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而且,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详细阐明了沙门氏菌的各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对近年来沙门氏菌的检测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传统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做出鉴定,但需要4~7 d的时间;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关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传统方法;免疫;分子

前言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之一,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细菌,由此类细菌引起的各种动物的疾病称为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属于偏嗜性沙门氏菌,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或者更高。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除初生动物,人畜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菌状态,长期排菌,污染肉蛋产品,同时它们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增加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生产力等,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作以概述,供参考。

1 传统的检测方法(国标法)

常规检验技术基本特征与步骤:沙门氏菌常规检验技术具有以下3项特征:常规方法是编入国标方法或国际方法中的基本方法,是检验其他检测方法准确性、敏感性的参照;常规方法最终将能分离到细菌纯培养物;常规方法简单、准确、可重复性强、有一定的灵敏性。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标准方法也处于不断进步,不断更新中。

常规检验包括以下5个基本步骤:前增菌和增菌;分离纯培养物;属和种的鉴定;血清学分型;菌型的判定和结果报告。在具体实践中用此方法检测畜产品中的沙门氏菌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检测步骤。

虽然该方法鉴定结果准确可靠,但由于沙门氏菌血清型繁多,生化特性各异,检验程序复杂,耗时长,至少需要4~7d才可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1,2]。

2 免疫学标记检测方法

免疫标记技术就是将已知抗体或者抗原上标记上易显示的物质(标记分子),通过检测标记物反映有无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间接检测出微量的抗原或者抗体。

所谓的标记分子是那些即使在超微量时也能通过特殊的方法将其检测出来,高敏感性的标记分子主要有突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3种。免疫标记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和光镜或电镜技术结合后,能对待检物质做精细定位,为临床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此建立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有多种,包括免疫酶标记技术,使用较多的如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ELISA)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以及斑点免疫金渗滤法和免疫磁性分离法等。

2.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的原理是是把抗原或抗体预先结合在某种固相载体表面,然后加入受检样品和酶标抗原或抗体使其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去除反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最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3]。

1977 年,Kryinski和Heimsch 首次将ELISA 技术用于食品沙门氏菌的检测[4],随后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也都将ELISA方法应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工作,但由于其使用的大多是多抗血清,特异性不强,和其他肠科奸菌以及相近的细菌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性,假阳性率较高,、,在实际使用和推广中有一定困难。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纯度高、效价高、重复性好、无交叉反应及无限量生产的优点,将其应用于沙门氏菌ELISA检测方法中,能极大提高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1995年,焦新安等获得了4株具有沙门氏菌广谱结合特性的单克隆抗体,其中2株的反应互补,对已检菌株覆盖率达99%,而对其它受试肠杆菌均无交叉反应[5]。之后,文其乙等在前人基础上应用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B8和de7建立了检测沙门氏菌的直接ELISA方法,并形成了快速检测试剂盒,此外,还应用直接ELISA方法对500份蛋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靠,且阳性率比国标方法高[6,7]。1998年,田银芳等应用直接ELISA法对350份奶样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9.7%;2003年,杨爱萍等也成功地用单抗酶联试剂盒检测鲜牛奶、熟食制品等样品中的沙门氏菌[8,9]。

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单抗直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假阴性,且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筛去大量的阴性样品,检测周期短,且不需昂贵仪器,易于操作,便于推广。

2.2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ELISA)

Dot-ELISA是以纤维素膜作为固相载体的一种新型免疫检测技术,其原理与常规ELISA 法相同,可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或定量检测。其与ELISA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将固相载体以硝酸纤维素滤膜、确酸醋酸混合纤维素滤膜、重氮节氧甲基化纸等固相化基质膜代替,用以吸附抗原或抗体;二是显色底物的供氢体为不溶性的,结果在基质膜上出现有色斑点进行判定。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并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而且阳性反应色斑易于观察,阳性检出率也高于常规分离培养法,且整个操作过程不需要任何特殊

仪器,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便于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蔡家利等应用Dot-ELISA法检测加工肉制品中沙门氏菌,共200份样品,与常规细菌学检验法进行对比检验,检出结果总符合率为96.65%[10,11];张红见等应用Dot-ELISA法对85份猪胴体进行了沙门氏菌的检测[12]。结果表明,在85份肉样中,Dot-ELISA检出沙门氏菌阳性65份,阳性率为76.47%,检测结果与常规方法一致。康明等应用Dot-ELISA检测鱼粉85份,结果表明,64份为阳性,常规分离培养法53份为阳性,两种方法差异不显著[13]。雷风等应用Dot-ELISA法检测鱼粉85份,结果沙门氏菌的最低检出量为400个/mL,阳性检出率为43.00%,常规分离培养阳性检出率为38.00%,两者总符合率为83.72%,差异不显著(P>0.05)[14]。由此可见,该方法简便、特异、快速、结果直观,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10]。

2.3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抗体,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作为探针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相应抗原。在组织或细胞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标记的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荧光素受外来激发光的照射而发生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橘红色),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组织细胞,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孙洋等人利用吖啶橙标记免疫血清,用吖啶橙免疫荧光菌团培养法检测沙门氏菌,证明该检测方法对于34个菌/ml的沙门氏菌均可检出,与枯草杆菌,肠埃希氏杆菌等八种杂菌均不形成菌团交叉,与杂菌的浓度比在1:640之内均不受干扰,30 h内即可获得结果[15]。缩短了检测时间,而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优点。除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检测,Cloak等利用表面吸附将检测样品吸附于载于玻璃斜面的一种薄膜上,然后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进行结果判定。该方法可检测到103.5个沙门氏菌/ml,而不呈现假阴性和假阳性反应[16]。Kyrinrki 和Heimarch(1977)用荧光抗体检测系统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该系统中有一个直径47 mm的薄膜滤器,在滤器上可同时检测14个样品[17]。

