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中华瑰宝

——《韩熙载夜宴图》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享誉世界,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国绚丽的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南唐画作细致而传神,为近代中国留下不少国宝级画作,其中,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称誉世界,本文浅显谈论这幅国之瑰宝,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古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绘画在世界历史长河蔓延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好比诗词表达人们的感情。绘画作为对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世界各国逐渐兴起,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形色不一的画风及悠长而久远的绘画发展史。在此其中,中国画在创作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从画理、画法直到工具的使用都有不同于西洋绘画。国画是使用毛笔、以墨为主,利用宣纸的渗透性以各种粗细线条和干湿、浓、淡的处理,描绘各种形象。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造型上不满足于写实的形似,而是追求“不似之似的神似。形式上不同于西画追求的明暗调子,而是追求水墨笔法的笔情墨趣。

南唐(937—975)虽于五代(907—960)间偏居江南,但在文化上却因承唐之制而有相对的繁荣,其于绘画方面也一直与同时代的前、后蜀(903—965)为后代所瞩目。五代十国中的南唐,是建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权。它先后经历了先主李、中主李縖、后主李煜三朝,虽国祚短暂,但在历史上却因文化创造而负有盛名。特别是在中主、后主统治期间,设立画院,礼遇画家,遂使南唐绘画成为那个荒乱时世中的文化亮点。这个时代涌现出一批对后世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于绘画的多个领域都有创造。人物画是南唐画作的一大杰出之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专门描绘宫廷贵族妇女生活题材的“绮罗人物”。南唐的宫廷人物画承继了“绮罗人物”的画风余绪,宫廷画家一时成了用画笔记述朝野生活、风情民俗的工具。王公贵戚、华饰仕女、殿阁楼台及冕服、车器等皆成了画家的表现对象。当时擅画人物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可谓南唐翰林图画院的“三剑客”。他们所留下的画作至今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南唐著名画家。江南人,曾为待诏。擅长画人物,神情意态逼真,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南唐后主李煜拟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对这位北方来的大臣却一直有着提防之意。韩熙载觉察后,为求自保只能疏狂自放,降低李煜的防心来避免政治迫害。而后主李煜,听闻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宾客糅杂”。就命顾闳中偷看真伪。顾闳中目识心记,在暗中观察韩熙载在家中举办的宴会后,终绘成举世闻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是中国十大传世画作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

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顾闳中将此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使场面有动有静,人物聚散有致。

画卷共被分为五段,均以屏风为自然隔界,将五个不同的场景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真实展现了宴会的全过程。

第一卷:听琵琶演奏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第二卷:集体观舞

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卷:间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

第四卷:独自赏乐

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第五卷:依依惜别

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五卷画,对人物的刻画传神而精细,作者十分细心的对画作中人物的着装神情以及许多细节的描写,更加有力的突显出人物的性格与当时的心情。而作为全画主角的韩熙载,顾闳中对其的描绘更是细致精心。五卷画中,韩熙载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五卷画中均有一共同点,既其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顾闳中对于人物神情的描绘之卓越,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怀才不遇,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这让我们知晓,赏析中国画不仅仅是要从审美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去体味画里的意境以及它将要表达些什么,要学习画家们的那种态度和精神。

中国绘画历史绵延悠长,传世之作自然不止一副《韩熙载夜宴图》,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阎的《步辇图》、郎世宁的《百骏图》……等等,均传世于今,成为世界名作。而各朝各代绘画风格精益求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运转齿轮,自然也非三言两语能够评析定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到十分荣幸,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开创了绘画艺术顶尖的先河,为我们留下许多传世的瑰宝。我们在学习中进步,在赏析中读懂我们的历史,在漫长的画卷里,去看属于那个朝代的风华。

今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观赏先人的留世精品,也许对于前人,我们永远也无法言超越,因为那是属于一个朝代的特色,一个朝代的生活。但是,我们有属于我们的背景,有属于我们的生活的题材,我们

