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资料)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资料)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资料)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

2-P

3

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210

x+=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 )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 )A ,记作:a ?A 例如,我们A 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 ,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 整数集,记作Z ; 有理数集,记作Q ; 实数集,记作R ;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 N ; (2)0 N ;

(3)-3 Z ; (4;

(5)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 ,美国 A ,印度 A ,

英国 A 。

例2.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2

1,,33m m m --, 若3∈P 且-1?P ,求实数m 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

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

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

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1,2,3,4,5,......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

20;

20.

x y

x y

+=

?

?

-=

?

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

x A p x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

3;

1.

x y

x y

+=

?

?

-=-

?

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x|

4

3

x-

∈Z,x∈N},则它的元素是。

4.已知集合A={x|-3

列举法表示是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3.4题;

2.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后记:

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 Q ; -1.5 R 。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1,2,3}A =,{1,2,3,4,5}B =;

(2){}C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女生,{}D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学生; (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 子集的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

()A B 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如:(1)中A B ? 2. 集合相等定义:

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B A ??且,则A B =。 如(3)中的两集合E F =。 3. 真子集定义: 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

A 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如:(1)和(2)中A B ,C D ; 4. 空集定义: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0; 0 ?; ? {}?; {}0 {}? 思考2:课本P 7 的思考题 5. 几个重要的结论: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B

A

说明:

1. 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

于”的关系;

2.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二)例题讲解: 例1.填空: (1). 2 N ; {2} N ; ? A; (2).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8,x ∈N},则

A B ; A C ; {2} C ; 2 C

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a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若集合{}

{}260,10,A x x x B x mx =+-==+= B

A ,求m 的值。

(m=0或11

32

或-)

例4.已知集合{}{}25,121A x x B x m x m =-<≤=-+≤≤-且A B ?,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m ≥)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7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5题; 2. 预习集合的运算。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㈠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已知A={1,2,3},S={1,2,3,4,5},则A S ;{x|x ∈S 且x ?A}= 。 2.用适当符号填空:

0 {0}; 0 Φ; Φ {x|x 2+1=0,x ∈R}

{0} {x|x<3且x>5}; {x|x>6} {x|x<-2或x>5} ; {x|x>-3} {x>2}

二、新课教学

(一). 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思考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

(1){1,3,5}A =,{}{2,4,6},

1,2,3,4,5,6B C ==; (2){}A

x x =是有理数,{}{},

B x x

C x x ==是无理数是实数;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6. 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un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 {},A B x x A ?=∈∈或x B 用Venn 图表示:

这样,在问题(1)(2)中,集合A ,B 的并集是C ,即 A B ?= C

说明:定义中要注意“所有”和“或”这两个条件。

讨论:A ∪B 与集合A 、B 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A ∪A = , A ∪Ф= , A ∪

B B ∪A

A ∪

B =A ? , A ∪B =B ?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6},则A ∪B = 。 7. 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

A ∩

B ={x|x ∈A ,且x ∈B}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与B 的交集)

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

讨论:A ∩B 与A 、B 、B ∩A 的关系?

A ∩A = A ∩Ф= A ∩

B B ∩A

A B

A(B)

A

B

B

A B A

A ∩

B =A ? A ∩B =B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6},则A ∩B = 。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5)设集合{}{}12,13A x x B x x =-<<=<<,求A ∪B .

变式:A ={x|-5≤x ≤8} 例2.(课本例7)设平面内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L 1,直线2l 上点的集合为L 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1l ,2l 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集合{}

{}

222190,

560A x x mx m B y y y =-+-==-+=

{}

2280C z z z =+-=是否存在实数m ,同时满足,A B A C ?≠??=??

(m=-2)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引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注意数轴在求交集和并集中的运用。 作业布置:

3. 习题1.1,第6,7; 4. 预习补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㈡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

(2)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U C A ”的涵义;

(3)会求已知全集的补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及数轴的应用。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 交集和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讨论:已知A ={x|x +3>0},B ={x|x ≤-3},则A 、B 与R 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思考1. 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

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 、A 、B 有何关系?