2.4 其它免疫学标记检测方法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是借助酶联免疫原理,使点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样品与胶体金标记的兔抗沙门氏菌抗体结合,若样品中含有沙门氏菌,与胶体金标记的兔抗沙门氏菌抗体结合,形成金标抗原抗体复合物,滞留在硝酸纤维膜上并显色,可得到直观的检测结果,该法操作简便,快速[18]。

免疫磁性分离法是将特异性抗体偶联在磁性颗粒表面,通过与样品中靶细菌的特异性结合和外加磁场的作用,使靶细菌得到分离、浓缩[19]。此技术直接检测细菌特异性好,但灵敏度低。

3.分子生物学方法

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沙门氏菌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基因芯片技术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等都在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种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核酸探针

目前,检测沙门氏菌的探针的属特异性沙门氏菌探针已从鼠伤寒沙门氏菌E23566菌株染色体DNA克隆成功,并用于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存在。1983年,Fitts等描述了鼠伤寒沙门氏菌DNA片段,用其作探针对300多种常见和不常见血清型沙门氏菌做DNA杂交试验,结果所有测试的沙门氏菌都被检出来,而近源的非沙门氏菌没有发现同源核苷酸序列[20]。Rubin等制备的探针,对于伤寒沙门氏菌快速鉴定非常便利,能对混合细菌样品在样品采集后几小时内快速检测出伤寒沙门氏菌。更精细地区别沙门氏菌,可以通过酶切质粒DNA 来进行,它主要采用一定数量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提纯质粒的DNA酶切,分别得到不同DNA片断,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伤寒沙门氏菌的检验中,并建立了菌株的指纹图谱。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探针,用rRNA为靶序列来探测特异性微生物的存在为细菌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21]。

3.2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PCR技术是一项体外酶促扩增DNA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目前,PCR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灵敏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1992年,Rahn等首先设计出1对引物,用PCR检测沙门氏菌,检出率为97%,但许多肠道杆菌能同时扩增出来,特异性较差[22]。1999年,章新生等根据Cohen报道的寡核苷酸序列合成1对引物用于沙门氏菌的诊断,并对其特异性和扩增产物进行了验证[23]。2004年,黄金林根据沙门氏菌组氨酸转运操纵子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序列,成功扩增出495 bp沙门氏菌特异条带,而阴性对照则无此条带,从而建立了应用PCR进行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方法[24]。3.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LAMP技术的原理是针对靶基因的6 个区域按照规定的顺序设计4种特异的引物,因此LAMP 技术扩增的特异性很高,只要出现扩增就可以判定靶基因存在。同时,在DNA 延伸合成过程中,从dNTP 中析出的焦磷酸离子与反应溶液中的镁离子结合,会产生白色的

焦磷酸镁沉淀。因此只要用肉眼观察白色混浊沉淀,就能鉴定扩增与否[25]。LAMP 技术具备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反应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LAMP 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4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是一种固定有很多已知序列DNA 探针的硅片或玻片。将经过荧光标记的样品分子与基因芯片上的DNA探针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荧光信号强度以得到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基因芯片表面的DNA 探针从几十到几百万个不等,可以一次性检测多种病原菌,并同时得到病原菌的耐药性等情况。Chizhikov 等采用寡核苷酸芯片研究沙门氏菌抗原和毒力因子与其致病性的关系,发现细菌毒力因子可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析检测[26]。

4.其他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4.1 噬菌体法

噬菌体对细菌有特殊的裂解作用。何晓青等(1984)发现一种称作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鉴定沙门氏菌只要6min,加上培养菌落时间只需2 d。其方法是挑取鉴别培养基上的可疑菌落,作胨水培养(37℃过夜),若菌液浑浊,作1:200稀释,再用灭菌棉签在烘干的琼脂平皿上作条状涂布,待平板菌液干燥后,用微量加样器依次在每个区域滴加沙门氏菌噬菌体进行裂解试验。张碧波等在应用噬菌体快速检测沙门氏菌时,对100个肠杆菌菌株进行噬菌体O-I裂解试验,30株沙门氏菌全部为阳性,而其余非沙门氏菌株全部为阴性,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7]。

4.2 微量热量测定法

微热量计技术是通过测定细菌生长时热量的变化进行细菌的检出和鉴别[28]。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热量,虽然产生的量很小,但仍能通过敏感的微热量计进行测量。用微热量计对微生物计数时,温谱图必须与绝对微生物细胞数呈相关性,一旦建立了参考温谱图,食品样品温谱图便可与之相比较而得到微生物的绝对数量。

5.小结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新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这些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方法大体一致,能够快速、可靠的检测出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但成本较高,且要求较高技术水平,大范围应用尚有一定难度。在分子生物学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PCR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此项技术检测食品中致病菌,取得良好效果。免疫学法不但

经济实用、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的免疫试剂盒,不仅适用于防疫及卫生监督部门,还可在企业及家庭卫生检测中使用[29]。在免疫学法中,酶联免疫吸附(ELISA)应用较为普遍。随着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及探索的不断深入,ELISA 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研究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检测方法越来越快速、检测结果越来越准确、操作程序也越来越简单。但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鄢志刚,徐锋,王建.食源性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8,(1):19-20.

[2] 牛天贵,宝芹. 食品微生物检验[M].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 张鲁 .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9-570.