不能止步于对以往的观赏,而是要再学习中,不断的寻求进步,最后,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我们这个时期的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中国画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国宝级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国宝級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作品简述 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朝代:五代——南唐作者:顾闳中 横卷,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工笔重彩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时代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显著,各画派人才辈出。如山水画以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四家为代表;花鸟画属南唐徐熙和前后蜀黄筌最为知名;人物画更是名家荟萃,其中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扛鼎之作。 创作背景 韩熙载(902-970)自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第,书画文章名噪一时。在南唐前主李昪和中主李璟时期,因其直言敢谏、勤于任事,特别是在中主时期,他谏言推行的新币制,使南唐的经济得以稳定,后官拜南唐中书侍郎。 南唐后主时期,继位后的李煜,虽然在诗词书画方面颇有造

诣,但终日沉迷酒色、不思治国。李煜本想用韩熙载为相,可因韩熙载出身北方,博学多才,政治抱负远大,又加之其快口直言,所以李煜一直对其心存戒备。韩熙载亦知君主对其有猜忌之心,又见朝纲败落,知道南唐气数将尽,自己再进谏也是无济于事,故为以求自保,便终日设宴,沉醉于声色之中,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李煜对韩熙载仍不放心,便派擅长人物画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前去探查,并将所见绘于画上,这就是国宝级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 作品分述 《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部场景。画作中虽未画出墙壁、门窗,但作品以其独特而巧妙的连环画式构图,依次用屏风、隔扇、床帐等使全作段落分明,似分实连,浑然一体。同时又通过环境布局、人物着装、动作、表情变换的刻画使观者顿觉置身其中。“听乐”场景 此部分出现的人物最多。韩熙载长须高帽,身着黑袍,盘腿坐于榻上,与其他宴客及侍女共同欣赏艺妓的琵琶弹奏。画作者以其高深的技艺,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听乐”的场景,从画中人的目光、姿态,让观者充分感受到琵琶奏出的旋律,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风为界,将画卷分为五个故事情节,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全局构图张 弛、疏密有序;人物刻画精细、传神、古朴、大气,并通过对韩熙载头像的细致描绘,成功地表现出韩熙载当时的心理状态。 全卷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 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乐女弹奏琵琶的情景, 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 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 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 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 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 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 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 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 同的姿态、性格和 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第二段是 “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 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 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 尬的神态如(图2),完全符合这个特定 人物的特定神情。第三段是“休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 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 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 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 间歇(如图 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 说话(如图4)。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第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如图5)。 《韩熙载夜宴图》无论是造型、设色、 用笔、构图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在造型方面,这幅类似传统绘画行乐图”的画幅,虽描绘了 繁杂的场面,不同的情景,众多的人物,但画家精心而为的是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主人公韩 4, 图4、清吹」 [* 5 ? 1 1■ 图5、送别 这幅作品以屏 图2、观舞 休息 3)。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情舒畅”是我看完这部影片后的第一个感觉。整部影片,一气贯通,不做作,不多加修饰,一切恰倒好处,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我”能够承担乡邮员这个职业,“老二”也认可了这个新搭。档一切是那么的完美。在此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想“我”会不会完全按照他父亲的脚印走,会不会娶那为少数民族姑娘,会不会也找一个山里的女人做老婆。 他们的工作很苦,但是村民与他们早就成为了朋友,早就有了默契,这两夜三朝漫长的邮路虽然艰苦但并不孤独!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过山涧时,儿子把父亲背到了背上并喊了一声“爸爸”,是第一声叫他“爸爸”!在儿子的背上父亲得到了满足。他似乎什么都不用说,因为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一刻。而且儿子也由衷的理解了父亲。 以前父亲极少回家,以至于他恨父亲。当他发现恨没有有,恨不起来的时候,他把恨转变成怕。他很怕,他怕这段特殊的感情来打乱他的生活,以至于当他父亲回家的时候总玩到很晚才回家。但是当他与父亲共同走完这次邮路后,他理解的父亲,认可了他,并接受了他,背起了父亲,并接受了这种亲情。在背着父亲过河时,一句话也没有说,一切显得那么的平静而赋有韵味。使得我在观看的时候不敢发出任何声响,怕破坏了这种平静。 他们是优秀的的乡邮员,他们把村民的信看得比自己的申明还重要,因为他们知道在通讯不发达的山里,信就是他们希望。正是他这种敬业精神才使得影片得意继续发展下来,为许多地方埋下了伏笔。 整部影片的景色优美至极,幽静的感觉无处不在,但配上欢快的音乐以及稀疏的脚步声又显得那么有生机仿佛主人公就在我的身边,与我一同前行,一同远去...... 影片像一杯淡咖啡,入口苦涩,回味甘甜。像一杯清茶,香气清爽,韵味无穷。 影评——朴实之美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有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寂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用朴实和敦厚的品质感动着成千山万关注着他们的人。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不张扬,却也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谈。画面一开始就用远景来表现山,孤寂而美丽的山。紧接下来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有着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识,好像还有一丝硝烟的味道。儿子照着镜子,显然对自己即将成为一个邮员,一个国家干部是很认同的,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生疏和不理解。作品通过镜头的切换描绘出一个“距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父亲和狗走在山间孤寂的邮路上,儿子和母亲在家中的空间对立场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沟渠在一次邮路上获得释然。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场面的蒙太奇效果又为这条寂寞的邮路添加了一点浪漫的色彩。整部影片采用绿色为大背景和基色调。绿,一种寓意生命色彩的颜色,欣欣向荣。曾经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那种父子间不语的感情仍然记忆犹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样是父对于子深深地爱。狗在中国的定义是忠诚,就像是老邮员对自己有的事业的忠诚一样,自然的与山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和谐统一。山、人、狗,是山承载了人的意义,是狗彰显了人生的内蕴。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影片一直都在诠释着这个问题,是一个人活着动力,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有担负的责任感。美丽的乡间风景和着清新的音乐,纯朴到有些憨厚的父亲和略显浮躁的儿子一起走在乡间的邮路上!对于父亲,这是一种责任的终结,里面承载着自己生命中的太多重量;对于儿子,这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送信过程中

