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多边形和圆》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正多边形和圆》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正多边形和圆》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24.3 正多边形和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用量角器等分圆心角来等分圆,从而可以作出圆内接或圆外切正多边形.

2、使学生会用尺规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在这个基础上能作圆内接正八边形、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

3、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4、通过画正方形到会画正八边形,通过画六边形到画三角形、正十二边形,培养学生观察、抽象、迁移能力.

5、通过画图中需减小积累误差的思考与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量角器等分圆心角来等分圆,然后作出圆内接或圆外切正多边形;(2)用尺规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教学难点:

准确作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正多边形的定义、概念、性质、判定,尤其学习了正多边形与圆关系的两个定理,而后我们又学习了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正多边形.

二、新课讲解:

由于正多边形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性,所以会画正多边形应是学生必备能力之一,前面已学习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的第一个定理,即把圆分成n(n≥3)等份,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

n边形;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所以想到只要知道外接圆半径R或内切圆半径r

,画出圆

n

来,然后n等分圆周就能画出所需的正n边形.

n等分圆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量角器法,这一种方法简单易学,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根据是因为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所以使用量角器等分圆心角,可以达到把圆任意等分的目的,由于学生已具备使用量角器的能力,所以只要讲明根据,让学生动手操作即可.

另一种方法是用尺规等分圆周法,其实质也是等分圆心角,但尺规不能任意等分圆,只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其中重点是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作法,这是因为正八边形、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都是由此作基础而画出来的.由于尺规作图在理论上准确,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误差积累,如何减少误差使图形趋于准确?这是一个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好时机,应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1.哪位同学记得正多边形与圆关系的第一个定理?(安排中下生回答)2.哪位同学记得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有什么性质?(安排中下生回答: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现在我们要画半径为R的正n边形,从正多边形与圆关系的第一个定理中,你有什么启发?(安排学生相互讨论后,让中等生回答:只要把半径为R的圆n等分,依次连结n个等分点就得正n边形)那么怎样把半径为R的圆n等分呢?从刚才复习的第二问题中,你又受到什么启发?大家相互间讨论.(安排中等生回答:把360°的圆心角n等分)如果要作半径2cm的正九边形,你打算如何作呢?大家互相讨论看看.(安排中等生回答:先画半径2cm的圆,然后把360°的圆心角9等份,每一份40°),用什么工具可得到40°角呢?(安排中下生回答:量角器)我们本堂课所讲画正多边形的第

一种方法就是用量角器等分圆,大家用量角器画出半径为2的内接正九边形.

学生在画图实践中必然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依次画出相等的圆心角来等分圆,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是麻烦;其二是先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圆心角,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40°圆心角所对弧的等弧,于是得到圆的9等分点,这种方法比较方便,但画图的误差积累到最后一个等分点,使画出的正九边形的边长误差较大.对此学生必然迷惑不解,在此教师应肯定作法理论上的正确性,然后讲出图形不够准确的原因是由于误差积累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减小误差积累的二个途径:其一,调整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使之尽可能准确的等于所画正九边形的边长.其二,若有可能,尽可能减少操作次数,减少产生误差的机会.

大家想想如何画一个半径为2cm的正方形呢?(安排中下生回答:先画半径2cm的圆,用量角器作90°的圆心角.)画出∠AOB=90°后,方法1,可依次作90°圆心角;方法2,用圆规依次截取等于AB的弧,大家观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安排中等生回答:将AO与BO边延长交⊙O于C、D).正方形一边所对的圆心角是90°角,不用量角器用尺规能不能做出90°的圆心角呢?用尺规如何作半径为2cm的正方形?(安排中上等生回答,先作半径2cm的圆,然后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请同学们用尺规画出半径为2cm的正方形.

大家想想看,借助这个图形,能否作出⊙O的内接正八边形?同学们互相研究研究,(安排中上生回答:能,过圆心O作正方形各边的垂线与圆相交即得⊙O的八等分点)为什么?根据什么定理?(安排中上等生回答:垂径定理)

还有什么方法?(安排中上等生作各直角的角平分线.)

请同学们用此二法在图上画出正八边形.

照此方法,同学们想想看,你还能画出边数为几的正多边形?(安排中下生回答:16边形等)

综上所述及同学们的画图实践可知:只要作出已知⊙O的互相垂直的直径即得圆内接正方形,再过圆心作各边的垂线与⊙O相交,或作各中心角的角平分线与⊙O相交,即得圆接正八边形,照此方法依次可作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正六十四边形……

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画半径为2cm的正六边形呢?你都有哪些方法?大家讨论.

