碲调控的可控/“活性”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

碲调控的可控/“活性”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

有机碲调控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TERP)较传统自由基聚合有很多优点,如可调控许多类型不同单体的聚合反应,可合成各种嵌段共聚物以及无规、接枝、星型共聚物等。该方法是将有机碲化物作为调控剂,实现对目标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多分散性(PDI)以及聚合度等的控制。一般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对单体的加入顺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TERP法对单体加入的顺序并无严格要求。本文介绍了TERP法的反应机理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标签:有机碲化合物;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TERP

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LRP)可合成分子质量可控、多分散性小的聚合物[1~5]。随着聚合物科学的发展,研究的热点集中于采用可控/“活性”(controlled/“living”)自由基聚合反应来合成各种结构不同的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该方法较传统自由基聚合反应,分子质量更易精确控制、分子质量分布范围更窄(PDI=1~1.4),聚合物拓扑结构的复杂度大大提高。

LRP法包括氮氧调控聚合(NMP)[6]、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7]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8~10]等。另外,其他各种新型的LRP法也被不断地报道出来,如钴调控聚合、单电子转移LRP、钛催化聚合及可逆链转移催化聚合等。每种方法都利用休眠种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独特的活化/去活化机理,从而使得每种LRP法在机理和方法上都具有特殊性。经LRP法聚合,可以使各种不同的乙烯基单体合成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可控的产物。LRP法已经成为一种合成具有新特性且结构明确聚合物必不可少的方法[11~13]。日本京都大学的山子茂[14]在2002年首次提出了新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CRP)——有机碲调控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法(TERP)。有机碲、有机锑化氢、有机氢化铋调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是一种新的LRP方法[14~16]。一般而言,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对单体的加入顺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对于多单体体系),而TERP对单体加入的顺序并无严格要求。

1 TERP的反应机理

活性自由基聚合过程包括3个阶段: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反应机理为[15,17]:休眠种P-X产生1个活性自由基P,自由基P和单体反应生成长链的聚合物末端自由基直到休眠种失活。

用TERP法聚合PS时,链引发阶段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存在2种机理:即热分解(TD)机理和衰减链转移(DT)机理[18]。如图1所示[15],热分解机理表明C-Te键通过单分子均裂生成1个碳中心自由基;而衰减链转移机理表明1个碳中心自由基与休眠种反应生成另1种新的碳中心自由基和休眠种。动力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2种机理中衰减链转移机理起主导作用。因此,由热分解产生的碳中心自由基一生成,衰减链转移机理就占主要地位,在没有AIBN的情况下有机碲化合物热分解生成自由基占主导作用。由于有机碲的休眠种生成碳

中心自由基比较慢,所以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相反在偶氮类引发剂存在的情况下,温和的热分解条件使偶氮类引发剂产生引发自由基,故聚合反应的机理完全是衰减链转移机理[19]。

2 TERP法调控的无皂乳液聚合(emulsion TERP)

在本体聚合和细乳液聚合中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可以合成分子质量分布窄、分子质量大的聚合物以及大分子单体、功能高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等[20]。Zetterlund[21]把CLRP应用到水相分散系统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细乳液中,位于单体小液滴和聚合物自由基上的所有理想成分,应该出现在单体液滴上,液滴之间没有其成分的转移,且每一个液滴都能转变成聚合物颗粒[22]。该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控性低、胶体的稳定性差等。这是由于在水相中调控剂很难向胶束转移造成的[23,24]。Gilbert[25]把CLRP运用到无皂乳液聚合中,其原理是在水介质中水相控制剂和疏水性单体的自组装。Kitayama 和Chaiyasat[26]成功地把TERP法应用到无皂乳液聚合中,即有机碲调控的无皂乳液聚合(emulsion TERP)。他们以PMAA30-TeMe为调控剂、V-501为引发剂、搅拌速率为220 r/min、在60 ℃下运用emulsion TERP成功合成了PS。单体的转化率很高,Mn随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聚合物颗粒的尺寸也较理想,但PDI偏高。

Moribe和Kitayama[27]用emulsion TERP法聚合苯乙烯。水和苯乙烯在合成之前要通N2进行脱氧处理,然后再把V-501和NaOH的水溶液加到圆底烧瓶中,用NaOH中和处理过的PMAA30-TeMe通过注射器加到烧瓶中,然后置于60 ℃的水浴中进行反应,并加磁子搅拌,整个过程中都要通N2保护。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时聚合速率明显要比220 r/min时快,30 h后搅拌速率为220 r/min的转化率为100%,而搅拌速率1 000 r/min的转化率大约为95%。其原因是较高的搅拌速率能够把苯乙烯均匀地分散到水相中,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是最终转化率偏低的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索[28]。从图2可以看到,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分子质量的分布均变宽,但是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的分子质量分布要比220 r/min的窄。在220 r/min的搅拌速率下合成的聚合物分子质量为20万时,其PDI大约是2.8,而在1 000 r/min的搅拌速率下合成的聚合物的分子质量为20万时,其PDI大约1.5[26,29,30]。在220 r/min搅拌速率下得到的聚合物颗粒尺寸分布是双峰形,其中包括纳米级颗粒和亚微米级颗粒(dn=40~150 nm)。而在1 000 r/min搅拌速率下得到的聚合物颗粒尺寸分布是单峰形,其中只包括纳米级颗粒(dn=50 nm)。搅拌速率为200 r/min时颗粒尺寸较速率为1 000 r/min时大很多,且1 000 r/min时颗粒尺寸也比较均匀[28,29]。可见搅拌速率高有利于emulsion TERP法的应用。

Kitayama和Kishida[31]等人合成了PMMA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研究了单体的亲水性对emulsion TERP法的影响。MMA在90 min内转化率就可达到100%,且没有任何凝胶;BMA的最终转化率大约为50%,且在PBMA中发现了凝胶。其原因是BMA在聚合初期出现的凝胶对后期的聚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图3可以观察到BMA的MWD比MMA宽,2者的MWD均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变宽。PMMA的Mn随转化率的增加线性增加,且实验值和理论值极