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_霍建起电影_那山那人那狗_的主题探析_周华

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是一部投资210万 元的小制作影片,不仅收获到了良好的票房,更在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内的多项评选中揽获奖项, 甚至有评委直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1] 霍建起在电影中将高雅的艺术之美与现实生活的 真实之美实现了有机的糅合。其与贾樟柯、 管虎、王小帅等都同属于关注现代人“真实状态”导演群之列,然而与这些导演在电影中极力追求纪实性美 学、 着力再现现代人“真实生活”和内心情绪的风格有所不同,霍建起则更愿意去探寻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如果说贾樟柯等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去展现现代人的“现实生活”,那么霍建起的 电影则以较为 “温情”的方式去触探现代人面对“现实生活”时内心“真实的向往”。 从《那人那山那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霍建起电影带有明显的法国印象派电影的风格:同样注重用画面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霍建起在影片中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美如诗画的湘西风景;同样不注 重影片的故事情节, 《那人那山那狗》可以称之有“事”无“故”的一部影片,情节简单至极;同样喜欢运用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在这些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场景、人物、情节都包含着明显的符号语言。霍 建起以绘图的方式在电影中构筑了一个充满着隐 喻的唯美之境,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没有绚动的画面刺激,却触探着现代人最真实的精神需求,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探寻心灵回归的主题。霍建起让影片中的深山邮路变成了一条探寻纯朴的回归之旅。 一、那山———对纯朴自然的回归 霍建起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的“那山”有着精准的理解。“山”是直白和易于理解的;而回归之意 充分体现在对 “那”字的表现上。“那”,是一个有距离感的地理位置,它决定了对于“山”的认识与感受应该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认识与感受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电影中,霍建起对于“那山”这两个字的理解与表现精准而到位。 对于“山”,在电影的第一幕就清晰地界定它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地区”,也就是影片故事发生所处的时空。霍建起在电影中充分展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专业功底,将绘图 手法充分应用于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从色彩、 构图、景框等多个角度去构筑影片中各种唯美的画面,毫 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 ———霍建起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探析 周 华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545002) 摘要:霍建起的电影带有较浓厚的唯美色彩,充满着温情的人文精神。他的早期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展示了 独特的电影叙写风格,将观众引入纯美之境品味纯朴,表达了生命在轮回中对纯朴回归的主题,关照了现代人心底 最渴望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霍建起;主题分析;回归主题;精神需求中图分类号:J 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12)03-0086-04 收稿日期:2012-02-25 作者简介:周华(1978-),男,广东南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doi:11.3969/j.issn.1671-914X.2012.03.086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1卷第3期 双月刊 2012年5月

