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第五,实行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和党内领导体制。第六,不断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第七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是这种模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和祸害,苏联解体最终证明了它的严重的缺陷和错误。由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几乎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准制度,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力图以苏联为戒,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还处于萌芽状态,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有的在实践中未能实施和坚持,未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本未摆脱苏联模式,未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尤其是出现了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照抄苏联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经验,企图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主观臆造、追求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造成失误的原因有很多,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平均主义、空想思想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某些做法的影响,但是,机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照搬苏联模式是更深层的原因,他违背了自己一贯提倡的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成与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步成果与失误,为邓小平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正是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

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新情况新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板书)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板书)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板书)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邓小平逐渐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板书)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这表明邓小平不断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性的表述。

邓小平在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后,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言简意赅,回答了许多问题同时又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人们从多角度去理解,去思考,一时形成这一时期讨论热点。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板书)

1、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板书)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见革命将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革命后并不存在一个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所以他们在讲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时,一般也就没有在社会衡量标准和本质属性的意义上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只是指出生产力在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国家,而是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就使得20世纪以来地球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态势: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保存着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同高度成熟阶段的资本主义并存竞争。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胜利的情况下,单是生产关系就不足以完全准确地表述社会主义的特征了。如果撇开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仅仅用生产关系去规定社会主义,就不仅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而且还会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去片面追求更大更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导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留下空隙。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又获得了快速发展,而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却由于受僵化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原因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则发展到片面强调生产关系,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公平,把社会主义设想成一种平均主义的乐园,实际上是共同贫困的错误倾向,以至使我国国民经济陷于停滞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对于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显得刻不容缓、极为重要了。这也正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被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义的根本缘由。

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2、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

属性,社会主义必然能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因为生产力自身不存在解放、发展与束缚的问题,生产力只有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制度特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是针对以前不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发的,因此特别强调了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同时他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紧紧联系起来,这就突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本质特征。

只有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角度,把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防止上述错误倾向的再发生。很显然这是从实际出发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与丰富。

有些同志可能要问: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 " 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因此,在坚

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3、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板书)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标准。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上也应当更高。而且这种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社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

如果孤立地看,“贫穷”和“富裕”也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因为,一方面 , 贫与富是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因此是动态的、相对的。另一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得多。固然,一个贫穷的社会决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把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会主义的讽刺和亵渎,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却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还要看社会财富在经济集团和公民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还要看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还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全面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富裕,但国民收入的分配极不公正,社会贫富悬殊惊人。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同时又是贫富最为悬殊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在于:一方面,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另一方面,又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通过现实的物质手段即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从而否定了穷社会主义的错误

观念,否定了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企图依靠生产关系公有化的程度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这就揭示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显著特征,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清楚,更具体了。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下面我们再综合来看。从整体来看,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又体现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入手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原则和必然结果,是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和结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几个方面互为规定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鲜明地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如果从中任意抽取某一点,片面地加以强调,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而且还会使游离出来的个别方面变成与其在原“整体”中含义不同甚至相背离的东西。

4、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板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篇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深刻反映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家知道,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和谐为主旨的。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也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令人深思的是,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恰恰对其提倡“社会和谐”这一点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破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在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作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必然要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更加注重的实践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逐渐清晰、不断深化。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板书)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板书)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括的重要特点是: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二)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板书)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既坚持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又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任务和道路更加明确。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

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必须抛弃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姓“社”姓“资”问题上的思想枷锁。从邓小

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我们还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丧失国格不是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采取通过否定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达到肯定什么是社会主义,辩证的思维方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善于吸收并力求超越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成就的社会主义,是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三)在政治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板书)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不是从抽象的道德理想或空想的社会理想出发,也不是从僵化的模式或本本的概念出发,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根本的愿望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在当代中国条件下解决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思考题: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4、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三部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

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成本管理战略的认识

关于成本管理战略的认识 一、成本及其本质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

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说法过于抽象。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我们认为不管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质。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方法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 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 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这是我们一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一成本范

集团管控模式研究分析报告

东浩集团管控模式报告 一.集团管控模式介绍 1.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集团这种现代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在欧美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形成。随后这 种企业群体形式遍及世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扩 张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借助其 巨额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力量、庞大的组织架构、一 流的治理水平以及多元的文化背景,差不多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阻碍。 为了加速从打算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在20世纪80年 代就开始组建企业集团,当时要紧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形成 了一批依靠行政关系统一治理的企业集团的雏形。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后,通过国有资本授权持股等方式,我国组建

