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

R=Klog(I,I)。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

式,他在计算亮度感觉强度时发现感觉与刺激间遵循一种幂函数关系。S.S.史蒂文斯通过大量实验和论证,对这一公式加以修正,使它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道,并在《心理物理学导论:基于知觉、神经和社会方面的探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他自己的幂定律R=CIn.这个公式的含义是,感觉强度(R)直接随刺激强度(I)的n次方的变化而变化。式中n的值取决于所测量的感觉道,但不随时间或被试的不同而变化。常量C在公式中取决于所用的测量单位。

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这两个理论公式都描述了感觉强度随刺激强度变化的方式。虽然它们都指出R随刺激强度提高而单调上升,但所预言的上升的幅度却不尽相同。实验心理学家们为了验证哪个定律更符合实验数据,用心理物理法做了大量实验。例如,通过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量表时,根据费希纳定律,实验结果在对数坐标上应该是一条直线;根据史蒂文斯定律,实验结果则应在log—log坐标上呈现一条直线。用二分法制作心理量表时,观察者要把变异刺激I调整到在感觉上等于两个标准刺激(I和I)的中点这个位置,按照费希纳定律,实验结果应该等于两个标准刺激的几何平均数;按照史蒂文斯定律,则是,所得的值总是大于几何平均数。从大量研究报告的结果来看,在行为研究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对知觉连续体的研究中,史蒂文斯定律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性较好,这时幂定律的指数n取1或大于1的值。但是,当n的取值较小的时候,预测的效果就很可能被数据波动所掩盖。

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公式中的R都代表感受性的强度,而感受性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个中介变量,放在刺激和观察者的行为之间,从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进行推测。任何一次实验中,都会有以下几件事发生:一个刺激

(S)兴奋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电生理反应(R),R刺激动作电位,形成神经反应(R),最终产生一个感觉(R),它是行为反应(R)的基础。实验时被试的反应是多种

多样的,可能是语词反应,回答“是”或“否”,也可能是调整二分法的变异刺激,或是对感觉强度进行言语、数字估计。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最终想揭示的是S和R的关系,但它们实际上涉及的却主要是R和R的关系,为此,人们作了很大努力使这两个公式对S一R的描述合理化。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是史蒂文斯为了证明数量估计法的可靠性发明的实验方法,目的是制止被试滥用数字、不如实反应感觉强度的倾向。具体的做法是,让被试调整一个刺激的强度,使它与属于另一个感觉道的刺激的强度相匹配。例如,让被试调整一条线的长度,使它等于一个纯音的响度。也可以让被找改变抓握握力器的力,使之和他感觉到的电击相匹配。把匹配的结果回到log—log坐标率上,幂定律预言将会得到一条直线,斜率等于各指数之比。史蒂文斯给出了有关的实验证明。由此看来,数量估计法可能是不同感觉道交叉匹配的一个特例,它具有一个能与其他感觉道实验结果相匹配的数字连续体。但是,究竟有多少交叉匹配法的实验结果支持幂定律目前还不大清楚。G.埃克曼在《幂定律是费希纳定律的特例吗,》一文中指出,如果一个人认为刺激的主观值(如声音)和数量的主观大小都是按费希纳定律增长的,那么它们两者之间就应该存在一种幂函数关系,这样S,R的关系就可以看成是连续用费希纳定律计算两次,或用史蒂文斯定律计算一次。

对上述问题的一个替代解决办法是加强对感受器和神经反应的电生理学研究。费希纳指出:“刺激并不是直接唤起感觉的,而是要通过躯体活动的中介作用,因此身体的活动与感觉的关系应更加密切。”史蒂文斯把他的定律中的指数看成是把刺激能量转换成神经活动的感觉转换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弄清S—R和S一R 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虽然

对数定律和幂定律得到了实验证明,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还不清楚;计算所得的数据虽然很具启发性,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高湘萍)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 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 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 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 (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 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4、如何根据ROC曲线来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中科院2004,北大2004) 答:(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表示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2)特征:阈值的选择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相互关系。是检测诊断的量度。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上阈值的影响。 (3)这种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模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曲线上各点反映。曲线由给定的信号和概率密度函数决定。 论述 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 (1)研究问题:采用信号检测论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

