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梳理了FDI质量的文献,归纳并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FDI质量的评价体系及FDI在东道国利用质量的“门槛”效应问题,以期对进一步研究FDI质量的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FDI 质量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在开放型经济体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利用外资是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投资均呈现出新的趋势,对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而言,如何在新常态下应对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将是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研究如何提升FDI质量势必要先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FDI质量问题的研究视角、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结论,以期得到更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FDI质量是引进和利用FDI时对用资方要求的满足程度(朱晓菁、韩福荣,2007),FDI质量应包含FDI的本身质量和东道国FDI的利用质量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且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和“门槛”效应。文章即以FDI质量的评价体系和“门槛”效应为主线进行梳理和

述评。

一、FDI质量评价体系

(一)国外学者对FDI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Kumar(2002,2005)较为系统地构建了FDI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的具体测度方法,Kumar认为FDI项目本身的新知识、新技术、更优的管理水平及其在东道国经济中扩散范围影响着东道国的经济发展,FDI的应用质量也因东道国的影响因素不同而差别较大。Buckley(2004)从FDI的项目规模、产业结构及关联和区域分布等方面考察了中国FDI 利用质量,认为中国利用FDI的质量不高。Kumar和Buckley 对FDI质量评价体系中忽略或简化了FDI本身的引进质量因素,而更测重于对FDI在东道国的利用质量评价,这种评价FDI质量的结果必会有一定的偏差,对东道国进行招商引资时的可借鉴性较低。

(二)国内学者对FDI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FDI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可分为三类,对FDI本身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FDI应用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对FDI本身质量和应用质量两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1 国内学者关于FDI本身质量评价主要围绕FDI的规模、结构、区域分布及安全四项指标构建FDI的宏观评价体系和引进FDI的技术进步、企业经营效益两项指标构建FDI

的微观优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来评价FDI本身的质量(王巾英,2001)。有学者不赞同王巾英的观点,该学者认为,如果所引进的FDI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能?w现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统一、不能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及可持续的发展后劲,那么,这样的FDI就不能认定为高质量的外资(甘宏业,1996)。当然,产业政策也会反过来影响所引进的FDI 的质量,东道国长期对FDI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FDI项目平均规模下降,从而导致FDI质量下降,要想确保吸引FDI 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傅元海,2007)。

2国内学者就我国FDI的应用质量研究较多。张琦(2003)认为评价FDI利用质量的体系应包括FDI对经济的可持续贡献率、就业及出口贡献等9大指标,张宏(2004)则以FDI项目规模、技术含量、产业分布、区域分布等指标来评价中国利用FDI的质量,陈自芳(2005)则基于技术外溢的角度分析了外资质量参考评价标准,并给予评价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进行实证测算,韩刚(2007)构建了非线性加权评价模型以对中国利用FDI质量进行评价和检验,并运用博弈模型论证了东道国外资政策对提高FDI质量的有效性,龚晓莺(2017)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济发展效益、技术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四个一阶指标构建FDI利用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上学者均是从正

面研究FDI的质量评价体系,而朱晓菁和韩福荣(2007)则从FDI在技术引进溢出效应不显著、加剧了产业分布不平衡、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引发环境污染等方面评价了我国FDI利用质量的负面效用。

无论是从正面推演还是从负面反向实证检验,因为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和所选的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已具备一定的近似共识,即以龚晓莺的综合评价体系予以呈现。

3国内学者对FDI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对FDI质量的评价应从FDI的本身质量水平和东道国利用FDI的效应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傅元海(2007),闫曦和康灿华(2009),张振华(2012)),FDI本身质量考察指标应包括FDI的规模、资金来源多元化程度、投资领域与方式及其区域分布等要素,FDI利用质量考察体系包含经济增长、产业调整、技术转移、人力资源开发及环境安全等指标。但他们的研究视角和所选择的指标参数有所不同,在FDI的引进质量方面,傅元海补充了技术和管理知识含量、研发能力、出口倾向及FDI 的到位率,在FDI的利用质量方面,傅元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FDI的研发效应、外溢效应和开放效应;张振华则是以FDI的规模、结构、技术、管理水平、科研活动、利用方式及实际到位率考察FDI的引进质量,以资本效应、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环境效应等八个方面考察FDI

