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第二章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指标。性别比例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生活,合理的性别比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曾联合启动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分析评论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人口性别构成确实存在偏高的现象,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更为严重。对这一问题应该以历史的、现实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对待。

(一)内蒙人古人口性别构成现状

历次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总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时比较明显,性别比严重偏高,分别达到128.62和118.64。1982年下降到了109.02,这是因为解放后较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总人口性别结构的稀释作用,使总人口性别比直线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虽然内蒙古人口的性别比仍然高于全国,但差距比较小,而且接近正常值(见图2-1)。

图2-1内蒙古及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

单位:女=100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而内蒙为108.05,在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由高到低居第五位。排在前四位的是天津市、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性别比分别为114.52、110.90、109.00和108.26。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内蒙古总人口的性别比还是偏高的。

总人口性别构成是以往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死亡人口性别构成长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较大,近期的或个别年份出生、死亡人口的性别构成影响较小。如果是开放型的人口,即人口流入、流出比较频繁的地区,其性别构成还受到流动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对于整个内蒙古地区来看,最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构成。早期总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历史原因,近期总人口性别比升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的结果。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2010年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09,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也就是说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远远超过合理范围警戒线。

图2-2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19641982199020002010普查年份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00年之前,内蒙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8左右,稍有上升的趋势,但是2010迅速达到112.09的水平。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主要发生在近几年,这点可以从分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也可以得到印证。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0岁—3岁人口的性别比超过了110,而9岁以上人口的性别比

小于109。所以,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主要是在近5年内比较突出。

虽然内蒙古出生婴儿性别比总体偏高,但各盟市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各盟市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差距较大(见图2-3 )而且盟市总人口性别比与出生婴儿性别比不同步。

图2-3 内蒙各盟市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和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比如,2010年人口普查,赤峰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全区最高,分别为131.49、112.20、111.73和109.96,而最低的地区只有102。总人口性别比最高的是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分别为132.41、119.92、113.22和112.67(见下表)。

表2-1内蒙古1990年、2000年、2010年各盟市总人口性别构成

单位:女=100

再如鄂尔多斯市,其常住人口性别比极高的原因,主要由于历史因素和迁移流动人口性别比较高两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从历史上看,鄂尔多斯市一直是内蒙古人口性别比最高的地区,1990年“四普”和2000年“五普”,鄂尔多斯市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3、113.7,该地区的人口性别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居高不下,到2010年“六普”更是达到了132.4;另外,由于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较快,各种生产要素迅速聚集,吸引了自治区各地乃至其他省区众多的人口到鄂尔多斯市务工、经商,而且以男性人口居多,这也促使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上升。当然,内蒙古及其他各盟市常住人口性别比的变化,也同样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城乡差异较大

内蒙古人口性别构成在城市、镇、乡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城市、镇、乡村总人口性别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见表2-2)。

表2-2 2010年、2000年内蒙古分市镇乡性别比

单位:女=100

2010年内蒙古城市人口性别比为105.36,镇为106.44;乡村最为121.21,表现出镇高于城市、乡村高于镇的特点,城市与乡村相差5.86。而且,2010年市、镇、乡村的性别比都高于2000年,市人口性别比上升 1.95,镇人口性别比上升0.64,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最大,达到2.07。

图2-4 2000年、2010年城市、镇、乡村人口性别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

2010年,内蒙古城市、镇、乡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分别为107.72、109.87和115.57,乡村最高,镇次之,城市最低。

表2-3 2000年、2010年内蒙古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与2000年相比,城市、镇、乡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分别比2000年高2.70、6.82、3.78个百分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大幅度上升应引起政

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

施加以解决。。

(四)性别比偏高将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出生婴儿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会导致未来人口性别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

最直接的就是找配偶困难,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会不断增大。所以有人推算,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到5000多万,因而将有数千万光棍产生。继而发生婚姻挤压问题,使得跨年龄段婚姻,“老夫少妻”现象普遍。男性争夺配偶发生的冲突加剧,甚至会采用拆散已婚家庭组建新家庭的方式,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稳定。买卖婚姻、拐卖妇女、性犯罪等各种社会犯罪现象加重。农村牧区、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择偶极为不易。

就业性别排挤。男性劳动力相对过剩,不仅男性就业将变得困难,同时由于男性与女性争夺工作而导致女性就业更加困难。

无子女老人保障问题突显。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在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养老保障体制下,大量终身未婚者没有子女,其晚年生活无法保障。

总之,男女性别如果严重失衡会造成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困难,经济停滞,犯罪加重,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不稳定。

(五)性别失衡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普遍观点认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第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第三是国家在倡导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等。

