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汉语语言学笔试试题

2012年2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汉语语言学笔试试题
2012年2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汉语语言学笔试试题

2011-12 CUHK Recruitment Test

MA in Linguistics

MA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Ph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Provi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Part One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in this section.

(1) General questions

Circle all the answers which you consider to be corr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do you think is accurate about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a. Linguistics studies the nature of language.

b. Linguistics is the learning of languages.

c. Linguistics studies how different languages relate to and inform each other and

why.

d. Linguistics studies how language changes over time, how its speakers come to

learn it, and how speakers affect its development.

e.Linguistics studies humans’ cognitive abilities, perception, and o rgans of

speech production.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language do you consider will be in

accord with linguistic theory?

a. Only highly advanced and sophisticated cultures have complex language.

b. Children come to speak a language by imitation and memorization.

c. Languages don’t change as long as they are taught properly.

d. The sound structure of words follows rules; it is not based on their meaning.

e. Language is human instinct; it is a human cognitive ability.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Chinese is accurate?

a.Chinese is a member of the Sino-Tibetan family.

b.Chinese is largely an analytic language.

c.Chinese makes use of inflections.

d.Chinese has many regional varieties knows as dialects.

e.Chinese is a tonal language.

(2) Phonology (Turkish)

1. Are [n] and [m] contrastive in Turkish? Please explain your answer with examples.

2. In which environment does [?] occur? Does [?] contrast with [n] or [m]? Explain

your answer with examples.

3. What phonological process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

(3) Morphology (Tagalog)

hanap look for sulat write

hinanap was looked for sinulat was written

humahanap is looking for sumusulat is writing

hinahanap is being looked for sinusulat is being written

basag break tawag call

binasag was broken tinawag was called

bumabasag is breaking tumatawag is calling

binabasag is being broken tinatawag is being called

1.Identify all the morphemes;

https://www.360docs.net/doc/4b2877429.html, and exemplify all the morphological processes.

(4) Syntax (English)

Use a constituency test to demonstrate whether or not the underlined element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constituents.

a.There is a rumor that he saw it circulating.

b.The rumor that he saw it is circulating.

c.That he saw it is just a rumor.

d.It is a rumor that he saw it circulating.

Part 2 Answer one of the questions below in 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Question 1:

It is often claimed that language i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make humans different from animals.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human language? In what ways is it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animals? Support your answers with concrete examples.

Question 2:

分析下列句子,指出這類句子的語法特點,以及這四句之間的語法異同:

1.不站住就開槍了。

2.看得清楚才對得准。

3.我們的人越多越好。

4.你來熱烈歡迎,別人來概不接待。

Part Three

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write a one-page essay 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s. Please use English to answer the question. Please quote the name of the author(s) whose work(s) you refer to in your answer to observe academic honesty.

1. Discuss 3 examples of special pronunciations or other linguistic usage which seem

to be ‘creeping into’ Standard Chinese or your local dialect.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such changes—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a foreign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dialects, special innovations from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or something else? How are these changes different from their more established counterparts? Do you approve of such changes? Why?

2. Use your own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de-switching and

language borrowing.

3. Describe how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 Do you think your experience is an

exampl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Why?

香港中文大学2012-2013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专业ma笔试题

2012-13 CUHK Recruitment Test MA in Linguistics MA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ovi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tion One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in this section. Question 1 Analyze the following data and decide if [s] and [z] are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or belong to different phonemes.

Look at the following data involving allomorphic variation: i.lokanta ‘a restaurant’lokantada ‘in/at a restaurant’ ii.kap?‘a door’kap?da ‘in/at a door’ iii.randevu ‘an appointment’randevuda ‘in/at an appointment’iv.ba?‘a head’ba?ta ‘in/at a head’ v.kitap ‘a book’kitapta ‘in/at a book’ vi.koltuk ‘an armchair’koltukta ‘in/at an armchair’ vii.taraf ‘a side’tarafta ‘in/at a side’ (note: ? is a high back unrounded vowel) (a) What kind of morphological means does this language employ to express the meaning ‘in/at’? (b) What are the allomorphs of this morpheme? (c) Describe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data. (d) What phonological process is involved in such distribution? Question 3 What are the possible meanings of ‘unlearnable’ and ‘undoable’? Draw tree diagrams to explain their possible meanings.

