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土基层配合比设计

水泥稳定土基层配合比设计
水泥稳定土基层配合比设计

2009届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水泥稳定土基层配合比设计专业班级交通土建01班

学号0901110111

学生姓名吕栋

指导教师胡小弟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学院名称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完成日期:2013年5月30日

摘要

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及试验规程方法进行水泥稳定土配合比组成设计,最终得到符合规范、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同时,经试验验证,采用较少的水泥剂量可以较好地获得施工质量及节约成本。本试验基于大悟县某一级公路。水泥稳定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在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均对路面工程有较大影响。本文从原材料选取、制备试样、击实试验、制备试件、养生及强度等方面对水泥稳定土配合比设计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指出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配合比设计;水泥稳定土;强度

Abstract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ement stable macadam mixture ratio design method, finally get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ndard, and meet the design strength of the cement stable macadam mixtur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test, using less cement dosage can obtain better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ost savings. This test is based on DaWu county a level highway. Cement stabilized mixture proportion design both in economy and technology have great influence in pavement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from the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preparation of sample, compaction test, specimen preparation, keeping in good health and strength of cement stabilized mixture proportion design proces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points out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Keywords:Design of mix proportion; Cement stabilized soil; Strength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目录 (3)

概述 (4)

第一章背景简介 (5)

第二章原材料选择 (6)

2.1 粒径要求 (6)

2.2 原材料性能检测试验 (9)

第三章级配设计 (10)

3.1 一般规定 (10)

3.2 设计级配 (10)

第四章试件成型及含水率计算 (12)

4.1 成型试件 (12)

4.2 试验结果 (13)

第五章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 (17)

5.1 规范要求 (17)

5.2 制作试件 (18)

5.3 测定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 (19)

第六章确定试验配合比 (21)

6.1 确定水泥最佳剂量 (21)

6.2注意事项 (21)

第七章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2)

7.1 骨架材料的要求 (22)

7.2 收缩性控制 (22)

7.3 养生温度和延迟时间 (23)

7.4 拌合用水 (23)

第八章结论 (24)

8.1 结果观察 (24)

8.2 存在问题的讨论 (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现在大交通量和重轴载的特点,筑路材料也不断地更新;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以水泥稳定材料(简称半刚性材料)修筑路面结构的基层和底基层,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应用。据统计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采用了半刚性材料。

在半刚性材料中,水泥稳定混合料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筑路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可用于各种类别道路的基层和底基层。由于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因此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板体性。与其它半刚性材料相比,水泥稳定混合料具有早期强度高、强度增长快、抗冲刷性能好、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非常适合现代重型交通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急剧增加,这对公路路面的主要承重层——基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行车舒适性, 适合于各种车辆的通行, 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滑、抗渗、耐疲劳的性能以及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因而受到广泛的应用。水泥稳定土是用水泥做结合料所得混合料的一个广义的名称,水泥稳定砂砾是水泥稳定土的一种。在经过粉碎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足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和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或称半刚性材料。基层作为沥青路面的主要承重层,其强弱和好坏对整个路面的强度、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基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有足够的水稳定性和冰冻稳定性,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收缩性小,有足够的平整度,与面层结合良好。水泥稳定混合料便成为经济实用的基层筑路材料。配合比的设计对混合料的品质和基层的性能影响甚大,是保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

第一章背景简介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北邻河南省信阳、罗山二县,东邻河南省新县。大悟县辖3个乡,14个镇,总人口62万,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区,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大悟区位优越,设施完善。县城距省会武汉市110公里、武汉天河机场85公里;距107国道5公里,距京广铁路广水站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大悟资源丰富,物产充沛。县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8种,占湖北省矿藏总类的32% 。其中金、铜、磷、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萤石等矿产储量丰富、品位高、质量好、易于开采。大悟山川秀美,境内奇峰峻岭千姿百态,涌泉飞瀑赏心悦目,幽洞怪石自然天成,其间点缀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地,是缅怀先烈、游览凭吊的胜地。

随着近年来大悟县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湖北省“全国乌桕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和花生之乡的示范工程重点县,基础设施的落后,特别是道路交通标准低、交通不畅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形成“两园两区一名城”(即泉水寨国家森林公园、鄂豫边区烈士陵园、彭店水库青松岭旅游开发区、龙潭湖旅游度假区、宜化店革命历史名城)的旅游开发格局的建设中,道路交通已经很难满足过往车辆的通行要求。为了加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为加速融入武汉城市圈,促进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大力发展公路交通迫在眉睫,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原材料选择

2.1 粒径要求

2.1.1规范要求

对于高速公路和以及公路,水泥稳定土所用粗集料和中粒土应满足如下要求:

1.水泥稳定土做底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应在表2-1所列1号级配范围内,土的均匀系数应大于5。细粒土的液限不应超过40%,塑性指数不应超过17。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如图中小于0.6mm的颗粒含量应在30%以下,塑性指数可稍大。实际工作中,宜选用均匀系数大于10、塑性指数小于12 的土。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宜采用石灰稳定,或用水泥和石灰综合稳定。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宜采用表2-1中2号级配,但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和塑性指数可不受限制。

2.水泥稳定土用做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应在表2-1所列3号级配范围内。

表2-1 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级配

编号

通过质量百分率

(%)

项目

1 2 3

寸(mm)37.5 100 100

31.5 90~100 100 26.5 90~100 19 67~90 72~89 9.5 45~68 47~67 4.75 50~100 29~50 29~49 2.36 18~38 17~35 0.6 17~100 8~22 8~22 0.75 0~30 0~7 0~7

液限(%)<28

塑性指数<9

注:集料中0.5mm 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

3.水泥稳定土用做基层时,对所用的碎石或砾石,应预先筛分成3~4个不同粒级,然后配合,使颗粒组成符合表2-1所列级配范围。

2.1.2 筛分试验

通过筛分试验,得出各级材料所占比例如下列表格:

筛分数据表格2-2,2-3,2-4,2-5

石料名称

二区基层

粒径类别 一档材料-1 二档材料-2 平均累积通过率, %

原始重量, W T / g 4914.3 5085.2 集料水洗后重量, W W / g

4914.3

5085.2

筛孔尺寸

每个筛上的

石料质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每个筛上的石料质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31.5 0.0 100.0 0.0 100.0 100.0 26.5 1572.5 68.0 1376.5 72.9 70.4 19 3318.3 0.4 3679.9 0.5 0.5 9.5 11.6 0.2 13.3 0.3 0.2 4.75 0.0 0.2 0.0 0.3 0.2 2.36 0.6 0.2 0.0 0.3 0.2 0.6 0.0 0.2 0.1 0.3 0.2 0.075 2.1 0.2 2.8 0.2 0.2 筛底

7.4

11.4

Sum Weight 4912.5 5084.0 discrepancy

-0.04%

-0.02%

石料名称

二区基层

粒径类别 二档材料-1

二档材料-2 平均累积通过率, % 原始重量, W T / g 3747.6 4253.2 集料水洗后重量, W W / g

3747.6

4253.2

筛孔尺寸

每个筛上的石料质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每个筛上的石料质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31.5 0.0 100.0 0.0 100.0 100.0 26.5 0.0 100.0 0.0 100.0 100.0 19 811.6 78.4 719.1 83.1 80.7 9.5 2899.8 1.0 3444.4 2.1 1.5 4.75