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条件下,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比较优势,产生了选择生育男性的倾向。这种选择男性倾向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或根本不可能改变的。比如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养儿防老”的保障体制能轻而易举改变吗?现有的生产条件下,男性更能适应社会劳动的自然和生理属性能变吗?这种性别选择倾向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可是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必须尽快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要有效的解决出生人口性别失衡,必须找到问题所在。

出人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全国的普遍现象,而且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俞来愈高,之前一直很低且比较合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保障

体制的完善,人们的传统落后观念应该有所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应更趋合理,但为什么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呢?其实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也是造成推动选择出生性别的重要因素。

在计划生育政策之前,虽然有更严重的性别偏好,但选择生男并不排斥生女,可以有男有女,男女双全,一直到生育儿子的数目满意为止,这种自然生育仍然不会改变人口的性别比例。然而,在严格限制每对夫妇出生数目的情形下,出现有你没我、男女不能共存的状况,无数女性在出生之前就被扼杀于腹中了。

所以有人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是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即“双非”造成的。但是,如果不是万般无奈谁会杀害自己的亲骨肉,况且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的国家。

因此,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其根本原因是传统落后思想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下造成的性别偏好,直接原因是极度限制生育,产生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先进的妊娠性别鉴定即B超技术。

内蒙古地区与全国的情况完全一样,要想尽早地将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寄希望于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那将为时已晚,必须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制定出更加适合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合理的生育政策。同时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二、人口年龄构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可持续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前劳动力供给,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影响着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六普”资料显示,内蒙古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48.26万人,占14.10%;15—64岁人口为1935.56万人,

占78.34%;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6.82万人,占7.56%(见表2-4)。

同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7.1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21个百分点。同全国相比,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高3.8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1.31个百分点。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均低于全国均水平。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呈急剧下降趋势,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0—14岁人口比重分别为35.35%、28.45%、21.28%、14.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三普”、“四普”差距不大,一直在3%—4%之间,到2000年“五普”时比重上升到5.35%,到“六普”急剧上升,达到了7.56%,10年间即上升了2.2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龄化通道,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但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4 内蒙古普查年份人口年龄构成

单位:%

从历次人口普查年龄数据看出,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逐渐下降,15-6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渐上升,而且这种趋势还会延续。

(二)年龄结构变化分析

仅从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不能够对人口整体状态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图(见图2-5)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直观了解。下面一组四张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从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四个时点上的人口金字塔。

图2-5 1982、1990、2000、201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是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子塔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上图内蒙古改革开放后人口年龄金子塔是利用10岁为一个年龄组,分别计算每一个年龄组男性占全部男性人口的比重以及该年龄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将各个年龄性别组的比重放到同一张图中,男右女左,得到了以4个金字塔图。

观察四个金字塔可以发现,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口金字塔属于增长型,主要特点是金子塔底部宽顶部窄,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组在10-19岁,这主要也与之前所描述的1963年之后我区迎来了第二次的生育高峰有关,在1982年的时候,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刚好年龄在10-19岁之间。到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区人口金字塔仍然有较强的增长型态势,但略趋近于静止型。主要特点是,50岁以下各个年龄性别组的人口比例差别不大,人口最多的组是20-29岁这一组,这依然是1963年之后我区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所导致的。还可以发现,0-9岁和10-19岁年龄组人口数相比于1982年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这主要与我区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下降有关,60岁以上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相比于1982年略有增加。到了2000年,金字塔底部的形状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0-9岁人口比重明显减少,从图2-1和2-2已经知道,1990-2000年这十年间,我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到2000之后出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持续的低出生率使得金字塔最宽的年龄组持续向上推进,人口比重最大的一组是30-39岁。60岁以上人口已经显著多于1982年和1990年,60岁以上人口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已经超过了7%的比重,预示着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开始和老年赡养负担的加大。这一时点上,人口金字塔从稳定型向缩减型转变。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的人口金字塔已经接近缩减型,金字塔两段小中间大,人口比例最高的组是40—49岁,可见,我区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1963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起到了巨大作用,人口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来自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来自于第二次婴儿潮

人口的年龄变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金字塔中还可以发现,6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的比例相比于前两次人口普查时有了大幅增加,这预示着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开始和老年抚养负担的加重。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通过人口金子塔我们看到了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的大体变化趋势和形态。那么到底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哪种类型,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经历了怎样的变动。下面我们将通过将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的几个指标与国际标准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评判指标作对比,来找出我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变动特征。

表2-5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指标数值

指标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老年系数<4% 4%—7% >7%

少儿系数>40% 30%—40% <30%

老少比<15% 15%—30% >30% 年龄中位数<20岁20—30岁>30岁

资料来源: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表2-6 内蒙古自治区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基本指标