试论交际语言中的三个维度

123 试论交际语言中的三个维度 李美婧 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 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如何在语言学习中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言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关键词】交际语言;语法;语义;语用 一、引言 尽管对于语言的产生有过很多假设和推测,但语言的确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主要条件。人类需要语言这个工具表达内心思想,抒发情感;用来进行日常交际;组织社会生活和各项生产劳动;语言也是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最典型地体现人类行为的选择。语言是交际工具,学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同的语言群体之间的人们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学外语应把交际放在首位。语法是人们在语言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该种语言的语句构成形式及方式,即使用某种语言的人在说话造句的时候都要遵守的句法规则。在语言与语法的关系上应是先有语言,后有该种语言的语法,语法来源于语言实践,所以应指导语言学习的实践。在外语学习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语言与语法的关系。学语法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学习语言,为了把意思表达的更清楚,它应该是为语言服务的。在教授和学习语法时,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学生能否产生正确的语法形式的问题。因为形式只是语言三要素(形式、意义和用法)的一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会影响语法技能。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法的复杂性。 二、语言的形式——语法 语言形式包括各种看得见或听得见的语言单位:语音(或手势语中的手势)、书写符号、屈折词素、虚词(如of)及句法结构。音位学(phonology)研究的是语音或音位;字系学(graphology)研究的是字位(grapheme),即语言书写体系中最小的区别性单位;符号学(semiology)研究的是符号或手势语;形态学(morphology)研究的是词素,即最小的、有意义的语法单位。不过,在语言形式范畴里,形态学仅限于研究屈折词素(如现在分词-ing)和虚词(如the);句法学(syntax)研究的是单词和词素的组合规则,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稳固性,一条规则往往涉及一整类词、词组或句子结构。语法是许多时代的产物,它同基本词汇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有很大的稳固性,变化极其缓慢。整个语法的建构也极其缓慢,是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语言 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是由语法来保证。语法是保证表意的必需手段之一, 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速的互动语言学也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了语法的重要作用,认为语法是社会生活组织的一个系统,它的完整性与其在人类行为组织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强调语法对于日常互动与认知中语言运用的重要作用。语法现象反映了情景运用中的重复模式,语言的语法结构与人类情景化行为结构是互相影响的,语法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语言的意义——语义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Semantical)。人们分析一个句子,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找出句子中词语在句法结构中分别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可以了解句子的层次构造,也可以得出句子的句型等等。但析句并不到此为止。如果不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句子中的语义关系,即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那末,还不能算完成了析句的任务。意义是语言的第二个方面。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的是语言编码的意义。这里考虑的是脱离了语境的基本的指示意义,是在词典里可以查到的意义。例如,当一个学生问你cousin的含义时,你可能会回答:“Your cousin is the son or daughter of your aunt and uncle.”虽然意义的表达贯穿语言的所有三个方面,但它的基本单位是单词(词项)、派生词素(如non-)及由多个词组成的词汇语法单位——即语义上是一个整体但还未融合成单一形式的字符串,例如and so forth。有些语言教学大纲的编写者把意念(notion)这个更笼统的范畴也包括在意义当中,它表达的是空间(方位、距离、运动、大小)和时间(时间、持久度、顺序)等概念。 把语义学当作是对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研究可能更为恰当,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单词或一个词汇语法的字符串在交际中的意义可能和它在词典里的不一样。例如,当你早晨遇到亲友时,“Good morning”是一个友好而得体的问候语。但如果在某个特定的环境 下,比如下午也用这句话来表达问候,便犯了一个不经意的语义错误,因为本来应该说“Good afternoon”的。但是,一个单词或一个词汇语法的字符串的含义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尽管已经意识到了是下午,一个人仍可以用相同的问候语“Good morning”来嘲讽一个刚起床的孩子。这种略带嘲讽的问候体现了语言的第三个方面——语用学(pragmatics)。 四、语言的运用——语用 在一个语言环境中,与之最适应、最协调的语言就是得体的语言,它可以在这个语境中最有效地体现出交际功能。所以,如果学生对语用学的基础知识不了解,那么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就不可避免了。语用学研究的不是语言编码的意义,而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意图。它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功能(如许诺、邀请、同意、反对及致歉)和话语模式(如那些促进语篇衔接的模式)。相同的语法结构在不同语境中会完成不同的功能,例如,“I am cold”可以是陈述、抱怨、请求到温暖的环境中去、建议关上门等。而不同的语法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完成相同的功能,例如,向别人询问时间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这些表达形式完全合乎语法,只是如何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得体使用。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切忌讲单个的或孤立的词,一个词的词义是通过与其他词的连用来确定的,绝不能按字面推测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必须认识到学好英语不仅仅要学会正确地使用英语的词汇和句子,而且还要学会得体地使用它们,通过对语用学和语义的研究,讲出符合交际情景要求的英语。 参考文献: [1]彭建武.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4). [2]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Svorou,S.The Grammar of Spa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4. 作者简介:李美婧(1982—),吉林双辽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香港中文大学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中文大学 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中文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香港中文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学校位置中国 | 香港 | 新界 2020 QS 世界排名46 香港中文大学概述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是一所亚洲顶尖、享誉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也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及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该校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书院制和中英双语并重为特色,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只允许有一所大学存在的铁律,同时掀起了香港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时代意义。 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专业简介 为了促进中国语言学及其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以及为响应全球对中国作为第二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院提供中文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硕士课程。该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中文结构和中文学习培训,帮助他们牢牢掌握语言的复杂性,并且了解中国人在单语和多语言社区的教学和学习情况。 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名称汉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硕士