的利用质量,并论证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会降低FDI的引进质量。

二、FDI利用质量的“门槛”效应

FDI的“门槛”效应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市场竞争度、对外开放度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影响因素通常不可替代,所以FDI在东道国就存在多方面的“门槛”效应。文献中,关于FDI“门槛”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溢出、经济增长和环境规制三个领域。

(一)FDI技术溢出“门槛”效应FDI的技术溢出是企业技术创新来源途径之一。然而,本土企业吸收FDI 的技术溢出存在哪些“前提条件”及这些“前提条件”可否定量测度等问题是学术界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张宇,蒋殿春(2007)对不同地区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检验,认为不同地区FDI的技术外溢存在较大差异,证实了FDI技术外溢“门槛”的存在。薄文广(2007)定量评估了我国FDI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认为FDI对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促进作用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我国西部和中部一部分地区没有跨越此“门槛”。张宇(2008)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不同地区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性,并分别测度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四个方面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门槛”值。李梅,谭力文(2009)从经济发展

水平、人力资源水平、金融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对不同地区FDI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及具体测度,认为四个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章琴,刘家树,沈国俊(2015)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检验FDI技术创新溢出的“门槛”效应,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FDI技术创新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即不具有“门槛”,但经济发展结构和人力资本对FDI技术创新溢出具有“单门槛”效应。

李燕,韩伯棠,张庆普(2011)认为FDI在我国技术溢出上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槛”效应,技术水平落后的地区对FDI的技术溢出吸收能力非常有限,当技术水平越过“低门槛”值时对FDI的技术溢出有较强的吸收,同时FDI 溢出边际随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当技术水平越过“高门槛”值后,FDI的技术溢出效用又不太明显(表明技术水平较高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从而论证了FDI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地区技术差异间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进而纠正了“单门槛”效应而产生的“线性技术溢出效应”的错觉。

黄凌云,吴维琼(2013)验证了FDI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的“门槛”效应,认为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存在较显著的技术差距“三门槛”效应。徐德英,韩伯棠(2016)以信息化发展指数为“门槛”变量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FDI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地区差异对FDI技术溢

出的“门槛”效应表现不同,西部地区存在“三门槛”效应――呈现U型趋势,中部地区也存在“三门槛”效应,但呈现出抑制作用。余泳泽(2012)检验了FDI技术溢出在外资规模、技术势能与潜在市场规模三个方面存在“门槛”效应,并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不同于以上学者的是,余所选择的指标为外部条件,而非是我国的内部条件。

(二)FDI经济增长“门槛”效应

何洁(2000)认为FDI外溢效应存在经济发展“门槛”效应,单纯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对提高FDI的溢出效应不会有显著影响,甚至有负面作用。韩文龙,王莉,李梦凡(2015)实证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受FDI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动力的正向影?虽然正在衰减,但总体上仍大于中、西部地区,FDI对西部地区的外溢效应较低,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这类表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禀赋有较大关系。

(三)FDI环境“门槛”效应

李子豪,刘辉煌(2012)认为FDI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收入“门槛”和人力资本“门槛”。胡剑锋,朱明,黄海蓉(2014)检验了FDI对环境影响的工资水平和环境规制两个方面的“门槛”效应,认为FDI对制造业环境绩效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杨军,贺苎瑶,丛建辉(2016)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与制造业FDI之间门槛效应的存在性问

题,认为环境规制强度和制造业FDI流入呈负相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和门槛效应。

三、对FDI质量文献的评述

(一)关于FDI质量评价体系的评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FDI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四个方面的相近,一是研究方法多以理论阐述或论证,实证分析较少。二是学者们在研究FDI质量评价体系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因不同视角而有一定的差异,早先的文献大多只考察FDI本身质量或其在东道国的利用质量中的某一方面,2010年前后的文献大多是对FDI两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且所选择的考察指标也较早先文献中的更全面、合理。三是在对FDI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时均采用对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进行主观赋予权重,这种做法一直是影响准确测度FDI质量的缺陷。四是多是从国家范围的宏观层面构建模型以测度FDI质量,缺少从具体的区域范围构建模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禀赋条件差异性较大,以国家层面的宏观模型不一定适合具体地区。所以,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归纳出FDI质量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的权重值,以更准确地具体测度区域FDI质量将是学者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关于FDI质量“门槛”效应的评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道国对FDI的利用从量的追求上升到质的追求,学者们对FDI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对经济拉动作

