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

义的推演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区别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制品,那些奈得起时间考量的经典著总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被时间推举出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应该被作为我们涉猎知识的路径。

然而阅读经典亦有不同方式,学者们将它当做研究学术的对象,对其下足考证以及诠释的功夫。而作为一般读者的我们来讲,阅读经典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惬意的,放下做学问的架子,用读闲书的状态阅读经典,跳过艰涩的章节,先读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不刻意求解的状态下思考和体验,并得到一个侵染和熏陶的过程,进而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联接,最后收获一些思考和认识。

初读《资本论》,在不可胜数的观点当中,首先引起我关注的便是位于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抽象提法让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我立即把拜物与时下流行的拜金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到底会有怎样的联系是我继续阅读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就它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商品的神秘性质

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接着又分析道,“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后半句,我个人以为可以引申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已表现为物与物,也就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因此,马克思在宗教世界里找到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拜物教,也就是基于对某物的属性不了解,而将其当做神秘力量进行近乎于迷信的崇拜。回到商品中,就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神秘的力量,不为生产者预知和认识,从而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到最后,商品生产者在这种神秘性面前缴械投降,也就是马克思想要表达的商品拜物教。

紧接着马克思又解释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而商品的价值一旦用货币形式来表现,就将拜物教转换成拜金教或拜金主义。”对于这种拜物教转化为拜金主义的原理,我认为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货币的出现,使得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量化的货币来衡量,其次生产关系同时也被货币化了。在商品和生产关系都被货币化的语境下,这个社会的评价方式也会相应变得货币化,确切一点的说法,就是以社会财富为人与人的评判标准。货币成了社会关系中的神秘力量,好似天然就具有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能力一样,因此人们开始崇拜货币,之后商品拜物教也就进而发展为货币拜物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拜金主义。

在《哲学大辞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拜金主义亦称金钱拜物教。

指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的观念和思想体系。认为金钱货币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价值标准。”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字典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确实与拜金有着一定的联系。从现实意义的角度讲,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是整个社会的货币化,因此存在着商品拜物教以及货币拜物的现象。从供求关系的方面举例说明,更能证明了这种趋势的不可避免性。正如市场的供求之间总会发生矛盾,有时商品供过于求,造成商品积压,这部分商品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有时商品供不应求,产品短缺,这些产品就可以高于市场价格出售。价值规律或市场机制就是在这不断的供求不平衡中实现调节,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表现物与物的关系。

在马克斯眼中,资产阶级就是剥削的代名词,就是以赚钱为己任的阶级。而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同存在这样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许多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也不知道还有别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人们对货币追求就达到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程度。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早已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根据上面的推导,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货币(金钱)的社会,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一切,这在各种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内都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拜金主义。另一方面,我认为追逐暴利,不合理竞争,行业垄断,强买强卖等,都具有商品拜物教或拜金的影子。

从商品的拜物教到拜金主义,实际上皆是突出了个体利益的至高

性,使人们产生无限的私欲,而将每个人对立分离。金钱则因为可以和一切物品交换,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所以助长了人们这种私欲。当个体利益得到进一步强化或膨胀时,拜金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迅速产生并被人们接受。任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发展下去,将会使得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最坏的是为了谋取和扩大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拜物教,是现实存在的经济关系。正是在这种经济关系基础上,才产生了商品拜物以及之后拜金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商品、货币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更要看到它们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作为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商品拜物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增加了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应该正视它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由于商品拜物教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人们陷入对商品拜物教的迷惑之中找不到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看清背后掩盖的人与物的关系,明白人支配物的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商品拜物教。

以上就是我由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一些简单联想,思考还不是很成熟,某些方面的联系和想法也比较幼稚和生硬,但这个话题无疑引起我日后的研究兴趣,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多的涉猎相关知识,继续武装我的经济学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

李景

政经思考题(期末终极版)

政经思考题 导论 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答: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因为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包含了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2)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3)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马政经研究生产关系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处理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时: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类型。经济规律依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普遍经济规律;第二,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特有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答:①历史背景。A.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B.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②理论来源。马政经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马克思教育理论复习课程

马克思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 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以往的教育理论大多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和教育家们对人的本质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遗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片面强

调人的生物属性即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环境是人的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环境的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出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夸大了教育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认识上的缺陷,科学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学从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着这种社会关系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但是,遗传并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在接受环 境影响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主动地改变着环境和社会,并且改变着人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是人的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关系的要求,社会关系通过教育而制约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历史上的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反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也是马克思 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武器,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出