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年份总人口抚养系

1982 64.29 58.35 5.93 10.17 21.11 1990 48.05 42.12 5.93 14.09 24.65 2000 36.30 29.01 7.29 25.15 30.71 2010 27.64 17.99 9.65 53.64 37.28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2-5给出了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指标数值,表3-3列出了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基本指标。国际上标准划分人口年龄结构是0—14岁为少儿人口,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少儿抚养系数=少儿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抚养系数=老年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总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少儿人口数+老年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少比=老年人口数/少儿人口数。年龄中位数是将全部人口按照年龄由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人年龄大小。通过这些指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1982年,我区人口老年抚养系数5.93%,介于4%和7%之间,属于成年型指标;少儿抚养系数58.35%,大于40%,属于年轻型指标;老少比10.17%,小于15%,属于年轻型指标;年龄中位数21.11岁,介于20—30岁之间,属于成年型指标。在1982年各项指标中,有两个指标属于年轻型,有两个指标属于成年型,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正在从

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再向前推测。由于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年代久远,当时的统计技术不够发达,部分指标缺失,抚养系数和年龄中位数无法获得。但根据第一节里面建国以来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情况(表2-1、图2-1),1963年之后迎来了我区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那么在1982年之前的十年时间里,我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应该属于年轻型,1982年这个时点上正在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到了1990年,少儿抚养系数42.12%,大于40%,属于年轻型指标;老年抚养系数5.93,介于4%—7%之间,属于成年型指标;老少比14.09%,小于15%,属于年轻型指标;年龄中位数24.65岁,介于20—30岁之间,是成年型指标。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各项指标中,仍然有两项是年轻型指标有两项是成年型指标,但可以发现,两项年轻型指标已经接近临界值,非常靠近成年型指标,我们可以判定,当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仍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阶段,但已经处于转变的末期,人口年龄结构越来越接近成年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少儿抚养系数29.01%,小于30%,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年抚养系数7.29%,大于7%,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少比25.15%,介于15%—30%,属于成年型指标;年龄中位数30.71岁,大于30岁,2000年我区人口类型已经基本由成年型转为老年型,属于老年型社会的初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少儿抚养系数17.99%,小于30%,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年抚养系数9.65%,大于7%,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少比53.64%,大于30%,属于老年型指标;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7.28,大于30岁,属于老年型。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止,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完全进入老年型阶段,这一方面与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降低有关,另一方面,在建国初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在2010年已经陆续进入老龄阶段,加重了我区人口的老年抚养负担。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从1982年到2010年总人口抚养负担在大幅下降,抚育负担的下降有可能带来重要的人口机遇期,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对于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2-7 全国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基本指标

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年份总人口抚养系

1982 62.6 54.6 8.0 14.65 --

1990 49.8 41.5 8.3 20.00 --

2000 42.6 32.6 9.9 30.37 30.77 2010 34.2 22.3 11.9 53.36 35.9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2-7是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时点上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基本指标数据。1982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处于少年型向成年型转变时期,1990年基本属于

成年型,2000年我国已经基本处于初级老年型社会,2010年我过已经完全进入了老年社会。通过对比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变化,可以发现,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速度稍慢于全国。而且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是一个老年抚养系数长期偏高的国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儿抚养负担在大幅下降,虽然使得总抚养负担有所减轻,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却迫在眉睫。

人口性别比

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姓名:郭玥专业:统计学班级:二班 摘要: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持续升高,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带来了“婚姻挤压”问题;加大了女性就业压力;加大了社会养老的压力;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冲击。造成性别比失衡的原因,除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外,还有医疗条件的改善及先进医疗手段在胎儿性别鉴定上的应用和计划生育监管工作的缺欠。鉴于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与举措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关键词:人口;人口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失衡;成因及对策 Causes of China’s Imbalance Sex Ratio at Birth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creasing unbalanced ratio in sex, which triggers many social issues: marriage squeeze, women’s employment pressure, social care for old ages, and stability of family and society. Imbalanced sex ratio at birth results from less-perfect medical conditions, low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medical treatment to fetus sex identification, etc. besides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stereotype of regarding sons as better than daughters. In view of such situa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some measures which will be contributed to solving the imbalance sex ratio at birth. Key words: population; population sex; ratio of sex; imbalance of ratio 一、引言 性别的划分是基于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区别,是人口最基本的属性之一。人口性别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通常我们用人口性别比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即用男女人数之比(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来表示。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性别比在95—105之间,一般把这一范围内的性别比视为基本平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男性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数量,或者女性人口数量大大超过男性人口数量都称为“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如未来婚姻市场的失衡和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等,可以说,男女两性发展的平衡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基本前提。 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7即我国的男性与女性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第二章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指标。性别比例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生活,合理的性别比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曾联合启动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分析评论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人口性别构成确实存在偏高的现象,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更为严重。对这一问题应该以历史的、现实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对待。 (一)内蒙人古人口性别构成现状 历次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总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时比较明显,性别比严重偏高,分别达到128.62和118.64。1982年下降到了109.02,这是因为解放后较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总人口性别结构的稀释作用,使总人口性别比直线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虽然内蒙古人口的性别比仍然高于全国,但差距比较小,而且接近正常值(见图2-1)。 图2-1内蒙古及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 单位:女=100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而内蒙为108.05,在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由高到低居第五位。排在前四位的是天津市、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性别比分别为114.52、110.90、109.00和108.26。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内蒙古总人口的性别比还是偏高的。 总人口性别构成是以往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死亡人口性别构成长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较大,近期的或个别年份出生、死亡人口的性别构成影响较小。如果是开放型的人口,即人口流入、流出比较频繁的地区,其性别构成还受到流动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对于整个内蒙古地区来看,最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构成。早期总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历史原因,近期总人口性别比升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的结果。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2010年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09,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也就是说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远远超过合理范围警戒线。 图2-2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19641982199020002010普查年份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00年之前,内蒙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8左右,稍有上升的趋势,但是2010迅速达到112.09的水平。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主要发生在近几年,这点可以从分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也可以得到印证。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0岁—3岁人口的性别比超过了110,而9岁以上人口的性别比