方法1.画半径2cm的⊙O,然后用量角器画60°的圆心角,依次画下去即六等分圆周.

方法2.画半径2cm的⊙O,然后用量角器画出60°的圆心角,

如果有同学想到方法3更好,若无则提示学生:前面在研究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时,得到正六边形的半径与边长有一种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安排

中下生回答:相等)那么哪位同学可不用量角器,仅用尺规作出半径2cm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安排一名中等生到黑板画图,其余在下面画图)

在学生画图完毕后展示两种不同的画法:其一,在⊙O上依次截取

AB=BC=CD=DE=EF,由于误差积累AB≠FA,其二,首先画出⊙O的直径AD,然后分别以A、D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画弧交⊙O于B、F、C、E.画出图形比较准确.

请同学们用第二种方法画半径3cm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安排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如果我们沿用由正方形画正八边形的思路同学们想想看,会画正六边形就应会画正多少边形?(安排中下生回答: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理论上我们可以一直画下去,但大家不难发现,随着边数的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于圆,正多边形将越来越难画.

大家再观察,会画正六边形,除上述正多边形外,还可得到正几边形?(安排中等生回答:正三角形)

画半径为2cm的正三角形,尺规作图时必得先画出正六边形吗?哪位同学有好方法?(安排举手同学回答:画出⊙O直径AB,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画弧交⊙O于C、D,连结B、D、C即可)

请同学们按此法画半径为2cm的正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用尺规画半径为2cm的正十二边形?

在学生充分讨论研究的多种方案中送出:先作互相垂直的直径,然后分别以直径的四个端点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画弧,交⊙O的各点即得⊙O的12等分点.引导学生观察∠DOE=∠DOB-∠EOB

∠DOB=90°,∠EOB=60°∴∠DOE=30°.

∴ DE是⊙O内接正12边形一边.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安排中等生回答: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作正n边形;2.用尺规作正方形及由此扩展作正八边形、用尺规作正六边形及由此扩展作正12边形、正三角形)

四、布置作业

正多边形和圆教案

正多边形和圆(一)教案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多边形的概念,了解正多边形的各边相等、各内角相等以及多边形内角和的运算公式。在本册中学习了圆及圆的有关性质,理解圆中弧与弦的关系,从而为本节课研究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先通过观察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接下来研究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按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以正五边形为例进行探索和证明,并将结论推广到正n边形。让学生体会到化归思想在研究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了解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能运用正多边形的知识解决圆的有关计算问题。 数学思考;通过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迁移的能力。 解决问题: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特殊——一般”再“一般——特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体会化归思想在研究问题中的重要性,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了解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案,提出问题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观看美丽的图案,欣赏生活中正多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中感受到数学美,并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l:观看教科书图24。3-1,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利用正多边形得到的物体。你能从这些图案中找出正多边形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问题2:菱形,矩形,正方形是正多边形吗? 问题3:通过观察图案,你们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4:给你一个圆,怎样就能做出一个正多边形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见解) 此问题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图案,会发现正多边形的边数多给人一种接近圆的印象。教师展示课件:在圆中依次出现几条相等的弦,学生会想到弧相等,教师迸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三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今天吴老师要给大家看一幅很美的挂图?你能看出这幅图画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枫叶吗?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著名诗人一同去领略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活动课 我们的校园》教案

