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期末模拟试卷

哲学期末模拟试卷
哲学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政治期末模拟试卷(生活与哲学)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蔡元培曾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指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这说明( )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②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有人曾问哲学家罗尔斯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他说:“一个没有人去思考形而上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社会。”这一观点在强调哲学能够( )

①使人善于思考,增长智慧②提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③丰富时代精神④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段话告诉我们( )

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 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③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4.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自然观上坚持辩证法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把几何学与代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解析几何。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学习哲学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好哲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要学好、用好哲学

D.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要认真学好具体科学

5.《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物之本原也”;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者是在思考( )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②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③思维与存在是否相互决定④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6.英国管理学家霍金森说:“哲学的任务在于它必须先于行动。倘若哲学家不能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就应成为哲学家。”这一观点强调了()

A.管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C.真理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哲学对管理实践有指导作用

7.黑格尔在谈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时, 曾把具体科学比作鸟儿在蓝天中自由翱翔,把哲学比作在夜幕降临时起飞的猫头鹰,它的使命是追寻其他鸟儿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黑格尔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B.哲学具有反思的特点,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8.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这段论述表明(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9.下图漫画中的大学生“村官”( )

A.不知道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不懂得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忽视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背离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0.文人云: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再现

②地上之山水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的内容

③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主观映像

④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脑子也是“用进废退”的,下棋打牌、读书看报、笔耕著述、思考问题,意在健脑,“勤于用脑”与“勤于锻炼”同样重要。脑子“用进废退”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④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2.2014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的获奖理由是: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发现。他们解决了一个困扰科学家和哲学家几个世纪的问题——大脑如何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一个地图并为我们导航,也就是控制方向感的细胞群。这一研究成果证明( )

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

③大脑细胞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④人脑细胞具有制约意识活动的功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2014年12月19日,国家统计局依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订: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8019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9174亿元。这告诉我们(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反复实践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雄安新区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材料所提要求的唯物论依据是:( )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16.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这一事实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7.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8.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永恒定律”的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19.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出现漫画中的结局,可能是( )

A.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B.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

C.以为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D.以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21.中医《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③“未病”与“已病”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未病”与“已病”都要重视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23.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这表明人类思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科技创新

B.文化创新

C.实践创新

D.制度创新

25.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有( )

①善与恶相互对立②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④善、恶的积累必导致相应的质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我国刚刚全面步入4G网络时代,还有很多手机用户没有感受到,5G又来了。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这表明( )

①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④后出现的事物才是真正的新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席卷而来。然而,共享汽车会面临着汽车牌照困难、充电桩不足等困难,发展过快,会造成停车位等公共配套资源进一步紧张等问题。虽然共享汽车还不成熟,阻力也不少,但资源共享,仍是大势,共享汽车一定会慢慢成熟起来。材料体现的道理有( )

①新事物出现符合客观规律②规律虽然存在缺陷但可以逐步修正

③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④新出现的事物都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8.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该节目旨在通过比赛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使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意味着抛弃传统,不迷信权威

②辩证的否定是肯定中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③创新与继承在互不相容中推动着事物发展

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9.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这句话说明了( )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30.如今,很多民间工艺已经瀕临绝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这并不完全是坏事。生产力发展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如果一些工艺不随时代变化,被淘汰是正常的。但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没有个性,缺少艺术性。在享受了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往往又会回归传统工艺,这也是进步。材料说明( )

A.发展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

B.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C.从长远看,发展并不一定是前进的

D.相较于传统工艺,现代工业已不具优势

31.2017年3月24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对2018年度起日本学校使用的教科书的审査结果。新版教科书未明确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妄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对此,中方敦促日本政府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不要以错误的历史观误导下一代。这告诉我们(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人们认识水平差异的影响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

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随着时空的推移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骑自行车上班。自行车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被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骑自行车还能“骑”出健康,“骑”出个性时尚。人们认为骑自行车上班并不是“丢份儿”,反而是体现车主够年轻、够健康、够自信的时尚标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变化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33.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4.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一要求( )

