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它包含着以下内容:其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今所有的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唯独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抽象的生产力并没有阶级性,但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具体的,从来没有脱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力。我们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统一的生产力,是同我们党的纲领相联系的生产力。其二,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因素。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既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采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保证。从分配制度方面说,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同时又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高水平发展的生产,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有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保证,社会成员可能有先富后富之别,但不至于使他们之间的差距拉得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提倡先富帮后富,最终使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逐年提高,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

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根本的愿望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坚定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014年9月5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中共历史地位的两项全新判断。它不仅是汉语话语的重要词汇,而且是很好地讲述汉语故事和节目,传播汉语声音的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论。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积极的领导人,最忠诚的实践者,最可靠的捍卫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人。没有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就是一棵无根的树,一团无源的水,空中的城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在一个历史悠久,团结统一,多民族的大发展中国家中,有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领导力量,凝聚十亿多人口的力量,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

实践中,形成了很高的声望和强大的战斗力。该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善于动员群众,与群众联系,组织群众。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动员和有效组织各方力量,进行伟大的斗争,建设伟大的工程,推进伟大的事业,实现伟大的梦想。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意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升起国旗,向前迈进,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中,必须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变。同时,改革是一场革命,它是由党本身发起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意识地防止“左”,右错误倾向的干扰,既不走僵硬的老路,也不走改变旗帜,换旗帜的邪恶之路。我们以协调的方式促进“五合一”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顺利现代化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邓小平同志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权不能丢失。如果丢失,这将是一个动荡的局势或不稳定的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荡,就无法进行建设。”“中国共产党”将变得支离破碎,不仅不能实现现代化,而且不可避免地陷入混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文学?或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 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①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② 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征的艺术特征如下:(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其形象是间接的;与音乐相比,其形象又是直接可感的。(2)、表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再现和表现外宇宙和人的内宇宙的所有内容。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

精神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泛指文学),由诗加以形象化。

”①可以说,所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动态的与静止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文学描绘的内容无比广阔而丰富。这一点其他艺术形态却不能胜任,譬如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现象。不仅如此,文学能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其揭示的人类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的情感的细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远远不能及的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杨小菊《从社会主义特征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科版)》1998年第4期 2.卢周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新说”的三点疑问》,《探索与争鸣》1998 年第10期 3.高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 4.邢建廷黄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中共 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3年第1期 5.夏国兴《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及优越性的认识》,《岭南学刊》1994 年第3期 6.沈宝祥《经过这些年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究竟有 几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第5期 7.刘辉《略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庆祝建国四十周 年论文专辑 8.杨红《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社会主义研究》1999 年第5期 9.刘建禾《浅析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征》,《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0.张胜祖《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求索》1982年第6期 11.胡珍《日共提出社会主义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论前沿》1988年第39 期 12.沈顺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标准问题的思考》,《渝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2期 13.张忠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探讨》1993年第2期 14.蒋建平《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年9月 15.陈钟《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1981年第1期 16.李世华《我们党对恩格斯阐述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创新》,《中心组 学习之友》1996年9月 17.冯盖谦《用生产力标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再认识》,《理论导刊》1988年第 11期 18.祁之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学习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的体 会》,《青海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表述:⑴生产资料社会占有;⑵生活资料个人占有;⑶商品上生产将被消除;⑷有计划代替了无政府状态;⑸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⑹国家将自行消亡;⑺人类将变作自然和社会的主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作了描述,但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特征的表达,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不过多地拘泥于具体情节。 第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表述:列宁在概括社会主义特征时,除了肯定在经济制度方面:深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外,还特别强调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8303384.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关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关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1.跨越性:“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进行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文学性: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文学首先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 4.开放性和宏观性:开放性体现在: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如荷马史诗、印度史诗与北欧史诗。②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宽泛的内容。传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之间,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从作家、世界、读者等方面到文本。③兼容并包的方法,比较文学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谈、传记互证。宏观性体现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然而我们学习比较文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①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 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去发现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和联系。眼界的开阔,杜甫有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一副望远镜。视野开阔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也才会有几分宁静和宽容来对待争议和分歧。 比较文学在思维方式上提倡一种整体思维,注重文学的多方面联系。换句话说,主张从单向思维走向立体思维。比较文学吸收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的思想,主张文学发展的多元决定,既有纵向的历史继承,也有横向的多因素的渗透和互动。 这种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二、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同类比较更加清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与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就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瞧待中国目前

