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公开课)

湖南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公开课)
湖南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公开课)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

——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谢立平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翻译知识体系,明确考点要求,熟知翻译的方法技巧。

2、以错题重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强化三种意识,用好多种方法,力求文言翻译题得高分。

【教学步骤】

一、知识回顾,熟知考点

1、知识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技巧(阅读教材P.140-143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原则与标准是什么?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标准: 信、达、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信”的?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补、换、删、调、贯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调”的?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

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③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贯:“贯”就是“意译”。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借代、婉曲、互文、对举、用典等进行灵活贯通地翻译。

3.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就是按照“信、达、雅”的标准,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运用“留、补、换、删、调、贯”的方法,对文句进行翻译。

文言文翻译历年高考得分率都不高,是个难点,这从我们平时的考练中就可看出。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以错题重做为突破口,找出失分的原因,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高考中文言翻译题得高分。

二、错题重做,找出问题

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安乡一中月考一《贻诸弟砥石命》)

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矣。(3分)

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

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

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4分)

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4分)(雅礼中学月考二方苞《孙征君传》)

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

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长郡中学月考三李东阳《移树说》)

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3分)

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5、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长沙市一中月考三《王昶传》)

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3分)

考生翻译:毁坏别人名誉的人,是爱恶的根源,祸福的机缘。

更正修改:毁谤和赞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得分点:毁誉,毁谤和赞誉;原,根源;机,契机,关键。)

存在问题:忽视句式,表意不通畅。

6、大将军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十三校联考一《智囊全集》节选)

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3分)

考生翻译:参加战斗一整天,都被俘获杀害完了,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投奔卫青。

更正修改:(两人率军和匈奴)战了一天,士兵牺牲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自到卫青大营。省略、且、归各1分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畅。

7、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师大附中月考三《<梅圣俞诗集>序》)

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

考生翻译:我用痛苦来铭记他,到他家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物品。

更正修改: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

存在问题:忽视虚词,脱离语境。

8、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安乡一中月考四《金石录后序》)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3分)

考生翻译:守着两郡,竭尽其俸禄用来校勘。

更正修改:(明诚)又接连担任了两郡的太守,拿出他的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守、竭、以)。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虚词“连”、实词“事”没落实,“守”字错译。

9、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3分)(4月18日周考,师大附中模拟一袁枚《游武夷山记》)

考生翻译:我自知自己年老体弱,不能再去游览其他险峻。

更正修改:我自思年老体衰,看形势不能有他山游览。

存在问题:表意不顺畅,有语病。

我们一起找出了9道翻译题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请大家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我们平时考练失分的主要原因。

总结失分原因:

1、字词、句式没有落实

2、忽略语境,不明大意

3、表意不通,表达不畅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来解决了,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找对策。

三、思考归纳,找准对策

我觉得要提升大家的文言翻译能力,确保高考得高分,我们需要增强三种意识。

对策一:增强采分点意识

人们常说,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说要善于抓住关键,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从高考题看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规律来看,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我们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否则,就可能徒劳无功,写得多得分少。

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

1、你来评一评

请揣摩下面句子的采分点,并以此给考生的翻译打分。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女必告。(3分)”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皋如也。(4月18日周考,师大附中模拟一袁枚《游武夷山记》)考生翻译

(1)这座山有九个景点,倘若你经过了第一个景点,你一定要告诉我。

(2)这座山有九种峰名,若是经过一峰,我一定会告诉你。

(3)这一座山的小溪有九道弯的名字,如果过了第一曲,玉女峰必定会告知你。

(4)这座山有九个风景区,每过一个风景区,有女子一定会告诉你们。

(5)这座山有九曲的名声,每经过一曲时,你一定要告诉我。

(6)这座山有“九曲”的称号,若船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

2、你来试一试

请根据下列句子的赋分,揣摩并指出下面句子的采分点。

(1)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2014年湖南卷《雪屋记》)

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之……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本句译为“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做官的人)”与之类似。“征”有远征、召集、征求、现象、出兵讨伐等多种意思,本句中翻译为“叫”或“要”都可以。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4分) (2013年湖南卷《诸葛亮传》)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句中的“而”“以”“得无”(固定句式);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对策二:增强文本语境意识

文言文翻译必须树立整体意识,要瞻前顾后而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观照而不能断章取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才能保证翻译符合文意,不失分。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分)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2、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