[4] Krysinski E P,Heimsch R C. Use of enzyme -labeledantibodies to detect Salmonella in foods [J].Appl EnvironMicrobiol,1977,33(4): 947-954.

[5] 焦新安,王志亮.单克隆抗体测定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属共同抗原表位的分布特性[J].单克隆抗体通讯,1995,11(3):4-10.

[6] 文其乙,焦新安.直接ELISA检测沙门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5,15(2):105-111.

[7] 文其乙,田银芳,等.应用直接ELISA快速检测蛋品中的沙门氏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6,6(6):58-359.

[8] 田银芳,王翌明.ELISA方法与国标法在检测鲜奶中沙门氏菌的比较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98,26(5):32-33.

[9] 杨爱萍,黄金林.单抗酶联试剂盒与PCR方法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比较[J].畜牧与兽医,2003,35(12):21-22.

[10] 蔡家利,顾金泉.应用Dot-ELISA检测肉品中沙门氏菌[J].中国畜医科技,1991,21(8):23-25.

[11] 桑杰,史小为.Dot-ELISA检测香肠中沙门氏菌的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6(3):9-11.

[12] 张红见,韩志辉.Dot-ELISA检测猪胴体中沙门氏菌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11):8-9.

[13] 康明,韩志辉.Dot-ELISA法检测鱼粉中沙门氏菌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7):58-59.

[14] 雷风.应用Dot-ELISA法检测鱼粉中的沙门氏菌[J].饲料工业,2004,25(8):56-57.

[15] 孙洋,王云翔,柳增善. 吖啶橙免疫荧光菌团培养法对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J]. 吉林畜牧兽医,,1994(6):14-16.

[16] Cloak O M,Duffy G,Sheridan J J ,et al.Development of a Surface Adhesion Immunofluorescent Technique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pp. from Meat and Poultry [J]. Journal of App Lied Microbiology,,1999(4):583-590.

[17] 苏世彦. 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18] 孙园园,赵鹏,刘骏,等.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

[19] 刘喆,张书萧,王少辉,等.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进展[J].2012,(2):81-86.

[20] Fitts R,Diamond M,et al.DNA-DNA hybridization assay for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pp. in foods[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83,46(5):1146-1151.

[21] 文其乙.沙门氏菌的基因分型和指纹图谱分析及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4, 6 :57-59.

[22] Rahn K,Grandis S A,Clarke R C,et al.Amplification of aninv A gene sequence ofSalmonella typhimurium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 a specific method of detection of Salmonella[J].Mol Cell Probes,1992,6:271-279.

[23] 章新生,臧富妍.应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J].中国兽医学报,1999,19(2):147-151.

[24] 黄金林,PCR快速检测沙门氏菌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451-452.

[25] Mori Y,Nagamine K,Tomita N,et al.Detection of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eaction by turbidity derived from magnesium pyrophosphate formation [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1,289(1):150-154.

[26] Chizhikov V,et al.Microarray analysis of microbial virulence factors [J].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1,67(7)-3258-3263.

[27] 张碧波,秦贞奎,侯艳梅,等.应用噬菌体快速检测沙门氏菌[J].动物检疫,1994,11:1-2.

[28] 唐春林,车振明.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6,1:52-55.

