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1)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1)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1)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

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

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

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

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

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

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

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

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

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

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

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

书)。

2、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

直,

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3、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

体,

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

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

认。

4、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

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

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5、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

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

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

“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

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6、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

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

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

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

“会意字”“形声字”。

7、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

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

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

发。

8、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

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

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

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

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

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

声。

3、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

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

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

“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

“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

先河。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

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

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

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

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

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

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

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

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

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

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

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

为凭验。

《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

阴历十六。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的象征。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

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

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

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

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

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

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

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蜀道难》

1、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

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

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

凄切的情感。

《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

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

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

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

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

纪。

《寡人之于国也》

1、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

庠。

《劝学》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

步。

《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2、六合:天地四方。

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

地,

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

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

作为富人的代称。

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

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8、七庙:天子的宗庙。

《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

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

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

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

记。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缃,

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

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

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

试为春榜。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

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

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

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

称“宫调”。

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

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

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

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

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

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

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

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

安西,周围三百里。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

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

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

部经书。

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

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

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

“孝廉”。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

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

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

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

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

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

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

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

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

(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

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

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

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

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臣子自谦。

古代文化常识

1、二十八宿:古人划分的恒星集群。

2、分野: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

对应起来。

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

汉、

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岳恒山、中岳嵩山。

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

庭湖。

6、三秦:现在的陕西省一带。

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

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

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

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

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

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

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

庚、

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

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

月。每

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

一)、望(十五)、晦(月末)

等名称标识日期。

13、古人纪时:时段纪时(八时段、十时

段、

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

段等不同尺度)。

特定称谓纪时:夜半、鸡鸣、昧旦、平

旦、平明、日出、食时(朝食、蚤食)、

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昃、夕食、

日入)、黄昏、人定。

干支纪时(南北朝之后):用十二地支表

示十二个时辰。子时:夜晚11点—1点,

依次相推,每两小时一个时辰。

五更报夜: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

鸡鸣丁夜四更1-3

平日戊夜五更3-5 14、古代重要的节日:除夕(元日)、元宵(上

元)、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

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

节。

15、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

亲命名。

16、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

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

“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

有的相反相成。

17、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8、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

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

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

称号。

常见的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

武照临四方曰明杀

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

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19、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

名号。

20、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21、《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

祖先。

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

人祸。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包括所有的军

事行动规范。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

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2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

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23、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

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

示意为主。

24、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

以示敬意,叫“趋”。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必修5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必修5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 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 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 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 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 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 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古代 文化常识》 (一)天文地理 1.二十八宿:古人划分的恒星集群。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 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具体如下: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2.分野: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 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3、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4、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导读: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B.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钧”“樽”等。 C.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D.古人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盛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2.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A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C《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D望月,满月。月满之时,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

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4.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 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包括杂剧和正剧两部分。 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称我国的三大国粹。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又称为悲喜剧。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指:稷、麦、黍、麻、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练习(三)(四)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体 1.词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句式长短不一。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2.说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初中阶段学过的有《马说》《爱莲说》。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引言,一般是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而赠序的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5.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表”中范例。 6.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

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我们学过的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7.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8.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学过的《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古代作品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简称《诗》,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手法,隔句用韵。《关雎》《蒹葭》均出自《诗经》。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一首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3.《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 4.《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称“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均出自《孟子》。 5.《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

高中三年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必修一 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 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 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 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 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 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 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 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 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 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 销小说。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晚年所作的散文集《随想录》是其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小狗包弟》选自《随想录》。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梁实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 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0.《包身工》作者夏衍,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 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 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 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高中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寡人之于国也》 1、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2、六合:天地四方。 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8、七庙:天子的宗庙。 《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文化文学常识总结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1、敬称: 帝王:陛下、王、上、君、大王、天子、万乘、主上、元首、九重天、可汗、单于 一般人: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兄台、夫人 对方父母:“父尊”、尊公、尊夫人;令堂、太君对方妻父:冰翁、泰山 对方兄弟:昆仲、昆玉、令兄、令弟 对方儿子: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 对方女儿:千金、玉女、令爱 2、谦称: 君主:孤、寡人、朕、不谷 一般人:臣、仆、愚、不佞、不肖、不才、在下、下官、小人、后学、晚生 女子自称:妾、奴 对自己妻:贱内、内人 对自己儿子:小儿、犬子、息男 对自己女儿:息女、小女 3、对人的年龄称呼: (1)赤子:初生的婴儿(2)孩提:2—3岁(3)垂髫:幼年儿童(4)韶年:男子8岁 (5)金钗之年:女子12岁(6)豆蔻之年:女子13岁(7)束发之年:男子15岁

(8)弱冠:男子20岁(9)而立:30岁(10)不惑:40岁(11)半百、知命:50岁 (12)花甲、耳顺之年:60岁(13)古稀:70岁(14)耋:70—80岁 (15)耄:80—90岁(16)期颐:100岁(17)茶岁:108岁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

2017.5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一)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名翟)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2021年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21古代文化常识

2021年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21古代文化常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总结 一、作家作品 1.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 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史书:《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称《太史公书》),作者司马迁(西汉),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篇。 《战国策》国别体,作者刘向(西汉末),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左转》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作者左丘明(春秋,鲁国人)。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资治通鉴》编年体,作者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公1362年间的史事。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14.书法四大家: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7.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9.“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曹雪芹-清代)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

高中语文必修5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归去来兮辞》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1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2 风波:战乱。 3 公田:供俸禄的田。 4人事:指做官。 5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1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4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候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5襜帷:车的帷幔。 6旬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8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9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不再南飞。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旁边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11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12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13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做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4“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15“冯唐易老”: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经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16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7贾谊: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18“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1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涸辙之鲋”,原指鲋鱼处于干涸的车辙中,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庄子·外物》:有此典故,“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20北海:北冥。扶摇:猛烈的旋风。 2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22三尺微命: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名翟)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