用上升到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和环境影响的研究,并进一步研究FDI在各方面的“门槛”效应。通过对FDI质量“门槛”效应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研究较多,原因是因为FDI技术溢出能够在一定程度带动区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在FDI对经济拉动作用的“门槛”效应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大多数学者认为FDI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少数学者认为FDI对区域经济拉动不存在“门槛”效应。对于这样的差异,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在研究该问题的方法存在差异,有些学者用分组检验法,有些学者用含有交叉项的检验模型,而交叉项模型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在FDI对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问题上,学者们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没有统一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FDI 技术创新存在“双门槛”和“三门槛”效应,多数学者只检验出一个“门槛”值。对于这样的差异,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不同学者所选择的检验模型存在差异,采用含交叉项非线性模型的学者认为FDI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双门槛”效应,采用不含交叉项的非线性模型检验则得出只存在一个“门槛”值的结论。二是不同学者所选择的“门槛”变量存在差异,有些学者选择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度、对外开放度

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而这三个变量对FDI质量“门槛”效应影响较大。也有学者选择信息化发展指数作为“门槛”效应的解释变量,得到“U型”的“三门槛”值。不同的解释变量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信息化时代,信息要素在加快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流通速度的同时,也扩大了其流通领域,从而促进了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进而改变了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和区域技术创新内在机理,东道国对FDI质量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所以,将信息化要素纳入到FDI质量考察体系及FDI在信息化要素方面的“门槛”效应如何将是当前学者应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Kumar,N,Globa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 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Buckley P J & Clegg J & Wang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FDI and the Performance of

Domestically-owned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4,V ol 12(3)

[3]王巾英关于提高我国引进外资质量指标体系的探索[J].经济前沿,2001(12)

[4]甘宏业关于引进外资的质量评价[J].中国流通经济,1996(11)

[5]傅元海,彭民安中国利用FDI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J].求索,2007(11)

[6]张琦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张宏“跨国并购”与山东的积极引资政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4(4)

[8]陈自芳提升FDI外溢效应及引进外资质量的定量化探索[J].学术研究,2005(10)

[9]韩刚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1)

[10]龚晓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研究工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1)

[11]朱晓菁,韩福荣国利用外资质量评析[J].经济管理,2007(2)

[12]闫曦,康灿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J].当代经济,2009(12)

[13]张振华中国FDI的质量研究[D].南开大学,2012

[14]张宇,蒋殿春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门槛效应[J].当代经济科学,2007(9)

[15]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7(6)

[16]张宇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吸收能力的门限特

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

[17]何兴强等FDI技术革新溢出与中国吸收能力门槛研究[J].世界经济,2014(10)

[18]谢建国,吴国锋FDI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4(11)

[19]李梅,谭力文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9(3)

[20]李子豪,刘辉煌FDI对环境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中国220个城市的检验[J].财贸经济,2012(9)

[21]章琴等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溢出的门槛效应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5(10)

[22]胡剑锋,朱明,黄海蓉FDI对行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对2004―2010年江苏省制造业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4(1)

[23]李燕等FDI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槛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

[24]杨军,贺苎瑶,丛建辉环境规制、制造业FDI与门槛效应[J].经济??题,2016(11)

[25]黄凌云,吴维琼FDI技术外溢与技术差距的门槛效应[J].财经科学,2013(3)

[26]徐德英,韩伯棠技术获取型FDI溢出与信息化发展水平门槛效应[J].科研管理,2016(1)

[27]余泳泽FDI技术外溢是否存在“门槛条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8)

[28]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

[29]韩文龙等FDI外溢效应的区域差异性与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15(12)

〔本文系2015年海南对外经贸合作研究基地项目“基于质量视角的海南FDI引进与应用研究”(HNSK(JD)15―16)阶段成果。〕

(王明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中国经贸导刊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近十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近十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渗入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协调策略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是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GDP指数逐年攀高,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来华投资。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决定了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储备资产的增减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实际吸收的FDI存量已突破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FDI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本表为2000—2011 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根据近十年《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整体所得。

