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材料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初中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态,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少年,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初中生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我们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直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不得不晦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通过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初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部段重点,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初中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过去基础教育主要抓双基。这固然重要,但不全面。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狭隘的基础观转变到全面的素质观,既抓紧落实“双基”,又要抓紧好习惯养成、智力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使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都能得到发展。现在我就语文课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弄清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实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弄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性的特点。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理解世界反映世界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而不是以三段论说话,或空喊政治口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有限度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时“潜移默化”地实行的,仅仅是渗透。如哲理诗《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属性。如《丰碑》这篇课文,在环境恶劣,任务艰难,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需物资,完全有理由有可能让自己穿上御寒的棉衣,而他却穿得十分单薄,为了革命,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被冻死了。课文对军需处长牺牲的神态、动作等作了细致描写:“镇定自然的神情,”说明面对危险毫无惧色,“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表现出军需处长面对死亡泰然置之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座“晶莹的碑”,激励后来人,他忠于革命,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为后人传颂。这就是课文的“渗透性”所在。 二、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即渗透于识字、阅读、作文各种课型中及字、词、句、段、篇等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其次,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即课堂教学、作文、考试之中识字教学能够结合字的形、义及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立场;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实行系统的教育;作文教学能够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及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实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并形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养成谦虚、不耻下问的美德,考试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独等优良品质。 三、指导学生“悟神”,捕捉文章隐情。“神”乃文章之魂。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捕捉文章神韵的过程。既要透视显中之隐,又要品出言外之意;既要体查文中之情,又要再现内心视象。文章的“神”具有“潜伏”性,作者把他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去领会,去接受,去转化。如《会摇尾巴的狼》,它的神就在“会摇尾巴”四个字中,就在摇尾巴的过程中,暴露了它的凶残的野性和愚蠢的狡诈。 一篇文章的“神”,能够包含很多方面,导致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多元性”,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准确地扎住教材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动机。有的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让学生续讲“狼被人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制造了“大团结”式的结局。这虽然符合中国“扬善惩恶”的传统思想观点,但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准度”不够。作者的原意在于讲述一个道理:“凶残的恶人在做坏事时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善良的人切不可上当受骗”。如果设计“大团圆”的结局,学生的思想理解就落在了“善良会有好机遇的,是会有好报的”这个基点上,这对儿童的成长无疑设置了心理障碍。 四、提升学生理解时要把握“尺度”。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具体课文,二是嘘唏语文的具体学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摘要: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 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情 感教学呢? 一、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1、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是指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兴趣爱好就 是关系到愉快情感的一种认识及活动的倾向性,它对人学习并掌握技巧和科学知识、探求真理起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心理学,其结果表明,人们的行动及认知成 败的信号是情感,而人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则是积极的情感,它能协调、组织人 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工作效率有直接联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情感开 阔了其工作及学习的思路,使人操作敏捷,创造力丰富,能够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此,列宁对情感的作用极为注重,他说:“如果人们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2、从教育学角度看。 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可或缺。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语文教学,正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的实践过程,且这一逻辑顺序也和形成学生语文思想观点的过 程相吻合。从知升华为信,再将其外化为行的过程正是情感,感染性和情境性是 其特性。假如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基础,因势利导,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融洽及亲切的乐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则教师动情,学生动容,则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3、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语文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一项任务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教育对象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 时掺杂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尤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情感更为活跃;另 一方面,因历史、社会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消极情感也占据固定的比例。所以,要达到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三者到的统一,培养合格的多方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以情感作为依靠,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 的氛围,摒弃消极情感,培养、激发高尚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情感。 二、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策略1、加强教师的范读我们说教师的范读能把学 生的思想感情引人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 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老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体会出感受到。 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老师们总 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2、注重朗读朗读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它将书面语言变为口头 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常言道:“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升阅读、欣赏、分析文本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和辅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准确吸收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增强学生的审美理念,增加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增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观点。实行语文教学,必须启发和教育学生使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掘我国悠久和丰富的文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培养崇德重义的审美观。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崇德重义,主张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或唯利是图,和西方社会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实行语文教学,就是要摒弃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培养学生崇德重义的审美观。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那样,培养极其伟大、极其刚强的浩然之气。