影评《那山 那人 那狗》——说不出的爱

说不出的爱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正如电影名字那样,山里人对山的眷恋,邮递员对工作对国家的热爱,狗对主人的忠诚,夫妻之间的默契,母子之间的依赖,父子之间隐晦的爱···整部电影都洋溢着满满的爱,也夹杂着一层淡淡的哀伤。 所有的爱都在儿子与父亲一次送信的过程中展现。影片中时有时无的背景音乐就像父子之间若隐若现的情感。我们看到一份浓浓的爱在悠扬的轻音乐中逐渐浮现,直到影片最后,儿子第二次踏上路途时,那份爱没有如沸腾的熔岩在底下酝酿许久后猛烈的迸发,而在父亲那深深的凝望下笼罩着整个青翠静谧的山头。 父子之间24年里有一个巨大的空白,空缺的不是爱,是对彼此爱的表达。儿子从小就认为父亲不爱他,对他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一直被困扰在渴望得到父爱,却又恐惧,感到遥不可及的困惑中。15岁那年的一次受伤,儿子叫母亲不要让父亲知道,是害怕父亲担心,还是害怕受到责骂,还是仅仅因为不想让他知道?本应该是孩子受伤后偎依在父亲宽厚的臂膀下撒娇,却是一个15岁少年不该有的对亲情的困惑和感到无法触及的无奈。父亲嫉妒儿子亲切的叫妈妈,他又何尝不感到无奈和心酸呢? 影片一开头,父亲坚持要陪儿子走一次,除了对自己工作岗位的不舍,还有就是显而易见的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爱。离开村庄时,父亲慈爱的将口袋里的糖给了前来的小孩子,对待别人的小孩尚且如此这般,这样的父亲,怎能不爱自己的儿子呢!而此时,儿子还处在年少时对父亲生疏,惧怕的情感中。儿子坚持继承父亲的事业不也正体现了他对父亲无法言说的敬畏,依恋之情吗?而这一切,为什么他们彼此看不到?因为他们无法言说,无法表达,他们把对彼此的爱潜藏在朴实的默默的关怀中。这样的爱本可以填补父子之间24年的空缺,取而代之的却是24年的无奈。 儿子背着沉重的邮包,父亲拄着拐杖,他们一起走过狭长的巷道,走过曲折的青石板小道,走过蜿蜒的公路,他们却感到彼此沉默的尴尬。他们的身体留着相同的血液,却彼此陌生。年过九旬的老奶奶坐在门栏内等着孙子的信,父亲拿出一张白纸给老人读信,儿子诧异了,他从小惧怕的,刻意逃避的父亲,原来也有如此温情的一面,父亲嘱咐儿子只贴了五毛钱的要给他买好邮票贴好,原来父亲也有如此细心的一面。他们攀着绳索上山,原来父亲一直走在一条这么艰辛的邮路上。原来,他所不知道的关于父亲的,还有好多好多···最让我动容的,是儿子背着父亲淌水过溪,“以后,你不用淌水了,也该享受享受了。”也许这句话的分量远比“爸,我爱你”更重。父亲瘦弱,背微驼的身躯伏在儿子坚实宽大的背上回想起孩子儿时骑在他的肩上逛街时的情形,落下了一个父亲温柔的泪。光阴荏苒,父亲渐渐老去,变得矮小,儿子变得高大。直到最终父子之间的对话没有一个爱字,而“那狗”老二终于愿意跟着儿子踏上邮路证明了父子之间慢慢显现的爱。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矮矮的石桥垄断了浅浅的小河,它们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圆,上半圆是碧绿的稻,下半圆是碧蓝的天。 他是一位父亲,一个丈夫,更是一位串乡几百里的乡邮员。如果生命都会拥有一个刻度,那他生命的刻度就是那条漫长蜿蜒的邮路。然而,年龄是一座翻不过的高山,腿脚不便让他在邮路上的日子愈发漫长。于是,他把沉重的邮包交付给了唯一的儿子。可他又何曾放心,他坚持要走最后一次。 蜿蜒的小道,深深浅浅地划过葱绿的山丘,与小溪相傍,与水车相约,与太多的风景相合,拼成了清丽的水墨乡村图。 树荫婆娑,倒映在路面上,两个摇晃的身影缓缓出镜。他们的路线不是沿路前行,而是裁弯取直,趟河而过。为了抄近路,他不知趟过这条小河多少次,深谙那波光荡漾下潜藏的冰寒。年轻