一、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or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1874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 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基础知识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比率数据 2、变量、随机变量、观测值 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总体、个体和样本 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统计图表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frequency polygon )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线形图用来表示连续型资料。它能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一种事物随另一种事物变化的情况;某种事物随时间推移的发展趋势等。基于线形图,既可对有关统计变量进行数量比较,又可分析发展的趋势。 散点图是用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或梳密表示统计资料量大小以及变化趋势的图。 第三章 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用来表现数据资料的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 )。 常用的集中量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等。 一、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average )一般简称为平均数(average )或均数、均值(mean )。 一般用M,或者用 表示。 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集中量 (一)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100?N f X i n i n X n n X X X X ∑ =∑=+++=1211 X n X ∑=1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4-8章)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学 、概念 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期望误 差、习惯 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差别阈限法、 数量估计法、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幂定律 、选择 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 显著时, 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 A. 练习误差 B. 习惯误差 C. 期望误差 D. 疲劳误差 2. 与阈限的操作定义不符的阈限测量方法是( )。 A 极限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以上都不是 3. 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布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A. 好 B. 中等 C.差 D.等于零 4.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三类反应会导致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5. 智力量表与温度量表一样,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6.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7. 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 A. 对偶比较法 B. 数量估计法 三、填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其代表作为 ( )。 )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4. 极限法实验后半部分测得的阈限值小于前半部分且差别显著,表明存在( )误差 5. 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用于估计阈限值的常用简便方法是( 6.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两类反应测得的阈限称为( 7. 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引起被试兴趣,减少枯燥感的阈限测定法是( 的方法是 ( )。 8.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 ),刺激的最小强度要 小到它被感觉概率的有( )。 9. 量表的属性包括差别、( )、( )和( )。 制作等比量表的方法有分段法和( )。 C 猜测误差 D 时间误 属于( )。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 表 )的方法之一。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 表 )。 )误差。 1.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 2. 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 ( )。 )差别阈限。 );而实验效率 10. 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 )和( );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和( ); C. 差别阈限法 D. 等级排列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 R=Klog(I,I)。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

收稿日期:2003-09-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XBZ015)。 作者简介:刘 武(1951-),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教授。 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16,No.3M a y 2004 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3-0168-04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 刘 武,裴登峰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回顾了自费希纳以来定量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发现早期定量心理学的方法论错误,即用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来取代科学性任务。早期的定量心理学家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和定量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和方法成为后来定量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但他们的诸多努力也只是致力于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最终由于联合测量理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决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结构的方法,解决了对心理学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关 键 词:心理物理学;定量心理学;测量;联合测量理论中图分类号:B 841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中的量化研究包括两方面的任务:科学性任务和工具性任务。所谓科学性任务就是确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属性,是从理论上解决测量问题;所谓工具性任务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的心理属性,具体地如何进行测量,是从实践上解决测量问题。一般而言,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优先于工具性任务。科学性任务解决后就进入工具性问题的研究阶段,工具性任务的解决有赖于科学性任务的解决。 对于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即心理属性是否可测量的问题,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反对的观点,其观点有两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理世界的现象是定量的,是可以测量的;而心理世界的现象则是定性的,是不可测量的。第二,洛克在近代哲学史上提出的心物两分法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广延的,是可以量化的;而心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内涵的,是不可量化的。两者相互独立,遵循各自的规律。这些反对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概念上说心理现象可量化是无意义的;第二,实践上,由于心理现象不具有量的结构,因而也是无法定量研究的。 但是这种反对量化研究的观点本身与人们追求统一的世界图景的愿望是矛盾的。人类只有一个统一的世界,那么心和物应该是统一的,既然物 理世界是定量的,人们应该设法找到测量心理现象的办法。 后来的心理学家们不去争论心理现象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一部分,他们所测量的各种现象起初都很简单,但重要的是说明心理现象是能够测量的。费希纳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一、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G #T #费希纳(1801)1887),德国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1860年,他的5心理物理学纲要6问世,建立了其定量心理学理论。 费希纳对于反对量化研究的观点不屑一顾,他认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同一领域,如果物理世界是可量化的,那么心理世界也是可量化的。正是在此观点的影响下和韦伯定律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对数定律和研究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 韦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的概念及其定律:一个刺激的最小可觉差的增值与原刺激大小成比例。费希纳由此推导出其对数定律:当刺激大小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数学表达式为:X =logr Y ,即Y =r X 。这里X 为感觉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1 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心理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史上,尤其是在心理学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早期的科学家,不去争论心理活动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去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某一部分,即属于感觉或知觉方面的心理活动。 费希纳(G. T. Fechner)是德国心理学家,为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公式:S=Klog 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系常数)。他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经过多年研究,他又于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辨护。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细》一书中提到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称之为心理物理学方法,又称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修改和补充,出现了许多变式。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泰纳和斯维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费希纳最早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物理法称之为古典心理物理法,而信号检