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4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152家,同比增长8.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到2011年四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逾1445.38亿美元,已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2011年1-3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96.87亿美元)、台湾省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罗毅罗志思慧索朗卓玛 基金项目:2014年西藏大学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拉萨酒店行业服务质量感知与差异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QCX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毅(1993-),男,汉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罗志思慧(199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索朗卓玛(1992-),女,藏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酒店行业硬件与软件质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换代,改革开放加上WTO的加入,使得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相继进驻中国市场,致使市场竞争的加剧,并且形成了“国内酒店国际化,国际酒店中国化”的双向竞争趋势。服务质量式服务营销的核心,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新老顾客,成为了酒店行业发展的根基。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欧美国家开展了最早的服务质量研究。发展至今,已有诸多成果。国外关于酒店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针对酒店行业产品和

服务质量测量的研究。 (一)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 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感知的简称。1982年,芬兰著名学者Gronroos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同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进行对比。1983年,Gronroos提出了界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二维度,即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1984年,Gronroos基于差距论的角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定义,定义为顾客期望的服务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效果之间差异的比较。1982年,Lehtinen 提出产出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并把服务质量划分为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三个维度。1983年,LewisBooms等从消费者期望的角度把服务质量定义为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服务质量意味着与顾客期望持续一贯的一致。1985年,Parasuraman,ZeithinBerry等三位美国营销专家,组成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组合PZB,他们在差距论的基础上将服务定义为,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接收服务后的实际感知之间的差距。 (二)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服务质量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服务的抽象性使其与产品质量相比更加不容易测量。因此先后出现了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4Q模型、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和SERVQUAL量表、SERVPERF服务绩效模型等著名理论。这些理论成果确立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4Q模型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北欧学派Gronroos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管理层的基础上对服务进行了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1.1贸易和投资的替代理论 蒙代尔(1957) 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是在国际贸易壁垒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即所谓的雷布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进行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蒙代尔的贸易和投资替代论是建立在两个作家两个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的,所以替代理论一般只适用于两个经济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而进行的直接投资,而对于其他情况的国际投资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1.2贸易和投资互补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1977) 结合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FDI 与国际贸易互补效应的小岛模型。他提出直接投资的“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概念,强调了直接投资不仅是资本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总体转移,是投资国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接受投资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子公司、合资公司等)的总体转移。小岛清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 马库森(Markuson)和斯文森(Svensson)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要素比例理论提出的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理论认为蒙代尔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替代理论是基于两国要素比例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才得出的结论,一旦改变这一条件,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替代,而是互补。即国际投资和贸

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互补性研究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互补性研究论文 [摘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转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手段。然而学术上对其研究要么局限于直接投资的研究,要么局限于间接投资的研究,而对从两者关系的角度研究的则未见也。本文分析了二者的互补性,发现两者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出二者并举的政策建议。 [关健词]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互补性 对外投资是指资本突破国家界限在国外的投资,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投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权,可以把对外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与对外间接投资(FPI)。前者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后者主要是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本文所指直接投资是指外商在华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而把股票投资和对外借款及其他外商投资作为外商间接投资。 学术上关于FDI的论著主要集中在解释成因和讨论影响两个方面。早期的FDI理论主要从微观或宏观层面出发,重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原因。微观层面如海默(1960)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理论,雷蒙德·维农(1966)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和卡逊(1976)等建立在科斯定理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以及约翰·邓宁(1977)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折衷理论(OLI);宏观层面如日本小岛清(1978)的比较优势理论。近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即国家层面)上,主要讨论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提出政策建议,多为实证研究。 FPI的理论主要是证券投资理论,大都从微观层面即从投资者层面论述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如上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60年代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及70年代史提夫·罗斯的“资本资产套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等。近期也开始有宏观即国家层面的论述。如有学者(于永达,2000)在分析FPI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应力主FPI的健康发育、有序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中外合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各方出资折算成一定的出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在吸收外资中占有相当比重。 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外商独资 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外资企业法的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应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条件,即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 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它是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虽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合作开发比较以上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小。

服务质量的研究综述

服务质量要素及模型的文献综述 闫丽杰 2010/1/16

作者:闫丽杰 职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营销学硕士研究生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中山大学 邮箱:lijieyan850524@https://www.360docs.net/doc/4a4792693.html,