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B 是集合U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一). 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8. 全集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set ),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9. 补集的定义:

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记作:U C A ,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

{},U C A x x U x A =∈?且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讨论:集合A 与U C A 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Venn 图分析

,

,()U U U U A C A A C A U C C A A ?=??== ,U U C U C U =??=

巩固练习(口答):

①.U={2,3,4},A={4,3},B=φ,则U C A = ,U C B = ;

②.设U ={x|x<8,且x ∈N},A ={x|(x-2)(x-4)(x-5)=0},则U C A = ; ③.设U ={三角形},A ={锐角三角形},则U C A = 。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8)设集{}{}{},1233456U x A B ===x 是小于9的正整数,,,,,,,求U C A ,U C B . 例2.设全集{}{}{}4,23,33U x x A x x B x x =≤=-<<=-<≤集合,求U C A , A B ?,,(),()(),()(),()U U U U U U A B C A B C A C B C A C B C A B ?????。

(结论:()()(),()()()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例3.设全集U 为R ,{}

{}

22120,

50A x x px B x x x q =++==-+=,若

{}{}()2,()4U U C A B A C B ?=?=,求A B ?。 (答案:{}2,3,4)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4 归纳小结: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 图)。 作业布置:

习题1.1A 组,第9,10;B 组第4题。 课后记

课题:集合复习课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提问:什么叫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如何表示?3.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集合?有何性质?

3.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集合问题的解决方法:Venn图示法、数轴分析法。

二、讲授新课:

(一)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1:设U=R,A={x|-5

U A 、C

U

B、

(C

U A)∩(C

U

B)、(C

U

A)∪(C

U

B)、C

U

(A∪B)、C

U

(A∩B)。

(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

说明: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

例2:全集U={x|x<10,x∈N

+},A?U,B?U,且(C

U

B)∩A={1,9},A∩B={3},(C

U

A)∩

(C

U

B)={4,6,7},求A、B

说明: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图示法、观察法。

(二)集合性质的运用:

例3:A={x|x2+4x=0},B={x|x2+2(a+1)x+a2-1=0}, 若A∪B=A,求实数a的值。

说明:注意B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要注意判别式。

例4:已知集合A={x|x>6或x<-3},B={x|a

1.已知A={x|-21},A∪B={x|x+2>0},A∩B={x|1

2.P={0,1},M={x|x?P},则P与M的关系是。

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人。

4.满足关系{1,2}?A?{1,2,3,4,5}的集合A共有个。

5.已知集合A∪B={x|x<8,x∈N},A={1,3,5,6},A∩B={1,5,6},则B的子集的集合一共有多少个元素?

6.已知A={1,2,a},B={1,a2},A∪B={1,2,a},求所有可能的a值。

7.设A={x|x2-ax+6=0},B={x|x2-x+c=0},A∩B={2},求A∪B。

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 Y B={-2,0,1},求p、q。

9.A={2,3,a2+4a+2},B={0,7,a2+4a-2,2-a},且A I B ={3,7},求B。

10.已知A={x|x<-2或x>3},B={x|4x+m<0},当A?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归纳小结:

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有关运算,并进一步巩固了Venn图法和数轴分析法。

作业布置:

5.课本P14习题1.1 B组题;

6.阅读P14~15材料。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概念(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的概念:

思考1:(课本P15)给出三个实例:

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2

=-。

h t t

1305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15图)

C.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16表)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

应关系f ,在数集B 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 和它对应,记作:

:f A B →

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1)一次函数y=ax+b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0时,值域

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值域244ac b B y y a ??-?

?=≤??????。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是{}0x x ≠,值域是{}0y y ≠。

(二)区间及写法:

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

(3) 满足不等式a x b a x b ≤<<≤或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

[)(],,,a b a b ;

这里的实数a 和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数轴表示见课本P 17表格) 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我们把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 +∞+∞

(](),,,b b -∞-∞。

巩固练习:

用区间表示R 、{x|x ≥1}、{x|x>5}、{x|x ≤-1}、{x|x<0} (学生做,教师订正)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函数2()23f x x x =-+,求f(0)、f(1)、f(2)、f(-1)的值。 变式:求函数223,{1,0,1,2}y x x x =-+∈-的值域

例2.已知函数1

()2

f x x =+,

(1) 求()()2

(3),(),33

f f f f --的值;

(2) 当a>0时,求(),(1)f a f a -的值。 (四)课堂练习:

1.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4,40,40,1,0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且且或 2. 已知函数f(x)=3x 2+5x -2,求f(3)、f(-2)、f(a)、f(a+1)的值; 3. 课本P 19练习2。

归纳小结:

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函数概念;二次函数的值域;区间表示 作业布置:

习题1.2A 组,第4,5,6;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概念(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 (2)掌握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3)掌握判别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教学难点: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函数y =x

x 2

3与y =3x 是不是同一个函数?为什

么?