其接近;但是PBMA的Mn实验值和理论值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在合成PMMA时PMAA30-TeMe反应完全;而在合成PBMA时PMAA30-TeMe仍残留在PBMA中,抑制了进一步反应。PMMA的Mw/Mn不到1.4,而PBMA的Mw/Mn大约是2。这些结果表明emulsion TERP法合成PMMA是很成功的。PMMA和PBMA的颗粒直径dn大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者的dn分别是20 nm(转化率100%)、30 nm(转化率50%)。在转化率为41%时PBMA 的分布强度是双峰形,其中既有纳米级的颗粒也有亚微米级的颗粒。用emulsion TERP法合成PMMA时,聚合物颗粒形成靠自组装成核;而在合成PBMA时,既有自组装成核也有均相成核。在用emulsion TERP法聚合PBMA过程中自组装成核不足的原因可能有2个:(1)没有足量的(TeMe)2来充当在PMAA30-TeMe 和活性种之间链转移反应的催化剂,同时也不能协助水介质中的自组装成核;(2)在水介质中单体量的不足导致了PMAA30-TeMe在其中扩散缓慢,最终造成了自组装成核受到抑制[32,33]。可见,亲水性单体有利于emulsion TERP法的应用。

Kitayama和Chaiyasat等人[30]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用emulsion TERP合成PS。聚合温度分别是50、60、70 ℃,都能顺利地合成PS且无凝胶生成。从50 ℃提高到60 ℃时聚合速率有明显提高;但从60 ℃到70 ℃时聚合速率提高不明显。MWD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变宽;Mn随聚合速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当达到最大值后又开始降低,其原因可能是引发剂或未反应的调控剂引起的链转移造成的。这些结果表明除了在聚合反应的最后阶段,用emulsion TERP合成PS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活性。在50 ℃时主要是纳米级的颗粒,在70 ℃时主要是亚微米级的颗粒,而在60 ℃时既有纳米级的颗粒也有亚微米级的颗粒。这些结果表明聚合物颗粒的分布取决于聚合温度[29,31]。综上可见,较低的温度有利于emulsion TERP法的应用。

3 结语

有机碲调控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可以调控许多类型不同单体的聚合反应,包括共轭和非共轭型的乙烯基单体,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合成二嵌段和三嵌段共聚物,无规、接枝、星状共聚物等,且该方法对单体的加入顺序依赖性不强,其反应条件要比传统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温和,反应时间也缩短了。该方法还可以用来合成分子质量大、分子质量分布窄的聚合物。在工业应用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但该聚合反应的缺点在于:有机碲化物有臭味且毒性不明,出于安全考虑,应该完全去除聚合物中的Te成分;TERP类CTA对空气敏感易被氧化,需要在N2保护下才可以聚合;合成TERP类CTA成本较高等。

参考文献

[1]Matyjaszewski K,Xia J.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J].J Chem Rev,2001,101:2921-2990.

[2]Francis R,Lepoittevin B,Taton D,et al. Toward an easy access to asymmetric

starsand miktoarm stars by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J].Macromol.,2002,35:9001-9008.

[3]Yagci Y,Tasdelen M A.Mechanistic transformation sinvolving living and controlled/living polymerization methods[J].Prog Polym Sci.,2006,31:1133-1170.

[4]Matyjaszewski K,Mueller A H E. 50 years of living polymerization[J]. Prog Polym Sci.,2006,31:1039-1040.

[5]Matyjaszewski K.Macromolecular engineering:From rational design through precise macromolecular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to targeted macroscopic material properties[J].Prog Polym Sci.,2005,30:858-875.

[6]Hawker C J,Bosman A W,Harth E.New polymer synthesis by nitroxide mediat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s[J].Chem Rev.,2001,101:3661-3688 .

[7]Shi M,LiA-L,Liang H,et al.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of a novel monomer containing both aldehyde and ferrocene functional groups[J].Macromol.,2007,40:1891-1896.[8]Kato M,Kamigaito M,Sawamtoto M,et al.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with the carbon tetrachloridel dichlorotris-(triphenylphosphine)ruthedum(II)/methylaluminum bis (2,6-di-tert-butylphenoxide)initiating system:possibility of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1[J].Macromol.,1995,28:1721-1723.

[9]Percec V,Barboiu B.”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itiated by arenesulfonyl chlorides and Cu1(bpy)nCl[J].Macronol.,1995,28:7970-7972.

[10]Wang J-S,Matyjaszewski K.Control1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J].J Am Chem Soc.,1995,117:5614-5615.

[11]Percec V,Guliashvili T,Ladialaw J S,et al.Ultrafast synthesis of ultrahigh molar mass polymers by metal-catalyz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tes,methacrylates,and vinyl chloride mediated by SET at 25 ℃[J].J Am Chem Soc,2006,128:14156-14165.

[12]Rosen B M,Percec V.Single-electron transfer and single-electron transfer degenerative chain transfer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J].Chem Rev.,2009,109:5069-5119.

[13]Ouchi M,Terashima T,Sawamoto M.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Toward perfection in catalysis and precision polymer synthesis. [J].Chem Rev.,2009,109:4963-5050.

[14]Yamago S,lida K,Yoshida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9231616.html,anotellurium compounds as novel initiators for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s.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polystyrenes and end-group modifications[J].J Am Chem Soc.,2002,124:2874-2875.

[15]Yamago S.Development of organotellurium-mediated and organostibine-mediat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reactions[J].J Polym Sci.,2006,44:1-12.

[16]Yamago S.Precision polymer synthesis by degenerative transfer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using organotellurium,organostibine,and organobismuthine chain-transfer agents[J].Chem Rev.,2009,109:5051-5068.

[17]Goto A,Fukuda T.Kinetics of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J].Prog Polym Sci.,2004,29:329-385.

[18]Goto A,Kwak Y,Fukuda T,et al.Mechanism-based invention of high-spe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using organotellurium compounds and azo-initiators[J].J Am Chem Soc.,2003,125:8720-8721.

