质。

师:孩子们,打开书91页,如果你们认真默读课文,这些问题不难解决。

生:快速的默读课文。

三、检查默读

师:问题都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课题中的“将”指的是谁?

生:廉颇

师:边板书“廉颇”边说,“将”在我国古代指的是“武官”,廉颇就是赵国的一名大将军。

师:“相”指的是谁?

生:蔺相如

师:边板书“蔺相如”边说,“相”在我国古代指的是“文官”,蔺相如后来就成了赵国的宰相。

师:“和”又是什么意思?

生:和好

师:板书简笔画“心”。

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说明他们以前?

生:不和

师:课文由“不和”——“和”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个小故事吗?

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渑池之会。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板书:完璧归赵)

四、相如风采

(一)走近相如

师:我这里有个宝贝,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课件出示“和氏璧”的图片)联系课文内容,猜猜它的名字。

生:和氏璧

师:再猜猜它值多少钱?

生:无价之宝

师: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生:就是特别特别得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师:就是这样一个稀世珍宝,赵王有幸得到了,可是谁想要呢?

生:秦王

师:秦王想拿什么来换?

生:十五座城

师:有一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你们知道吗?

生:价值连城

师:秦王是真心地想拿十五座城来交换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吗?

生:不是

师:那秦王想怎样?

生:秦王想十五座城做诱饵,骗取和氏璧

师: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强了,特别是“骗”这个字用的最准确。

师:这件事可急坏了赵王,连忙召集大臣商议,但是群臣无策。最后这个难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是蔺相如解决的。

师:看这孩子的求知欲望多强烈呀!都会抢答了。

(二)领略风采

师:那蔺相如这个人肯定不一般。就让我们一起仔细的品读课文5-9段,在领略蔺相如风采的同时,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反复的品读,然后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课文5-9段,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和动作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

1、临危受命

师:孩子们,如果说欣赏你们读书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听你们回答问题则是一种幸福,看看哪位同学带给老师的幸福最多。

师:你来读第一句语言描写。

生: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地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愿意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读得这么好,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吧,说说看,通过读,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师:(板书:勇敢)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一去秦王有可能杀了他,如果和氏璧被骗走了,赵王也有可能杀了他,那么多大臣都不敢去,而蔺相如却接受了任务,所以我觉得他勇敢。

师:哎哟!说的头头是道,那现在你就是“勇敢”的蔺相如,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可以吗?

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地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愿意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我们听出了你和蔺相如一样勇敢,为你的精彩朗读鼓掌。

师:蔺相如冒着生命危险去秦国,是为了自己吗?

生:不是

师:那是为了谁呢?

生:赵国

师:那你觉得蔺相如怎样呢?

生:爱国

师:(板书:爱国)

师:(课件出示: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现在同学们合上书,看大屏幕齐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开动脑筋想一想,此时此刻的蔺相如在想些什么呢?

生:“我”到了那里,如果秦王不交出十五座城怎么办?

生:“我”到了那里,秦王交出了十五座城又该怎么办?

师:你们两个和蔺相如一样聪明,打开书用上“如果、、、就、、、”说一说蔺相如都想到的两种情况吧?

生:读“如果秦王真地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愿意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通过读,你是不是对蔺相如这个人有了新地了解?说说看?

生:我觉得他在去之前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好了,是一个考虑周全的人。

师:你说呢?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如果用一个四字词语叫“深谋?”

生:远虑

师:你们的词汇太丰富了(板书:深谋远虑)

师:此时的蔺相如心中有没有把握完成这个任务呢?

生:有

师:也就是他已经“心中?

生:有数

生:有底

师:也可以说“胸有?

生:成竹

师:现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胸有成竹”的小蔺相如,来,齐读。

师:就这样,胸有成竹的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贪婪的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但就是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此时此刻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呢?

2、略施小计

师:指名让学生读第二句语言描写。

生:读(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他说这句话是何用意?

生:想把和氏璧要回到自己的手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读后面的文章知道的。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可见你的阅读能力了得!

师:可是,老师就不明白了,心急如焚的蔺相如不是很勇敢吗?怎么不去和秦王抢呢?

生:不行,秦王那里有那么多的侍卫,会杀了他。

师:那和秦王据理力争好吗?

生:不行,秦王不高兴了,也会杀了他。

师:那,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样?

生:聪明、机智

师:(板书:机智、聪明)

师:机智、聪明的蔺相如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秦王说,秦王才会把璧给他呢?

生:要把这句话说得像真的一样。

师:那你就说说吧。

生:态度要温和

师:你再来说说吧。

师:秦王果然相信了,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拿到了和氏璧都做了哪些动作呢?

3、理直气壮

师:你读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师:请同学们反复的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几遍,然后画出这句话里的动词。

生:捧、退、靠、站定

师:你感觉蔺相如的动作怎样?

生:果断

师:蔺相如做这一系列的果断的动作想干什么呢?

生:想把自己的脑袋和璧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他是怎么说的?

生:读(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的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蔺相如这个人怎样?

生:勇敢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撞碎

师:你学会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真棒!

