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单选】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单选】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单选部分

2017上中学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解析】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

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解析】

不平衡性:关键期,适时而教。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解析】

《学记》: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及时施教、藏息相辅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解析】

影响学制的因素:

生产力、政治、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和外国学制影响、民族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线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B)

A.单一课

B.综合课 C .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知识延伸】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常考单选)

讲授法:

讲述: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

讲解: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

讲读: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

讲演:时间长、知识面涉及广、难度大,主要用于大学教学中,中小学很少用到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

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

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

互之间的启发、探讨、辩论获取知识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给学生

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

演示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验、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

观察获得感性知识

参观法:

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

对实际事物和现象进行实际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

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讲授知识之前参观)、并行参观(一边参观一边讲解知识)、

总结性参观(讲授知识之后参观)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盆栽

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知识延伸】

德育方法:(重点)

说服教育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

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语言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讨论

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

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

选好学习榜样

激发起学生对榜样的敬佩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

染、熏陶行为

人格感化:利用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

环境陶冶:布置学校环境

艺术陶冶:画展等

实际锻炼法:

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

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包括奖

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如:教师将学生的评比结果张贴在教室墙上

个人修养(道德修养)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如: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律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那一原则?( )

A.知行统一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有的放矢原则

D.疏导原则

【知识延伸】

德育原则:(重点)

导向性原则

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学校、社会、家长),前后连续地教育学生

因材施教原则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的认识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教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

育的积极性

如:张三学习成绩差,但动手能力好。老师让他做劳动委员,以激励他好好学习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又要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管

13.小军由于“锐角三角形”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钝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这种现象属于( )。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知识延伸】

迁移的分类(常考单选)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举一反三;阅读技能有助于写作技能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阻碍作用

汉语拼音学习对英文字母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通过加减法的学习后,对乘除法的学习产生了影响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学了“角”的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概念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前摄抑制)

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倒摄抑制)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

数学中学习的知识,可以用到物理学习上去

具体迁移:

已学会写“木”这个字,有助于写“森”这个字

12.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A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解析】

记忆的分类:

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多个动作的联系,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如:打篮球,一步一步

14.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后排?(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延迟强化

D.替代强化

【解析】

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的

负强化:避免一个坏的

“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老师提问的次数”是为了“避免一个坏的”

惩罚:给予一个坏的

15.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压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知识延伸】

道德发展理论(单选常考)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

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且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的开始,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不单纯服从权威,要求平等 公正阶段:公正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认为好的行为是

使人喜欢或被赞赏的行为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权威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规是人们共同商议确定的,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

的要求而改变

普遍伦理(良心)定向阶段:公平、平等、尊严;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即正确

16.中学生晓楠极端争抢好胜,性格急躁,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很难使自己放松,小楠的人格属于( )。

A.A型人格

B.B型人格

C.C型人格

D.D型人格

17.小强期中考试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分析了失败原因,找到了问题,确定了新的方向,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宣泄

B.升华

C.补偿

D.认知重组

【知识延伸】

自我防御机制:

否认: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的加以否定

压抑:将痛苦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式

文饰(合理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移置:孩子被妈妈打后,踢板凳,转移怒气

投射:自己是什么样,就认为别人也是如此

退行:“老小孩”

升华:司马迁被宫刑后写出史记

幽默:

认同: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以父辈之尊为己尊

认知改变(认知改组):对挫折情境的重新评价;高考落榜,决定再考一年

18.中学生小艾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 强迫症

D.恐惧症

19.华老师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学的一部分,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这主要说明课堂管理具有那一项功能(C).

A.维持功能

B.导向功能

C.发展功能

D.调节功能

20.每学期开学前,王老师总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人数,课时量以及备课资料知否充分等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根据布勒与布朗的观点,王老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 )。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解析】

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领导心目中的地位,会把大量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学生;担心“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关注情境阶段:把关注点转向提高学生成绩,教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1.老师经常自觉的对自己的讲课过程进行分析,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纳和总结,以不断的改善自觉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觉的教学水平,李老师的做法基于下列哪种专业发展方式( ) A.教学实施 B.教学研究 C.自我发展 D.教学反思

2017上小学

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C.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2.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的原因是( )。

A.个人天赋

B.社会分工

C.国家性质

D.教育水平

3.在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是( )。

A.学生

B.家长

C.教师

D.文学艺术活动

【解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4.在小学课外活动中,学生摄影小组举办的摄影作品大赛属于( )。

