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8年).docx

北京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8年).docx
北京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8年).docx

3-9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8 年)

年龄组

户籍人口( 万人)占人口比重 (%)合计男女合计男

合计1375.8684.2691.6100.049.7 0-480.041.338.7 5.8 3.0 5-963.032.630.4 4.6 2.4 10-1445.123.321.9 3.3 1.7 15-1940.620.520.1 3.0 1.5 20-2462.331.131.2 4.5 2.3 25-2983.542.241.2 6.1 3.1 30-34115.857.957.98.4 4.2 35-39118.559.559.08.6 4.3 40-4482.141.540.6 6.0 3.0 45-49106.953.653.37.8 3.9 50-54105.052.852.27.6 3.8 55-59120.760.959.88.8 4.4 60-64116.256.859.48.4 4.1 65-6986.041.544.5 6.3 3.0 70-7450.223.626.6 3.7 1.7 75-7938.317.121.2 2.8 1.2 80-8434.815.819.0 2.5 1.1 85-8918.28.39.8 1.30.6

90 岁及以上8.7 3.8 4.90.60.3

资料来源:北京市公

安局。

50.3

2.8

2.2

1.6

1.5

2.3

3.0

4.2

4.3

2.9

3.9

3.8

4.3

4.3

3.2

1.9

1.5

1.4

0.7

0.4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课题12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教学设计概要 第一阶段:教师运用一组人口结构数据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揣摩和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指导学生选择若干个思考方向,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围绕课题收集资料。此阶段教师对学生作收集资料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指导。 第三阶段:学生独立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证明论点。 一、课题选择的背景 本节关于“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课是依据教学进度而进行的,这 一内容属于高二地理第五章“人口和城市”中的教学內容。 选择“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教材中有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学习内容 教材归纳了人口分布的三个趋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沿海,趋向中低纬;归纳四类人口稀疏区:寒冷、干旱、湿热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归纳四类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美国东北部。按教材内容分析,明显地让学生感到自然条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程度(即物质生产方式)因素。但教材在讨论影响人口分布因素时,未经论证就直接给出首要因素是物质生产方式。在历年的教学中,每年都有学生提出疑问,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到底是哪个因素? 2.教材中蕴含着可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内容 从教材对“人口结构”的阐述来看,主要归纳了人口结构的几个方面,诸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等。就每一个结构来看,则可以联系到很多的人口社会现象。如年龄结构中,有老龄化问题引出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老龄化问题引出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养老方法的优化选择,以及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具有拓展性的补充材料丰富多彩 由于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学生仅靠教材內容进行探讨研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肯定突破了现有教材的阐述。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数据和材料比较陈旧,而学生却可通过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很容易地查找到最新资料,学生从中就可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找到与教材內容相对应的、与自己认知水平相符合的研究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一定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作为市重点中学的我校学生,平时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就养成了自学习惯,与老师之间也常有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加之高二学生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质疑探讨的素质。 2.有相应的收集信息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思维能力 我校较早地开设了研究型课程,学生在学校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已得到了很多锻炼,其中之一就是初步掌握了如何从互联网上、图书馆中,或通过其他途径查阅、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学会了如何到有关的职能部门去调查、了解情况,以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并据此得出论点和论据。 3.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

————————————————————————————————作者:————————————————————————————————日期: 2

中国的人口结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上海常住人口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市统计局 一、人口性别 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

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 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整理]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作者:翟振武 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在全社会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近9000万人上升到2040年的2.9亿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1.6亿)的2倍。以致近年来,“中国将成为国际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摘要:本文根据中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阶段人口从 1990年到2010年间的人口所占比例,利用matlab数据拟合,建立线性增长模型,并对202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总数进行预测,得出人口总数为140536万,人口老龄化加剧。 关键字:人口预测年龄结构老龄化 matlab excel 拟合 问题重述 根据中国1990年到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如下表),建立线性模型,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同时画出拟合效果的图形。 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表1990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万) 模型分析 根据所给的数据,我们借助excel首先作出图进行观察分析:(如下图)