2. 用区间表示函数y =ax +b (a ≠0)、y =ax 2+bx +c (a ≠0)、y =x

k (k ≠0)的定义域与值域。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用区间表示) ⑴ f(x)=

2

32--x x ; ⑵

⑶ f(x)=1+x -

x

x -2;

学生试求→订正→小结:定义域求法(分式、根式、组合式) 说明:求定义域步骤:列不等式(组) → 解不等式(组)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 ),求f(g(x))的定义域;

求法:由a

求法:由a

1.求下列函数定义域: (1

)()f x (2)1()11f x x

=

+

2.(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求2(1)f x +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2x-1)的定义域为[0,1],求f(1-3x)的定义域。(二)函数相同的判别方法:

函数是否相同,看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例5.(课本P18例2)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1)2

y=;(2)y=;

(3)y=(4)

2

x y

x =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19练习1,3;

2.求函数y=-x2+4x-1 ,x∈[-1,3) 的值域。

归纳小结:

本堂课讲授了函数定义域的求法以及判断函数相等的方法。

作业布置:

习题1.2A组,第1,2;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了解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教学难点: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2.讨论:初中所学习的函数三种表示方法?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结合课本P15给出的三个实例,说明三种表示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点:

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1);

优点:简明扼要;给自变量求函数值。

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2);

优点:直观形象,反映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

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3);

优点:不需计算就可看出函数值,如股市走势图;列车时刻表;银行利率表等。

例1.(课本P19例3)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2元,买x (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

例2:(课本P20例4)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六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

98 87 91 92 88 95 乙

90 76 88 75 86 80 丙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二)分段函数的教学: 分段函数的定义:

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如以下的例3的函数就是分段函数。 说明: (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数值属于哪个区间段,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法则;画分段函数图象时,应根据不同定义域上的不同解析式分别作出; (2).分段函数只是一个函数,只不过x 的取值范围不同时,对应法则不相同。 例3:(课本P 21 例6)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5公里以内(含5公里),票价2元;

(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的俺公里计算)。

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例4.已知f(x)=??

?+∞∈+-∞∈+)

,0[,12)0,(,322

x x x x ,求f(0)、f[f(-1)]的值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 23 练习1,2;

2.作业本每本0.3元,买x 个作业本的钱数y (元)。试用三种方法表示此实例中的函数。 3.某水果批发店,100kg 内单价1元/kg ,500kg 内、100kg 及以上0.8元/kg ,500kg 及以上0.6元/kg 。试用三种方法表示批发x 千克与应付的钱数y (元)之间的函数y=f(x)。 归纳小结:

本节课归纳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优点;讲述了分段函数概念;了解了函数的图象可以是一些离散的点、线段、曲线或射线。 作业布置:

课本P 24习题1.2 A 组第8,9题;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换元法,配凑法,待定系数法,消去法,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求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对函数解析式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举例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对应,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应实例: 对于任何一个实数a ,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 和它对应;

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 ,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 ,y )和它对应;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 2.讨论:函数存在怎样的对应?其对应有何特点?

3.导入: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映射(mapping )。 二、讲授新课:

(一) 映射的概念教学: 定义:

一般地,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mapping )。记作:

:f A B →

讨论:映射有哪些对应情况?一对多是映射吗? 例1.(课本P 22例7)以下给出的对应是不是从A 到集合B 的映射?

(1) 集合A ={P | P 是数轴上的点},集合B =R ,对应关系f :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

数对应;

(2) 集合A ={P | P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B = {}(,),x y x R y R ∈∈,对应关系f :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

(3) 集合A ={x | x 是三角形},集合B ={x | x 是圆},对应关系f :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

的内切圆;

(4) 集合A ={x | x 是新华中学的班级},集合B ={x | x 是新华中学的学生},对应关系:每

一个班级都对应班里的学生。

例2.设集合A={a,b,c},B={0,1} ,试问:从A 到B 的映射一共有几个?并将它们分别表示

出来。

(二)求函数的解析式:

常见的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凑法,消去法。

例3.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f(x+1)-2f(x-1)=2x+17,求函数f(x)的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

例4.已知f(2x+1)=3x-2,求函数f(x)的解析式。(配凑法或换元法)

