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籽粒产量与秸秆产量重量比例

农作物籽粒产量与秸秆产量重量比例

农作物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重量比例

2013年7月16日收集

2014年9月4日整理打印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篇一: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二〇〇九年八月十四日目录 1. 前言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调查任务承担单位调查区域调查时间 2. 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种植业发展状况畜牧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状况 3. 调查过程 4. 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草谷比的测定 收集系数的测定可利用系数 5. 秸秆资源量评价 理论资源量可收集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 秸秆资源评价 6. 秸秆经济性评价 7. 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8. 不确定性分析 9. 结论和建议结论建议 1. 前言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根据农业行业标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对**省农作物秸秆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与评价,获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秸秆资源总量、分布、利用途径等情况,对**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指导**省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工作,为**省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篇二: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的意见,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特制定全国农作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查与评价工作目标 通过调查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量、分布、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摸清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资源总体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各级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评估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县为单位进行,逐级汇总。主要调查与评价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大宗农作物以及被调查区域的优势农作物品种。 (二)调查与评价内容

2017年中国玉米秸秆的利用统计测算

2017年中国玉米秸秆的利用统计测算及成本估测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 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2220千公顷(168329万亩),比2016年减少815千公顷(1222万亩),下降0.7%。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2930千公顷(139395万亩),比2016年减少1464千公顷(2196万亩),下降1.6%。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506公斤/公顷(367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顷(3.6公斤/亩),增长1.0%。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075公斤/公顷(405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85公斤/公顷(5.7公斤/亩),增长1.4%。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12358亿斤),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33亿斤),增长0.3%。其中谷物产量56455万吨(11291亿斤),比2016年减少83万吨(17亿斤),减少0.1%。 国家统计局 2017年12月8日 根据《农作物秸秆折算比例》和

《发酵原料与沼气产量》

由上面数据测算出: 2017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32亿亩。总产量21589.1万吨。玉米秸秆干重为1.2x2.16=2.592亿吨,每吨干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557标方,每标方发电2.2度,可以电量3176亿度。假定每辆电动车平均日里程100公里。耗电15度。全国秸秆可供1亿辆电动车200天的电

量。 关于玉米秸秆收购价格干玉米吨收储在900~1100元。秸秆收储价格可以为玉米的四分之一。即225~275元。采用软体厌氧发酵系统,1吨秸秆需要6~18立方米发酵池(根据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质停留时间不同,需要立方数不同)。软体厌氧系统的1立方成本(不含土地、金融)300~1200元,1吨秸秆厌氧系统投资为1800~7200元。。系统使用10年,年成本180~720元。由此测算玉米秸秆吨处理成本在405~995元。1吨玉米秸秆产气557方。折合约1225度电,生物质国家上网标杆0.69每度。折合上网发电收益845元。沼液沼渣作为肥料回田,收益另外计算。 按上面计算:玉米秸秆作为lightyear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来源。勉强达到盈利点,成本有待降低,前期需要补贴。全国秸秆总量约9亿吨,不同作物沼气产量不同,单可以估算出单全国秸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即可满足全国2.2亿辆汽车的动力需求