模型建立 模型一:线性增长模型。(即为y=ax+b模型) 1、模型假设: 忽略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假设人口无限增长,人口增长率是恒变量。 2、模型变量和函数定义: A 人口增长率; x B 初始时刻的人口数量,即:(0) 3、模型建立: 依照上面的假设和定义,我们可以构造如下模型:

这是借助EXCEL相关工具得出的公式,为使结果更一步精确,我们借助

利用MATLAB求得系数a1= —0.0063 b1=12.8012 a2= 0.0037 b2=—6.7409 a3= 0.0026 b3=—5.0677 因此模型为: Y1=—0.0063x+12.8012 Y2=0.0037x—6.7409 Y3= 0.0026 x—5.0677 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a和b可以看出我们所用的方法误差较小

4、模型结果分析: 从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总数和老龄化系数会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剧,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增加0-14岁人口总数,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程度,进而优化社会结构,增加人民福利。 参考文献 [1]胡守信,李柏年.基于MATLAB的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扬启帆,康旭升,等.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于学军.《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时间:2000-4-6,中国人口信息网. 附录: 以下为所用程序部分代码: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6373 0.6306 0.6323 0.6355 0.6456 0.6664 0.6691 0.6834 0.6823 0.6867 0.7014];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37 -6.7409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0858 0.0932 0.0976 0.1059 0.1113 0.1046 0.118 0.1236 0.133 0.1401 0.132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26 -5.0677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2769 0.276 0.2701 0.2586 0.2431 0.229 0.2129 0.193 0.1847 0.1732 0.16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背景 自二战之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代式变化,总的来说,规模最大的三个年龄群体是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Y一代。婴儿潮一代是二战后196-1964间出生的,他们是塑造营销环境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现在他们大多处于中,壮年,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X一代是指1965-1976年出生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消费和广告,同时又十分谨慎,关心环境,他们更关注工作满意感甚于为晋升牺牲个人的幸福和成长。Y一代指1977-1994年出生的一代,也是现今我们大学生所属的一代,年龄分布于青春前期到30岁。他们大多熟悉网络和电脑,热衷时尚,数码产品,是市场的新力军。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①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③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④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区分为 3 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发布日期:2000-04-07 19:35:50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人口总量会发生很大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金字塔也在不断演变。为了能适应当前还在实行的户籍管理特点,现重点分析从户籍人口预测中方案得到的未来上海户籍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1.出生人口 由于受70年代上海生育率降低的影响,当前上海出生人口数进入低谷。然后,随着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的影响,本世纪末前上海出生人口将逐步上升,一直到2013年增加到近14万人(见表4-8)。因此,对产院床位、设备的需求,以及对婴儿保健用品等的需求,当前处于低潮,以后将会回升。

2.学龄前人口 上海人口峰谷交替极不稳定的年龄结构,必然导致明显的各类学龄前人口高峰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也同样导致学龄前人口低谷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 由于受到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以来上海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影响(见图4-7),上海入托儿所适龄儿童(1~3岁)和入幼儿园适龄儿童(4~5岁)的高峰期早已结束,进入了减少期。对应于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上海入托儿童将于1999年进入低谷,仅21.2万人;入园儿童将于2001年进入低谷,仅 14.6万人。因此,当前有关部门应该把发展托幼事业的工作重点,从80年代解决数量上的“入托难”和“入园难”转到提高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上来。