[29] 李勤.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概论[J]. 食品工程,2006,(4):44-46.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1试剂与仪器 1.1所用器具 三角烧瓶、玻璃珠、具塞试管、培养皿、1000μL枪头、5mL枪头、称量勺、接种环、接种针 1.2仪器: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微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1.3所用试剂和培养基 1.3.1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 称取BPW培养基20.1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以90mL/瓶分装到各锥形瓶,并于121℃灭菌15min,冷至常温。 1.3.2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取TTB增菌液基础93.6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于锥形瓶中,每瓶100mL。 将锥形瓶放入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冷至30℃,每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TTB配套试剂碘液和煌绿各一支(开启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混合均匀。 2、操作步骤 2.1配制BPW培养基(第一天) 2.2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对培养基和整个房间进行紫外灭菌15分钟,关灯60min 后使用。(第一天) 2.3预增菌(第一天) 称量样品10g至含BPW培养基的锥形瓶,并及时盖上盖子,150rpm下振荡10min,于36℃±1℃培养18h左右。 2.4配制TTB增菌液(第一天) 2.5增菌(第二天) 2.5.1接种和培养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1mL,转种于9mLTTB增菌液内,于42℃±1℃培养18h~24h。 2.5.2培养现象 菌名菌号生长状况 TTB培养特征 静置后浑浊CMCC(B)50071 伤寒沙门氏菌良好 静置后浑浊良好鼠伤寒沙门氏菌 CMCC(B)50115 静置后清亮不生长大肠埃希氏菌 ATCC25922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引起各种动物疾病,而且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中居于前列。本文就沙门氏菌的相关概念、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氏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污染源检测方法防治措施 引言 沙门氏菌(salm onella) 属的成员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由沙门氏菌所致人和多种动物沙门氏菌病历史悠久(1885) , 遍布世界各地。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500 个以上, 其中许多血清型菌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交叉感染[1]。沙门氏菌感染因其对人类、畜禽饲养业造成的危害, 而被广泛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各国沙门氏菌食物污染日益增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沙门氏菌已被列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一个重要对象和一项重要指标,社会各检疫部门也加大了对沙门氏菌的防制及监控力度。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在我国,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沙门氏菌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2]。本文对目前沙门氏菌的现状及检测方法做了系统的比较和综述,旨在为今后该方法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沙门氏菌概述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呈直杆状,无芽孢,大小为0.7-1.5μm×2.0-5.0μm,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min可将其杀灭。其对人和动物均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且与人类健康、畜牧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密切。沙门氏菌病是我国和世界各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4,5]。沙门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沙门氏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的检验 食品学院14食品质量与安全1班 刘文敏柳基炜卫杰恒温紫君 2 2 2 2 摘要:本实验采用GB/T4789.4-2010的检测方法测定鸡场中的沙门氏菌。通过本实验学习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了解沙门氏菌的一些生化特性;本实验先用显色培养基找出可疑菌落,再做生化试验找出可疑的典型性的沙门氏菌,再通过血清学试验最终确定是否为沙门氏菌属。 关键词:沙门氏菌接种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 前言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种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于肠道细菌科。沙门氏菌是一个统称,泛指 2000 多种有紧密连系的细菌,包括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虽然只有少数人因沙门氏菌而患病,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占大多数。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检验食品中沙门氏菌,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1]。国标法(GB4789.4-2010)是目前中国规定的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标准检测方法,也是基层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它根据沙门氏菌的生长特点和生化特性,采取前增菌、增菌、分离、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5个步骤进行[2]。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仪器设备 均质器、三角烧瓶、平皿、玻璃棒、接种棒 恒温培养箱:36℃±1℃,42℃±1℃ 吸管:1 mL(具 0.01 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电子天平PL602-S,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手提式不锈钢压力蒸汽灭菌锅SYQ-DSX-280B,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1.1.2试剂药品 鸡肠、靛基质试剂、沙门氏菌O和H诊断血清、API20E生化试剂盒或VITEKGNI 生化鉴定卡 1.1.3培养基 蛋白胨水(BPW)、四硫磺酸钠煌绿(TTB)、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亚硫酸铋(BS)琼脂、HE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胨水、尿素琼脂、氰化钾、氰化钾对照、赖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对照、甘露醇、山梨醇、β-D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培养基的制备 1.2.1.1培养基的配制步骤 蛋白胨水(BPW):称取蛋白胨10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钠9g、磷酸二氢钠1.5g、蒸馏水1000ml,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搅混均匀,静置约 10 min,煮沸溶解,调节 pH,高压灭菌 121 ℃,15 min。分装10瓶,每瓶90ml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高压灭菌 121 ℃,15 min灭菌冷却后至30℃,每100ml 基础培养液加碘液2ml,煌绿液1ml 1.2.1.2配制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1)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进行换算,称取准确分量的合成培养基粉末; (2)加热煮沸溶解培养基时,留意锅内水位的变化,水位下降可再添加适量的水,以免水分蒸发过多,导致后面分装不够量; (3)往试管中放小导管时,注意处理气泡。 1.2.2 沙门氏菌群检测 1.2.2.1沙门氏菌检测程序

沙门氏菌检验

沙门氏菌的检验 1.目的 规范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使产品检验有据可依。 2.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仪器、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注:本实验采用湿热灭菌法,吸管、培养皿、培养基等盖好塞子并包好瓶口在高压灭菌锅中按要求的温度和压力灭菌,一般是121℃()下灭菌20min。 3.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验分四个连续阶段: 4.操作步骤 准备工作 配制实验所需的缓冲蛋白胨水、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基(无需灭菌)、HE培养基、三糖铁培养基等,并将准备好的均质杯、吸管、培养皿、大试管等一起灭菌。 前增菌 在无菌环境下,称取25g待检样品放入盛有225ml灭菌好的缓冲蛋白胨水中,然后放到36±1℃的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前增菌4-6h; 增菌 在无菌环境下,用灭菌好的吸管吸取10ml前增菌液接种与100ml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基中进行二次增菌,恒温培养箱36±1℃,培养18-24h; 分离培养 将增菌培养液摇匀,以无菌操作,用直径3mm的接种环挑取一环,划线于表面无凝结水的BS和SS琼脂平板各一个,于36±1℃培养18-24h。观察各个平板上有无典型或可疑沙门氏菌属的菌落。如无典型或可疑菌落,应再继续培养24±2h。然后观察培养的平板(黄色的菌落是大肠杆菌;蓝绿色或蓝色,产硫化氢,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为可疑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各亚属在其他选择性琼脂平板的菌落特征 生化实验 用灭菌好的接种针在培养平板上挑取可疑的沙门氏菌单菌落,接种到三糖铁培养基上,恒温培养箱36±1℃,培养18-24h; 典型沙门氏菌培养物斜面显红色(碱性),底端显黄色(酸性),有气体产生,形成硫化氢(琼脂变黑)。 三糖铁培养基变化表 肠杆菌科各属在三糖铁琼脂内的反应结果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而且,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详细阐明了沙门氏菌的各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对近年来沙门氏菌的检测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传统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做出鉴定,但需要4~7 d的时间;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关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传统方法;免疫;分子

