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6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思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甲运动员:7,8,6,8,6,5,8,10,7,4;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

点”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它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2. 25t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多多少。

〖提问〗:请大家翻回到课本第56页看看原来抽样的数据,有没有2.25 这个数值呢根据众数的定义,2.25怎么会是众数呢为什么(请大家思考作答)

分析:这是因为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的原因,而2.25是由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得来的,所以存在一些偏差。

〖提问〗:那么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中位数呢?

分析:在样本数据中,有50%的个体小于或等于中位数,也有50%的个体大于或等于中位数。因此,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矩形的面积大小正好表示频率的大小,即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该相等。由此可以估计出中位数的值为2.02。

〖思考〗:2.02这个中位数的估计值,与样本的中位数值2.0不一样,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原因同上: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了)(图2.2-6)显示,大部分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在中部(2.02t左右),但是也有少数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特别高,显然,对这部分居民的用水量作出限制是非常合理的。

〖思考〗:中位数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但是它对极端值的不敏感有时也会成为缺点,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讨论,并举例)

<二>、标准差、方差

1.标准差

平均数为我们提供了样本数据的重要信息,可是,有时平均数也会使我们作出对总体的片面判断。某地区的统计显示,该地区的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6㎝,给我们的印象是该地区的中学生生长发育好,身高较高。但是,假如这个平均数是从五十万名中学生抽出的五十名身高较高的学生计算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平均数就不能代表该地区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只有平均数难以概括样本数据的实际状态。

例如,在一次射击选拔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甲运

动员﹕7,8,6,8,6,5,8,10,7,4;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如果你是教练,选哪位选手去参加正式比赛

我们知道,77x x ==乙

甲, 。两个人射击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那么,是否两个人就没有水平差距呢(

观察P66图2.2-8)直观上看,还是有差异的。很明显,甲的成绩比较分散,乙的成绩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

考察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的大小,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标准差。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 表示。

样本数据1,2,,n x x x 的标准差的算法:⑴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数x 。⑵、算出每个样本数据与样本数据平均数的差:(1,2,

)i x x i n -=⑶算出(2)中(1,2,)i x x i n -=的平方。⑷、算出(3)中n 个平方数的平均数,即为样本方差。⑸、算出(4)中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即为样本标准差。

其计算公式为:

显然,标准差较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标准差较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

〖提问〗:标准差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标准差为0的样本数据有什么特点

从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都可以得出:0s ≥。当0s =时,意味着所有的样本数据都等于样本平均数。

(在课堂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利用计算机来计算标准差的方法。)

2.方差: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人们有时用标准差的平方2

s (即方差)来代替标准差,作为测量样本数据分散程度的工具:

s =

在刻画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上,方差和标准差是一样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多采用标准差。

(三)、例题精析

〖例1〗:画出下列四组样本数据的直方图,说明他们的异同点。

(1)5,5,5,5,5,5,5,5,5;(2)4,4,4,5,5,5,6,6,6

(3)3,3,4,4,5,6,6,7,7;(4)2,2,2,2,5,8,8,8,8

分析:先画出数据的直方图,根据样本数据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利用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即可算出每一组数据的标准差。

解:(图略)

四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5.0,标准差分别为:0.00,0.82,1.49,2.83。

他们有相同的平均数,但他们有不同的标准差,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是不一样的。 〖例2〗:

分析: 比较两个人的生产质量,只要比较他们所生产的零件内径尺寸所组成的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的大小即可,根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抽样分别获得相应的样本数据,然后比较这两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以此作为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的估计值。

(四)、课堂精练:

P 39 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分两类:①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②用样本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就越精确。

2、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标准差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反映了一组数据变化的幅度。

(六)、作业:1.P 40 习题1-5 A 组 3、 4、10

五、教后反思:

2222121[()()()]

n s x x x x x x n =-+-++-

高中数学 第七课时 1.5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第七课时§1.5数据的数字特征 一、教学背景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大纲》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与《标准》的要求相差较大,若是承接现行《大纲》的话,建议先补充《标准》中第三学段相应部分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二、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 五、教学实施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小明开设了一个生产玩具的小工厂,管理人员由小明、他的弟弟和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工和十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的很顺利,需增加一个新工人,小亮需要一份工作,应征而来与小明交谈。小明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了。”小亮工作几天后找到小明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 必修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说课人:王自强 东华高级中学数学组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并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 ★学情: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普通班学生,他们的观察、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紧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②结合实际, 能选取恰当的样本数字特征,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难点:1.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计算出中位数; 2.选取恰当的样本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从而正确的对实际问题做出决策。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熟知的一组数据的代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下,并辅以计算器、多媒体手段,通过一定手脑结合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在只能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情况下也可以估计总体数字特征。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方法,使知识的获得与知识的发生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数学苏教版必修3教案:2.2.3茎叶图 Word版含解析

