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电影分析。

一个安静的下午,独自静静的看完了这部《那人那山那狗》。在看惯了场面宏大的史诗片,节奏飞速的好莱坞的时候,一部别样的影片映入我的眼帘。它像一行清秀的诗,又似一段缠绵的曲,在我心间萦绕,久久不能消散。它或许是平凡的,因为它只是讲述了一段段情,但它也必然是不凡的,正因为它讲述了那一段段平淡但却深刻的情。下面我们来一起品味,《那山那人那狗》中得一段段情吧。

本片改编自彭建民的同名小说,由霍启建指导,老艺术家滕汝俊和年轻的刘烨联袂出演。霍启建这名导演,我并不熟悉,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便深深的爱上这名导演,无论从影片的主题、声音、构图、色彩等各个方面,他都已做的非常到位。我可以真切的感到这名导演的情感,那浓浓的情。

一、主题

影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恐怕谁都无法准确的说出来,正可谓是一句话即可说清,但一万句话却又无法道明。而笔者这里把本片的主题概括为三情一念,三情是微妙的父子情、无言的爱情以及深厚的乡土情,而一念便是父亲所说的“想头”。

父子情,中国有句古话,“无仇不成父子”,似乎每一段父子情都是充满了隔阂的,从小便是如此,父亲一词在我们心中永远不如母亲温暖。电影中的父子也是一样,儿子在和妈到别的时候是一声声“妈”那么的亲切,而却未曾叫过一声“爸”,一直到影片中段两个人要再度启程的时候才说了一声“爸,咱们走吧。”,但正是这样的一句话,却已让老人喜笑颜开。影片中父子的距离是那么遥远,以至于在父亲解手的时候儿子都不知道,那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距离感……或许这种距离感是父亲常年在外无法陪伴儿子成长产生的,或许儿子一直在埋怨着父亲。但当父子共同走完了那一条邮路,我想儿子那在心中多年的怨气已然是烟消云散。“有我在你就不再用下水了。”,“村里的老人说儿子能背父亲了就是长成了。”,伏在儿子背上的父亲回想起骑在他脖子上的儿子,就像昨天的事一样,眼泪不禁流淌,父亲老了。看到这里,不知有多少观众早已潸然泪下,我们的父亲也已经老了,而我们却从未理解过他们,从未有过关切的问候,从未主动帮他们揉揉酸麻的肩膀,他们肩上的担子总是自己挑着,那些苦总是自己挨着,就像电影中的父亲摔下了山崖但却从未跟家里提起过一句。父子两个人越走越近,到达山顶的时候,二人已经并肩而行,落日的余辉映在这对父子的脸上显得格外温馨,儿子把父亲画的地图折成了飞机,红着眼眶向山谷丢去,飞机缓缓地飞离,那似乎是父亲的青春的离去,也似乎是父子间那层隔膜的离去,更是儿子的引导的离去,预示着这条邮路他会独自走下去。

爱情,本片并未花下浓重笔墨来描写男女之情,但掺杂在其它两端感情之间也起到了调剂作用。当父亲把母亲背出山里的时候,那个男人心中一定一对自己说了“我要把这个女人带出大山。”,本片运用了大量的闪回来讲述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候的事,可两个人从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笑,或者深情得望着彼此。母亲一直在等,在做姑娘的时候等着自己的情郎来娶她,在做了媳妇的时候又在门旁盼着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就这样等着等着,一等就等了大半辈子。父亲跑了半辈子的邮路,送了半辈子的信,但却只收到过母亲的一封信,可也高兴地难以言喻,有人说是因为儿子的出世,但我认为更是因为在远方的他看到了那最熟悉最温馨的笔迹。两个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海誓山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可依然让观众心中满是感动,真正的爱情似乎就是那么平淡,像白水一般,可你永远也离不开。

乡土情,“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因为就像脚穿在鞋里一样,舒服。”这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可已然包含了中国人,那份独有的对乡土的依恋,炎黄子孙不同于荷兰人、西班牙人那样热衷于冒险,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之处所在。儿子不娶那个他喜欢的侗族姑娘,是因为怕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思念大山。山里的人们从未出过大山,也正是因为热爱大山,更是要守护大山。大山里的人之于山感情,正如鱼儿之于水,一份无法割舍的情,一份随血脉而流的情,一份不能言说的情。“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