前言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之一,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细菌,由此类细菌引起的各种动物的疾病称为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属于偏嗜性沙门氏菌,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或者更高。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除初生动物,人畜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菌状态,长期排菌,污染肉蛋产品,同时它们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增加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生产力等,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作以概述,供参考。 1 传统的检测方法(国标法) 常规检验技术基本特征与步骤:沙门氏菌常规检验技术具有以下3项特征:常规方法是编入国标方法或国际方法中的基本方法,是检验其他检测方法准确性、敏感性的参照;常规方法最终将能分离到细菌纯培养物;常规方法简单、准确、可重复性强、有一定的灵敏性。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标准方法也处于不断进步,不断更新中。 常规检验包括以下5个基本步骤:前增菌和增菌;分离纯培养物;属和种的鉴定;血清学分型;菌型的判定和结果报告。在具体实践中用此方法检测畜产品中的沙门氏菌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检测步骤。 虽然该方法鉴定结果准确可靠,但由于沙门氏菌血清型繁多,生化特性各异,检验程序复杂,耗时长,至少需要4~7d才可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1,2]。 2 免疫学标记检测方法 免疫标记技术就是将已知抗体或者抗原上标记上易显示的物质(标记分子),通过检测标记物反映有无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间接检测出微量的抗原或者抗体。 所谓的标记分子是那些即使在超微量时也能通过特殊的方法将其检测出来,高敏感性的标记分子主要有突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3种。免疫标记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和光镜或电镜技术结合后,能对待检物质做精细定位,为临床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此建立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有多种,包括免疫酶标记技术,使用较多的如酶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实验原理: 1、大肠杆菌的性质: 大肠杆菌是G--无芽孢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MR试验,吲哚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2S,不能利用枸椽酸盐。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 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2S。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吲哚,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 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C)、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培养基制备: 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见附1.二、标本制备: (1)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 (1)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C 恒温培养24小时。 (2)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 (1)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并取其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枸椽酸盐、尿素、MR、VP、H2S),并做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实验结果满足预期效果,则可判定为大肠杆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2)检查疑似沙门氏菌的平板上是否长满细菌,染色镜检,看是否满足于沙门氏菌的染色特性。并取其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并作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满足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1 试剂与仪器 1.1所用器具 三角烧瓶、玻璃珠、具塞试管、培养皿、1000μL枪头、5mL枪头、称量勺、接种环、接种针 1.2 仪器: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微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1.3 所用试剂和培养基 1.3.1 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 称取BPW培养基20.1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以90mL/瓶分装到各锥形瓶,并于121℃灭菌15 min,冷至常温。1.3.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取TTB增菌液基础93.6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于锥形瓶中,每瓶100mL。 将锥形瓶放入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冷至30℃,每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TTB配套试剂碘液和煌绿各一支(开启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混合均匀。 2、操作步骤 2.1 配制BPW培养基(第一天) 2.2 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对培养基和整个房间进行紫外灭菌15分钟, 关灯60 min后使用。(第一天) 2.3 预增菌(第一天) 称量样品10g至含BPW培养基的锥形瓶,并及时盖上盖子,150rpm 下振荡10min,于36℃±1℃培养18h左右。 2.4 配制TTB增菌液(第一天) 2.5 增菌(第二天) 2.5.1 接种和培养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 1mL,转种于9mL TTB增菌液内,于42℃±1℃培养18h~24h。

2.5.2 2.6 配制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第二天) 2.6.1 取瓶内干粉4.75g,用100mL蒸馏水溶解,可按比例扩大或者缩小。 2.6.2 混合加热至100℃,搅拌加热至完全溶解,冷却至50℃倒平板。 2.6.3 样品用画线或者涂布法接种,37℃培养24小时。 2.6.3 观察菌落颜色:(第三天)

沙门氏菌的研究

沙门氏菌的研究 魏欢欢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简述了沙门氏菌的危害,病理基础,防止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安全 1.引言 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沙门氏菌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类。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2.沙门氏菌的病理 2.1.感染方式 因沙门氏菌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故摄入污染 了沙门氏菌的食物或饮料是唯一的感染方 式。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 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 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 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 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故各 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 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如家禽、 家畜屠宰时的卫生条件差,肠腔的沙门氏菌 就可污染肉类。此外,肉类等也可在贮藏、 市场出售、厨房加工等过程中通过各种用具 或直接互相污染,其中在零售市场购买的生 肉有1%~58%污染了沙门菌。蛋类或蛋制品 的污染来源,可以是禽类卵巢或输尿管,也 可以由粪便、肥料、泥土中的沙门氏菌穿过 完整蛋壳进入蛋内。一般在许多由蛋混合制 成的蛋粉或其他制品中,感染率相当高;乳 类及其制品如冰淇淋、袋装熟食等也会受到 沙门氏菌的污染。以上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 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以动物 脏器为原料的某些生物制剂,如酶、激素、 胆盐、食用染料等偶尔也会引起感染。发展 中国家常常有水源污染造成的暴发流行,污 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 最常见的原因。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 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为医院内感染 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2.2.表现特点 肠炎型(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 的形式,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起病急 骤,常伴有恶寒、发热,但热度一般不甚高, 同时出现腹绞痛、气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继而发生腹泻,一天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 如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有些有恶臭。粪 便中常混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带脓 血,当炎症蔓延至结肠下段时,可有里急后 重。病程大多为2~4天,有时持续时间较 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以腹泻、高热 为主,脓血便多见;成人高热较少,热程较 短,腹痛及里急后重较多,而儿童高热较久, 呕吐及脱水较多。 伤寒型:非伤寒沙门氏细菌感染时,可引起 类似伤寒的临床表现,其中以猪霍乱菌较常 见。症状一般较伤寒轻,长期发热,伴胃肠 道症状,或以胃肠炎为前驱表现,皮疹少见, 腹泻较多,可见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下, 而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少。病程大多仅 1~3周,血和粪便培养可获有关沙门氏菌。 复发机会比伤寒多。 还有其他多种类型。 3.防治方式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治疗。 (1)对症处理:胃肠炎患者应以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重度失水则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补液。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积极处理,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者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禁食后腹痛、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实验原理: 1、大肠杆菌的性质: 大肠杆菌是G无芽抱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MR试验,口引噪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 2S,不能利用xx酸盐。 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 -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 2S。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 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呵噪,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 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Q、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培养基制备: 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