了一批以产权、技术和产品等要素操纵为特征的、较为规范的企业集团。然而,由于受传统打算经济的阻碍,我国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现象,如只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总体效益的提高,过渡多元化导致企业核心业务逐渐削弱,在一些地点还存在相当严峻的政府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行为,集团内部治理体制不规范而难以发挥整体组合功能等。 东浩集团也是在上海九十年代后期组建大集团的背景下,由上海市政府和外经贸委牵头组建的通过行政关系统一治理的企业集团。成立五年来,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系支持下,在集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集团营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然而与此同时,集团也存在着国有集团公司所普遍存在的过度多元化而核心业务不突出、业务组合政府行为色彩较重等特点。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加深,外经贸委提出了重视“资本运营和资产经营”的指导思想。“资产经营”,也就对现有的集团资产——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如何进行“经营”,那个地点包含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方式、公司内部的治理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认知

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认知 ——公司治理的缘起和理论基础 孟育建 内容提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向,本质上是建立以股份制为特征的规范的公司制度,它是以产权明晰以及产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并在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前提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微观企业制度。本文从企业的起源性质出发论述了公司治理的缘起,通过对企业契约理论中的企业层级结构学派和企业合约学派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公司治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契约理论 作者简介:孟育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方向:民商法、新闻传播、城镇化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混合所有制正成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考镜源流,本文从企业的起源和企业的性质出发论述了公司治理的缘起,通过对企业契约理论中的企业层级结构学派和企业合约学派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自中国石化发布公告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广东、天津、湖南、贵州、河北、重庆等地,也纷纷提出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笔者认为,在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上还存在定义不明、概念不清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国有资产本身还存在产权并不明晰,而权力的暗箱操作依然还在成为近乎本能的潜规则的情况下,对公司的起源和性质做一个正本清源的梳理,厘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对我们推进企业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理论缘起 1.企业的起源和性质 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仍被人频频引用的当代企业理论巨著——伯利(Adolf Berle)和明斯(Gardiner Means)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与科斯(Ronald Coase)的《企业的性质》,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公司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伯利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的“序言”中指出,1928年他开始有关的研究工作时,“金融机制迅猛发展,预示着我们的财产制度正面临一次革命》……”i。这两部著作已包含了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和对公司法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 伯利和明斯认为,在公司系统中,“有一种向心引力使财富不断发生积累和膨胀,并使控制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与此同时,他们记录了股东权力不断消减的过程,认为“现代公司中的股东以一种确定的权力换取了一种不确定的期望”,而此种“不确定的期望”并没有很大的价值。伯利和明斯写到“从经济意义上说,

集团管控的意义

集团管控的意义 2011年01月14-15日上海 【主办单位】百乔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加对象】董事长、董事、监事、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投资、战略、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其他相关高级管理人员 【培训费用】4500/人(含讲义、资料、午餐等) 【咨询报名】闫老师 【温馨提示】本课程可为企业提供上门内训服务,欢迎来电咨询! 课程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很多中国企业开始进入集团 化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管控面临诸多问题:集团总部为什么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强集团管控体系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下,法律到底赋予集团总部哪些权力?集团总部创造价值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集团企业的战略应如何制定?集团战略对所属单位起什么作用?集团总部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管理错位、越位现象严重,该如何解决?如何提高集团总部能力?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如何做到职责清晰,管理有序?集团总部如何构建合适的集团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人力管控体系?集团总部该如何评价所属单位的业绩?集团企业应当如何对所属单位高管人员进行管理,以实现集团企业的有序管理?本课程将根据很多成功的企业集团管控体系的研讨,能很专业而全面地回答这些问题。 课程收益: 1、通过各章节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员能提高对企业集团管控体系的认识,并能结合学员企业实际,诊断和分析企业集团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2、提升学员企业领导者或管理者对集团管控体系的自我评估能力,并建立有效的各种集团管控方法和手段; 3、通过互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员企业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的企业集团管控体系。 课程大纲: 一、企业集团管控概论 1、企业集团的内涵及特征 2、企业集团管控的内涵及特征 3、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的评价指标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与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就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瞧待中国目前

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与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与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与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就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与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与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无论就是“三个代表”,还就是科学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非常清晰的,那就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改