人口性别比原文

透视我国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现象 丹阳市委党校王佳好 人口出生性别比指的是每新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的数量。从国际经验来看,正常值一般在105.2左右——新出生男婴的数量较女婴稍多一点,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这样,在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死亡率这个人类生物性特征的影响下,到婚龄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就会大致平衡。如果出生性别比超过了107,或者大大低于103,那就会造成未来婚龄年龄段女性或男性的短缺,形成婚姻挤压,使婚姻市场上缺少竞争力的那些找不到配偶的人数大幅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并扰乱既有的婚姻秩序。 一、日趋严重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 近年来一个数字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不少媒体称,中国男女性别比例出现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育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 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男女婴儿比例为

112:100超过正常值6个百分点进入警戒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男女婴比例跃升到120:100,猛超了10多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的数字是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大大偏离了103~107的正常范围(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公认性别比例在106:100之间为正常。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据全国统计表明,2003年生一胎的性比别为107.1,生两胎的性比别为151.9,生三胎的性别比达159.4。而据海南省的一项统计表明,生一胎的出生性比别为118.3,生两胎的达到119.4,生三胎的则高达233.3。也就是说,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据估计,在中国每诞生一个新生命,就有2.5个婴儿被堕胎。每年至少有30000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华龙网报道,重庆市新出生人口性别失衡有所加剧。据统计,2002年,重庆市新生儿性别比为137.1:100,而2003年11月,该市新生儿的性别比达到了139.61:100,特别是二胎生产,性别比高达177.9:100。 近20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积累效应已经显现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人口数量正在稳固平稳的增加。但是,在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出现了性别比失衡的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从原因入手进行对策概述,具体在更新原有计划生育政策、提高政府计划生育管理能力和转变性别歧视观念等方面进行解决问题。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计划生育工作部门提供一些思想指导和技术意见,为我国更好的迎合国际态势、发展和维护人权主义贡献力量。 标签:性别比失衡;计划生育政策;男女平等 0 引言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程度是相对一定范围而言的,我国的性别比失衡具有持续时间久、分布地域不均的特点。针对这个现象,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的“二孩政策”就是对原有政策的全新调整,通过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转变社会落后风气、落实社保制度等途径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解决。 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具体现状和原因 1.1 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现状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阻碍。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从80年代以来就有迅速升高的趋势:1982年的性别比为108.5,而到2004年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21.2,虽然在这个危险的峰值之后数据有些回落,但是性别比通常是在103到107的范围内进行波动,随后十余年的数据皆大大超过这个范围。我国人口基数大,约占世界人口比例的五分之一,即使是小数据也同样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性别比失衡存在着空间地区分布不均、持续时间久、城乡差异大等特点,治理解决方式较为复杂多样,需要在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总体来看,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反映了某些地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1.2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具体原因 造成我国多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多重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传统文化思想的牵制。中国传统的父系社会极大的提高了家庭对男孩的期盼,大多数家庭认为生育男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宗接代,也只有男孩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继承人;二是“两非”非医学需要技术的兴起。提前鉴定婴儿性别,选择进行人工流产是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些技术严重违背了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早在 1993 年 4 月 19 日,当"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中国第三次人口普 查 1981 年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年出生婴儿性别比为 10847 之 后,出生性别比的问题就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也成了国内人口研究最为关注的一 个课题。 1986 年,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提议与倡导下,在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与人口研究单位 联合召开了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广泛、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了全国 及各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成因及其相关问题,当时在国内这是前所未有, 在国际上也实属罕见。 迄今为止,有关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都未突破 1986 年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对 1981 年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归因分析的 思维定势。 近期,一些西文学者及宣传媒体,对始于 80 年代初的中国出生人口 性别比逐年升高成因,所作出的种种猜测、质疑与分析基本是老调重弹。 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至今仍未有令人置信的相关成果可以诠释,使 尚存疑点得以消除、尚存问题得以圆满答复所致。 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主任巴巴拉。