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与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与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与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就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与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与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无论就是“三个代表”,还就是科学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非常清晰的,那就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改

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语言本质的再认识

语言本质的再认识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快速发展与人类自身认识能力停滞的矛盾愈演愈烈。面对报账的信息洪流,如何打破语言不同的限制,使语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摆在语言学界的一大难题。本文将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从语言的深层次方面来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属性,继而试图要求语言产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发展,来预测未来语言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言本质属性再认识未来语言 正文 语言是一切知识的载体,语言的本质不仅是语言学注的焦点,也是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另一方面讲,要圆满的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问题,也必须依靠总多学科的知识,在语言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学派或专家个人等也已经从各自的角度对语言的本质进行过无数次的阐述,在语言学不断取得新进展的今天,仍有不少的语言学家在积极地反省历史,试图更科学,更深刻地揭示语言的本质,使语言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一 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发展从认识自己的研究对象开始的,语言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对语言认识的深化而进行的。在语言学的发展史上,对语言的认识的质的飞跃也带来了语言学的革命和质的飞跃。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中对语言的本质提出了全新的认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现代语言学,并使索绪尔本人也成了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人类的语言也是多学科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美学,信息论,控制论,宗教学等等,都在探索人类语言的本质。尤其是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更是向语言转向,于是语言哲学成了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语言的本质问题,不仅是语言学的最中心的问题,也是多学科关注的重点。语言本质的揭示,是语言学家的中心任务,但绝不是语言学一个学科所能够解决的,它要求语言学家同哲学家.心理学家.逻辑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美学家.自然学家等共同合作来加以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是索绪尔加斯大林。从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1950年)那里,我们接受了“语言是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说法,一一驳斥,论述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语言不是上层建筑,语言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工具,如高名凯主编的《语言学概论》(1962年)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我们又从索绪尔那里接受了“预言师音义结合体的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的说法。然后加以论述,什么是语言符号,系统性和任意性。这就是近40年来我们对语言本质的基本认识。 一方面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作为对索绪尔的一种反动,社会语言学,话语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的出现都促进了人们语言观的更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语言,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学等更直接影响了人们语言观的更新;加上实际语言生活的新变化,也促进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再思考。 对语言本质的再认识,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言学和学术界的一个新现象。可以说,邢公畹教授是重新认识语言本质的先驱者。重新认识语言的本质,这要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始,这一工作,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在中国语言学中悄悄地开始了。例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姓名:户晓莉 学号:MG09001011 专业:产业经济学 院系:国经贸学院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南巡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言简意赅。在这个论述中,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要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这些本质的生成和表现,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 我认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思想非常深刻,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这项观点的立场 纵观邓小平选集,追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他根本蔑视那种从主管设定出发,从原则出发,从本本主义出发的错误思想和方法,二是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出发。邓小平同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确定事物的本质属性,要把人的实践作为实际的确定者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去认识事物的,去区分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 我们知道,70年代末,中国改革潮初生,一些地方的农民冲破人民公社所有制束缚,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符合农村生产力状况和农民需要的生产关系。这种改革在农村迅速推广。几年时间,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农村改革的思路引入城市,出现了现代中国进程中的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壮观。 同时,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人才,使中国与世界连成一体。这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基础更巩固了。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主要生活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赋予新的内涵,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首先,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其次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第二,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 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 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 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最后,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 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所以,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2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质疑的根本原则。 首先,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浙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过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的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第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如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第三,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消灭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这需要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其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的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的得到充分体现。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第一,这一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二,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士提到一个心得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首先我认为要对社会主义这一词有充分的认识。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来源,定义等等。只有从基本的开始了解,我们才能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后由马克思,恩格斯使用,并作出了科学解释,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是一种一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先有的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一,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有越南,朝鲜,古巴和老挝。 那么何为社会主义本质呢?邓小平先生曾系统的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阐述,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也可以把他理解为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核心问题。 谈完了一些系统,权威性的阐述,那接下来就应该谈一谈我自己本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了。我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最早来自于中学时期,第一次学习思想政治的使我知道了社会现有的体制是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我曾在我尚未深入理解这些体制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了简单的对比,那就是社会主义是代表着贫穷,落后,封闭。其代表就是朝鲜,越南。而资本主义就是富裕,先进,其代表就是美国,欧洲诸国。我也一直认为我们国家最终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我发现了从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邓小平曾在他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中说过,“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说话,以我国的形势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不属于贫穷国家,应该在社会主义中处于初级阶段。由此看来,我们离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第五,实行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和党内领导体制。第六,不断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第七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是这种模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和祸害,苏联解体最终证明了它的严重的缺陷和错误。由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几乎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准制度,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力图以苏联为戒,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还处于萌芽状态,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有的在实践中未能实施和坚持,未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本未摆脱苏联模式,未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尤其是出现了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照抄苏联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经验,企图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主观臆造、追求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造成失误的原因有很多,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平均主义、空想思想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某些做法的影响,但是,机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照搬苏联模式是更深层的原因,他违背了自己一贯提倡的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成与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步成果与失误,为邓小平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正是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_郑海凌