的儿子也毫不犹豫选择了趟河而过。儿子灵巧地 跃下河,接过他手里重重的邮包,高高举过头顶,颤颤巍巍地渡了过去。待把邮包安置好以后,儿 子又趟回对岸,到了父亲的跟前。儿子微微屈膝,扎稳了马步,然后回望了他一眼,示意他上背。 他有些扭捏,但几经推让,儿子还是将瘦骨嶙峋 的他稳稳地背在了背上。他默默地感受着多年来 从未触及的属于儿子特有的温度,悄悄抹了把夺 眶而出的泪。 长长的路上,儿子用树枝挂着收音机不时听上 一段儿,偶尔问他:这么长的路你一个人不觉得 无趣吗?他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总惦记着赶路,哪有闲工夫在意有趣没趣的。 他的确是一个称职的乡邮员,几百里的邮路, 即使有无路的山崖,即使有刺骨的河水,即使没 有一个人跟他说话,一踏上就是几十年。 最后这一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乡亲们介绍 交待:这是我儿子!以后,这条邮路就由他来跑!语气里充满了骄傲,眉宇间满含着信任。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画卷描述 《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顾闳中作(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cm,横335.5cm。 本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图”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韩熙载简介 韩熙载(907~970 年),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想授他为相。韩熙载本也是个有政治才干的人,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擅舞,擅长诗文书画。但南唐统治者贪图享乐,国势日衰,韩熙载不愿出任宰相,而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即派当时任画院的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顾闳中目识心记,回来后便作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卷。 创作经过 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派画院待诏顾闳中到韩熙载家窥探,回来后凭“目识心记”画作此幅反映韩熙载夜宴情况的长卷,真实地描绘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神