①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通过完善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

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④表明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5.漫画“好大的手笔!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6.钱钟书先生说过:“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事物的属性会随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做出合理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7.近几年,在社交网站出现了许多仿成语形式的编造词,如根据“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喜大普奔”,根据歌词“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提炼而出的“人艰不拆”等。网络编造词获得青少年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不少语言文字专家的质疑。这说明( )

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会有不同

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需遵循事物客观规律

③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8.当我国从高速发展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时,人们也面临着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转变。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在可物化的指标之外,也要追求健康、安全、个性、闲暇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从哲学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

①正确的价值判断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观促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9.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0.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

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1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9分)

43.近年来,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书法陶冶情操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同学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9分)

4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把推进“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有了“放管服”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才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才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才能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的理论依据。(1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哲学的指导,这体现了①②。③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④错误,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哲学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只有去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使社会健全,推动社会的发展,故①④是符合题意的。②表述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正确,材料中“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可体现该观点,应选择。②正确,材料中“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可体现该观点,应选择。③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排除。④正确,但该观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保留①②,选择D。

考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社会变革的先导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社会变革的先导等哲学知识,需要学生分析材料对选项进行判别,难度适中。

4.答案:C

解析:A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项错误,哲学并非是“科学之科学”;D与题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考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水者,何也?物之本原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论证的是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④表述正确;②③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选C。

6.答案:D

解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并都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故ABC项错误。霍金森的话是说哲学对管理实践有指导作用。本题选D项。

考点:哲学的作用。

点评:本题是设问中带“这”的选择题。这种题型在高考中经常考查,故需重视。解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搞清设问中的“这”在材料中的“指代性”,否则极有可能误选。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黑格尔把具体科学比作鸟儿在蓝天中自由翱翔,把哲学比作在夜幕降临时起飞的猫头鹰,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B正确,A错误;C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等知识。鲁迅的话在于说明真理是客观的,不管是坏人还是好人,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①②正确;③错误,真理不会包含谬误的成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D

解析:分析漫画要注重分析漫画中人物的语言。漫画情境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大学生村官手捧《基层工作指南》在指导工作, 但农民说:“这大学生‘村官’咋光看书呢? ”, 故选D。其他的都没有正确解读出漫画的寓意。

10.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地上之山水和丘壑深邃对画上之山水和梦中之山水的决定作用,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②③适合题意;①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客观存在,④是错误的,故选D。

11.答案:A

解析:脑子“用进废退”,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而②④强调物质的重要性,排除。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了人脑对于人的意识的重要性。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细胞具有制约意识活动的功能,①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③夸大了大脑的作用,错误。

13.答案:B

解析: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查修订,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说法正确;对普查结果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④说法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通过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获得认识,②说法错误,③与题意不符。故选B。

14.答案:C

15.答案:C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涉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而不是强调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离别家乡岁月多,强调绝对运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强调相对静止,体现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故入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而是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故排除。

16.答案:A

解析: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A。

17.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说明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适合题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A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C、D是错误的。

18.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永恒定律”的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A入选。B错误,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只有一个真理性认识。C 与题意无关。D错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19.答案:A

解析::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同时说明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故入选。③选项观点错误,人类认识的反复性不能决定真理探索的过程性,故排除。④选项观点错误,并不是实践的认识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排除。

20.答案:B

解析:漫画主要说明了没有尊重客观规律,没有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选B。

21.答案:D

解析: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两者都体现了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故选④;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故选②。

22.答案:B

解析:题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指的是关键部分的功能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B项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A项体现的哲理是量变与质变关系,不合题意,不能入选;C 项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合题意,不能入选;D项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不合题意,不能入选。

2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桉树在澳大利亚受天敌的危害,生长缓慢而成为优质木材,引进美国后,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变成了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这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善于

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③正确;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桉树由优质木材变成了“废材”,说明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正确;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变的,本质之间的联系是稳定的,①错误;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一经建立,也是客观的,②错误。故答案选D。