主要农作物产量改良的主要途径及现状

主要农作物产量改良的主要途径及现状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现状:从粮食分品种看,我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位居第二位,玉米产量位于第三位。194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仅有4865万吨,到1978年全国稻谷总产量达到1.37亿吨,比1949年增长 1.8倍,1998年全国稻谷产量已达1.98亿吨,比1978年增长 45.1%,比1949年增长3.1倍。稻谷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与稻谷生产情况相比,我国小麦和玉米生产发展速度更快,从1949年到1998年的50年里,我国小麦和玉米分别增长 6.8倍和9.7倍,年均增产196万吨和246万吨。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小麦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受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大豆和薯类产量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前三个品种。到1998年,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达到1500万吨和3600万吨,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98倍和2.66倍。 我国的农作物产量之所以一直在不断地增加,是因为当今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要使农作物产量经过改良而提高必须依赖于作物的遗传改良,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我国粮食供应竟会愈加紧张,所以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将农作物的产量提上去,那就是遗传育种技术。那么作物产量改良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一、引种 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作物新品种或新品系,通过适应性试验鉴定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的方法。引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必须遵循引种的一般规律和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为了保证引种效果,避免浪费和减少损失,引种必须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 首先是引种计划的制订和引种材料的收集。引种前应根据当地的相关发展产业的需要,结合当地自燃经济条件、栽培条件以及现有作物品种存在的问题,确定所要引种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引种材料收集是必须分析其选育系谱、生态类型、遗传特性、产量水平和抗病虫能力等,然后从生育期上估计引入品种是否适合本地耕作制度。 然后是引种材料必须严格检疫。因为引种将危害性病虫引入的惨痛事例在世界其他各国及我国曾多次发生。为防止危害性病虫害随着引入种子和其他材料而传入我国和引种地区,必须加强对引种作物和种子的检疫。 其次是要引种实验,它包括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最后将进入最后阶段引进品种的审定和推广。 二、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用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筛选,以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和存储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运输和存储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675.6-2009保护性耕作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 NY/T 302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则 NY/T 1631方草捆打捆机作业质量标准 NY/T 1701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NY/T 2853沼气生产用原料收贮运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NY/T 3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秸秆储存场 储存秸秆的场地,包括秸秆仓库、露天堆场和半露天堆场。 3.2 村级秸秆收储点

主要用于附近农田的秸秆集中收集堆放和临时储存的秸秆储存场。 3.3 乡级秸秆收储中心 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地磅、粉碎机、打捆机、叉车等设备设施,可实现周年秸秆粉碎、打捆、收储、转运等作业的秸秆储存场。 3.4 含杂率 指秸秆中含有的如沙土、石子等非危害性杂物的比例。 4总则 4.1应根据拟收集秸秆数量、作物种类、收集面积、收集时间、秸秆特性、道路交通等情况,合理制定收储运方案。 4.2收储运方案包括收储量、种类、作业范围、主要设备、进度安排、人员安排、组织管理、安全防护等内容。 5秸秆收储运模式 5.1分类。秸秆收储运可以分为集中型收储运模式和分散型收储运模式。 5.2集中型收储运模式,即由人工收集散秆或利用打捆机田间捡拾打捆收集后运往中心储料厂,直接或打捆储存,如图1中的模式A或B。 5.3分散型收储运模式,秸秆先由农户人工或机械收集后运输至收储站直接或打捆储存,再由秸秆经纪人定期运往中心料场加以利用,如图1中的模式C或D。

2017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此文为WORD的版本,下载后可修改

为全面反映全区近几年秸秆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区农机中心组织力量对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调研。 一、全区近几年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一)总体概况 全区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达20万亩以上。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一直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全区秸杆有效利用率较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秸秆已不成为农民的主要生活燃料,一部分秸秆被农民烧火做饭用,极少一部分被用于沼气生产、畜牧养殖业,大部分堆积在田间地头。由于三夏、三秋生产期间紧、任务重,即收又种,农民很劳累,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将秸秆及时从田间清除,多少年来便形成了放火烧秸秆,燃后再种的习惯。秸秆焚烧会污染环境、危害交通、引发火灾、破坏农田生态,必须予以禁止。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虽加大工作力度,齐抓共管,但秸秆焚烧仍然是防不胜防。2014年,全市秸秆焚烧第一把火就发生在XX区。因此,推进秸秆还田,发展秸秆经济,实现秸秆禁烧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全区秸秆还田机械化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对节能环保生态农业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各级各部门也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区农机部门认真探