情。全画分五段,段落之间,以屏风、帐篷等相隔:第一段“听乐”,图中人物有李嘉明、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志雍、紫薇郎朱跣、善舞少女王屋山等;第二段“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王屋山翩翩起舞;第三段“歇息”,画面由动转入静,有客披被而眠,韩熙载坐在榻上与侍女调情,有一侍女以琵琶遮面;第四段“清吹”,韩熙载右手持扇,正在欣赏乐队吹奏笛箫;第五段“散宴”,人或携妾离去,或依依不舍。 画卷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卷以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图中有许多独具匠心的构思,体现了作者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纯熟畅达的表现力。从全图的结构上看,画家分别利用三件大的立屏将画面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内的空间深度感又通过斜置的榻、几案、屏风等物件的对称布局来表现;全图共绘了46人(女21人,男28人),有些人物频繁出现,各自的形象十分统一。韩熙载在画中出现五次,有左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但形神不改;他气宇不凡,眉头紧蹙,忧心如焚。随着晚宴情节的发展,韩公从穿黑袍(听乐),发展到脱去黄衫(击鼓),再穿上黑袍(休息),后转入只剩一件内衣(清吹),最后又穿上黄衫(送客),韩熙载屡次更衣。 听乐。全场的空气似乎凝结了,个个都在屏息倾听,沉湎在悠扬的乐曲里。坐于榻上戴黑色峨冠为主人韩熙载,他的手自然地松弛下垂。坐在坐榻上一着红袍头戴方巾的客人为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屋内其他或坐或立的客人和女侍都在倾听歌伎弹奏琵琶,面前陈设的几案上摆着樽酒果品。 郎粲(字号、里居及仕宦经历均待考)约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在南唐进士考试中夺魁,当时20多岁,喜欢欣赏歌舞,是韩熙载夜宴席上的常客。南唐应有19名状元,有记载的有9人。其他10人无记载。 床前座椅上的两位宾客,约是太常博士陈致雍和紫薇郎朱铣。背对观者而坐的中年男子即为太常博士陈致雍,他衣着规整,坐姿端正。太常博士一职主掌朝廷五礼仪式,负责祭祀礼仪并拟议王公及三品以上朝官谥号,是有名的清望之位,非朝廷礼仪方面的权威不能胜任。 在场听乐宾客还有教坊副使李家明、紫微朱铣、门生舒雅、宠伎弱兰和王屋山诸人。 在画的最右边,也就是坐榻的后边有一个床,有黑色金花维帐。床上一红被子,还有一个琵琶。证明有或曾有伎睡于此。 韩熙载对面演奏琵琶的女人,高髻簪花,长裙彩帔,怀抱琵琶,是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乐伎李姬。在她身旁躬身侧望的是李家明。站在李家明左侧的蓝衣少女,是王屋山。另外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高中美术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高中美术鉴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记录.pdf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记录 五(2001年——2005年) 2001年 《海鲜》(大陆)——导演朱文 获第58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单元评委团特别奖 获第23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紫日》(大陆)——导演冯小宁 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观众评出的“最佳影片”大奖 《一声叹息》(大陆)——导演冯小刚 获第24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字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编剧奖、特别提及奖 《卧虎藏龙》(台湾)——导演李安,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主演 获第73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鲍德熹)、最佳艺术指导 /道具装饰(叶锦添)、最佳音乐(谭盾)( 2001年2月) 获第16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 2001年3月)获第5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导演奖 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与最佳外语片奖 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 获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配乐、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外 语片奖“金面奖”( 2001年2月)

