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单纯性高位肛瘘切开挂线疗法

1.治疗原则: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2.操作要点:①探查内口:可采用指检法、染色法及探针法(最常用)等确定内口位置。②将探针自瘘管外口探入,沿瘘管走行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清除瘘道内腐肉或管壁,显露括约肌。③用丝线连接探针头端和橡皮筋,使橡皮筋或丝线自内口进入从外口引出,收紧橡皮筋或丝线紧贴至括约肌处,在自然状态下缩短2~5毫米。

3.术后处理

(1)术后每次排便后,中药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对症选用中药膏剂或同等功效的中成药外敷。

(3)术后7~10天如挂线未脱落,可再次紧线,在自然状态下缩短2~5毫米。

(二)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

(1)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车前子(包煎)、白术、茵陈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辛辣之品。宜食清热解毒、祛湿止痛之品,如小米、粳米、绿豆、空心菜、苋菜、黄瓜、冬瓜等。可选食薏米红豆汤等。

2.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祛邪

(1)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等。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扶正祛邪、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

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扶正祛邪、消肿止痛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甘、温,忌耗气、辛辣之品。宜食扶正祛邪的食物,如大枣、木耳、芡实、藕、豆浆、豌豆、枸杞、羊乳、牛乳、猪心等。可选食大枣滋补粥等。

3.阴液亏虚证

治法:养阴托毒

(1)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滋阴清热、益气托毒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滋阴清热、益气托毒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甘、凉,忌辛辣、温热损耗阴津和助火生热之品。宜食养阴生津的食物,如银耳、雪梨、香蕉、桑葚、鸡蛋、鸭蛋、鸭肉、银耳、枸杞等。可选食雪梨甘蔗汁等。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可选取中极、水道、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膀胱俞、阴陵泉等穴位,用28号2寸毫针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患者感觉局部有酸胀感后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1~2次,并可艾灸关元、中极、足三里等穴。

(四)运动康复

后期可配合提肛运动以锻炼肛门功能。

(五)西药治疗

术后可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及《卫生部关于抗生素的应用指导》(2009版)合理使用抗生素。

(六)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适宜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对水肿者,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情志调理: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经常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适度下地活动、按揉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

好习惯,防止便秘。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拟定。

(一)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愈合。

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未愈。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肛瘘瘘管存在情况、肿痛流脓症状改善情况、手术创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1.适应症: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2.术前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线片、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它麻醉须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3.手术方法:

(1)麻醉选择:可采用局麻,腰俞麻醉、鞍麻,腰麻等麻醉方法。

(2)操作方法: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4.术后常规处理

(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饮食忌辛辣炙煿之品。

(3)术后注意出血情况和大小便情况。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根据卫计委发布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酌用抗生素。

(6)便后坐浴熏洗,换药。

(7)观察伤口情况,注意肛门功能情况。

(二)术后中药坐浴熏洗

排便后,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中药坐浴熏洗,以清洁创面、止血、消肿止痛。适用于所有术后患者。

推荐处方:蒲公英、生侧柏叶、花椒、苦参、芒硝、苍术、生地榆、防风、黄柏、赤芍、生甘草、五倍子等。

(三)辨证治疗

1.风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1.术后可选用活血生肌类中药纱条换药。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类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五)中药塞药法。

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

(六)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适量饮水,进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7-1994)》。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75%。

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30%。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手术创面未愈合,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症状和痔核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分类: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内口明确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寻找内口。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穿出,挂以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肛内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术毕。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放置纱条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包扎术终。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

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手术入路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手术入路参照《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第2版,(David E.Beck等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

(1)经肛门外侧括约肌外侧(距肛缘外2.5cm处)做前后方向弧形切口,其长度与脓肿直径略相等,进入,引流。

(2)经内外括约肌间沟进入,引流。

(二)辨证论治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1)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倒入熏洗容器内,药液温度80度左右,熏蒸10~15分钟,药液温度降至38度左右,局部坐浴10~15分钟。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1)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解毒透脓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1)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症候特点,选择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术后常见并发症

1.针刺治疗

(1)术后疼痛

选穴: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选穴: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3)术后粪嵌塞

选穴: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四)西药治疗:感染、发热等合并症的对症治疗,参照《抗菌药物应用临床指导原则》(2015版)。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2.情志调理:注意情志,避免情志烦躁、焦虑不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一)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疼痛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法。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发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脱肛病诊断标准。

脱肛(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慢性疾患。根据脱出组织分为两型:

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为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黏膜环形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

Ⅰ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叠,即隐性直肠脱垂。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Ⅲ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直肠脱垂诊治指南》。

直肠脱垂表现为直肠壁部分或全层脱出等解剖结构异常,并伴有盆底功能障碍。通过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及排粪造影等辅助检查可以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甚则劳累后加重;伴有脘腹重坠,纳少,神疲体倦,气短声低,头晕心悸。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弱。