政治经济学考试题及答案

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4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6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C:V表示。 9 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其实质是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10资本循环: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 能形式,完成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 整个运动过程。 11资本周转: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 12社会总产品:又称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3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14生产价格: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 的。 15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 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 16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也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由于这种转换,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了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以及“三位一体公式”。由于利息形式的产生,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关系让位于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的商品结构——对象性形式(劳动的结果)与主体性形式(劳动力本身)——两个方面来窥测资本主义社会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以商品分析开篇,相应以《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作为第一章的结束。“庞大的商品堆积”的确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观印象。以商品拜物教作为结束具有重要意义。既对第一章起总结性的作用,尤其是加深了对价值概念的理解;也为以后的拜物教理论的展开做了理论铺垫。 商品形式——货币形式——资本形式,是其逻辑展开的具体形式。到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概念以及“三位一体公式”,这层层加厚的物质外衣,使得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商品拜物教的揭露,并不等于它的消除。那种拜物教既是由商品形态产生的,要人们在更高度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统治下,在万花筒似的商品交往关系中,看透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现象运动背后的秘密,那是很难做到的。对商品如此,对货币还更多一层障碍。货币是由商品转化过来的。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作为货币商品,它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质,不了解它在交换中由一般商品分化出来的全过程,就要因黄金白银放射的光芒而更增大对于它的迷惑。”从而,“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特别是资本拜物教,就被根深蒂固地形成了”。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首先明确了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进一步阐述了后者,价值规定的内容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均不是商品神秘性质的来源。 因为,不论从劳动的等同性质,还是从劳动时间这一用来计量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尺度来看,都不会产生虚幻形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只有通过商品这种物的形式为载体才能得以表达。“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

商品拜物教知识点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因为不分析商品的历史性,因而使他们也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观念。这种观念在他们提出的许多经济范畴中都有所表现。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界不是停留在商品生产方式之中,而是去考察其他生产方式,那么商品的神秘性质就可以立即消失。 第一、孤立的个人的劳动产品,没有神秘性。 马克思在这里也利用了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迪福(1660—1731年)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贪婪的奴隶贩子,靠贩运非洲黑奴发了横财。有一次,当他再次到非洲贩运黑奴时,中途遇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烟的孤岛,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他为了生产,就严格按比例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从事他所必须的各种生产。20年后,他才获救离开了这个孤岛。——唐)马克思指出:“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薄、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事业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须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麦·维尔特(1822——1900年),德国庸俗经济学家,美国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宣扬者凯里的信徒。他在经济学上以无知而著称,曾著书(《商业危机史》)立说,说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与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不足危机是一回事。——唐)”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括在这里了。(同上,P94) 在这种简单明了的关系中,不可能产生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崇拜。因此,对物不可能产生崇拜,不可能产生拜物教。另外,此时劳动产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第二、农奴劳动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农奴劳动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的,农奴和封建主们的经济地位和劳动产品分配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象在商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共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同上,P94)(劳动的特殊性是指劳动的自然形式或者说具体的有用性质的劳动,劳动的共性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者说劳动的社会形式——唐) 在中世纪,农奴劳动的有用性是很明显的,不用交换,就表明了它的有用性。正如马克思所说: “交纳给牧师的什一税,是比牧师的祝福更加清楚的。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同上,P94)第三、家长制下的劳动,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农民家庭要生产他们所需要的许多商品,但是这些物品之间不是作为商品发生关系。(一个家庭中,不可能用他自己的生产物与交换生产物。因为这种交换是毫无意义的游戏——唐)生产种种物品的有用形式的劳动就是这个家庭的社会功能。(如果把这个家庭视作一个社会,那么很明显,这个家庭的有用劳动分工,即家庭内部的分工,就是社会分工,这个家庭的有用劳动,就是社会劳动——唐)在这里,家庭这个社会的需要和这个社会的生产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因而也不会产生商品拜物教。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中的劳动,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实际上是指社会主义社会,而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指“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也表现在他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价值取向上 从马克思对哲学史的反思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来解答时代课题的。在马克思一系列哲学批判中,最能凸现其哲学生存论指向的主要是他的关于“异化劳动”学说和关于“拜物教”的批判理论。通过这些批判,马克思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哲学的价值取向。 1.关于“异化劳动”学说。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最富特色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评价,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因为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追问,即通过对私有财产人学本质的追问,实质地导向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而引发了一场哲学本体论上的伟大变革,即使得其哲学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羁绊,通向现象学的人学,成为对人的生存论本质的探讨。第二,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批判的解释学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和超越,作为对具有“世界命运”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历史之思”,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体验”,“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的维度中去了”(海德格尔评)。因而“成为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识方式”(杰姆逊评)。所以,我们认为,无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成就从哪个方面来表现,它都凸现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因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基础性的概念——实践——这一作为人的生存之历史性的概念,正源于异化劳动学说;而作为一种直接遭遇人的现实的历史生存,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历史生存境遇和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的哲学理论,也主要是通过“异化劳动”学说而得到体现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后一种意义上的异化劳动学说所体现的生存论意义。 对异化问题的探讨,诚如我们了解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国民经济学家不同。如果说,费尔巴哈仅仅只从直观的角度把私有财产理解为一种“感性类本质的异化”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认为,私有财产本源的东西,则是“感性”(活动)本身的异化。如果说,国民经济学家是从抽象的先验原理和虚构的前提出发来理解问题,那么,马克思则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走向事情本身”,来揭示被遮蔽在私有财产中的人的本质。在通过对异化劳动现象的层层剥离后,马克思得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继而在此基础上初步描述和分析了现实社会的基本方面,即私有财产的现实。通过对异化的“体会”,马克思不仅获得了他对人的“一般本性”的深刻理解,而且同时也获得了对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深刻理解。正是马克思从人的“一般本性”与“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固有联结点上,更加真切地把握到了人的本然价值和这种价值的历史的实现或历史的乖离。马克思的结论是:(1)人的生命为了本身的实现曾经需要私有财产;(2)人的生命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3)自我异化的扬弃跟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4)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只有到了主义,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全面彻底的“复归”,人才能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2.关于“拜物教”的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即现代社会的异化状态的关注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兴奋点。所以,继《巴黎手稿》提出“异化劳动”学说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再度通过历史现象学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指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现实的异化现象。再后,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拜物教”现象的批判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物”(商品、货币、资本)掩盖起来的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再现了这一社会人的历史的生存(“物化”或“异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2.1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讲解要点:商品的定义,使用价值(定义、多样性、和价值的关系、体现什么关系、属于何种范畴),交换价值(定义、与使用价值及价值的关系),价值(定义、本质、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体现什么关系、属于何种范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一)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 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从质的方面看,不同的物由于其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即使是同一种有用物也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而在不同方面有用,具有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从量的方面看,为了衡量有用物的量,需要一定的社会尺度。有用物的性质不同,计量尺度也不相同;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计量同种有用物的社会尺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物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属性,不会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从商品使用价值中,分辨不出它是哪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的自然属性,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使用价值本身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我们对商品的分析不能不涉及到使用价值。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的根本属性是使用价值。一、任何使用物品的价值都是抽象的、