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农机优势,始终把小麦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应用作为全区农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三夏期间,要求凡是从事麦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需安装小麦秸杆还田机后方可进行作业。三秋期间,把保护性耕作与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结合起来一起抓、一起推广,大力推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做到组合实施、整体推进。 一是做好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实施过程中,补贴资金重点向小麦秸秆还田机、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优先办理、优先补贴。小麦秸秆还田机、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数量快速增加。截止到目前,全区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190台,小麦秸秆还田机400台。同时,对购臵小麦秸秆还田机、玉米直播机的农户,除享受国家补贴政策外,区农机局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给予一定补贴。对玉米直播作业面积大的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社,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介的作用,努力营造舆论环境。通过组织农机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出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小麦秸秆还田、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的政策、常识和好处,让农民群众知其理、懂其义、明其利,提高农民秸秆还田的自觉性。 三是搞好技术服务。组织农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农民搞好机具调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培养出一批懂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 1.1农作物废弃物 秸秆的化学成分组成成分表 ??农作物秸秆是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及水所组成的,其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类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又由纤维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类组成。纤维素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在常规分析中,纤维素类物质用粗纤维表示;可溶性糖类用无氮浸出物表示,泛指不包括粗纤维的碳水化合物,一般不再进行化学分析测定,而是根据秸秆中其他养分的含量进行计算得出即:无氮浸出物含量%=100%-(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秸秆中的无机盐用粗灰份来表示,由硅酸盐和其他少量微量元素组成,含量大约为6%,但稻草中的硅酸盐含量较高达到12%以上。农作物成熟以后,其秸秆中的维生素差不多全被破坏,因此秸秆中很少含有维生素。 1.2秸秆中的纤维素类物质的组成 ??作物秸秆中由许多植物细胞组成,所有的秸秆细胞可以分为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壁两部分。秸秆用中性洗涤剂消化(煮沸一小时),细胞内容物溶于中性洗涤剂中,不溶的就是细胞壁。细胞壁是纤维素多聚物。经中性洗涤剂消化而得的纤维叫中性洗涤纤维。随后将中性洗涤纤维用酸性洗涤剂消化,能溶于酸的叫酸性洗涤可溶物,不溶的物质叫酸性洗涤纤维。能溶于酸的物质大部分是半纤维素和细胞壁含氮物质。不溶于酸的酸性洗涤纤维,又分为纯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木质素经灼烧成灰分,灰分是由各种无机盐组成的。见下图: 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物质组成

由此可知:中性洗涤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角质蛋白,蜡质和木质化含氮物等,一般说来,蜡质和木质化含氮物很微量,可以不计。 1.3秸秆主要组成成分的化学特性与作用 (1)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中最丰富的物质,又是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在作物秸秆中的含量达40—50%。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经 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吡喃葡萄糖单位组成。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微纤维组成的结晶形状存在。化学性能稳定,不溶于稀酸。在高温、高压和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成为葡萄糖。在家畜消化道中共生的微生物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可将纤维素分解成为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被家畜吸收利用。 (2)半纤维素 ?? 半纤维素是戊糖、己糖和多糖醛酸及其甲酯的缩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戊聚糖。 一般不溶于热水,而溶于稀酸。半纤维素在秸秆的木质素部分含量很高,植物木质部分的半纤维素主要是木聚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缩合物,其比例是6--12︰1。 ??小麦秸秆中半纤维素主要是糖醛酸、阿拉伯糖和木糖缩合体,其比例为1︰1︰23。玉米轴里的半纤维素是 5.1%的葡萄糖醛酸和94.8%的木糖的缩合物。豆科植物(苜蓿)则几乎都是单纯的半乳糖缩合体。半纤维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一是起支架和骨干作用,二是起贮存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在家畜消化道中,只有共生的微生物分泌的酶才能水解半纤维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乙酸、丙酸和丁酸等低级挥发性脂肪酸。反刍动物对半纤维素的消化率一般为60—80%。 (3)木质素 木质素是一类酚酸多聚体混合物,它是由苯丙烷及其衍生物为基本单位构成的高分子芳香醇,一般不能被家畜所利用,它常常与半纤维素,纤维素镶嵌在一起,极不容易分开。在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香豆醇、松柏醇和芥子醇三个重要先体。在缩合物中其相应的