A.游戏活动

B.学科活动

C.科技活动

D.文学艺术活动

【知识延伸】

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单选常考)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访问、宣传、游览

学科活动

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数学活动小组、语文活动小组、外语会话专题、化学实

验专题

科技活动

科技讲座、制作科技小模型、采集标本、小发明、小实验、小创造

文艺活动

组织文学作品欣赏和评鉴、乐器演奏、舞蹈、美术、摄影、书法

体育活动

各种球类活动、长短跑、游泳、体育竞赛和表演

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国庆节、端午节、校庆日、学校文化节等活动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6.将观察法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的依据是( )。

A.观察条件是否人为控制

B.观察活动是否有规律

C.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活动

D.观察内容是否有设计并有结构

7.假如小学生被狗咬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

A.立即包扎伤口

B.在伤口的近心端用绳子扎紧

C.用肥皂水、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等冲洗伤口

D.不作处理,直接送往医院

8.成成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不墨守成规,说明其思维具有( )。

A.广阔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9.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主动接受新的信息,并对其意义进行重构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 )。

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联传主义学习理论

10.小强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禁止他看动画片,一旦按时完成就取消这一禁令,随后小

强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了,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11.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因为其道德发展处于( )。

A.权威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12.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特征是( )。

A.活动过多

B.冲动任性

C.注意障碍

D.学习困难

13.课程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A.斯宾塞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4.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旨在体现教育理念,实现与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15.学习了《坐井观天》一颗,学生学会“信、抬、蛙、答”等生字,理解并熟记“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词。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这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认知有实践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能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并有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文纳特卡制

【知识延伸】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基本特征:班、课、时

小组教学: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外部分组: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个别指导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自己负责

道尔顿制:柏克赫斯;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是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问时才请老师辅导

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个别教学(40%)

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

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而是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由他们中

的优秀者,也就是“导生”,去教年幼的学生

文纳特卡制:

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一部分培养儿童知识技能,读写算;另一部分是为了培养儿

童个人能力和社会意识,缝纫木工等

复式教学

17.课堂教学中,课堂椅摆放方式会影响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一般说来,“秧田型”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探究法

D.访论法

18.教师通过听写英语单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测验评价

B.量表评价

C.实作评价

D.档案袋评价

19.《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小学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第二学段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这要求该部分内容应采取的组织方式( )。

A.直线式

B.圆周式

C.螺旋式

D.横线式

20.张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个钟表模型,通过对三个指针的操作,帮助小学生很快理解了“时、分、秒”的概念,这体现的教学原则(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知识延伸】

教学原则(重点)

直观性教学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生疏、理解困难时使用

实物直观(苹果)、模象直观(模型)、言语直观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服役,开而弗达”、苏格拉

底“产婆术”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学记》“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恰当把握教学难度,防止难度过高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

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6上中学

1.【题干】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知识延伸】

国外教育家的理论及著作(单选常考)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提出泛智教育: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统一学制和学年

遵循自然发展原则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科学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被公认为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现代教育学著作

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四段教育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

教育性教学原则: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

育和教学分不开

教育是培养良好的公民—社会本位论

培根《新工具》: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科学中分离出来

康德: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教育是一门很难得艺术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洛克《教育漫话》

“白板说”,外铄论

主张绅士教育

卢梭《爱弥儿》

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诸德》

主张教育心理学化

是西方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斯宾塞《教育》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提倡科学教育

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国现代教育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做中学”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地生长下去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马卡连柯《教育诗》

流浪儿、少年违法者的教育

平行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可以影响集体,集体也可以影响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为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

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活的教育学

2.【题干】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 )。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觉得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3.【题干】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4.【题干】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执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解析】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欧洲(英国)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苏联

单轨制发展来的分支制:我国现行学制

5.【题干】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全做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考点】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教育的内容手段各不相同(古代和现代教育不同)

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个朝代都是吸收了上一个朝代的经验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6.【题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考点】

新课改中的新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主要包括: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7.【题干】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他们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8.【题干】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拿一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9.【题干】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解析】

教学评价的种类:(常考单选)

诊断性评价:分班考试(学期开始)

形成性评价:月考、课堂练习题(学习过程)

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学期结束)

