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提要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核心期刊范围内“旅游”目录下检索到的论文为样本文献,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对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研究,并从中找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核心范围内“旅游”目录下检索到的论文为样本文献,选取10个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分析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并对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研究。

一、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

(一)样本文献反映的学术动态。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得出,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研究文献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学者们从对旅游资源的考察认识转移到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也有趋热的态势。旅游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出入境旅游市场的需求及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营销策划、空间结构变化、社会文化影响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并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稀缺地区的开发模式。

学者们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旅游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对旅游经济和旅游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的保护和利用上。对旅游文化的研究除了注重对旅游地文化价值的发掘外,还从旅游伦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等方面,多维度地探讨旅游活动的人地关系。

旅游开发和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总体来说是在曲折中上升。2002年以后,旅游开发与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并在2005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年度反映的学术动态。在2000年和2001年对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当时全国许多地区都提出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列为优先产业来扶持发展。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标志着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讲当前热点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09年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旅游”和“旅游地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以及对《旅游管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2009年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是旅游地理当前的热点问题: 热点之一:产业融合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众多旅游学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课题。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旅游商品开发(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主题公园)、旅游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青岛啤酒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似水年华乌镇、印象)等。 总结: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产业融合中,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是最近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做详细阐述,大家可以看看钱静的《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这篇论文。 热点之二: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旅游环保问题(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的无知与违背,致使许多景区生态环境恶化,加之缺乏科学有力的经营管理,人为地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严峻,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很多旅游学者都开始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但从近年来的论文研究方向上看,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以及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这些文章或泛泛而谈或集合具体景区加以解

当前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乱象

当前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乱象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优化结构、推动转型的战略之一,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构建形成了以太白山为龙头板块,乡村旅游为基础配套的一体化旅游大格局。随着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旅游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游客接待量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旅游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热点。旅游本是一件开心的事,但面对不断曝光的“青岛大虾”“云南导游辱骂游客”“大爷海野泳”“丹霞地貌遭破坏”等负面新闻,旅游市场乱象不免让人们担忧,旅游品质到底该如何提升?文明旅游到底是否应该有法律约束? 一、旅行社之乱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县旅行社(服务网点)从2015年的6家发展到现在的23家,旅行社的日常监管也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我县的23家中具有发团资质的仅有3家,其余20家仅有宣传、招徕的业务,但在日常运营中,各家均在不同程度的组团发团,而上级社对下级服务网点的做法也是听之任之,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的规范运营。二是“低价团”屡禁不绝,“云南游”“桂林游”“北京游”“港澳游”等低价团产品屡禁不绝,县旅发委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旅行社(服务网

点)对涉及低价游产品进行下架,并在日常检查中多次提醒,但仍发现部分旅行社在市场上发放的涉及低价游产品的宣传单页等。三是旅游包车乱象丛生,县旅发委与县交通局连年对旅行社包车行为进行规范,县交通部门黑车查处力度也逐年加大,在大的团队上,各旅行社均能做到租用使用具有旅游包车资质的正规车辆,但在运送一两位游客至高铁站、机场时仍存在使用私家车现象。 二、景区之乱 在我县景区门票管理等基本趋于规范,但旅游区相关服务和商品价格确屡遭吐槽。一是景区内索道费用,看似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但对于年纪较大或体力不佳的游客是必须消费的项目,而偏偏这种项目价格偏高,远超过门票价格。二是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无论是景区,还是停车场均不同程度出现拥挤现象,停车位一位难求,且收费偏高。三是景区周边农家乐、小餐饮、摊点等明码标价不到位,游客心中无底,时刻担心被宰。四是游客中心等场所拉客现场屡禁不止,周边农家乐经营户甚至因拉客抢客公然发生冲突,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对我县旅游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三、游客之乱 今年7月份曝光的“大爷海野泳”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刊文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游客出行中的不文明陋习,成为频频被舆论批判的旅游市场乱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旅游热点问题研究

旅游热点问题研究 2011 伟 容 ?毕业论文选题及撰写 ?旅游热点专题一:PEST环境的变化对旅游的影响 ?专题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 ?专题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专题四:旅游景区经营模式评析 ?专题五:导游小费问题探讨 ?专题六:假日经济与旅游 ?专题七:区域旅游合作与无障碍旅游 ?专题八:旅游安全问题与危机管理 ?专题九:旅游业“废都”现象 ?专题十:中国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Part1 概述 1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完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后,全面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其任务是: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包括题目的选择、资料的查阅、外文资料的翻译、研究方案的制定、具体研究的过程、研究成果的总结、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中的语言表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为进一步搞好本职工作和今