师:我把“撞”字换成“碰”字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碰”的力气不如“撞”的力气大,那样吓唬不住秦王。

师:你真会分析!那么,蔺相如要想吓唬到秦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呢?

生:理直气壮

师:“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自己有理,说话非常有气势。

师:那理直气壮地说,就得说得“气势压倒人”,咱们人多力量大,我看看是男同学能吓到秦王,还是女同学能吓到秦王。男同学一起理直气壮地说---- 生:男同学理直气壮地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的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女同学再理直气壮地读-----

生:女同学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的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秦王怕了,连忙把允诺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难道秦王是心疼蔺相如的脑袋吗?

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怕了?

生:秦王是心疼和氏璧。

师:好一个贪婪的秦王!

师:秦王不仅贪婪,而且狡猾,他仅仅把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却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聪明机智的蔺相如心头又生一计。

4、缓兵之计

生:读:“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师: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呀!如果让你给蔺相如的这一计起个名字叫什么计呢?

生:缓兵之计

师:这你都能答对,太了不起了,看来我都难不住你们了。快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后边写了“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师:也就是说,蔺相如要求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是为了?

生:争取时间,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师:那“化了装”是为了?

生:不让人认出来。

师:“抄小路”是为了?

生:节省时间

师:那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到蔺相如?

生:真是太聪明了!

师:你真会表扬人!

师:和氏璧已经完好无损地送回到了赵国,蔺相如怎么没有一起回赵国呢?

生:如果蔺相如也一起回去,秦国就有借口攻打赵国了。

生:如果蔺相如也一起回去,有损赵国的形象,因为蔺相如是代表赵国,而不是他自己。

师:你平时一定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孩子,要不怎么理解得这么深刻呢?

师:和氏璧已经回国了,秦王会不会杀了蔺相如呢?

5、大大方方

师:学生自由朗读第四句语言描写。

生:读(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和氏璧已经回赵国了,现在的蔺相如心里踏实多了。

师:所以蔺相如怎么说的?

生:大大方方地说

师:真是“璧已回国,心中有底呀!”

师:来,你大大方方地读读吧。

生:“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师:读到这里打断学生,问: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秦王会有怎样的表情?生:学生表现出气急败坏的表情

师:会有怎样的言语?

生:气急败坏地说:“蔺相如我要杀了你!”

师:会有怎样的动作?

生:秦王用手不停地指着蔺相如

师:老师不仅仔细观察了这位同学的动作,还看到他的脸涨得通红。你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

师:秦王心里怎样想?

生:蔺相如,你真是欺人太甚,我要杀了你!

师:孩子,你快继续读吧,要不蔺相如就被他们杀了。

生:继续读:“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蔺相如后面的这段话可不可以不说?

生:笑着说:“不能,如果不说,没准秦王想不这么多,就把他杀了。”

师:是呀!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杀了多可惜呀!

师:蔺相如预料到了秦王不会杀他吗?

生:当然了

师:所以,蔺相如在大大方方的和秦王说段话的时候已经“胜券?

生:在握

师:我们的合作怎么总是这么默契呢?

6、回顾全文

师:①故事讲到这里,蔺相如和秦王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谁胜谁负我们已不难分辨,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蔺相如在接受任务时——“想了一会儿说”,说得是?

生:胸有成竹

师:蔺相如想要回和氏璧时——“上前一步说”,说得是?

生:态度温和

师:当蔺相如手里拿着和氏璧时——“理智气壮地说”,说得是?

生:气势压倒人

师:当和氏璧送回赵国时——“大大方方地说”,说得是?

生:胜券在握

师:此时此刻的你,想不想再来夸夸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你真是太厉害了!

生:蔺相如你怎么这么有才呀!

生:我想用四个字来夸就是“智勇双全”。

师:真是一针见血呀!

师:然而,秦王在与蔺相如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是?

生:节节败退

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生:秦王只好

..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秦王没办法,只得

..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师:秦王是心甘情愿的吗?

生:不是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齐说:“只好、只得(dé)”

师:孩子们,这个词读只得(děi),不信?课下咱们一起查字典验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太强了!

五、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故事接近了尾声,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写得怎么样?

生:写得精彩

师:你认为哪里精彩

生: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精彩。

师:还有吗?

生:词语用得准确、恰到好处。

师:是呀!老师也这么认为。但是,要叙述好一个故事,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来写。

师: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所以就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有信心吗?

生:有

师:对呀,“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来,看大屏幕。能不能用四个字来填空?

事情的起因——秦王()璧

事情的经过——相如()璧

事情的结果——()

生:秦王骗璧

生:相如护璧

生:齐说:“完璧归赵。”

师:那你们能说说这是什么写作顺序吗?

生:无语

师:孩子们,这就是传说中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生:笑。

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部分,作者哪部分用的笔墨最多呢?

生:事情的经过

师:那你们能把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你们的习作中去吗?

生:能。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棒的!