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

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复习教学讲座稿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一、主题确定背景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高中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如下: 1.概念多、理论多、范围广。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丰富,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高中生物课程》主题较多: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 2.实践性强、探究性强。高中生物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师相对难教。一方面是小学和初中学生对生物不太重视因而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生之前所学的是生物科学中大概的框架,没有接触具体的概念及过程,所以很多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变成思想、方法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是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正是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授。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是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理科综合(生物学)考试就是要杜绝这一现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真正内化和高度结构化,帮助学生掌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决策能力,也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题理论解读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综合各家之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农作物概述 主要内容 1.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2.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3.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 第一章农作物概念及分类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是农作物的概念掌握和农作物分类,难点是农作物分类,技能点是熟练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 (一)农作物概念狭义: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作物或“庄稼”:指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 广义:人类栽培的,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植物。例如:五谷杂粮 (二)农作物与野生植物区别:是否经过人工的驯化和栽培。 二、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种类很多,他们分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种。通常按照以下分类法分类 (一)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和药用作物。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 (1)禾谷类作物多数属于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农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小扁豆、鹰嘴豆、饭豆等 (3)薯类作物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主要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芋、菊芋、山药、蕉藕等。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他 作物。 (1)纤维作物主要有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苎麻、蕉麻、菠萝麻等。 (2)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有时大豆也归于此类。前四种主要是食用油料作物,后面几种 是工业用油料作物。四大油料作物:花生、大豆、芝麻、棉花。 (3)糖料作物: 主要有甘蔗和甜菜,甜叶菊和芦粟等。甘蔗主要是在南方种植,甜菜主要是东北,华北等地种植较多,甜叶菊济宁也有 种植。 (4)嗜好性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可可等,此外还有一些挥发性香料作物,如香茅草等。 (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席草、芦苇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旱生的豆科、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及水生型 饲料、绿肥作物。 (1)豆科绿肥作物:主要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犀、田菁(菁)、三叶草、沙打旺等。 (2)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主要有苏丹草、黑麦草、雀麦草等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提高产量-阿尔比特特性介绍6 使用阿尔比特的主要目的是就是促进生长和增加产量。阿尔比特可以增加麦类作物,甜菜,向日葵,马铃薯,亚麻,蔬菜,豆类,园艺作物,饲料草和其他主要的农作物的产量为12-23%(包括有47种农作物)。 表1 阿尔比特在不同作物上平均产量提高效果 表中的数字来自于俄罗斯27个地区250多个田间试验的平均数 根据田间试验的数据(1997-2004年)不同作物的平均单产提高效果见表3。这个总结表中包含了来自俄罗斯不同地区在不同年份的数据。在有利条件下产量增加数量可能是相当大的。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恰帕耶夫良种牛场用阿尔比特两次叶面喷施,在1999年的甜菜增产31,3%(8100公斤/公顷)。使用阿尔比特的冬小麦,春小麦,向日葵和亚麻秸秆产量的增加能分别达到1250,760,550和130公斤/公顷。 如表所示,不同的农作物对阿尔比特有不同的反应。根据这些反应农作物可分为3组。最敏感的作物(增产23%以上),荞麦,谷子,向日葵,一些浆果(醋栗,黑醋栗,草莓),蔬菜(黄瓜,茄子)。例如用阿尔比特处理荞麦可以实现较高的生物潜力,而这种作物通常产量不高)。荞麦产量的增加幅度可能达到50%。苹果,樱桃,玉米,扁豆和胡萝卜对阿尔比特不十分敏感(产量增加率低于12%)。 人们可以注意到,上述农作物类别(最高和最低敏感度)都在最极端气候条件的1-2地区完成了数个试验。因此,这些作物的信息还需要更多的更准确设计和其他的测试 大多数作物对阿尔比特的反应在增产率12-23%的范围内。阿尔比特对这样一组农作物的反应已经被了解的相当精确。所有麦类作物(穗和有小穗的),甜菜,亚麻,大豆,豌豆,马铃薯,葡萄,蔬菜和饲料作物大多属于这个组。在本组中,甜菜反应表现最高,大白菜和圆白菜是最低的作物之一。麦类作物的反应也是各不相同(小麦>春小麦和春大麦>大米>冬季大麦>燕麦>黑麦)。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摘要:该文从资源的角度,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作了全面的估算,分析了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现状。通过对全国的秸秆资源产量及分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不同种类的秸秆产量及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②全国各种主要作物秸秆占总量的比例顺序为:稻谷秸秆最高,其次是玉米秸秆和小麦秸。③全国秸秆产量超过2500万t的省份有山东、河南等8个。 对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认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大部分被作为农户生活燃料或当作牲畜饲料或在田间焚烧或被弃置乱堆,不仅造成了秸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导致了环境的污染。针对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秸秆资源;分布状况;利用现状;利用对策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每年生产6.4亿多t的秸秆,且随着农作物单产的提高,秸秆产量也将随之增加。在传统农业阶段,秸秆资源主要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用于肥料、燃料和饲料。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能源、饲料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秸秆利用途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一方面,科技进步为秸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和新方法;另一方面,农业主产区秸秆资源大量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就地焚烧秸秆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 1、1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概况 秸秆,通常指农作物籽实收获后的植株,是农村最主要的农作物副产品。由于秸秆产量未列入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范围,其产量通常依据农作物的产量计算而得。 表1 1999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单位:106 t 作物种类产量秸秆∶粮食秸秆数量占秸秆总量比例 谷 物水稻198.480.97191.7329.93 小麦113.871.03117.2918.3 玉米128.091.37175.4827.3 高粱 3.24 1.44 4.670.73 谷子 2.31.51 3.500.55 其他杂粮7.02 1.6011.23 1.75 大豆18.94 1.7132.39 5.06 薯类36.410.6122.21 3.47 油 料花生12.64 1.5219.21 3.00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 1.1农作物废弃物 秸秆的化学成分组成成分表 农作物秸秆是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及水所组成的,其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类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又由纤维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类组成。纤维素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在常规分析中,纤维素类物质用粗纤维表示;可溶性糖类用无氮浸出物表示,泛指不包括粗纤维的碳水化合物,一般不再进行化学分析测定,而是根据秸秆中其他养分的含量进行计算得出即:无氮浸出物含量%=100%-(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秸秆中的无机盐用粗灰份来表示,由硅酸盐和其他少量微量元素组成,含量大约为6%,但稻草中的硅酸盐含量较高达到12%以上。农作物成熟以后,其秸秆中的维生素差不多全被破坏,因此秸秆中很少含有维生素。 1.2秸秆中的纤维素类物质的组成 作物秸秆中由许多植物细胞组成,所有的秸秆细胞可以分为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壁两部分。秸秆用中性洗涤剂消化(煮沸一小时),细胞内容物溶于中性洗涤剂中,不溶的就是细胞壁。细胞壁是纤维素多聚物。经中性洗涤剂消化而得的纤维叫中性洗涤纤维。随后将中性洗