2.2.3 茎叶图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比较甲、乙两个运动员比赛得分情况引入茎叶图,从而得出画茎叶图的步骤,从茎叶图中的枝叶分布情况就可以感受到样本数据的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可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地决定茎叶图中数据的茎和叶的划分.茎叶图,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都是用来描述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的.茎叶图由所有样本数据构成,没有损失任何样本信息,可以在抽样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而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则损失了样本的一些信息,必须在完成抽样后才能制作. 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茎叶图的意义及画法,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列频率分布表及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茎叶图的意义及画法,结合实例体会茎叶图的优点; 2.继续掌握如何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难点: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一:(复习导入)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 n n x x x n +++...21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平均数常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描述的信息,因此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但它易受端点值的影响. 一般地,n 个数根据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是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则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中位数受端点值的影响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为了避开以上缺点,今天学习——茎叶图.因为所有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到体现. 设计思路二:(事例导入) 某篮球运动员某赛季各场比赛的得分情况如下: 12,15,24,25,31,31,36,36,37,39,44,49,50. 如何分析该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及发挥的稳定程度?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除了前几天学的图、表以及上面的各种数能帮助我们分析数据外,统计中还有一种用来表示数据的茎叶图(stem and leaf display ). 顾名思义,茎是指中间的一列数,叶就是指从茎的两旁生长出来的数,中间的数字表示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高品质版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62 (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图略见课本第62页)它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2. 25t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多多少。 〖提问〗:请大家翻回到课本第56页看看原来抽样的数据,有没有2.25这个数值呢?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2.2 总体分布的估计含答案

某制造商为2013年全运会生产一批直径为40 mm 的乒乓球,现随机抽样检查20只,测得每只球的直径(单位:mm ,保留两位小数)如下 40.03 40.00 39.98 40.00 39.99 40.00 39.98 40.01 39.98 39.99 40.00 39.99 39.95 40.01 40.02 39.98 40.00 39.99 40.00 39.96 问题1:上述20个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差多少? 提示:最大值为40.03,最小值为39.95,其差为0.08. 问题2:将上述数据分组统计,分组情况为[39.95,39.97),[39.97,39.99),[39.99,40.01),[40.01,40.03],求各组个数. 提示:各组数据的个数为2,4,10,4. 问题3:试求出各组数据所占的比例? 提示:分别为0.10,0.20,0.50,0.20. 问题4:能否用一个直观图来表示问题2中各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提示:可以. 1.频率分布表 (1)定义:当总体很大或不便于获得时,可以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我们把反映总体频率分布的表格称为频率分布表. (2)绘制的步骤: ①求全距,决定组数和组距,组距=全距组数 . ②分组,通常对组内数值所在区间取左闭右开区间,最后一组取闭区间. ③登记频数,计算频率,列出频率分布表. 2.频率分布直方图 (1)定义:我们用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规律,这样的直方图称为频率分布直方图.

(2)绘制步骤: ①先制作频率分布表. ②建立直角坐标系:把横轴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对应一个组的组距,并标上一些关键点. ③画矩形:在横轴上,以连结相邻两点的线段为底,以纵轴上频率 组距为高作矩形,这样得一系 列矩形,就构成了频率分布直方图. 3.频率分布折线图 (1)定义:把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相邻的矩形的上底边的中点顺次连结起来,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2)总体分布密度曲线: 频率折线图的优点是它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将样本容量取得足够大,分组的组距取得足够小,则相应的频率折线图将趋于一条光滑曲线,称这条光滑曲线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1.在频率分布表中,除最后一个区间是闭区间,其他区间均为左闭右开区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重不漏,避免丢失样本数据. 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为1. 3.频率分布直方图直观地显示了数据分布信息,从而为分析估计总体提供了依据. 4.频率分布折线图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可用来对数据进行估计和预测. [例1] 从某校参加 201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预赛的600名同学中,等可能抽取若干名同学,将他们的成绩制成频率分布表,下面给出了此表中部分数据. (1)根据表中已知数据,依次写出在①、②、③处的数值; (2)补全在区间[70,140]上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3)若成绩不低于110分的同学能参加决赛,那么可以估计该校大约有多少学生能参加决赛? 分组 频数 频率 [70,80) 0.08 [80,90) ③ [90,100) 0.36