摘要 现代营销环境中,顾客不仅购买所需产品或服务,且在服务过程中参与价值的共同创造。在此过程中,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顾客对所得到的服务的感知及评价。因此,服务质量是决定服务性企业营销效果、经济收益和竞争实力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概括了服务质量的定义及要素,了解顾客是从哪些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在以上基础上总结了以往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服务质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评述。服务质量模型包含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要素,公司或组织可以根据模型分析其服务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制定提升服务质量的策略。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营销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思想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营销环境,能够适应现代营销环境的新思想呼之欲出。这种逻辑范式认为所有的经济都是服务经济,服务的核心视角是顾客导向的,能否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服务质量管理是服务性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服务质量是决定服务性企业营销效果、经济收益和竞争实力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分析服务质量的特性,有必要对服务的含义、服务的本质特征、服务质量的概念等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1 服务及服务质量的内涵 1.1服务的含义及内涵 企业产品(含实体物品或观念知识)经由销售而发生交易行为的当时,即是服务的开始。服务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经济活动,通常通过限时的表演过程,给接收者、物体或卖方所负责的其他对象带来所需要多的结果。顾客希望从员工的劳动技能、企业的设备、网络、系统或器材中获得价值,但是通常他们并不拥有对任何实体要素的所有权(Christopher Lovelock, Jochen Wirtz)。 服务也可指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任何活动或利益,基本上是无形的,不会牵涉任何实体的所有权,并且不必要附属于实体的产品(Kotler1,988)。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给予“服务”的定义是“经由销售或附带于一般产品之销售,所提供的活动、利益或满足。”可知用户对于服务的感受是通过活动、利益或满足而得。服务是无法事先测知,必须在交易时或事后才能体会得到;同时,会因使用者的多寡或提供服务者相关服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服务质量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服务具有无形性、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题目)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学生:(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学院:(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摘要]:××××××××××××××××××(摘要内容空两个汉字符由“[摘要]”引出,用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200—300字,)[关键词]:×××;××××;×××××;×××(关键词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符由“[关键词]”引出3-5个,小四宋体)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Key words: ×××;××××;×××××;×××(3-5个,小四Times New Romar,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前言(引言) ×××××(格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范围、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课题的关系。要求: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范例]: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前言)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I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DI的效应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I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正文:××××× 格式: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从此页开始编页码。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要求:正文是综述的主体,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及逻辑关系,安排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按论点和论据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主体中心内容。主体部分引用的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能说明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料真实可靠,既新颖又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潘炳英 学号200808020321 所在院系商学院营销系 专业市场营销 任课老师汪嘉彬 课程名称服务营销学 考试时间2010年10月21日考试方法提交课程论文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1. 服务质量的概念 ?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业,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2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衡量和检验; (3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4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5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2.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 2.1国外研究历史背景 国外的服务质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西方国家服务营销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基阶段,这时服务营销已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孕育阶段,并且在这一阶段,来自外部环境的两大因素使服务营销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一是西方特别是北美服务业的全面解禁。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81、1982、1983、1985年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服务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了较好的国际间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服务的特征引起的管理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的。其中服务质量(因异质性引起和服务接触(因同时性引起以及营销的功能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对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对服务的品质、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2.2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的前人工作 2.21 起步阶段(1980~1988 服务质量作为一个术语早就有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往往从内部效率的角度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结果应符合规范。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基本上援用基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服务业全面解禁,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服务与产品是不同的,并意识到服务质量有别于产品质量,如Saeesr等人(1978提出了服务质量不仅涉及结果,还包括服务交付过程 的观点。Zeithaml(1981则归纳出了顾客在评价产品与服务好坏时的不同点。不过当时对服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属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这一问题的突破,要归功于芬兰的教授。在1982年,他提出了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并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同时指出内部营销是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他认为质量应是顾客感知的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期望与感知的服务绩效之间的比较。若感知的服务绩效大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进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但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贡献度不同,使得产业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投资中所占比重很大,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正文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回顾 哈佛大学教授Vernon在1966年提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Vernon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创新、成熟、标准化)更迭的必然结果,外资公司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在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同时引起各自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国际投资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国际产业转移。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雁行模式”(Flying-Geee Paradigm)。按照该模式,一国产业成长经历了引进产品、进口替代、出口增长、成熟、返进口五个阶段,而产业结构升级依次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三个阶梯。随着外资的进入及一国工业化的发展,某一产业坐逐渐衰落,并将转移到低一个梯级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替代,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6年即萌芽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87~1991年即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2~ 1995年即高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即平稳发展阶段(李义福,2009)。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产业结构分布的现状是,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对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很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房地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摘要:自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7%, 毋庸置疑,外商直接投资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1 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 亿美元,连续21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令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然后分别从外资国别结构、行业结构、投资方式结构、地区分布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最后对各阶段我国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做了一个概括和总结。 关键字:外商直接投资;FDI;发展历程;特征 上世纪70 年代末的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紧接着,1979 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里程碑。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外资的规模从小到大、进而蓬勃发展。在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所使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外资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外商直接投资(FDI)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 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1]。 我国利用外资30 年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利用外资东道国的前列。自1993

