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课件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课件

一、引言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佳作。此诗描绘了春江傍晚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叹。本课件将带领学生们一起领略这首古诗的魅力,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与欣赏。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惠崇的生平事迹和苏轼的文学地位,为理解整首诗提供背景。

2、诗歌解读: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了解每句诗的含义和整体意境。

3、重点词语解释:对诗中出现的生僻字和特殊用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和答疑解惑。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提问质量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2、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成绩。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水平。

六、结语

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欣赏《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古诗三首》课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古代的诗词歌赋,民谣俗语,传说故事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二、学习《登鹳雀楼》

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1、听录音,注意听录音时的一些细节,如:诗中的平仄、押韵、语调等。

2、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的时候要按照诗的节奏来读,要读出韵律来。

3、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并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再读一遍,加深理解。

5、总结: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接下来,我们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1、听录音,注意听录音时的一些细节,如:诗中的停顿、重音、语调等。

2、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的时候要按照诗的节奏来读,要读

出韵律来。

3、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并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再读一遍,加深理解。

5、总结: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追求。

四、学习《夜宿山寺》

我们学习《夜宿山寺》。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1、听录音,注意听录音时的一些细节,如:诗中的停顿、重音、语调等。

2、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的时候要按照诗的节奏来读,要读出韵律来。

3、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并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再读一遍,加深理解。

5、总结:这首诗描绘了夜宿山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山寺的美丽和宁静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淡泊和超脱之感。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研究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备受瞩目。本文将从抒情委婉、自然质朴,物我互化、情境交融,语言凝练、浅显自然,叠字传情、用字工整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抒情委婉、自然质朴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委婉、自然质朴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和追求自由、爱情的渴望。其中一首《回车驾言迈》中写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衬托,通过“茫茫”、“摇”等词语,表达了人生路途的艰辛和无助,抒发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

二、物我互化、情境交融

《古诗十九首》善于通过物我互化、情境交融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例如在《明月皎夜光》中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诗

人通过描写明月、促织、玉衡、众星等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感怀。

三、语言凝练、浅显自然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凝练、浅显自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青青陵上柏》中写道:“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诗人通过描写青青的柏树、磊磊的涧石等自然景物,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慨。

四、叠字传情、用字工整

《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许多叠字和工整的字词,这些手法不仅使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还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例如在《西北有高楼》中写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这些叠字和用字工整的手法,让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优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高楼的赞美和对情调的追求。

五、《古诗十九首》对后世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后代众多文人墨客。具体来说,《古诗十九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诗歌创作手法的启示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手法极具创新性,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中,抒情委婉、自然质朴的手法被后来的诗歌创作者所继承和发展;物我互化、情境交融的手法为后代诗人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语言凝练、浅显自然的手法影响了后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叠字传情、用字工整的手法为后代诗歌形式上的优美提供了借鉴。

2、对思想情感的开拓

《古诗十九首》以其深刻的思想情感,开拓了后代诗歌的思想领域。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和追求自由、爱情的渴望,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影响了后代的爱情诗、抒情诗等诗歌类型的创作。同时,《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也成为了后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

3、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风格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见长,这种文学风格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古诗十九首》以其自然质朴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后代诗歌的审美标准。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情感,成为了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不仅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也深刻影响了后代诗歌的审美标准和思想情感的开拓。《古诗十九首》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界碑,其艺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述评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的重要作品,标志着生命意识觉醒时代的到来。然而,这个作品最初是匿名的,并且由于时代的原因,它的作者是谁一直存在争议。在20世纪的研究中,这个问题引起了学者们

的广泛。

在20世纪初,许多学者开始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研究。他们

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然而,对于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诗歌可能由一群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变革中未能进入权力阶层。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新文学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

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他们通过比较诗歌中的内容、风格以及与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和有关史实,试图找到更准确的答案。尽管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但大部分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古诗十九首》

的作者可能是汉末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此外,这个时期的一些学者开始《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生命意识。他们发现,这些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思考,与汉末文人的心态转变密切相关。这些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它们不仅揭示了文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20世纪后期,随着文学批评方法的不断发展,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这些诗歌。他们从文本的内在结构和形式、主题、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古诗十九首》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工具。

总的来说,20世纪的《古诗十九首》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文本解读到后来的生命意识研究,再到当代的文化批评,《古诗十九首》始终是学者们的焦点。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汉末文人的心态和情感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的新视角。在未来,《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有创新性和深度的研究成果出现。