什么是语言学

1、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它的性质、起源和结构原理的称为普通语言学,以某一具体语言(例如汉语、英语等)为研究对象的称为××语语言学,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等等。具体语言的研究是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因为语言的共性结构原理都是从具体语言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 2、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两种:心理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心理学功能可被描述为人与现实世界沟通的途径,而社会学功能则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心理学功能的本质可被视为内向和主观的,社会学功能则是外向和人际的。 3、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 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 约定俗成说明了语言的本质:第一,意义任意性,没有本质联系;第二,音义结合关系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说明它反映了音义联系的实质。 2.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3.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其中重点理解任意性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第三、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语言学文学综述

语言学文献综述 以1964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9 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为标志,社会语言学从诞生至今已近五十余年。为研究语言学的总体发展及其流派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阅读了赵蓉晖的《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白鸽杜敏《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流变》。武建国庞人骐《社会语言学及其诸邻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徐大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社会语言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 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广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从确立至今只有不到40 年的历史, 但却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极强的发展能力而备受关注。目前, 社会语言学已经和句法学、音系学、语义学等一起, 成为许多大学语言学系的核心课程。”在《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中作者认为“社会语言学的诞生是由3 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 是社会历史的需要激发了语言与社会问题的研究, 为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其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语言研究的物质条件大大改观, 社会科学普遍采用的调查法和统计法使人们更易于通过事物总体的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 语言学自身的发展也呼唤着变革的出现, 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社会语言学打破了。”社会语言学的主要流派:1.“以拉波夫、特鲁吉尔为代表的社会方言学(或称语言学派、变异学派)”;2.“语言社会学,主要研究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社会语言学问题, 其出发点在于把语言问题看作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具体课题包括双语或多语现象、双言现象、语库、语码转换、语言忠诚、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等, 主要属于宏观社会语言学领域。语言社会学派又称社会学派或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 , 是由美国学者费什曼开创的。”3.“交际民族志学,交际民族志学又被译成交际人种志学”4.语言社会心理学5.互动社会语言学。在《社会语言学及其诸邻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提到“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广, 而且与其诸邻近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常常相互交叉, 互为补充借鉴, 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无疑会使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社会语言学”。 白鸽杜敏《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流变》中提出在中国,中国古代对语言与社会生活的思考主要以荀子为代表,“作为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先驱之一,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名实观’, 主要体现在他的《正名篇》。”“中国近现代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就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运动而言, 20 世纪曾经掀起过三大语文运动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这三大语文运动以及1934 年在上海掀起的大众语运动在当时社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 具有社会语言学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属于开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热潮,进人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进人2 1 世纪以来的研究,到这一时期,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已经历20 多年的发展, 本学科研究日趋成熟,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即学科定位更加精确, 研究方法更加科学, 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更加深人细致, 学科发展平台更加完备这一切都说明, 中国社会语言学已经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进人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虽然在研究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整体发展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理论的薄弱、方法的简单、内容的偏颇等方面的问题;除了学科定位的问题”“在这20 多年,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薄弱环节主要是与国际社会语言学界的交流不够, 对于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了解不够, 消化不够, 创新的起点没有建立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因此难以取得较大的进步。”2003 年是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 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在这一年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成立。“从此, 中国社会