2.肾气不固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伴有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久泻久痢。舌淡苔白,脉细弱。

3.气血两虚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伴有面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舌质淡白,脉细弱。

4.湿热下注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嵌顿不能还纳,脱垂的直肠黏膜有糜烂、溃疡;伴有肛门肿痛,面赤身热,口干口臭,腹胀便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注射疗法

1.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法

适应症:不完全性直肠脱垂。

禁忌症:肠炎、盆底疝、肛门周围急件炎症,以及合并严重内科疾病。

方法:选用适当浓度的硬化注射剂点状或柱状注射于直肠黏膜下层,使药液均匀分布于脱垂的直肠黏膜下,注射完毕,示指进入肛内进行反复按摩,注意注射局部不要产生硬结。不要刺入肌层,或注入黏膜层,以免坏死或无效。具体操作方法参考外科手术规范。

2.直肠内外双层注射法

适应症:完全性直肠脱垂。

禁忌症:同前。

方法:分两步:第一步为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法(同上),第二步,将适当浓度的硬化注射液注射到直肠周围间隙(双侧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深间隙),使直肠外壁与周围组织产生纤维化,起到粘连固定作用。注意两步之间需更换手套,重新消毒术区,第二步按无菌手术操作,具体方法参考外科手术规范。

(二)手术方法

1.直肠黏膜结扎术

适应症:直肠脱垂伴有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

禁忌症:同前。

方法:结扎或缝扎直肠远端黏膜至可顺利通过两横指为度,以避免术后排便困难。结扎点位多少根据黏膜松弛情况定,过多容易引起直肠狭窄,出现排便困难。具体方法参考外科手术规范。

2.肛门紧缩术

适应症:直肠脱垂伴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

禁忌症:同前。

方法:在肛门后位或侧面做菱形切口切除皮肤,缝扎或结扎切口上方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切口内将括约肌重叠缝合,以达到紧缩目的。

3.会阴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肛提肌折叠术(Altemeier手术)

适应症:肠管脱出时间较长,嵌顿不能复位或肠管已坏死者。

方法:经肛门切除脱垂冗长的肠管并吻合,可同时修补滑动疝及肛提肌。

(三)辨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固脱

(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生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补脾益气的食品,如:糯米、瘦肉、猪肚、草鱼、鳝鱼、山药、大枣等。

2.肾气不固证

治法:温补肾阳固脱

(1)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子、肉桂、熟地、淮山药、茯苓、山茱萸、泽泻、丹皮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温阳补肾的食品,如:干贝、鲈鱼、栗子、山药、枸杞、黑芝麻、黑豆等。

3.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固脱

(1)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生白术、茯苓、当归身、熟地黄、白芍、川芎、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补益气血的食品,如:乌鸡、核桃、龙眼、猪肝等。

4.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

(1)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炒黄芩、黄连、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红豆、苦瓜、冬瓜、芹菜等。

(四)针灸治疗

适应症:小儿直肠脱垂或完全性直肠脱垂Ⅰ度者。

选穴:百会、长强、提肛、气海、足三里、天枢。

操作:毫针刺,以补法为宜。

加减:实证可加刺曲池、阳陵泉。

(五)中药保留灌肠

适应症:小儿直肠脱垂、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术后。

方法: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煎煮后取50~100ml,温度36~37℃,保留灌肠。

(六)西药对症治疗

术后视患者体温、血常规等客观指标,对症给予抗炎治疗,具体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号)。

(七)护理调摄要点

1.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3天,并控制大便72小时。

2.术后第1次排大便前,可用温皂水灌肠,并避免排便时过分用力。

3.提肛运动:肛门收缩3秒、放松3秒为1次提肛运动,每日50次左右。

4.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直肠脱垂诊断与治疗标准》拟定。

(一)评价标准

1.治愈:患者排便时无肿物脱出,无肛门坠胀,排便通畅。检查直肠恢复正常位置,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不脱出肛门外。

2.有效:患者脱肛症状减轻,排便较通畅,检查脱垂程度减轻,无直肠全层脱垂。

3.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病情加重。

(二)评价方法

根据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判定治疗效果。临床表现是否有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排便是否通畅。指诊肛门直肠内有无堆积的直肠黏膜或脱出物,肛门闭合是否完全。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

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肛裂扩肛术

(1)适应症:急性肛裂

(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毕。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内括约肌切开术

(1)适应症:慢性肛裂

(2)操作方法:在肛缘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约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前哨痔。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3.肛裂切除术

(1)适应症:慢性肛裂

(2)操作方法:切除全部增殖的裂缘、前哨痔、肥大的肛乳头、发炎的隐窝和深部不健康的组织直至暴露肛管括约肌,同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或内括约肌,创面敞开引流。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二)辨证论治