26.6

0.3

76.5

0.3

0.3

石料名称

二区基层

粒径类别 三档材料-1 三档材料-2 平均累积通过

率, %

原始重量, W T / g 4154.4 3892.0 集料水洗后重量, W W / g

4154.4

3892.0

筛孔尺寸

每个筛上的石料质

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每个筛上的石料质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31.5 0.0 100.0 0.0 100.0 100.0 26.5 0.0 100.0 0.0 100.0 100.0 19 0.0 100.0 0.0 100.0 100.0 9.5 800.5 80.8 798.3 79.5 80.1 4.75 2912.9 10.7 2757.0 8.7 9.7 2.36 306.7 3.3 236.7 2.6 2.9 0.6 34.4 2.4 19.1 2.1 2.3 0.075 39.4 1.5 32.1 1.3 1.4 筛底

62.2

49.0

Sum Weight 4156.1 3892.2 discrepancy

0.04%

0.01%

石料名称

二区基层

粒径类别 四档材料-1 四档材料-2 平均累积通过

率, %

原始重量, W T / g 2542.1 2441.7 集料水洗后重量, W W / g

2542.1

2441.7

筛孔尺寸

每个筛上的石料质

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每个筛上的石料质量 / g

累积通过率

/ %

31.5 0.0 100.0 0.0 100.0 100.0 26.5 0.0 100.0 0.0 100.0 100.0 19 52.0 97.9 0.0 100.0 99.0 9.5 90.7 94.4 102.2 95.8 95.1 4.75 216.0 85.9 250.3 85.6 85.7 2.36 542.7 64.5 519.0 64.3 64.4 0.6 425.0 47.8 405.6 47.7 47.8 0.075 844.7 14.6 841.5 13.2 13.9 筛底

370.6

323.3

2.36 0.5 0.3 0.8 0.3 0.3 0.6 0.4 0.2 0.6 0.3 0.3 0.075 1.4 0.2 2.1 0.2 0.2 筛底

7.7

9.7

Sum Weight 3748.0 4253.2 discrepancy

0.01%

0.00%

Sum Weight 2541.7 2441.9

discrepancy -0.02% 0.01%

根据上述筛分结果,颗粒组成符合表2-1规定,可用于级配设计与施工应用。

2.2 原材料性能检测试验

在水泥稳定土施工之前,应取所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土样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进行下列试验:

(1)颗粒分析;

(2)液限和塑性指数;

(3)相对密度;

(4)击实试验;

(5)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

(6)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

(7)硫酸盐含量(必要时做)。

对级配不良的碎石、碎石土、砂砾、砂砾土、砂等,宜改善其级配。并应检验水泥的标号和终凝时间。经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有关规范和图纸设计的要求,可以采用。其主要技术指标试验结果列入表2-6中。

表2-6 水泥材料试验结果汇总表

检验项目规定值检验结果

安定性合格合格

初凝时间>45min 3.3h

终凝时间<10h 5.2h 再结合厂家提供资料,试验结果均显示合格,水泥可采用。

第三章级配设计

3.1 一般规定

分别按下列五种水泥剂量配制同一种土样、不同水泥剂量的混合料:

中粒土和粗料土:3%,4%,5%,6%,7%;

塑性指数小于12的细粒土:5%,7%,8%,9%,11%;

其他细粒土:8%,10%,12%,14%,16% 。

注:①在能估计合适剂量的情况下,可以将五个不同剂量缩减到三或四个。

②如要求用做基层的混合料有较高强度时,水泥剂量可用4%,5%,6%,7%,8%。

3.2 设计级配

根据筛分结果及厂家提供原材料,可选择三种粒料比例分别为第一档15%,第二档25%,第三档25%,第四档35% 。根据表3-1作出级配图:

表3-1 级配数据表

筛孔尺寸通过率上限下限中值

31.5 100.0 100 100.00 100

26.5 95.6 100 90.00 95

19 79.9 89 72.00 80.5

9.5 53.7 67 47.00 57

4.75 32.5 49 29.00 39

2.36 2

3.4 35 17.00 26

0.6 17.4 22 8.00 15

0.075 5.3 7 0.00 3.5

图3-1 级配曲线图

材料级配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可以采用。根据经验,水泥剂量按4%,5%,6% 三种比例配置,即水泥:砂砾为4:100,5:100,6:100。

第四章试件成型及含水率计算

4.1 成型试件

根据上述级配,分别在不同含水量时用击实法成型试件,为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压实)密度,至少应做三个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其他两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

对三种不同水泥剂量的混合料做标准击实试验,按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出水泥稳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4.1.1 试验步骤:

1.将击实筒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在筒壁上抹一薄层凡士林,并在筒底或垫块上放置蜡纸或塑料薄膜。取制备好的土样分3~5次倒入筒内。整平表面,并稍加压紧,然后按规定的击数进行第一层土的夯实,击实时击锤应自由垂直落下,锤迹必须均匀分布于土样面,第一层击实完后,将试样层面“拉毛”然后装入套筒,重复上述方法进行其余各层土的击实。小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面5mm;大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面6mm。

2.用修土刀沿套筒内壁削刮,使试样与套筒脱离后,扭动并取下套筒,齐筒顶细心刮平试样,拆除底板,擦净筒外壁,称量,准确至1g。

3.用脱模机推出筒内试样,从试样中心处取样测其含水率,计算至0.1% 。

4.1.2 注意事项:

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水泥稳定碎石击实试验数据的离散性较大,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应严格按规程中的步骤操作,并应注意如下一些细节:

(1)在掺配击实用的矿料时,各种规格集料,特别是大颗粒的集料,分样一定要均匀且有代表性。

(2)击实试验开始,将水泥加入经足够时间浸润的湿矿料时,一定要拌和均匀,并大致分成三等份,保证每层的击实高度相等。

(3)在击实过程中,待击实的混合料应随时用塑料膜遮盖,以防水分散失。(4)分层击实完成后,特别注意击实试件表面一定要修平,可采用4.75 mm 或

2.36 mm 方孔筛把余下的混合料中的细料筛出,用于补平击实试件的表面,并用橡胶锤稍加敲击。

(5)测定含水率的试样应取击实件经打散并拌匀后的混合料,并应保证混合料开始保温时,烘箱已达到规定的温度。

此外,水泥稳定碎石的击实试验结果经常会有异常点的出现,究其原因,除了操作人员没有掌握击实试验要领,不注意操作细节等因素外,过大的预加含水率也会使试验结果出现异常,在含水率超过混合料的保水能力后,击实试验中水分逐步从混合料中析出。而且含水率检测过程中,过湿的混合料更容易使一部分水分散失,试验测得的含水率比实际的含水率要小,使得计算的干密度值变大。出现这种情况后,应减小预加的含水率(以击实时混合料不出水为宜)进行补点试验。

4.2 试验结果

对三种不同水泥剂量的混合料做标准击实试验,确定出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结果见下列各表:

4.2.1混合料标准击实试验数据表

表4-1 4.0%水泥量试验数据

含水泥量编号水泥量石料量试件湿密度干密度

加入含

水量

测试含

水率

4.0% 4.5%-1 240 6000 5002 2.298 2.199 4.5% 3.48%

5.5%-1 240 6000 5132 2.357 2.234 5.5% 4.47%

6.5%-1 240 6000 5161 2.371 2.226 6.5% 4.81%

7.5%-1 240 6000 5192 2.385 2.219 7.5% 6.58%

表4-2 5.0%水泥量试验数据

含水泥量编号水泥量石料量试件湿密度干密度

加入含

水量

测试含

水率

5.0% 4.5%-2 300 6000 5056 2.322 2.222 4.5% 3.81%

5.5%-2 300 6000 5091 2.339 2.217 5.5% 4.03%

6.5%-2 300 6000 5168 2.374 2.229 6.5% 5.23%

7.5%-2

300

6000

5147

2.364

2.199

7.5%

6.32%

表4-3 6.0%水泥量试验数据

含水泥量

编号 水泥量 石料量 试件 湿密度 干密度 加入含水量 测试含水率 6.0%

4.5%-3 360 6000 5019 2.305 2.206 4.5% 3.52%

5.5%-3

360 6000 5097 2.341 2.219 5.5% 4.23% 6.5%-3 360 6000 5130 2.356 2.213 6.5% 4.71% 7.5%-3

360

6000

5168

2.374

2.208

7.5%

6.78%

4.2.2 不同水泥量干密度曲线

图4-1 4.0%水泥量干密度曲线

2.18

2.19

2.2

2.21

2.22

2.23

2.24

1

2

3

4

5

6

7

8

y = -0.0105x^2+0.1312x+1.8234

干密度

多项式 (干密度)

由上曲线图图4-1可看出,当含水量为6.3%时,达到最大干密度2.233。

图4-2 5.0%水泥量干密度曲线

2.18

2.1852.192.1952.22.2052.212.2152.222.2252.232.2350

1

2

3

4

5

6

7

8

y = -0.0063x^2+0.0693x+2.0338

干密度

多项式 (干密度)

由上曲线图图4-2可看出,当含水量为5.6%时,达到最大干密度2.223。

图4-3 6.0%水泥量干密度曲线

2.195

2.2

2.205

2.21

2.215

2.22

1

2

3

4

5

6

7

8

干密度

多项式 (干密度)

由上曲线图图4-3可看出,当含水量为6.0%时,达到最大干密度2.217。

4.2.3 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表4-4 混合料标准击实试验结果表

水泥剂量(%) 4.0 5.0 6.0 最佳含水量(%) 6.3 5.6 6.0 最大干密度(g/cm3) 2.233 2.223 2.217

第五章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

5.1 规范要求

5.1.1 水泥稳定土的抗压强度标准

表5-1 水泥稳定土的抗压强度标准

公路等级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层位

基层(MPa) 2.5~3 3~5

底基层(MPa) 1.5~2.0 1.5~2.5

注:①设计累计标准轴次小于12×106 的公路可采用低限值;设计累计标准轴次超过12×106的公路可用中值;主要行驶重载车辆的公路应用高限值。某一具体公路应采用一个值,而不是某一范围。

②二级以下公路可取低限值;行驶重载车辆的公路,应取较高的值;二级公路可取中值;

行驶重载车辆的二级公路应取高限值。某一具体公路应采用一个值,而不用某一范围。

5.1.2 强度计算及检验

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的干密度制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时,作为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应不小于表5-1的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件数量。

表5-2 最少试件数量

偏差系数

<10% 10%~15% 15%~20% 试件数量

土类

细粒土 6 9

中粒土 6 9 13

粗粒土9 13

试件在规定温度下保湿养生6d,浸水24h 后,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计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偏差系数。

根据表5-1的强度标准,选定合适的水泥剂量,此剂量试件室内试验结果的平均抗压强度R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R≥R d/(1-ZaCv)

式中:R d——设计抗压强度(表5-1);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a)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取保证率95%,即Za=1.645,其他公路应取保证率90%,即

Zα=1.282。

水泥改善土的塑性指数应不大于6,承载比应不小于240。

5.2 制作试件

5.2.1 注意事项

在成型无侧限试件前,应先按体积计算一组试件(考虑损耗)所需各种材料的用量进行备料。采用下式计算成型一个试件所需的混合料质量:

m=V(1+ω)ρd×Z

式中:V———试模体积,cm3;

ω———混合料最佳含水率,%;

ρd———混合料最大干密度,g/cm3;

Z———现场要求的压实度,%。

将所备的各种材料进行拌和并成型试件,试验中应注意:

(1)成型时将所称的混合料分3 次灌入试模,每次灌入后用夯棒稍加插捣,并应保证试的上下压柱都外露约2 cm,利用压力机将外露的上下压柱压入试模并保持荷载1 min 后卸荷。

(2)成型后的试件一般要静置数个小时后才能脱模,防止脱模时试件被破坏。(3)脱模前,上下压柱应保留在试模内,脱模后应立即以塑料膜包裹试件,并

将试件转入养护室,确保试件在养生期不受外部水分的浸湿,试件内的水分不蒸发损失,试件能够利用自身的水分进行养生。

(4)泡水前必须称试件质量,这是为了检验养生期水分的损失是否超过规定值,质量损失不包括各种原因从试件上掉失的混合料颗粒。

(5)泡水1 d 后,进行无侧限抗压时,试件应是饱水面干状态。

5.2.2 计算所需原材料

水泥稳定土路面基层混合料强度试件的制备,按现行技术规范规定采用一个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按9个试件配制,工地压实度按98%控制,现将制备试件所需的基本参数叙述如下:

配制一种水泥剂量一个试件所需要各种原材料数量

成型一个试件按6500g混合料配制,取碎石和水泥的含水量为0%,先计算水泥剂量为5.0%的各种材料用量:

水泥:6500*[5/(100+5)]=310g

集料:6500*[100/(100+5)]=6190g

需要加水:6500*5.6%=364g

制备一个试件需要混合料的数量:

m=V (1+ω) ρd Z=2651(1+5.6%)×2.223×98% =6099g

用同样方法对水泥剂量为4.0%、6.0%的混合料制备参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列入表5-3中:

表5-3 试件所需混合料质量

水泥剂量(%) 4.0 5.0 6.0

试件干密度(g/cm3) 2.233 2.223 2.37

一个试件所需材料质量(g)

水泥223 275 326 集料5578 5500 5434 需加水数量365 323 346

一个试件混合料数量(g)6167 6099 6105

注:1.试件规格Ф150mm 高150mm;

2.最少试件数量:C v小于(10%—15%)时9个试件。

5.3 测定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

石灰水泥稳定土底基层配合比设计书

大广公路固安(京冀界)至深州段高速公路 标准试验报验批复单 承包单位: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合同号:LM11

水泥、石灰稳定土底基层配合比设计书一、工程概况: 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所承建的大广高速公路京衡段建设项目LM11合同,路面底基层施工桩号为K151+377~ K173+200段,施工全长为 21.823km。路面底基层设计变更为水泥、石灰稳定土,变更设计厚度20cm。 大广高速公路京衡段建设项目LM11项目部工地试验室通过对原材料(水泥、石灰、土)的各项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指标以及标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其试验成果确定出最佳配合比,并作为今后施工的检测依据。 二、设计依据: 1、《大广高速公路京衡段建设项目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6、《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7、《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8、《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三、试验仪器: 1、土壤筛1套 2、标准筛1套 3、液塑限联合测定仪1台 4、HZF-A2000电子天平1台 5、BS-30KA电子天平1台 6、XLJ-Ⅲ型电动击实仪1台 7、ZXH-Hv2标准恒温恒湿养护箱1台 8、SFK-3000型压力机1台 9、φ50×50试模10套 10、电动液压脱模器1台 11、路面材料强度仪1台 12、0-7.5KN测力环1个 13、标养室1个 14、拌和工具、烧杯及其它 四、原材料检验:

水泥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

1.5 水泥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 1.5.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和改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水泥稳定土铺筑的基层和底基层施工。水泥稳定土包括:水泥 土、水泥砂、水泥石屑、水泥碎石、水泥砂砾等。 1.5.2 施工准备 1.5. 2.1 技术准备 1. 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及其他设计文件已经会审。 2. 施工方案审核、批准已完成。 3. 施工技术书面交底已签认完成。 4. 基层用料检验试验合格。 5. 恢复中线,直线段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10m~15m测设一中桩,同时测放摊铺面宽度,并 在摊铺面每侧200mm~500mm处安放测墩,同时测设高程。摊铺应采用双基准线控制,基准线可采用钢丝 绳或铝合金导梁,高程控制桩间直线段宜为20m,曲线段宜为10m。当采用钢丝绳作为基准线时,应注意 张紧度,200m长钢丝绳张紧力不应小于1000N。 1.5. 2.2 材料要求 1. 土:对土的一般要求是易于破碎,满足一定的级配,便于碾压成型。高速公路工程上用于水泥稳 定层的土,通常按照土中组成颗粒(包括碎石、砾石和砂颗料,不包括土块或土团)的粒径大小和组成,将 土分为下列三种: 细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9.5mm,且其中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90%(如塑性指数不同的 各种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砂和石屑等)。 中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26.5mm,且其中小于19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砂砾石、碎石土、级 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粗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37.5mm,且其中小于31.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90%(如砂砾石、碎石土、 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2.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水泥稳定土所用的粗粒土和中粒土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水泥稳定土用作底基层时,组成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土的均匀系数应大于5。细粒 土的液限不超过40%,塑性指数不应超过17。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如土中小于0.6mm的颗粒含量在30% 以下,塑性指数可稍大。实际工作中,宜选用均匀系数大于10、塑性指数小于12的土。对于中粒土和粗粒 土,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和塑性指数可不受限制。

水泥稳定土施工工艺

水泥稳定土施工工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高速公路水泥稳定土基层(底基层)施工 1.施工方法 1.1施工准备 1.1.1准备下承层 用12~15吨的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碾压机械进行碾压,一般压3~4遍。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则适当洒水;如土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则采取挖干晾晒、换土、掺石灰或粒料等经监理工程师同意的措施进行处理。对底基层还要进行弯沉测定,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补充碾压、换填好的材料、挖开晾晒等措施,使其达到标准,符合平整度要求和具有规定的路拱。在槽式断面的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一定距离交错开挖泄水沟(或做盲沟)。 1.1.2施工放样 在土基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米设一桩,平面曲线每10~15米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土层边缘的设计高程。 1.1.3备料 在所定料场中取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颗粒分析、液限及塑性指数、相对密度、重型击实等试验,必要时进行有机质含量、硫酸盐含量试验,土样经试验证明符合要求后才能采用。选用不同的水泥剂量制成混合料试件,养生7天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后选出合适的水泥剂量。 1.2施工工艺及要求 1.2.1路拌法 1.2.1.1铺土:用平地机将土均匀地摊铺在预定宽度上,表面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摊料过程中,将土块、超尺寸颗粒及其它杂物拣除。 1.2.1.2洒水闷料:如土过干,则事先洒水闷料,使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1.2.1.3整平和轻压:在人工摊铺的集料层上,整平后用6~8吨两轮压路机碾压1~2遍,使其表面平整,并有一定的密实度。

水泥稳定土

2当采用厂拌法生产时,水泥掺量应比试验剂量加0.5%,水泥最小掺量粗粒土、中粒土应为3%,细粒土为4%。 3水泥稳定土料材料7d抗压强度: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基层为3~4MPa,对底基层为1.5~2.5MPa;对其他等级道路基层为2.5~3MPa,底基层为1.5~2.0MPa。 7.5.4城镇道路中使用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宜集中拌制。 7.5.5集中搅拌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料应过筛,级配符合设计要求。 2混合料配合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含水量符合施工要求、搅拌均匀。 3搅拌厂应向现场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水泥用量、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强度标准值。 4水泥稳定土类材料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 7.5.6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水泥土的压实系数宜为 1.53~1.58;水泥稳定砂砾的压实系数宜为1.30~1.35。 2宜采用专用摊铺机械摊铺。 3水泥稳定土类材料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得超过3h。应按当班施工长度计算用料量。 4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d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7.5.7碾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找平应符合本规范第7.2.8条的有关规定。 2宜用12~18t压路机作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大于18t的压路机碾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3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宜在水泥初凝时间到达前碾压成活。 4当使用振动压路机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构筑物的安全要求。 7.5.8接缝应符合本规范第7.2.9条的有关规定。 7.5.9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层宜采用洒水养护,保持湿润。采用乳化沥青养护,应在其上撒布适量石屑。 2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 3常温下成活后应经7d养护,方可在其上铺路面层。

水泥稳定土施工工艺79123

高速公路水泥稳定土基层(底基层)施工 1.施工方法 施工准备 1.1.1准备下承层 用12~15吨的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碾压机械进行碾压,一般压3~4遍。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则适当洒水;如土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则采取挖干晾晒、换土、掺石灰或粒料等经监理工程师同意的措施进行处理。对底基层还要进行弯沉测定,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补充碾压、换填好的材料、挖开晾晒等措施,使其达到标准,符合平整度要求和具有规定的路拱。在槽式断面的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一定距离交错开挖泄水沟(或做盲沟)。 1.1.2施工放样 在土基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米设一桩,平面曲线每10~15米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土层边缘的设计高程。 1.1.3备料 在所定料场中取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颗粒分析、液限及塑性指数、相对密度、重型击实等试验,必要时进行有机质含量、硫酸盐含量试验,土样经试验证明符合要求后才能采用。选用不同的水泥剂量制成混合料试件,养生7天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后选出合适的水泥剂量。 施工工艺及要求 1.2.1路拌法 1.2.1.1铺土:用平地机将土均匀地摊铺在预定宽度上,表面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摊料过程中,将土块、超尺寸颗粒及其它杂物拣除。 1.2.1.2洒水闷料:如土过干,则事先洒水闷料,使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 1.2.1.3整平和轻压:在人工摊铺的集料层上,整平后用6~8吨两轮压路机碾压1~2遍,使其表面平整,并有一定的密实度。 1.2.1.4摆放和摊铺水泥:按计算好的每袋水泥的纵横间距卸置水泥,打开水泥袋,将水泥倒在集料层上,并用刮将水泥均匀摊开。