[19]Beuermann S,Buback M.Rate coefficients of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deduced from pulsed laser experiments[J].Prog Polym Sci.,2002,27(2):191-254.

[20]Matyjaszewski K.Determination of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rate constants of model compounds in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J].ACS.,2001,12:101-104.[21]Zetterlund P B,Kagawa K,Okubo M.TEMPO-mediat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aqueous miniemulsion:Macroinitiator concentration effects[J].Chem Rev.,2008,49:3428-3435.

[22]Yamago S,Kayahara E,Kotani M,et al.Highly controll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rough dual activation of organobismuthines[J].Angew Chem.,2007,2007,119:1326-1328.

[23]Monteiro M J,Barbeyrac J d.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emulsion using a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agent with a low transfer constant:Effect on rate,particle size,and molecular weight[J]. Macromol.,2001,34:4416-4423.

[24]Prescott S W,Ballard M J,Rizzardo E,et al.Successful use of RAFT techniques in see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Living character,RAFT agent transport,and rate of polymerization[J].Macromol.,2002,35:5417-5425.

[25]Ferguson C J,Hughes R J,Nguyen D,et al.Ab initio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by RAFT-controlled self-assembly[J].Macromol,2005,38:2191-2204.

[26]Kitayama Y,Chaiyasat A,Okubo M.Emuls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J].Macromol,2010,288(1):25-32.

[27]Moribe H,Kitayama Y,Suzuki T,et al.Effect of stirring rate on particle formation in 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emulsion TERP)of styrene[J].Macromole.,2012,44 (2):205-210.

[28]Okubo M,Sugihara Y,Kitayama Y,et al.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butyl acrylate[J].Macromo,2009,42:1979-1984.

[29]Okubo M,Kobayashi H,Matoba T,et al.Incorporation of nonionic emulsifiers inside particles i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suppression[J].Langmuir.,2006,22:8727-8731.

[30]Kitayama Y,Chaiyasat A,Minami H,et al.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polymerization loci[J].Macromol.,2010,43:7465-7471.

[31]Kitayama Y,Kishida K,Okubo M.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emulsion TERP):effect of monomer hydrophilicity[J].J Polym Sci.,2013,51:716-723.

无皂乳液聚合实验

附二实验: 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单分散高分子胶体微球 一.目的和要求 1. 了解高分子和高分子聚合反应基本知识。 2. 掌握无皂乳液聚合反应机理以及单分散高分子微球合成操作。 3. 了解形成稳定的胶体微球体系的机理和zeta 电势等有关知识。 4. 了解高分子微球的基本表征手段、仪器原理及相关操作。 二.前言 1. 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 20世纪20年代是高分子科学诞生的年代,1920年,高分子科学的始祖H. Staudinger(德国)首次提出以共价键联结为核心的高分子概念,并获得195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高分子(macromelecular)是一种由许多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分子量很高(104-107,甚至更高)的化合物。一般把相对分子质量高于10000的分子称为高分子,所以高分子又称大分子。由于高分子多是由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制得的,因此也常被称为聚合物或高聚物,用于聚合的小分子则被称为“单体”。如果把小分子化合物看作“点”分子,那么高分子就像“一条链”或“一串珠子”,这条贯穿于整个分子的链被称为高分子的主链,高分子主链的长径比可以达到103-105,甚至更大。 由于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所以在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上与小分子化合物有很大差异。如高分子化合物的高强度、高弹性、高粘度、力学状态的多重性以及结构的多样性等特点都是其有别于小分子化合物的特征。每个高分子都是一个长链,与小分子化合物相比,其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大得多,超过了组成大分子的化学键能,所以它不能像一般小分子化合物那样被气化,用蒸馏法加以纯化,这也正是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各种力学强度,用作材料的内在因素。除了少数天然高分子如蛋白质、DNA等外,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通常是不均一的,高分子化合物实际上是一系列同系物的混合物,这种性质称为“多分散性”。

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与改性优化研究

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与改性优化研究 摘要:聚丙烯酸乳液聚合的整个流程主要为分散、乳胶粒生成、乳胶粒长大以及聚合等环节。本文对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过程进行了分析,对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功能性单体改性于复合改性展开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功能性单体改性;复合改性 1.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 1.1 乳液聚合的过程 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组成主要分为丙烯酸酯类单体、引发剂、乳化剂以及水(分散介质)。乳化剂中含有亲油的非极性基团和亲水的极性基团,使得丙烯酸酯类单体在水中较均匀地分散,形成小胶束,从而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完成乳液聚合。根据时间-转化率的关系,将乳液聚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散阶段、乳胶粒生成阶段、乳胶粒长大阶段以及聚合反应完成阶段。 分散阶段也就是预备阶段。在搅拌过程中,乳化剂使聚合单体分布在乳化剂分子稳定的单体液滴内、胶束内以及有着极少量的部分在水相中。在聚合单体、乳化剂和水混合均匀时,便达到了单体在单体珠滴、胶束以及水相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分散阶段后期,加入引发剂并升高温度,引发剂在水相中生成自由基,自由基先和体系中少量氧或单体中的阻聚剂反应,这个过程称为诱导期。诱导期结束后,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生成乳胶粒,该过程称为乳胶粒生成阶段,乳胶粒生成的机理包括低聚物成核机理和胶束成核机理。 在乳胶粒长大阶段中,自由基由水相进入乳胶粒,并引发聚合,乳胶粒便不断长大。理论上,聚合体系中的数目以及乳胶粒内的单体浓度不变,单体珠滴中的单体输送到乳胶粒,直到单体珠滴消失,这时反应只能消耗乳胶粒内的单体,