1.血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1)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加减。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炭、三七粉、生大黄(后下)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倒入熏洗容器内,药液温度80度左右,熏蒸10~15分钟,药液温度降至38度左右,局部坐浴10~15分钟。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2.阴虚津亏证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1)推荐方药:润肠汤加减。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凉血养血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凉血养血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1)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赤芍、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行气活血类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类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术后常见并发症。

针刺治疗

1.术后疼痛

选穴: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2.术后尿潴留

选穴: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3.术后粪嵌塞

选穴: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2.情志调理:注意情志,避免情志烦躁、焦虑不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评价:治疗前后,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疼痛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法。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直肠或盆腔射线照射治疗史。

(2)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肛门直肠坠痛等。

(3)肠镜检查: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灶、糜烂乃至坏死、直肠狭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GBZ 111-2002)。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1)直肠部位受分次照射或等效一次照射直肠累积吸收剂量范围:45Gy~60Gy。

(2)盆腔器官肿瘤,采用腔内照射或外照射(近、远距离照射)治疗或直肠局部大剂量意外照射后数日出现里急后重,排粘液便、腹痛等,数周甚至在半年内,临床上出现肠道功能紊乱(便秘或腹泻),不同程度的腹痛,便血、肛门刺痛、大便时坠痛等直肠反应。

(3)肠镜检查: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灶、糜烂乃至坏死。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

盆腔器官肿瘤曾受放射治疗或直肠局部意外照射(曾有急性直肠炎史)致使直肠粘膜损伤后半年以上,数年甚至十余年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排便频繁、稀便、便血,大便时坠痛等晚期直肠反应,直肠狭窄、溃疡、瘘管形成。

(二)证候诊断

1.急性期

(1)肠道湿热证:腹痛胀满,泄下赤白相杂,肛门灼热,便血色鲜,量较多,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气滞血瘀证:腹部刺痛,泻后不爽,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口干不欲饮,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而涩。

2.慢性期

(1)脾胃虚弱证:临厕腹痛里急,泄下时发时止,大便有粘液或见赤色,面色无华,倦怠嗜卧。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肾阳虚证:腹痛绵绵,大便溏泄,便血色暗红,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苍白,少气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急性期

(1)肠道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①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合地榆散加减。葛根、黄芩、黄连、茯苓、赤芍、生地榆、槐花、侧柏叶、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类药物加减。

操作:药温39~41℃,药液量200ml患者左侧屈膝卧位,臀部垫高10~20cm,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0~12cm,滴速60~90滴/分钟。用胶布将肛管固定于臀部。为使灌肠液能较好保留,药液滴注完成后可保持头低足高位20分钟。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阴陵泉,太溪,丰隆,委中,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通络,活血化瘀。

①推荐方药:失笑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蒲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香附、乌药、枳壳、延胡索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活血化瘀凉血类药物加减。

操作:方法同上。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合谷、太冲、血海、三阴交、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慢性期

(1)脾胃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行滞

①推荐方药:真人养脏汤合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神、黄芪、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当归、肉豆蔻、肉桂、白芍、煨诃子、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收涩敛疮类药物加减。

操作:方法同上。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太冲、阳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脾肾阳虚证

治法:补脾益肾,养血补血

①推荐方药:四物汤合四神丸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生肌敛创止血类药物加减。

操作:方法同上。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二)直肠栓剂疗法:选择清热解毒、止血敛疮类栓剂。

(三)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养:少食多餐,适当增加膳食类;限制脂肪和膳食纤维;避免食用含刺

激性和纤维高的食物。

2.起居调摄:宜卧床静养,避免劳倦,保持正常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精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屈曲和扩张而形成的柔软 脉团。是发生在肛门内外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有关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血管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合并出血、肛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症状与体征: ①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 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②痔块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以至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状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③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 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④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 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不适。 临床分期或分度: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可分为:

I度:齿状线上仅可见有半球状以下隆起(早期内痔)。 H度:齿状线上有半球状内痔结节,但无痔脱出(初期内痔)。 川度:内痔呈球状膨胀,大便时内痔脱出肛外,可以自然还纳(中期内痔)。 W度:内痔扩张到齿状线以下的肛管部分,大便时内痔脱出,需 手法复法(后期内痔)。 检查方法: 1.直肠指诊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较大内痔可 在齿状线上方摸到纵形皱折和隆起的痔结节。血栓外痔在痔体中心可触及卵圆的血栓,质硬、可活动、有压痛。此外通过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2.肛门镜检查先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状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原发内痔一般有右前、右后与左中,继发内痔的位置常有变异。以往认为原发性内痔好发于右前、右后、左中与直肠上动脉主要分支,与直肠右前、 右后和左中部有关。现代研究认为主要是肛垫呈“丫”字型裂沟分为3块,位于右前、右后和左外的原因。 3.吸引器检查对中、晚期有痔脱出史者,可用吸引器将痔体 吸引 于肛门外观察,也可嘱病人排便后不要复位进行观察。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无需根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肛肠科痔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痔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痔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支持结构、血管丛及 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伴发排便困难,可发生血栓、绞 窄、嵌顿。内痔的分度: 1.工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 还纳。 4.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 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