24.答案:C

解析:创新是科学的本质,也可以说是文化的生命。但人类思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能在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在于实践创新。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也是思维和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因此,恩格斯这句名言的含义是说,实践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25.答案:C

解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善与恶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对立,同时题中强调善与恶的积累到一定程度都会发生质变,说明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故入选。②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善恶的积累都会最终导致质变的发生,而没有强调善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排除。④选项观点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不是有量的积累,必然有质变,故排除。

26.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5G是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强大生命力,终将取代4G,这说明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②符合题意,5G是在4G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4G的完善和深化,这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说法错误,新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而是既肯定又否定; ④说法错误,后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不能以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事物和旧事物; 故本题选A.

27.答案:B

解析:“资源共享仍是大势,共享汽车一定会慢慢成熟起来”这体现了新事物出现符合客观规律,①正确;规律不存在有无缺陷的问题,②不选;共享汽车发展是一个趋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问题,这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③正确;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未必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

28.答案:B

解析:通过创新古诗词传播方式使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体现了肯定中有否定,体现了辩证法的批判性、革命性,②④符合题意;对传统和权威要批判继承,不是完全抛弃,①错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③观点错误。

29.答案:D

解析:材料既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启示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①③两项符合题意;量变积累到一定的度才能引起质变,②项表述错误;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量变和质变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的重要作用,④是错误的,故选D。

30.答案:A

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正确,B、C错误。D说法不符合实际,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各有自己的优势。

31.答案:B

解析:中曰两国政府对于历史态度的不同,并且“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肓国民,不要以错误的历史观误导下一代”表明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故②③正确;①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32.答案:D

解析:现阶段人们之所以觉得骑自行车上下班并不“丢份”,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就是说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因此D正确;A、B不符合题意; C的说法错误。

33.答案:C

解析:尊重群众意愿不是取得实践成功的充分条件,还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故排除②。③选项错误,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告诉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①④选项入选。选C。

34.答案:C

解析: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种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通过完善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②③适合题意;①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5.答案:D

解析: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漫画反映了对以城市污水”“写出”的城市经济成就,三个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的“字”好,城市污水再臭也无所谓,并对此津津乐道;有人认为城市污水“太臭”,却选择观望和默默忍受;有人认为以城市污水带来的经济繁荣“太臭”愤而逃离。这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②④正确切题。①

③与题意不符。

36.答案:C

解析:吃葡萄的两种方式以及人们对这两种方式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②④符合题意。事物的属性具有客观性,不会随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变化,①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③与题意不符。

37.答案:A

解析:人们对待网络编造词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价值判断的差别,①正确。不少语言文字专家质疑,是因为网络编造词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②正确,③不符合题意。同一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没有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④与题意不符。

38.答案:C

解析:人们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而转变是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故①正确;题干指向人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随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而不是指向不同人之间的差异,故②不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只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起促进作用。

3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思维和存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反映了思维可以对存在做出正确反映,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将研究结果用于临床试验治疗疾病,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正确;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才能直接改造世界,①错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③中“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故答案选D。

40.答案:D

解析: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故排除选项A;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上述材料体现的应该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二、材料分析题

41.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高考制度不断进行改革。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四十年来,招生制度及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四十年来,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42.答案:①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一些人失业。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质,管好用好机器人。

43.答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它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来认识学习书法的必要性,而不是简单地用“键盘”否定“毛笔”。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看,“毛笔”的优点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的。所以,学习书法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解析:审设问可知,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进行分析,首先,必须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方法论要求是什么;然后,依据材料可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方面组织答案。

44.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国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国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说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推动了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也带动了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哲学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④刻舟求剑 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2. 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 A. 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实践决定认识 C. 事物是发展的 D. 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四季更替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牵一发而动全身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使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注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山峰——各拉丹东雪峰。回答5—6题。 5. 长江流向漫长的变化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 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C. 客观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D. 事物的发展变化千头万绪,毫无秩序可言 6. 长江流向由西向东的变化历经5000万年,这说明() A. 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B.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D. 要推动一切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与进步