香港教育大学学费详情

香港教育大学学费详情

目录 香港教育大学简介 (2) 香港教育大学学费详情 (3) 香港教育大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及申请条件 (3) 香港大学的面试技巧 (5) 香港各大学毕业生工资数据 (8) 香港教育大学就业率高教育学科位居亚洲第二 (9) 香港教育大学简介 香港教育大学(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为教大(EdUHK),是香港八所公立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香港唯一一所专注师资培训的高等院校, 提供多项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1992年6月,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书建议,把罗富国教育学院(1939)、葛量洪教育学院(1951)、柏立基教育学院(1960)、香港工商师范学院(1974)及语 文教育学院(1982)合併成为一所独立自主的大专院校,即香港教育学院(教院),致力提昇师资培训教育。1997年10月,迁入大埔校园。1998年9月学校开办首项学士及学位后课程:四年全日制小学教育荣誉学士课程和两年部分时间制 学位教师教育文凭(小学)课程。1999年9月,开办三年混合制幼儿教育荣誉学士课程。2000年9月,开办四年全日制中学教育荣誉学士课程;首次与其他院校合办学位课程: 与科大合办四年全日制荣誉理学士(数学及资讯科技教育) 学位课程。2000年10月,位于大角咀的市区分校正式啟用。2001年2月,位于白石角的运动中心正式啟用。2001年9月,开办四年全日制语文教育荣誉学士课程。2001年11月,教院首次颁授荣誉博士衔。2004年4月,香港教育学院十周年校庆。2005年9月,开办教育硕士课程。2007年9月,推出教育博士课程。

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文学硕士

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文学硕士 简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推广汉语语言学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应用,为了满足汉语教学和习得上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特开设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文学硕士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汉语语言结构和汉语获得的系统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语的复杂性,深入理解如何在单语及多语社会中教授和学习汉语。 课程目标 (i)与其它语言和其它汉语方言进行对比,对汉语标准语 进行理论阐释,从而丰富学生对这一语言体系的理解。 (ii)教授语言分析方法,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对学习汉语的人以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iii)介绍在多语及多方言社会中学习第二语言及第二方言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复杂性的理解。 学习成果 (i)深刻理解汉语的语言结构,熟悉汉语获得领域的主要 研究成果。 (ii)熟悉用于分析语言形式、语言获得和语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如计算机语料库、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条件下的语料收集和语料处理,以及语料分析的理论基础。 (iii)学会如何处理教授和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了解在多语或多方言环境下把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外国语或第二方言来学习所涉及的复 杂情况。 (iv)运用当代理论语言学、类型语言学和语言获得 领域的知识,学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语言研 究,或参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教学 实践,积累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实际经验。 课程结构 本专业有全日制及兼读制两种模式。在一般情况 下,全日制学生须于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兼读制 学生须于两年内完成全部课程。所有学生均须完成 27学分,包括修读15学分的必修课和12学分的选 修课。 科目概览 科目名称 授课语言 学分 必修科目(15学分)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 普通话/英语 3 汉语语言获得 普通话/英语 3 汉语句法学及语义学 普通话/英语 3 汉语语音学及音系学 普通话/英语 3 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普通话/英语 3 选修科目(12学分) 语言学基础 (I)英语 3 语言学基础 (II)英语 3 当代汉语语言学专题 普通话/英语 3 比较语言学专题 普通话/英语 3 语言获得专题 英语 3 手语研究专题 英语 3 社会语言学专题 英语 3 语言变化专题 英语 3 语用学专题 英语 3 语言学专题 英语 3 语言学研究方法专题讲座 英语 3 专题研究 普通话/英语 6 教学实习 普通话 3 中国文化及中文教学粤语 3 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粤语 3 课程结构 科目概览