3.学龄人口 受80年代前期上海出生高峰期的影响,全市初中学龄(12~14岁)人数的峰值出现在1995年,高中(含中专,下同)学龄(15~17岁)人数的峰值将出现在1998年(见图4-8)。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将分别进人小学、初中、高中时,从总体上看,也就是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初中适龄教育人数、高中适龄教育人数进入低谷阶段。因此,正如预测数所显示的那样,小学适龄儿童数已从高峰期下跌,将从1993年的107万减少到2006年的近48万人,进入低谷,减少了55%。初中适龄人数将从1995年峰值的近59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谷底,为24.5万人,减少近60%。高中适龄人数 1998年达到峰值,近60万人,然后下降,于2013年进入谷底,仅25.2万人,减少58%。表4-9给出了不同年份的各类学龄人数的预计数。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贵州省人口年龄和受教育性别结构变动分析

【摘要】本文对2000年~2013年贵州省人口性别结构变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人口性别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一直偏高。同时,该省还具有低龄年龄组性别比明显高于高龄年龄组性别比、受教育程度性别比明显下降等特点。针对贵州省人口性别结构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应在提高贵州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对女性的价值认识上进行重点关注,实现男女就业平衡,实现贵州省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组性别比受教育程度性别比 一、引言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常用性别比来表示。一个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会通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过程体现出来。由于不同产业和职业对两性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存在差别,性别结构还可能通过影响就业结构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根据2000~2013年的数据显示,贵州省总人口性别比波动较大,虽总体上呈下降的变化趋势,但较全国数据显示,一直是偏高的(见图1)。而且,经验数据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总人口的性别比在95~102之间波动(陈卫,宋健,2006)。由此可见,贵州省的人口性别结构是不平衡的。本文拟从贵州省人口性别结构变化为例,厘清其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正确评估未来“十三五”时期贵州省人口结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路径找出相应的对策。 二、贵州省人口年龄和受教育性别结构现状 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00年,贵州省总人口数为3755.72万人,男性人口数为196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52.4%;女性人口数为1787.7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7.6%;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180.2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10.08;2013年,贵州省总人口数为3502.22,男性人口数为1822.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52.04%;女性人口数为1679.7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7.96%;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142.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8.50。从2000年到2013年,男性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在减少,女性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在上升,但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不大,波动较小;2000年到2013年总人口的性别比波动较大,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其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第一,男女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变化较小,但男性人口数仍然超过女性人口数很多。2000年到2013年,男性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在51.49~52.4%之间波动;女性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在47.6~48.51%之间波动。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在111.1~180.28万人之间波动。 第二,性别比失衡程度在不同的年份表现有差异。2001~2003年人口性别比变化较平稳;2004年开始,到2009年则波动较大,在106.14到108.19之间波动。 贵州省人口性别比总体偏高,与此同时,还具有分年龄性别比,受教育程度性别比不断缩小等特点。 (一)低龄年龄组性别比明显高于高龄年龄组性别比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巨大。第五次人口普查,性别比最高的年龄组为15~19岁组,性别比为124.08,性别比最低的年龄组为100岁及以上年龄组,性别比为41.53,最高与最低性别比差异为82.55个百分点;第六次人口普查,性别比最高的年龄组为0~4岁组,性别比为123.94,性别比最低的年龄组为100岁及以上年龄组,性别比为40.85,最高与最低性别比差异为83.09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10年,0~4岁年龄组性别比显著增加,上升了9.93个百分点,5~14岁和75~99岁年龄组性别比也增加了,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总人口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0~14岁和75~99岁年龄组的性别比明显偏高造成的。与此同时,15~34岁和50~74岁年龄组性别比在不断下降。联系前文,从2000年到2010年贵州省的总人口性别比整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可

广东省人口数据调查分析

广东省人口数据调查分析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之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广东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经济总量持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广东省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更主要的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的东南方沿海区域,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广东省的交通、航运条件处于中国各大省的领导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集资条件使得广东省的经济的以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外来人口在广东省定居,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广东省的人口集聚增加,从最初的几百万到如今的近亿,广东省在成为我国经济大省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的人口大省,合理分析广东省的人口变化发展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研究本地区的人口变化模式,也可以代表中国各大城市人口发展的主要状况,研究人口变化模式有利于对本地区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有利于对经济状况作出合理分析。下面,我们就对广东省2010年人口普查的情况做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 二、广东省人口要素分析 由图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 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短短的10年内,广东省的人口出现了正比例型的增长,年末户籍人口从2000年的7498.5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8521.55 万人,增加了1023万,增长了12%,平均每一年增加102.3万人。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642万人相比,10年间年末常住人口共增加了1788万人,增长20.69%,平均每年增加178.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0%。同期,全国总人口增长5.84%,年均增长率为0.57%,广