水泥稳定性配合比设计

水泥稳定性配合比设计 摘要:水泥稳定混合料作为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在我国的高等级路面中被广泛的采用。作为基层材料——水泥稳定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将直 摘要:水泥稳定混合料作为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在我国的高等级路面中被广泛的采用。作为基层材料——水泥稳定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将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好坏。因而本文就它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以及注重的问题进行介绍。 关键词: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因素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急剧增加,这对公路路面的主要承重层——基 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行车舒适性,适合于各种车辆的通行,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滑、抗渗、耐疲惫的性能以及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因而受到广泛的应用。水泥稳定土是用水泥做结合料所得混合料的一个广义的名称,水泥稳定砂砾是水泥稳定土的一种。在经过粉碎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足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和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或称半刚性材料。基层作为沥青路面的主要承重层,其强弱和好坏对整个路面的强度、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基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有足够的水稳定性和冰冻稳定性,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收缩性小,有足够的平整度,与面层结合良好。水泥稳定混合料便成为经济实用的基层筑路材料。配合比的设计对混合料的品质和基层的性能影响甚大,是保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 1.水泥稳定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1.1原材料的选取 合格的原材料是确保混合料具有良好性能的前提,因此使用前必须对原材料的各项基 本性能指标进行测试。 非凡是集料颗粒的最大粒径必须加以限制,粒径愈大,拌和机,平地机和摊铺机等施 工机械愈轻易损坏混合料,甚至可能使粗细集料产生离析现象。同时平整度也难以达到要求。一般粒径为19-20mm。 粒料中含有塑性指数的土时,其收缩性大,反之则收缩性小。为了减少基层材料的收 缩性和减少基层裂缝,集料中不宜含有塑性指数小的土。

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工艺标准规范标准

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 一. 施工准备 (1). 技术准备 1. 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及其他设计文件已经会审。 2. 施工方案审核、批准已完成。 3. 施工技术书面交底已签认完成。 4. 基层用料检验试验合格。 5. 恢复中线,直线段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10~15 m测设一中桩,同时测放摊铺面宽度,并 在摊铺面每侧200~500mm处安放测墩同时测设高程。摊铺应采用双基准线控制,基准线可采用钢丝绳或铝合金导梁,高程控制桩间直线段宜为20m曲线段宜为1001当采用钢丝绳作为基准线时,应注意张紧 度,200m长钢丝绳张紧力不应小于1000N。 (2 ). 材料要求 1. 土:对土的一般要求是易于破碎,满足一定的级配,便于碾压成形。公路工程上用于水泥稳定层的土,通常按照土中组成颗粒(包括碎石、砾石和砂颗料,不包括土块或土团)的粒径大小和组成,将土分为下列三种: 细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9.5mm,且其中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90% (如塑性指数不同 的各种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砂和石屑等)。 中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26.5mm,且其中小于19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砂砾石、碎石土、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粗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37.5mm,且其中小于31.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90% (如砂砾石、碎石 土、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2. 对于公路,水泥稳定土所用的粗粒土和中粒土应满足如下要求: ①?水泥稳定土用作底基层时,组成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 土的均匀系数应大于5。细 粒土的液限不超过40%塑性指数不应超过17。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如土中小于0.6mm的颗粒含量在 3%以下,塑性指数可稍大。实际工作中,宜选用均匀系数大于10、塑性指教小于12的土。对于中粒土 和粗粒土,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和塑性指数可不受限制。 ②.水泥稳定土用作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 土的颗粒组成符合表1-8的规 ③. 水泥稳定土中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泥稳定土类基层施工工艺标准(组长:张津)

路 面 施 工 技 术 组员:张津、张兴利、柯双阁曹镤、朱景尧、郭子豪

2.4水泥稳定土类基层施工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镇道路水泥稳定土铺筑的基层和底基层施工。水泥稳定土包括:水泥土、水泥砂、水泥石屑、水泥碎石、水泥砂砾等。 2 基本规定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3 施工准备 3.1 技术准备及要求 3.1.1 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及其他设计文件已经会审。 3.1.2 施工方案审核、批准已完成。 3.1.3 施工技术书面交底已签认完成。 3.1.4 基层用料检验试验合格。 3.1.5 恢复中线,直线段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10~15m测设一中桩,同时测放摊铺面宽度,并在摊铺面每侧200~500mm处安放测墩同时测设高程。摊铺应采用双基准线控制,基准线可采用钢丝绳或铝合金导梁,高程控制桩间直线段宜为20m,曲线段宜为10m。当采用钢丝绳作为基准线时,应注意张紧度,200m长钢丝绳张紧力不应小于1000N。 4 施工工艺 4.1 工艺流程 图4-1水泥稳定土类基层施工工艺流程 4.2操作工艺 4.2.1 混合料配比设计 水泥稳定土的混合料组成设计的6d保湿养生及1d进水抗压强度应满足高速公路基层 3~5MPa;高速公路底基层1.5~2.5MPa,具体强度依设计要求,通过试验选取最适宜稳定的土、确定水泥剂量、最佳含水量和掺合料的比例。

4.2.2 原材料试验 4.2.2.l 土和集料:颗粒分析、液限和塑性指数、相对密度、重型击实试验、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试验、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硫酸盐含量(必要时做)。 4.2.2.2 改善级配的调整试验:对级配不良的碎石、碎石土、砂砾、砂砾土、砂等掺加某种土或集料改善其级配的调整试验。 4.2.2.3 水泥的强度等级、安定性、标准稠度用水量及初终凝时间试验结果应满足水泥稳定土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 4.2.3 室内混合料配合比试验 4.2.3.1 制备同一种土样、不同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土混合料,以水泥重量占全部集料 和土的干重的百分比表示。 (1)做基层用: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一般为3%、4%、5%、6%、7%;强度要求较高时为4%、5%、6%、7%、8%;稳定塑性指数小于12 的细粒土:5 %、7%、8%、9%、11%;稳定其他细粒土:8%、10%、12%、14%、16%。 (2)做底基层用:稳定中粒土和塑性土:3%、4%、5%、6%、7% ;稳定塑性指数小于12 的细粒土:4%、5%、6%、7%;稳定其他细粒土:6%、8%、10%、12%。 在能估计合适剂量的情况下,可以将五个不同剂量缩减到三或四个。 4.2.3.2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至少应做三个不同 水泥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其他两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可用内插法确定。 4.2.3.3 按工地预定达到的压实度,分别计算不同水泥剂里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有 的干密度,对于高速公路,现场要求压实度最低值分别是:稳定土基层为98%;稳定粗粒土和中粒土底基层为97%;稳定细粒土底基层为95%。 试件干密度=击实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现场要求压实度。 4.2.3.4 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所得的干密度制备强度试验的试件。试件的最少试验数量 应符合表3.2.3.4的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并找出原因,以解决。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验数量。 表4.2.3.4 最少的试件数量

水泥稳定土基层配合比设计

2009届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水泥稳定土基层配合比设计专业班级交通土建01班 学号0901110111 学生姓名吕栋 指导教师胡小弟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学院名称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完成日期:2013年5月30日

摘要 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及试验规程方法进行水泥稳定土配合比组成设计,最终得到符合规范、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同时,经试验验证,采用较少的水泥剂量可以较好地获得施工质量及节约成本。本试验基于大悟县某一级公路。水泥稳定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在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均对路面工程有较大影响。本文从原材料选取、制备试样、击实试验、制备试件、养生及强度等方面对水泥稳定土配合比设计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指出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配合比设计;水泥稳定土;强度