随着单体浓度降低,反应速率不断下降。但是现实中,由于存在体积效应,在乳 胶粒长大阶段后期出现加速现象。 1.2 新型乳液聚合工艺 1.2.1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完全不加或只加入微量乳化剂,其无残留乳化剂,产物 的耐水性、电学性能、光泽度等较好。无皂乳液聚合主要是将丙烯酸酯类单体自 身的亲水性链段或基团发挥出乳化剂的作用,从而反应稳定进行。无皂乳液聚合 的特点有①避免了乳化剂的过量使用,降低了成本;②制得的乳液的粒径较为均匀,分散性较好。③产物涂膜性能较好,避免了乳化剂残留的影响。 1.2.2 核-壳乳液聚合 核-壳乳液聚合是将乳化剂、引发剂和水加入反应器,采用间歇法或半连续 法加入核单体,聚合形成种子乳液,再加入壳单体继续聚合形成壳层,从而可制 备具有两层结构的聚合物乳胶粒。壳单体的加入方式有间歇法、平衡溶胀法、连 续法、半连续法和预乳化-半连续法。该工艺可根据加料方式或聚合单体的调整,制备出多层结构的聚合物乳胶粒。核-壳乳液聚合的特点为乳液产物的成膜性较好、力学性能以及贮存稳定性。 1.2.3 微乳液聚合 传统乳液珠滴的直径为1-10μm,而微乳液为10-100nm分散相珠滴的热力学 稳定的油-水分散体系。微乳液聚合应加入助乳化剂(大多为极性有机物)。由 于油水比例及微观结构的差异,可将微乳液分为正相水包油微乳液、中间态双连 续相乳液以及反相油包水微乳液,这三种微乳液能够相互转换。该聚合工艺的特 点为所制得的微乳液的粒径很小,分散性、附着性、耐热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都 较好。 1.2.4 细乳液聚合

20104028_王磊_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乙烯的DSC及XRD分析

北方民族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乙烯的DSC及 XRD分析 院(部)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王磊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号: 20104028 指导教师姓名:梁博 论文提交时间:2014年5月2日 论文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 学位授予时间: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 随着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多种多样的优越性能,因而在几乎所有部门都得到了应用。 聚苯乙烯(Polystyrene,缩写PS)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电学性能优异,熔融时稳定性和流动性都非常的好,易于成型,并且有高于100℃的玻璃转化温度,因此经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需要承受开水的温度的一次性容器,以及一次性泡沫饭盒等。同时还可以与其他材料共聚生成具有不同特性的高性能材料,应用于汽车,橡胶,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文以苯乙烯溶液为单体,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过流酸钾为引发剂,水为分散介质,利用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乙烯。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其特性。结果表明在改变单体用量,水浴温度,以及反应时间,乳化剂的种类等条件,对聚苯乙烯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几乎没有影响,同时发现聚苯乙烯中存在结晶区域。 关键词:聚苯乙烯乳液聚合DSC XRD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Polymer material h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The polymer material has a variety of advantages Thus in almost all departments has been applied. Polystyrene(PS) is a colorless transparent thermoplastics.it has excellent electrical properties melting stability and liquidity are very good , easy to shape , and there are over 100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it is often used to make a variety of needs to withstand the temperature of boiling water disposable containers and disposable foam lunch boxes , etc. Copolymer also can generate high-performance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other materials used in the automotive , rubber , aerospace and other fields. With high purity styrene solution as monomer,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 and 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as emulsifier,potassium persulfate as the initiator and water as the dispersion to carry out emuls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9231616.html,e of X-ray diffraction ( WXRD ) ,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ging the dosage of monomers, water bath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time, types of emulsifiers and other conditions, little impact on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polystyrene 。 Key words: Polystyren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DSC WXRD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的几种制备方法比较及应用 摘要:无皂乳液聚合又称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是一种环保清洁的制备高聚物的 聚合方法。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详细地讨论了几种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方法举出一些应用的例子。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应用 前言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入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如下特点:(1)避免了由于乳化剂的加入,而带来的对聚合产物电性能、光学性能、表面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2)不使用乳化剂,降低了产品成本,缩减了乳化剂的后处理工艺;(3)制备出来的乳胶粒具有单分散性,表面“洁净”,粒径比常规乳液聚合的大,可以被制成具有表面化学能的功能颗粒; (4)无皂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通过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性或离子型共聚单体等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带电层来实现。 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体系中不含乳化剂,所以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但是也正是由于缺少乳化剂的保护作用,而使得乳液的稳定性下降,固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开发新型的反应性乳化剂和优化无皂乳液聚合工艺,是无皂乳液聚合面临的首要问题。 1.制备方法 1.1制备方法的选择原因 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可根据其单体种类与性质以及反应体系来选择,并可以根据其机理,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其中无皂乳液的稳定性是在选择制备方法时的必要考虑因素。在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聚合物的结构因素以及静电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皂乳液的稳定性。根据影响稳定性的不同因素可知,要增强粒子稳定性。原则上应增强粒子表面的电荷和亲水性,使Gibbs自由能充分降低。可以得出增强稳定性的方法如下: (1)以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钠)两亲聚台物为乳化剂。制备了(质量分数)为50%~55%的高固含量无皂乳液。该乳化剂由亲水基和亲油基共同组成,大大提高了乳化效果。两亲聚合物形成的胶束和乳胶粒之间由于静电斥力作用的加强,两者不互相粘结,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 (2)丙烯酸丁酯(BA)之类的极性单体,随着含量的增加,乳胶聚合物的极性增大,微球表面与水相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表面能降低。乳胶的稳定性增强。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史立平,刘银,蔡青青,孔志元(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常州 213016) 0 引言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既具有溶剂型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的高性能,又兼有水性涂料的环保优势,已成为涂料水性化技术研究的热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由水性羟基树脂和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组成,其中水性羟基树脂是决定涂膜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应用于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的水性羟基树脂主要有羟基丙烯酸分散体和羟基丙烯酸乳液两大类,其性能各具特点。羟基丙烯酸分散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一般只有几千,体系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对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有着良好的分散性和相容性,由其所制备的涂料表干速度较慢,往往超过1 h,但涂膜的光泽及丰满度较好。由于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价格远高于溶剂型异氰酸酯,且分散体的羟基含量通常超过3%,固化剂用量较大,涂料的综合使用成本高,因而羟基丙烯酸分散体往往用于需要高光泽、高装饰性的场合。而羟基丙烯酸乳液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万甚至十几万,即使不使用固化剂,涂膜干燥后也已具备一定的性能,同时还具有可施工时间长、湿膜厚度达300 μm 时仍不会起泡、体系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低、涂膜干燥速度快等优点,并可通过调节制备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单体组成,使涂膜既柔韧又坚硬。另外,羟基丙烯酸乳液的羟基含量通常在3% 以下,固化剂用量少,因而有较强的使用成本竞争优势,羟基丙烯酸乳液已在地坪涂料、木器涂料、内外墙涂料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涌现出大量有关羟基丙烯酸乳液制备的新技术、改性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报道。 1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聚合技术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是在传统乳液聚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聚合反应新技术,相比传统乳液聚合具有很多优点,因此广受关注。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包括成核机理、稳定机理)和反应动力学,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并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标签:无皂乳液;机理;稳定性;应用 乳液聚合是高分子合成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它以水作分散剂,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由于传统的乳液聚合中会使用乳化剂,反应后乳化剂会对产品性能有一定影响,而且乳化剂价格昂贵,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因此,人们开始致力于无皂乳液聚合技术。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不含乳化剂或仅含少量乳化剂(其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但少量乳化剂所起的作用与传统的乳液聚合完全不同。最早的无皂型乳液聚合是Gee,Davis和Melvile于1939年进行的丁二烯乳液聚合。由于无皂乳液聚合环保,并且可以赋予乳液诸多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成为近年迅速发展的一项聚合反应新技术[1]。与传统乳液聚合方法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传统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会被带入到最终产品中去,其纯化工艺非常复杂,因此无皂乳液可以免去去除乳化剂的后处理,产品可以直接应用;(2)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不含乳化剂,所制备的乳胶粒子表面比较洁净,从而避免了乳化剂对聚合物产品光学性、电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3)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具有单分散性,微球尺寸较常规乳液聚合的大,还可得到具有一定表面化学性质的功能性颗粒。 1 无皂乳液聚合机理 1.1 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 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粒子密度、粒径大小与成核机理密切相关。自1965年Matsumoto和Ochi在完全不含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单分散性乳胶粒粒径乳液以来,人们便对无乳化剂乳液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2],提出了多种无皂乳液聚合成核机理,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为“均相凝聚成核机理”和“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但是现有的任何一种成核机理均难以描述所有单体粒子成核的机理。 1.1.1 均相凝聚成核机理 一般认为均相凝聚成核机理适用于极性单体对于非极性单体的成核机理,目前争议较多。均相凝聚成核机理是1969年由Fitch等人首先提出的,而后Goodwin Hansen和Vgelstad以及Feeny等人对这一机理进行了完善和充实。该机理认为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阐述了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包括成核成粒机理和核增长机理)和反应动力学,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和增强稳定性的方法。着重介绍了无皂乳液的聚合方法,包括引发剂碎片法、水溶性单体共聚法、反应性乳化剂共聚法、超声无皂乳液聚合和加入其他添加剂的聚合方法。并结合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反应机理;聚合方法;稳定性;应用