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 合。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 状痔脱出。 【临床表现】 1.便血是内痔及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过程中, 无疼痛感,血色鲜红,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便纸上染血,与粪便不相混,便后 出血自行停止。常因粪便干燥、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及劳累而诱发便血。反 复便血有时可引起贫血。 2.内痔脱出Ⅱ、Ⅲ、Ⅳ度内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或不适是外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伴有剧烈疼痛。 内痔一般无疼痛,但伴有感染、糜烂和血栓形成或绞窄、嵌顿时,即可出现疼 痛或不适。 4.瘙痒、溢液由于内痔脱出及括约肌功能减退,黏液溢出至肛门刺激 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肛门周围皮肤湿疹。 【诊断要点】

1.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湿疹,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及赘皮。 2.蹲位检对有内痔脱出的病人,应在排便后立即观察脱出的内痔,并 记录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 3.肛门镜检查可以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 出血、糜烂。 4.鉴别诊断重要的是与直肠占位性病变鉴别,因两者临床表现相似, 也可同时发生。因此必须常规行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 维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治疗方案及原则】 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有症状的痔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主要症 状,而非根治。解除痔的症状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 本人经验和设备条件,采用相应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多饮水,多进食膳食纤维,保持

肛肠医院(专科)规划建设与管理指南

肛肠医院(专科)规划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指导加强中医医院肛肠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规则,制订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肛肠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肛肠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肛肠科诊疗工作。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肛肠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肛肠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肛肠疾病中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肛肠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独立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并设独立的检查、治疗区,应当有与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处理相适应的处置场所,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并有良好的私密性以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有良好的就诊环境,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无

菌区、有菌区标识明确,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垃圾分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肛肠科病房应当根据功能和任务需要设立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监护室或抢救室等,应当布局合理,便于使用。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药熏治室。应当有消毒隔离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有病房的科室还应根据床位数,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肛肠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设置中药熏治室的,应当配备熏治椅、中药加热设备、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检查、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等肛肠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肛肠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它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主攻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梯队,而不出现人才断层。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肛肠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肛肠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症)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150首,熟练掌握100首(见附件2),必须掌握肛肠科专业常用方剂,掌握肛肠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具备独立处理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肛肠科发展规划

肛肠科发展规划

肛肠科发展计划 鹿泉区涉及肛肠就诊的患者并不是很多,部分肛肠患者集中在市肛肠医院,另有一部分大肠病的患者由于病情较重,选择在市区就诊。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过大,患结肠炎和便秘的患者群逐渐增多,西医在这方面的治疗十分局限,中医院肛肠科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做好人员梯队建设,加强宣传力度,以结肠炎和便秘为基础,逐步把中医院肛肠科做大做强,在短时间成为肛肠病中医治疗中心。 一、开拓中医肛肠思路 1、以治疗“痔疮”、结肠炎和便秘做为发展基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研究自制专科用药,应用于临床,应用多种治疗方法,如中医中药口服、灌肠、中西结合等治疗措施联合治疗肛肠疾病。 2、在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的同时,敢于开展西医新的疗法、术式,注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国内先进医疗水平接轨,让我院肛肠科不但能够行肛门手术,也能够开展大肠开腹手术。当然我科现有实行大肠手术的技术能力。 3、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与外院肛肠专科的交流,聘请专业人士定期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 二、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大力宣传,吸引患者,树立中医肛

肠科室品牌非常重要,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中医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介绍中医院特色肛肠专科,大力宣传肛肠的中医中药特色,致力于将更安全、更放心、更有效的中医肛肠理念传播于广大大众,让百姓了解中医肛肠不但有中药,有更多的非药物疗法,很多肛肠经典术式都源于中医肛肠等等,让患者从了解我院肛肠,到熟知我院肛肠,到信任我院肛肠。大量的患者源,是一个科室乃至一个医院正常运作的基础。 三、完善人员,初步培训,组建梯队建设,构建新科室医护人员,是科室功能活动的主体,正确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对保证科室工作的正常进行,功能的充分发挥、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促进科室的良性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肛肠科岗前培训显得极其重要,既要对医师培训,又要对护士培训。培训方式以采取讲课为主。第二步,建立人才培养计划,组建梯队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梯队、良好的团队,是做大做强一个科室的前提。 四、规范诊疗,完善肛肠科制度。 现代化医院管理对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的医疗行为成为医院在新形势下应对市场竞争、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对于一个科室,也是如此,严格规范化的诊疗,是避免医疗纠纷,是使科室逐渐步入健康发展良性轨道的关键,中医诊疗规范能保障中医肛肠特色技术的应用和提高。肛肠科应结合实际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约束机