Abstract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ement stable macadam mixture ratio design method, finally get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ndard, and meet the design strength of the cement stable macadam mixtur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test, using less cement dosage can obtain better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ost savings. This test is based on DaWu county a level highway. Cement stabilized mixture proportion design both in economy and technology have great influence in pavement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from the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preparation of sample, compaction test, specimen preparation, keeping in good health and strength of cement stabilized mixture proportion design proces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points out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Keywords:Design of mix proportion; Cement stabilized soil; Strength

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工艺标准规范标准

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 一.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及其他设计文件已经会审。 2. 施工方案审核、批准已完成。 3.施工技术书面交底已签认完成。 4.基层用料检验试验合格。 5. 恢复中线,直线段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10~15m测设一中桩,同时测放摊铺面宽度,并在摊铺面每侧200~500mm处安放测墩同时测设高程。摊铺应采用双基准线控制,基准线可采用钢丝绳或铝合金导梁,高程控制桩间直线段宜为20m,曲线段宜为10m。当采用钢丝绳作为基准线时,应注意张紧度,200m长钢丝绳张紧力不应小于1000N。 (2).材料要求 1.土:对土的一般要求是易于破碎,满足一定的级配,便于碾压成形。公路工程上用于水泥稳定层的土,通常按照土中组成颗粒(包括碎石、砾石和砂颗料,不包括土块或土团)的粒径大小和组成,将土分为下列三种: 细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9.5mm,且其中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90%(如塑性指数不同的各种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砂和石屑等)。 中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26.5mm,且其中小于19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砂砾石、碎石土、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粗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37.5mm,且其中小于31.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90%(如砂砾石、碎石土、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2.对于公路,水泥稳定土所用的粗粒土和中粒土应满足如下要求: ①.水泥稳定土用作底基层时,组成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土的均匀系数应大于5。细粒土的液限不超过40%,塑性指数不应超过17。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如土中小于0.6mm的颗粒含量在3%以下,塑性指数可稍大。实际工作中,宜选用均匀系数大于10、塑性指教小于12的土。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和塑性指数可不受限制。 ②. 水泥稳定土用作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土的颗粒组成符合表1-8的规定。 ③.水泥稳定土中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泥稳定土层的施工方案

水泥稳定土层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及工艺措施 (1)施工方法 ①下承层准备 a.水泥稳定土基层的下承层表面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没有松散的材料和软弱地点。下承层的平整度和压实度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b.对于底基层进行压实度检查,对于柔性底基层还进行弯沉值测定。一般情况下,每50延米为一断面,每个断面至少测两个点(内外双轮间隙各一个点)。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补充碾压、换填好的材料,挖开晾晒等措施,使之达到有关规范的规定标准。 c.底基层或老路面上的低洼和坑洞,仔细填补及压实,搓板或辙槽,刮除;松散处,耙松洒水并重新碾压,达到平整密实。 d.新完成的底基层,按相关规范的规定进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采取措施使其达到标准后方可铺筑水泥稳定土基层。 e.在槽式断面的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一定距离(如5~10m)交错开挖泄水沟(或做盲沟)。 f.在集料摊铺前下承层表面洒水湿润。 ②施工放样 在底基层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设一桩,并在两侧

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然后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土层边缘的设计高。施工过程中,标桩如有丢失或移动,及时补桩抄平。 ③备料 a.料场选择 将沿线所有料场的土料,用肉眼鉴别,初步选定一些备用料场。从每个料场取有代表性的土料,送试验室进行原土料及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准备开采使用的料场(同时确定水泥剂量)。 b.料场采集 如料层上有覆盖土、树木、草皮等杂物,则首先使用推土机将其清除干净。在采集集料的过程中,在预定采料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不分层开采。避免不合格的土料推入选料堆中。采集如发现土料有明显变化,则及时将有代表性的样品送试验室进行规定的各项试验。 c.计算材料用量 根据各路段水泥稳定土底基层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干密度,计算各路段需要的干燥集料数量。 根据料场集料的含水量和所有运料车辆的吨位,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 根据水泥稳定土基层的厚度和预定的干密度及水泥剂量,计算每一平方米(m2)水泥稳定土需用的水泥用量,并并计算每袋(通常重50kg)水泥的摊铺面积。 d.集料的运输和堆放 集料用装载机或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装车时,注意每车的装载数量基本相等。根据各路段需要的集料数量按计算距离卸料。在料场供应的路段范围内,由远到近将集料堆放在路的一侧。严格掌握卸料的距离,避免集料不够或过多。同时避免集料长时间堆放,造成水分大量蒸发,或遭雨而使含水量过大,甚至造成弹簧现象。如选料中超尺寸的石料颗粒

底基层水泥稳定土设计说明

水泥稳定土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北京鑫旺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所承建的东明黄河大桥建设项目TJ-1标合同段,路面底基层施工桩号为:K42+680~K50+943.9段,施工全长为:8.264㎞。路面底基层设计变更为水泥稳定土,设计厚度为:20cm。项目部工地试验室通过对原材料(水泥、土)的各项指标以及标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其试验成果确定出最佳配合比,并作为今后施工的检测依据。 二、设计依据 1、施工图纸设计及变更文件;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E51-2009; 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6、《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三、设计要求 1、工程部位:水泥稳定土底基层 2、抗压强度:Rd≥0.6MPa 3、压实度:K≥96% 4、水泥:初凝≥4h,终凝≥6h<10h。实测水泥初凝时间为333min,

终凝时间为388min。 5、拌合方式:路拌 四、原材料检验及要求 1、土:东明县高村土场,该土为含砂低液限黏土、细粒土,液限 31%,塑限17%,塑性指数14,检验结果符合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2、水泥:东明山水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P.S.A32.5缓凝水泥,细 度1.4%,安定性合格,初凝时间333min,终凝时间388min,3d 抗压强度19.5Mpa,28 d抗压强度40.8Mpa,检验结果符合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要求。 3、水:洁净的饮用水。 4、原材料按照相关试验规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规范要求, 相关检验报告附后。 五、配合比设计 1、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及图纸设计要求,按6%、8 %、10%的水泥剂量外掺水泥,制备不同配合比的水泥稳定土如下:水泥:土=6%:100%;水泥:土=8%:100%;水泥:土=10%:100% 2、分别对不同配合比的水泥稳定土混合料做标准击实试验,确定其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试验结果如下:

水泥稳定土、稳定砂砾的区别

水泥稳定土、稳定砂砾、有什么区别? 水泥稳定土、稳定砂砾、稳定粒料有什么区别? 一、水泥稳定土作为道路路基的主基层,它的强度是比较稳定的,且受水分的影响不大,其强度越高,稳定 土经过水泥稳定后能获得重要的技术指标,如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和承载比等数值。它的强度来源既取决接的。从改变土的固有性质,使土具有新的,稳定的质量方面来讲,它只起着量变的作用。 二、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是在砂砾中掺加一定剂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养生后形成具有较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较低的优点。水泥剂量一般为水泥砂砾总质量的3%至5%左右,砂砾质量较差的可 三、水泥稳定碎石是以级配碎石作骨料,采用一定数量的胶凝材料和足够的灰浆体积填充骨料的空隙,按嵌的初期强度高,并且强度随龄期而增加很快结成板体,因而具有较高的强度,抗渗度和抗冻性较好。水稳水泥用面坚实,是高级路面的理想基层材料。 水稳混合料组成设计 采用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砂、石屑等筑路材料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首先,实验室通过经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试验,进行配合比设计、击实实验,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附: ”基层(底基层)施工技术 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前者又称为半刚性或整体性型,包括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类和综合稳半刚性基础材料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强、承载力高、刚度大、水稳性好,而且比较经济。在我国,半刚性材料”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形成原理及缩裂特性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强度形成原理 包括石灰土、石灰砂砾土、石灰碎石土。其强度形成主要指石灰于细粒土的相互作用。石灰加入土中,发生强烈变化主要表现在结晶结构的形成,从而提高土的强度与稳定性。

