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新疆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寄宿制学校闫波

初中学生十三四岁,因特定的年龄时段和社会经历,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还处于非常朦胧肤浅的阶段,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只有一个雏形,对许多事物都还是模糊的粗浅认识。他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特别大。因此,他们的人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一时期,更是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为可持续性终身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育人的目的则是为了学生能具备健康的人格,优 ---- 精选公文范文

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能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能为我们的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里面既有天文地理、科学奥秘,又有生活常识、哲理诗意。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把握时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注重育人。语文教材在育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能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品德培养、情操陶冶融为一体,通过理论阐释、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知识探讨、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学会了做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育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语文内在的德育功能育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思想素养。语文教材中多数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教材 ---------------- 精选公文范文

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守卫国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呐喊,震撼山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万古流芳;陆游“僵卧孤村不自豪,尚思为国戌轮台”的爱国情怀,催人泪下。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操和道德风范的展现。讲朱自清作品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和相应的侵华政策。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朱自清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讲闻一多作品时,势必要讲到闻一多面对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的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作者的伟大人格和斗争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这种精神力 ------ 精选公文范文

量的作用不可估量。

二、抓住语文内在的美学功能育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进行美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作品的美学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指导学生辨别真伪、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及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追求美的欲望非常强烈。教师要引导他们去追寻真正的美——人性美。写人记事的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中车夫勇于承担责任,形象高大;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的肇事司机撞人后逃之夭夭的可耻行径,其形象何等渺小!《散步》中的“我”是中年人的代表,扶老携幼,表现出了承前启后的庄严使命感,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良好风尚;《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为人厚道,正直热诚、认真 ------------

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好似一颗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照亮人生征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在学生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育人的养分,达到育人的目的。

《与朱元思书》是描写富春江优美自然风光的绝唱,语言简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修辞灵活,读来琅琅上口,叫人爱不释手。学生学习后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我顺势出了一题,欣赏美是享受,发现美创造美更是享受。富春江美,祖国万里江山处处有美景,我们家乡也不例外。参照课文范例,选一景区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学生思路活跃,情绪很高,写出的作文大都很精彩。

三、抓住语文内在的结合功能育人目前大语文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认可。社会有多大,语文课堂就有多大,社会即语文,生活即语文。 - 精选公文范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时学到的知识和从品德教育、美学陶冶中汲取的精神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而形成一个人稳定的性格特征。

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好语文活动课,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朗诵比赛、作文竞赛、各种纪念活动、庆祝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尽量把平时学得的知识展示出来,在实践中去验证和丰富。在表现形式上可写可画、可说可唱、可歌可舞。平时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育人的同时,语文常规训练的各项要求丝毫不能放松。比如认真完成作业、保持书写工整、页面整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一切按程序进行,做到勤奋、求实、严谨、创新。只有做到学习、品 ------

德双丰收,才真正实现了育人目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其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能力为重,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结构。 为了改变现行的抑制学生主体性发挥,扼杀了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我校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大 力提倡“学案导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理论上看,“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 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积极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 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应该理解为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案。而“学案导学”则是基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着眼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力求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师生品读赏析、共同质疑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案导学”教学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计学案,为“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学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既是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新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摘要: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 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情 感教学呢? 一、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1、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是指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兴趣爱好就 是关系到愉快情感的一种认识及活动的倾向性,它对人学习并掌握技巧和科学知识、探求真理起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心理学,其结果表明,人们的行动及认知成 败的信号是情感,而人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则是积极的情感,它能协调、组织人 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工作效率有直接联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情感开 阔了其工作及学习的思路,使人操作敏捷,创造力丰富,能够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此,列宁对情感的作用极为注重,他说:“如果人们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2、从教育学角度看。 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可或缺。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语文教学,正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的实践过程,且这一逻辑顺序也和形成学生语文思想观点的过 程相吻合。从知升华为信,再将其外化为行的过程正是情感,感染性和情境性是 其特性。假如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基础,因势利导,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融洽及亲切的乐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则教师动情,学生动容,则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3、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语文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一项任务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教育对象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 时掺杂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尤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情感更为活跃;另 一方面,因历史、社会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消极情感也占据固定的比例。所以,要达到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三者到的统一,培养合格的多方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以情感作为依靠,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 的氛围,摒弃消极情感,培养、激发高尚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情感。 二、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策略1、加强教师的范读我们说教师的范读能把学 生的思想感情引人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 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老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体会出感受到。 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老师们总 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2、注重朗读朗读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它将书面语言变为口头 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常言道:“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结题报告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它的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法制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2.《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 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的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目前,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无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知识含量低,教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实际上,德育工作并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呈现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良好局面。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具有鲜明,突出的行为与实践特色,即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寻找学科中德育因素及具体问题。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途径,方法,积极开发课堂教学中,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开展德育在新道德教育下艺术性渗透活动,初步获取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渗透方式、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在国际上首先是新加坡提出来的,但是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也就是基层学校里已经开始在做,当然谈不到很系统的实验或者说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国家整个教育目标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就已经提出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再者就是“少教多学”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什么是高质量啊,就是学生要高质量,我们的教学质量要高质量,这个高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少教多学”课题也是符合了这样一个目标来做一些研究。第三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更要求教师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能力。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少教多学这样一些方式来实现。因此,课题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研究。首先行动研究重在行动,就是说这个课题是通过实践来做的,而不是说有一个现成的设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这样的。在实践当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种实践过程能把问题解决,行动探究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最后要得出一个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我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少教多学”从总的理念上来说它是适应了国家教育的目标和需要,也适应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一种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是能够激发广大一线老师行动起来,自己去探索。第二就是通过他们的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够总结出一些教学当中有效的方法。这个“有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通过少教,让学生多学,但是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哲觉中学:彭继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德育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1-16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并记熟基础知识;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和当堂检测(不会的先空着不写),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3.小组讨论探究课题,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