10.【题干】班主任李老师接受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11.【题干】初二(1)班下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

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 )。

A.疏导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2.【题干】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

D.注意转移

13.【题干】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具体思维

15.【题干】小亮在解决物理习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并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

A.启发式

B.推理式

C.算法式

D.归纳式

【解析】

算法式:把解决问题的一切做法步骤都列出来,然后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得到一个正确的解。

启发式:一步一步尝试

16.【题干】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惩罚服从取向

B.相对功利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社会契约取向

17.【题干】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励。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

A.成绩趋近

B.成绩回避

C.掌握趋近

D.掌握回避

【解析】

掌握趋近:个体关注掌握任务、学习和理解

掌握回避:个体关注的是如何避免没有掌握任务的情况

18.【题干】中学生小孙近期心理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同一性

【解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小学期:基本的勤奋感与自卑感:追求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和赞许

中学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角色混乱

19.【题干】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孟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

A.情感枯竭

B.去个性化

C.成就感低

D.知识枯竭

【解析】

教师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

去人性化: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之间保持距离、采取冷漠或忽视的态度

个人成就感低:消极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意义和价值

20.【题干】中学生小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

A.教师促成

B.群体促成

C.任务促成

D.自我促成

【解析】

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在教师的帮助下

集体促成: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下

任务促成:某一具体任务(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

自我促成:个体自觉努力

21.【题干】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教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

A.强化法

B.自控法

C.脱敏法

D.放松法

【知识延伸】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单选常考)

强化法

如: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好的学习态度、行为的鼓励表扬,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生因撒谎而遭到家长训斥,是他们以后不敢再撒谎了

系统脱敏法:考试焦虑

惩罚法

消退法

认知疗法:矫正不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

来防治中心疗法:罗杰斯创立;不给予指导,是最大区别

合理情绪疗法:

用积极、现实的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是调节不良情情绪的关键

改变人的认知偏差;

2016上小学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个体差异

D.个人努力

2.教育史上的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3.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着头回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这说明小林最缺乏( )

A.道德认识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意志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4.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1、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成人教育

5、高等教育

A.1、2、3、4

B.1、2、3、5

C.1、2、4、5

D.2、3、5、4

【解析】

我国学制结构:

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高中)

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

A.历史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文献法

【知识延伸】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选常考)

观察法

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

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

是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方法;是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

调查法

通过访谈、问卷、测验、座谈等方式

对个例的调查属于个案调查

历史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

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

教育行动研究

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和解决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

具体表现为:将改革举措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叙事研究

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讲故事

5.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A.生活性

B.计划性

C.组织性

D.系统性

7.儿童发现眼睛干涩夜盲症可能主要缺乏(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8.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的前方,一会儿又觉得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方。这种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注重分散

B.注重起伏

C.注重分配

D.注重转移

【解析】

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是注意的起伏,或者注意的动摇。

9.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解析】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早上起来,看到屋顶是湿的,便推想昨天夜里下过雨。“昨夜下雨”这件事并未直接感知;而是通过经验推断出来的

概括性:人们在思考树的概念时,头脑中呈现的并不是具体那一棵树,而是“树”的一般表象

10.不顾外界环境影响,常用自己的内在标准判断客观事物的人,其认知方式属于( )

A.独立型

B.依存性

C.整体型

D.系列型

【知识延伸】

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处理问题对外界参照物有较大依赖,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人士或环境影响,爱好社交。

场独立型:信息加工时主要依照内在标准,倾向于对事物独立判断,喜欢独处;

继时性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周假设

同时性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能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发散性思维

11.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

A.罗杰斯

B.斯纳金

C.班杜拉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K 由来:《孟子?尽心上》 2、含义: 广义一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一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Ll 标的活动,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 的社会要求,有IJ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 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 本质匸有目的的哮孕动。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质的规泄性 有意识有目的 -------- 以人的培 自觉传递社会 养为直接 人类特有的社会存在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经验 目标 活动 盾活动 社会属性一一永恒性(人在教育在)、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 段)、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一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与社会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阻碍、超前催生) 4、教育起源 学说 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由神创造,体现神的意志 宗教、朱熹 生物起源论 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 源于劳动,社会生产的需要与人的需要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的交往活动 叶澜 口诀:本能生利息、新房圆美梦、米夫爱劳动 4.发展历程 4-1原始社会的教育 有意识、有H 的性,无严密计划性 与生活适应,以生活经验为内容 没有阶级性、H 的一致、权利平等 言传身教 生活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吗容谁样哪 有 内对怎在 9 ■ ?