浅谈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及当代性

浅谈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及当代性 内容摘要:马克思《资本论》以商品为开端是基于分析的、历史的和经验的三个层面,其商品形式的分析也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核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当代性也随之凸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商品符号消费拜物教 马克思《资本论》以商品为开端的三个原因 马克思《资本论》以商品为开端基于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第一,分析层面。马克思是在反驳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市场和自由经济学理论,他要说明斯密的自由市场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经济实践创造利润的方法,而不是斯密所讲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当然,马克思后来也说明了政府在资本主义中的作用,但是马克思是把它作为一个结构来看待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与个人相对的国家。马克思并不是要和斯密有所不同,而是要解释斯密错在哪里。因此,马克思没有像斯密等古典经济学从货币、价格开始理解资本主义,而是分析了商品二重本质和劳动二重性等。马克思看商品角度也不是好与坏而是从质和量的角度。这个抽象的量和具体的质马克思把它定

义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我们在消费商品时就能意识到使用价值,但交换价值只能在市场上出现。一个人不能同时获得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就出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接下来马克思追溯了第二个运动,即从商品到逻辑的决定。首先两个商品是被不同生产者生产,只要一个商品被另一个交换这两个商品背后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马克思称其为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度。从这个看出,抽象劳动提供了马克思经济范畴序列的逻辑起点。和人类学的种的存在模型相比较,这里抽象劳动被解释为否定的、异化的、拜物的社会形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建的起点。接下来的商品、货币、资本的各种形式都是从抽象劳动和交换价值引发出来。马克思理论的真正出发点既不是种的存在,也不是抽象劳动范畴,而是两者的结合。对比种的存在的人类学模型,创造性的人类劳动本身在对象中表现自己,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完全异化(否定)的形式出现。抽象劳动不是作为集体劳动一部分,商品生产的劳动是和其他商品生产者相分离的。马克思要通过这些分析向人们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让我们相信市场商品是永恒的真理是不对的,商品市场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 第二,社会历史层面。马克思强调他分析的不是一般社会而是集中在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直强调资本主义不同于前资本主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 义的推演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区别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制品,那些奈得起时间考量的经典著总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被时间推举出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应该被作为我们涉猎知识的路径。 然而阅读经典亦有不同方式,学者们将它当做研究学术的对象,对其下足考证以及诠释的功夫。而作为一般读者的我们来讲,阅读经典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惬意的,放下做学问的架子,用读闲书的状态阅读经典,跳过艰涩的章节,先读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不刻意求解的状态下思考和体验,并得到一个侵染和熏陶的过程,进而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联接,最后收获一些思考和认识。 初读《资本论》,在不可胜数的观点当中,首先引起我关注的便是位于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抽象提法让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我立即把拜物与时下流行的拜金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到底会有怎样的联系是我继续阅读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就它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商品的神秘性质