测论称之为现代心理物理法。 2.1 古典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④意识阈;⑤负感觉。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分别叙述。 2.1.1对数定律 费希纳在韦伯等人研究得到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应用微积分公理,提出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这个定律确定了心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成为心理物理学确定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定律。就是说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对数定律曾为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所支持。 但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由于费希纳再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应用了微积分,同时提出丁两个假设,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书记争论。这些批评和争沦,概括起来主要有: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感觉是完整的,是不能分解成部分的,刺激可直按测量,而感觉则否,感觉须根据刺激及感受性,作间接的测量;韦伯定律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当刺激强度很低时就偏离了⊿R和R之间的简单的比例。费希纳是以韦伯定律为出发点的,韦伯定律的局限性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第7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 7.1 本章要点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与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统计学原理;最优决策原则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有无法;评价法;迫选法 7.2 复习笔记 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与发展 信号检测论是最早在电子通信领域提出来的信号识别理论,最初应用在雷达和通信技术中,用来解决信号接受的正确概率问题。在军事领域,信号检测论在情报传输和接收以及雷达系统搜索目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信号检测论主要是用于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决定的决策理论。 1.信号检测在电子通讯领域的应用 (1)理论依据 信号检测论是无线通讯技术中信号甄别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综合了概率论和无线电通讯的理论,在整个信号的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接收设备对信号的辨别力和避免错误的概率。

(2)实际应用 ①1954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W.P.Tanner和J.A.Swets等人将信号检测论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并采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感受性进行测量。 ②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号检测论不仅应用于感受性的测量上,而且在记忆、意识和无意识知觉(阈下知觉)等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信号检测论与人类感知觉的测量 人类的感知系统在处理刺激信息时与无线电通讯系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一个刺激所引起的个体的判断有四种情况: (1)将信号判断为信号(击中); (2)将信号判断为噪音(漏报); (3)将噪音判断为信号(虚报); (4)将噪音判断为噪音(正确否定)。 根据个体对上述四种情况判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个体对物理刺激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及其反应的倾向性。 (二)信号检测论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差异 1.采用信号检测论不仅可以测量个体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测量出个体的反应倾向或者在做出决策时的判断标准; 2.采用信号检测论测量个体的感受性,可以充分地考虑到个体在接受测量时的态度、偏好、反应倾向和所采用的判断标准等因素对测量感受性的影响。而且同时可以获得衡量个体感受能力的辨别力指标和反应倾向或判断标准的指标。 3.采用信号检测论能够更为客观地测量到个体在处理刺激信息时的感受能力、态度和反应倾向性,克服被试的主观因素和噪音干扰对感受性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4-8章)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学 一、概念 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差别阈限法、数量估计法、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幂定律 二、选择 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A.练习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疲劳误差 2. 与阈限的操作定义不符的阈限测量方法是()。 A 极限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以上都不是 3. 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布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A.好 B.中等 C.差 D.等于零 4.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三类反应会导致()误差。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C 猜测误差 D 时间误差 5. 智力量表与温度量表一样,属于()。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6.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的方法之一。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7. 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三、填空 1.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 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其代表作为()。 3.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为有()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4. 极限法实验后半部分测得的阈限值小于前半部分且差别显著,表明存在()误差。 5. 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用于估计阈限值的常用简便方法是()。 6.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两类反应测得的阈限称为()差别阈限。 7. 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引起被试兴趣,减少枯燥感的阈限测定法是();而实验效率较高的方法是()。 8.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概率的有()。 9. 量表的属性包括差别、()、()和()。 10. 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和();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和();制作等比量表的方法有分段法和()。 11. 幂定律的数学表示式:S=_______。 12.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作()。 13. 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程序符合()定律,而数量估计法制作等比量表的程序符合()定律。 14. 对数定律认为心理量呈()级数变化的同时,相应物理量呈()级数变化。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lcalMethods)对刺激和感觉(或感觉反应〕之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它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1)刺激量的值在达到多大才能引起感觉或感觉反应;(2)一个阈上刺激呈现以后,它的强度要改变多少才能被人觉察到;(3)如何才能使一个刺激产生的感觉和另一个刺激相等;(4)随着刺激大小的改变,感觉或感觉反应会有什么变化。心理物理法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包括经典方法、心理量表法和信号检测法三种研究手段。其中,经典方法是用来测定感觉阈限的方法,心理量表法主要用于阈上感觉的测量,信号检测法是本世纪50年代新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工具,它能排除实验时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对感受性测量的影响。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主要用于人类被试(传统上也称为观察者)的实验,但有些方法现在也用来研究动物的感觉。 一、经典方法 经典方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极限法、调整法和恒定法三种,它们是1860年费希纳粹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上最早提出来的,费希纳用