译文:帝派人查证这件事,果真冤枉。

对策三:增强联想推断意识

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或词语,并指出运用的推断方法

1、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3分)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2007年湖南卷)

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采分点:从:使动用,使……跟随 1分;衣文:穿着华丽的衣服 1分。媵:陪嫁的侍妾 1分大

意1分)

句中的“衣”(yì,动词,穿)“七十者衣帛食肉”(《寡人之于国也》)。“媵”(yìng,陪嫁的人)也在《阿房宫赋》中出现过:“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辇来于秦。“从”有使动意《鸿门宴》从沛公百余骑来见项王从沛公百余骑来见项王“衣文”,“衣”为动词,穿着;“文”,取其本义,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此处是指有花纹和图形的衣服,即华丽的衣服。

2、(2008广东卷)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判断正误)

误,“振”通“赈”

3、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jiàn] 窥视;偷看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5、(2011湖南卷)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判断正误)

误,拔:超出。与成语“出类拔萃”的“拔”字,一个意思。

四、练习巩固,质疑问难(nàn)

1.借鉴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评分依据,阅读下面文段,给划线句子的译文拟写参考答案,并且附上评分标准,3分为满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3分。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旬——十月中旬(借助成语、词语判断);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参考答案:

①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②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

白奔苦,其卒王霸。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

例析文言文翻译试题之难点突破

例析文言文翻译试题之难点突破 文言文翻译对文言文水平一般的考生而言,是很难不经过太多思考和分析就能很顺手地翻译出来的。针对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从“语境”、“语法”以及“语感”的角度出发,强化训练,提高翻译的分析能力,解决文言文翻译的难题,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一、语境角度 语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常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所谓“小语境”往往指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文章的主旨等,而“大语境”一般是指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境况等因素。 1.联系小语境进行翻译在翻译时,要有语境意识,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分析要翻译的语句。能根据语句所在上下文的内容,推测要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文章中的句子一般不是孤立的,和上下句往往有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有的老师引导考生在原文上进行翻译,形成翻译的初稿,目的就在于强迫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语句的分析和翻译。 例如,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第8题翻

译的第1小题: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这句文言的翻译难点在“若乃名者”,根据下文,“方为薄世笑骂”的主语承前省,应为“若乃名者”中的“名”,而“名”在上文中的意思可联系“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这句话,可以推知为“(老师的)名称”。而“若乃”的解释为: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整个语句的翻译为“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联系大语境理解文本如果有可能,语文老师可以适当普及一点中国历史常识,为文言文翻译提供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式的语境。帮助学生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常识,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材料。 例如,2012年江西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就是选自《元史?彻里》,“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这些文言材料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姓名,例如“桑哥”“彻里”这些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人物姓名,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这是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的色彩。 如果缺乏语境意识,过于局限于所谓的“字字落实”,眼睛只是盯着文言词汇和要翻译的句子,没有联系上下文,没有一定的历史常识、文化常识,有时候是很难真正理解语句的意思的。

二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总体构想】 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加以解决。注重翻译规律的把握。注重培养学生的“采分点”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采分点”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切实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切实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注意培养学生“采分点”意识,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3.注意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译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一轮复习检测 1.学生独立翻译下列句子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检测没有标志的被动句)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检测固定结构、句式、古今异义、偏义复词)(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检测通假、活用)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检测委婉说法的翻译)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检测修辞的翻译、词类活用)(6)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①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②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③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汉书·贾谊传》)

(检测重点诗词“属”、状语后置、古今异义“秀才”、省略句、虚词“焉”) 2、小组内互批、讨论。 3、小组推荐同学展示,其他组补充完善。 教师适时点拨。 二、师生共同回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要求、方法、技巧。 (1)翻译的要求 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就中学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高考也暂不会对此作要求,但前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3)翻译的方法 留: 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删: 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换: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学案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一.错题重做,找出问题 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贻诸弟砥石命》) 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 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3分) 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 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4分)(方苞《孙征君传》) 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 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李东阳《移树说》) 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5.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王昶传》) 考生翻译:毁坏别人名誉的人,是爱恶的根源,祸福的机缘。 更正修改:毁谤和赞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得分点:毁誉,毁谤和赞誉;原,根源;机,契机,关键。) 存在问题:忽视句式,表意不通畅。 6.大将军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智囊全集》节选) 考生翻译:参加战斗一整天,都被俘获杀害完了,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投奔卫青。 更正修改:(两人率军和匈奴)战了一天,士兵牺牲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自到卫青大营。省略、且、归各1分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畅。 7.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梅圣俞诗集>序》) 考生翻译:我用痛苦来铭记他,到他家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物品。 更正修改: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 存在问题:忽视虚词,脱离语境。 8.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金石录后序》)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 考生翻译:守着两郡,竭尽其俸禄用来校勘。 更正修改:(明诚)又接连担任了两郡的太守,拿出他的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守、竭、以)。

