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当制度与文化相遇

李希贵:当制度与文化相遇
李希贵:当制度与文化相遇

李希贵学校变革沉思录:一切皆有可能

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在十一学校校园里有好多好多大杨树和银杏树,这似乎是一种象征。记得我2007年来十一学校做校长的时候,我的前任校长语重心长地给我一个嘱托,他说:“十一学校经过过去的努力,我们已经把它变成了一棵大杨树,希望你在任期能够把它变成一棵银杏树。”我知道十一学校那个时候已经不仅是一棵大杨树,我更知道在我的手上,它也很难马上变成一棵银杏树,我想,甚至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嘱托我的后人。但是,从我内心还是认可十一学校未来能有这样一种转变,就是怎么样把它变成银杏树。但是,这样一个银杏树的选择,你就必须接受好多好多银杏树的特质,你就不能够期待着它汲取大杨树那种特别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它的生长一定是慢的,它一定是没有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但它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周期。

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个价值观:我们把过去的十年树木,慢慢演化为百年树木,我们希望教育能够慢一点、再慢一点,不要有过高的目标、不要有太多的期待。我们希望更加注重学校内涵的发展,而真正昭示学校内涵的东西是学生,学生好了、学校才会好。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办好学校,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我非常感谢2001年我们国家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正是这样一种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给我们长期在学校里工作的老师,心中树起了一个宏大的理想。我也特别幸运,十一学校一贯的价值观、十一学校的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我非常庆幸我自己的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也不简单,现在在十一学校7年的时间里,我在思考我遇到了哪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当制度和文化相遇。当我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纠结就是,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有好多老师批改作业,负责考勤的老师和主管考勤的干部找到我,说这件事怎么办?他们希望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来管理这件事、来杜绝这件事。但是,在十一学校的价值观里,我们始终是这样说的:“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息之所,教职工的幸福家园。”我们还不断地在说:“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当时,我就跟他们商量,我说:“我们能不能把每一个星期的会减少?”他们非常有顾虑,说你一旦减下来,以后再想增加就很难了。我说:“为什么要增加?”就是说,当我们的制度和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要什么?

这件事还没完,第二件事又来了,就是电梯问题。一个六层的教学楼可以装2000学生,但是只有两部电梯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非常纠结,孩子从内心感觉到这个电梯应该他坐,我们的老师有时候长期处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大家就感觉需要更多的制度来约束。比如说,拿出专门的人员来检查乘坐电梯的情况;比如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安一个刷卡机,老师刷卡才能坐。这些事都可以解决,但是解决不了的是我们内心的纠结。我们有一个班主任老师,实在跟开不了口说学生不能坐电梯,只能老师坐,他班上有一个学生就是要跟学校较劲,不仅偏要坐电梯,还当着老师的面去坐。所以,这个班主任老师给他开了一个长期的病号请假条,有了这个条,他就可以长期坐电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能坐电梯?而且,我们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在笼子里出生的鸟,认为飞翔就是一种病。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师生平等的话,应该是先到先得,谁先来了谁先坐,这

才叫平等。当学生发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机会。我们在冲突之中引导着学生怎么尊重别人、怎么尊重长者,我觉得这都是教育的机会,这些是靠制度解决不了的。

我遇到第三个难题就是资源的分享,有很多老师手中有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源,我们非常希望老师们能够分享,但实际上做不到。我们能不能细化评价,让老师把手里的资源交出来?这在制度上很容易,但在我们的评价体系当中很难,如果我们把一个学科的老师非要评出个12345678,那她永远不会拿出来,因为老师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一个团队。当评价仅仅是为了区分、为了甄别到时候,往往有很多诟病。这是文化当中的冲突。当制度与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先考虑的是改变制度。包括,我们教育教学调查的诊断,不再合并十个指标作为一个总分,而是在每一个指标,你是优秀、还是良好、还是一般,没有较差,因为我们认为学校里没有较差的老师,所以我们没有设这个指标。这样一来,每一个老师看到这10个指标,我有8个是优秀、两个是良好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慢慢在调整我们学校文化和制度的关系,慢慢在各个领域,大家共同形成了我们的价值目标,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学校行动纲要》,这个纲要成为了我们日后制定新的学校制度的依据,也成了我们调整一段时期,有些过渡性制度,在校园里和一些新生的事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方向。