学案。 【能力立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一、预习导学: 1、观察一只蜡烛,并填写下列有关内容:颜色,状态,硬度, 溶于水,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可分为部分,最亮,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蜡烛燃烧室属于变化,因为。 3、(1)分别在盛有空气、盛有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明显的是。说明。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先熄灭的是,说明。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并与另一块对比,玻璃片上出现水蒸气明显的是,说明。 4、一元硬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同学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 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 “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 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 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 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 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 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 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 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 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 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 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 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 ?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 《我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它渗透到每一天、每一科、每一节的教学中去,做好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如何在教育工作的同时实施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重点。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一德育、智育并重 目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化学教师,我已经明确的意识到:我的工作不仅是给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思想,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必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二. 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似乎存在着一种默契的分工:任课教师负责教授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至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那是班主任、政治老师和政教处的事情。其实,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课

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即便是在课下,也可在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应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情况,使班主任老师能多方面的了解本班学生,做好工作。 总之,只有依靠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一个德育工作的良好的大环境,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处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大大减少其“变质”的可能,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使之得以巩固、稳定。 三.随时随处渗透德育工作 我们的德育工作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备课时要将德育目标列入教案中,明确本节课可以实施的德育内容,分析如何实施,避免枯燥说教。比如:在序言一课,介绍我国的造纸术、制火药、烧陶瓷、战国时期的冶铁术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让他们每一个人为拥有这样伟大的国家而骄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一些学生而言,甚至可以激发他们运用化学知识为祖国争光的想法,其实,同时也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或做学生分组实验时,我们一般在此时教导学生不要只看热闹,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时,教育学生要以事实为基础,相信自己看到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用身边的事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是信息技术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殊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科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那么信息技术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初接触计算机的年级,总是要进行一节常规教育课,在常规教育课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 要求:排队步行到计算机室的途中,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吵闹。在计算机室一律不允许大声说话,保持安静。保持机房室内卫生,严禁携带一切与教学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尤其是小刀、雨伞、磁铁、篮球、乒乓球、食物、水及其他液体等。离开机房时应将板凳、键盘、耳迈、鼠标等摆放好。以后的课时中加强督促、巩固,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针对教学内容,收集数据,让小学生感知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走近计算机”中的开机、关机、待机、设置屏幕保护

程序的内容时,让学生学懂、练习后,出示收集的数据: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7700万台电脑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4.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3万吨。这些数据让学生震惊: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的做法能节约能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都纷纷表示要把这一做法带回家,告诉家人、带给亲朋好友! (二)、亲身感受,强化德育教育意识 结合教材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合点,例如:教学走进多媒体世界一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悦耳和嘈杂,体会了悦耳的声音舒适,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难受,感受了:“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让他们懂得合理调节音量的大小,这样既不影响他人,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无形中又强化了德育教育意识! (三)、探索知识的同时,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学认识电子邮件一课时,郑重的告诉学生: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计算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包括用计算机进行大气层监控、噪音测试、污水处理、毒气及废弃物回收等。其间接作用就更多,例如:今天我们学习的电子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平昌县泻巴小学杜国熙 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透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的含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也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记笔记课后再背。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课堂教学,以“情感”为基点,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我们的课堂,到底是一潭死水、枯燥无味,还是轻松活跃、生动活泼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驾御能力的高低。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们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例如学习流沙河的《理想》这篇课文,先满怀激情地作一番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树立人生的理想,体会各种的理想对人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

