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校企合作研究

国外校企合作研究
国外校企合作研究

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昌彦把校企

合作定义为“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

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

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

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彼得·杰·弗兰克斯对现存的各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做了几点概括很有代表性:()l这是一种应用型学习;(2)这种应用型学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3)制定一个合作教育计划,结合工作场所的学习,使之成为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4)通过合作教育计划,建立起大学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5)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校企合作在国外很早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校企合

作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关于校企合作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研究和组织模式类型的研究两个方面。

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教授于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

验》一书中指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跨越、追赶中,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以往自发的校企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以保证企业和国家长期战略的实施。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校企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

国外学者(Bolton&Robert)列举了校企合作关系的几种类型:(1)促成产

业界的主要科学家回到大学校园,向大学的学生们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新思想、新技术;(2)大学生在课余和暑假期间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这不仅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经验;(3)当大学准备发展一些新的研究计划时(例如设立一些商业课程),听取产业界人士的建议,以符合企业发展要;(4)企业使用大学暂不使用的实验场地和设施,一方面大学获得场地的

租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雇佣一些学生作为实验助手;(5)校企之间建立咨询关系,这往往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起点,以后会逐渐扩大合作的内容;(6)大学学者到产业界参观或做报告;(7)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或教学提供各种仪器和设备[7]

国外学者(Senker)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密切增加的理由:(1)大学寻求

除政府补助之外的其他渠道资源的需求;(2)市场的快速变化造成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研发过程缩短,其转向科学界寻求研发创新成果比自身独立研发更有利;

(3)由政府主导支持的研发,能获得较大的回收(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属于共同性技术,其研发成果具高度外溢和扩散性)

[8]

《滑铁卢大学提高教育与职业服务的经验》一书中指出:1957年,滑铁卢

大学在加拿大首创了合作教育这种形式。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该校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开设合作教育的高等学校,每年有10000多名学生参加合作教育。加拿大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集中体现在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是加拿大校企合作模式的一大特点,也是产学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加拿大模式特别重视产学合作中“学”的位置,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在合作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OECD秘书处的报告(OECD,1999a,1999b),各会员国的校企合作方式

和程度均不同,大致而言,OECD国家,大学和企业界的合作关系主要可分为下列七种:(1)一般性合作研究计划(general research support);(2)非正式

之个人合作研究计划(inform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3)契约型合作研

究(contract research);(4)知识移转和训练计划(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inings plans);(5)参与政府补助之共同研究计划;(6)研发联盟(research consortia);(7)合作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10]

Atlan(1987)将产校企合作分为6大类:(1)一般性资助研究;(2)合作

研发;(3)研发中心;(4)产学研发联盟(Consortia);(5)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Industrial affiliate program);(6)创业孵化中心(Incubator)与科

学园区

[11]

美国在《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中强调通过组织校企合作这样一个新的合作、竞争

和生产模式来适应今天持续多变、无法预料的市场变化,强调校企合作是利用已有的社会、

技术基础实现敏捷制造的重要手段。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政府对校企合作给予

了极大的扶持,其扶持力度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大学与工业的合作形式及规模也居世界之

首。

[英l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美l伯顿·克拉克主编《高

等教育新论》,唐奇荣《美国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著作。

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大部分学者持肯定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

历史、背景、发展进程、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Timpane和McNeill(1991) 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详细讲述了20世纪美国校企合作的历史,描述了校企合作的模式特征,对校企进一步合作所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分析;Arthu:和

Elizabeth(1992)撰文分析了校企双方为什么需要合作,双方为发起和维持这种合作所共同或者单独可以采取的步骤,以及这种合作所带来的好处等。

但是,DeronBoyles(1998)是少数在对校企合作一片赞扬声背后站出来提

出异议的人之一,他认为在目前的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把公立学校作

为自己的培训基地,把学校变为市场,让学生成为没有鉴别能力的消费者。他还

揭示了企业打着合作的幌子所举办的一些活动背后不可告人的动机,认为这种合

作不是平等意义上的合作,对于公立教育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更多的学者、研究机构是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来发现校企合作当中存在的问