在这样一场制度和文化相遇的过程之中,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随时调整管理与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有时候可能没有显现到决策层面,它天天发生在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老师和领导、老师和老师之间,需要我们天天去深入到火热的第一线的师生生活之中,去发现这些冲突、管理这些冲突。再一个,尽量选择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就是当我们有一些新的领域、我们还完全吃不准的时候,不要急于定新的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有可能使你的工作扭曲。所以,一段时间,我们有一种文化来推动这件事情往前去延伸,像十一学校走班上课之后,教学班变成了不超过24个学生,这样在不增加老师编制的时候,过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在今天十一学校需要教三个、四个、甚至五个语文教育班,才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因为学生没减、老师没加。刚刚推进这项改革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工作量的问题上跟老师们斤斤计较,因为十一学校的文化就是不计较,学校不要和老师去计较,不要因为这个老师少了一点工作量就怎么样,反过来也一样,老师也不要计较。我们慢慢弄清了到底应该怎么走,也就慢慢形成了一个适合的制度。

作为一个管理者还需要不断假设新的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一定会产生新的文化,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地去归纳、总结、提倡,这种文化可能会迷茫,甚至会走到岔道上去。所以说,我们怎么样及时抓住一些苗头、倾

向性的问题,及时提炼出新的学校文化来慢慢让大家能够去接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者的任务。比如说,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学生,就是我们当时的高二年级主任总结出来的。有一个学生因为和老师发生了一点误会,就在网上骂老师,有好多话非常出格,后来被发现,按照校规需要处分。但是,这个学生尽管想通了,他还向老师提出了要求,说能不能过两个星期再处罚我?因为他妈妈正在住院,他爸爸是军人,脾气非常暴躁。“等我妈妈出了院,你一块儿跟我父母谈话,这样我会有好日子过。”我们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个学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也非常棒了。

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当我们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的时候,有好多事没有经验,过去的经验没法解决新的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储物柜怎么分配?过去很简单,分到这个班外面去分配。分配这个概念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我们习惯于按照分配的思路往前去想。但事实上,学生一概不喜欢这种分配的思路,他喜欢的是选择。把所有的柜子号给大家在网上公布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有些学生想做实验的就选择化学实验室旁边的柜子,有几个学生都是篮球队的,他们希望在一层的某个地方找一个五个柜子连在一块儿的,他们好一块去玩篮球。选择就会带来双方都比较高兴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有好多事情用过去的路径没法实现的时候,我们必须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包括不要把学生之间的好感当早恋,倾听就是对双方关系的最好投资;当我们不错的时候,我们也不一是对的,等等这样的文化价值观,我们是通过一件一件事情、一个一个故事,我们慢慢把它提炼出来的,把它假设为新的学校文化。当然,我们不希望用文化解决所有的问题。

第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当成长与管控冲撞”。特别是新的学校形态,学生走班上课,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方向、每一个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学生生活的时候,跟管理的冲撞就处处都是。这种冲撞有时候发生在表面上,事实上还是在我们内心。我想举一些例子,当我们第一届走班上课的时候,事实上我们还想并行着班主任和导师,我们还想保留着行政班。当我们保留着这个班主任,班主任的烦恼其实很多很多。比如说,他要想的是:早读读什么?中午的时间干什么?课外活动要不要集体组织?因为他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特别是一上课,当他这个班40个学生全都到了不同的教室的时候,甚至到20多个教室去上课的时候,他可能一个星期都没有见到那些学生。但是,他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他非常清楚,甚至教导处对班主任的要求也很多。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在见不到学生的时候履行他的职责。所以,班主任的内心非常焦虑甚至非常痛苦。而且,导师也因为有班主任,他们做起事情来躲躲闪闪。在和班主任的对阵中,导师一般是往后退。这个时候,怎么办?

我去年接触到欧洲留学回来的一个初中学生,他在那儿有一年的时间。当我请教他,欧洲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最大区别的时候,他想了想说:“尽管区别有很多

很多,最大的区别还是信任。”他在德国那个学校里,学校和老师什么事都信任他,当他离开老师视线的时候,老师以为他去做好事了。他没有说后半篇,我已经明白了,当我们的老师见不到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他犯罪了。那么,我们怎么样跳出管控这样一个思维方式,把学生成长的线理得更清,我们去欣赏这条成长之线,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遇到的问题。终于,我记得10月份我们正在吉林开会,会议结束的时候,我跟当时的年级主任商量,我说:“大家这么痛苦、这么纠结,我们有没有可能取消班主任?”他没有答应我,他说让我想想,让我跟老师们商量一下。坐飞机回到首都机场,我们在取行李的时候,他跑到我面前说:“校长,就这样吧!”他跟好多好多老师谈话,最后他感觉到利弊都有,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利还是更大一些,取消班主任。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所以这个年级想开一个家长会、开一个年级学生大会,来跟大家说清楚为什么取消行政班的班主任。不想,学生看得很简单:“说了半天不就是这事,早就该取消了。”