哲学生活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定边四中第二学期2015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分析 高二政治备课组

2013---2014学年定边四中第二学期2015届高二年 级 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一)对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次考试范围: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的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量:共2大题,其中单项选择26题,非选择题4题,共40分。(二)试卷整体特点: 整套试卷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每一单元的题量相当,分为26个单项选择题,5道材料分析题。既有客观性试题,也有主观性试题,这样的命题方式从一定意义上避免学生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夯实基础。 试卷命题依据教材、贴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书本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哲学生活的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还适当考查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突显学科主干知识考察。整份试卷的知识覆盖面符合期中考试命题要求,有一定的区分度,又有一定的考试信度,体现试卷的测试功能。 2、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结合我校考生情况,考试命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对能力考核渗透到试题的审读、分析、判断、评价及论述的全部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本学科基本的素质要求。目的是强调基础,引导学生守纲固本。 3、围绕重点,重难交织。在试卷的命制过程中充分运用组合选择形式对重难点的考查

二、对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通过对高一年级政治试卷的认真审阅,分析试题、对照参考答案,找出学生答题中的 差距,以下便是分题对其进行评析,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其原因以及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的办法。 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6小题,52分。该大题以哲学生活作为背景材料的有7小题,这样的命题趋向基本符合中学政治学科的特点,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题的总体难度较适中,但由于本届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对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缺乏必要的记忆和理解,造成学生的错误集中在第7、8、13、22、26小题上,另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透也是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本大题抽样平均得分23分,难度系数0.6左右。 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共5题,以下就每小题的答题情况作具体分析: 第31题为基础题,绝大部分学生回答尚可,说明了学生对教材这部分内容记忆较为清晰。答题形式较为合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回答有针对性,层次较为清楚,条理较为清晰,能按要点答题,且有适当的展开。该题总分10分,学生试卷得分在3至6分范围内,得分率一般,有一部分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存在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体现出基础知识薄弱。 第32题为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总分10分,在答卷情况看,回答该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回答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对于第二要点如何理性网购回答的不够理想,本题的平均得分在3至5分左右,得分相对较低,体现出学生对课本的熟悉掌握较差。。 第33题满分10分,考察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一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明确表述,出现条理不清晰,逻辑性不强,语言表达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地运用政治学科的一些专业术语回答问题等现象,只有20%以下的学生语言表述较准确,思路清晰。因此,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从得分情况看,该题大多数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无法灵活应用知识。 第34题满分10分,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大多数在4至6分左右,,学生只要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就能较好地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打好基础尤为必要。 三,存在的问题 1、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如选择题第16题反映出学生概念混乱,这些教材的基本知 识点学生仍不能顺利理清。 2、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差。如选择题第7题学生不能分析唯物论包含的知识。 3、不会答题,答题规范欠缺,随意性强。有学生答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乏层次, 语言逻辑性差,不分段,没有序号;不懂政治术语的运用,口语化严重,错别字多。或只有 理论没有材料,或只有材料没有理论,不能做到理论与材料一一对应。

2018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2018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哲学与人生》试卷 卷号:适用班级:16级所有班级成绩: 一、选择题(最符合题意的一个)20分: 1、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 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发展道路 D、现实依据 2、决定成败的在于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符合() A、自己的客观实际 B、自己的人生规划 C、自己的人生理想 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时间 B、空间 C、运动 D、静止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体现了() A、人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5、“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 A、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自己 B、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在大大小小饭店,为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会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扔掉的不是一双双的木筷,而是一片片的森林。体现了()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8、下列选项不属于规律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勾股定理 C、红灯停绿灯行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哲理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出真知 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0、漫画“一万个零不抵一个一”说明了() A、只要耐心等待,机遇总会来的 B、人生发展需要人生规划 C、自觉能动性使人区别于动物 D、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说明了() 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B、认为人有特殊的能力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成语“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1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14、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A、唯心主义哲学 B、普遍联系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5、贝多芬失聪开始创作《命运交响曲》,在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等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B、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 遇C、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不能相互转化 D、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16、下列有关矛盾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成语“自相矛盾”就是辩证矛盾 B、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可回避 C、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矛盾的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7、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应该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排斥④和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8、寓意故事:《小马过河》强调的哲理是() 寓言:小马过河松鼠:深!老牛: 浅!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B、天赋决定能力和才干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高中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5.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7.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丢掉了饭碗。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完全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 D.思维方式不同,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 8.“徜徉于山林水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虽然以前我国只把春节设为公众节假日,但中国人历来也十分重视清明、端午、中秋节传统惯日,这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的影响。 A.深远持久 B.潜移默化 C.积极向上 D.消极被动 10.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类诗句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