涤纤维用酸性洗涤剂消化,能溶于酸的叫酸性洗涤可溶物,不溶的物质叫酸性洗涤纤维。能溶于酸的物质大部分是半纤维素和细胞壁含氮物质。不溶于酸的酸性洗涤纤维,又分为纯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木质素经灼烧成灰分,灰分是由各种无机盐组成的。见下图: 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物质组成 由此可知:中性洗涤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角质蛋白,蜡质和木质化含氮物等,一般说来,蜡质和木质化含氮物很微量,可以不计。 1.3秸秆主要组成成分的化学特性与作用 (1)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中最丰富的物质,又是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在作物秸秆中的含量达40—50%。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经 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吡喃葡萄糖单位组成。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微纤维组成的结晶形状存在。化学性能稳定,不溶于稀酸。在高温、高压和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成为葡萄糖。在家畜消化道中共生的微生物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可将纤维素分解成为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被家畜吸收利用。 (2)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是戊糖、己糖和多糖醛酸及其甲酯的缩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戊聚糖。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统计表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统计表 表号:农市(科教能)11表 制定机关:农业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15]164号填报单位:201 年有效期至:2017年12月

续表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1 年月日说明:1.指标平衡关系:02+03+04+05+06+07+08+09+10=1;12+13+14+15+16+17+18+19+20=11;22+23+24+25+26=21; 27+28-29=30;30≥31;33+34-35=36;36≥37;39+40-41=42;44+45-46=47;24≥43+48。