例5.已知函数f(x)满足1

()2()f x f x x

-=,求函数f(x)的解析式。(消去法

例6.已知()1f x x =+,求函数f(x)的解析式。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 23练习4;

2.已知 2

2

11()11x x f x x --=++,求函数f(x)的解析式。

3.已知2211

()f x x x x

+=+,求函数f(x)的解析式。

4.已知()2()1f x f x x +-=-,求函数f(x)的解析式。 归纳小结:

本节课系统地归纳了映射的概念,并进一步学习了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作业布置:

7. 课本P 24习题1.2B 组题3,4; 8. 阅读P 26 材料。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分段函数的求法; (2)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 教学重点:函数图象的画法。 教学难点: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举例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函数的图象,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在黑板上演示它们的画法。 2. 讨论: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例1.画出下列各函数的图象: (1)()22(22)f x x x =--<≤

(2)2()243(03)f x x x x =--≤<

; 例2.(课本P 21例5)画出函数()f x x =的图象。

例3.设(),x ∈-∞+∞,求函数()213f x x x =--的解析式,并画出它的图象。 变式1:求函数()213f x x x =--的最大值。 变式2:解不等式2131x x -->-。

例4.当m 为何值时,方程245x x m -+=有4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根 变式:不等式245x x m -+>对x R ∈恒成立,求m 的取值范围。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 23练习3;

2.画出函数1

(01)()(1)x f x x x x ?<

, 

的图象。

归纳小结:

函数图象的画法。 作业布置:

课本P 24习题1.2A 组题7,B 组题2; 课后记:

课题:函数及其表示复习课

课 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掌握分段函数、区间、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3)会解决一些函数记号的问题.

教学重点:求定义域与值域,解决函数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对函数记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基础习题练习:(口答下列基础题的主要解答过程 → 指出题型解答方法) 1.说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835y x =+; 243y x x =-+; 21

43

y x x =-+; 2.已知1

()1

f x x =

-

,求f , ((3))f f , (())f f x ; 3.已知0(0)()(0)1(0)x f x x x x π

==??+>?

(1)作出()f x 的图象;

(2)求(1),(1),(0),{[(1)]}f f f f f f -- 的值 二、讲授典型例题:

例1.已知函数)(x f =4x+3,g(x)=x 2, 求f[f(x)],f[g(x)],g[f(x)],g[g(x)].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0

y =

(2)y =;

例3.若函

数y =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9a ∈)

例4. 中山移动公司开展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月租50元,每通话1分钟,付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租,每通话1分钟,付费0.6元. 若一个月内通话x 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12,y y (元). (1).写出12,y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3).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 三.巩固练习:

1.已知)(x f =x 2-x+3 ,求:f(x+1), f(x

1

)的值;

2

.若1f x =+)求函数(x f )的解析式;

3.设二次函数)(x f 满足)2()2(x f x f -=+且)(x f =0的两实根平方和为10,图象过点(0,3),求)(x f 的解析式.

4.已知函数2()3

f x ax ax =

+-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归纳小结:

本节课是函数及其表示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函数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

作业布置:

9.课本P24习题1.2B组题1,3;

10.预习函数的基本性质。

课后记:

课题:单调性与最大(小)值(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单调性等概念,掌握增(减)函数的证明和判别,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定义或图象进行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和判别。

教学难点:理解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引言:函数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那么能否发现变化中保持不变的特征呢?

2.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探讨下列变化规律:

①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

②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③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

3. 画出函数f(x)= x+2、f(x)= x2的图像。(小结描点法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等概念:

①根据f(x)=3x+2、f(x)=x2(x>0)的图象进行讨论:

随x的增大,函数值怎样变化?当x

1>x

2

时,f(x

1

)与f(x

2

)的大小关系怎样?

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什么区间函数有怎样的增大或减小的性质?

③定义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④探讨:仿照增函数的定义说出减函数的定义;→区间局部性、取值任意性

⑤定义: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就说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f(x)的单调区间。

⑥讨论:图像如何表示单调增、单调减?

所有函数是不是都具有单调性?单调性与单调区间有什么关系?

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

2.教学增函数、减函数的证明:

例1.将进货单价40元的商品按50元一个售出时,能卖出500个,若此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减少10个,为了赚到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

1、例题讲解

例1(P29例1)如图是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y=f(x),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例2:(P29例2)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k

p V

=

(k 为正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体积V 增大时,压强p 如何变化?试用单调性定义证明.