所以,当我们放在学生成长这样一个价值追求上的时候,我们很多事是可以调整的。每一个老师都有一个学科教室,在学科教室里,他天天在影响着他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科教室又让老师很纠结,为什么?平等了之后、没有了班主任的学生显得很开放,显得很自由,他们只要不违背校规就是自由的。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都有脾气,都有或多或少让你厌烦的小毛病,尽管不是大事。但是,我们常常把这些当大事。有好多老师看不惯很多学生,有学生对其他学生的行为不满意。这个事情让我们一段时间很纠结,因为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学生。对一个老师来说,这种内心还是很纠结的。为什么?你这样设想一下,让你天天坐在教室里,面对着你没法接受的很多个性,有时候我们内心有一个东西也确实想跳出来,让他变得一样、让他变得能够掌控,特别是有些学生都提出来,应该评价学科教室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可是,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们真的去评价的时候,我们还能够看到真实的学生吗?

所以,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常规进行评价。尽管我们可以影响他、教育他、批评他,但是我们不能把他拿到一个高利害的评价的篮子里,那样你就看不到真实的学生。于是,你就丧失了教育的起点,你也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在你面对的形形色色不一样的学生,你面对这些把他的全部袒露无疑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会产生。

还有一个,有好多朋友一直在问我另一个问题:“你们有200多个社团,哪儿有那么多指导老师?”我说:“我们不仅没有那么多指导老师,我们还不允许设置专门的指导老师。为什么?不仅仅是因为老师的工作量太大,而且设置了专门的指导老师,因为他强势的地位,这个社团的目标、这个的社团的活动,全都要请示老师了,很多想法都是老师的想法,这不是我们办社团的初衷。我们希望在这个

社团里成为一个自组织,他们要有自己的主意、他们要有自己的摩擦和碰撞。”所以,有人问我,你们学校200多个社团,200多少呢?我说:“十一学校没有一个人知道。为什么?你刚刚说过,有一个社团就死掉了,有新社团又成立了。”有些人说:“你们的社团太随便了,办了半年时间就死掉了。”我要说的是:“死掉了也是一种财富。最后社团成员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分道扬镳,这是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反思的机会。”我相信,他以后走上社会再去办公司的时候,他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干什么?学校可以干事情,你可以组建一个一个的社团联盟,也可以设置社团主力课程,还可以给中小社团设立奖金。

再一个,我们每一个年级都有三四位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心理的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这个年级的每一个老师又是导师,导师和咨询师的工作是什么?我们认为,咨询师不能成为导师的领导,不能说咨询师安排导师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为什么?当我们这样本身是一种学术和专业领域,变成行政化领域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在乎学生成长的需求。十几个学生到底有什么区别?每一个导师应该去集中研究,把它弄清楚。从咨询师那里可以汲取营养,而且从其他的领域也可以汲取更多的经验,用在这十几个学生的需求上,而不是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来研究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冲突。还有,不能为任何学生做选择,这是最大的忌讳,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困惑,因为他处在不同的时期,他心理的成熟度和对社会的理解都不一样,你可以给他分析、可以给他建议,但是你一定不要给他唯一的建议。因为,一切需要留给他自己思考的空间。

当学生提出不上课、不作业、不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在十一学校,我现在面对最多的挑战就是,这些学生会找到我,说他找老师商量,希望这两个月不上课了,但是老师看上去不太同意。还有学生找到我,希望这个学期不做某学科的作业了,我跟老师商量,老师担心我。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当一个学生出现的时候,自习时间不一样,尤其是今天互联网的影响,他不仅仅靠一个渠道学习的时候。当他变得不一样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让他在课堂上做一样的作业、考一样的卷子。为什么?没有理由,就是习惯,就是制度、就是掌控。但是,要打破这个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们如果真的要研究每一个学生成长链条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必须打破。

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链条的时候,我们的因材施教变得跟过去更不一样。过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静态的学生,他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习基础,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尽管我们并没有完全实现。但今天我们在校园里见到这种学生不是静态的,在你教的这个知识本身、你教的这些学习领域本身,他已经有了一个学习的路径、已经形成了一套学习链。这个时候,你对每一个学生的因材施教都因为这条链的不一样,而变得不一样。如果你还是按照常规,一样的

上课内容、一样的作业和一样的考试,这样来掌控和管理学生,这个冲突就会变得非常激烈。所以,一个学生上学期找我,希望不学语文了,我看了他一些材料,他确实不需要在初二这个年级学习了,他确实是应该脱离这样的课堂了。我就鼓励他跟老师签一个协议,他告诉我谈成功了,他就可以一个学期不上这样的语文课,但是他可以上更好的语文。