5、萌芽阶段 5?1特点:习俗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等思维方式为主、包含于哲学道徳论述中 5-2《学记》 5?4西方 (1) 苏格拉底“ 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反复诘问得出定义)、助产术 (不断探索得岀结论)。 (2) 柏拉图:《理想国》,重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 (3)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名《论演说家的教育I 培养》) 第一部研究教学教 法的著作,古代欧洲教育理念发展的最高成就。“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6?创立 6√L 特点:专门领域、概念体系、科学硏究方法、系统教育学著作、教育机构 6-2 (1)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岀 ((3) 卢梭:教育体小说《爱弥儿》、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思想 (4) 康徳: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目的在于发挥人的自然秉性。 (5)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2014年河南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材料分析题一)

2014年河南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材料分析 题一) 材料一: 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答案要点】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材料二 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上面这个案例。 【答案要点】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1. 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第四,传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必背考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二)教育 ?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条

1、材料: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得对话》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教师:“我能不用书中得原话吗?”教师与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得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您得意见很好,就用自己得话来表演吧。”教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得头。果然,这个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该教师得做法。 这位教师得做法保证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该教师得做法体现了民主型得师生关系。民主型得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热爱、关心、尊重与信任学生;教育学生就是,教师既利用权威,也利用自己得学识、才能与品德;学生理解与尊重教师。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材料中,教师耐心倾听并肯定学生得意见,师生关系与谐、融洽,体现了民主型得师生关系。 其次,该教师尊重了学生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能动性。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认真听取学生得想法,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得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在表演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也使得教学取得了良好得效果。 最后,该教师遵循了因材施教得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得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得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材料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得实际情况后肯定了其想法,取得了良好得教学效果。 (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保证课堂教学中得预设性与生成性。 教学做为有目标、有计划得活动,其过程自然具有预设性。教学过程得预设性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得、有计划得设想与安排。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得“预设”,教学方案得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得理解、钻研与再创造。教师理解与钻研教材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作者编写教材得意图与教学内容得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预设性体现了教学过程得科学性。材料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角色扮演得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过程得预设性。 教学过程得生成性就是课堂教学得生长与建构,指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得合作、对话与碰撞中,现时生成得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得新问题、新情况。实施教学方案就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得教学活动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得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得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得效果。材料中,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得过程中出现不同得状态时,灵活机智地应对,体现了教学过程得生成性。 2、材料: 小学生小亮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小亮虽然经过多方面得努力,但数学成绩依旧没有起色。近期,班主任发现小亮上课变得不听讲,还时不时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老师催促也不见效,之后连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注意发展特点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 语言发展特点

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咼。 (三)情绪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一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 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发展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技 巧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033041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下如何作答材料分析题。 做材料分析题要分步走: 第一步,先审题,有以下三类问法:1.回答什么——分析(是什么)、评述(为什么)、建议(怎么办);2.有几问;3.运用什么知识——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德育、教学、教育学、心理学。 第二部,分析材料,内容包括: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般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去作答。 总:总体评价(亮明立场) 分:原理+分析材料(知识点) 总:总结(体现结构完整)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真题一体会一下: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一辆完好地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集聚的街区,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发现停放在中产阶级集聚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该研究者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发现,刚过了几个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因此,有研究者以该试验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1)基于上述材料,请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谈谈你对“破窗理论”的理解。(8分)

(2)试述“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12分) 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个问均采取总-分-总格式: (1)【总】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破窗理论”体现了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分】教育中,学生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破窗理论”体现了群体心理中的从众心理,人都存在一种潜意识的模仿。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很容易相互影响,致使一些消极因素,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恶性的“传染”。 (2)【总】“破窗理论”对班级日常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分】首先,班主任要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德。 其次,班主任要注重用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及时制止学生出现的个别不良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如果不良行为出现而没有被制止,就像汽车被打破车窗,会暗示和诱导更多的人做出进一步的破坏。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型分析

各类题型高频考点及知识点总结 简答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A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职责,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素养 1.基本职责——选择或简答题 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案耍点】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1) 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2).领会阶段。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剌激,形成选择性知觉。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3).习得阶段。学生将短吋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