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高考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2019届高考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2019届高考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2019届高考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一)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1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五)叶绿素的发现史:

17、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不清楚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

18、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发现叶绿素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后人称之为叶绿体。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19、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结论植物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来自水,不是来自土壤。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0、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22、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2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植物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24、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5、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6、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CO2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七)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发现:(苏教版)

27、哈特维尔选择酿酒酵母作为实验材料,成功发现100多种与控制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基因,即细胞分裂周期基因(cdc基因)

28、纳斯从粟酒裂殖酵母中成功分离出cdc2基因------既控制着G1期到S期的过渡,又控制着G2到M期过渡。

29、亨特对海胆进行研究,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周期蛋白。

(八)遗传定律的发现史:

30、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正因为孟德尔的杰出贡献,他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31、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2、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33、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类比推理,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34、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用假说演绎法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35、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九)遗传物质的发现史:(最重要,每年高考都考)

36、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促进R 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的推论。

37、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分别利用放射性32P、35S标记噬菌体的DNA、蛋白质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及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9、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

40、1951年,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41、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42、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物理模型。

43、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4、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薛定谔。

(十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45、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46、1961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1966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霍拉纳等终于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

47、1965年,科学家在某种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

48、1970年,科学家泰明等在RNA肿瘤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49、1982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机构异常的蛋白质----朊病毒,该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能靠自身的蛋白质改变宿主正常的蛋白质的构象而繁殖自己。

(十二)生物进化史:

50、拉马克(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51、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52、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十三)内环境与稳态:

53、贝尔纳: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54、亨德森:美国医生,在酸碱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了血液的缓冲作用。

5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5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十四)促胰液素的发现:

57、1902年,斯他林把一条狗的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secretin)。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十五)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

58、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尖端下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59、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60、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61、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62、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简称IAA (人教版)

1934年,科学家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确定为吲哚乙酸,(苏教版)

(十六)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

63、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64、林德曼(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十七)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苏教版)

65、1953年,沃森、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66、1957年,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

67、1957年,美国科学家米西尔森(M.Meselson)和斯塔尔(F.Stahl)发现了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

68、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69、1966年,经过尼伦贝格和霍拉纳等科学家的努力,全部64种遗传密码均被破译成功。

70、1967年,罗思和赫林斯基发现细菌拟核外的质粒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在细菌细胞之间转移。

同年,科学家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发现了DNA连接酶。

71、1970年,科学家泰明等在RNA肿瘤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72、1970年,史密斯等人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73、1972年,斯坦福大学科学家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DNA分子体外重组。

74、科恩和博耶合作,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的DNA片段与大肠杆菌的质粒进行重组,再把重组的DNA 转入大肠杆菌,成功转录出mRNA

75、1976年,博耶用质粒作为载体,将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

76、1982年,美国科学家帕米特等采用显微注射法,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重组DNA转入到小鼠受精卵,培育出“巨型小鼠”。

77、1983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世界上首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

78、1988年,穆里斯等人发明了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

(十八)细胞工程的发展:(苏教版)

78、1907年,美国科学家哈里森培养蛙胚神经组织,记录到存活数周的细胞,开创了动物细胞培养的先河。

79、1937年,法国科学家高特里特等人几乎同时离体培养了胡萝卜组织,并使细胞增殖。

80、1958年,斯图尔德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81、1972年,美国科学家卡尔逊将2个不同品种的烟草细胞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第一个体细胞杂交植株。

82、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3、1996年,英国科学家韦尔穆特等人培育出克隆绵羊“多莉”。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十九)胚胎工程的建立:(人教版)

84、1951年,美籍华人生殖学家张明觉和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奥斯汀揭示了精子获能的机理,改进了卵细胞体外培养的条件。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85、20世纪60-80年代,试管小鼠、试管大鼠、试管牛、试管羊、试管婴儿等相继问世。