2019届第二轮备考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精讲精练

2019届第二轮备考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精讲精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1、翻译划线的句子 (1)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 采分点:“行”(游走),师丧,顿滞。 译文: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留在道路上。 (2)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采分点:“意”,“还”,“所假乘”,不与之相见。 译文: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特意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翻译技巧】 (1)先确定各小分句的谓语动词,并在句中打上着重号。 (2)围绕谓语动词,确定各分句主语和宾语。如:谁行于什么地方?谁远赴干什么去?什么被毁了?谁意其自相(其指代谁?) (3)依据上下句意,精准选词作翻译。如:行,请选择,哪个词意更贴切,打上√“行走、游走、旅行”等。 (4)注意正确辨析地名及人名、官职等。 (5)注意补足成分残缺的部分。如“不与相见”中省略“之”。 ②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召翊问曰:“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曰:“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采分点:“以”(作动词“认为”),“仕”,“以”(连词表目的) 译文: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敬重他。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 (4)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 采分点:“不以封”,“佞倖之名”,“不孤”(联系“鳏寡孤独”中的“孤”,早年死去了父亲。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一、引入 高考文言文的分值(19分),考查题型:断句、文化常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翻译。前三题为客观题,每题3分,翻译为主观题,两小题共10分。 询问学生的得分情况。 以《罗生还镯》速检测。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①孝廉:“举人”别称。②给:充足。③赍(jī):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 ⑤届:到。 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

文言文翻译 公开课 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言文的翻译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值已经增加到了10分,同时对文言知识点的考查也扩展到包括句式、实词、虚词、文言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等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考查。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这些变化,我们今天对文言文翻译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作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同学们的应考提供一些帮助。 二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A、特殊句式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是每年的一个热点。我们在翻译特殊句式时一定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错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练习: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

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王之蔽甚矣。B、倒装句: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主谓倒置: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练习:1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分析: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译为“赵国想要什么得不到呢”。2005年天津卷第15题

(完整版)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导入: 高考对古诗文能力的要求为理解B,其中包括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也是得分率低的考点之一。就是指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并且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重新表达。 复习回顾:以前我们讲过,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几个原则:信、达、雅,1.“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2.“达”,就是要求译文要通顺流畅;3.“雅”,则要求译文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不作要求) 经过上一轮的复习,我们的同学基本上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但是在最近的练习和考试当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就大家出现的这些问题来做讨论。 (二)反例警示: 1、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2011四校联考) 学生作业:人身体的美丑,本来就没有什么奇妙的地方。 参考答案:四肢画得美丑,本来就与画像的奇妙与否没有关联。 (四体妍蚩:四肢画得美丑,关:关联于妙处:介宾短语后置。) 失分主要原因:没有关注特殊句式,忽视字词的落实 2、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2月月考) 学生答案:李泌已经拜见皇帝,陈列天下间的成败之事,皇帝很高兴,想授予他官职。 参考答案: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大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皇帝很高兴,想要授予他官职。 (得分点:谒见:拜见陈:陈述所以:……..的原因) 失分主要原因:不熟悉固定结构的用法,没有准确翻译关键字词 3、而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2011佛山质量检测) 学生答案:然而温峤知道后返回京都,于是启奏王敦的反叛之心,请皇上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参考答案:于是温峤得以回到京都,(他)就把王敦的阴谋全部(或详细)奏报朝廷,请求朝廷事先为此作好准备。 (“得”,得以,能够;“具”,齐备、全部、详细。每字1分,大意1分) 失分主要原因: 忽略关键词,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且表意不通,表达不畅。 4、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学生答案: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后来都占有天下。 参考答案: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 得分点:判断句式,“其后”他们的后代,语意通顺 失分主要原因:忽略语境,没有联系上下文翻译。忽略特殊句式(判断句) 总结失分原因:1、忽略语境,不明大意2、字词、句式没有落实 ?3、表意不通,表达不畅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8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