68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分类: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肛肠科直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直肠癌在大 肠癌肿所占的比例高于结肠癌,在直肠癌中,70%以上属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的 低位直肠癌,由于其解剖部位特点,手术难度高,为根除肿瘤,往往需切除肛 门,作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俗称人工肛门),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治 疗不但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也是保留肛门避免永久性腹部造口的主要措施。 【临床表现】 1.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色大多鲜红、与粪便不混,一般量不多, 故极易被误认为痔出血,如癌肿位于直肠上段,则血色可较暗并与粪便相混, 故从便血的色泽及其与粪便的关系可以判断病变在直肠内的位置高低。 2.排便习惯改变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

便频,即排便次数增加, 粪便的质并无改变,每次粪便量不多,有排便不尽感,但并不是腹泻,有时可 有黏液便,一般黏液量不多。如黏液量很多,则可能是有一个大的绒毛状腺瘤 癌变,当然随着肿瘤增大,病员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甚至梗阻,同时可见有 粪便变形、粪便变细等现象。 3.便急或里急后重,也就是想排便又排不出,或排出少量便或黏液和血 液,这是直肠内有一个大的肿瘤引起直肠饱满感后所致的症状。 4.肛门和会阴部疼痛,最初出现在排便时,以后呈持续性,这是低位直 肠癌侵犯肛管和肛门括约肌后产生的症状,甚至可出现骶尾部疼痛,有时还向 下肢放射,表示肿瘤侵及骶骨和骶神经丛,这些都是晚期症状。 【诊断要点】 1.直肠指检是首要的检查和诊断步骤,扪及病变后应注意病变下缘至肛 缘的距离、大小、部位(以截石位为标准,描述其相当

于几点到几点),病变 上缘是否可扪及,形状,活动度,基底浸润感,病变表面光滑度、质地,肠腔 有无狭窄,指套上有无黏液、脓血等情况。 2.女性病人还应常规作阴道指检,双合诊了解癌肿有无浸润阴道,子宫 附件有无受侵。 3.纤维结肠镜检同样是必不可缺的检查内容,其目的不但在于咬取组织 作病理检查,还在于检查有无同时存在的病变包括良性与恶性肿瘤,为制定手 术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摄片可作为纤维结肠镜检的补充或者替代,即在纤 维结肠镜检不满意时或无条件作结肠镜检时,可作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摄片来了 解有无同时存在的多处原发病变,但不能依赖X线造影片作为诊断依据,特 别在低位直肠癌时,造影片中常看不到病变并不能作为排除诊断的依据,此 外,由于无条件作纤维结肠镜检,因此至少应作硬管的乙状结肠镜检,同时可

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适时给患者(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三、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 四、四、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一次。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五、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六、24小时内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并测定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七、危、重及大手术的患者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八、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需手术的患者,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及指导。 九、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体温、脉搏、呼吸、吉象、脉象、皮肤、出汗、排便规律及其性状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立即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十、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十一、按医嘱准确给药,解释和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 十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十三、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肛肠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准备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2、协助做好胸透、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等必要的检查。3、了解患者有无手术禁忌等,如高血压、糖尿病、肛管皮肤破溃、感染、严重湿疹,女性患者是否月经来潮等,及时向医师反应。需输血者做好输血准备。4、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消除顾虑和对手术的恐惧感,取得患者的合作。5、术前嘱患者洗澡、更换衣裤。指导练习床上大小便。6、术前8小时禁食。7、备皮:前起会阴、后至尾骨、两侧达坐骨结节,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开水坐浴。8、遵医嘱给术前用药。 9、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送患者进手术室。 二、术后护理。1、安定患者情绪。协助患者卧床休息,鞍麻、骶麻平卧6小时,禁食、禁水。行脱肛注射液治疗患者俯卧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日三次。麻醉小时后方可离床活动。2、观察全身及局部情况,注意有无肛缘水肿,肛门有无脱出物,创面有无渗血,以及发热、腹胀、纳减、排尿困难等,给予及时对症处理并记录。3、手术当日不宜排便。局部处理从术后第二天初次排便开始,创面分泌物或粪便要及时除去。行中药液坐浴和局部洗涤,随后换药,防止术后感染。4、为维持正常排便习惯,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粪便嵌塞,术后尽早予以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给足够的水分,忌辛辣刺激食品,便秘者给麻仁丸或潘泻叶6~9g泡水,每晚睡前服。5、术前发现患者心慌、面色苍白、口唇无华、腹泻、肠鸣、坠胀感、便意感、脉细数,可能有术后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并按“血症”常规护理。6、尿潴留者给热敷下腹部及诱导排尿,或遵医嘱针刺。癃闭者按“癃闭”常规护理。7、创口疼痛甚者局部喷雾麻醉,或中药煎液行肛门湿热敷或坐浴,或给耳穴压籽,神门、枕、直肠下段等穴止痛。8、术后尽早除去过剩肉芽,创面底部轻轻填入小纱布防止粪便贮留。必要时在粪前、粪后处置;创面逐渐愈合后可隔日处置一次,防止假性愈合。9、做适当的提肛运动。肛瘘(漏)肛瘘系肛庸成脓或切开后所遗留的官腔。是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证。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