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今后的校企合作工作提供参考。例如,oEcDS在1992年出版的一份关于校企合作的报告中,详细记录了OECD国家内部24个校

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案例,从合作背景、合作进程以及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

比较与评价。UNESCO1995年的一篇项目总结报告详细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并从师资、经费等各方面为合作进一步开展提出了

宝贵意见。VictorCallan和PetaAshworth(2004)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NCVE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的情况,通过分析参与者的背景、动机、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方向。

美国产学合作教育搞得好是与其产学研理论的超前性研究分不开的。早在1971年,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就组织编写了《合作教育手册》,对于推动美国的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一、国内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主要的探索及成功的范例 1、办学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协议订单式,二是校企合一式,三是校企股份合营式。其中以“协议订单式”最为普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采用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及双方的责、权、利,使松散型合作紧密持久。 (1)协议订单式:“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煤矿企业,签订协议,“委托培养”高职生、中职生、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部分培养费用,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他们高度赞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矿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结合、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职业技术教育》05.4)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办学模式多采用协议订单培养模式。如,顺德梁銶琚中学(职业中学)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三个原则,与各镇供电所、顺德机电安装公司、永通机械厂、广东美芝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

能保障其正常运转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

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肇立春 (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做法,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异,寻找途径,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大有稗益。 一、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l.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培养目标十分明确,而且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二是无论是教师配备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三是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学生进行的是有薪的工作,不同于过去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那种只能旁观不能动手的方式。四是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五是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这种形式有别于其他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之处在于:一是学校不再隶属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二是校企合作成为内部事务,不再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三是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学校发展。 4.企业独立创办学校。这是一种完全由企业掌控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过程的方式。其特点:一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二是学校是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融为一体。三是学生进校时同时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徒工的身份,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例如举世闻名的奔驰公司在国内设有多所职业学校,所招学员毕业考试合格才能在企业当专业工人,不合格者可再学习一次。还不合格者则予辞退。 二.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重要经验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笔者认为其主要经验在于: l.坚持立法保障,以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开放视为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5964229.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校企合作研究报告样本

校企合作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王正雄周轮 【摘要】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立好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着力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企业实习的瓶颈难题。我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研究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9月总课题组向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院校发出了邀请,恰逢我校正在谋求专业的发展,积极与企业共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为此我校于10月向总课题组申报了子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实践研究”。11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总课题组和全国科管委(教科研办〔〕205号)联合行文批准了我校王正雄同志申报的课题(立项批准号:GKA10205)。1月总课题组和全国科管委根据我校的研究条件,确定我校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示范单位”。为确保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学校副校长王正雄同志任组长及学校教务主任、实训中心主任、管理专干、汽车专业教研组长、长寿区北城汽修厂厂长、技术总监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该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本课题在重庆市、长寿区教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总课题组、重庆市教科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

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经过历时两年( 11月—10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课题组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提出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激励点的寻找与把握,而校企合作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如何从管理机制层面上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效度进行把握,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从重庆市内外许多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能够看到,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并不难,困难的是基地建成后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和运行机制的稳定性。因此,在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经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实训基地建设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稳定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实训基地。按照汽修行业生产一线的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大力培养适应企业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实现校企双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是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报告最终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报告(最终) 1、校企共建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既是专业建设机构,又是技术研发机构。作为专业建设机构,现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1份、开发理实一体课程7门、课程标准4份,校本教材2 本,共同制定教师培养计划1份,并已为学校培养推光漆教师4 名;由3名工艺美术大师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每学期不少于60学 时;制定学生岗位实训综合评价体系1份。作为技术研发机构, 使个别优秀学生得以跟随大师由一般性生产转向推光漆器研发设计和文化传播。 2、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教学车间3个,分段轮岗实训生产车间6个。在学生完成基础阶段学习以后,根据其技艺水平分配到不同岗位上工作,熟练一个岗位,流转一个岗位,最终成熟一名师生。现已轮岗实训师生1200人天。 3、校企共建“班级授课制”与“现代学徒制”,共同推动了民间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基本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工艺的系统、科学、有效传承。工艺美术(推光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也于xx年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评估认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亮点二:校企深度融合,成立企业冠名班,践行“现代学徒制”。 全文结束》》年9月我校焊接专业与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班一“上海船工班”,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