说实话,在这样的校园里,有时候学生会挑战你很多,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一刀切,他们特别热衷的就是选择。像我们现在正在高三的学生,给我写了一个万言书,而且设计出了一整套他们高一的课程,非常棒。于是,我们就采纳了。比如说,学校的校服,过去无论从我们管理者的角度还是家长的角度,我们都是希望提高校服的质量,但是我们没有想过的就是选择。无论怎么好看,我们都发现永远不会使所有学生都觉得好看。所以,校服就因为学生的原因,就变成了50个多品种供学生选择。

英国一个非常典型的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跟我说了这么一句:“对于人,我是没有统治欲的,要是你对人有统治欲,你就不适合做一个校长。”我们需要的素养就是,你要研究需求,你要关注成长,你要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样的文化一旦形成了之后,整个学校有点失控,但是失控之后的学校,你也会非常欣慰地发现,它会诞生出一些自组织。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就接触到了七八个学生自组织来找我,其中有一个是选修射箭课的学生,来找我说他们要组建一个射箭队。他们认为将近三个月的努力,他们的水平已经可以了,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帮助,为他们选配一些器材,来参加一些射箭比赛。还有一帮喜欢音乐的学生找到我,他们要为一个信心不是特别足的学生举办一个音乐会,问我能不能买一些票送给好朋友?没有办法,我身上必须随时带着零钱。而且,他们找我说能不能支持一下这个慈善音乐会?因为他们所有的收入都要捐出去,我第一次扮演了圣诞老人。这样的自组织,学校里面一个一个冒出来。当没有那么多管控的时候,你同时会有好多好多这样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十一学校,我们的管理模式是分布式领导。说实话,就在管理和领导这个概念上,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大家不时会认为是分布式管理,但是我们必须把它拧到一个分布式领导的这么一个方向上,我可以以年级的管理方式跟大家说。就是说,取消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之后,所有的事情都要做,谁来做?一个一个的项目组,这一个一个的项目组都非常有专业性、学术性,一个年级主任想囊括所有项目的智慧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管理的图式,是会影响我们发展的,而且每一个项目组的组长也成不了领袖。我们把它变成这样一种管理图式,而每一个项目的主管就是这个年级在这个领域当中的最高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年级主任也要听这个主管的,因为他是专家、他负责这个领域,慢慢他就成为领袖。

就在上一个星期,十一学校刚刚通过了学校的章程,表面看是我们今天刚刚制定的,实际上是我们一代一代十一人智慧的结晶。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把有些做法固定下来了,但是我们今天希望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形成学校的《宪法》,《宪法》之上没有任何人,包括校长。这个学校章程,我们最重要的是明确学校的治理结构,改变传统意义上制定学校最高权力是校长。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学校生态,这个生态一定是什么样的权力归到什么样的治理的主体,而不是谁的权力最大,谁就通吃一切、就可以给所有的事情决策,这样的决策很容易失误、很容易和老师和学生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就明确了在这个治理结构里面有很多的结构,防止某一方的权力过大。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教代会的权利,他要每年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而且必须无记名投票,这个章程明确规定不允许采用举手表决和鼓掌通过的方式,而且必须当场公布,达不到票数,

第二天校长要下课。所以,这样的一个决定,我觉得从制度上就规定了校长要对老师好一点,而不是说这个人有修养、这个人脾气好,所以这个人对老师挺好。你火冒三丈的脾气,你到这个学校来要注意,你小心你的票,你想当校长吗?那你脾气好一点,这是治理结构起作用,而不是靠个人的修养。再比如说,我们学术委员会不允许有任何一个管理干部参加,全部是优秀老师组成学术委员会,由教职工代表投票,决定谁是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中有三个委员轮流担任,三年一届,每一届换掉三分之一,也是通过投票方式。学术委员会有什么权力呢?第一、评定职称,他们来最终决定,推荐特级教师,学术工作的研究项目招标,他们最终决定,名师工作室的设立、管理和评价,他们最终决定,他们决定了就是最结果,校长无权改变。