肛肠科发展规划64959

肛肠科发展计划 鹿泉区涉及肛肠就诊的患者并不是很多,部分肛肠患者集中在市肛肠医院,另有一部分大肠病的患者由于病情较重,选择在市区就诊。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过大,患结肠炎和便秘的患者群逐渐增多,西医在这方面的治疗十分局限,中医院肛肠科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做好人员梯队建设,加强宣传力度,以结肠炎和便秘为基础,逐步把中医院肛肠科做大做强,在短时间成为肛肠病中医治疗中心。 一、开拓中医肛肠思路 1、以治疗“痔疮”、结肠炎和便秘做为发展基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研究自制专科用药,应用于临床,应用多种治疗方法,如中医中药口服、灌肠、中西结合等治疗措施联合治疗肛肠疾病。 2、在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的同时,敢于开展西医新的疗法、术式,注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国内先进医疗水平接轨,让我院肛肠科不但可以行肛门手术,也可以开展大肠开腹手术。当然我科现有实行大肠手术的技术能力。 3、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与外院肛肠专科的交流,聘请专业人士定期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 二、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大力宣传,吸引患者,树立中医肛肠科室品牌非常重要,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中医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介绍中医院特色肛肠专科,大力宣传肛肠的中医中药特色,致力于将更安全、更放心、更有效的中医肛肠理念传播于广

大大众,让百姓了解中医肛肠不仅有中药,有更多的非药物疗法,很多肛肠经典术式都源于中医肛肠等等,让患者从了解我院肛肠,到熟知我院肛肠,到信任我院肛肠。大量的患者源,是一个科室乃至一个医院正常运作的基础。 三、完善人员,初步培训,组建梯队建设,构建新科室医护人员,是科室功能活动的主体,正确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对保证科室工作的正常进行,功能的充分发挥、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促进科室的良性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肛肠科岗前培训显得极其重要,既要对医师培训,又要对护士培训。培训方式以采取讲课为主。第二步,建立人才培养计划,组建梯队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梯队、良好的团队,是做大做强一个科室的前提。 四、规范诊疗,完善肛肠科制度。 现代化医院管理对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的医疗行为成为医院在新形势下应对市场竞争、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对于一个科室,也是如此,严格规范化的诊疗,是避免医疗纠纷,是使科室逐渐步入健康发展良性轨道的关键,中医诊疗规范能保障中医肛肠特色技术的应用和提高。肛肠科应结合实际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约束机制,逐步补充和健全规章制度,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肛肠科科室制度应包括管理制度,医疗常规,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等。 五、引进必需设备,有了稳定的患者源,配备了合理的医疗团队,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活动,再加上必备的设备,一个全新的肛肠科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痔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

肛肠科疾病护理常规

肛肠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 一、痔的护理常规 二、肛瘘的护理常规 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护理常规 四、肛裂的护理常规 一、痔的护理常规 (一)痔的概念: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和移位,但传统认为是直肠下端黏膜或肛管皮肤下的曲张静脉团。 (二)痔的评估要点: (1)工作是否经常站立或坐着,饮食习惯,是否经常便秘,有无造成腹内压增高及肛腺及肛周感染等疾病。 (2)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 2)排便时有无疼痛及排便困难,大便是否带鲜血或便后滴血、喷血、有无黏液、便血量、发作次数等。 3)有无头晕、眼花、乏力等贫血症状。 4)肛门有无肿块脱出,能否自行回纳或用手推回,有无肿块嵌顿史。5)肛门皮肤有无瘙痒,疼痛。 6)直肠指检,内镜等检查结果。 (3)对痔的认知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4)自理能力。