《咬文嚼字》课件

一、导入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的文章平易自然,某某的文章雕琢润饰,某某的文章咬文嚼字。那么“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它又包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来了解这个成语的内涵。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早期在武昌方言学堂、北京大学攻读英文,学过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等多种外国语言。30年代起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文艺》、《谈修养》等。

2、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饕餮()文化()诠释()滑稽()

(2)解释下列词语

咬文嚼字:

穿凿附会:

断章取义:

滥调文章: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文字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因此,写作必须刻苦学习语言文字,做到字斟句酌,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学创作切忌模糊、冗赘和做作。文章中作者以明白晓畅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情真真,其理切切。同时文章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与实质,引导人们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

2、文章结构如何划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明确:全文共九段,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5),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第二部分(6—7),说明文字的直感作用和联想作用;

第三部分(8—9),说明善用文字的标准。层层深入,条理清晰。最后作者从“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并非教人骑驴顾推磨”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学创作应有的精神和方法。全文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文字精练,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与实质。

四、学习本文的难点:如何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与实质?

1、“咬文嚼字”的字面意思是?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在章句上斟酌。

2、古人有些“说人笑谈”,有些“谈虎色变”,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而言,“说人笑谈”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引用这些材料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特点是涉及很多人往往只指出某一个人的失言狂妄可笑而不涉及其他方面;目的是阐明运用文字同思想感情的关系密切,“字面上挤干净了水分后”才会准确鲜明生动;写法是运用事例论证法,引经据典,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注意;作用是引导人们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

3、“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怎样理解“咬文嚼字”与艺术的严谨性之间的关系?作者举郭沫若改字的例子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古诗十九首》的人本转型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与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从人本转型的角度来探讨《古诗十九首》的内涵和意义。

在《古诗十九首》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人类基本需求的和追求。这些主题的探讨和呈现,既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体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古诗十九首》中对于个体情感的深入描绘体现了人本主义转型的特点。这些诗歌中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友情、离别、生死等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个体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这些情感的描写不仅符合现代人本主义思想,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理解。

其次,在《古诗十九首》中,作者还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个体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这些诗歌中对于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这些诗歌中呈现出的个体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符合现代人本主义思想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后,从文学角度来看,《古诗十九首》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其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不仅符合当时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也体现了人本主义转型的特点。这些诗歌中运用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及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这些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本主义转型特点体现在个体情感的深入描绘、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以及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人类基本需求的和追求等方面。这些诗歌中呈现出的个体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强调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等思想,不仅符合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课件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课件 一、引言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佳作。此诗描绘了春江傍晚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叹。本课件将带领学生们一起领略这首古诗的魅力,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与欣赏。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惠崇的生平事迹和苏轼的文学地位,为理解整首诗提供背景。 2、诗歌解读: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了解每句诗的含义和整体意境。 3、重点词语解释:对诗中出现的生僻字和特殊用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和答疑解惑。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提问质量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2、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成绩。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水平。 六、结语 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欣赏《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古诗三首》课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古代的诗词歌赋,民谣俗语,传说故事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二、学习《登鹳雀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教案