设计草坪和比赛过程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校园的良好情感。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学生收集的草皮价格和本校的信息,盒尺。 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教师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 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教师: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也可根据本校实际长度) 3.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名称价格(元/m2) 白三叶2 高羊茅3 天堂草4 4.探讨草坪的铺设方案。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28×16×2×2=1792(元)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 5.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 2.比赛时间。 教师: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 3.比赛地点。 学校的东、西草坪。(学生可以自由决定) 4.对阵班级。 三年级的4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可结合本年级实际)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如: 对阵时间地点 A组:三(1)~三(2)15:10~15:30东草坪 B组:三(3)~三(4)15:10~15:30西草坪 A组胜者~B组胜者15~40~16:00东草坪 颁奖16:10~16:20西草坪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请你设计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歌手大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环境系统分析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环境系统分析概论 一、系统及其特征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执行特定功能的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元素又称为子系统,每一个系统又是—个比它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阶层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 征。 二、系统的结构化系统结构化旨在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秩序,为系统模型化奠定基础。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研究系统结构化的有效工具。 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系统结构化的常用方法。结构模型解析法从一堆杂乱的元素人手,通过构建有向连接图、相邻矩阵、可达性矩阵以及对矩阵的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确定各子系统在系统中的位置,建立系统的递阶结构模型。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它运用科 学的方法和工具,确定一个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的环境条件,以确定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是对系统的分解和综合,通常可以分为下述六个阶段: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性质、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制定评价标准和进行综合分析。 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系统的模型化、最优化和决策分析。四、环境系统与环境系统分析 在研究人与环境这个矛盾统一体时,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和环境保护、污染与控制有关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分析的两大任务是:研究环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最佳的污染防治体系;研究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模型化和最优化来协调环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 [ 习题及题解] 1.什么是系统?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特征? 2.系统的各种特征在模型化和最优化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3.简述系统分析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4.简述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系统结构化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正多边形与圆教案

正多边形和圆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2)能运用正多边形的知识解决圆的有关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探讨正多边形有关计算过程中,体会到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在探索正多边形有关过程中,学生体会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运用已有的正多边形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多边形和圆中心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边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正多边形和圆中心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边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图形与圆的关系,如:点和圆、直线和圆、四边形和圆以及圆与圆的关系,还有什么图形我们没有与圆联系上呢(多边形)那么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正多边形与圆。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知识。 / (一)自习交流: 1.带着以下问题自主预习教材105页至106页的内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有 疑问的地方。 ①什么是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怎么计算的 ②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③结合图形说说正多边形的中心、中心角、边心距、半径,并结合以前的知 识说说它们的特点 ④结合图形说一说如何计算正多边形的中心角、边心距、半径、周长和面 积 2.师生交流重要知识点: (1)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如正五边形:AB=BC=CD=DE=EA ∠A=∠B=∠C=∠D=∠E (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教案三

《绝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这首诗通过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音乐光碟、小黑板、大幅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能试着背给我们听一听吗?大家背得可真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绝句》。学完后看看哪位同学能背得出来。 二、初读感知 1.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生根据自学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书写易写错的字“鸣、柳、窗”。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挺好的,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的校园(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品)4-5

《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我最喜欢的地方”,发掘校园各项设施带来的新鲜有趣的体验,逐步喜欢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2.知道各种校园设施都有相应的使用规则,并能尝试自觉遵守,并体验安全文明地开展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教材分析: 《我们的校园》是《校园生活真快乐》单元中的第一课。“我最喜欢的地方”这一板块是学生在完成探秘活动后交流的一个话题。文中呈现的是学生在校内操场开展的“爬云梯”“打球”“观察蚂蚁、蝴蝶”“捉迷藏”等兴趣盎然的活动场景,旨在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在新学校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使其逐步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产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当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教室里时,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室,了解教室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并随机指导学生安全文明地用好各种设施,保持教室的整洁美观和有序,逐步适应校园生活。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校园探秘”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我们的校园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肯定也产生了对自己最喜爱的地方的初步印象。在本课时中,让学生深入交流自己最喜爱的地

方是哪里,既增进自己与学校的亲密关系,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新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每天学习和生活的教室,了解教室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并随机引导学生安全文明地用好各种设施,保持教室的整洁美观和有序,为学生逐步适应校园生活做铺垫。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熟悉班级里的各项设施和区域。 教学难点:知道要自觉维护班级的各项设施,保持班级里的卫生整洁。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汇报“校园探秘”活动 1.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带着朱迪警官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我们去了哪些地方呀?(指名回答) 过渡语:没错,我们去了操场、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和阅览室。 2.师:在参观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预设1:科学教室。 预设2:少先队队室。 预设3:食堂的厨房。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在“校园探秘”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激发学生对

《系统的分析》教学设计

《系统的分析》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下载系统的分析ppt 课题 3.2系统的分析 课时 1 教学 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情感目标:树立系统分析问题的观念,培养系统分析的观点。 教学重点 解决对策 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通过分析案例,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精讲精练来解决 教学难点 解决对策 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通过分析案例,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精讲精练来解决 教学过程 实施内容 设计说明 时间 引入 系统的基本特性有那些? 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复习所学内容 2分钟 新课教学 一、系统分析的含义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面临决策,那么决策方法有那些呢? 1.决策的方法 决策方法有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系统分析是一种科学决策的方法。 通过公交路线的设置说明两种决策方法的优劣,进一步说明科学决策对系统分析的重要性。 2.系统分析的含义 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