1 前言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完全不加乳化剂或乳化剂用量小于临界胶束浓度的乳液 聚合。由于在反应过程中不含乳化剂或乳化剂浓度很低,和传统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产物具有以下特点:1)不使用乳化剂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在某些应用场合也免去了去除乳化剂的后处理;2)制得的乳胶粒表面洁净,避免了应用过程中由于乳化剂的存在对聚合物产品电性能、光学性质、表面性质、耐 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3)制得的乳胶粒子的粒径单分散性好。 最早的无皂乳液聚合是由Gee,Davis和Melvile[1]于1939年在乳化剂浓度小 于CMC条件下进行的丁二烯乳液聚合。1960年Matsumoto和Ochi[2]在完全不含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甲酯及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这些 乳胶粒具有单分散性粒度。此后相继出现了许多有关无皂乳液聚合研究的报道。目前对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居于领先地位的是美、日等国,我国对此的研究起 步较晚,但鉴于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内 已有不少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浙江大学、广州市化 学工业研究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 2 无皂乳液聚合的理论研究 2.1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 2.1.1 成核机理 反应机理包括乳胶粒子成核与增长机理。胶粒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 核机理,乳液体系的粒子密度(Np)、粒径大小(Dp)与成核机理密切相关。传统 乳液聚合是按胶束成核机理进行反应、成核的,在反应过程中体系靠高浓度的 乳化剂起稳定作用。无皂乳液聚合由于完全不含或含有微量乳化剂,因此其成 核与稳定机理不同于传统乳液聚合。自70年代以来人们对无皂乳液聚合成核与 稳定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普遍接受的成核机理可归纳为均相成核机理 和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应用技术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应用技术 姓名:王冰 2012年 5月 摘要 纳米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头等重要的科学领域,它所研究的是人类过去从