例3.判断函数2

1

y x =-在区间[2,6] 上的单调性

三、巩固练习:

1.求证f(x)=x +x

1

的(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

2.判断f(x)=|x|、y=x 3的单调性并证明。

3.讨论f(x)=x 2-2x 的单调性。 推广: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4.课堂作业:书P32、 2、3、4、5题。 四、小结:

比较函数值的大小问题,运用比较法而变成判别代数式的符号。

判断单调性的步骤:设x 1、x 2∈给定区间,且x 1

课后记:

课题: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更进一步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证明方法、判别方法,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熟练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能利用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出函数f(x)=ax 2+bx +c (a>0)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并进行证明。

2. f(x)=ax 2+bx +c 的最小值的情况是怎样的?

3.知识回顾: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函数最大(小)值的概念:

① 指出下列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能体现函数值有什么特征?

()23f x x =-+,()23f x x =-+ [1,2]

x ∈-;2()21f x x x =++,2()21f x x x =++ [2,2]x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新课标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全集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阅读课本P-P内容 23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课本P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3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1 2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3 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4 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课型:新授课 6 课时:1课时 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8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9 于”关系; 10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11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2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13 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14 2.过程与方法 15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16 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17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18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9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20 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21 教学过程: 22 一、引入课题 23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24 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25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26 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27 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28 阅读课本P 2-P 3 内容 29 二、新课教学 30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31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32 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33 总体。 34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35 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36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37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必修I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设集合{}{}{}1,2,3,4,5,1,2,3,2,5U A B ===,则()U A C B =( ) A 、{}2 B 、{}2,3 C 、{}3 D 、{}1,3 2、已知集合{}{}0,1,2,2,M N x x a a M ===∈,则集合 M N ( ) A 、{}0 B 、{}0,1 C 、{}1,2 D 、{}0,2 3、函数()21log ,4y x x =+≥的值域是 ( ) A 、[)2,+∞ B 、()3,+∞ C 、[)3,+∞ D 、(),-∞+∞ 4、关于A 到B 的一一映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一一映射又叫一一对应 ② A 中不同元素的像不同 ③ B 中每个元素都有原像 ④ 像的集合就是集合B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在221 ,2,,y y x y x x y x ===+=,幂函数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已知函数()213f x x x +=-+,那么()1f x -的表达式是 ( ) A 、259x x -+ B 、23x x -- C 、259x x +- D 、21x x -+ 7、若方程0x a x a --=有两个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 B 、()1,+∞ C 、()0,1 D 、? 8、若21025x =,则10x -等于 ( ) A 、15- B 、15 C 、150 D 、 1 625 9、若()2log 1log 20a a 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 2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 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ABCDE -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P - A'B'C'D'E'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P - A'B'C'D'E'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 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 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用斜二测画法画岀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I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x-< 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73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 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如A={2,4,8,16},则4∈A ,8∈A ,32?A.(请学生填充)。 (2) 互异性: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 如:方程(x-2)(x-1)2 =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 1,1,-2 }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III )课堂练习 (IV )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的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的 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5的目录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小结? 复习参考题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割圆术?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着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 小结? 复习参考题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4-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 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 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 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②角 的名称:始边 B 终边③角的分类: O A 顶点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④注意:⑴在不引 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 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 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y y B 145° 30° x x o60 O O B 2B 3⑵ ⑴ 例2.在直 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1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⑴ 60°;⑵ 120°;⑶ 240°; ⑷ 300°;⑸ 420°;⑹ 480°;答:分别为1、2、3、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高一数学必修1(人教版)基本知识点回顾