2019-2020年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19-2020年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期末测 试卷附答案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84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2、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3、《半月谈》载文指出,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 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哲学依据是() A、整体的功能等于个部分功能之和 B、当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C、整体有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 胡锦涛指出“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从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 .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 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6.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幼师《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杨晓丽考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青年学生应当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要做到知行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制订一份科学可行的行动计划,以计划落实来保障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计划内容: (1)分析自己现有条件,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对自己形成正确判断。 (2)确定发展目标。 (3)制订详实行动计划。 (4)认真落实行动计划。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后,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的内涵,更要帮助学生自觉运用哲学来指导行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学生的素质,透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本次考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学生大多行文顺利,完成了600字左右的文章。由此可见平时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学抓得比较紧。 二、缺乏应变能力 从试卷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对试题的变通能力。部分学生在抄书上的知识点太多,而自己的特点、目标含糊不清,将课本知识用到具体的环境就茫然。 三、表达能力还需提高 部分学生能写出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的文章,但是多数学生文章内容较为平淡,或者把以前课文案例硬搬上试卷,这说明学生思路还不开阔,想象能力不强。

四、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 从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卷面整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开始填写姓名、学校就潦草,这说明平时就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今后的教学建议 一、回归教材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须回归教材。不仅要让学生熟悉考点,还要让学生熟悉、明确教材对这些知识、原理的阐述、例证,对课本上出现过的小探究,都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过一篇。回归教材,必须下真功夫,切忌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 二、整理和归纳 要高度重视对教材的整合和概括,构建知识树,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以热点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整理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规范化训练 规范化训练,是逢考必讲的老问题,但从答题的情况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各校要高度重视,强力行动,务求实效。 四、调适心态 师生双方都要调适好心态,过于消极、悲观、焦虑、亢奋、埋怨不利于水平的正常发挥。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某地区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我们行动的依据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发展的观点 C、认识的无限性 D、矛盾的观点 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4.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数控、机电、电子商务、高铁乘务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5.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科学的本质是( ) A.创新 B.发明 C.思维 D.创造 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9.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0.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1.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 A.比较分析法 B. 矛盾分析法 C. 分析综合法 D. 类比法 12.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13.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14.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我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 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答案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班级:姓名: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2016-2017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政治期末试题 命题人:王健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下列是2011年10月的重大新闻报道,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12日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 ②6日苹果前CEO乔布斯去世,当日苹果股价下跌5%。 ③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④11日中国男足国家队在2014巴西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 0-1不敌10人伊拉克 队,出线告急 A.①③ B.②③④ C. ②③ D.③④ 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材料主要强调( )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 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 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 江西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 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政治试卷分析58384