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练习题

限时练 093 一、选择题 1.某学习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100分的有1人,95分的有1人,90分的有2人,85分的有4人,80分和75分的各有1人,则该小组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 ) A .85,85,85 B .87,85,86 C .87,85,85 D .87,85,90 2.(2015·乐清高一检测)某台机床加工的1000只产品中次品数的频率分布如下表: 次品数 0 1 2 3 4 频率 则次品数的众数、平均数依次为 ( ) A .0, B .0,1 C .4,1 D .,2 3.甲、乙、丙、丁四人参加奥运会射击项目选拔赛,四人的平均成绩和方差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丁 平均环数x 方差s 2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有一笔统计资料,共有11个数据如下(不完全以大小排列):2,4,4,5,5,6,7,8,9,11,x ,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 A .6 C .66 D . 5.(2015三门峡高一检测)若样本1+x 1,1+x 2,1+x 3,…,1+x n 的平均数是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2+x 1,2+x 2,…,2+x n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平均数是10,方差为2 B .平均数是11,方差为3 C .平均数是11,方差为2 D .平均数是10,方差为3 6.(2013·重庆)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五名学生在一次英语听力测试中的成绩(单位:分)已知甲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则x ,y 的值分别为( ) A .2,5 B .5,5 C .5,8 D .8,8 7.(2013·山东)将某选手的9个得分去掉1个最高分,去掉1个最低分, 7个剩余分数的平均分为91.现场作的9个分数的茎叶图后来有1个数据模糊,无法辨认,在图中以x 表示:则7个剩余分数的方差为( ) A .1169 B .367 C .36 D .67 7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求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3.能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求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对样本数据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做出合理解释,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难点: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分析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三、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概念 1.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_____的数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2.中位数的定义 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于_____位置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按大小顺序排列的____的那个数; 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最中间两个数的_________。 3.平均数的概念 如果有n 个数12,,,n x x x ,那么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组数平均数,即 例1: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 甲运动员命中环数: 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 78686581074 6.9 10x +++++++++= = 乙运动员命中环数: 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 9578768677 7 10x +++++++++= = 例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 . 众数(最多的): ;中位数(最中间的): 平均数 : 四、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系 思考1: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众数的值? 例3:在上一节调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所示:观察图形,估计出众数的 思考2: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中位数的值? 在样本中,有50%的个体小于或等于中位数,也有50%的个体大于或等于中位数 反映到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该相等,由此可以估计中位数的值。 所以,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就是使其左右小矩形面积和相等 思考3: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平均数的值?

高二数学教案:茎叶图

高二数学教案:茎叶图 总课题总体分布的估计总课时第15 课时 分课题茎叶图分课时第1 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茎叶图意义及画法,能在实际问题中用茎叶图进行数据统计. 重点难点茎叶图的意义及画法,茎叶图的意义及应用. 引入新课 某篮球运动员甲在某赛季各场比赛的得分情况如下: 甲:12,15,24,25,31,36,36,37,39,44,49,50 过去,我们是如何分析该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及发挥的稳定程度的呢?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画茎叶图的步骤如下: (1)将每个数据分为和两部分, 为十位上的数字,为个位上的数字; (2)将最小茎和最大茎之间的数按排成一列,写在左(右)侧; (3)将各个数据的叶按写在其茎右(左)侧. 茎叶图的优点是: 缺点是: 注意:对重复出现的数据要求重复记录,不能遗漏. 例题剖析 例1 甲、乙两篮球运动员上赛季每场比赛的得分如下,试比较这两名运动员的得分水平.