水泥稳定土最大干密度的合理确定

水泥稳定土最大干密度的合理确定 殷金侠吴军 (东盟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水泥稳定土(细粒土)的延迟时间对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明显的影响。 延迟时间愈长,混合料强度和干密度的损失愈大。所以工地控制压实度的最大干密度应该是试验室 选定延迟时间时的最大干密度,而不是无延迟时间的最大干密度;工地取样制作无侧限抗压强度试 件采用的干密度应是选定延迟时间后的最大干密度乘以规定的压实度后的密度。如此,才能真正控 制压实度,并能代表较为真实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关键词水泥稳定土延迟时间最大干密度合理确定 1 前言 靖边至王圈梁高速公路是青岛至银川国道主干线陕西境内的一段。位于陕西省西北部,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依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陕西省延安地区,为毛乌素沙漠与黄土梁峁斜坡的过渡部位,沿线粘土分布较为缺乏,且土质变化频繁。靖王路原设计路面底基层结构为水泥石灰稳定土后为加快进度变更为水泥稳定土。我部承建的LM-1标从K65+000开始到K80+000结束。因沿线土质复杂多变,我部经过详细的地质调查,认真的土质分析,最终选定了两个土场:K67+700土场和K72+572土场。土场确定后,我部进行了水泥稳定土配合比的设计工作。在配合比设计中最难确定和最为关键的指标是最大干密度。因为最大干密度直接影响着两个重要的质量技术指标: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现场压实度。 2 水泥稳定土最大干密度的初次确定 按照JTJ057-9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中T0804-94和T0805-94的试验方法,对两个土场的细粒土分别进行了击实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验规程操作,从加水泥拌和均匀到试验完毕,整个过程都在1h内完成,拌和后超过1h的试样,都予作废。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水泥与土的最佳比例及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根据规范做出的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水泥稳定土最佳配合比的试验结果 3 试验段检测结果的矛盾

水泥稳定土施工工艺

高速公路水泥稳定土基层(底基层)施工 1.施工方法 1.1施工准备 1.1.1准备下承层 用12~15吨的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碾压机械进行碾压,一般压3~4遍。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则适当洒水;如土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则采取挖干晾晒、换土、掺石灰或粒料等经监理工程师同意的措施进行处理。对底基层还要进行弯沉测定,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补充碾压、换填好的材料、挖开晾晒等措施,使其达到标准,符合平整度要求和具有规定的路拱。在槽式断面的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一定距离交错开挖泄水沟(或做盲沟)。 1.1.2施工放样 在土基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米设一桩,平面曲线每10~15米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土层边缘的设计高程。 1.1.3备料 在所定料场中取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颗粒分析、液限及塑性指数、相对密度、重型击实等试验,必要时进行有机质含量、硫酸盐含量试验,土样经试验证明符合要求后才能采用。选用不同的水泥剂量制成混合料试件,养生7天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后选出合适的水泥剂量。 1.2施工工艺及要求 1.2.1路拌法 1.2.1.1铺土:用平地机将土均匀地摊铺在预定宽度上,表面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摊料过程中,将土块、超尺寸颗粒及其它杂物拣除。 1.2.1.2洒水闷料:如土过干,则事先洒水闷料,使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1.2.1.3整平和轻压:在人工摊铺的集料层上,整平后用6~8吨两轮压路机碾压1~2遍,使其表面平整,并有一定的密实度。 1.2.1.4摆放和摊铺水泥:按计算好的每袋水泥的纵横间距卸置水泥,打开水泥袋,将水泥倒在集料层上,并用刮将水泥均匀摊开。. 1.2.1.5拌合:用稳定土拌合机进行拌合,拌合深度达到稳定层底部。拌合过程中有专人跟随拌合机检查拌合深度。 1.2.1.6补充洒水和拌合:用喷管式撒水车洒水后,再次进行拌合,混合料拌合均匀后色泽一致,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没有粗细颗粒“窝”,且水分合适和均匀。 1.2.1.7整型:混合料拌合均匀后,用平地机进行初步整平和整型。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对于局部低洼处,人工用齿耙将其表面5厘米以上耙松,用新拌的混合料进行找补平整。 1.2.1.8碾压:用振动压路机在路基全宽内进行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1.7km/h,以后用2.0~2.5km/h。 1.2.1.9接缝和“调头”的处理:两工作段的搭接部分,采用对接形式。前一段

水泥碎石稳定土实验总结

G107郑州境改线项目孟庄至龙湖 连接线第一标段 水泥碎石稳定土底基层 试验段总结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月

水泥碎石稳定土底基层 试验段总结报告 G107郑州境改线项目孟庄至龙湖连接线一标段项目经理部的水泥碎石稳定土试验段施工技术方案于2012年06月14日报批,在接到试验段施工技术方案的批复后,我合同段施工队及相关管理人员立即投入到试验段的准备工作中,并于06月16日在K19+000~K19+200段成功进行了试验段的铺筑。根据全过程的施工记录,我们总结出了本标段水泥碎石稳定土的施工方法,取得了真实的试验数据,获得了水泥碎石稳定土大面积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这些参数我们将用于指导我合同段K0+000~K7+000段的水泥土施工。 一、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配备 另外,保通人员4名负责试验段施工期间的安全保通工作配有施工作业人员23名及各种机械操作人员。 二、投入的施工机械

三、组织及准备工作 1、试验准备 本次水泥碎石稳定土的相关技术参数如下: 最大干密度cm3 最佳含水量为%; 2、检测点布设 06月16日上午我标段技术人员参照已批复试验段技术方案中的检测点布置方案对试验段检测点进行了现场放样,并对高程进行了测量,具体测量成果经整理汇总如下:

四、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框图

五、施工顺序 1、下承层处理 1)按相关规范的规定对路基顶面进行压实度、平整度、横坡、高 程等项目的检查。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2)清除表面杂物,并在素土摊铺前对路基表面洒水湿润,但不得过分潮湿而造成泥泞。 2、施工放样 下承层验收合格后,准确放出路基中心线及边线位置,标好铺筑范 围。 3、运土 土方由自卸车运往工地,如运距较远,须覆盖蓬布,以防污染沿线 环境及水分过度流失。土方运至现场后,立即检测含水量,如偏低则洒 水闷料,如偏大,则进行适当晾晒。 在填筑范围内布设网格,用白灰洒方格网,作为上土控制的依据。