86、20世纪80年代以来,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鉴定、体细胞克隆、等技术应运而生。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选修)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择优录取。高考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江苏卷)生物科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从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反映高校的选拔要求,同时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具体表现在: 1.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考查。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考试内容及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对知识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三个等级,具体含义如下: A.了解所列知识点,并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并使用它们。 B.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C.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对实验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三个等级,具体含义如下: a.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b.初步具备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c.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细胞(必修一书P10) ★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 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 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膜(必修一书P65)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 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亮-暗”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膜具有流动性 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 酶(必修一书P81) 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 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 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 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 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 ★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 ★鲁宾、卡门标记H218O 、C1802证明氧气来自H2O ★卡尔文14C0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 遗传(必修二) ★孟德尔豌豆、“假说-演绎”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 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 ★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 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 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 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 (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 进化(必修二P) ★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 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 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 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 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动物激素(必修三P24) 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 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 植物激素(必修三P24) ★达尔文向光性 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 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 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 选修三 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即多莉羊 米尔斯坦、科勒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明觉、奥斯汀精子获能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L.R.布朗著《生态经济》。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 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 述。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 . J. Sehleiden,18o4 —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 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 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 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 E.Overton): 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 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 J. D. Robertson):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 -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 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 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 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 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12、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 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 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 M.Calvin,1911 ~):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 20 世纪 40 年代, 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 9 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2019届江苏高考英语模拟卷

2019届江苏高考英语模拟卷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各题,从题中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The search for ______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necessarily led people in ______ Greek to concentrate on ideas. A. the; / B. an; the C. the; the D. an; a 2. We have our own lives to live, and we can't let something like this _______with our lives . A. to interfere B. interfering C. interfered D. interfere 3. The quality objectives of a company shall be measurable and _______ with the quality policy. A. changeable B. consistent C. acceptable D. adjustable 4. It is inevitable that nationality clothing would be be of fashion. A. bound to B. up to C. about to D. likely to 5. ---What is he talking about? ---Err, sorry. I _______ of my father’s being ill. A. think B. thought C. am thinking D. was thinking 6. --- If it hadn’t been raining so hard, I might have been home much earlier. --- It’s too bad you _____ it. Nancy _____ here and she _____ to see you. A. didn’t make; is; was B. won’t make; will be; wants C. didn’t make; was; wanted D. wont’ make; would be; wanted 7. Every member tries their best to finish the important work, they aren’t permitted to go home on time. A. therefore B. meanwhile C. otherwise D. somehow 8. his performance in his study, no one can match him in his class. However, he is not liked by most of his classmates. A. In terms of B. On behalf of C. As a result of D. In face of 9. For many cities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 room to spread out further, New York is an example. A. for which B. at which C. of which D. from which 10.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company and the customers? —The key the problem is to meet the demand by the customers. A. to solving; making B. to solving; made C. to solve; making D. to solve; made 11. —I find it astonishing that John be so rude to me. — Not astonishing at all. He is always rude to others. A. should B. must C. might D. ought to 12. I am really sorry for making you feel embarrassed at the party. I did not mean to you. A. offend B. disturb C. attack D. cheat 13. The books written by Yang Hongying are and that’s why she is important among children. A. taking away B. taking off C. taking down D. taking up 14. The director of our department is determined to promote _______ he thinks is energetic, wise and capable to the position. A. whomever B. whichever C. whoever D. whatever

2018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 一、细胞学说 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二、生物膜结构

四、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 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 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 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 (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 (2)实验结论 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

2019江苏高考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1江苏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攻击40分。每题只有一个 ....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合成时,需要模板的是 A.磷脂和蛋白质 B.DNA和酶 C.性激素和胰岛素 D.神经递质和受体 2.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核内RNA能够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C.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 D.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有关 3.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B. 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 C.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D. 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 4.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5.关于人们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B.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比例与个体生长发育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D.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 7.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步步高】2016版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专题九24“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试题

必考点24 “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 依纲排查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1)人体免疫系统可分为哪三道防线?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在过程上有哪些异同点? (3)B细胞和T细胞在起源、分化及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人体免疫失调症有哪些?其致病原理分别是什么? 1.理清常考的两大免疫过程 2.牢记“5”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1)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抗原结合体。 (2)B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细胞:识别抗原;分泌________________,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浆细胞:分泌________。 (5)效应T细胞:识别____________,使之裂解。 (6)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细胞。 3.关注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__________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________,能在抗原侵入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大大降低患病程度。 4.把握两种效应细胞各自产生的三大途径