《十七岁的单车》(大陆)——导演王小帅,周迅、崔林、李滨、高媛媛主演获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新进男演员(崔林、李滨)《爱你爱我》(大陆)——导演林正盛,张震、李心洁、戴立忍、高明骏、郭静纯主演 获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鬼子来了》(大陆)——导演姜文,姜文主演 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你那边几点》(台湾)——导演蔡明亮,李康生、陈湘琪、苗天、陈昭荣主演获第5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杜笃之) 《千禧曼波》(台湾)——导演侯孝贤,舒淇、钮承泽、高捷、段钧豪主演获第5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杜笃之) 《那山那人那狗》(大陆,1998)——导演霍建起: 获2001年度日本电影笔会最佳外国影片第1名 获日本电影艺术奖最佳外国电影奖 获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国影片第1名 《八矿》(大陆)——导演晓鹏 获第23届法国真实电影节伊文思奖 《站台》(大陆)——导演贾樟柯 获瑞士佛里堡国际电影节唐吉珂德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丽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全美影评人协会2000年未在美国公演十大佳片第一名。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中华瑰宝 ——《韩熙载夜宴图》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享誉世界,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国绚丽的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南唐画作细致而传神,为近代中国留下不少国宝级画作,其中,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称誉世界,本文浅显谈论这幅国之瑰宝,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古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绘画在世界历史长河蔓延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好比诗词表达人们的感情。绘画作为对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世界各国逐渐兴起,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形色不一的画风及悠长而久远的绘画发展史。在此其中,中国画在创作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从画理、画法直到工具的使用都有不同于西洋绘画。国画是使用毛笔、以墨为主,利用宣纸的渗透性以各种粗细线条和干湿、浓、淡的处理,描绘各种形象。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造型上不满足于写实的形似,而是追求“不似之似的神似。形式上不同于西画追求的明暗调子,而是追求水墨笔法的笔情墨趣。 南唐(937—975)虽于五代(907—960)间偏居江南,但在文化上却因承唐之制而有相对的繁荣,其于绘画方面也一直与同时代的前、后蜀(903—965)为后代所瞩目。五代十国中的南唐,是建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权。它先后经历了先主李、中主李縖、后主李煜三朝,虽国祚短暂,但在历史上却因文化创造而负有盛名。特别是在中主、后主统治期间,设立画院,礼遇画家,遂使南唐绘画成为那个荒乱时世中的文化亮点。这个时代涌现出一批对后世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于绘画的多个领域都有创造。人物画是南唐画作的一大杰出之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专门描绘宫廷贵族妇女生活题材的“绮罗人物”。南唐的宫廷人物画承继了“绮罗人物”的画风余绪,宫廷画家一时成了用画笔记述朝野生活、风情民俗的工具。王公贵戚、华饰仕女、殿阁楼台及冕服、车器等皆成了画家的表现对象。当时擅画人物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可谓南唐翰林图画院的“三剑客”。他们所留下的画作至今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南唐著名画家。江南人,曾为待诏。擅长画人物,神情意态逼真,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南唐后主李煜拟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对这位北方来的大臣却一直有着提防之意。韩熙载觉察后,为求自保只能疏狂自放,降低李煜的防心来避免政治迫害。而后主李煜,听闻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宾客糅杂”。就命顾闳中偷看真伪。顾闳中目识心记,在暗中观察韩熙载在家中举办的宴会后,终绘成举世闻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是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 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近日,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体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600字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600字矮矮的石桥垄断了浅浅的小河,它们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圆,上半圆是碧绿的稻,下半圆是碧蓝的天。 他是一位父亲,一个丈夫,更是一位串乡几百里的乡邮员。如果生命都会拥有一个刻度,那他生命的刻度就是那条漫长蜿蜒的邮路。然而,年龄是一座翻不过的高山,腿脚不便让他在邮路上的日子愈发漫长。于是,他把沉重的邮包交付给了唯一的儿子。可他又何曾放心,他坚持要走最后一次。 蜿蜒的小道,深深浅浅地划过葱绿的山丘,与小溪相傍,与水车相约,与太多的风景相合,拼成了清丽的水墨乡村图。 树荫婆娑,倒映在路面上,两个摇晃的身影缓缓出镜。他们的路线不是沿路前行,而是裁弯取直,趟河而过。为了抄近路,他不知趟过这条小河多少次,深谙那波光荡漾下潜藏的冰寒。年轻的儿子也毫不犹豫选择了趟河而过。儿子灵巧地跃下河,接过他手里重重的邮包,高高举过头顶,颤颤巍巍地渡了过去。待把邮包安置好以后,儿子又趟回对岸,到了父亲的跟前。儿子微微屈膝,扎稳了马步,然后回望了他一眼,示意他上背。他有些扭捏,但几经推让,儿子还是将瘦骨嶙峋的他稳稳地背在了背上。他默默地感受着多年来从未触及的属于儿子特有的温度,悄悄抹了把夺眶而出的泪。 长长的路上,儿子用树枝挂着收音机不时听上一段儿,