像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样,教育学生广泛地学习,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随时检查对照,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如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树立美好远大的理想,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默默奉献。教育学生“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人民疾苦,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放纵享乐,不卑躬屈膝,坚持准确的志向。教育学生在“生”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舍生而取义者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命运,身系民族兴亡,不忘人民的冷暖安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能够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2、培养助人为乐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助人为乐的伦理观,而与西方社会以个人本位为人生准则的观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实行甲语文教学,应像古人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人民,将尊敬父母爱护儿女的感情推广到别人身上。教育学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某永福也”,以培养大公无私,团结友爱,相互谅解,助人为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品格,彻底批判和摒弃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整体和谐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整体和谐,而不同于西方社会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实行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整齐性、统一性、和谐性的自然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从整体着眼,从客观入手,注重和谐、平衡、统一。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培养民族凝聚力,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灭道”,撇开其迷信、神秘的外衣,当指自然界的变化法则;“人道”,指道德准则和治国原则。“天人合一”要求人们的各种活动必须适合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要改造白然,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6614553.html,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张艳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4期 我认为,语文是最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首先,利用丰富的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那浓浓的爱国情;《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斑羚飞渡》《消失的罗布泊》关注环保的大爱之心;《散步》《背影》温馨难忘的亲情……哪一篇文章都给我们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学生从文天祥的慷慨正气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生与死。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在学习《黄河颂》一文时,伴着课文豪壮的歌词,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黄河滚滚,生生不息,仿佛看到了黄河臂膀有力,伸向远方,仿佛看见了黄河养育的儿女伟大坚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黄河给中华儿女的鼓励指引。心中也更增加了一份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背影》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父爱如山。平淡的文字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父子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父亲,他们平时也做了很多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在思考自己是否也会像年轻时的作者一样,不理解父亲呢?反思中明白珍惜现在,珍惜父爱,珍惜亲情,什么都可以等,但孝不能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不能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如果我们肯用,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的典范。所以要很好地利用语文课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发挥课本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哲觉中学:彭继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德育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1-16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并记熟基础知识;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和当堂检测(不会的先空着不写),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3.小组讨论探究课题,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

学案。 【能力立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一、预习导学: 1、观察一只蜡烛,并填写下列有关内容:颜色,状态,硬度, 溶于水,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可分为部分,最亮,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蜡烛燃烧室属于变化,因为。 3、(1)分别在盛有空气、盛有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明显的是。说明。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先熄灭的是,说明。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并与另一块对比,玻璃片上出现水蒸气明显的是,说明。 4、一元硬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同学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 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 “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 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 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 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 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 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 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 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 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 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 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 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 ?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 《我的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它渗透到每一天、每一科、每一节的教学中去,做好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如何在教育工作的同时实施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重点。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一德育、智育并重 目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化学教师,我已经明确的意识到:我的工作不仅是给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思想,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必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二. 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似乎存在着一种默契的分工:任课教师负责教授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至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那是班主任、政治老师和政教处的事情。其实,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课

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即便是在课下,也可在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应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情况,使班主任老师能多方面的了解本班学生,做好工作。 总之,只有依靠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一个德育工作的良好的大环境,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处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大大减少其“变质”的可能,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使之得以巩固、稳定。 三.随时随处渗透德育工作 我们的德育工作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备课时要将德育目标列入教案中,明确本节课可以实施的德育内容,分析如何实施,避免枯燥说教。比如:在序言一课,介绍我国的造纸术、制火药、烧陶瓷、战国时期的冶铁术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让他们每一个人为拥有这样伟大的国家而骄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一些学生而言,甚至可以激发他们运用化学知识为祖国争光的想法,其实,同时也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或做学生分组实验时,我们一般在此时教导学生不要只看热闹,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时,教育学生要以事实为基础,相信自己看到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浅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doc