互动视角下的汉语口语评价表达研究

互动视角下的汉语口语评价表达研究 本文基于互动语言学的理念和方法,对汉语口语中用于评价(assessment)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探讨。评价从本质上来说是互动性的,其形式的构建和意义的解读是交际双方合作协调的结果。 本文采用动态浮现的语法观和对话互动的实证观,结合会话推进形成的序列语境,探讨语言使用中的交际-社会因素对于评价表达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塑造。汉语口语中的评价表达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表达形式包含带有评价意义的词语,语义透明,属于组合性的评价表达,如形容词谓语句;第二类表达形式组成成分不具有评价意义,但整体上具有评价的解读,比如评注性副词、表达评价立场态度的构式等;而第三类则处于前两者之间,包含评价义词语,兼有语义透明和不透明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形式凝固性和意义整体性,比如“A了一点”等包含形容词的语法构式。之前语法研究更加关注以虚词、构式为代表的第二类表达。 而本文从“规约化”这一视角出发,将上述三类评价表达都囊括进来。所谓规约化,是指特定的语言形式在使用中逐步获得特定意义或功能的过程。 据此,上述三类评价表达可分别归为非规约化评价表达、规约化表达,和半规约化表达。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会话语境中评价表达的形式选择和意义解读问题。 第一章对评价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互动语言学背景下对评价的研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对汉语中的评价表达进行概述,在综述前人不同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从规约化的角度构建了汉语口语中评价表达的体系。

第三章探讨自然交谈中的非规约化(组合性)评价表达。我们考察了只包含谓语的“零句型评价”和主谓齐全的“整句型评价”,在两种序列环境——高交互性谈话和扩展性讲述中,分别用于发起和回应的情况。 指出说话人的形式选择受到会话序列局部环境的影响,零句型评价和整句型评价分别反映了评价行为中说话人对于会话规程(agenda)的遵从或抵抗。在扩展性讲述中则具体表现为,整句型评价反映对讲述过程的脱离、终结或调整(指示代词“这”做主语的情况除外);而零句型评价反映对讲述过程的参与。 第四章到第六章是对各层面带有规约化特征的评价表达的个案分析。第四章以语气助词“着呢”为例,讨论语气词参与构成的半规约化评价表达“A着呢”。 通过对不同语体及话语环境的分析,我们提出“着呢”属于互动性语气词,其功能在于提醒对方更新认识,注意形容词代表的性状。在会话回应位置表现元语性的纠偏评价,体现对对方认识的负面态度。 而在其他语境中浮现出夸张、对比强调等语用意义。“着呢”的形成与三方面因素有关:1)临界语境中形容词的双重识解方式;2)“着”与形容词的分离及其主观化;3)“呢”的提醒功能与“着呢”的叠加强化。 第五章以评注性副词“合着”为例,讨论了副词层面的规约化评价表达。通过对不同语境中“合着”的用法进行描述,我们归纳出副词“合着”从表达折合、合计到表达评断,再到成为负面态度标记的发展过程。 其负面态度标记的功能是在其表达向信评断的用法下浮现出来的,浮现过程涉及三方面因素:1)“合着”自身的评断义;2)乐观主义原则;3)语境意义的吸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合着”与近义副词“敢情”和“横是”进行了比较,得出它们在规约化程度上的差异。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申请2013-2014入学笔试题目

香港中文大学2013-2014语言学专业博士入学笔试 此次笔试共有有五道题目,其中第一道必做,后四道中选做两道。 1.给了乔姆斯基(2001)的一段话,大意是语言虽然会受到环 境的影响,但是却是由基因决定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大脑认知体系的一个子系统(subsystem)。然后是O’Grady(2010)的一段话,关于浮现主义(emergenism),大意是语言的习得由“非语言因素”决定,如认知,记忆,输入,交际等等、要求:概况上述两种语言观,说明你的理解,然后对其进行评价(critically) 2.语音题:sectionA---对“juncture”下了个定义,指的是语音 的分界点(?),如great eyes,听起来也可以理解为grey ties。 有人做了一个研究,研究的是英式英语(BE)、新加坡英语(SE)和港式英语(HKE)中的语音分界点,被试分别是上述三种英语的speaker,让他们听辨BE、SE和HKE,记录了正确率和反应时,有三个图表。 要求:观察总结“patterns”,并分析原因。 ----这个没看明白,语音学学得不好 还有一个sectionB,忘记了,也是跟语音有关的 3.Section A--四组句子,一正一误 (1)He asked Mary to leave on her own. *He asked Mary to leave on his own.