偶尔问他:“这么长的路你一个人不觉得无趣吗?”他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总惦记着赶路,哪有闲工夫在意有趣没趣的。” 他的确是一个称职的乡邮员,几百里的邮路,即使有无路的山崖,即使有刺骨的河水,即使没有一个人跟他说话,一踏上就是几十年。 最后这一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乡亲们介绍交待:“这是我儿子!以后,这条邮路就由他来跑!”语气里充满了骄傲,眉宇间满含着信任。 青山依旧苍翠,花草散发着幽香,河流还是那么清澈,泥泞的羊肠小道继续蜿蜒向前,最后的这趟邮路上,那个孤单的身影更加壮硕,步伐更加坚实。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摘要:《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 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关键词:顾闳中、韩熙载、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五代、 正文: 《韩熙载夜宴图》,设色画,五代(原迹已佚失,今版本为宋人临摹本),作者顾闳中,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约910年生,980间逝世,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为了适于案头观赏,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构图和人物聚散有致,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椅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摘要: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全卷构思精密,五个画面一气贯注,以人物的疏密,景象的闹静等来调节节奏,使得事件进程一目了然,发展状况曲折起伏。卷上并无多余的背景,却巧妙地用屏风和床榻切换时空,完成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将时间和空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 正文: 《韩熙载夜宴图》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韩熙载明白他们的来意,故意将一种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二段“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

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路上儿子的独白中说到自己与父亲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因为父亲常年在外,父子间产生了隔阂,这是他们的心态文化造成的。途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儿子去找父亲差点丢了邮包,父亲为此也很生气,一句“真没见他这么急过”把父亲那种无比强的责任心表现了出来,这是思想与价值文化在影响着他们。到达村委会后儿子觉得没有很多人围上来很奇怪,父亲却觉得这很正常,这是他们心态的差异,体现了他们的心态文化。在与秘书的对话中谈到父亲没做上“劳模”,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也说到父亲“不值得”,对此,他们的价值文化是有差异的,父亲任劳任怨“不能叫苦”,儿子认为不值得,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心态文化的差异。父亲说“不兴自己喊苦”,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很令人感动。之后在村里乡亲们看见儿子这个陌生人,感觉好奇都围了上来,乡亲们以方言交流,

传统文化素材在影视文艺创作中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5555476.html, 传统文化素材在影视文艺创作中的融合 作者:马赛 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3期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不仅文化内容丰富,在精神层面也有着广泛 的传承,为当代的影视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思想意识形态。将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素材应用在影视文艺的创作中,能使我国的影视文艺作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也能在融合的过程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播。 【关键词】传统文化;影视文艺;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87-01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融合,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意识、精神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许多外国电影中的思想意识形态逐渐地渗透到我国人们的观念中,非常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因此,我国的影视文艺创作要更加注重将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融合,将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创作进行输出,为文化的全球化做出贡献。 一、在影视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 影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在现代也逐渐成为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是以和为贵,以孝为本,以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为贵,这就需要我国人民来发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精髓,将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传统融入在影视作品中,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例如《那山那人那狗》《我的丑娘》等一些家庭题材的影视作品,就是以我国的孝文化为根本,在娓娓道来的叙事过程中展现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孝为本的道德思想,正是这种平凡、贴近生活的家庭剧,才更让人们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感动。因此,在影视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时,创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大手笔的背景制作,只要影视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精神、意识、观念正是现代社会中弘扬或正在慢慢缺失的,都可以作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基调,只有贴近人们生活的影视作品才更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让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情感观念。 二、在影视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故事素材 影视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叙事为目的,那么,好的影视作品一定就有好的故事情节作为支撑。目前,由于西方思想的意识形态输出较多,故事大多都以个人英雄主义、欲望、暴力等为素材,对中国的影视题材创作影响很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不少,但如何更好的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展现却成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创作者由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