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那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习《出师表》,我先饱含感情地朗读,然后学生试读,先让他们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谈从电视剧、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更有同学在座位上模仿诸葛亮的样子。情境设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因课文内容而异,也视教学条件、学生水平而定。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可以采取先默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了解其主要内容;然后在朗读,朗读时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我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细品父母"润物细无声"的爱。由此设身处地,理解文中"我"的心理及反复描写父亲背影的作用。通过情景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3-10-22T09:44:43.75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10月供稿作者:吴闯[导读] 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吴闯 摘要:《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作为化学教师,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认为:要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还要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关键词:中学化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德育教育著名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讲过:“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见,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更明确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是全面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之一。 一、从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多样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化学学科介绍了微观粒子的组成,阐述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且不断运动着的。北大化学系知名教授唐有祺先生说过:“现在化学家手中的一百多种元素和两千多万种的化学物种,是当今人类所能真正依赖的物质”。化学反应的多样性例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中和与水解等进一步验证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质子数的改变导致元素种类的变化这个角度,进一步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化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我国古代在化学技术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陶器、瓷器说明当时我国化学工艺水平在世界属于前列,西周、春秋时代冶铸青铜器,战国时期炼铁也逐渐成熟。当时人们对硅酸盐工业和合金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黑火药、造纸术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1965年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此外在催化、分子结构、理论计算化学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光辉的化学发展历史和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丰富素材。 三、化学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价值观取向。 通过世界化学历史的教学,介绍氧气的发现历史,历经普利斯特利、舍勒、拉瓦锡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甚至走过一些弯路并取得教训;阿伏伽德罗计算出物质的量常数并研究了气体的性质并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知道近代辩证的评价哈伯合成氨的功与过,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就与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热情和增强为社会进步所需要承担的使命感。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通过个别实验的快慢及失败.对学生进行耐心和毅力的锻炼;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程序、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谨慎、理智、准确的科学品质和习惯;通过开展学生实验进行爱护仪器、节约药品的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正气。 四、在教学中用国内化学家的事迹进行励志教育。 从徐寿翻译外文资料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元素名称,开创了近代化学在中国发展的先河,结合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落后的科学技术等国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新中国成立以来,唐敖庆、卢嘉锡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突破国际技术封锁,使国内的化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在诸多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科学家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靠的是对化学科学的执着和对祖国的挚爱,正是中学生所需要汲取的营养。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针对高中生实际情况,在日常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密切配合,作为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化学学科在德育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中学化学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方彤,《问题导向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3、上海七宝中学《教育创新研究》2004年第5期 4、陈耀亭,《中学化学中的德育》,长春出版社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培训资料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王明生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的开放性、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孩子们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再加上现在广大农村,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影响,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二、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结合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德育渗透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三、德育渗透措施方法: 1、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本册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据此可渗透如下教育:正确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名人精神,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开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珍视生活,关爱动物。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机进行渗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单元成长主题正确对待成长中的问题,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第二单元祖国主题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单元名人题材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单元文化艺术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第五单元探险主题激起探险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单元动物美文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2、深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杨锋【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 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 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 (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 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 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 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①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①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东棘坨镇中学 段学波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居主导地位.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地培养.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力和品质都得到加强,将来出社会能成为合格地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根据各学科、各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智育也自然得到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社会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地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地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地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地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地辉煌成果,我补充介绍“蔡伦纸”地造纸技术(改用便宜地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地发明人.多年来我国地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地技术推广地,直到公元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地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地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地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在上到第六章《铁》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

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地《淮安万毕术》中地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地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年.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地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地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破除迷信,树立科学地世界观. 1、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地三态变化、汽油地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地变化与外界地温度有关系地,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和)、现象与本质(指示剂地变色与溶液地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地通性与酸地特殊性)地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地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地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地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地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等物质之间地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地片面性,抓住事物地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地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地开发.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反对唯心论.在上《二氧化碳地性质》时,我先讲在本地区发生地一个真实故事:兄弟两人到较深地矿窿里挖铁矿,当哥哥先下去,弟弟在矿窿上发现哥哥下去后没反应,接着弟弟又下去,最后兄弟两人死于矿窿中,当地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