·翻译理论与技巧·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郑海凌 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描述它的本质特征,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那么,文学翻译果真是艺术吗?如果它是艺术,为什么它没有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得到普遍的、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艺术,为什么人们给它冠以艺术的美名?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便会发现,求证这一命题并不那么简单。在翻译领域里,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人们有时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者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造成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本文拟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问题做初步探讨,同时求教于翻译界同行和前辈。 (一) 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古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没有单独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尽管大诗人谢灵运、李白都曾涉足翻译活动,刘禹锡也曾有诗句:“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从汉末佛经译者的文、质之争,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都涉及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却没有旗帜鲜明地标举它的名目。也许先辈们要寻找一种能涵盖一切的翻译原则,忽略了翻译的对象。在中外翻译史里,混淆翻译文体的现象很常见,讨论翻译时往往不加分类,不区别待遇,把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熔于一炉,甚至拿文学翻译的理论来对待一切文体。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最为贴切。严复却用来指导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还在“尔雅”上大做文章,岂不画蛇添足!这种误会在当代也不鲜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后来又说翻译不是科学只是艺术,强调翻译才能是天赋。他并没有把翻译分门别类。科技翻译机器人即将出世,哪里需要什么“天赋”。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其《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却仍然把它和其它文体的翻译放在一起研究,试图建立包容一切文体的翻译学。俄国的翻译家们似乎明智一些,很早就分成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森严壁垒地相互对峙,但他们往往各自强调一个极端,甚至把语言和文学隔离起来。当然,这些现象与当时当地的译学风气或文化传统分不开,不能妄加批评。各国翻译家的理论无疑得到他们本国人的认同,在本国文坛上独领风骚,我们列举这些无非是指出人们以往在研究方法上的疏漏或者个性。 西方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虽早,其界说却显出自发的天真。从西塞罗、贺拉斯到当代的列维、加切奇拉泽,都强调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创作,注重它的创造性,随意性,忽视它的局限性。我国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较晚,但其内涵透视出自觉的严谨,有师法:“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引自茅盾于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把读者的反映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其审 4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 摘要: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阐述其中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 关键词: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述 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定性,即事物所具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指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不会轻易改变的内在规定性。只有这些本质规定性存在,社会主义才成其为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三个层次的内容如下: 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 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 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既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采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保证。从分配制度方面说,邓

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一,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