浅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摘要:小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生代,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就必须承担起塑造学生人格的伟大使命。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担负着对小学生的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劳动为荣、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德育重要性问题途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将道德修养教育从小学生抓起。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就必须承担起塑造学生人格的伟大使命。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担负着对小学生的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劳动为荣、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大任务。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小学时代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笔者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德育扎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德育内容广泛、深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管是雅典文明,还是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已经死去。而只有中华传统文明,五千年来不曾中断,虽然朝代更迭,但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核心不曾丢失,而是在

民族融合与冲突中愈发精致与悠久。因此,传承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中国的灵魂,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学家们忽视。因此,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德育教学,必将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才能更适合新时期的需要。 (二)小学生阶段的德育教学事半功倍,至关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和强大的重任,可以说,小学六年,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基础时期,其思想极为纯洁,犹如一张白纸,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作最美的画作,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教师的努力,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 (三)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地立足社会。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古至今,德育教育一直贯穿在对幼儿的基础教育过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德育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学生的培养了。主要表现在: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采取不同的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无论是从字词、句段,还是从图文结合、文章特点等方面渗透,都应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做到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思想教育体裁思想情感科学思维渗透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和“做真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就是要追求真理,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做人的基础,没有一个正确的行事标准和行动指南,那么他身上具有的其它的所谓素质就会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不会持久平稳地在蓝天上飞翔。所以,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是第一重要的。 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而语文由于它的学科内容、性质等特点,使得思想教育在这里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作为身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为我们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的文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优秀的革命传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科学的思想等等,几乎所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这里都有包含。应当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和优势,让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获得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双丰收,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与实践,结合不同文章的特点,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做一点总结。 一、把握课文体裁特点,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让思想教育在感悟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是抒情性比较强的诗歌和散文。这些课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场面,营造了一个个感人的情境。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我们宜从语言入手,再现文章的场面和情境,发掘其中的思想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完成思想教育。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丰富,在这方面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我们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对课文进行配乐朗诵的同时,展示大榕树上一静一动两个不同的场面。在这样一个由画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3-10-22T09:44:43.75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10月供稿作者:吴闯[导读] 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吴闯 摘要:《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作为化学教师,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认为:要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还要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关键词:中学化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德育教育著名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讲过:“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见,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更明确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是全面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之一。 一、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化学学科介绍了微观粒子的组成,阐述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且不断运动着的。北大化学系知名教授唐有祺先生说过:“现在化学家手中的一百多种元素和两千多万种的化学物种,是当今人类所能真正依赖的物质”。化学反应的多样性例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中和与水解等进一步验证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质子数的改变导致元素种类的变化这个角度,进一步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我国古代在化学技术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陶器、瓷器说明当时我国化学工艺水平在世界属于前列,西周、春秋时代冶铸青铜器,战国时期炼铁也逐渐成熟。当时人们对硅酸盐工业和合金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黑火药、造纸术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1965年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此外在催化、分子结构、理论计算化学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光辉的化学发展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三、化学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 通过世界化学历史的教学,介绍氧气的发现历史,历经普利斯特利、舍勒、拉瓦锡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甚至走过一些弯路并取得教训;阿伏伽德罗计算出物质的量常数并研究了气体的性质并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知道近代辩证的评价哈伯合成氨的功与过,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就与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热情和增强为社会进步所需要承担的使命感。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通过个别实验的快慢及失败.对学生进行耐心和毅力的锻炼;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程序、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谨慎、理智、准确的科学品质和习惯;通过开展学生实验进行爱护仪器、节约药品的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正气。 四、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从徐寿翻译外文资料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元素名称,开创了近代化学在中国发展的先河,结合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落后的科学技术等国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新中国成立以来,唐敖庆、卢嘉锡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突破国际技术封锁,使国内的化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在诸多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科学家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靠的是对化学科学的执着和对祖国的挚爱,正是中学生所需要汲取的营养。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针对高中生实际情况,在日常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密切配合,作为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化学学科在德育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中学化学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方彤,《问题导向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3、上海七宝中学《教育创新研究》2004年第5期 4、陈耀亭,《中学化学中的德育》,长春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