六、悬念结尾

师:同学们,和氏璧已经完好无损的送回到了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被封为了上大夫。但是,一项霸道、傲慢的秦王会善罢甘休吗?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 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3.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 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廉颇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分析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知道也不举手者也大有人在。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从关键语句中体会含义,也能对人物的品质有所感悟,所以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乐于表达,乐于参与,课堂是他们的天下,自由畅游,这是我的目的。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方法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上得到绽放。 3、目的: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来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4、意义:

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指导用“行——品质”的方法去感悟人物形象,让我们课堂都能用纯粹的文字去点燃孩子的生命;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在把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后,应用与自己的习作。 二、具体实施过程 1、课时:两课时 2、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在联系。(详案略) 第二课时: (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来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3)、运用文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3、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来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大片么? 生:喜欢 师:你来说说都看过那些大片?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改编自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2.齐读课题。“将”指的是谁?(廉颇)“相”呢?(蔺相如),一个是赵国的武将,一个是赵国的文将。“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和好、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写作特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理解课题,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快速默读,概况故事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回读”的方法来增加阅读速度,通过阅读“课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快速阅读方法?(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没错,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二题,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原来,“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将相和》第一课时 柏树小学马洁一、教学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解决字词,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故事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深入角色,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

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 指导字音字形 2、思考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自己概括出小标题 3、解读课题 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

《将相和》教学设计(20200623205917)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 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 道理。 4. 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

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一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知道主要人物有蔺相如、廉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三个故事。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 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以前只是赵国

小学语文《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上卿、召集、推辞、胆怯、击缶、诸位、削弱、渑池、荆条、廉颇、蔺相如、和氏璧、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课件1)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司马迁的《史记》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去感知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吧。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将相以前难道不和吗?将相为什么不和?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文,注意:(课件2)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题目中的“将”“相”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认读生字新词。(课件3) 上卿、召集、推辞、胆怯、鼓瑟、击缶、削弱、允诺、渑池、荆条、诸位、廉颇、 蔺相如、和氏璧、上大夫、无价之宝、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3.讨论交流: (1)“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板书:蔺相如廉颇) (2)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板书) 第一个故事( 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细读课文,感受形象 “将”与“相”之间是怎样从“不和”到“和”的呢?(板书)(课件4)(一)课文中那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的不和?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18将相和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部编人教《将相和》教学设计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蔺相如廉颇的语言、行动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划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划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将相和 公开课教案

广州市培英实验小学 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 聂一淼 18、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 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指名读、齐读

将相和公开课正式教案

将相和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板书:将相和(出示幻灯1)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对课题了解多少?(将指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他们和好了,团结了。) 2.师: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闹别扭,搞分裂)。(师评价:就一个课题,就把文章的脉络理清了,真了不起) 3.对于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将相之间为什么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的呢?)师注意及时评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从一开始的和到不和再到是最后的不和,课文是用几个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的。 2.快速默读课文。幻灯出示自学要求。课文是用几个小故事的形式?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3.讨论交流,给课文分段:出示幻灯2(自学要求)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4.小结:本文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理解这三个词) 四、学习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蔺相如品质) (一)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请同学们用快速浏览快全文,思考有没有直接描写他们不和的句子?(出示幻灯3)第16自然段。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出示后齐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蔺相如靠一张嘴,职位就比廉颇高。)换成你是大将廉颇,你服不服?为什么?理解“攻无不克,”。板书: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推出研究问题:同学们,请想一想,现在我们应该重点研究什么问题了?出示幻灯5(蔺相如真的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这张嘴厉害在哪里?师板书:嘴) (二)深入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理解人物品质。(完璧归赵) 让我们带个这个问题,仔细地来研究研究“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同学们自读这个故事找出他说的话。师出示幻灯4(蔺相如说的话)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你们研究了哪一句啊?学生如不肯来说,师可引导,看来这句有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 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 进司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齐读课 题)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将”是指谁“相”指(板书)“和” 的意思是 2、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 的国家有七个,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 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 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3、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解决本课的生字词。 4、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同桌互读。谁想读给大家听谁还想 读都想读,我们男女生合作来读。 5、生字都会了,课文读懂了吗谁来概括一下课文中的三个小 故事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

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A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B谁能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只会耍嘴皮子呢我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好好研究研究蔺相如这个人。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标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一段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秦王会这么轻易地交换吗他想干什么不换,又会怎么样 最后赵王只得派蔺相如前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 3.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二段话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块璧真的有毛病 你体会到什么机智过人 4.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三段话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获奖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题,明白“将”、“相”分别是谁,知道课文是由那三个故事组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战国时期历史背景资料、和氏璧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一篇课文。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那谁能说说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在聊天中,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这篇文章就给我们讲了将相和这个故事。“和”是什么意思?引出和之前必定有分。板书不和→和。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知道什么?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板书:嘴?)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几个故事?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蔺相如这张嘴在说什么?请做上记号。找到蔺相如第一次说了什么?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与群臣的反应做对比)这里提到了一件物品“和氏璧”谁知道和氏璧,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吗?(介绍和氏璧)这是一块宝玉,你从哪里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18、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 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 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 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 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 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 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 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 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 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6 将相和(教案)

6 将相和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 (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通过对“和”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检查预习环节,根据课前的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