上拟定一套有效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来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就是系统分析。1.车闸的橡皮松了 刹车不灵 案例分析: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系统 讲解本案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到汉字激光照排对我国印刷、出版、传媒等众多部门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本项技术是我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系统分析的出发点为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而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往往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联和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最佳决策只是在若干方案中寻求的相对令人满意的方案。 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可以描述为: 明确问题,设立目标 收集资料,制定方案 分析计算,评价比较 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案例分析:田忌赛马 通过案例,给学生亲自感受系统分析过程的机会。 三、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3 正多边形和圆》 教案 第2课时

第二十四章圆 24.3 正多边形和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2.掌握用尺规画图作正多边形.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画特殊的正多边形. 难点:利用直尺与圆规作特殊的正多边形.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 四、相关资源 五、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复习的课件,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多边形与圆相关定义,为本节课学习正多边形画法作好铺垫.【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画正多边形的问题,比如画一个六角螺帽的平面图、画一个五角星等,这些问题都与等分圆周有关,我们一起探究正六边形的画法. 我们可以用量角器画正六边形吗?如果可以,请说说作图原理. 师生活动:四人一组,小组讨论、交流,一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学生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补充. 归纳用“量角器等分圆”: 依据: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相等. 操作:两种情况:其一是依次画出相等的圆心角来等分圆,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是麻烦;其二是先用量角器画一个圆心角,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该圆心角所对弧的等弧,于是得到圆的等分点,这种方法比较方便,但画图的误差积累到最后一个等分点,使画出的正多边形的边长误差较大. 【例题分析,深化提升】

例有没有其他作正六边形的方法?你能用尺规作出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吗?试试看.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作图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协作完成,有方法的小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对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六边形,从而使其回忆起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半径,找到作图的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动手作图.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实际操作,认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练习巩固,综合应用】 已知⊙O的半径为1 cm,求作⊙O的内接正八边形. 解:(1)如图所示,作直径AC,使AC=2 cm. (2)作AC的中垂线BD交⊙O于B,D两点. (3)连接AD,作AD的中垂线交AD于M点. ,,的中点E,F,G. (4)用同样的方法作出AB BC CD (5)依次连接各分点,即得正八边形. 正八边形AEBFCGDM即为所求作的⊙O的内接正八边形. 设计意图:巩固正多边形画法. 六、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量角器画正多边形 2.尺规作正多边形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不全面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收获,理清思路、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便于教师及时反馈. 七、板书设计 24.3 正多边形和圆(2) 1.量角器画正多边形 2.尺规作正多边形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

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七年级美术上册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

描绘我们的校园 第一课 描绘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 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 学生准备学具: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选择在校园中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 2、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并讨论怎样才能基本正确地表现校园场景和建筑的透视现象。通过在室外结合校园场景、在室内结合石膏立方体、挂图或图片与学生共同研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 二、发展阶段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前准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三、收拾与整理 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及不同。 四、课后拓展 ①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②也可在家中进行立方体静物的写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的透视知识。 ③同学之间将平时所做的写生练习,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欣赏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④平时多做一些校园环境场景写生练习,为今后校园题材的绘画创作积累素材。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1、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对透视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校园场景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观察,自己确认校园中最具有美感特征、印象最深、最想表现的场景、建筑物及其角度。 二、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 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物象主次的区别表现以及对物象简

高二下册《系统的分析》教案分析

高二下册《系统的分析》教案分析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课时系统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对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优化的方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系统分析问题的观念,培养系统分析的观点。 增强学生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二、教学重点:系统优化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三、教学难点:系统优化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法。 五、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也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分析的综合,又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它是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2.设计理念 本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核实”等方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理解系统分析的含义,学会系统分析的方法,体会系统分析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系统观。 3.教学策略设计 (1)通过搭建模具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探讨性学习。 (2)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及其原则性。 (3)运用马上行动让学生做出决策,学以致用。 4.学情分析 进入系统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前期活跃,显然系统分析的深入符合高二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在对某个系统的分析容易陷入原有的逻辑思维,而不能很好地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理解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因此,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成了本节教学内容上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旋转木马的搭建模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24.3正多边形和圆教案