水泥稳定土配合比比

一、设计说明 本配合比为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试验室配合比设计,根据图纸的设计要求,试验室确定了各种材料用量比例。用于237省道江都段SXDS标水稳基层施工。 二、设计依据 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3、《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实验规程》(JTG E51—2009) 三、设计论证过程 1、原材料试验 (1)水泥: 采用高邮市八桥产关河牌水泥,P.O42.5缓凝水泥初凝时间310分钟,终凝时间395分钟,3天抗折强度5.1Mpa,抗压强度26.3Mpa,能够满足GB175-2007的标准。 (2)集料试验: 生产用集料1 、2、3、4#料来源于安徽巢湖, 1#料压碎值为19.1%,针片状颗粒含量6.4%, 2#料针片状颗粒含量8.5%, 以上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集料分按粒径9.5 mm~31.5mm、4.75 mm ~9.5mm、2.36~ 4.75mm、0~2.36mm四种规格。筛分结果见下表:

2、集料合成级配计算 根据筛分结果,采用计算法计算出各种集料的用量,见表,并绘制成级配曲线图,见附表,合成级配符合图纸设计规定的级配要求。 3、生产配合比论证 (1)根据目标配合比所确定的比例(水泥:集料=3.5:100~5.5:100)和合成集料用量,配置五种不同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进行重型击实试验,确定其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结果如下: (2)根据上述混合料比例和确定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制备压实度为约98%,规格为?150mm*150mm的标准试件,试验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进行,并按标准条件养生,强度按下式计算: R=P/A=0.000057p(Mp a)

水泥稳定土击实实验

水泥稳定土击实实验,水泥用量与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关系 水泥稳定土配合比,集料级配配好后.要做3个水泥用量配合比击实,如4%、5%、6%,这3个配合比击实,好象水泥越少,最大干密度越小,最佳含水率越小,这是为什么?? 最佳答案 无论配合比如何变化,总是要保持水灰比一致,水灰一样的话水泥越少肯定含水率就越小,同样最大干密度就越小。

3.5MPA的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 要求水泥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不小于6小时,3d抗压强度不小于18Mpa。②碎石基层用级配碎石备料按粒径9.5~31.5mm、粒径4.75~9.5mm、粒径4.75~2.36mm,2.36 mm 以下的四种规格筛分加工出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碎石压碎值不大于28%,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集料中小于0.6 mm 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9。③水凡饮用水皆可使用(2)配合比组成设计①取工地实际使用的集料,分别进行筛分。按颗粒组成进行计算,确定各种集料的组成比例,同时要求4.75 mm、0.075 mm 的通过量接近级配范围的中值。水稳碎石混合料中集料的颗粒组成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级配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范围100 90-100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②取工地使用的水泥,按不同水泥剂量分组成试验。一般水泥剂量按4%、5%、6%、7%、四种比例进行试验(水泥:集料=4.0:100、5.0:100、6.0:100、7.0:100)。制备不同比例的混合料,用重型击实法确定各组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③为减少基层裂缝,做到三个限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在减少含泥量的同时,限制细集料、粉料用量;根据施工时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具体要求水泥剂量不大于5.5%、集料级配中0.075mm 以下颗粒含量不大于4%、含水量不超过最佳含水量的1%。④根据确定的最佳含水量,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按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制备混合料试件,在标准条件养护6 天,浸水一天后取出,做无侧限抗压强度。⑤水泥稳定碎石7 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满足R≥3.5MPa。⑥取符合强度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作为水泥稳定碎石的生产配合比;2、基层的准备(1)路面现场准备①外形检查,检查底基层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度和平整度。②底基层应进行压实度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路段,应分别采用碾压、填换好的材料等方法处理,达到规定要求。③清除底基层表面的浮土、杂物等,并将底基层表面洒水湿润。(2)测量准备提前做好路面中桩、原地面测量,宽度放样,宽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为确保边缘部分压实度,两边支立枕木,确保支撑牢固。按松铺系数架设好钢丝绳(一般可采用1.29),松铺系数测定时采用相对坐标测量的方法,即仪器架立不动,分别测量原地面、碾压前、碾压后的相对标高,松铺系数=(碾压前的相对标高-原地面的相对标高)÷(碾压后的相对标高-原地面的相对标高),取有效碾压厚度值的松铺系数平均值作为松铺系数,大面积摊铺时再进一步测量。钢丝绳架设原则为确保厚度的前提下兼顾纵断高程。开始摊铺前的前一天进行测量放样,摊铺机宽度与传感器间距,间距为10 米,做好标记,并打好导向控制线的钢丝拉力应不小于800N。(二)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工艺1、水稳碎石拌制1)水稳碎石拌和机我部采用一台WDB500 拌和机,每小时产量500T,实际出料在350T~400T

水泥稳定土

2. 路面工程 2.1 水泥稳定土 A . 路拌法:(仅适用于底基层的第一层) a. 检查验收清理下承层检查下承台的压实度,平整度,高程,横坡度,平面尺寸等, 对土基必须用12—15T 压路机或等效的压路机进行碾压检查(3—4遍)如有表面松散、弹簧等现象必须进行处理。 b. 施工放样:恢复路中线,放出边线桩,进行抄平,在边桩上准确标出实施层顶标高。 c. 培路肩并压实。 d. 按施工配合比备足质量合格的原材料。 e. 做好试验段,以确定施工工艺,施工段长度,松铺系数,人员,机械配备数量,压 实遍数,以指导正常施工。 f. 计算材料数量,根据路拌层厚度、宽度、稳定土密度、土的湿容量和所用运料车的 吨位,计算每车料的距离。应采用梅花形布料。 g. 用推土机、平地机摊开整平,依据松铺系数,路拱横坡度,可拉线控制摊铺高程, 并进行找补和稳压。与此同时应量测混合料含水量,使路拌后的混合料含水量略高于最佳含水量的1—2%,否则采取洒水闷料。 h. 根据配合比计算每包水泥的摊铺面积,画出放格人工布灰,或用机械(布灰机)按 设计用量将水泥均匀洒布在处治面上。 i. 用稳定土路拌机配合机动耙多铧犁等机械将混合料充合拌合并挖坑检查,使混合料 成为色泽一致,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均质混合料。在拌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含水量,如含水量不足应补充洒水湿润。 j. 混合料拌和均匀后,立即用平地机初平整型,用拖拉机、平地机或轮胎压路机立即 快速碾压1-2遍以暴露潜在不平整,然后拉线做每10m 一个断面三个标高并用木桩、砖头、白灰做出明显标记,平地机配合人工依次进行精平并随时检查标高。 k. 精平后应立即进行碾压,先胶轮后光轮,先轻后重型再轻型。如为粗颗土可采用先 轻型后震动再胶轮光面的方法。 l. 工作段未端要留出2-3m 左右松散料在下段施工时重新布灰拌和,整平,碾压成活 使之接缝平顺致密。路段成型后及时洒水养生料七天内保持其表面湿润,未做上承台并不宜开放交通,施工车辆通行时车速成不得大于30km/小时。 m. 水泥稳定要严格控制其成活时间,除应选择初凝时间长的低标号水泥外同时在分段 长度上要适当,施工要紧凑,总之从拌和至碾压完不得超过3-4小时。 n. 对已成型的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应进行内部自检验收。 路拌法工艺流程: 主要机械设备: 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自卸汽车,水车,结合料洒布机,路拌稳定拌和机。 B . 厂拌法(适用于基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