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重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名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意义: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发展了美好的前景。2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3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理想而努力风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还又块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之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六.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他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7.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方法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初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怎样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理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铺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 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 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 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 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 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 好更快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 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 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 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 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 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能力。 10.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11.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 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 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 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 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分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 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 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者少数人都不能利用 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坚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 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 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 12.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和“三个 转变”?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者 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 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3.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 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 于自然地和谐来促进人于人,人于社会的和谐。 1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 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 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 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 种制度和法律部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作用与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 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障。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名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 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 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 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 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 友爱,融洽相处3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 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4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 全,社会管理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 定团结。5人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 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 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 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 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 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 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 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1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 家的统一问题。2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学说。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 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 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照成的不良后果4有利 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 际环境于国内环境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 18.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 坚持共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 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姓名:户晓莉 学号:MG09001011 专业:产业经济学 院系:国经贸学院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南巡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言简意赅。在这个论述中,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要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这些本质的生成和表现,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 我认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思想非常深刻,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这项观点的立场 纵观邓小平选集,追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他根本蔑视那种从主管设定出发,从原则出发,从本本主义出发的错误思想和方法,二是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出发。邓小平同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确定事物的本质属性,要把人的实践作为实际的确定者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去认识事物的,去区分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 我们知道,70年代末,中国改革潮初生,一些地方的农民冲破人民公社所有制束缚,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符合农村生产力状况和农民需要的生产关系。这种改革在农村迅速推广。几年时间,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农村改革的思路引入城市,出现了现代中国进程中的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壮观。 同时,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人才,使中国与世界连成一体。这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基础更巩固了。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主要生活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赋予新的内涵,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完整版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 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性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发展为前提,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有些人会理解为共同富裕太漫长,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激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必须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现已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差距明显和部门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这主要是由于(一)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我国自然和生态条件,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且政策上也享有很多优惠,而西部地区环境恶劣,且没多少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口及人才渐向东南流动,而人才流失就越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穷。 (二)为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不稳定,其既定目标不仅没达到,反倒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为教育投入与资本投入不均衡所导致。贫穷地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教育,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比富人低。这种差距,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甚至有扩大的可能,阻碍着贫富差距的缩小。 (四)为体制、政策因素所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进入高收人阶层,税制改革不得力,也对贫富差距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五)为社会保障滞后所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尚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的弱化,使竞争失利、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们难以保持基本生活,一旦遇到失业、病灾等情况,其贫困便会进一步加剧。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从严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要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控制人口是关键,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若不解决,贫富分化便很难在短时间得到缩小。因此,应继续从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二)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人与资助,还应进行“输血”,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提高其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 (三)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各地区要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努力尽早实现共同富裕。(五)努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限制贫富差距会起着重要作用,逐渐建立起富有农村特色的保障制度,尽快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些“先期发展”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通过社会保险、福利补贴、公共教育三类援助,来帮助贫困人口。另外还用税收对个人收益进行有力调节。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首先我认为要对社会主义这一词有充分的认识。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来源,定义等等。只有从基本的开始了解,我们才能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后由马克思,恩格斯使用,并作出了科学解释,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是一种一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先有的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一,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有越南,朝鲜,古巴和老挝。 那么何为社会主义本质呢?邓小平先生曾系统的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阐述,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也可以把他理解为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核心问题。 谈完了一些系统,权威性的阐述,那接下来就应该谈一谈我自己本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了。我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最早来自于中学时期,第一次学习思想政治的使我知道了社会现有的体制是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我曾在我尚未深入理解这些体制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了简单的对比,那就是社会主义是代表着贫穷,落后,封闭。其代表就是朝鲜,越南。而资本主义就是富裕,先进,其代表就是美国,欧洲诸国。我也一直认为我们国家最终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我发现了从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邓小平曾在他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中说过,“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说话,以我国的形势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不属于贫穷国家,应该在社会主义中处于初级阶段。由此看来,我们离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第五,实行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和党内领导体制。第六,不断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第七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是这种模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和祸害,苏联解体最终证明了它的严重的缺陷和错误。由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几乎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准制度,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力图以苏联为戒,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还处于萌芽状态,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有的在实践中未能实施和坚持,未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本未摆脱苏联模式,未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尤其是出现了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照抄苏联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经验,企图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主观臆造、追求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造成失误的原因有很多,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平均主义、空想思想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某些做法的影响,但是,机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照搬苏联模式是更深层的原因,他违背了自己一贯提倡的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成与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步成果与失误,为邓小平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正是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