安德森教授和布赖恩。 西尔弗教授,针对有关中国 80 年代来出生性别比变动研究的近期成 果与结论,在 1994 年关于中国的生育与出生性别比专题研究报告中,明 确而坦率地指出虽然我们对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了一些可能性解 释的探索,但要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只能期盼于今后的研究。 重新认识出生性别比的概念、理论及其值域问题所谓出生性别比,通 常是为了便于观察与比较所定义的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 出生性别比对某一人口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婴儿总数而言,可有人口出 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对分孩次而言,可有分孩次出生性别比。 所谓某人口出生性别比,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 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 例如,某人口 1975 年的出生性别比为 105,则表明在 1975 年出生总 人口中,每出生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男婴出生数为 10520 世纪 50 年代中 期 1955 年 10 月,联合国在其出版的《用于总体估计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 方法》手册Ⅱ,Ⅱ认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 一般来说,每出生 100 名女婴,其男婴出生数置于 102~107 之间。 "此分析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 102~107 之间。 从此,出生性别比值下限不低于 102、上限不超过 107 的值域一直被 国际社会公认为通常理论值,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1967 年美国优生协会出版的《优生季刊》第 14 卷第 2 期,刊登了印 度孟买大学经济系普拉文。 维萨里亚的"登记相对完整的国家及地区出生性别比"一文。

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县1-4岁人口性别比

性别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蓝色字体:性别比正常(107以下) 黑色字体:性别比偏高(107-120) 深红色字体:性别比严重偏高(120-140) 红色字体:性别比特别严重偏高(140以上)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 1-4岁120.8 5-9岁115.4 10-14岁108.8 15-19岁105.4 20岁以上104.1 总计106.2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县1-4岁人口性别比:全国120.8 北京市110.9 市辖区 东城区109.0 西城区113.0 崇文区109.1 宣武区107.3 朝阳区113.2 丰台区113.3 石景山区113.2 海淀区112.4 门头沟区105.9 房山区108.9 通州区109.8 顺义区112.5 昌平区107.3 市辖县 大兴县108.1

怀柔县104.1 密云县108.1 延庆县103.2 天津市112.6 市辖区 和平区99.7 河东区106.7 河西区105.8 南开区107.3 河北区105.6 红桥区105.6 塘沽区103.6 汉沽区117.2 大港区110.6 东丽区109.9 西青区108.4 津南区106.3 北辰区109.1 武清区108.3 市辖县 宁河县137.1 静海县121.3 宝坻县122.6 蓟县123.2 河北省116.2 石家庄市114.3 长安区104.1 桥东区105.1 桥西区107.5 新华区110.1 郊区111.2 井陉矿区107.5 井陉县117.4 正定县101.4

行唐县105.1 灵寿县105.0 高邑县133.2 深泽县120.2 赞皇县135.9 无极县116.7 平山县108.4 元氏县136.9 赵县144.5 辛集市109.3 藁城市109.5 晋州市113.3 新乐市113.6 鹿泉市108.1 唐山市106.8 路南区109.8 路北区106.8 古冶区104.2 开平区108.1 新区106.8 丰润县106.1 滦县103.6 滦南县105.7 乐亭县106.2 迁西县112.7 玉田县108.7 唐海县102.5 遵化市104.2 丰南市108.9 迁安市108.5 秦皇岛市111.7 海港区107.8 山海关区107.8 北戴河区111.2 青龙满族自治县130.9昌黎县107.4 抚宁县109.2 卢龙县107.9 邯郸市123.7 邯山区113.5

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 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现状及趋势。 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核心指标从人口总数量,男性人口数量,女性人口数量,人口性别比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云南省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现状 (1) 第二节云南省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云南省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云南省人口总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云南省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云南省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云南省人口总数量同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云南省男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云南省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云南省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云南省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云南省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国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 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现状及趋势。 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核心指标从人口总数量,男性人口数量,女性人口数量,人口性别比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北京市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性别比现状 (1) 第二节北京市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北京市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北京市人口总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北京市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北京市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北京市人口总数量同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国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对中国近年人口性别结构简况的探析