(1)浆细胞的产生 ①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产生____________)→B细胞→浆细胞。 ②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浆细胞。 ③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 (2)效应T细胞的产生 ①吞噬细胞处理→T细胞→效应T细胞 ②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效应T细胞。 ③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 题组一免疫调节的相关判断 1.判断下列叙述 (1)人体内的巨噬(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2014·江苏,21D)( ) (2)B细胞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2014·海南,13D)( ) (3)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2014·大纲全国,3D)( ) (4)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2013·江苏,19C)( ) (5)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5C)( ) (6)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2014·江苏,21A)( ) (7)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2011·大纲全国,5改编)( ) (8)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2011·重庆,3C)( ) (9)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2010·江苏,5A)( ) (10)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2010·浙江,1C)( ) 题组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与过程 2.(2015·张掖二模)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有明显差异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2019届江苏省高考英语模拟试卷(4)(含答案)

2019届江苏省高考英语模拟试卷(4) 英语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说明:请将第Ⅰ卷各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I卷(三部分,共8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might the woman be good at? A. Looking after kids B. Taking care of elderly people C. Helping people find jobs 2. What's on the girl's notebook cover? A. Flowers B. A superstar. C. Cartoon animals. 3. 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first this afternoon? A. Finish his speech draft. B. Go to the woman’s club C. Pick up his son from school. 4. What are the speakers in a hurry to do? A. Buy a map B. Attend a meeting C. Find Mr. Darwin 5. Where will the speakers have a talk? A. In a park. B. In an office C. In a caf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和第7两个小题。 6. What does the woman ask Jim about the meeting A. The time. B. The purpose C. The place 7. What does the woman advise Jim to do? A. Deal with the conflicts early B. Avoid being late for the meeting C Set up a fixed meeting schedule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8和第9两个小题。 8. What does the woman teach Jamie to do? A. Boil some eggs B. Bathe the baby C. Clean the floor. 9. How does the woman find Jamie’s performance? A. Surprising B. Disappointing C. Satisfying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0至第12三个小题。 10. Why does the man want to see Jane? A. To ask about her family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2019年江苏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2019年江苏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 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 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 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7.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2018届《步步高》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考点全覆盖)

2018届《步步高》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考点全覆盖)

1.(2017·佳木斯一模)关于蓝藻和酵母菌的比较,错误的是() A.二者的标志性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B.这两种细胞都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C.蓝藻中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酵母菌没有 D.在细胞分裂时酵母菌有染色体的复制 2.下面关于硝化细菌和蓝藻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原核生物②都是自养生物③都是单细胞生物 ④都是需氧型生物 A.只有①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 3.(2017·银川一模)关于颤藻和黑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颤藻和黑藻细胞内的DNA都呈环状 B.颤藻细胞和黑藻细胞所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 C.颤藻和黑藻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真正的细胞核 D.颤藻和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相同 4.(2017·蚌埠二中等四校联考)关于图中a、b、c三类生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c中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存在差异 B.b中生物只有蓝藻含有叶绿素,且都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b中生物只有烟草花叶病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a中生物都含有2种核酸,且遗传物质相同 5.(2017·郸城一模)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

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 ③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原核细胞无染色体,但有拟核,其中都含有DNA 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多种多样 A.②④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 6.(2017·定州一模)下列哪一组可解释细胞的统一性、细胞的多样性() A.相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分化 B.相同的生理功能;细胞增殖 C.相同的化合物组成;细胞分化 D.相同的元素组成;细胞增殖 7.下列关于细胞这一最基本生命系统共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 B.都有膜包被的功能专一的细胞器 C.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 D.都在DNA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 8.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均由DNA储存遗传信息 B.a、b、c、d均能进行有氧呼吸 C.b、d均可在叶绿体中合成有机物 D.b、c、d均具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9.(2017·北大附中一模)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和蓝藻在结构上有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等 B.硝化细菌与变形虫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有细胞壁,营养方式属于自养型,后者无细胞壁,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型

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汇总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 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 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 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重大事件: 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 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 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 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 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 详细介绍: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2019江苏高考生物试题(word精校版)

2019江苏高考生物试题(word精校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生物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 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 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 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2019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 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 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 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7.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 2 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 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