见附 1. 二、标本制备: (1) 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 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 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 (1) 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2) 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 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 (1) 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并取其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枸椽酸盐、尿素、MR、VP、H 2S),并做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实验结果满足预期效果,则可判定为大肠杆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2) 检查疑似沙门氏菌的平板上是否长满细菌,染色镜检,看是否满足于沙门氏菌的染色特性。并取其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并作穿刺实验于三糖铁 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满足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大属,有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发现的约有100个。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猪、牛、羊、家禽、鸟类、鼠类等多种动物的肠道和内脏中。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1885年Salmon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本属细菌绝大多数成员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败血症与胃肠炎,甚至流产,并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是人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主要病原菌之一。 根据沙门氏菌的致病范围,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专门对人致病。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丙型)。第二类群: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群,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等。第三类群:专门对动物致病,很少感染人,如马流产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一、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学特征: 1.形态染色特性:G-无芽孢杆菌。大小通常为 0.7~1.5μm × 2.0~5.0μm,菌端钝圆,散在,偶有短丝状,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均有周身鞭毛,能运动,绝大多数菌株有菌毛。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胆盐可促进其生长。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胆盐可促进其生长。 §普通琼脂:圆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或不太整齐的中等大小(2 ~ 4mm)菌落。鸡白痢、鸡伤寒、猪副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只能长成细小菌落。§麦康凯琼脂和伊红美兰琼脂(EMB):菌落无色半透明

沙门氏菌的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19年第17 期[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播媒介,食用带沙门氏菌 的食物可使人中毒。因此,及时准确的检测对于预防沙门氏菌极其重要。本文综述了沙门氏菌的特征、快速检测方法和各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为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找到当下最适合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关键词]沙门氏菌;特征;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S81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314(2019)17-0093-05 沙门氏菌的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杨凌君,叶玲,赵奕敏,梁秀婷,骆文俊,王琤韦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12届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通讯作者 沙门氏菌(Salmonella )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极大(吴荔琴等,2017)。感染沙门氏菌后会加剧发病率或死亡率,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沙门氏菌容易污染食物,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Vivek 等,2015;何晓芳,2013),因此有必要创建一种快速准确的沙门氏菌 检测方法。本文综述了沙门氏菌的特征以及迅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以期为沙门氏菌的迅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1 沙门氏菌概述 沙门氏菌属作为肠杆菌科的一个大属,是一 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朱奇等,2015)。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水和食物后,在宿主体内可以引起肠道系统疾病(Wan 等,2017;Gong 等,2017)。沙门氏菌属根据细菌抗原分为四十二个群和两千多种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是A ~E 群的某些菌株(黄敏,2017)。通常情况下沙门氏菌使用量超过105cfu 即可造成人类感染,而对于高度易感染人群15~ 20cfu 即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Kokkinos 等, 2014)。蛋和肉类是沙门氏菌的主要载体。通过对 沙门氏菌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禽蛋和肉类产品的食用安全指数。 2沙门氏菌的特征2.1 理化特征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 一般沙门氏菌具有菌体(O )抗原、鞭毛(H )抗原和 表面抗原(荚膜或包膜抗原)三种抗原。窦雪如(2016)通过对沙门氏菌的质量控制考核得出,沙 门氏菌的三种抗原中,H 抗原是蛋白质,不耐热,存在于鞭毛中,由鞭毛素组成,而鞭毛素中氨基酸不同的排列组合,决定着H 抗原的特异性。胡丽君(2017)通过对147株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比分析三种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发现,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的耐药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不同。申永秀等(2018)对来源于人和动物的261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对15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多重耐药性菌株较多,且人源与动物源菌株间耐药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2 致病性 沙门氏菌属有的对人类致病,有的 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关红等 (2014)发现,从内蒙古地区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 膜炎病料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能够引起小鼠发病,且致病力较强。蔡双双等(2014)将分离鉴定得到的鸭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分为HP-2和HP-3株,用HP-2感染的小鼠全部死亡,有60%经皮下注射途径所感染的13日龄雏鸭死亡。隋明等 (2018)通过从都江堰地区的53份冷鲜肉食品样 DOI :10.15906/https://www.360docs.net/doc/4b12229046.html,11-2975/s.20191721 93