对中国近年人口性别结构简况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3-10-17T16:11:32.933Z 来源:《赤子》2013年8月下总第288期供稿作者:鲁倩倩 [导读] 我国出生性别比有明显的城乡和省际差异,城市和农村都偏高,但农村的偏高于城市,且出现偏高的时间早于城市。 鲁倩倩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人口学一词是1885年法国人口学者顾拉特在其书中提出的,同时也提出了人口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人口自然结构划分为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其中,人口性别结构反应了一定范围和时间内,人口总数中男女人数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它反映了某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人口的性别比例,不仅与恋爱、婚姻、家庭和人口的再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稳定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两性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一、概念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在其总人口中的比例。表达式是:性别结构=男性(或女性)/总人口。按国际常用标准,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值域大致为103-107,这是世界各国长期经验统计的大数定律,任何明显偏离这个正常范围的均被看做是异常,即男女比例失衡。 二、出生性别比的一般特征 (一)全国平均的出生性别比偏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尤其第四次人口普查以来,人口性别比偏高已愈发明显,已引起有关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关注。195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00,随后五次分别为105:100、106:100、111:100、117:100、118:100。据《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数字,我国目前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9.86,远高出了正常范围。 (二)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地域差异。 我国出生性别比有明显的城乡和省际差异,城市和农村都偏高,但农村的偏高于城市,且出现偏高的时间早于城市。东南沿海城市出生性别比偏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出生性别比较低,前者低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后者是因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减淡。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升高。 人们对第二胎的性别选择意识由弱增强,特别是一孩为女性的育龄夫妇,在孕育二胎时偏向男孩,而第三胎的出生性别比更是失衡严重,多数家庭因传统观念影响为生男孩而生育了多胎,这导致出生性别比随胎次的增加而递增。 三、出生性别比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原因。 “传宗接代”、“男尊女卑”“养儿防老”等价值观,尤其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农村,人们普遍认为男孩价值大于女孩,男子更有利于抵御风险、获得财富,对整个家庭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回报大于投入。男性创造的价值可以进行社会评价,女性创造的价值不参加市场交换。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两非现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医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利用医学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如B超和人流技术,使得女婴流产数量远远高于男婴,男性出生比例增加,男孩偏好意愿变为现实。 (三)女性受歧视的原因。 由于女性社会地位偏低,权益维护尚欠,资源获取机会不利、收入水平偏低、权益保障显弱,男女平等程度实现不够。种种对女性的歧视,使得男性优越的地位在生育性别选择方面有更大的凸显。 (四)出生的女婴漏报、瞒报等。 另一易忽略方面,有些家庭为生育男孩而生育多胎,为躲避政策惩罚,生育之后不上报、不为孩子“落户口”,这样,有关部门的数据中统计中会有部分女孩并没有被计入数据。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占很大比例,但确实存在。 四、出生性别比长久偏高的后果 (一)危机。 1.婚姻危机。 男女性别比的失衡,使数千万大龄男青年找不到配偶,从而成为一个特殊的单身男性社会群体,而且易造成对婚姻市场的挤压,使男性初婚年龄推迟、女性初婚年龄提前、夫妻年龄差异扩大。女性占据择偶的主动地位,形成女性婚姻市场,提高了婚姻成本。同时,也会对婚姻市场有地域挤压,引起婚姻危机。 2.道德危机 当有一批适龄的人员游离于正常的婚姻生活之外,会引发性交易、性犯罪问题,影响一夫一妻制家庭模式,破坏婚姻稳定性,导致离婚率上升、残损家庭增多。另外,因女性数量相对减少,女性商品化、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现象将会出现,侵犯妇女和女童的权益,冲击伦理道德的基本秩序。 3.深层次危机----对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影响。 由于传统的女性就业岗位男性不愿或很难进入,使男性就业岗位不足,这将使更多的男同胞面临更多压力,形成就业挤压。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性别比失衡将会带来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上的负面影响。 (二)从人口学理论方面,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在相同的生育模式和死亡模式动态变化条件下,人口总量随出生性别比的升高而减少。长期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会造成总人口性别比失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背景 自二战之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代式变化,总的来说,规模最大的三个年龄群体是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Y一代。婴儿潮一代是二战后196-1964间出生的,他们是塑造营销环境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现在他们大多处于中,壮年,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X一代是指1965-1976年出生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消费和广告,同时又十分谨慎,关心环境,他们更关注工作满意感甚于为晋升牺牲个人的幸福和成长。Y一代指1977-1994年出生的一代,也是现今我们大学生所属的一代,年龄分布于青春前期到30岁。他们大多熟悉网络和电脑,热衷时尚,数码产品,是市场的新力军。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①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③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④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区分为 3 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甲图乙图丙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甲图中0~4岁年龄组的人口所占比重约为多少? 提示:甲图中0~4岁年龄组中男性人口约占8%,女性人口约占8.5%,故0~4岁年龄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5%。 探讨2.(综合思维)甲、乙、丙三图中,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哪一个?其塔形有何特点? 提示:三图中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甲图,其塔形表现为下宽上窄的特点。 探讨3.(综合思维)甲、乙、丙三图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哪一个? 提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丙图。 读图方法 人口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个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增长型):0~14岁儿童比例在40%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4%以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0~14岁儿童人口比重占30%~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4%~7%,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③老年型(缩减型):0~14岁儿童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丙图)。 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由甲图到乙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如果某一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作者:翟振武 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在全社会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近9000万人上升到2040年的2.9亿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1.6亿)的2倍。以致近年来,“中国将成为国际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