它们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从操作的角度来说,绝对阈限(RL)是指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的强度;差别阈限(DL)是指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异。 1、极限法。也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系列探查法、最小可觉察2刺激法。它的特点是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各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间距相等;刺激旦现的顺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增法(↑);另一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减法(↓)。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到有刺激出现,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有”,感觉不到就报告“没有”。用渐增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小得多的刺激开始呈现,逐渐以较小的梯度增加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没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个系列测得的绝对阈限。用渐减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大得多的刺激开始,逐渐以较小的梯度降低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有”变成“没有”。渐减系列的绝对阈限等于被试最后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没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实验过程中,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交替呈现,经过大约100个系列的探查,最终测得的绝对阈限等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的性质 一、心理物理法的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 Psychophysical Method)的诞生。 ?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 n. d.)是感觉单位,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 ?S=K lg R 二、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阈限(Threshold)可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异量 ?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差别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强度之差 阈限实验的特点 ?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 有A或无A A等于B或A不等于B A大于B或A小于B A是B的两倍或C是D的一半 A与B的差和C与D的差相等 ?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一、极限法 ?又称为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阈限的位置)。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选10-20个水平 ?递增和递减系列分别测定50次左右 ?每次呈现刺激起点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示 ?有说不准的情况,可以猜,但不能放弃。 3、阈限的确定 ?被试报告“有”和“无”的相应两个刺激强度重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 ?常误 ?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称为习惯误差 ?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称为期望误差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练习误差。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疲劳误差。

走进心理学

走进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自古流传的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另一个是兴起于十九世纪的实验生理学。 1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指"灵魂的学说"。像其它学科一样,早期的心理学泛化于哲学之中。 在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笛卡儿(Ren's Descarts)以及十七世纪英国的洛克(John Loke)等三位思想家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和功能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他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笛卡儿提出先天观念论,认为人类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且这种与生俱来的理性控制身体的一切活动。他的心支配身的理念,后经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发展成哲学思想主流之一的理性主义。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体作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他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洛克反对笛卡儿的先天观念论,提倡经验主义。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经验主义演变到18-19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思潮。联想主义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代,并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种理论派别的斗争中,而联想主义的兴起,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实验心理学 如果说近代哲学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现代心理学的某些内容,尤其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在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研究上,有了新发现。例如,1811年,英国人柏尔(C.Bell)和法国人马戎第(Maaendie)首先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差别。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Du Bois-Reymond)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Broca)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具体位置。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H.Jackson)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与此同时,生理学所采用的许多科学方法也相继被运用到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中。例如,德国学者赫母霍兹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传导速度,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德国学者费希纳(G.Fechner)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心物之间计量的关系以及心理物理方法。德国学者韦伯 (E.Weber)通过有系统地变化刺激的强度来观察个体的反应,在感觉阈限的测量等方面为心理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些研究工作和实验手段,对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宣告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界把开始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多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多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A.实验者创设情境并操纵事件或变量 B.通过控制手段确认变异源 D.在实验室环境中能最有效运用实验控制策略 2.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软件包有( BDE )。 B.SPSS D.SAS E.BMDP 3.潜特征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CDE ) C.潜特征空间的维度 D.局部独立性 E.项目特征曲线

心理学相关 第六章 心理物理学

第六章心理物理学 一、测量感觉 心理物理学:描述的是那些因为物理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反应。 1.操作定义(范例:阈限) (1)操作定义:据此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使用它。 (2)阈限:可以被比喻为你进入房间的“大门”,测量结果总是变化的。 确定最佳阈限值的统计方法: i.费希纳极限法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310-290=20

主观相等点:300 标准刺激为300时,差别阈限为10.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的相对恒定——△I/I=K I:标准刺激的物理量 △I:差别阈限 K:常数 对于很微弱的刺激不适宜。 ii.阶梯法 阶梯法的阈限被操作定义为从第二个序列开始所有刺激的平均值 阈限:(140+120+100+120+140)/5=124 (3)无阈限:信号检测论 i.感觉印象分布图 中间重叠部分表明有一些感觉印象值是模糊的。可能是噪音的结果,也可能是 信号的结果。 保守者,标准β线偏右;大胆者,标准β线偏左。 保守者虚惊率与击中率都比较低,大胆者都比较高。 虚惊

击中 ii.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标准β从右到左,从保守到大胆 d’表示信号强度大或表示观察者更敏感。(两峰之距离差)√ iii.在某种意义上,由特定刺激强度所确定的绝对阈限已经被信号检测论否定了,余下的是一个反应或决策阈限。只有当刺激产生的感觉超出决策阈限时,我们 才能正确地检测信号。 击中率为0.875,虚惊率为0.21. iv.信息检测法的优点:既能测感受性,又能测反应偏见。