考虑年龄结构的人口模型(Leslie模型)

考虑年龄结构的人口模型(Leslie 模型) 对Logistic 模型的批评意见除了实际统计时常采用离散变化的时间变量外,另一种看法是种群增长不应当只和种群总量有关,也应当和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关。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育能力和死亡率,这一重要特征没有在Logistic 模型中反映出来。基于这一事实,Leslie 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一个考虑种群年龄结构的离散模型。 由于男、女性人口(或雌、雄性个体)通常有一定的比例,为了简便起见,建模时可以只考虑女性人数,人口总量可以按比例折算出来。将女性按年龄划分成m +1个组,即0,1,…,m 组,例如,可5岁(或10岁)一组划分。将时间也离散成间隔相同的一个个时段,即5年(或10年)为一个时段。记j 时段年龄在i 组中的女性人数为N (i ,j ),b i 为i 组每一妇女在一个时段中生育女孩的平均数,i p 为i 组女性存活一时段到下一时段升入i +1组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即死亡率d i =1-i p )同时假设没有人能活到超过m 组的年龄。实际上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一假设,少量活到超过m 组的妇女(老寿星)人数可以忽略不计,她们早已超过了生育期,对人口总量的影响是微小的而且是暂时性的,对今后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年龄结构不产生任何影响,假设b i 、i p 不随时段的变迁而改变,这一假设在稳定状况下是合理的。如果研究的时间跨度不过于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个社会的医疗条件及周围的生活环境没有过于巨大的变化,b i 、i p 事实上差不多是不变的,其值可通过统计资料估算出来。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得出以下j +1时段各组人数与j 时段各组人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 ?-=+=++++=+-) ,1()1,(),0()1,1(),(),0(),0()1,0(10 10j m N p j m N j N p j N j m N b j N b j N b j N m m ΛΛΛ 显然,0,≥i j p b 。 简记??????????=),(),0(j m N j N N j M , ?? ?? ? ?????++=+)1,()1,0(1j m N j N N j M 并引入矩阵 ??????? ???? ?????=--00 00000001 1 011 0m m m p p p b b b b A Λ M M M M ΛΛΛ 则方程组(4.28)可简写成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甲图乙图丙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甲图中0~4岁年龄组的人口所占比重约为多少? 提示:甲图中0~4岁年龄组中男性人口约占8%,女性人口约占8.5%,故0~4岁年龄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5%。 探讨2.(综合思维)甲、乙、丙三图中,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哪一个?其塔形有何特点? 提示:三图中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甲图,其塔形表现为下宽上窄的特点。 探讨3.(综合思维)甲、乙、丙三图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哪一个? 提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丙图。 读图方法 人口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个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增长型):0~14岁儿童比例在40%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4%以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0~14岁儿童人口比重占30%~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4%~7%,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③老年型(缩减型):0~14岁儿童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丙图)。 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由甲图到乙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如果某一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一、典例引领 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1)C (2)B [第(1)小题,C对,读图可知,在2015年欧盟人口结构中,25~50岁非欧盟籍人口比重大于同年龄段欧盟籍人口。而25~50岁人口是劳动力人口的主体部分,说明非欧盟籍劳动力人口比例较大。A错,该图为人口年龄结构图,不能反映出具体的人口数量。B错,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D错,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第(2)小题,B对,由图可知,非欧盟籍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因此其比例持续增大有利于延缓欧盟人口老龄化进程。 A、C错,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可促进欧盟的经