甲:12,15,24,25,31,31,36,36,37,39,44,49,50 乙:8,13,14,16,23,26,28,33,38,39,51. 例2 现有甲乙两个学习小组,他们在一次测验中的成绩如下: 甲:63,66,74,79,81,82,82,82,84,85,85,86,88,91,93 乙:58,64,67,68,74,75,76,76,78,79,80,81,82,85,90 试比较两小组的成绩. 例3 非典期间某医院的发热门诊部对一天接待的16名病人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得到以下数据,请作出当天病人体温数据的茎叶图. 37.5 38 39.2 38.5 39.5 37.8 39.12 38.17 37.6 39.2 38.1 39.5 37.8 38.5 38.7 39.33 巩固练习 1.某篮球学校中甲、乙两名运动员练习罚球,每人练习组,每组罚球个,命中个数 的茎叶图如下图,则罚球命中率较高的是__________, 乙运动员在一组中的最高命中个数为______________. 叶(甲) 茎叶(乙) 8 0 9

数学:《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3)

1.6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思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甲运动员:7,8,6,8,6,5,8,10,7,4;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二)、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62(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图略见课本第62页)它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2. 25t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多多少。

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和方差的

§12.2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和方差的估计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为了解一片大约一万株树木的生长情况,随机测量了其中100株树木的底部周长(单位:cm).根据所得数据画出的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那么在这片树木中,底部周长小于110 cm的株数大约是() A.3 000 B.6 000 C.7 000 D.8 000 2.(2010·山东)在某项体育比赛中,七位裁判为一选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0899095939493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期望值和方差分别为() A.92,2 B.92,2.8 C.93,2 D.93,2.8 3.为了了解高三学生的数学成绩,抽取了某班60名学生,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从左到右各长方形高的比为2∶3∶5∶6∶3∶1,则该班学生数学成绩在(80,100)之间的学生人数是() A.32 B.27 C.24 D.33

4.(2010·陕西)如图,样本A和B分别取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它们的样本期望值分别为x A 和x B,样本标准差分别为s A和s B,则() A.x A>x B,s A>s B B.x As B C.x A>x B,s A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91课时:第十一章 概率与统计率-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 第91课时:第十一章概率与统计率——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 课题: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 一.复习目标: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 1.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等常用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会用样本频率估计总体分布. 二.知识要点: 1.(1)统计的基本思想是.(2)平均数的概念.(3)方差公式为.2.常用的抽样方法是.三.课前预习: 1.某公司甲、乙、丙、丁四个地区分别有150 个、120个、180个、150个销售点.公司为了调查产品销售的情况,需从这600个销售点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记这项调查为①;在丙地区中有20个特大型销售点,要从中抽取7个调查其收入和售后服务等情况,记这项调查为②.则完成①、②这两项调查宜采用的抽样方法依次是( B ) A分层抽样法,系统抽样法()B分层抽样法,简单随机抽样法 ()

()C 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 ()D 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 2.已知样本方差由10 2 2 1 1 (5) 10 i i s x == -∑,求得,则1210 x x x +++= 50. 3.设有n 个样本12,,,n x x x ,其标准差为x s ,另有n 个样本12,,,n y y y ,且35 k k y x =+ (1,2,,)k n = ,其标准差为y s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B ) ()A 35y x s s =+ ()B 3y x s s = () C y x s = () D 5y x s = + 4.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用右侧的 条形图表 示. 根据条形图可得这50名学生这一天平均每人的课外阅读时间为 ( B ) ()A 0.6小时 ()B 0.9小时 ()C 1.0 小时 ()D 1.5小时 5.x 是12100,,x x x 的平均数,a 是1240,,x x x 的平均数,b 是4142100,,x x x 的平均数,则x ,a ,b 之间的关系为4060100 a b x +=. 6.某校有老师200人,男学生1200人,女学生1000人.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所有师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已知从女学生中抽取的人数为80人,则n =112. 7.一个总体中有100个个体,随机编号0,1,2,…,99,依编号顺序平均分 时间(小时) 0 1.0