中国的人口性别比分析及对策

中国的人口性别比分析及对策: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学院:国土资源学院2010级3班 姓名:金丽华 学号:201012140312 【摘要】:人口出生性别比,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正常情况下,其值应保持在103—107之间。出生人口性别比是衡量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较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性别比原因政策建议 【正文】: 一、中国人口性别比现状分析 人口性别比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

据马建堂介绍,根据初步初步汇总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116.86提高了 1.2个百分点,,但比2005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个百分点,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个百分点。2010年的人口性别比与2000年有了提高。但和2005,2009年的数据相比略微下降了一些。具体历年总人口性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口性别比虽有所下降,但居高不下。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为前提条件。性别自然平衡是婚姻家庭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现在情况是: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而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出生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

考虑年龄结构的人口模型(Leslie模型)

考虑年龄结构的人口模型(Leslie 模型) 对Logistic 模型的批评意见除了实际统计时常采用离散变化的时间变量外,另一种看法是种群增长不应当只和种群总量有关,也应当和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关。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育能力和死亡率,这一重要特征没有在Logistic 模型中反映出来。基于这一事实,Leslie 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一个考虑种群年龄结构的离散模型。 由于男、女性人口(或雌、雄性个体)通常有一定的比例,为了简便起见,建模时可以只考虑女性人数,人口总量可以按比例折算出来。将女性按年龄划分成m +1个组,即0,1,…,m 组,例如,可5岁(或10岁)一组划分。将时间也离散成间隔相同的一个个时段,即5年(或10年)为一个时段。记j 时段年龄在i 组中的女性人数为N (i ,j ),b i 为i 组每一妇女在一个时段中生育女孩的平均数,i p 为i 组女性存活一时段到下一时段升入i +1组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即死亡率d i =1-i p )同时假设没有人能活到超过m 组的年龄。实际上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一假设,少量活到超过m 组的妇女(老寿星)人数可以忽略不计,她们早已超过了生育期,对人口总量的影响是微小的而且是暂时性的,对今后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年龄结构不产生任何影响,假设b i 、i p 不随时段的变迁而改变,这一假设在稳定状况下是合理的。如果研究的时间跨度不过于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个社会的医疗条件及周围的生活环境没有过于巨大的变化,b i 、i p 事实上差不多是不变的,其值可通过统计资料估算出来。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得出以下j +1时段各组人数与j 时段各组人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 ?-=+=++++=+-) ,1()1,(),0()1,1(),(),0(),0()1,0(10 10j m N p j m N j N p j N j m N b j N b j N b j N m m ΛΛΛ 显然,0,≥i j p b 。 简记??????????=),(),0(j m N j N N j M , ?? ?? ? ?????++=+)1,()1,0(1j m N j N N j M 并引入矩阵 ??????? ???? ?????=--00 00000001 1 011 0m m m p p p b b b b A Λ M M M M ΛΛΛ 则方程组(4.28)可简写成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分析 应子勇 人口性别比例状况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呼于: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未来将有几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云云。这是真的吗??现在,就我国人口不同时期性别比例状况初步调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请批平指正。 一、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调查 现在以我国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六个年份、七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1953年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作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我国六次七组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

表一资料中可见:1、数十年来,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始终在105.4——107.7之间(以女性为100,下同),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通常许可范围内波动。2、0~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左右,10~5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55岁后人口性别比例女性开始逐步超过男性,75岁后女性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3、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波动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现象”。以女性的“100”为基准线,性别比先是逐岁上升,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下降,到了某个年龄就出现了一个性别比的“低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再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降低而且越来越低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各组人口的“双峰双谷”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但不可能没有。人类从出生到性别比第一高峰到性别比第一低谷,男性始终多于女性。第一低谷期间性别比相当相近,但到第二低谷前乃是男性多于女性。从出现第二低谷(55~65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而且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女性的1/3~4左右。4、婚育年龄性别比例动态观察25~29岁性别比在98.4~113.5之间,以1964年比例较高、30~34岁在96.7~112.4之间,也以1964年较高、35~39岁在105.3~114.6之间,以1982年较高、40~44岁在104.2~122.5之间,以浙江人比例较高。1982年,中国有40~44岁男性2583万比女性的2261万多322万、浙江有40~44岁男性929627人比女性的758747人多17.09万人,这322万和17.09万可能讨不到老婆的男性也未必真的讨不到老婆,也不一定会为讨不到老婆去闹事吧!事实上也没有人闹事啊!所以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虽然有些波动,但是基本上是正常的,在许可范围内的,不值得人们太过大惊小怪。 二、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观察 浙江1982年有人口3888.5万,男性2016.7万,女性1871.8万,死亡241223人,男性131446人,女性109777人、2010年有人口5437万,男性2794万,女性2643万,死亡297000人,男性170389人,女性126611人。现以以上资料为样本,分析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结果见表二、