(2)Peter ordered Mary to leave on her own. *Peter ordered Mary to leave on one’s own. (3)Peter cancelled the trip to save money for himself. *Peter cancelled the trip to save money for oneself. (4) To behave oneself is very important. *To behave himself is very important. 要求: 1)为每组的正确句子画出树形图 2)运用Case theory 和Binding Theory 解释错句 3)上述理论多大程度上是Universal的?用你自己的语言的例子进行说明。 Section B---(1)上来就是一个什么“deictic theory”(indexism),让给几个代表的表达,这个根本没听说过 (2)有人认为tense时态属于deictic,是否属实? 4.SectionA---选3个进行注解 1)UG 2) Motherese 3)boottrapping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4) overgeneralliztion 5) Complementary Exclusivity Theory ?第六个忘了

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本篇文章整理了300个优秀的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希望给正在写论文过程中遇到题目选题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1、中文句法建构中的声象与意象--四字格功能研究 2、复句类型的当代流行构式研究--以“X虽易,Y不易,且A且B”的功能及其演化为例 3、“于/於”字介宾补语历时比较及其认知分析--以《左传》与《搜神记》为例 4、殷商介词的甄辨及确认 5、试论《马氏文通》“统之”“总之”等连字的归属 6、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 7、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8、试论农村宣讲语言的乡土性 9、明清时期“V为”结构中的动词“V” 10、巢湖方言词汇特点初探 11、英汉重叠词的构词、语义及语用对比研究 12、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 13、汉藏语码混用现象分析--以拉萨社区调查为例 14、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体育文化融合的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体育元素呈现方式的探析 1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考辨

16、汉语名词短语左递归现象的“Ground-to-Figure”假说 17、从现代汉字的构形理论看字谜的设置方式 18、汉文佛典异文字际关系考 19、关于网络暴力语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 20、《说文解字》引《论语》考释 21、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 22、认知隐喻在小品中的幽默功能--以《情感快递》为例 23、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4、课堂讨论模式中教师提出并群集问题的策略研究 25、粤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 26、英汉语篇关联词对比研究 27、中日同形语的误用 28、英汉层级形容标记性成因探究 29、浅析汉语中的惯性压制现象 30、“难道”的词汇化研究 3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32、量词“台”的发展演变 33、社会语言学下的电商广告语分析 34、汉日敬语表达异同的探究与分析 35、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网络暴力语言模因探析 36、汉语口语课堂活动参与度问卷调查报告--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360docs.net/doc/4b2877429.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360docs.net/doc/4b2877429.html,。 订购方式