24.3 正多边形和圆教案 教学内容 1.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2.在正多边形和圆中,圆的半径、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3.正多边形的画法. 教学目标 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关系,会应用多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画多边形. 复习正多边形概念,让学生尽可能讲出生活中的多边形为引题引入正多边形和圆这一节间的内容.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讲清正多边形和圆中心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 2.难点与关键: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四者: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正多边形? 2.从你身边举出两三个正多边形的实例,正多边形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吗?其对称轴有几条,对称中心是哪一点? 老师点评:1.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实例略.正多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多条;?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对应顶点的连线交点. 二、探索新知 如果我们以正多边形对应顶点的交点作为圆心,过点到顶点的连线 为半径,能够作一个圆,很明显,这个正多边形的各个顶点都在这个圆上,如图,?正六边形ABCDEF ,连结AD 、CF 交于一点,以O 为圆心,OA 为半径作圆,那么肯定B 、C 、?D 、E 、F 都在这个圆上. 因此,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十分密切,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我们以圆内接正六边形为例证明. 如图所示的圆,把⊙O ?分成相等的6?段弧,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六边ABCDEF ,下面证明,它是正六边形. ∵AB=BC=CD=DE=EF ∴AB=BC=CD=DE=EF 又∴∠A= 12BCF=1 2(BC+CD+DE+EF )=2BC ∠B=12CDA=1 2 (CD+DE+EF+FA )=2CD ∴∠A=∠B 同理可证:∠B=∠C=∠D=∠E=∠F=∠A

三语《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三语《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个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个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个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实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不过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相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小学一年级品德教案《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实践手段,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在浓厚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气氛中相互交流。 3、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为学校值得骄傲,也能为学校的不足之处出谋划策。 课时安排: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谈话: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想知道吗?请你用心听。 2、播放多媒体录音:“开家长会选拔引导员” 3、提问: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好消息?能说一说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我们的校园 二、活动准备 (一)通过录象了解校园 1、说到我们的校园,你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示范小学、绿色学校)从哪里知道的?(家长、伙伴、邻居) 3、跟着摄影师叔叔的镜头参观我们的校园。(播放学校环境录象) 4、咦?我发现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是喜滋滋,看来你们看录象时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了,能说说你在想些什么吗?(开心、高兴、骄傲、自豪) 5、在开家长会时,你们也能像现在这么开心和骄傲地向爸爸妈妈介绍我们的校园吗?你打算介绍哪里呢?(学生说,老师板书:教室、办公室、操场、厕所、图书馆、会议室、医务室) (二)分类 1、我们的学校可真大啊,你们让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不同的场所,真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这样给爸爸妈妈介绍,他们肯定要被弄昏头了,我们来想个办法,给它们分个类,好吗? 2、师生共同完成分类:(贴字) 上课场所:教室(微机、音乐、体育、网阅)、图书馆、游泳池 下课场所:操场、厕所、医务室 老师场所:办公室、会议室 3、这样看起来既清楚又明白,引导员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带着爸爸妈妈找到不同的地方。可是,你们真的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吗?让我们去实地走一走。 4、注意事项: 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不影响别班上课。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询问老师。 三、参观校园 1、老师会带大家参观黑板上贴的每一个地方,小朋友们要认真观察,找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心记一记它在哪里?再想一想它的作用是什么? 2、参观校园。 四、分组汇报 1、你最喜欢校园的哪个地方呢?请你说一说。 2、按照学生的发言分成三组,下课场所、上课场所、老师场所。插上不同的旗子。 3、请和组内的小伙伴商量: ⑴这个地方在学校的哪儿? ⑵它有什么作用? ⑶需要注意些什么? 4、分组汇报

《正多边形与圆》教案

《正多边形与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多边形概念,初步掌握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2、通过正多边形定义教学,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正多边形与圆关系定理的教学培 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迁移能力; 3、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特殊——一般再一般——特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4、掌握圆内接正多边形的两种画法: (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法作正多边形; (2)用尺规作图法作特殊的正多边形. 教学重点 正多边形的概念与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定理的理解以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观察、分析、归纳: 观察、分析: 1.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2.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归纳: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边、角性质的共同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并可以提问学生问题. (二)正多边形的概念: 1.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有n(n≥3)条边,就叫正n边形.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叫正三角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叫正四边形.2.概念理解: ①请同学们举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正多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②矩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菱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 矩形不是正多边形,因为边不一定相等.菱形不是正多边形,因为角不一定相等. (三)分析、发现: 问题:正多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发现: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都有内切圆和外接圆,并且为同心圆. 分析:正三角形三个顶点把圆三等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把圆四等分.要将圆五等分,