主要指标解释 11.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1)理论资源量:根据作物产量和草谷比计算得到的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表明理论上该地区每年可能产生的秸秆资源量。 (2)草谷比:指农作物单位面积地上部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的比值,通常按风干重(含水量为15%)计。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参考数据见附录。 (3)其他谷物:主要指高粱、谷子和大麦三类农作物。 (4)可收集资源量:某一区域利用现有收集方式,获得可供实际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量。 (5)可收集系数: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的比值。可通过实地调查农作物割茬高度占作物株高的比例和秸秆枝叶损失率计算,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系数参考见附录。 (6)肥料化利用量:主要指通过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生产有机肥技术途径消纳利用的秸秆量。 (7)饲料化利用量:主要指通过青(黄)贮技术、碱化/氨化技术、压块饲料(包括颗粒饲料)加工技术、揉搓丝化加工技术、蒸汽爆破技术途径发展秸秆养畜消纳利用的秸秆量。 (8)燃料化利用量:主要指通过秸秆固化成型技术、秸秆炭化技术、秸秆热解气化技术、秸秆沼气生产技术、秸秆直燃发电技术、秸秆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途径以及农户生活用能消纳利用的秸秆量。 (9)基料化利用量:主要指通过秸秆生产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和其它栽培基质消纳的秸秆量。 (10)原料化利用量:主要指通过秸秆人造板材生产、秸秆复合材料生产、秸秆清洁制浆、秸秆木糖醇生产、秸秆可降解包装材料、秸秆墙体材料、秸秆盆钵、秸秆造纸、秸秆编织等技术途径消纳的秸秆量。 (11)秸秆热解气化集中供气:指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气化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热化学反应,产生可燃气通过管网向农户供应,应用于炊事等用途。通常以自然村为单元,系统规模为数十户至数百户。 (12)运行数量:指年持续运行时间大于6个月以上。 (13)秸秆沼气集中供气:指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大于总量的80%),通过消化装置厌氧发酵,产生高热值的燃气,通过管网向农户供应,应用于炊事等用途,且污染物零排放。通常以自然村为单元,系统规模为数百户。 (14)秸秆固化成型:指用生物质成型机将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制成棒状、粒状或块状等固体成型燃料,密度可达0.8~1.4吨/立方米,燃烧特性明显改善,火力持久,炉膛温度高,而且便于运输和贮存。 (15)秸秆炭化:指将秸秆成型燃料等在生物质炭化炉中隔绝空气加热,生产生物炭等产品。

华中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15、感温性:指一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积温:某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之和。 17、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8、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之和。 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

秸秆--湖北详细情况

第二秸秆原料 A、目前已知的农作物秸秆有哪几种?不同农作物秸秆与籽料产量比是多少? B、每种农作物一年是多少季,同一植物有不同种类,每个种类的差别 C、每年全国的这些植物产能各是多少?要细分到省最好是能到市 D、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区秸秆农作物的差别 E、不同农作物秸秆间的区别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A、目前已知的农作物秸秆有哪几种?不同农作物秸秆与籽料产量比是多少? 1、秸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粮食作物秸秆:稻类、麦类、玉米、玉米芯、大豆、豌豆、蚕豆、高粱、薯类藤蔓 ②油料作物秸秆:花生秧、花生壳、油菜秆、芝麻秸、芝麻秸、胡麻秆、向日葵秆 ③棉秆 ④麻秆:黄红麻秆、苎麻秆、大麻(线麻)秆、亚麻秆 ⑤糖料作物副产品:甘蔗渣、甘蔗叶梢、甜菜渣和甜菜茎叶、甜菜渣、甜菜茎叶 ⑥烟秆 ⑦药材作物残余物 ⑧蔬菜藤蔓及残余物 其中又以粮食作物的秸秆数量最大,是农业纤维素类物质的主要部分。 2、不同农作物秸秆与籽料产量比 我国的农作物秸杆的年产量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水稻、小麦、玉米是中国各类农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3大农作物。但这3大农作物的草谷比,在不同的文献中也很难统一,而且相差悬。从表1来看,在不同的文献中,水稻草谷比最高取值与最低取值相差47.7 个百分点,小麦相差36.6 个百分点,玉米相差80.0 个百分点,这使不同研究对中国秸秆资源的估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4万吨农作物秸秆收集方案

4万吨农作物秸秆收集计划(补充) 通过与肖总的进一步沟通,我方调整秸秆收储方案,我们将于今年开始囤积收储秸秆,以备明年电厂项目投产后的2w 吨充足应用,同时明年再增加收储力量,以备足电厂的一年使用量。并调整2万吨秸秆收储方案至4万吨秸秆收储方案。 秸秆的收储成本: 销售价格与供销量关系: 5000吨以下 1w-2w 吨 3w-4w 吨 4w 吨以上 销售价格 450元/吨 430元/吨 410元/吨 390元/吨 希望我们能够与电厂之间签订5年的供销合同以保证扩大产能带来的销售保证,随着销售量的提高,同时由于我方已经在崇明地区形成一定的客户与销售,我方能够通过高效的协调能力将秸秆成本降低至400元以内。(成本可能随着油价浮动) 3000吨单套收储成本 2w 吨收储成本 4w 吨收储成本 收草成本 117.5 103 93.5 收储总成本 341.5 323 291.5 设备投入成本 105w 353w 800w 流动资金 40w 192w 334w