出生人口性别比形势分析

理清思路强化措施 不断加大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力度 近年来,我旗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但治理效果一直不明显,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在高位徘徊。下面,根据卫生部门数据及相关报表的分析,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原因及治理的意见和措施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 根据卫生部门孕产妇统计报表数据,参考公安部门、人口计生部门统计数据,我旗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总体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整体偏高现象明显。根据卫生部门孕产妇保健情况调查表,2008至2010年,我旗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6.69、128.54和134,三年年平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9.74,始终在处于高位状态,并呈现出高位上升的趋势。 二是性别比随孩次递增。我旗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大多数地区相似,均是孩次越高越不正常。根据计生部门统计数据,2008至2010年,我旗分孩次年均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孩为107.52;二孩为157.37;多孩为247.32。在一孩性别比处于正常值情况下,由于高孩次性别比严重偏高作用,使得我旗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出连年偏高态势。这也充分表明,只有抓住关键孩次,才能

使我们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性别比区域特征明显。根据卫生部门2010年数据,我旗与其它区县和外省交界的乡镇出生人口性别均较高。 四是非政策生育的性别比失衡严重。在非政策生育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选择行为,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更加严重。根据计生部门2011年6月末数据,政策外生育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72.72%。这一方面说明了我旗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是政策内、外出生人口性别高位失调共同的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治理工作要在内外并重的同时,更加注重抑制非政策生育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攀升势头。 二、出生人口性比偏高的原因分析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综合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就我旗而言,导致性别比失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观念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思想根源。近年来,我旗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人口基数大、经济总是小、人均水平低的现状没有改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部分群众仍然沿袭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封建落后传统观念,千方百计的想法生育男孩。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情况下,养儿防老仍是家庭养老主要方式,依靠男丁来解决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养老问题,仍是农民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产生男孩偏好的根源。

中国人口性别比

“中国人口性别比”:我们知道什么,还应该知道什么 刘成斌,风笑天 摘要:结合文献梳理,提出了人口性别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中既存在女性的漏报瞒报,也存在男性的漏报瞒报; 1949年以来中国总体人口性别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不对应;婚姻挤压由于存在连续性,靠扩大婚龄差无法缓解;男孩偏好是个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个社会结构与制度问题;当前独生子女政策正面临考验;人口调查与数据分析中还存在值得认真面对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人口性别比;人口数据;人口政策;调查技术 The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f Chinese Sexua l Ra tio a t Birth L IU Chengbin, FENG Xiaotian (Depa rtm ent of Sociology, N anjing University, N anjing 210093, Ch 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nfolds several p roblems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retrospection and gives the checkoutwith the mutual data. The outcome is as following: there is fail to report not only in female but also in male;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total population sexual ratio and sexual ratio at birth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1949 and from then on; to enlarge the difference ofmarriage age can′t put off the marriage unbalance; p reference of son is not only the p roblem of culture but also the fact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policy of one kid is confrontedwith test; there is some technologieswhich we must cost to confront in investigation and census. Key words: sexual ratio; population data; population policy; technology of investigation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这一论断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以《男性比女性多出3700万———治理“性别失衡”刻不容缓》、《性别比例失调警报升级》等为题目的报道覆盖各大媒体。报道中均有对视角具有冲击力的“数字说话”: 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18. 88,与正常值104 - 107有严重的偏离。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五省的出生性别比甚至超过130。“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刻不容缓! 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但是经过一定的观察,笔者发现性别失衡是不是如此严重还有待证实。我们不排除性别比偏高,但在数据上是不是被“过高”估计或数据本身有问题。由于精力和经费的限制,笔者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但依据纵向研究的方法,对已往数据进行推理则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如果公认的三普、四普的数据在性别比方面尚存在较大的不足,那五普中的性别比数据就更值得谨慎对待。本文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想就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真伪、争论的核心内容做一下梳理,然后在运用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鉴别有关问题,澄清一些认识。 1文献回顾:我们所知道的中国人口性别比 回顾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已有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1)中国是否存在性别比偏高问题 就笔者能够找到的现有文献来讲,最早提出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的是康明村在1981年第2期的《人口研究》上发表的“对新疆石河子地区独生子女性别比例调查”, 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