把等分点顺次连结,可得正五边形.要将圆六等分呢? (四)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的定理 定理:把圆分成n(n≥3)等份: 1.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我们以n=5的情况进行证明. 已知:⊙O中,TP、PQ、QR、RS、ST分别是经过点A、B、C、D、E的⊙O的切线.求证:(1)五边形ABCDE是⊙O的内接正五边形; (2)五边形PQRST是⊙O的外切正五边形.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证明思路: 说明:(1)要判定一个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除根据定义来判定外,还可以根据这个 定理来判定,即:①依次连结圆的n(n≥3)等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正多迫形;②经过圆的n (n≥3)等分点作圆的切线,相邻切线相交成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要注意定理中的“依次”、“相邻”等条件. (3)此定理被称为正多边形的判定定理,我们可以根据它判断一多边形为正多边形 或根据它作正多边形. (五)整多边形的画法 你能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法和尺规作图法作出圆O的内接正四边形和正八边形吗? O

3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3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3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完整版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校园的景物,然后写出校园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景,并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我们的学 校吧。(师板书课题:我们的学校或美丽的校园)师指导生写好题目。 二、指导开头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学? 生:我们的学校十分美丽。(师板书:美丽)师指导生写好开头。 三、指导观察,写校园景色,一定要按顺序来写景物。 (一)出示幻灯片,指名说,大家评。注意把话说通顺说连贯,尽量使用学 过的好词好句,把校园的美说清楚。 1.出示幻灯片(1):柏树。 师:走进校园,我们就看见了什么你觉得它美吗 生:(走进校园,我们就看见一棵棵翠绿的柏树,它们像一个个士兵挺立着, 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的校园。) 师:柏树的下面有什么?

生:(柏树的下面是绿茵茵的草地,像一块绿地毯似的。) 2.出示幻灯片(2):操场。 师:柏树的右边是什么?生:(柏树的右边是一个宽阔的大操场,操场的中 央有一棵大树,就像撑起来的一把大伞,让我们在那里遮风避雨。)师:操场的尽头又有什么? 生:(操场的尽头有一群矮柏,像是大树妈妈的孩子,都穿着绿色的衣裳,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生机。) 师:矮柏的旁边就是我们学校的什么? 生:教学楼。 3.出示幻灯片(3):小树林。 生:(教学楼的对面是一片小树林。树林里有龙爪槐、芭蕉树和芙蓉树。 芙蓉树上,粉红的芙蓉花挂满枝头,美丽极了!) 4.出示幻灯片(4):花池。 师:绕过小树林,来到综合楼的门前,你发现了什么? 生:(花池里,粉红的月季花正对我们笑哩,一棵小铁树站在花池的中央,花池周围的小树苗也羞红了脸。) (二)(把校园的美景尽展屏幕)我们的校园很美,你爱校园吗? 板书设计: 柏树翠绿 美丽操场宽阔 花池美丽

环境系统分析教案

第一章环境系统分析概论 一、系统及其特征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执行特定功能的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元素又称为子系统,每一个系统又是—个比它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阶层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征。 二、系统的结构化 系统结构化旨在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秩序,为系统模型化奠定基础。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研究系统结构化的有效工具。 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系统结构化的常用方法。结构模型解析法从一堆杂乱的元素人手,通过构建有向连接图、相邻矩阵、可达性矩阵以及对矩阵的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确定各子系统在系统中的位置,建立系统的递阶结构模型。 三、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确定一个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的环境条件,以确定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是对系统的分解和综合,通常可以分为下述六个阶段: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性质、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制定评价标准和进行综合分析。 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系统的模型化、最优化和决策分析。 四、环境系统与环境系统分析 在研究人与环境这个矛盾统一体时,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和环境保护、污染与控制有关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分析的两大任务是:研究环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最佳的污染防治体系;研究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模型化和最优化来协调环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 [习题及题解] 1.什么是系统?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特征? 2.系统的各种特征在模型化和最优化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3.简述系统分析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4.简述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系统结构化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