应用:阿司匹林。没有降低d’值,而是改变了报告感知疼痛的决策阈限。 二、变量介绍 1.测量量表(范例: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 (1)心理量表的属性 i.差别 ii.数量 iii.等距 iv.绝对零点 (2)量表的类型 i.名称量表 ii.顺序量表 iii.等距量表 iv.比例量表 (3)费希纳定律 跟据韦伯定律而得:Ψ=K*log(S),K是韦伯分数,S是刺激值。 (4)史蒂文斯的幂定律:Ψ=K*S n, n是指数 2.小样本设计(范例:心理物理法) 由于控制严格和参与行为复杂程度的降低,心理物理学经常使用小样本设计,在这样的实验中被试数量较小。

动力心理学

《动力心理学》 (读完此书,时隔一学期,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很多的想法。现恰逢一学期结束,于此时总结此书) 一、读前感觉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声称对心理学感兴趣,然后为了证明我读过很多心理学著作而读了此书的。现在想想颇有感触,很多时候的决定在当初的时候并不是很英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i,它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最后,给你以最好的回报。 这应该就是唯物主义说的能动作用了。 单说动力二字,我时常感觉生活缺少继续的动力。尤其是我之后有了一个自暴自弃的理由,我便愈发萎靡。只是我本性中光明的一面阻止我沉沦。 而这一切的动力,在看了这本书后变得清晰可见。驱动人前进的动力总是不断变化的,起始于一个或大或小的事件,不断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枝丫,然后,由这个新的支撑你再前进,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二、本书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是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 ,书名是Dynamic Psychology。总共有八章,现总结如下。 第一章心理学的现代化运动 最近一百年来,如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也从最初的基础哲学里脱离出来,知识的增长以及为知识增长贡献精力与知识的人数激增,使这个学科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生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心理学走向新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的追求,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新的事实和问题的热忱将是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问世的同时,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为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发展的生物兴趣相结合提供了契机。 为心理学现代化提供另一大助力的是关于医学的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的研究。 催眠术是心理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富含神秘色彩的技术。 现代心理学的全貌究竟如何,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 第二章心理学的问题与方法 方法问题显然是与目标问题密切相关的。对意识的科学的分析与描述,主要的方法是自我观察或称为内省。描述人类的行为,主要的方法是对行为的客观检测。当代心理学,应该是同时涉及意识和行为两者。 意识的研究中关于感觉的描述,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感觉的分类、特殊的感觉情况中的顺序排列、感觉的分析和各种元素结合的模式(复合模式和组合模式)。除了感觉经验的描述问题,有关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的描述问题也很突出。 意识描述的最明显的缺陷在于心理过程并不完全是有意识的。意识所能给出的,只是知觉、记忆、思维和行动的零星片段。具体可由一个事实说明,即对不熟悉行为的练习操作过程。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应用-Eduwest

景观美学评价中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王冰,宋力 摘要概述了景观、景观评价的概念及国内外景观评价的研究情况,在各种景观评价方法中心理物理学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的概念及原理,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步骤,并详细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公认为最有效的2种方法——SBE法和LCJ法及在景观美学评价中的应用。 1景观的定义 景观一词最早源于《圣经》,英文表达为scenery,其最早被用来描绘耶路撒冷梭罗门王子神殿的瑰丽景色。西欧的艺术家从风景油画的角度把景观定义为透视中所能见到的地球表面的景色。到19世纪初,德国的A Von Humboldt首先把“景观”这一概念引入到科学中来。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即风景。 2景观评价的定义 从客观意义上讲,景观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的评价。景观评价是指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景观的价值做出判断,评价的过程就是为所做的判断提供证据。评价是否可行,取决于我们对视觉客体—形体要素、视觉主体—人的视觉生理、思维机制与认知以及合理的价值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Daniel等将景观视觉质量称为“风景美,’;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风景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依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3心理物理学方法简介 目前,风景评价在方法和技术上日趋成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心理物理学派被认为是目前风景评价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这种方法是以相片等为测试材料,根据被试视觉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后的反映,计算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并建立与各风景成分的数学关系。现代心理物理学方法被实验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市场研究和人类工程等学科所采纳和发展,70年代以来也被引入到风景评价及相关领域中,在自然风景、森林景观、娱乐或旅游环境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4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 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测定公众的审美态度,即获得美景度量值;②将景观进行要素分解并测定各要素量值;③建立美景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