高中数学必修三北师大版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

1.4数据的数字特征 (设计者阜阳三中侯斌斌)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4节。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和作用,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方法,并能结合统计量对所给数据的分布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中统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及各学问题的方法,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 提出问题:甲、乙两种玉米苗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 问:(1)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 教师点出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产生质疑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数据的数字特征。 教学环节二:巩固复习 提出问题 1、 什么叫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2、 什么叫中位数?有什么意义? 3、 什么叫众数?有什么意义? 4、 什么叫极差?有什么意义? 5、 什么叫方差?有什么意义? 讨论结果: 1、 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 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12n x x x x n +++= 。平均数代表该组数据的平 均水平。 2、 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3、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4、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 5、 方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平均距离,一般用2s 表示,通常用公式 2222121 [()()()]n s x x x x x x n =-+-++- 计算。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 度。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教学环节三:实例应用 例1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所示: (1) 分别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完整版)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高考题)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链接高考 1.(2014课标Ⅰ,18,12分,★★☆)从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中抽取1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数分布表: 质量指标值分组[75,85) [85,95) [95,105) [105,115) [115,125) 频数 6 26 38 22 8 (1)作出这些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2)估计这种产品质量指标值的平均数及方差(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3)根据以上抽样调查数据,能否认为该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符合“质量指标值不低于95的产品至少要占全部产品80%”的规定? 2.(2014陕西,9,5分,★★☆)某公司10位员工的月工资(单位:元)为x1,x2, (x10) 其均值和方差分别为和s2,若从下月起每位员工的月工资增加100元,则这10位员工下月工资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A.,s2+1002 B.+100,s2+1002 C.,s2 D.+100,s2

3. (2015广东,17,12分,★★☆)某城市100户居民的月平均用电量(单位:度),以 [160,180),[180,200),[200,220),[220,240),[240,260),[260,280),[280,300]分组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 (1)求直方图中x 的值; (2)求月平均用电量的众数和中位数; (3)在月平均用电量为[220,240),[240,260),[260,280),[280,300]的四组用户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1户居民,则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中应抽取多少户? 4. (2014课标Ⅱ节选,19,★★☆)某市为了考核甲、乙两部门的工作情况,随机访问了50位市民.根据这50位市民对这两部门的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市民的评价越高),绘制茎叶图如下: 甲部门 乙部门 4 97 97665332110 98877766555554443332100 6655200 632220 3 4 5 6 7 8 59 0448 122456677789 011234688 00113449 123345

高中数学《总体分布的估计》教案1(1)新人教A版必修

总体分布的估计(1)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 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62 (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论) 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图略见课本第62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教案

§2.3.1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二)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均值公式及性质. 2.能利用随机变量的均值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任务一】双基自测 1.分布列为 的期望值为 ( ) A .0 B .-1 C .-13 D .12 2.设E (ξ)=10,则E (3ξ+5)等于 ( ) A .35 B .40 C .30 D .15 3.某一供电网络,有n 个用电单位,每个单位在一天中使用电的机会是p ,供电网络中一天平均用电的单位个数是 ( ) A .np (1-p ) B .Np C .n D .p (1-p ) 4.两封信随机投入A 、B 、C 三个空邮箱中,则A 邮箱的信件数ξ的数学期望E (ξ)=________ 【任务二】题型与解法 题型一 二项分布的均值 例1:一次单元测验由20个选择题构成,每个选择题有4个选项,其中仅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选对得5分,不选或选错不得分,满分

100分.学生甲选对任意一题的概率为0.9,学生乙则在测验中对每题都从各选项中随机地选择一个.分别求学生甲和学生乙在这次测验中成绩的均值. 跟踪训练1英语考试有100道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选对得1分,否则得0分.学生甲会其中的20道,学生乙会其中的80道,不会的均随机选择.求甲、乙在这次测验中得分的期望. 题型二超几何分布的均值 例2一名博彩者,放6个白球和6个红球在一个袋子中,定下规矩:

凡是愿意摸彩者,每人交1元作为手续费,然后可以一次从袋中摸出5个球,中彩情况如下表: 试计算:(1)摸一次能获得20元奖品的概率; (2)按摸10 000次统计,这个人能否赚钱?如果赚钱,则净赚多少钱? 跟踪训练2厂家在产品出厂前,需对产品做检验,厂家将一批产品发给商家时,商家按合同规定也需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做检验,以决定是否接收这批产品. (1)若厂家库房中的每件产品合格的概率为0.8,从中任意取出4件进行检验.求至少有1件是合格品的概率;