沙门氏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P URPOSE 规范888物料、产品的沙门氏菌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范围SCOPE 适用于888物料、产品的沙门氏菌检验工作。 3责任RESPONSIBILITY 微生物检验员严格执行本规程,品质部负责人监督执行。 4程序PROCEDURE 定义和原理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和内脏,以及被粪便污染的水和土壤中,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因。本方法利用沙门氏菌呈辛酸酯酶阳性,而氧化酶和脂肪酶均呈阴性的特性,对物料、产品进行沙门氏菌检验。 材料和设备 紫外灯:波长366nm,功率不小于6W。 放大镜:3至4倍。 毛细滴管。 LX-B35L压力蒸汽灭菌锅。 无菌的培养皿。 无菌的接种环。 培养基和试剂 SCDLP液体培养基: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或使用商品培养基干粉配制。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按—2010附录配制或使用商品试剂。 SS琼脂培养基(含1%蔗糖):牛肉浸膏(或牛肉粉),蛋白胨,乳糖,蔗糖,胆盐,柠檬酸钠,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铁,煌绿,中性红,琼脂,蒸馏水1000mL。 HE琼脂培养基:按—2010附录或使用商品培养基干粉配制。 玉米油维多利亚蓝琼脂培养基:灭菌后的基础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边摇边加入玉米油乳化液。倾注平皿,制成平板。基础培养基及玉米油乳化液配方如下: a)基础培养基:蛋白胨5g,酵母浸粉3g,氯化钠5g,琼脂13g,水900mL,。将 各成分加入水中,加热溶解。调节,116℃15min高压灭菌。 b)玉米油乳化液:玉米油100mL,%维多利亚蓝水溶液100mL,%琼脂溶液80mL, 吐温801mL。玉米油加维多利亚蓝水溶液混合,边振动边在沸水中加热溶化。然后, 放入分液漏斗中,弃去蓝色水部分,再将着色的脂肪用水洗1-2次。将着色脂肪20mL 加入810mL琼脂溶液中,再加1mL吐温80,116℃15min高压灭菌。冷却后用超声 波乳化。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1 试剂与仪器 1.1所用器具 三角烧瓶、玻璃珠、具塞试管、培养皿、1000μL枪头、5mL枪头、称量勺、接种环、接种针 1.2 仪器: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微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1.3 所用试剂和培养基 1.3.1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 称取BPW培养基20.1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以90mL/瓶分装到各锥形瓶,并于121℃灭菌15 min,冷至常温。 1.3.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取TTB增菌液基础93.6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于锥形瓶中,每瓶100mL。 将锥形瓶放入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冷至30℃,每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TTB配套试剂碘液和煌绿各一支(开启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混合均匀。 2、操作步骤 2.1 配制BPW培养基(第一天) 2.2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对培养基和整个房间进行紫外灭菌15分钟, 关灯60 min后使用。(第一天) 2.3 预增菌(第一天) 称量样品10g至含BPW培养基的锥形瓶,并及时盖上盖子,150rpm下振荡10min,于36℃±1℃培养18h左右。 2.4配制TTB增菌液(第一天) 2.5增菌(第二天) 2.5.1接种和培养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1mL,转种于9mL TTB增菌液内,于42℃±1℃培养18h~24h。 2.5.2

2.6配制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第二天) 2.6.1 取瓶内干粉4.75g,用100mL蒸馏水溶解,可按比例扩大或者缩小。 2.6.2 混合加热至100℃,搅拌加热至完全溶解,冷却至50℃倒平板。2.6.3 样品用画线或者涂布法接种,37℃培养24小时。

一株都柏林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都柏林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2011年8月,我市发生一起因宴请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达30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判定是一起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2011年8月10日—12日,先后有30人到医院就诊,其中男性18人,女性12人,年龄最 大的有58岁,年龄最小的7岁。 1、流行病学调查 1.1现场调查:用餐的饭店卫生条件较差,从业人员不按卫生程序进行操作,生熟不分。据 饭店从业人员提供,宴请当天较忙乱,在切生肉的菜板上切了凉拌海蜇皮、黄瓜等。 1.2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首先感到发冷、发热、头痛、头晕、继之恶心、呕吐、腹泻,腹泻 次数多在6-10次,重者达20次,少数患者有里急后重感,四肢无力,体温38℃-40℃。 2、实验室检查 2.1 材料 2.1.1 标本:对中毒现场可疑食物及中毒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无菌采样。共采集样品 12份,其中残留食品5份,菜板涂抹物1份,患者排泄物3份,呕吐物2份。 2.1.2 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肠道菌增菌肉汤、SS培养基、EMB培养基,江苏省宜兴市万 石培养基厂生产。 诊断血清: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2.2 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4-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进行。 2.3 结果:标本经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肠道菌增菌肉汤增菌,再经SS、EMB平板分离后,结果发现:菌落中等大小、圆形边缘整齐,菌落中心黑,周边透明、光滑、湿润,涂片镜检 均为G-无芽胞小杆菌。从12份样品中共检出6株可疑菌株,分别进行生化试验。 2.3.1 生化反应 鉴定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结果:硫化氢(+)靛基质(-)氰化钾(-)PH 7.2尿素(-)赖氨 酸脱羧酶(+) 系统生化:精氨酸、枸橼酸盐利用试验、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山梨醇、硝酸盐、动力为阳性; 氧化酶、苯丙氨酸、VP、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棉籽糖为阴性。 2.3.2 血清学鉴定:AFO(+)盐水对照(-)Vi(+) O1(+) O9(+) O12(+) O2(-) O7(-) O8(-) Ha(-) Hb(-) Hg(+) Hp(+) 根据生物学特征、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此菌为都柏林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检测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2229046.html, 沙门氏菌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耀东韩晓江张英华 来源:《农产品加工·上》2019年第05期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居首位,在食品致病菌的检测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尤为重要。沙门氏菌的传统检测方法耗时较长,虽然成本较低,但检测过程也比较复杂,影响事件的结果。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各种试剂盒和PCR技术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还包括荧光定量法、基因芯片技术等。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基因芯片;免疫荧光 中图分类号:S854.4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https://www.360docs.net/doc/4b12229046.html,ki.1671-9646(X).2019.05.022 Research Progress of Salmonella Detection GUO Yaodong1,HAN Xiaojiang1,ZHANG Yinghua2,YUE Tianli3 (1. College of Health Management,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China;2.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 Shangluo C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China;3.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9,China) Abstract:Salmonella is a pathogenic bacteria that can cause zoonotic diseases. The food poisoning incident caused by it is the first place. In the detection of food pathogenic bacteria,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 of Salmonella takes a long time,although the cost is lower,the detection process is more complicated,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the even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molecular biology,various kits and PCR technology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also includes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and gene chip technology.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Salmoneua. Key words:Salmonella;detection;gene;chip;immunofluorescence 沙门氏菌最早在1885年被发现,在自然界中分布较为广泛,可引起动物和人体患有疾 病,具有传播性。每年超过3 000万人感染沙门氏菌,引起死亡20多万人。作为革兰氏阴性 菌的一种,菌群种类较多,在猪肉、鸡肉、海产品等食物中都可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如果被人摄食,进而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近10年间,由沙门氏菌引发的中毒事件达到166起,累 计发病近9 000人,主要由肠炎沙门氏菌菌群所引起,而沙门氏菌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沙门氏菌检测