济发展,不会导致收入剧降并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但对人均消费影响较小。D错,欧盟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可缓解这一问题。] 二、考点透析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甲图乙图丙图 人口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个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增长型):0~14岁儿童比例在40%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4%以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0~14岁儿童人口比重占30%~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4%~7%,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③老年型(缩减型):0~14岁儿童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丙图)。 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由甲图到乙图)。其变

对我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

对我市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 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的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市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和劳动力结构。年龄与性别结构是人口的两个最基本的自然结构。今天我们所遇到的人口问题大多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有关。 一、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 1、当前我市人口年龄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2010年11月1日,我市的人口总量为800.47 万人,其不同年龄段人口分布如下图所示。 南京市人口年龄分布的正态分布图一 南京市人口年龄分布的正态分布图二 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口分布在15岁以前、65岁以后的人口比重相对较低,16岁到64岁之间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出现两端小、中间部分大的正态分布曲线。

2、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类型转换阶段。上图中,在15岁以前,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随着人 口年龄的减少,而有所下降;65岁以后,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大,逐步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 3、人口年龄峰值出现波动变化。不同年龄人口数差别大。从上图可以发现,在我市不同年龄组 的人口总量分布中,有三个年龄组人口曲线回落,分别对应的是2010年11月1日时的50岁、36岁和26岁前后,这三个年龄组人口出生的时间分别是1960年、1974年和1984年。 还有四次年龄组人口曲线上升,形成较大的谷峰,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市超过20万人的有四个年龄段,分别是1990年出生的280643人,它是所有年龄段中人口最多的一年;1989年出生的264910人,1988年出生的205401人,1991年出生的200908人,也就是说:现在1988年—1991年,这四个年龄出生的人,全市总量最多,其他年份的人口都是在20万以下。 5年之后,南京市将迎来一个婚娶的高峰,每年至少有10万对新人结婚。全市人口年龄从86岁开始,至93岁,人口数量就不足万人,在9434人—1161人之间,从94岁开始,人口数量就不足千人了。 人口年龄结构具有持续再生产能力,每一次人口峰值的来临,都会给社会带来就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市人口结构的8次大的高低变化,形成的因素除了1960年系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客观因素影响外,其余各次均与当年生育人口年龄总量成正比,与当时国家所执行的人口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增多等多种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如2000年是“千禧年”,2008年是“奥运年”,出生的人口比常年明显增多。 4、三个年龄组的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中,按照国际常规, 一般将整个人口年龄划分成三个年龄组,即儿童组(0—14岁)、成年组(15—64岁)和老年组(65岁及以上),来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四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我市人口年龄分组及 可以看出:四次普查我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稳定而且有小幅增加,无论是绝对人口数量,还是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均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的对应数据。儿童组人口变动与老年组人口变动呈现彼消此长的态势;老年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三普到四普平均每年增长4.62%,四普到五普平均每年增长5.93%,五普到六普平均每年增长3.54%。 5、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化倾向日趋明显。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根本 原因是死亡率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65岁以上老年人口73.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9.2%,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为11.32%,意味着每100个成年人需要赡养近12个老人。 二、我市人口性别比分布的基本状况 1、人口男女分布总体情况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3861278人,占48.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六普”的107.31,而“三普”与“四普”的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68、113.46。从“四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分析 一、知识讲解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分析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老年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 (3)异常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二、例题分析

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1.C 2.B 【试题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年龄段的女性比例均大于男性比例,所以非欧盟籍女性人口较男性多,A错。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50岁以上人口比例欧盟籍比例大于非欧盟籍人口比例,D错误。故选C。 2.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人均收入升高,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人口结构图,考查人口结构特点与人口迁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欧洲移民问题为大背景,结合高中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得分要点】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现在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划分为三个大的年龄组: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以表明人口发展和人口增长模式变动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国际上一般把15~64岁列为劳动年龄人口,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人口条件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三、跟踪训练 (2018届广东省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