秸秆收储成本精算: 一、单套收草成本(300捆/天,约70吨): 收草机+拖拉机驾驶员500元/天油费600元/天搂草机+拖拉机驾驶员250元/天油费300元/天抓草机*2 驾驶员250元/天油费300元/天运输成本15元一捆每天300捆约4500元/天扎捆扎带980元/捆 收草成本约117.5元/吨 场地租金15元/吨 入仓\出仓2次运输费用130元/吨 储存损耗费用(25%水分损耗)29元/吨 人工管理费10元/吨 设备折旧(5年)40元/吨 总计约341.5元/吨 二、2w吨收储计划成本 (4套收储设备280吨/天) (收草机+拖拉机)*4 4400元/天 (搂草机+拖拉机)*2 1100元/天 (抓草机)*3 1650元/天 运输成本*4 18000元/天 扎捆扎带*4 3920元/天

农作物秸秆的化学成分

农作物秸秆的化学成分双击鼠标自动滚 屏 2007-05-31 16:42:14 文章来源:原创浏览次数:2362 【字号:大中 小】 农作 物秸 秆的 化学 成分 一、 秸秆 的一 般化 学成 分 农作物秸秆是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及水所组成的,其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类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又由纤维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类组成。纤维素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在常规分析中,纤维素类物质用粗纤维表示;可溶性糖类用无氮浸出物表示,泛指不包括粗纤维的碳水化合物,一般不再进行化学分析测定,而是根据秸秆中其他养分的含量进行计算得出即:无氮浸出物含量%=100%-(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 秸秆中的无机盐用粗灰份来表示,由硅酸盐和其他少量微量元素组成,含量大约为6%,但稻草中的硅酸盐含量较高达到12%以上。农作物成熟以后,其秸秆中的维生素差不多全被破坏,因此秸秆中很少含有维生素。秸秆饲料的化学组成,见下图: 二、秸秆中的纤维素类物质的组成 作物秸秆中由许多植物细胞组成,所有的秸秆细胞可以分为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壁两部分。秸秆用中性洗涤剂消化(煮沸一小时),细胞内容物溶于中性洗涤剂中,不溶的就是细胞壁。细胞壁是纤维素多聚物。经中性洗涤剂消化而得的纤维叫中性洗涤纤维。随后将中性洗涤纤维用酸性洗涤剂消化,能溶于酸的叫酸性洗涤可溶物,不溶的物质叫酸性洗涤纤维。能溶于酸的物质大部分是半纤维素和细胞壁含氮物质。不溶于酸的酸性洗涤纤维,又分为纯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木质素经灼烧成灰分,灰分是由各种无机盐组成的。见下图:

农作物调查报告

农作物调查报告 篇一:田间作物调查报告 田间农作物情况调查 时间:XX年4月28日星期四 地点:燕子村付家台 调查人:燕子村大学生村官 概况:田间农作物有油菜、小麦、棉花幼苗,油菜地中间空地间种其他农作物,如豌豆、大蒜、毛豆,油菜地田埂边种植豌豆的比较多。农作物生长情况: 油菜:快到收割期了,有些种在水田里的已经发黄,开始收割了,品种不一,有细荚,有厚荚,还有紫色的,茎秆粗壮的一般饱满多籽,水田里轮种的油菜没有旱地里的植株高,而且早黄、荚少、产量比较低,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干旱严重,今年的产量有可能下降。 棉花:棉花幼苗长势参差不齐,有的长势很健壮,有的才刚刚抽芽,可能与品种有关,再者就是用薄膜盖着的经常敞开的长势好,普遍矮小,且有些发黄。 小麦:小麦的穗已经抽出,进入成熟的关键期,现阶段主要是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农民使用的有乙蒜素和蟓剞劂,主要起抑制细菌、真菌、病菌生长的作用。 基础水利状况:现在到了整田下谷的准备阶段,急需用水,但是整个汉川市辖区内久未下雨,各乡镇场正积极从汉