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我们选择的结果。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过于看重机会,我承认机会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有价值观引领的选择,其实任何机会都有可能变成你一个新的陷井。但是,当我们选择的时候,为什么它会让我们如此不安?常常是我们心里没有一盏灯,我们并不明确我们要走向哪里,我们今天想的是这个,但是我们明天又发现那个可能更是捷径,我们希望用更少的时间取得那么一个唾手可得的结果。所以,在这样一场以选择为核心的、迎接挑战的改革之中,我深深感觉到:第一,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我想举一个例子,我们每一个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标有十项,每一个时期会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状况略做调整,但是调整来调整去,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一项指标总是在老师们讨论之中被拿掉,这个指标是什么呢?就是风趣幽默,这个指标总是被老师认为不重要,他们认为知识重要、人格重要,风趣幽默不重要。但是,学生认为重要,为什么?人家一天坐在那个冷板凳上八个小时,一坐坐一年时间,你天天板着脸跟人家聊行吗?所以,当我们没有学生立场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很多东西不重要,即使有些学生表面上说不出它重要,但是你站在学生的角度就会觉得它很重要。第二,一定要致力于统一目标,而不必奢望统一思想。很多老师问我:你搞这项改革的时候,怎么给老师们洗脑?我一听就很害怕,你洗脑之后,他一旦没有头脑了,多么可怕。所以,我们总是希望统一大家的思想,使得我们的改革看上去特别顺利,但是特别有风险,当你听不到不同声音的时候,你的风险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统一目标,那个美好的愿景不会错,我们要攀登上那座高峰没有错,但是走路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我相信一定要听更多的意见和思想,甚至产生更多的智慧来帮助我们。

我们没有必要在选择的过程当中,让每一个人去统一思想,我们要放弃这种努力。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些价值观,而且始终如一的价值观去做出你的选择的时候,你始终走在这样一条尽管崎岖和坎坷,但却会朝着统一目标往前走。

我最后还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你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谢谢大家!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创新》教学设计之一

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课标再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说起企业文化,似乎让人们感到很抽象。但是,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人在处理哪怕最简单细小的问题上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你就不难感觉到它的存在。简单地说,企业文化就是“我们这儿做事的方式”。 当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提倡和要求的行为方向一致。这时,两者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就会起到同时作用、相互补充、相益得彰的作用。两者的一致性越高,对管理产生的作用就会越好。比如,我公司看板内容宣传的企业文化与公司规章制度吻合,对管理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果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关性比较低,甚至没有相互关系,企业文化说企业文化的事,企业制度说企业制度的事。这时,两者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力相对于“一致型关系”来讲要小得多。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中也比较多见。比如,本人曾经服务过一家供电企业,该企业认为讲服务比较时尚,而且也很吻合供电企业的业务特点,因此就把企业其中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定为“服务”,但是该企业仅仅把服务变成口号、板报,公司对员工没有任何新的制度规定,最终,文化没能有效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员工该如何服务市民还如何服务市民。 企业文化没有制度的支撑,变成空口号。甚至有很多企业,为了体现差异化,在整合文化时,转向片面追求华丽词语,以追求文化个性和标新立异,但是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却不大。 企业文化倡导的内容跟企业制定规定的要求相互矛盾,甚至有时完全相反。这时,两者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就会相互对冲,让员工无所适从,结果作用力相互削弱,导致企业管理事倍功半。比如,本人曾经服务过的一家煤矿企业,公司把“安全”列为核心价值观,但是对于那些带病下现场采煤、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的设备的工人却大加表扬,而不是进行惩罚和教育。最终导致员工不知道公司是真关心员工“安全”,还是假关心员工“安全”。还有,如前文举的IBM的例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IBM仍然倡导“高品质的客户服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客户已经改变了他们在工作时的着装,而且很少有技术型的买家会在公司中出现时身穿白衬衫和黑色套装。”,而IBM的制度还是规定员工必须“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的正装,这条规定在这时不仅不能有效体现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人教版高二年级文化创新的途径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述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基本要求:1 明确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2 理解文化创新要经历的途径和过程。 3 懂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发展要求:关注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动态,努力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贡献。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

课主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观看了相应的视频,了解想应的文化作品知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二)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2009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和小沈阳、鸭蛋小品《不差钱》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探究周杰伦青花瓷歌曲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④通过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亲自体验文化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治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治理被普遍认为为企业治理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度是企业人为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企业的制度化治理是企业治理高效.规范的标志和保障,那么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企业在经营治理中该如何处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呢?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关系. 1. 企业文化没有强制力,它是软性的,靠职员自觉来运行,企业文化我们能够把它认为是企业经营的道德规范,职员行为违反企业文化,会遭到舆论的责备;而企业制度具有强制力,它是刚性的,它的正常运行要有强制力来保证,企业制度我们能够把它认为是企业的法律,职员违反制度,就会遭到制度的处罚.