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第一节 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1.抽样方法: 例1.对于简单随机抽样,个体被抽到的机会( ) A .相等 B .不相等 C .不确定 D .与抽样次数有关 演变1.用随机数法从100名学生(男生25人)中抽取20人进行某项活动,某男生被抽到的几率是( ) A .1100 B .125 C .15 D .14 演变2.一个总体含有150个个体,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该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的样本,则指定的某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________. 例2.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个班有50名学生,随机编号为1~50,为了了解他们在课外的兴趣,要求每班第40号同学留下来进行问卷调查,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 ) A .分层抽样 B .抽签法 C .随机数表法 D .系统抽样法 演变1.为了调查某产品的销售情况,销售部门从下属的92家销售连锁店中抽取30家了解情况,若用系统抽样法,则抽样间隔和随机剔除的个体数分别为( ) A . 3,2 B .2,3 C . 2,30 D . 30,2 例3.从N 个编号中要抽取n 个号码入样,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则分段间隔应为( ) A .N n B .n C .N n ?????? D .1N n ??+???? 演变1.为了解1200名学生对学校教改试验的意见,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考虑采用系统抽样,则分段的间隔k 为( ) A .40 B .30 C .20 D .12 例4.某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500人,1200人和1000人,现采用按年级分层抽样法了解学生的视力状况,已知在高一年级抽查了75人,则这次调查三个年级共抽查了__________人。 演变1.某工厂生产A 、B 、C 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依次为2 :3 :5,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样本中A 种型号产品有16件,那么此样本的容量=n 演变2.某学校共有教师490人,其中不到40岁的有350人,40岁及以上的有140人,为了解普通话在该校教师中的推广普及情况,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体教师中抽取一个容量为70人的样本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中不到40岁的教师中应抽取的人数是_________. 演变3.某校数学教研组为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高一600人、高二680人、高三720人中,抽取50人进行问卷调查,则高一、高二、高三抽取的人数分别是 ( ) A .15,16,19 B .15,17,18 C .14,17,19 D .15,16,20 2.用样本估计总体: 例1.已知样本7,10,14,8,7,12,11,10,8,10,13,10,8,11,8,9,12,9,13,12,那么这组数据落在8.5~11.5内的频率为________. 演变1.已知样本:12,7,11,12,11,12,10,10,9,8,13,12,10,9,6,11,8,9,8,10,那么频率为0.25的样本的范围是( ) A .[)5.5,7.5 B .[)7.5,9.5 C .[)9.5,11.5 D .[)11.5,13.5 演变2.为了了解某地区高三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调查了该地区100名年龄为17~18周岁

高中数学《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说课稿 新人教B版必修3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并且学习了如何通过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本节课是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情况来估计总体,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帮助。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⑵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 能用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实际,对问题 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问答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 「屏幕显示」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而是更关心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买灯泡时,我们希望知道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我们怎样了解灯泡的的使用寿命呢?当然不能把所有灯泡一一测试,因为测试后灯泡则报废了。于是,需要通过随机抽样,把这批灯泡的寿命看作总体,从中随机取出若干个个体作为样本,算出样本的数字特征,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教师提问,铺垫复习,学生思考、积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给出补充总结,借助用多媒体分别给出他们的定义)

18版高中数学第二章统计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3

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2.理解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知识点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定义 (1)众数: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平均数:如果n个数x1,x2,…,x n,那么x=1 n (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2.三种数字特征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系 1.标准差 (1)平均距离与标准差 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表示. 假设样本数据是x1,x2,…,x n,x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x i到x的距离是|x i-x|(i=1,2,…,n), 则用如下公式来计算标准差: s =1 n x1-x2+x2-x2+…+x n-x2]. (2)计算标准差的步骤 ①求样本数据的平均数x; ②求每个样本数据与样本平均数的差x i-x(i=1,2,…,n);

③求(x i -x )2 (i =1,2,…,n ); ④求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 ]; ⑤求s =s 2 ,即为标准差. 2.方差 标准差的平方s 2 叫做方差. s 2=1 n [(x 1-x )2+(x 2-x )2+…+(x n -x )2], 其中,x i (i =1,2,…,n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x 是样本平均数. 题型一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简单运用 例1 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表: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多少?(精确到元) (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 解 (1)平均数是:x =1500+ 4000+3500+2000×2+1500+1000×5+500×3+0×20 33 ≈1500+591=2091(元),中位数是1500元,众数是1500元. (2)新的平均数是x ′=1500+ 28500+18500+2000×2+1500+1000×5+500×3+0×20 33 ≈1500+1788=3288(元),新的中位数是1500元,新的众数是1500元. (3)在这个问题中,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反思与感悟 1.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2.在求平均数时,可采用新数据法,即当所给数据在某一常数a 的左右摆动时,用简化公式:x =x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