江里抽调水,目前燕子村里水资源充足,各大沟渠里有较充足的存水,基本上能保证村民整田下谷的需求,付家台的机台正在往各小沟、田间抽水,秩序井然。附: 乙蒜素:分子式:C4H10O2S2,化学名称:乙烷硫代磺酸乙酯,高效广谱仿生杀菌剂,兼具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能促进萌芽、提高发芽率、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是复配杀菌剂农药的首选原料,与菌体内含硫基的物质作用,从而抑制菌体的正常代谢,可有效抑制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烂秧病、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黄叶、小麦赤霉病,条纹病,腥黑穗病,西瓜慢枯病,西瓜苗期病害,黄瓜苗期绵疫病,枯萎病,灰霉病,黑星病,霜霉病,白菜软腐病,姜瘟病,番茄灰霉病,青枯病,辣椒疫病及草莓、白术、人参、香蕉、苹果、葡萄、梨树、茶叶,马蹄,花卉,花生,大豆,芝麻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效果显著。但是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通过食道、皮肤等引起中毒,急性中毒,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出现意识障碍和休克。 篇二:认识农作物及其可食用部分类型调查报告 认识农作物及其可食用部分类型调查报告 认识农作物及其可食用部分类型调查报告 参与学生:莫森朝彭家阳陆锡滋康牧昀黄鑫 指导教师:谢辅宇、陆伟文、周杰明、杨伟英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汇总-共11页

嘉峪关市辖: 嘉峪关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长,温差大,光照资源充足,适于春小麦、玉米、蚕豆、胡麻、甜菜等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优质瓜、果、蔬菜作物的栽培,当地圆葱、西瓜、大蒜等产品优质高产,远销1 4个省市。 农作物面积:玉米1.23万亩、蔬菜3.3万亩、小麦1万亩、果树0.68万亩、马铃薯0.356万亩。 金昌市辖: 金川区、永昌县。 金昌市有名贵中药材秦艽、麻黄、大黄、锁阳、雪莲、甘草、苁菪、羌活、党参等30余种。食用类植物有发菜、蘑菇、蕨麻、地卷皮、沙葱等10余种。果木有梨、苹果、李、杏等。颇具经济开发价值。 金昌县现存耕地58万亩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商品油占全省的九分之一,甜菜、黒瓜杯、大豆均已形成规模种植。 农作物面积:玉米5.44万亩、小麦22.61万亩、大麦25万亩、

蔬菜11.37万亩、马铃薯5.49万亩、油料作物3.87万亩、甜菜0.03万亩。 白银市辖: 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 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优质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水稻、荞麦、糜谷、荞麦、豆类等20多种;经济作物有油料、睥酒大麦、甜瓜籽等;瓜果类有西瓜、甜瓜、苹果、梨、桃、杏、葡萄、红亭等20多种、60多个品种。 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 农作物面积:蔬菜25.65万亩、水稻4.4万亩、玉米65.48万亩、薯类87.91万亩、杂粮70万亩、果树20万亩、小麦76.59万亩、油料作物16.03万亩。 天水市辖: 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2 https://www.360docs.net/doc/4a2337085.html,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农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但近年来,随着秸秆产量增加、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应用,加上秸秆资源不清、利用现状不明,分布零散、体积大、收集运输成本高,以及综合利用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秸秆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大量秸秆资源未被利用,浪费较为严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的精神,2009年1月起我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组织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NYT 1701-2009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编制并印发了《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要求以县为单位,调查与评价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大宗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分布和秸秆利用现状,以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与评价过程 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2009年1月至2月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以及试点经验总结、业务培训等。2009年3月全面启动调查工作,全国累计1.2万人次参与本次调查工作,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0万余份。至2009年12月,31个省区市(除上海市和西藏自治区外)全部完成了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在各地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2010年1~3月,我司组织了有关专家对所有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校正、分析、总结,完成了全国秸秆资源数据的汇总工作。 二、主要调查与评价结果 一是我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20亿吨。 理论资源量是指某一区域秸秆的年总产量,表明理论上该地区每年可能生产的秸秆资源量。因为农作物分布的比较分散,通常均匀地分布在某一地区,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情况有关,统计起来比较困难。一般根据农作物产量和各种农作物的草谷比,大致估算出各种秸秆的产量,即秸秆理论资源量=农作物产量×草谷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