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 3 指导教师的责任 ?第一,审定论文题目。 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要在对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题,反复审定学生确定的论文题目。 ?第二,指导学生制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并定期检查学生执行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的情况。 ?第三,指导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材料,必要时介绍参考书目。 ?第四,正确指导和引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定期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出提纲或初稿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第五,审阅论文,评定论文成绩。 4 对学生的要求 ?摆正态度,毕业论文不是不得不完成的“累赘”,而是综合复习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负责态度的好机会 ?主动与教师多沟通,按照教师要求的进度,完成任务 ?进入社会前应学会的一件事情——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而不是寻找理由、推卸责任(例如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的各种理由讲给别人听是没有用的)——社会只相信结果,过程一般是没有人关心的 ?任何一篇优秀论文的作者都是认真、努力、对自己负责的,而任何一篇不合格论文的作者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学会“负责”二字

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提要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核心期刊范围内“旅游”目录下检索到的论文为样本文献,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对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研究,并从中找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核心范围内“旅游”目录下检索到的论文为样本文献,选取10个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分析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并对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研究。 一、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 (一)样本文献反映的学术动态。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得出,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研究文献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学者们从对旅游资源的考察认识转移到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也有趋热的态势。旅游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出入境旅游市场的需求及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营销策划、空间结构变化、社会文化影响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并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稀缺地区的开发模式。 学者们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旅游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对旅游经济和旅游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的保护和利用上。对旅游文化的研究除了注重对旅游地文化价值的发掘外,还从旅游伦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等方面,多维度地探讨旅游活动的人地关系。 旅游开发和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总体来说是在曲折中上升。2002年以后,旅游开发与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并在2005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年度反映的学术动态。在2000年和2001年对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当时全国许多地区都提出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列为优先产业来扶持发展。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A卷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旅游资源按其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和()两大类。 2、旅游文化的特征有()()() 3、中国的四大宗教有()()()() 4、中国八大菜系包括()()()()()()()() 5、社会景观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 2、民俗文化 3、茶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化旅游?二者有何关系? 2、中国古城建筑有哪些特征? 3、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分类?各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简述酒文化的属性及其研究对象。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宗教有哪些功能?促成宗教旅游兴起的宗教式情感有何吸引力?(20分) 2、分)15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旅游文化有何影响?(A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1分) 2、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分) 3、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分) 4、山东菜系、广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安徽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4分)(或者答鲁菜、川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也可) 5、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聚合,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结果和过程。(5分) 2、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基础文化,是创造民族高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志,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惯的鲜活体现。(5分) 3、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如茶史、茶诗、茶道、茶艺、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5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不能等同于文化旅游,(2分)旅游文化属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文化旅游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但其构成要素要比旅游文化简单的多。(8分) 2、(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2分) 分)2)重视城市的选址(2(.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2分)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浅析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_曲晶晶

人资社科 Human Resources & Social Sciences 浅析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 曲晶晶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旅游管理 摘要: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旅游文化研究必须注意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旅游文化的热点并合理研究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我国当代旅游文化的研究热点并对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旅游文化;热点问题;发展趋势 一、关于当代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分析 (一) 中国三十年的旅游发展现状 其一,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介人到旅游活动中,旅游活动在全面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恰当地处理好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使二者形成水与乳的关系,才能带动整个旅游业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其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取胜将是21世纪旅游业持续竞争的焦点。其三,娱乐休闲、科学考察探险将成为21世纪旅游需求的两大主题。人们不再注重物质的发展,需要的更多的是休闲娱乐为自己的精神享受找到合理的方式,三十年的旅游发展也为今后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在基础设施上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不断进步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国家扶植的重点对象,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进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旅游文化的结合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学术土壤,任何一个新兴学科都不可能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一,中国旅游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其二,中国古代从司马迁到顾炎武,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一直是广大读书人相沿不改的传统;其三,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对人的因素十分看重;其四,中国先民对于旅游资源保护和建设均强调自然本色而反对人为雕凿。当代旅游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这种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旅游文化想结合有利于当写文化的基础稳定,在自然方面上体现出资源的丰富性与保护完整性,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在为其发挥文化作用。而当代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为作用,在当代的旅游文化中植入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有利于当代的旅游文化尤其发展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此得到了发挥与利用。 二、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旅游活动规律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大量的经验教训面前,人们充分意识到了旅游文化的重要特性,旅游文化研究理论界也开始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对旅游文化现象展开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才智/372