高一数学必修1(人教版A)基本知识点回顾 一、集合 1.集合的概念描述:集合的元素具有______性、______性和______性.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________. 2.常用数集的符号:自然数集______;正整数集______;整数集______;有理数集______;实数集______. 3.表示集合有两种方法:______法和______法.______法就是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_____号“_____”起来;______法是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在______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______,在此后面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_____性质.4.集合间的关系:A?B?对任意的x∈A有______,此时我们称A是B的______;如果_______,且_______,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______;如果______ ,且______,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_______;空集是指____________的集合,记作_____.5.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 x | x∈A且x∈B }叫做A与B的______ ,记作_______;集合{ x | x∈A或x∈B }叫做A与B的______,记作_______;集合{ x | x?A且x∈U }叫做A 的_____ ,记作____;其中集合U称为_____.6.性质:①A ?A,??A; ②若A ?B,B ?C,则A ?C; ③A∩A=A∪A=A; ④ A∩B=B∩A,A∪B=B∪A; ⑤A∩?=?;A∪?=A; ⑥A∩B=A?A∪B=B ?A ?B; ⑦A∩C U A=?;A∪C U A=U; ⑧C U (C U A)=A;⑨C U (A∪B)=C U A∩C U B. 7.集合的图示法:用韦恩图分析集合的关系、运算比较直观,对区间的交并、补、可用于画数轴分析的方法. 8.补充常用结论:①若集合A中有n (n∈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2n(包括A与?);②对于任意两个有限集合,其并集中的元素个数可用“容斥原理”计算: card(A∪B)=card A + card B - card(A∩B) 9.易错点提醒:①注意不要用错符号“∈”与“?”;②当A ?B时,不要忘了A =?的情况讨论; 二、函数及其表示法 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_________ 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____________的数f ( x ) 和它对应,则称f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作_________.函数的三要素是指函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函数的表示法:_____________法、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3.解有关函数定义域、值域的问题,关键是把握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图象是把握这种对应关系的重要工具.当只给出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们约定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解析式_____________的全体实数. 4.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①待定系数法,②换元法,③赋值法(特殊值法),等(试各举一例). 5.函数图象的变换:根据函数图象的变换规律,可以由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为基础画出更多更复杂的函数图象,以便利用函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目录

修一(高一)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必修二(高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三自我检测题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四章圆与方程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必修三(高一) 第一章算法初步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统计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三章概率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必修四(高一) 第一章三角函数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5 函数的图象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平面向量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了解集合元素的性质,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依靠大家的自学,请认真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课本P3-P5的内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性质.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常用数集的专用符号. 5、集合的表示方法. 6、集合的分类. 8分钟后检测,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自学,注意学生看书速度。 四、检测 1、检测题 ○1请举出两个集合的例子 ○2所有的高个子能否表示为集合? ○3A={2,2,4}表示是否准确? ○4做练习题P5,1、2、3 2、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认真做在练习本上。

五、更正讨论 1、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看板演的内容,能够发现问题并能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更正) 2、讨论 先看第①题,举的例子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定义 ②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确定性 ③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的基本性质】 (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一个元素. (3)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④题第一题,这道题都是运用了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运用的是常用数集的相关知识。 再看第二题,运用的方法恰当、正确吗?为什么?并规范集合的表示。 第三题,结果正确吗?为什么?纠正学生对空集的认识。 3、学生归纳总结,识记概念。 六、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P6 T2、3 §2集合的基本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拄、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鬲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董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槪括。 三、教学用具 (1)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槪括。 (2) 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 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 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毎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备课用书

1.1集__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 集合的概念 [提出问题] 观察下列实例: (1)某公司的所有员工; (2)平面内到定点O 的距离等于定长d 的所有的点; (3)不等式组? ???? x +1≥3, x 2≤9的整数解; (4)方程x 2-5x +6=0的实数根; (5)某中学所有较胖的同学. 问题1:上述实例中的研究对象各是什么? 提示:员工、点、整数解、实数根、较胖的同学. 问题2:你能确定上述实例的研究对象吗? 提示:(1)(2)(3)(4)的研究对象可以确定. 问题3:上述哪些实例的研究对象不能确定?为什么? 提示:(5)的研究对象不能确定,因为“较胖”这个标准不明确,故无法确定. [导入新知]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定义 表示 元素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 集合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

[化解疑难] 准确认识集合的含义 (1)集合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说明,因为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这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点、直线等概念一样,都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述的. (2)集合含义中的“元素”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一些抽象的符号等,都可以看作“对象”,即集合中的元素. 元素的特性及集合相等 [提出问题] 问题1:“知识点一”中的实例(3)组成的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提示:2,3. 问题2:“知识点一”中的实例(4)组成的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提示:2,3. 问题3:“知识点一”中的实例(3)与实例(4)组成的集合有什么关系? 提示:相等. [导入新知] 1.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集合元素的特性 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化解疑难] 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 (2)互异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是不考虑顺序的.如由1,2,3构成的集与3,2,1构成的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常用数集的记法[ 某中学2017年高一年级20个班构成一个集合. 问题1:高一(6)班、高一(16)班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