(三)痔的护理措施 (1)按围手术期病人一般护理措施。 (2)术前护理: 1)贫血体弱者,协助完成术前检查,防止排便或坐浴时晕倒受伤。2)保持大便通畅,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脂类及粗纤维食物,避免饮酒。 3)内痔脱垂,不能复位并有水肿及感染者:用1:5000高锰酸钾温开水坐浴,局部涂痔疮膏,用手法将其还纳,嘱其卧床休息。 4)术前每晚用1:5000高锰酸钾液温开水(43-46℃,3000ml)坐浴,每次20分钟,2-3次/天,并清洁肛门及会阴部。 5)给予高蛋白饮食,术前3天流食,并口服肠道杀菌剂,预防感染,术前1天口服缓泻药物。 6)术前一天晚清洁灌肠,肛管应缓慢插入,以免引起痔出血。 7)准备手术区域皮肤,保持肛门皮肤清洁,女性已婚病人术前冲洗阴道。 (3)术后护理 1)按椎管内麻醉病人护理要点。 2)术后定时监测血压,心律,脉搏,呼吸的变化,如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昏,心悸,脉细速等内出血的症状,立即通知医生,用消毒凡士林纱布堵塞肛门压迫出血,并做好输血的准备。病情平稳,给予半卧位。 3)术后观察病人有无腹胀,尿潴留、排尿困难,经诱导无效时给予导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 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V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I.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IV级病人的危险性极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 1. 高血压病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 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 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 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 1. 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 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 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 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 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 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0 表1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 评估项@ 指数 1病史 (1)年龄>70岁 5 (2)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 10 2体检 (1)有主动脉瓣狭窄 3 (2)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或颈靜脉充血 11 3 ECG (1)有非窦性心律失常 7 (2)室性早溥>5次/hnin 7 4 HQ气分析与生化检查 (1 )PaO2<60mmHg(8.OkPa) 或PaCO2>50mmHg(6.6kPa) 3 (2)血钾<3.Ommoi/L或 HCQ3- <20mmoi/L (3)BUN>17.85mmoi/L 或 Cr->265. 2mmol/L (4)ALT异常,有慢性肝病 5手术种类 (1)腹腔内、胸腔内手术 3 (2)急症手术 4 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 三、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肛肠科发挥中医药特色措施

关于肛肠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为认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管理年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专科特色,提高我院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建立一支中医药基础扎实、人才梯队合理、临床水平较高、专业思想稳定的中医队伍,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措施。 一、明确目标,强化专科管理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完善重点专科管理体系,建立科室业务学习制度,制定本科室常见病、疑难病临床诊疗规范、专科医疗服务规范等文件,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一)在组织管理上,由重点专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实行院长负责制,小组由医院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医务科负责专科建设日常工作,组织检查监督,研究解决专科建设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建立院内自我评估机制,由重点专科领导小组成员每半年对专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切实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问题,使建设

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突出强调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指导作用及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作用,赋予学科带头人在科室管理中更大的权力,使专科发展具有长期性,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在经费管理上,积极向上级争取经费和设备支持,同时用好现有设备,在场地、人员上创造条件,不断完善专科发展支撑平台。专科经费专款专用,重点放在人才培养、设备购置、新技术引进、学术交流、进修学习、科研资助、书籍杂志订阅、发表论文等方面,专科经费必须由主管院长、专科带头人、财会科长分别签字后才能进行支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作用。 二、发挥专科特长,体现中医药治疗优势 1、专科建设:紧紧围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这一核心,既注重专科建设的规模扩张,更要注重专科建设的特色发挥和临床疗效。积极开展应用特色优势明显的中医非手术、非药物疗法,同时借鉴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形成独特的诊疗技术规范,使中医专科的临床技术手段不断丰富、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比较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带动全院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的提升。

肛肠科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占新生儿胃肠畸形的第2位, 在2000~5000名出生的婴儿中就有1例得病。男婴较女婴为多,男女之比为 3~4:1,且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胚胎发育期在病毒感染、 代谢紊乱、胎儿局部血运障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肠壁神经节细胞减少或发育 停顿,或神经节细胞变性,致使远端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呈痉挛、狭窄状,形 成功能性肠梗阻。90%以上的病变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远端部分。病变的肠 段经常处于痉挛状态,管腔狭窄,形成功能性梗阻,粪便不能通过病变肠段或 通过困难而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大量积聚在上段结肠内。随着时间的推移, 肠管狭窄段上方因粪便积聚而变得肥厚、粗大,这就形成了先天性巨结肠。

【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正常新生儿几乎全部在生后24小时内排 出第一次胎粪,2~3天内排尽。患儿由于胎粪不能通过狭窄肠道,首先出现 的症状为胎粪性便秘,生后不排胎粪,胎粪开始排出及排空时间均推迟。约 90%的病例出生后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一般在2~6天内即出现部分性甚至 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开始呕吐,次数逐渐增多,以至频繁不止,呕吐物含 胆汁或粪便样液体。80%的病例表现为全腹胀,部分病例可极度膨胀,可见肠 型,腹部皮肤发亮,静脉怒张,有时肠蠕动明显,听诊肠呜音亢进。可压迫膈 肌,出现呼吸困难。肛门指诊可觉出直肠内括约肌痉挛和直肠壶腹部空虚感。 新生儿直肠的平均长度为5.2cm,因此示指常可达移行区,并能感到有一缩窄 环。此外指诊时可激发排便反射,当手指退出时有大量粪便和气体随手指排 出,压力极大,呈爆炸式排出。如用盐水灌肠也可排