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 1.判断句翻译失误。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考生如果缺乏文言特殊句式方面的知识,往往就会分辨不出判断句,把判断句翻译为非判断句。例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考生在翻译时应将其译成“这不是……”。 【点拨】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3)用“为”“是”表示判断;(4)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5)直接表示判断。在翻译此类文言语句时,考生一定要将判断句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语句翻译的一个得分点。 2.宾语前置句翻译失误。例如: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译文: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考生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 【点拨】考生要注意识别宾语前置句的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3)句中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惟)……是……”等时,宾语往往前置。 3.定语后置句翻译失误。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却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这就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虽然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被单独列为考点,但在考题中却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考生须要掌握的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考生如果不注意这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机械地按照原来的语序翻译,就会失分。例如: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句。“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 【点拨】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有这样几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2)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

文言翻译公开课教学案

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及方法。 2、通过情景演练让学生学会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不失分。 3、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文言文翻译题,有信心,不放弃。 教学重点: 以多个角度解析题型,巩固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同时学会在做题时拿分。教学难点: 在讲解中,翻译方法的贯穿,实战演练中,答题方法的掌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有的同学往往会觉得很困难,尤其是在学习古文的时候觉得更加棘手。实际上,学习语文就是在玩一个文字游戏,高考语文就是一个严肃的文字游戏。这堂课,我们就要学习如何玩好文言翻译这个文字游戏。 一)题型分析,方法回顾 1.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大卫.贝克汉姆者,英夷也。修五尺又余,善淬练筋骨。少时,以蹴鞠闻名于曼联,为人谦逊。 (教师点评)

我们之所以觉得高考文言难,是因为我们文言阅读里的人物我们不熟悉,换成熟悉的,我们便会觉得比较简单。 2.翻译标准 我们常说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但真正的高考题里面只需要达到“信”和“达”。考纲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句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 3.分析题型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从内容上来看,文言阅读只要考察的是人物传记。从分值上看,总共两个题目,每个5分,总共是10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它的评分标准。 4.方法回顾 大家以前应该学过文言翻译的方法,“六个字”,即“留删换”、“调补贯”。留,即对于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可以保留,不用翻译。删,即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译文时可删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换,即文言文中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补,即原句中有省略(如省略了应补充的

陈增学《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科目:高中语文 姓名:陈增学 单位:鹿邑县高级中学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翻译专题,为什么学习这个专题呢?一是因为近些年来,年年都考文言文翻译题,而且每年每个省份必考文言文翻译题,我们河南省亦不例外;而是因为这个专题不仅是我们高一学生的短板,也是所有高中生的短板;从大的方面来看,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所以于公于私,我们都要学好文言文翻译专题。 二、考纲解读(为了让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命题预测 考查重点 1、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2、含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句子 3、含有关键词的句子 4、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 常见题型 主观题:两道题,一题5分,共10分,每句话一般有四处得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共四分,加上句意通顺一分,共五分。 三、知识重温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二是字字落实,以为主,以为辅。 (先带领学生重温两个原则的理论知识,再进行解释:) 1.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2.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3.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四、误点举要 多媒体展示学生历次考试中翻译题出现的典型错误(试卷图片),然后归纳:(要求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

建湖二中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强化语境意识,采分翻译到位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高考例题 例1:(2015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三.方法指导 (一).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文言文翻译仍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因为经过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能准确把握,字字落实,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得分并不高。其中症结在于太在意“翻译”而忽略了“理解”。《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理解”在前,“翻译”在后。什么是“理解”?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总之,就是回归语境。这也许是走出翻译困境的唯一途径。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这种语境意识用于翻译实际,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湖南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公开课)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 ——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谢立平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翻译知识体系,明确考点要求,熟知翻译的方法技巧。 2、以错题重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强化三种意识,用好多种方法,力求文言翻译题得高分。 【教学步骤】 一、知识回顾,熟知考点 1、知识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技巧(阅读教材P.140-143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原则与标准是什么?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标准: 信、达、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信”的?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补、换、删、调、贯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调”的?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 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③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贯:“贯”就是“意译”。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借代、婉曲、互文、对举、用典等进行灵活贯通地翻译。