为涉及的非宏观、非围观的中间领域,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延伸到分子、原子水平,标志这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纳米结构由于既有纳米微粒的特性如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优点,又存在由纳米结构组合引起的新效应,如量子耦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等,而且纳米结构体系很容易通过外场(电、磁、光)实现对其性能的控制。核壳型纳米微粒由于表面覆盖有与核物质不同性质纳米粒子,因此表面活性中心被适当的壳所改变,常表现出不同于模板核的性能,如不同的表面化学组成、稳定性的增加、较高的比表面积等,这些粒子被人为设计和可控制备以满足特定的要求。 关键词:纳米核壳纳米材料的应用 1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定义及分类 1.1 核壳型纳米粒子定义 核壳型纳米粒子是以一个尺寸在微米至纳米级的球形颗粒为核,在其表面包覆数层均匀纳米薄膜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多相结构,核与壳之间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相互连接。广义的核壳材料不仅包括由相同或不同物质组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还包括空球、微胶囊等材料。 核壳型复合微球集无机、有机、纳米粒子的诸多特异性质与一体,并可通过控制核壳的厚度等实现复合性能的调控。通过对核壳结构、尺寸剪裁,可调控它们的磁学、光学、电学、催化等性质,因而有诸多不同于单组分胶体粒子的性质。他在材料学、化学组装、药物输送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1.2 核壳型纳米粒子分类 (1)无机—无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壳均为无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2)无机—有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为有机材料,壳为无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3)有机—无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为无机材料,壳为有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4)有机—有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核壳均为有机材料的复合微纳米材料。 (5)复杂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具有多层核壳结构,核壳多分分分别为有机或者无机材料。 2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形成机理 目前核壳型复合微球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化学键作用、库伦力静电引力作用、吸附层媒介作用机理、过度饱和机理等。颗粒表面的包覆,无论是有机还是无机,一般均认为由以上4种机理形成,也可能几种机理同时存在。 3 有机—有机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制备 有机—有机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分为微球和微囊,微球和微囊因其特殊尺寸和特殊结构在许多重要领域起到了特殊而关键的作用。微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微存储器。(2)微反应器。(3)微分离器。(4)微结构单元。 3.1乳液聚合法 3.1.1乳液聚合机理 (1)胶束成核机理:引发剂分解,自由基进入胶束引发聚合反应,场所在胶束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稳定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稳定无皂乳液聚合的 研究 范欣;范平;李敏;吴跃焕;李松栋 【摘要】The 2-acrylamido-2-methylpropane sulfonic acid (AMPS)was used as the surfmer for the sty-rene (St),methyl methacrylate (MMA)and n-butyl acrylate (BA)emulsifier-fre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system.The influences of the amount of AMP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tices,such as the parti-cle size,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particles morphology were studied.In addition,the influences of the amount of AMP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obtained copolymers,such as water absorbance,wa-ter resistance and the film hardness were also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AMPS amount,the particle size appeared to decrease first and increase later,while the molecular weight appeared to increases first and decrease sharply.Meanwhile,water absorbance increased,water resistance and the film hardness decreased with AMPS increased.%以反应性乳化剂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功能性单体,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进行无皂乳液聚合。详细讨论了 AMPS 加入量不同时对乳胶粒子粒径、分子量及涂膜吸水率、耐水性、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随着 AMPS加入量的增多,粒径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重均分子量则先增大后急剧减小。同时涂膜的吸水率升高,耐水性下降,硬度也随之下降。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论文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论文 •相关推荐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 CTFE、羟丁基乙烯基醚、 丙烯酸无皂乳液聚合研究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七年五月四日 摘要 无皂乳液聚合是一种较为新颖的乳液聚合技术。含氟聚合物的无皂乳液聚合是以水为分散介质的,因此避免了有机溶剂涂料中的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而且耐腐蚀性较强。水性涂料中的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生产成本也不高,所以水基涂料是环保性涂料发展的很重要方向。 本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稳定机理、增长机理,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第二部分,主要是实验过程,系统的研究了单体、乳化剂和引发剂的选择及配比以及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其单体总转化率、乳液性状、粒径及稳定性等主要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对比试验找出反应的最佳配比。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试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时间和单体配比、乳化剂与引发剂的用量,对聚合物产品的表征和性能的测定。第四部分,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CTFE、羟丁基乙烯基醚、固含量、粒径。

ABSTRACT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s novel new technology. Fluoropolymer-free emulsion with water as the dispersion medium, to avoid organic solvents in the organic solvent coa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arm to humans, but relatively strong corrosion resistance. Water-based paint will not bring the water pollution problems, and cost of production is not high, so water-based pai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atings is very important direct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progress, mainly discussed the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nucleation mechanism, stability mechanism, growth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second part, an experimental process, the system of the monomer, emulsifier and initiator of the selection and ratio and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polymerization time on the total conversion rate of monomer, emulsion characteristics, particle size and stability of other major performance, by designing tests to find the optimum contrast ratio. The third part, mainly for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est result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reaction temperature, time and monomer ratio, the amount of emulsifier and initiator, the polymer product characteriz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The fourth part, the conclusions drawn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CTFE, hydroxyl butyl vinyl ether, solid content, particle size. 目录 摘 要 .......................................................................................................................... ...... I

乳液聚合技术

乳液聚合技术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乳液聚合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液聚合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近期几年备受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乳液聚合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乳液聚合方法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乳液聚合;进展 前言: 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就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的专利出现。30年代初,乳液聚合已见于工业生产。随着时问的推移,乳液聚合过程对商品聚合物的生产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许多聚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涂料、粘合剂、絮凝剂、抗冲击共聚物等的生产中,乳液聚合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法之一,每年通过该方法制作的聚合物数以千万吨计。【1】 1.乳液聚合基本情况 1.1乳液聚合定义 生产聚合物的方法有四种: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是由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介质(水)、乳化剂及溶于介质(水)的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目前的工业生产中,乳液聚合几乎都是自由基加成聚合,所用的单体几乎都是烯烃及其衍生物,所用的介质大多是水,故有人认为乳液聚合是指在水乳液中按照胶柬机理形成比较独立的乳胶粒中,进行烯烃单体自由基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技术。但随着聚合理论的逐步完善,对乳液聚合比较完整的定义应该为:乳液聚合是在水或其他液体作介质的乳液中,按照胶束理论或低聚合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或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 乳液聚合体系至少由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和水四个组分构成,一般水与单体的配比(质量)为70/30~40/60,乳化剂为单体 的 0.2%~0.5%,引发剂为单体的0.1%~0.3%;工业配方中常另加缓冲剂、分子量调节剂和表面张力调节剂等。所得产物为胶乳,可直接用以处理织物或作涂料和胶粘剂,也可把胶乳破坏,经洗涤、干燥得粉状或针状聚合物。 1.2乳液聚合的特点

乳液聚合研究进展读书报告

读 书 报 告 ——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姓名 班级: 学号:

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摘要乳液聚合有反应速度快,易散热,可在低温下反应等特点,得到较广泛的 应用。由于聚合机理的特殊性、体系的复杂性聚合手段的多样性使得国内外学者在乳液聚合研究方面显得非常活跃,本文就近几年来的进展进行综述。在简单介绍乳液聚合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近几年来乳液聚合中发展的新技术,如无皂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核壳乳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以及其它的一些新型乳液聚合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核壳乳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起始于上世纪早期,于20年代末期就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过程的专利出现。30年代初,乳液聚合方法已见于工业生产。现在,乳液聚合过程对商品聚合物的生产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许多聚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树脂涂料、粘合剂、絮凝剂、抗冲击共聚物的生产中,乳液聚合已成为主要的方法之一,每年世界上通过乳液聚合方法生产的聚合物数以千计,乳液聚合技术对世界经济有着重 大的意义。乳液聚合体系粘度低、易散热;具有高的反应速率和高的分子量;以水作介质成本低、环境污染小;所用设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灵活;所制备的聚合物乳液可直接用作水性涂料、粘合剂、皮革、纸张、织物的处理剂和涂饰剂、水泥添加剂等;这些特点赋予乳液聚合技术以强大的生命力。 一、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是在传统乳液聚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所谓无皂乳液聚合指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无皂乳液聚合法能够制备出表而洁净、单一分散的聚合物乳胶粒,并避免了乳化剂对产品的电性能、光学性、耐水性、成膜性、表面性质及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浙江大学厉正赏针对大分子RAFT ab initio液聚合制备阳离子型胶乳的研究现状,设计出合适的可阳离子化两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P4VP-b-PS-CPDTTC,用于研究苯乙烯的无皂RAFT ab initio乳液聚合,以可控地制备聚苯乙烯及其嵌段共聚物的阳离子型胶乳,并经过比较,选择了4-乙烯基吡啶作为可阳离子化两亲性 大分子RAFT试剂亲水段的单体.以2-异丁睛基-2-十二烷基三硫醋( CPDTTC) 为小分子RAFT试剂,成功地在可控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窄分子量分布的可阳离子化两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P4VP-b-PS-CPDTTC( m=10, 15, 20, 30, n≈6 )。并以中和25%的P4VP-b-PS-CPDTT C为例,通过动态光散射发现其在水中形成了6.1 nm(体均粒径)的胶束。经过比较,选择了4一乙烯基吡啶作为可阳离子化两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亲水段的单体。选用4VP所得的聚合产物在加碱去离子化后可溶于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而利于GPC等测试。成功地将可阳离子化两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应用于苯乙烯的无皂RAFT ab initio乳液聚合,并可控地制备出洁净的,粒径很小(体均粒径约40nm)的聚苯乙烯及其嵌段共聚物的阳离子型胶乳。[1] 无皂乳液制备方法有无皂核/壳乳液聚合法、引发剂碎片法、加入助溶剂法、

论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讲解

论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 摘要: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微球。分析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离子强度、反应温度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优化聚合配方和工艺,制得了大粒径(粒径达1.7um)、单分散(分散指数为0.059)的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微球在不同试剂及温度下的溶胀性能。 关键词:聚苯乙烯;无皂乳液聚合;单分散性;微球 多孔聚合物微 球作为一种有机载体,具有多孔、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等特点,在离子交换、色谱、生物分离及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以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进行多步溶胀聚合是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常用方法[2-6]。但由于多步溶胀聚合步骤多,且在多步溶胀过程中易产生新粒子。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多步溶胀聚合工艺进行改进,研究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多孔微球[7,8]。但这种方法要求作为模型微球(种球)及致孔剂的聚苯乙烯微球必须具有较大的粒径、较窄的粒径分布及较好的溶胀性能。目前用于单步溶胀聚合的聚苯乙烯微球都是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分散聚合法用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不但制备成本高,污染环境,且聚合过程中加入的分散剂会价接在微球的表面,不可避免对微球的性能产生影响。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完全不含乳化剂或仅含少量乳化剂的乳液聚合,它是六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聚合方法。这种方法用水作为分散介质,依靠加入的电解质即可使乳液稳定,避免了环境污染,且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干净。文献报道的无皂乳液聚合制得的聚苯乙烯单分散好,但粒径较小(1μm)[9,10],用此微球为种球制备较大粒径的多孔聚合物必须进行多次的溶胀,不仅使反应周期变长,且影响微球粒径的均匀性。 本文通过改进无皂乳液聚合的配方和条件,制得了粒径达1.7μm,且具有很好单分散性和溶胀性能的聚苯乙烯微球。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苯乙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过二硫酸钾(汕头市光华化学厂);氯化钠(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研究所);十二烷基硫酸钠(汕头市光华化学厂);聚乙烯醇(进口分装);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开发研究所);甲苯(天津市津沽工商实业公司);环己醇(华北地区特种化学试剂开发中心);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广州双键公司提供);异戊醇(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仿(广州市东红化工厂)。 S-520扫描电镜(日本日立有限公司);ZSNanos马尔文纳米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仪器有限公司);RZR2101电动搅拌器,德国HEIDOLPH仪器公司。 1.2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往250ml四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水溶液和聚苯乙烯单体,在25℃的水浴中超声40min,通入氮气20min后加入脱氧的过硫酸钾水溶液,在氮气保护

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工艺的研究(全文)

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工艺的研究 引言 水性聚氨酯是以聚氨酯树脂为基料、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不但保留了传统溶剂型聚氨酯的一些优良性能,还具有无毒、不燃、不污染环境及节约能源等优点。将水性聚氨酯用于涂料粘合剂时,织物使用性能与传统工艺相近,干湿摩擦牢度、耐洗色牢度与未改性涤棉染色样品相当,甚至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该类涂料粘合剂无甲醛释。因此,水性聚氨酯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型涂料粘合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图1聚氨酯的合成 一、水性聚氨酯涂料研究进展 水性聚氨酯涂料是以水性聚氨酯树脂为基础,用水而非传统溶剂为分散质配制而成的涂料。水性聚氨酯乳液具有三大特点:其连续相为水相,故安全,易保管和C存,使用方便;成本低;较完整的保留了溶剂型聚氨酯的特性。进入21世纪后,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应用面开始不断拓宽。国内一些生产水性聚氨酯的厂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涂料领域,生产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厂家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十家增加到现在的几十家,该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进展阶段。在PVC點结、汽车内饰、防止功能性整理、涂层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业化应用。随着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的环保要求,更是加快了水性聚氨酯工业进展的步伐。目前水性聚氨