国际热点问题研究

国际热点问题研究 ——从克里米亚争端看中国南海问题2014年3月18日,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领导人签署了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一部分的条约,时隔50多年,克里米亚地区再度回到俄罗斯怀抱。从军事意义来说,克里米亚半岛, 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有“黑海的钥匙”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经济上来说,渔业发达,农产丰富,风景秀美,为旅游度假胜地。可以说,克里米亚地区是俄罗斯西边进出黑海、地中海的门户,关乎俄罗斯的核心利益。1954年赫鲁晓夫脑子抽风将克里米亚作为俄罗斯的礼物送给乌克兰,然而随着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赫鲁晓夫这一行为给俄罗斯带来了无尽麻烦,俄罗斯无时无刻不想着收回克里米亚,更伴随着欧盟向乌克兰伸出橄榄枝,俄罗斯终于果断出手了。 俄罗斯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大致方式为,挑动当地民众情绪,使一个既定事实(克里米亚归乌克兰所有)出现争议,独立为自治共和国,培养内部支持人,举行公投,然后抓住机会军事干预。至于美国牵头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哪怕是谴责也好经济抵制也罢,人家根本不在乎,反正实际控制权掌握了,核心利益面前,一切都往后靠。这给中国解决领土争议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东海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之争。 《海权论》作者马汉提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濒海国家来说,意味着边界、国防和海洋权益。中国是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然而,直到今天,中国东海钓鱼岛、南海争端、台海问题,仍在刺痛着每一名中国人的神经。中国是一个大国,却是一个弱势的大国,中国的弱不在于武器的落后,也不再与经济的不发达,领土不完整才是中国最大的痛。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中国得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里,有近三分之一的领海的主权遭受着侵犯。在这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许多富饶而美丽的岛屿被他国占领,情况最严峻的要属中日之争的东海钓鱼岛、中国与东盟多国争议的南沙群岛。在南沙群岛中,由中国控制的岛礁仅有9个(其中大陆占8个,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占领的却达45之多!海疆“九段线”已名存实亡。 解决南海问题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南海问题,其本质是围绕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由资源衍生出来的政治问题,南沙问题的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之间的政治角力。从南海诸岛争端的硝烟中都能嗅到美国的阴谋,能否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角逐,处理好了这

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

06944 中国旅游文化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十二月 自学用书:《旅游文化》,张维亚、赵昭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旅游文化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各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公务人员、专业技能工作者和普通从业者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旅游文化》教材内容共分7章,分别介绍旅游文化概论、旅游者文化、旅游自然文化、旅游人文文化、旅游社会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文化环境等内容。本课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本大纲对各章的重要内容作了扼要说明,并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它的目的是:(1)使应考者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能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学习教材;(2)使社会助学单位能更全面,更有目的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3)使考试命题者明确命题范围,合理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的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指对学过的材料的记忆和识别,是这些知识在头脑中的再现,是最低的学习水平。 理解:指初步掌握材料的由来,能抓住有关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概念、原理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鉴别不同情况下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方法,或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等。 应用:简单应用——指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表现为用某一具体原理说明一个实际问题,或用一个实际问题论证一具体的原理、原则;综合应用——指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深刻理解,对理论有深入的论述或能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考生在较全面、系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特征、结构内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方法、基本知识,分析旅游活动中各个领域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系,认识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从事旅游工作的意义,以适应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的需要,从而胜任各相关专业的工作智能与技能需要,进而健康、文明地发展中国的旅游业。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自考生应联系本人所从事或喜爱专业的实际全面、系统、准确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方法、知识内容、基本概念。 二、考核目标 第1章旅游文化概论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旅游热点分析

旅游热点问题分析 ——旅游景区涨价问题问题的背景: 1、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7月23日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方案要求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 2、2010年以来,国内多个景区陆续提高了门票价格。云南石林门票从140元调整为175元;山东三孔景区联票由150元涨至185元;山西平遥古城门票由100元上涨到125元。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涨价风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规定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 3、最为受媒体关注的,是山西平遥古城门票价格调整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物价部门公示了古城门票价格调整听证方案,将古城门票价格由每人每次100元人民币调整到每人每次125元,增长幅度25%。与会代表25名代表听证会上发言,其中有24人赞同门票价格调整方案。消息一出,立刻引来媒体纷纷评判之声。 分析观点描述: 1、旅游景区票价调价的程序必须要更加规范,更加让社会公众信服,这才有利于国内景区的长久发展。同时,景区的票价到底定多高,这是需要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当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不能逢“听”必“涨”。而且,随着景区的经营状况和公众对它认知状况的变化,

未来门票价格的调整,有可能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 2、或许,每次一听到景区门票涨价,游客都会抱怨,闹心,但却又“无济于事”,似乎改变不了门票涨价的轨迹。景区门票的每一次上涨,虽然会带来不菲的收入,但也使自身“文化遗产”形象大打折扣。从景区门票涨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如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在涨价的背后是庞大的开发利益,涨价后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开发,如何把握度的原则,值得考究。其次,作为“公共资源”的旅游景区怎样使全体国民共享?景区门票怎样制定是合理的?我认为旅游景区不能完全成为盈利的工具,其公共属性值得我们关注。 3、目前,我国内地的众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普遍上涨,我认为关键的问题还是相关景区经营渠道比较窄,除了通过门票来转嫁成本,别无他法。当然,“门票经济”也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要让游客觉得“涨有所值”。因为门票的高价并不是有一个常规的标准,就像收20元钱的门票,这算高还是算低呢?其实在不同的景区,包括不同的旅游消费者眼中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景区的票价跟它本身所提供的服务之间是不是“等值”,或者说能不能够“超值”。 旅游景区涨价原因分析: (1)不规范的景区经营权转让和部分景区急功近利的思想突出。(2)管理权限不明,行政色彩太浓; (3)景区门票管理混乱,回扣、免票现象严重;

中国旅游文化1

中国旅游文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