试点,收效甚好。随后,在数控、工艺美术、酒店管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之中。校企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在企业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主要由企业制定了“学徒实习计划”。其中,实习内容、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主要由企业实施。目前,我校有4个专业,6个班参与现代学徒制,学徒数270人左右,合作企业6个。企业冠名班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条件,企业视冠名班学生为自己的“准员工",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同度高,企业有确定的师傅岗位薪金、学徒津贴,师徒生产效益归企业,80%的学生毕业后就地就业,有较强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学徒实习内容是企业当下生产任务,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更能融会贯通,学徒过程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计划、内容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课程设计成“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徒项目课程”。 亮点三:将企业生产的部分工段引进学校,将企业高峰时段的部分工作学校分担。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校企若即若离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解决实习和生产矛盾的途径,也就是说生产性盈利和教育性盈利不但难以共赢,往往还是冲突的。企业让学生实习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企业当然不愿意。我校为建立科学长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高度融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此项改革,作为浙江省首批开展“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学校,已先后在绍兴、宁波、嘉兴开班,累计培训数百名企业员工,成效显著。 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谈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校企合作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学员和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将在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 1.吸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专业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为本专业提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如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确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摘要:根据不同的合作类型与合作层次,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与发展措施十分重要。通过分类梳理与层次研究,提出深化合作的策略,以延长合作生命周期为手段,以达到共利多赢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分类;层次;生命周期 当前,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校企双方不再仅仅局限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低层次的合作,己逐步拓展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及核心技术的协同研发等更深层次的合作领域。 1.层次剖析 校企合作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融合,通过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达到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所在,更是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1.1 分类 通过分类梳理及研究,才能分析比较各地区、各院校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深化合作的因素,有的放矢,使合作更高效、更全面。 按校企合作的主导方式,分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主要包括政策制订、指导职教园区建设、协助职教集团建设等方面;企业主导型主要有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等;学校主导型主要有工学交替、产学研、教学工厂、校企互动等。 按参与合作的学校,主要分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其他院校。中职学校在合作中要与高职院校衔接,与普通高校协作,强化教师培养,使教师成为双师型,既懂教学,又会技能,在做好新技术科研的基础上,强化教学与新材料、新工艺推广,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实践与服务机制。而高职院校重点是强化课题合作、项目合作,以点带面,全面参与并深化合作。 按合作方的多寡,主要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按合作实施地点,主要有企业内、院校中、社会上。按合作所在区域,主要分本地型、跨区域、全国性。根据合作的主要功能,主要有教学型、生产型、科研型。 1.2层次 通过分层次研究,才能透视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本质属性,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合作层次,取得显著成果。 按合作的策略,分为战略性与战术性。按合作的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年全国GDP增速为6.9%,政府努力推进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出口向消费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要求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吸收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帮助缓解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要求高校定向培养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帮助实现根据自身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成为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校企合作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依存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发达国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已经非常普遍,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均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了学校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1] 加强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将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保障企业未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2] 二、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理念认识不足[3] 目前国内形势,企业及学校均存在对校企合作的共赢化模式认识不足的现状。对学校来说,学校在教学上常常存在“固定模式”的观念,对于校企合作往往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反映在行动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坐等企业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对技能人才严重依靠的炼油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希望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娴熟,可以尽快上岗的人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运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所以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常常处于消极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者功利性的投资。 2.众多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答:学生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工作需求为研发和教学出发点,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路径,采取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引进合作方主持开发的CDIO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努力造就移动互联网企业急需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软件外包人才。 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习、生活,在三年级嵌入企业专业课程,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四年级在青岛软件园区或指定园区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生活(第七学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训,第八学期推荐到国内外大中型IT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 4.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相比一般专业为什么学费偏高? 答: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合办专业主要投入如下: (1)课程改革及授课教师培养。我校将引进合作方IT实训课程体系移动智能开发方向课程,使之与原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以创新我校移动智能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届时合作方将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案例、实训课程以及教学教法培训。