语言学核心期刊

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 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 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语文 YWZG 1/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当代语言学 DDYX 2/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翻译 ZGFY 3/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世界汉语教学 SJHY 4/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教学与研究 YYJX 5/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方言 FYZA 6/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科学 YYKE 7/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汉语学习 HYXX 8/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应用 YYYY 9/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研究 YYYJ 10/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语文 MZYW 11/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文研究 YWYJ 12/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汉语学报 13/18 古汉语研究 GHYY 14/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上海翻译 SHKF 15/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修辞学习 XCXX 16/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改名为当代修辞学) 民族语文 MZYW 12/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科技翻译 KJFY 17/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辞书研究 CSYA 16/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Alexandra Jaffe (ed.),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vii+261. 21世纪初期,语言学及相关学科领域里的研究者对“立场”(stance)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体上看,以往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立场,着眼于识别立场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及按语义对其进行归纳描述。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立场与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Alexandra Jaffe的新作《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体现了这一新趋势,是其中的代表作。 1.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概论,作者首先指出立场表达的普遍性,介绍了立场表达的研究背景及本书的研究目标,作者回顾立场表达研究的相关文献,着重介绍立场表达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第二章的作者从语篇分析法和修辞角度分析了一美籍非裔政治家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多种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指出说话者持续连贯的立场植根于其身份,角色及特定的意识形态。 在第三章,作者以尼日利亚传教士和伦敦教会之间的通信为语料,集中考察对传教士泰勒先生的过失双方采取的立场。文章标题直指分析的核心—个体能动性的局限。作者对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场可以是被赋予的,而非说话者主动采取的”(70)。作者因此指出,过分强调立场表达中的说话者意向性和能动性会隐藏说话者将立场强加于他人的方式,即立场并非由说话者主观选择,而由说话者所处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构决定。 第四章,作者Janet McIntosh探究了白肯尼亚人访谈中第一人称索引性的多样性。作者采用戈夫曼提出的“立足点”和“参与者角色”两个概念展示了受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倾向于选择理性价值观和独立身份,而另一方面,其本体论立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说话者立场的矛盾性反映出剧变下社会混乱的深层状态。 第五章,作者对玛雅方言的使用者作了民族志研究。研究强调戈夫曼提出的―当事人‖这一概念在考察―道德反讽‖这类话语中的重要性。Shoaps对反讽细致入微的讨论对在英美语境下研究反讽具有重要启示,―不仅在方言中,即便从总体而言,对反讽的解释也不应从意图,而应该从索引性出发‖(113)。 第六章,作者探讨了双语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表达如何根据权力和合法性定位教学中所使用的两种语言,并将教师自己对权威和语言水平的立场赋予学生。作者证明,在存在配对或分级角色的制度化语境下,个体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将立场赋予了他人。 第七章,作者考探讨立场、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墨西哥青少年侨民及当代媒体广告内的自然对话,作者展示了俚语的多重立场索引性是如何在互动中被说话者用以联合听话者,并建立个体性别风格的。她强调,正是立场建立了特定语言形式和社会身份之间的索引关系,由于风格是社会身份的重要部分,所以立场是建立风格,进而建构社会身份的主要话语机制。 第八章,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立场和风格的联系,并尝试用立场来解释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的模式。通过对维吉尼亚、匹兹堡及悉尼三地特定群体所产出的语言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论证了立场能催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变体模式。作者指出,任何针对语言变体的解释应该“超越对相关模式的简单复述”(190)。此研究可以说体现了在语言变体分析中,风格和身

香港中文大学MA语言学笔试Jan

2015-16 CUHK Recruitment Test MA in Linguistics MA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ovi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tion One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in this section. Question 1 Aguacatec The following data are from Aguacatec, an indigenous language of Guatemala.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oiced and voiceless liquids ([l], [r], [l] and [r]). Determine if they are allophones of separate phonemes or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What is your evidence? a.[l mun?] ‘lemon’j. [?erk?] ‘scissors’ b.[te?l] ‘sign’k. [ploh] ‘useless’ c.[r meril] ‘hope’l. [selu?] ‘your substitute’ d.[wempl] ‘my ribs’m. [hobil] ‘knife’ e.[bnol] ‘maker’n. [lab] ‘ghost’ f.[jol] ‘word’o. [teru?] ‘now’ g.[tsontr] ‘against’p. [balk] ‘brother-in-law’ h.[?u?pl] ‘firecrackers’q. [qlo?] ‘perhaps’ i.[bibl] ‘Bible’r. [l benu?] ‘you go’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指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 ②语言符号的稳固性和渐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人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呈现为一种线性序列;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序列的表面形式,语言符号序列的内部结构是有层次的。 4、征兆: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甲事物就不是乙事物的符号,而是征兆。 5、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6、言语: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 7、副语言: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例如体态、美术、音乐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被称为“语言“,为了与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副语言或准语言。副语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依附性副语言,另一类是独立性副语言。依附性副语言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依附于语言,是语言的代码,一般可以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文字、电报代码、交通信号、旗语、灯语、商品包装和公共场所的一些示意符号、标志等;独立性副语言不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使用,一般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自然体态语(包括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不包括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 8、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逐渐自然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9、人工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来说是副语言),如电报代码、科学符号公式、计算机程序语言、交通信号、旗语、灯语、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盲人的手指语以及国际辅助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