政治试卷分析 高三政治组 一、试卷总体分析 1.考试内容。本次考试的知识范围是高中政治四本必修课程,选择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大部分知识点和当前主要的知识背景。问答题主要涉及到经济生活中的财政政策、公平与效率、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政治生活中的国际关系、政府,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哲学中的唯物论、认识罗等知识点。时政背景主要是涉及到中印关系、山东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制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等。总体来看,考查知识点多,分散,背景新颖,阅读分析量大,符合高考的特点。 2.试题特点。(1)选择题注重了对各课知识的普遍考查,突出了“全面性”,体现了第一轮复习“全面、完整把握基础知识”的特点和要求。(2)结合时事热点来考查,突出“四种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综合。有六道题兼跨两课,体现了第一轮复习在全面巩固基础知识之上的稍稍拔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3)选择题中的组合选择题数量多,而且设问方式“归纳类”过多,没有“演绎类”,导致试题难度有点大,对应届学生来说难度有点过大。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部分。学生的错题集中在:第10、12、15、17、21、24题等题目上,从出错原因看:(1)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复习中存在盲区。(2)知识不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2.非选择题部分。(1)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形成体系,对知识的系统把握不够,以至于答题时联系不到相应的理论,或者答非所问,难以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突出表现是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知识相互混淆以及和哲学常识混淆。 (2)主观题答题时的能力意识和能力差:特别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各自要求的规范性、一般性要求在答案中反映不出来。 (3)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失分。①看不清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如第27题第(3)问,将“政治学道理”忽略了,答成“经济学道理”。第26题第(2)问,将“政治常识”错答成“经济常识”。②题型上失误。如第28题第(1)问“正确性”答成“意义型”或“体现型”。③个别学生的主观题卷面意识不强,书写比较零乱。 (4)很多学生的市政背景知识积累少,无法全面理解时政材料背景,直接影响答题。能力较差。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要在第二论复习中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注重在中观和宏观上的把握,在体系中强化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力争消灭知识盲区。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高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结业试卷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题号 1 2 4 5 6 7 答案 题号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 3.人类积极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君子之交谈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的D。主动热情 7.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高二文化生活期末试卷

[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高二文化生活期末试卷 绝密★启用前《文化生活》期末考卷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单选题 1、“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片洁净;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如今公益广告已成为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2、人才是立国之本,教育乃强国之路,教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世界物质、文化的传承延续中具有特定的功能。这些特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它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特定功能 B、它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强大功能 C、它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D、它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准确的科学信息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据此回答下题。 3、快城市,主要是指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快。慢生活,主要是指成都市民有安逸的心态、休闲的生活节奏、快乐的生活质量。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这种理念,并加入到休闲的生活方式中去。这反映了①文化会影响人的生活方式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发展④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品茶是成都慢生活最具典型象征的生活方式。 四川人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括茶俗、茶礼、茶艺和茶理等在内的茶文化。成都市民在茶舍里品茗、看报、聊天,享受休闲安逸的生活。这说明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④

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文综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_________、相互_________、相________的关系。 2、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规律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本身、、的联系。 4、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5、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代替 _ 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简而言之,矛盾就是。 7、_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8、是认识的来源。 9、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二、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2分)注意: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于下列表格中,否则不予计分。 1、关于“机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遇是外因,是条件 B、不需要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抓住机遇 C、得到“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 D、机遇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2、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夸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4、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5、下列不能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 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6、“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7、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名字是否新颖 8、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D、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9、“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体现了什么联系()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因果联系

文化生活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2分,共54 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企业进行生产 ③观看文艺演出 ④参观历史博物 馆 ⑤网上评议政府活动 ⑥参加学雷锋精神活动 A.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③④⑥ D .③④⑤ 2.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这是一种 文化。( ) A.社区 B .都市 C .校园 D .网络 2012年6月13日,是我国第7个“文化遗产日”,以“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为主题。设 3.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 A. 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的程度 C.语言和文学部分 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4.今年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保护文化遗产①有利于树 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的必然要求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立“文化遗产日”,就是要使文化遗 产保护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据此回答3-4题。 B .人们受教育 D.人类全

5.2012年10月3日,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了一年的重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会登 咼、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这说 明 ①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 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 火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 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支持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 推动发展的功能。”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先进文化会促进社 会的发展 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④ D.①②④ “亲,外面好冷,请随手关门”这是我校一教室门口贴出的小标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 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回答 8--9题。 7. 上述材料说明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 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A.②③④ ③ B.①③④ D.①②④ C.①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