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接着又分析道,“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后半句,我个人以为可以引申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已表现为物与物,也就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因此,马克思在宗教世界里找到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拜物教,也就是基于对某物的属性不了解,而将其当做神秘力量进行近乎于迷信的崇拜。回到商品中,就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神秘的力量,不为生产者预知和认识,从而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到最后,商品生产者在这种神秘性面前缴械投降,也就是马克思想要表达的商品拜物教。 紧接着马克思又解释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而商品的价值一旦用货币形式来表现,就将拜物教转换成拜金教或拜金主义。”对于这种拜物教转化为拜金主义的原理,我认为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货币的出现,使得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量化的货币来衡量,其次生产关系同时也被货币化了。在商品和生产关系都被货币化的语境下,这个社会的评价方式也会相应变得货币化,确切一点的说法,就是以社会财富为人与人的评判标准。货币成了社会关系中的神秘力量,好似天然就具有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能力一样,因此人们开始崇拜货币,之后商品拜物教也就进而发展为货币拜物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拜金主义。 在《哲学大辞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拜金主义亦称金钱拜物教。

马克思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以往的教育理论大多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和教育家们对人的本质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遗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片面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即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环境的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出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夸大了教育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认识上的缺陷,科学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学从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着这种社会关系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但是,遗传并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主动地改变着环境和社会,并且改变着人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是人的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关系的要求,社会关系通过教育而制约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的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反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武器,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条件,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首先考察、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揭露了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他们指出,人的畸形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造成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城乡居民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畸形发展也日趋严重。“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拜物教

拜物教 目录[隐藏] 综述 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 消亡条件 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1]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其实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 [编辑本段] 综述 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该词源于葡萄牙文的feiti o,原义为手工制品。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航海到达非洲西部时,用以指当地原始部族所相信并崇拜的具有魔力的符咒或护符。通常认为,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德布罗斯于1760年在《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比较宗教学。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一般原始宗教的特点均为拜物教,即将非人的物体赋以人的精神特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则把上述一般特性称为万物有灵论,而认为拜物教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退化的形态,专指信仰并崇拜体现或依附于某种物体或通过某种物体而发生影响的精灵。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案例4