(完整word版)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大致是相同的,简单的说都是指为了取得和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获得利润和其他利益为目的的投资。 根据OECD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其中的“持久利益”是指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长期的关系,并且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影响。OECD还建议直接投资企业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企业或无限企业,其中外国投资企业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票权,或在无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国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在197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为:“本草案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营所有制企业,不论这类企业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行,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该企业中的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通常情况,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同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体,也不是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之间的国家间投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商”,既包括外国投资者,又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个称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我国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作开发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类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当然现在有五种形式,但由于习惯在我国的统计中仍然沿用“三资企业”这个名称来代表外资企业。另外,由于政治的因素,在统计中为了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之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了便于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在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根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的一项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广泛的正面外部性,可以为东道主国提供资本,扩大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产生广泛的新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促进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和流动,同时还会产生放大效应,促使系列产业和企业的跨国私人投资。国际折衷理论也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将其优势与东道主国本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本国有利,但同时会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厚的资本、管理技能、销售技巧、研发能力、组织形式及企业文化等,不管企业是自愿或是非自愿。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2)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1. 服务质量的概念 ?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业,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2)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衡量和检验; (3)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4)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5)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2.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 2.1国外研究历史背景 国外的服务质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西方国家服务营销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基阶段,这时服务营销已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孕育阶段,并且在这一阶段,来自外部环境的两大因素使服务营销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一是西方特别是北美服务业的全面解禁。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81、1982、1983、1985年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服务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了较好的国际间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服务的特征引起的管理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的。其中服务质量(因异质性引起)和服务接触(因同时性引起)以及营销的功能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对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对服务的品质、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2.2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的前人工作 2.21 起步阶段(1980~1988) 服务质量作为一个术语早就有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往往从内部效率的角度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结果应符合规范。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基本上援用基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服务业全面解禁,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服务与产品是不同的,并意识到服务质量有别于产品质量,如Saeesr等人(1978)提出了服务质量不仅涉及结果,还包括服务交付过程的观点。Zeithaml(1981)则归纳出了顾客在评价产品与服务好坏时的不同点。不过当时对服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属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这一问题的突破,要归功于芬兰的教授。在1982年,他提出了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并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同时指出内部营销是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他认为质量应是顾客感知的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期望与感知的服务绩效之间的比较。若感知的服务绩效大于服务期望,顾客感知的质量是良好的,反之则是低下的。顾客的期望由市场沟通、口碑、企业形象和顾客的需要所决定。服务质量包括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同年,瑞典的Lehtinen提出了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与其遥相呼应。从此将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只关心结果质量)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地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到中国进行投资,外商投资的影响日趋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促进中国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浙江省是全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最多的省份之一,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有一定意义的。FDI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通过搜集整理浙江省的相关数据资料之后,从FDI总量、投资方式、资金来源国别、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等方面来分析带来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它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者)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以另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企业)身份进行的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产品销售到世界市场,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也以是无形的服务。一、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间关系的国外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关注研究的热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外商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FDI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围绕两者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一)FDI与贸易的替代关系 1.蒙代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 蒙代尔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认为贸易与投资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他在赫克歇尔一奥林一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他认为,贸易障碍的增加鼓励要素流动。资本流动是商品贸易的完美替代。投资是为了绕过贸易障碍,保持国外市场份额而进行的,资本的流动使两国减少了比较优势部门的生产,增加了比较劣势部门的生产,按比较利益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量大大减少了,投资是对贸易的替代。这种观点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