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1]杜广强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勤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总政治部宣传部组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首届社会主义论坛. 参考文献: [1]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实.2005,01. [2]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5,01. [3]徐崇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05. [4]辛鸣,董振华,李卫红.党员干部学理论2007[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1.什么是社会主义 2.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怎样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摘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不断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很重要的 1,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

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 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而带有伦理的色彩。当今社会主义五花八门,概括来说, 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沿袭下来的社会民主党传统的社会主义;有第三国际以来的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版的社会主义,此外,还有民族、生态等 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实际就是实现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所以,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所谓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普遍幸福主义。普遍幸福主义就是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对社会主义直白、明了的解释。凡是有利于老百姓幸福、有利于老百姓过好日子的价值观和结构,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反过来,不利 于老百姓幸福、不利于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就不是社会主义。近年来的改革方向之争,实质上是主张深化改革的功能社会主义与主张退回传统结构的结构社会主义之争,而并不是结构社会主义者所谓的姓“资”姓“社”之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人民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人民社会主义有五个特征,即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民主政治和中华文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人民社会主义。从政策取向上看,人民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从 根本目标看,人民社会主义又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的社会主义,因而也就是为老百姓所喜欢的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义区别于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义是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国家社会主义则是政府控制和配置全部资源,政府包办所有企业,政府作为创造财富主体。人民社会主义就是老百姓作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作创造环境的主体。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充分的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就是将剩余价值的大部分收归社会,然后向全体居民提供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使剩余价值为社会所占有。所以说,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保障主义,社会保障到多少度,社会主义就到多少度,和谐社会就到多少度。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充分的社会保障。 3、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它包含着以下内容:其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今所有的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唯独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抽象的生产力并没有阶级性,但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具体的,从来没有脱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力。我们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统一怕生产力,是同我们党的纲领相联系的生产力。其二,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因素。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其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和现状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其四,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中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建立新中国发展了生产力;但现在现存体制的弊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这样就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

集团企业如何有效管控子公司

集团企业如何有效管控子公司 随着我国XX行业的发展,无论是领先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还是跨区域行业整合的逐步深入,XX行业原有企业规模不大、业务布局不广的局面正在被彻底的改变,跨区域经营的集团型企业越来越多的成为行业竞争的主体。跨区域运行的集团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业务规模的增长,而且也面临管理内容、管理幅度、管理跨度的增长,因而,如何在集团企业的架构下有效的管控子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集团企业在子(分)公司管控方面常见的问题 如今,XX行业已经形成了以CSST中国XX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大量集团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业务区域方面,实现了国内进行跨区域布局,甚至是全球领域的业务布局,而且在业务分布方面,也已经形成了多业务的群组分布,而不是仅局限于原有的单一业务。这就导致,这些企业不仅进行着单一业务的跨区域运营,而且也在进行着不同业务之间平衡和协同,两个维度的叠加,导致管理复杂度较单体的企业大幅增加。再加上,大量跨区域布局的子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这就使得集团在管控层面,问题更为突出,面临更多的制约与压力。 以CSST中国XX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家已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迪拜上市的公司,其已经成了多板块的业务布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整合产业资源,凝聚知名企业,迅速提升核心技术水平、生产制造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及综合运营能力,构建绵密的全国营销体系,技术服务和安全服务中心。进而形成了现在主要由投资、XX集成、XX智能、XX服务、XX销售、XX国际、消防、节能减排、感知物联网、XX教育、再生资源以及研究院组成十二大功能板块。可以说,CSST是XX行业集团型企业的典型代表,而且也将是大量领先的XX企业的发展方向。 基于管理咨询的经验、以及与大量集团型企业的长期合作,笔者认为:不仅仅是XX行业,对于整个企业群体来讲,集团企业对于子公司管控的问题都是普遍而又严重的。而集团管控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战略协同问题。 作为跨区域、跨业务的集团型企业来说,众多的下属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就是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在公司管控方面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当下属企业,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是通过兼并收获而融入集团体系内的时候,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的突出,而且能否有效的实现战略协同也将极大的影响集团是否能够稳定的发展。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 摘要: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阐述其中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 关键词: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述 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定性,即事物所具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指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不会轻易改变的内在规定性。只有这些本质规定性存在,社会主义才成其为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三个层次的内容如下: 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 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 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既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采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保证。从分配制度方面说,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