《惠崇春江晚景》 教材解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一首杜甫的古诗,大家背过了吗?学生齐背。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这首诗大家掌握得不错,给自己鼓鼓掌。诗中杜甫描写了初春的景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春景色的古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古诗的掌握情况,引起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2.认读生字: huìchóng tún 惠崇豚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交替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惠: 书写指导:注意字体的书写顺序。 崇: 书写指导:注意上下结构的占格。 芦: 书写指导:下面是“户”,不要少写了一点。 芽: 书写指导:“牙”横短,竖钩稍长。 短: 书写指导:“短”注意第五笔为点。 提示:动态演示笔顺的书写,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的书写笔顺,并强调易错笔画。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通过对生字字音、笔画、结构等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达到课上学会生字的目的。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设计意图】通过断句练习,学习古诗的停顿,熟悉古诗韵律,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熟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画等都有杰出成就,是古代的一个艺术全才。他一辈子三分之二的岁月过着官吏生活,早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屡次遭到贬(biǎn)斥,历任杭州、黄州等地的地方官,后来被起用,担任京官。晚年又被贬谪(zhé)到惠州、儋(dān)州等边远地区,死在常州。 他担任徐州官职时,黄河溃堤,他号召并亲自参加抢救,保全了一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刺史任内,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一百亩叫一顷),并筑堤防,人民叫它“苏堤”。至今以“苏堤春晓”闻名。 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奔放,想象丰富,不用古人用过的对事物的比拟,用多种形象来比拟事物,象串串明珠,构成了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 ①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lù sī)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③蒌蒿(lóu hā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梅圣俞诗:“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ú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想浮上来。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译诗] 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 蒌蒿已经遍地芦苇才刚刚吐芽, 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二)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课件、背景音乐、课外资料、图片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2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六、教学步骤: (一)由杜甫的《绝句》,引入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不久,在本课中,刚学习过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哪位同学会背? (学生):提名背古诗。(教师总结) 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好吗?(师生集体背诵) (古诗:杜甫《绝句》) (教师总结)这首《绝句》,描绘了一幅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山水秀丽的迷人画面。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慧崇春江晚景》。 先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等。(二)进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古诗《慧崇春江晚景》。教师板书课题。图片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介绍慧崇和他的《春江晚景》。 (教师介绍古诗作者:苏轼。)(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我会读。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认读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我们来一一解决这两个问题。先看第一个。 古诗字词句解释。(教师提问) “正”有几种读音?怎么组词?(学生回答) 课文讲解。 再读诗歌,划出节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有3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4. 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界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兴趣

1.教师导入:春天百花开,百鸟唱,泉水叮咚响,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好春光。播放视频。春天,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歌咏,今天我们就一起追随诗人杜甫的脚步,去感受美丽如画的春光。 2.教师板书课题。 3.走进古诗和作者 设计意图:通过春光烂漫的视频短片,既能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初读感知,识诗文 1.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提醒学生初读时应注意的事项。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重点强调鸳鸯(yuān yān ɡ)读音。 ②识字方法: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进行归类识记(如:芦和芽、鸳和鸯),字理识字(燕)。 ③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小妙招。 ④组词语:开火车组一组。 ⑤解词语:理解“迟日、泥融、鸳鸯”的词义。 (2)我会写 ①出示生字表,重点指导“融、溪”,强调易错处。 ②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品味诗句做好准备,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第四句写诗人的联想,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自然。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对古诗学习比较熟悉了,对古诗的节奏划分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道借助注释、插图理解有难度的词语,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这是学生首次接触题画诗,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画诗的特点和学习题画诗的方法。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学习过“读句子,想画面”,三年级上册有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练习,都为本单元读文章想画面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2.在读中想象画面,品读诗情,背诵古诗。 3.感受题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想象画面,品读诗情,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题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欣赏国画; 2.了解题画诗。 二、古诗学习

1.初读感知 a、听老师示范读; b、学生练习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c、随文识字,认读容易读错的字; d、指名练习读,并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2.理解诗题 a、理解“春江晚景”; b、了解惠崇,讲授“惠”“崇”这两个一类生字,进行书写指导。 c、了解苏轼; d、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e、学生再读古诗,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思考每种景物的特点。。 3.品读诗情 a、学习第一句诗:抓住“竹”“桃花”这两种景物的特点,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诗情,边读边进行朗读指导。 b、学习第二句诗:抓住“江水”“鸭”这两种景物的特点,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诗情,边读边进行朗读指导。 c、学习第三句诗:抓住“蒌蒿”“芦芽”这两种景物的特点,结合注释,借助图片,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诗情,边读边进行朗读指导。 d、学习第四句诗:抓住“河豚”这种景物的特点,结合注释,借助图片,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诗情,边读边进行朗读指导。 三、归纳总结 1.感受题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唱古诗,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欣赏《宿新市徐公店》呈现的春天美景。 a、听老师示范读; b、学生练习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版三年级(下)惠崇春江晚景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微课教案 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 杨鑫鑫孟玉红 教学目标: 1、会认“惠、崇、欲”等几个字;会写“晚、鸭、芦、欲”等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谢,朗读古诗,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和有关的资料,结合图画展开想象,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理解并说出古诗的大意。 3、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呈现早春的欣欣向荣景象。教学过程 一、出示惠崇《春江晚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今天我们要说的微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课题是苏轼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写作背景: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惠崇的和尚,他擅长写诗和绘画。有一年春天,他在游览春江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景色非常的美丽,当时正是早晨,太阳刚刚出来,于是,他画了一幅画,并把这幅画命名为《春江晚景》。大诗人苏轼看到了这幅画,就在画上题了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现在来背诵《春晚》,以前学习过很多与春天有关的古诗了。现在一同走进900年前的宋朝,看看苏轼笔下所描写的惠崇《春江晚景》,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一《春江晚景》 三、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拼音自学,教师随机点拨。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精选5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精选5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知识点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 此诗作于江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 《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品赏析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写作背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赏析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守株待兔、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与注释