2.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统一,也有对立.统一面表现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差不多上企业正常经营治理所必须的,就像社会治理既需要道德规范,但也需要法律一样,而且法律所规定的都差不多上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立面要紧表现在他们对企业经营治理所产生作用的方式不同,一个行为符合企业文化,但不一定符合企业制度.同样符合企业制度但不一定符合企业文化. 3.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跨越腾飞的基础,而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治理稳定.规范.持续.高效的保障. 企业文化通过全体职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能够使企业生成强烈的认同感.凝聚力,同时对企业的战略.策略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默契;企业制度通过强制力的保证能够使职员在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行事,长期形成适应,使企业经营治理规范和高效,企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能使确保经营治理稳定和持续. 4. 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制度化建设和治理,反之坏的企业文化却阻碍企业制度化建设和治理;好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制度能促使好

第七章 国家基本文化制度

第七章国家基本文化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文化制度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深刻领会宪法与文化制度的关系,认识宪法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文化制度含义;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宪法与文化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同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网络普及对我国文化制度建设的挑战”,加深学生对文化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概述 一、文化制度的含义 所谓文化制度,就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有关文化活动,调整文化领域社会关系的法律、政策的总和。 二、文化制度与宪法关系 宪法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制度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 一、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概述 我国宪法十分重视文化制度,历部宪法都规定了文化制度,其中现行宪法的规定最为完备。 二、我国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 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和体育制度;宗教制度;其他文化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精神文明概述 1、精神文明的含义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自己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精神成果,一般表现为教育的发达、科学的进步和思想道德观念的提高。 2、精神文明与宪法的关系 宪法是近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宪法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3、精神文明与文化制度的关系 文化制度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精神文明是文化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追求,指导着文化制度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 我国现行宪法是世界上惟一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精神文明方面内容并直接使用“精神文明建设”概念的宪法。现行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序言中,宪法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根本任务进行了规定;第二,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三、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四、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1、思想道德建设; 2、文化教育建设; 思考题: 1、试析文化制度、精神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文化制度与宪法的关系? 3、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有哪些内容?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课程标准】: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和谐发展

姜成康局长在2006年全国烟草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了烟草现代企业制度,并且明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在坚持专卖制度前提下,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顺利实施省级公司工商管理体制分开,开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可见,建立烟草现代企业制度已是必由之路。 文化和制度一旦形成以后,将会产生独立于人,大于人的力量。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样,其最终的着眼点在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烟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必要与企业文化充分结合起来。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极端重视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是适应市场、面向未来。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载体,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没有公司治理结构,就没有现代企业。烟草行业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有其必然性。目前多数烟草企业存在着资产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出资人缺位,权责不统一是长期困扰行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国务院发布的57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烟草总公司依法对所属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这就为烟草行业理顺产权,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体制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在宏观方面体现政府的调控功能,在微观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市场经济都存在缺陷,只有宏观计划和微观市场相结合,发挥政府和市场双头作用,经济才有可能避免出现大的波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理论上解决了二者的结合。按照烟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体现市场法人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可以说,没有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没有欣欣向荣的现代

宪法与法治思想的关系

宪法与法治思想的关系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宪法与法治思想的关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早期法治思想源流 西方的法治精神最早形成于古希腊(尤其是雅典),其中,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有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后世传颂的良法之治理论。 古罗马人受惠于希腊法治思想,不仅摄取了希腊法治精神的核心部分而且予以发展。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斯多葛派的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要受到约束,国家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在国家管理方而,要依法治国。他坚决反对人治,认为要真正使公民获得幸福,国家应当实行法治,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法治理论没有脱离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法治脉络,但极大地推动了法治理论的发展。洛克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人的天赋权利,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在法律上首先要保障人的天赋权利,为此就要实行法治。洛克指出: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法律的公允性和对象的普遍性是实行

法治的另一重要原则。洛克说: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公民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是不能免受它的法律的制裁的。洛克的自由主义和法治主义思想不仅影响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而且直接被后来的欧美宪法所吸收。 孟德斯鸠虽然深受洛克的影响,把法治的宗旨确定为自由,但在如何确保自由的问题上,孟德斯鸠比洛克考虑得更周全。孟德斯鸠把法、自由、政府形式(或政体)权力、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法治共和国的若干要素进行平而描述,其核心在于揭示法治生成的制度要素分权学说,这也是孟德斯鸠对西方法治思想的最大贡献。 卢梭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政治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卢梭本人也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公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有用体现公意的法律才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卢梭法治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卢梭关于立法权的观点是很激进的。他认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立法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替代。因此,他反对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也反对洛克的代议制。 二、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十七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在议会与国王妥协并分享政权的基础上,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表明限制国王权力、由议会进行国家治理的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最终确立。1775年北美爆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高二(4)班齐映燕2018年4月19日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围绕“文化创新的途径”这条主线,分析文化创新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而向学生强调对待文化应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由于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结合《文化生活》的特点,本课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开展活动探究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进而思考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本课内容;另外,随着“四个自信”的提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因此学好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对于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本课是在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探究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本课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及分析能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并 能够辨别文化创新的主体。 2.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推论和说明出文化创新两个基本途径的含义、原因 及做法。 3.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探讨和清晰的知识连线学生能够辨别两种错误倾 向。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的导向和小组探究锻炼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2.通过对错误观点的分析增强学生分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增强学生在传统文化上的兴趣及自信心。 2.通过文化创新的作品展示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教师寄语激