案例4:金钱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 一、案例名称:金钱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 二、案例来源:深圳商报2001年10月8日现代化陷阱204~205页 三、案例适用: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 四、案例内容: 资料1:早就超越了富裕阶段的葛优,在金钱观上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与自己的铁杆朋友谢园一起到牛群家接受牛嫂“拷问”时,他口出惊人之语——“钱这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葛优的这个断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的。说起钱这东西,葛优毫不隐讳“钱多招祸”的观点:“从嘎纳回来就有人问我:…听说你(这个奖)拿了2000万美金??我一听就急了:哥们儿,拜托了,出去给我辟谣去!2000万美金,什么概念?一个多亿呀!可以(够资格)绑架一下了——不用多劫,给1000万吧……这纯粹是瞎说,就没这事儿! 拿自己现身说法之后,葛优爆了一回猛料:“最近我琢磨着吧,有钱也不是什么好事。为什么呀?钱一多,欲望就高,不安分,买房子、装修、买车,还有别的。装修吧,操心,生气,本来我想装成这个样式,愣给你装成那个样式,生气;开车吧,让人蹭了、刮了、撞了,心疼,生气、打架,还得索赔、修车,找保险公司,烦;有车了,到处去,应酬要喝酒,酒后开车碰见警察了,罚款,开快了,车祸——我认识的人有5个死于车祸,都是钱闹的。所以我觉得,钱这东西差不多就行了,够花就行了(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不能太贪,而且据说这 人啊,一辈子挣的钱是有定数的,早挣够了早死,晚挣够了晚死。那就慢慢挣,最好挣到90岁,你钱正好挣够了,也正好到(死的)时候了……” 资料2:太平洋中卡罗莱群岛中有一个小岛叫雅普岛,岛上有许多洁白如玉的石头。在雅普岛居民的心中,那些石头就是是金钱、就是财富。当狡猾的德国人把雪白的石头刷上小黑十字时,雅普人顿感财富丧失,一贫如洗。德国人后来把小黑十字洗掉,雅普人立刻为财富的失而复得欢呼雀跃,并出于感激帮助德国人筑路。 资料3:在这20多年的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教观念已渗透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至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差别。 这种状态用民谚来表示,比任何学术语言都来得直观和生动。 80年代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80年代中:“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 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犯大法挣大钱,犯小法挣小钱,不犯法不挣钱。”“捞它几十万,最多判它十几年。”前者是对社会现实的概括,后者是对铤而走险赚钱者心态的概括。 五、案例讨论: 1、“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 2、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有关商品拜物教几种现象,并加一评析? 五、案例评析: 1、在商品生产社会中,价值本身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下内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由此会产生商品拜物教。人们将物化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地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于是对商品产生了一种神秘观点,就好像在宗教世界中人们崇拜人脑的产物——上帝一样,在商品世界中,人们崇拜人手的产物——商品,认为商品具有决定人们命运的力量。同时,商

浅议商品拜物教批判在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浅议商品拜物教批判在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商品拜物教揭示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使得商品具有某种神秘属性。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揭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批判。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影响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物欲支配和拜金享乐的思想泛滥,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如何破解商品拜物教带来的不良影响,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对商品拜物教及其在当前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一些破解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批判研究;现实意义 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有关概念和理论问题,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对商品拜物教的理论研究和批判。 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拜物教作为虚假的社会意识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物化的真实反映。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当我们对这一对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一步分析的时候发现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真正根源就是这对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私人劳动本身是没有其它价值的,它的价值唯有经由交换表现出来,商品经过交换的顺利完成才能实现由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过渡。 在马克思看来,私人劳动虽作为私有者自己的生产,却也具备两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私人的劳动归根结底是要进入整个社会循环流通过程的,私人劳动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由其所创造出来的商品就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有价值的,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商品。另一方面,私人劳动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交换这一前提,而交换除了必须迎合他人的需求,还必须能够保持均等性,而为了使私人劳动的关系保持均等,将商品顺利出售,只能让其表现为简单纯粹的抽象劳动。以使两者之间的矛盾得以顺利解决。由此可知,虽然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私人劳动的二重性的表现形式,但人们过分地关注使用价值和价值,却忽略了商品本身就赋有的劳动属性。这导致人们形成一个误区:劳动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其自然属性决定的而并非由于私人劳动的性质,商品的价值与生俱来与人的劳动并无关系。这种误区便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并不断蔓延。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治理对策 李炳炎 唐思航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南京 210004)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拜物教现象,深入地分析了拜物教的涵义与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以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为指导,采取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拜物教现象 理论分析 治理对策 一、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 在宗教世界里,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这种观念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其匮乏,人们把某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神化,赋予它们超越自然、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后来,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则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延伸。下面,笔者将首先分析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一旦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就意味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取得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当劳动被社会规定为抽象的或等同的性质,就以价值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这个商品产生谜一般的神秘性。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难以认识清楚。第二,“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迷惑不解。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的神秘性由此产生。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① 可见,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像宗教迷信那样,把商品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观念。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导读 思考题 第二章 1.《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基本思想是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指导思想? 2.《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人格化的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有何区别? 3.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何特点? 4.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何根本区别? 5.如何理解《资本论》中的叙述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 第三章 1.《资本论》是怎样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的? 2.如何科学地理解《资本论》中的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总收益这五大经济范畴表现的经济关系? 3.《资本论》在理论逻辑上再现了那些经济关系的演进历史? 第四章 1、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2、在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中,现实物质财富的社会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价值量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4、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5、什么是等价形式谜一样的性质?为什么等价形式具有谜一样的性质? 6、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生产社会中社会劳动的性质有什么特殊规定性? 7、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本质变化和非本质的变化? 8、马克思为什么要把商品的神秘性质比喻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观念有那些表现? 9、为什么说在商品生产社会必然产生拜物教观念?商品拜物教观念消失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0、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1、试述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12、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一卷中的理论地位。 13、试述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