3.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就是按照“信、达、雅”的标准,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运用“留、补、换、删、调、贯”的方法,对文句进行翻译。 文言文翻译历年高考得分率都不高,是个难点,这从我们平时的考练中就可看出。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以错题重做为突破口,找出失分的原因,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高考中文言翻译题得高分。 二、错题重做,找出问题 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安乡一中月考一《贻诸弟砥石命》) 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矣。(3分) 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 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 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4分) 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4分)(雅礼中学月考二方苞《孙征君传》) 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 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长郡中学月考三李东阳《移树说》) 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3分) 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实用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翻译实用技巧 【考点分析】 高考考纲中要求能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翻译的方法技巧,学会快速、有序、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句子。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本课运用“探究释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学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展知识,夯实基础。 【教情与学情分析】 经过较长时间的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技巧,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些技巧操作性较弱,对于文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不易操作,通过系统科学的指导,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强调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总结出操作简单,步骤清晰的实用翻译技巧,供学生在考试中实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本中的例句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归纳掌握“一句话,三步走”的翻译实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掌握的现代汉语一般规律解决文言语句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作品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学重点】 复习翻译技巧,总结实用的翻译技巧,记住“一句话,三步走”。 【教学难点】 “一句话”的内涵、好处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步骤】 一、考点导入 翻译两个句子: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译文: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 ②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二、直击命题趋势 句子翻译为高考必考题,所选句子多含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三、讲解翻译的基本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第三: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删、换、调、补、贯。 四、详解六字诀 留: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现

(完整版)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1、卧薪尝胆 勾践之围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yǒu里,晋 重耳奔翟(通“狄”),齐小白奔莒jǔ,其卒王霸。①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 百姓同其劳。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①母曰:“欲啖汝。”其母 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 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人攫金 齐人有欲得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捕得之, 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曰:“②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①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巩为文章,上下驰骋,②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学案(一) 主备教师:黄小军时间:2013年3月29日 复习目标: 1、再次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具体要求 2、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 3、增强学生的得分点意识 复习方法: 讨论法,讲练法 复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翻译的要求是什么? (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 (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 (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高考命题意向分析: 文言语句翻译为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9分,占文言文阅读的总分一半。 命题特点如下: 1.选句有三,句子不甚长,多为叙事性的。 2.考点全面而突出。 全面: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要虚词到特殊句式,乃至语气、文意通顺,多有涉及。 突出:对关键实词、文意通顺的考查。 3.赋分点多,几乎一字关乎一分,不可不慎重。且高考多为采点给分。 2013年命题将继续保持这些特色,命题趋向平稳、平易、平和。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总结翻译方法: 第一组句子: 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保留法】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通用词语,皆保留不动。 第二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3、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替换法】 ①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结合语境,选择正确义项); ②词类活用译出活用特征; 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目:高中语文科.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姓名:陈增学 单位:鹿邑县高级中学校《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翻译专题,为什么学习这个专题呢?一是因为近些年来,年年都考文言文翻译题,而且每年每个省份必考文言文翻译题,我们河南省亦不例外;而是因为这个专题不仅是我们高一学生的短板,也是所有高中生的短板;从大的方面来看,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所以于公于私,我们都要学好文言文翻译专题。 二、考纲解读(为了让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命题预测 考查重点 1、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2、含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句子 3、含有关键词的句子 4、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 常见题型 主观题:两道题,一题5分,共10分,每句话一般有四处得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共四分,加上句意通顺一分,共五分。 三、知识重温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二是字字落实,以为主,以为辅。 (先带领学生重温两个原则的理论知识,再进行解释:) 1.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2.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3.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四、误点举要 多媒体展示学生历次考试中翻译题出现的典型错误(试卷图片),然后归纳:(要求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凭空想象(忽略语境), 丢三落四(信息遗漏),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第一课时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第一课时紧扣得分点,精准译到位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韦玄成字少翁,韦贤少子也。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初, 宣帝宠姬张婕妤男淮阳宪王好政事,通法律,上奇其才,有意欲以为嗣,然用太子起于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久之,上欲感风宪王,辅以礼让之臣,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及元 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1)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奇其才,有意欲以为嗣,然用太子起于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 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 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殓以时服。(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1)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孝宗嗣位,即上封事[注],略曰:祖宗设内阁、六部,赞万几,理庶务,职至重也。顷者,在位多匪人,权移内侍。赏罚任其喜怒,祸福听其转移。仇视言 官,公行贿赂。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朝野寒心。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国宪,择谨厚者供使令。臣见登极诏书,不许风闻言事。古圣王悬鼓设木,自求诽谤。言之纵非其情,听者亦足为戒,何害于国,遽欲罪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注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授课人盛日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臣请完璧归赵。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