发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 (二)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怎样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四、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在学习了第三课和第四课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加深,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能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较多地接触到文化创新,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学校提倡的文化创新活动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在课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例来进行本课的讲解,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分析归纳法。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浅析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浅析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强调诚信为本、创新驱动、质量至上和团队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们的青睐。许多企业已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胜利的重要内容。然而,有些企业虽然做了大量的企业文化工作,却理不出企业的文化特色和品牌。企业文化只开花不结果,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企业文化缺乏制度化约束和管理应该是主要原因。 一、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文化与制度之间是一种蕴含与互动的关系,文化中蕴含着制度,制度中也体现了文化。没有文化的制度与没有制度的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理念形成管理制度,即文化理念是管理制度形成和创新的依据,而管理制度又要反映文化理念的要求;管理制度强化文化理念,即管理制度是文化理念的产物和载体,对文化理念特别是对新文化理念的巩固与发展又具有强化作用。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如果不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企业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一定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理念,成为新的文化理念的基础。企业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脱节造成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果违背企业的文化理念,那么企业将陷入“知行不一”的病态文化之中,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将成为员工们的“理性选择”。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企业文

化只有转化为管理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任何管理制度都是在某种具体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因而都有文化的底蕴。 二、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建设成一个内外协调、上下同心的团队,但单靠物质激励和管理制度是很难做到的。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强力黏合剂,它可以把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团结在企业周围,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企业文化会改变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员工将不再视“公司”为“老板的公司”,而是称为“我们的公司”。员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他们会心存感恩,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家,为自己工作。他们会主动加班,会对公司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在萌芽时就会先于领导发觉并及时消除。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员工行为规范的“硬”约束,而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力量的“软”约束,它能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如果说管理制度是让想犯错的人不敢犯错,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犯错。同时,管理制度是由人制定的,难免会有“漏洞”,这些“漏洞”就要由企业文化来管理。 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可以使企业从忙乱到有秩序,也可以使员工的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因为不是人在管他,而是系统在管他。员工也不会被环境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出击,有效完成工作。同时,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还可以把领导从“繁忙的杂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建文化”。 三、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落地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化和制度化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所在。所谓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化和制度化,就是要把企业统一的价值理念转

制度文化关系

——鸡与蛋的关系 谈起制度,大家非常熟悉,每个人都感觉就在身边,耳熟能详。但谈起文化,却觉得抽象,无从谈起,非要载体才能领悟其不同的具体意义,如“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是企业的象征”等。如何理解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呢? 文化是一种精神,是长期养成的骨子里的东西。就像人的性格,长期成长过程中,无论外界的影响,还是自我约束,无形中对自身行为是一种定位,长期的定位、规范,成为自身潜移默化的部分。就形成了性格。性格养成的外部约束就是制度的作用。 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实制度是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研究,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作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制度高境界"。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方式不同。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而者交互上升。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2、制度与文化的表现形态不同。前者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后者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3、制度与文化对人调节方式有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对于少数未认同主流文化的人来讲,一种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也同样受这种主流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违背这种主流文化的言行是要受到舆论谴责或制度惩罚的。因此文化管理又具有一定"强制性"。 4、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 5、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比如,