绝句 杜甫[ 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燕子衔着湿泥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睡不动。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三衢道中 曾几[ 宋]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守株待兔 韩非[ 先秦]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 株:树桩。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的赏析: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惠崇春江晚景》优质课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所做的题画诗,诗歌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地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春风,身临其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

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二) 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风光,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提醒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出名的和尚,闻名的画家,擅长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绽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熟悉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凹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详细景物,绽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终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依据画面景物绽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玩耍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通过观看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知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生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比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能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育学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策略: 从感性学问入手,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奇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古诗专项训练】《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古诗专项训练】《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的桃花开了几枝,春天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道。 蒌蒿已经长了满地,芦笋刚刚生出嫩芽,这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的季节。 ●诗画合一,互为补充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僧人,擅长写诗和绘画,跟苏轼苏是好朋,“春江晚景”,指的就是惠崇的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写的是画中的内容。有地面上的竹林和竹林外盛开的桃花,有江面上嬉戏的鸭子,还有水边的茂盛的蒌蒿和芦苇。题画诗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跟画互相补充,“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其中的“暖”和“知”就是图画无法表现的东西。由桃花盛开,植物茂盛,联想到春天气温回升江水变暖;又从鸭子在水中嬉戏的画面联想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所以迫不及待地下水玩耍。 他这么一联想,整首诗就变得活泼起来,连鸭子都变聪明了,画中的景色也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句是苏轼根据生活经验和他的吃货属性写出的,生活经验告诉他,桃花开了,江水暖了,植物茂盛起来了,这正是河豚快要逆江而上的预兆;吃货属性告诉他,蒌蒿长高了,芦芽冒尖儿了,这都是炖鱼的好佐料,看这天气,离吃河豚的时候也不远啦。 虽然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已经失传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苏轼的诗,感受到画中的美好景色。 ●思维导图记忆法

1. 惠崇春江晚景 _______,_______。 蒌萵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小题1】 1. 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小题2】 1. 这首诗是①代诗人②所写。 【小题3】 1. 把诗中描绘的画面补充完整。 绿色的①掩映着几枝粉红的②。江上春水荡漾,一群③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的江水已经变④。岸边长满初生的⑤和刚刚发出嫩芽的⑥。这正是⑦将要逆流而上产卵的季节。 【小题4】 1. 这首诗一首①诗,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②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小题5】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诵读、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习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吟诵,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l.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春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春天的古诗。 (喜欢)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读课题。 二、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课件展示《惠崇春江晓景》诗。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请大家翻开第5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出示词语卡片: 惠崇蒌蒿河豚。 指名读、齐读。 强调崇是翘舌音。 蒌蒿是一种植物,上面草字头表意,下面表音,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是上形下声的字。 了解河豚(课件出示河豚资料)。 (3)把词语送回诗中去,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好。 2.理解诗意。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怎么办呢 (2)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想知道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这一句是

2023年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2023年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2023年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这是苏轼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图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其中第2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有感情诵读。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知识活学活用。 3、拓展延伸古诗的内容,使语文知识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用。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生对诗人苏轼的了解,引出课题。让学生在对诗题的感知与了解上,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读懂诗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为了能实现教学目标,我依据学校现行开展的“先学先教,当堂训练”的课题研究,我将总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读古诗,识记诗中生字。要求读诗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二阶段目标: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第三阶段目标:了解题画诗的特点,背诵古诗。 为了能构建高效课堂,深入课题研究,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全面解读文本和学生,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大量搜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逐步实现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是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认真指导学生反复读诗,掌握诗篇的韵律节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读诗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1、读准“蒌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确书写“崇”“轼”“蒌蒿”“豚”等字。 2、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标划出停顿的地方。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此后引导学生反复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