脏毒(肛隐窝炎)中医诊疗方案

脏毒(肛隐窝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1)以肛门部不适、疼痛、坠胀为主症。 (2)无邪毒侵袭时无明显不适,或有肛内隐痛坠胀,或有排便不尽感、肛内异物感,时轻时重。邪毒侵袭时可有肛管灼热、坠胀、疼痛,排便时加重,伴有流脓、肛门潮湿、瘙痒等不适。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肛肠病诊疗学》[2] (1)临床症状 自觉肛门部不适,伴排便不尽感、肛内异物感和肛门下坠感,排便时可感觉肛门疼痛,一般不甚剧烈,数分钟内可消失。若括约肌受刺激致挛缩则疼痛加剧,常可出现不排便时短时间阵发性刺痛,并波及臀部和股后侧。发作期在粪便表面常带少许黏液,或于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若并发肛乳头肥大,并从肛门脱出,可使肛门潮湿、瘙痒。 (2)专科检查 ①视诊:外观肛门周围皮肤潮红或正常。 ②指诊:肛门指检可有肛门口紧缩感,肛内有灼热感,肛隐窝病变处有明显压痛、硬结或凹陷,或可触及肿大、压痛的肛乳头。 ③肛门镜:肛门镜可见肛隐窝及肛门瓣充血、水肿、肛乳头肿大,肛隐窝口有脓性分泌物或红色肉芽肿胀。用探针探查肛隐窝时,可见肛隐窝变深,并有脓液排出。 ④其他检查:必要时行肠镜检查、腔内超声等检查。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1.湿热下注证:肛门坠胀不适,或可出现灼热刺痛,便时加剧,粪便带有黏液,肛门湿痒,伴口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热毒蕴结证:肛内灼热不适,大便中常带有脓血,伴口干、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舌红,苔黄,脉数。

3.阴虚内热证:肛门不适,隐隐作痛,便时加剧,肛门黏液溢出,伴见盗汗、口干、大便干结等。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疗法 1.肛隐窝炎切开引流术 适应症:单纯肛隐窝炎或已成脓者,或伴有瘘管者。 操作要点: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沿肛隐窝作纵行切口,使引流通畅,创口用油纱条压迫止血引流。 术后创面处理: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每日换药。 2.肛隐窝炎切除术 适应症:肛隐窝炎伴有肛乳头肥大者。 操作要点: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沿肛隐窝作纵行切口,并剥离至肛乳头根部,用止血钳夹住肛乳头基底部,贯穿结扎切除,创口用油纱条压迫止血引流。 术后创面处理: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每日换药。 (二)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止痛如神汤(《外科启玄》)加减。秦艽、防风、泽泻、苍术、当归、皂角仁、桃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痛 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加减。地黄、当归、槐角、地榆、黄连、天花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三)中医特色外治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中药熏洗坐浴法:应用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等功效的药物外用熏洗坐浴。 推荐方药:苦参汤(《疡科心得集》)加减。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石菖蒲等。每日1~2次,先熏后洗。 2.敷药法:应用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痛功效药物配制成的膏剂、散剂直接

新版肛肠科诊疗规范标准

肛肠科 痔 【定义】 痔位于齿线以上,由直肠上静脉丛淤血、扩、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诊断】 1 西医诊断标准 1.1 症状 1.1.1 便血痔的主要症状,血色鲜红,便秘、粪便干燥、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是出血的主要诱因。 1.1.2 脱出是痔发展到中晚期的主要症状。 1.1.3 肛门坠胀初、中、晚期痔均可不同程度出现。 1.1.4 疼痛单纯痔无疼痛,如痔嵌顿或感染、血栓形成、溃疡时可引起比较剧烈的疼痛。 1.1.5 粘液流出、肛门潮湿或瘙痒。 1.2 体征及检查 1.2.1 视诊脱出痔可见脱出于肛门外的痔核。 1.2.2 指诊二期痔晚期或三期痔指诊时痔区有黏膜增厚感。 1.2.3 肛门镜齿线上方痔区有黏膜隆起,大小不等,黏膜色鲜红或紫红,表面纤维化者色略灰白,或有黏膜增厚,有上皮样改变,有时可见黏膜表面糜烂、出血。 1.3 诊断依据 1.3.1 分期 1.3.1.1 一期:排便时带血,无脱出,齿线上黏膜呈结节样隆起。 1.3.1.2 二期:排便时带血,滴血或射血,痔脱出,可自行回纳。 1.3.1.3 三期:排便时或咳嗽、劳累、负重引起腹压增加时,均可发生痔脱出,并需用手托方能回纳肛。 1.3.1.4 四期:痔脱出嵌顿,甚至水肿伴血栓形成。 2 中医辨证标准 2.1 湿热下注型: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2 气滞血淤型:肛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至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2.3 脾虚气陷型:肛门坠胀,肛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神废,纳少便塘,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