沙门氏菌检测 1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1.1 冰箱:2℃~5℃。 1.2 恒温培养箱:36℃±1℃,42℃±1℃。 1.3 均质器。 1.4 振荡器。 1.5 电子天平:感量0.1g。 1.6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ml,250ml。 1.7 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1.8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1.9 无菌试管:3mm×50mm、10mm×75mm。 1.10 无菌毛细管。 1.11 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1.12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2 培养基和试剂 2.1 缓冲蛋白胨水(BPW):见附录中1。 2.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见附录中2。 2.3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见附录中3。 2.4 亚硫酸铋(BS)琼脂:见附录中4。 2.5 HE琼脂:见附录中5。 2.6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见附录中6。 2.7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2.8 三糖铁(TSI)琼脂:见附录中7。 2.9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见附录中8。 2.10 尿素琼脂(pH7.2):见附录中9。 2.11 氰化钾(KCN)培养基:见附录中10。 2.12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见附录中11。

2.13 糖发酵管:见附录中12。 2.14 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见附录中13。 2.15 半固体琼脂:见附录中14。 2.16 丙二酸钠培养基:见附录中15。 2.17 沙门氏菌O和H诊断血清。 2.18 生化鉴定试剂盒。 3 操作方法 3.1 试验前准备 3.1.1 将供试品及所有已灭菌的平皿、锥形瓶、匀浆杯、试管、量筒、吸管(1ml、10ml)、稀释剂等移至操作室内。准备好足够用量,避免操作中出入操作间。3.1.2 开启无菌室紫外杀菌灯和洁净工作台的空气过滤装置30min。 3.1.3 操作人员用肥皂洗手,关闭紫外杀菌灯,进入缓冲间,换工作鞋,用消毒液洗手或用乙醇棉球擦手,穿戴好无菌衣、帽、口罩、手套等。 3.1.4 操作前先用乙醇棉球擦手、工作台面,再用乙醇棉球擦拭供试品瓶、盒、袋等的开口处周围,待干后用灭菌剪刀或镊子将供试品启封。 3.2 前增菌 称取25g(ml)样品放入盛有225ml BPW的无菌均质杯中,以8000r/min~10000r/min均质1min~2min,或置于盛有225ml BPW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若样品为液态,不需要均质,振荡混匀。如需测定pH 值,用1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无菌操作将样品转至500ml锥形瓶中,如使用均质袋,可直接进行培养,于36℃±1℃培养8 h~18h。如为冷冻产品,应在45℃以下不超过15min,或2℃~5℃不超过18h解冻。 3.3 增菌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1ml,转种于10ml TTB内,于42℃±1℃培养18 h~24h。同时,另取1ml,转种于10ml SC内,于36℃±1℃培养18h~24h。 3.4 分离 分别用接种环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BS琼脂平板和一个XLD琼脂平板(或HE琼脂平板或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于36℃±1℃分别培养18h~24h(XLD琼脂平板、HE琼脂平板、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或40h~48h

鹅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鹅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作者:李贺侠路振香张宁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疑似沙门氏菌病的病鹅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鉴定等方法,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生化试验鉴定表明该菌为沙门氏菌,选择药敏试验中筛选出的敏感药物丁胺卡那霉素用于治疗,该群鹅的病情得到控制,由此表明:该群鹅为沙门氏菌病,选用药敏试验中筛选出的敏感药物用于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鹅沙门氏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目前, 已发现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有2000多种[1、2]。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细菌对人、畜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感染,但幼年者较成年易感[3]。近年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和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十分严重。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人的急性胃肠炎在世界各国有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沙门氏菌作为致病菌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公共卫生、食品卫生、畜牧兽医和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均有重要意义[4]。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沙门氏菌病的耐药性日趋严重, 加强对该菌耐药性的监测力度和耐药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5]。 2009年3月,凤阳某养殖户饲喂的800多只10日龄鹅出现死亡,3~4d后死亡100多只,发病鹅主要症状有精神沉郁,卧地不起,眼睑浮肿,食欲减退,饮水正常,排出绿色稀糊状粪便并污染肛门周围的绒毛、腿软,有的病鹅出现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肝脏瘀血肿大,表面有弥漫性针尖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充盈,心肌、胰脏上有坏死灶,脾脏瘀血肿大,气囊混浊有黄色干酪样分泌物,心包膜增厚与心脏粘连,直肠内充满绿色稀粪。为查明病因,控制该病,特进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病料凤阳某养殖户送检来的10只病死鹅。 1.2设备与器材 隔水式恒温培养箱、手提式压力蒸汽、电炉、托盘天平、FA004型电子分析天平、搪瓷量杯、显微镜、漏斗、记号笔、称量纸、药匙、镊子、棉线、精密pH试纸及各种玻璃器皿等,以上仪器设备及器材均由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验室提供。 1.3药品与试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