(2)教学过程的外聘专家指导。合作方将充分发挥其校企对接桥梁作用外聘教师专家、有移动智能开发项目开发经验技术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对教学过程部分课程进行支持。 (3)教学过程协作体系实施。合作方将根据实际合作教学情况派遣专门技术人员,从学术教学、教质管理、实习实训、就业对接等多方面全程协助我校进行人才培养。 (4)标配机房等专业基础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对开发环境、外文版软件、相关设备等都具有特殊要求,需要建设专用机房及专门购置相关软件。 (5)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我校将与合作方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包括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训场地、软件工厂和专家指导老师。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和学生实训实习以及学生就业对接等。 (6)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建设。联合共建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以实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与就业员工之间的网络交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7)其他投入。需要引进合作单位案例和实训课程的知识产权,需要配合合作单位不断根据软件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研发新的案例和实训体系,并由合作单位高质量推荐学生就业。 5. 学生毕业后颁发那里的毕业证书?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这些国家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为解决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1.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1 德国“双元制” 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 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它的任务是实施文化和与专业理论知识的 教育;另一元是企业等实训场所,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岗位、职业技能 方面的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1)学生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场所接受职业 教育和培训,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2)企业参与度高,针对性强。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专业委员会,双方共 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 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同时,德国明确规定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免交部分国税。 1.2 美国“合作职业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职业教育实施办法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普通教育课程,另一部分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做实际工作。其主要特点:(1)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 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学校派教师指导、监 督学生的生活及工作,负责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工作。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报酬,安排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进行安全操作,评定学生的劳动态度、 工作质量等。(2)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1,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校承认学生在工作中所得的学分。 1.3 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该模 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面向职业资格准入,具有统一教育和培训 标准,强调终身教育,充分体现“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1)生源广泛,学制灵活。“TAFE”学院的招生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建立了“学习—— 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2)注重实践教学。(3)行业 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密切合作,全程参与。(4)拥有深厚专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 队伍。 1.4 “日本“产学合作”模式 日本的“产学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一种 为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主要为:(1)双结合。定时制高 中同企业的职业训练机构合作,学生既是定时制高中的学生,又是职业训练机构 的受训生。 (2)三结合。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及职业训练机构三方合作,普通课在函授制高中里学,一部分专业课在定时制高中里学,其余的专业课和实习在 训练机构进行。(3)委托培养。新录用的初中毕业生到全日制高中脱产学习,组织 专门的班级,企业须提供设备和派出讲课教师。 (4)巡回指导。企业在职人员每周花一个白天,三个晚上到校学习,同时高中教师到生产现场巡回指导,确定学生 的实习学分。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全面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进行调研,找到了实际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问题,并以此为借鉴,进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 学院经费紧张,政府支持不足 校企合作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经费和校内外师资力量等作为支持,这样巨大的开支与学校目前自有经费的微薄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校受经费的不足的影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处于相当被动的状况。 2 校企合作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不能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约束,学校处于被动状态 现阶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仍然存在学校方面热情似火,主动出击,企业反应冷淡,高高在上的尴尬情况。例如: 2.1突然人事变动,造成校企合作突然“断链” 职业技术学院分管集团公司副总因工作需要调任其他集团,原达成的派学生至矿进行任职实习、顶岗实习等合作意向暂时不能执行,需要学校新任分管副总重新协商。 2.2企业基层管理者校企合作意识不高,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 某公司作为学院的校企合作单位,其高层领导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各项事务,包括:实现校企互聘、参加专业研讨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然而,其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基层管理者执行力不强,缺乏应有的校企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在某次学校专业老师多次与该企业人力资源处部门管理者提前确认学生认知实习时间、地点、学生人数的情况下,实习当天该公司某分公司没有进行任何接待准备,最终该次认知实习被迫改为学生参观其分公司场地及设备,半天时间就匆匆结束。 2.3没有规范、具有约束力的培养标准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