第二章__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第二章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一、令人深思的个案 1、托克维尔:美俄对比 2、南北美对比—美国的独特—强大 3、关于墨西哥移植美国联邦宪法 4、关于利比利亚 历史:9~10世纪,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谷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亚)。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12月,美国兴起废奴运动,把美国黑人送回非洲,普罗维登斯岛就是19世纪初首批美国黑人移民登陆的地方,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自由之城)。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号称非洲第一个共和国。另一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1860年,美国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独立党,并自1869年起执政百余年。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率领17个士兵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并于1985年当选总统。1989年12月,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全国爱国阵线武装攻入利境,利陷入长达7年的内战。1990年8月,利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索耶出任总统。1994年,利成立国务委员会,由主席和数位副主席集体行使总统权力。1996年8月,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斡旋下,利交战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装和举行大选达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举行大选,在武力支持下,泰勒当选总统。2003年8月,迫于内外压力,泰勒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利内战结束。10月,利各派组成以布赖恩特为主席的全国过渡政府。2005年10月利举行总统选举,团结党领袖瑟利夫女士当选。 政体:泰勒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利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加大对首都蒙罗维亚的攻势。2003年6月,利民联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运动”(简称利民运)与利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停火协议。8月11日,迫于内外压力,泰勒总统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流亡尼日利亚。布拉就任临时总统。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利民联、利民运和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 全国过渡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进和平进程,积极配合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落实“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划”,加紧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安全系统,努力恢复国民经济。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复员工作结束。目前,利政局总体趋于稳定。 瑟利夫总统就任后,致力于推进和平进程,积极寻求外援,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开展恢复重建。2011年11月,瑟利夫再次当选总统。2012年1月16日,瑟宣誓就职。 5、关于意大利南北美改革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中国传统经济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中国传统经济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 辩证关系 关键词: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工业商品市场经济;金融市场经济;新经济;新经济转型 一、中国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的形成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管子?轻重》诸篇论述了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等措施,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使国家富强。管子对市场的作用也很重视,认为市场是一个整体,他说: 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实际上就是动态的市场经济平衡论,也就是说,一切商品只有在市

场中才能通过价格体现它们的真正价值,而在市场中,最重要的是黄金的作用。这显然是从宏观上看市场经济的运行。 管子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王安石变法中就提出,国家应该在丰收年景收购粮食,在歉收年景卖出粮食,保持市场的稳定。中国是一个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国计民生的首要大事。 中国真正形成农业、手工业的市场经济是在秦汉时期。其实,秦代采取郡县制,是消除了诸侯割据,为中国形成一个大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王夫之评价秦统一的意义时说的那样:“天假其私以行大公”。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说中国长期的统一,即使经过动荡,仍然能维持长期统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国形成了一个有广阔空间的农业手工业商品市场,这个统一的市场的力量战胜了分裂的力量,因为割据是不利于商品流通的,所以,人心总是趋向统一。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大一统的思想是与统一的中国市场密切相联的。过去,我们的研究忽略了这个重要的情况。现在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就会发现这个明显的特征。 总而言之,掌握轻重关系的规律,了解各种商品与谷物、货币与万物、谷物与货币彼此间轻重关系的比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调节物价,稳定市场,才能达到和谐。 农业是传统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而土地所有权和占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讨论法、课堂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材分析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时代,各种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占据荧屏。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的《花儿与少年》,延续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的《爸爸回来了》,还有去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走高,带领着全国观众进入火热奔跑季。这种没有脚本、彩排,采用纪实手法的录制方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节目如一阵热风,刮过之后很快就冷却,寿命不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这是电视剧市场多年不治的顽疾,也是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急功近利的电视荧屏跟风并不能如愿换来长久的高收视率。 所以,文化要有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创新,那么文化创新源自何处,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基础梳理,新知自学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看书,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第三章+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法宣在线学习练习答案)

第三章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法宣在线学习练习答案) 1、(单选题)我国的政权基础是()。o A.工农联盟o B.工人阶级o C.农民o D.知识分子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B导入到我的错题解析:展开解析↓ 2、(单选题)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o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o B.民族分管制度 o C.民族区制度o D.民族管理制度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A解析:展开解析↓3、(单选题)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o A.更高o B.同发展o C.更低o D.相适应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B导入到我的错题解析:展开解析↓ 4、(单选题)在我国,国家的领导阶级是()。o A.工人阶级o B.无产阶级o C.小资产阶级o D.知识分子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A解析:展开解析↓ 5、(单选题)下列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的一项是()。o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o B.坚持政治干预o 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o D.坚持百花齐放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C导入到我的错题解析:展开解析↓ 6、(单选题)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国家。o A.无产

阶级专政o B.多党合作o C.人民民主专政o D.民主共和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解析:展开解析↓7、(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o A.生存环境o B.生态平衡o C.生态环境o D.自然环境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解析:展开解析↓8、(单选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o A.工人阶级领导o B.少数服从多数o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o D.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 解析:展开解析↓9、(单选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o A.权力制约制度o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o C.少数服从多数制度o D.三权分立制度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解析:展开解析↓10、(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o A.共产主义制度o B.社会主义制度o C.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制度 o D.资本主义制度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21、(多选题)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o A.支持o B.控制o C.引导o D.鼓励正确答案:ACD用户选择:ACD解析:展开解析↓22、(多选题)加强科学文化体育建设包括(),保障公民进行文化自由的活动。o A.发展娱乐事业 o B.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o C.发展科学事业o D.发展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