酯涂料的进展思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丙烯酸树脂进行共聚,形成以丙烯酸为壳,聚氨酯为核的共聚乳液,其综合性能优于纯聚氨酯乳液,在硬度和耐热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二是合成水性紫外固化聚氨酯涂料,其性能甚至超过双组分的性能,和溶剂型涂料相媲美,适合流水线作业的大型家具厂;三是在合成原料上采纳可再生资源例如植物油,废弃塑料等制备多元醇,然后应用该多元醇合成水性聚氨酯,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改善涂膜性能。 二、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合成工艺 (一)、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是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其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由于传统的乳液反应中存在小分子乳化剂,所制得的胶膜在使用时小分子乳化剂在聚合物与固体基体之间会迁移,这使得聚合物的粘合性变差,并且多余的乳化剂对材料的性能与环境都有负面的影响。无皂乳液聚合解决了乳液中多余的乳化剂的问题,可以幸免涂料粘合剂使用时粘接不牢的缺陷。杨建军等采纳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用丙烯酸酯单体对含C=C双键的水性聚氨酯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制得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无皂乳液。该无皂乳液所得到的聚合物粒子为120~150nm,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得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贮存稳定性较好,该乳液涂膜在水中浸泡72h 后的吸水率为19.1%,在碱中浸泡不溶胀,说明该涂膜的耐水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杨晓玲;刘阳 【摘要】Fatty alcohol polyoxyethylene ether methacrylate was synthesized by fatty alcohol polyoxyethylene ether with methacrylic acid using mixed catalyst T as catalyst.The effect of the kind of catalyst,the quantity of the catalyst,ratio of reactants,reaction time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established as follows:n(fatty alcohol polyoxyethylene ether)∶ n (methacrylic acid) =1∶ 1.8,mixed catalyst T dosage was 2%,toluene as water-carrying agent,reaction time 5 h at about 150 ℃ and polymerization inhibitor dosage was 0.5%.Under above conditions,esterifing rate was 99.4%.%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混合催化剂T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通过酯化反应直接合成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探讨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n(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甲基丙烯酸)=1∶1.8,混合催化剂T的用量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量的2%,用甲苯作带水剂,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5h,阻聚剂的用量为丙烯酸量的0.5%.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9.4%. 【期刊名称】《应用化工》 【年(卷),期】2013(042)008 【总页数】3页(P1445-1447)

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类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李雷振

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类微球的制备及应用李雷振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很多种功能性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方法,分别是分散 聚合和非皂化乳液聚合。以下研究了非皂化乳液聚合和非皂化乳液聚合的合法研究,微波加热法等。并且也有讲述聚丙烯酰胺微球的用法及分类,比如:聚丙烯 酰胺微球、磁性聚丙烯酰胺微球、聚丙烯酰胺微球微球、聚丙烯酰胺和无机粒子等,应用于复合微球的形成过程中。并且对功能性聚丙烯酰胺微球的研究进行了 研究与展望。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分散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温敏;pH 值响应 1前言 近几年来,在丙烯酰胺单体制备性功能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高反 应活性和较低的毒性体外,可以给予不同的温敏性能如磁场和pH响应等,已广 泛应用于高效的催化,生物工程、药物释放等领域。最近,研究人员将聚丙烯酰 胺接枝到无机纳米粒子,形成有机-无机复合微球,微球都有效地结合了有机材料的弹性和刚性无机材料,并直接避免了无机纳米粒子的团聚,可以应用于诸如电、磁、热和光,进一步扩大其应用程序。以下内容综合讲述了功能性聚丙烯酰胺微 球的最新研究的进展和前景。 2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类微球的制备方法 制备功能性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方法主要包括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这两种聚 合方法都是相对成熟的理论,但由于使用了大量乳化剂和其他表面活性剂,容易 使杂质进入反应系统,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微球的单分散性。随后的分 散聚合和非皂化乳液聚合可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操作方便。 2.1分散聚合 近年来,主要用于丙烯酰胺单体生产高反应活性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水 溶性和低毒性,在生物工程、药物释放和高效催化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能(pH反应灵敏、磁性强、赢敏)。主要分析了最新的功能性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微球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随着分散剂浓度、聚合温度和反应介质极 性的降低,微球粒的粒径随著发剂和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2.2功能性 PAM(聚丙烯酰胺)类微球制备的具体方法 2.2.1 功能性 PAM 微球制备的现状 功能微球,制备的最初配置普通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但其聚合方法被证明 是更成熟的理论,但可以使用多种表面活性剂和大量的乳化剂,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并获得了微球单分散性较差。目前无皂化乳液聚合和分散 聚合作用逐渐取代传统方法,可大大提高系统稳定性,操作简单,主要是在无皂 化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的情况下。 2.2.2功能性微球制备中无皂乳液聚合与分散聚合 目前的非皂化乳液聚合方法是基于传统的方法。由于乳液聚合,微球中加入 的乳化剂数量对微球的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提出,聚合系统中不 存在乳化剂或微乳化剂。分散聚合是一种能在反应介质中溶解引发剂、分散剂和 单体的均匀系统。聚合物的早期聚合物可以在介质中溶解,但当聚合物链达到一 定的范围时,它容易从反应介质中沉淀,并在介质中稳定地分散,最后会变化成 一个分散的系统(类似于聚合物乳液)。同时,微球粒度分布范围窄,颗粒大小 分散。在分散聚合中,如何正确选择分散剂是分散聚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乙烯 基吡咯、偶氮二异丁腈和丙烯酰胺均被用作分散剂、起始剂和单体,在聚合温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