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热力学一电极电势与电化学势

电化学热力学一电极电势与电化学势
电化学热力学一电极电势与电化学势

电化学热力学一——电极电势与电化学势

何政达

我们以H 2,Cl 2生成HCl 为例:222H Cl HCl +→。那么当发生1mol 这样的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就是2mol 。经过热力学很容易计算这个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的Gibbs free energy :

222()()()r m f m f m f m G G HCl G H G Cl ΘΘΘΘ?=?-?-?

其中()f m

G HCl Θ?为HCl 的生成Gibbs free energy 。在各类化学手册当中都可以查阅得到。根据热力学,体系对外界做的最大功就是Gibbs free energy ,而由于反

应转移2电子,因此根据热力学,有:r m G nFE ΘΘ?=-。而这个E Θ就称为反应的

“标准电极电势”。当反应不是在标准情况下发生时,那么r m G nFE ?=-一样成立。不过这时就称为反应的“电极电势”。

我们都知道电化学反应实际上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实际得失。因此我们可以将任何一个电化学反应分成两个半反应:(1)生成电子的(2)消耗电子的。通式为:

11(1):(2):i i j j k k l l m m j j p p n S n S ne n S n S n S n S n S n S ne --+

+++++++++

因此将各种各样的氧化还原反应拆成这种形式后,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半反应都是重复的,因此我们希望对这些经常出现的半反应进行总结,这样再出现新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原来的结果来预期一些事情了。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物理化学家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化学势。

先说说什么是化学势。有一个非常大的体系,它的total gibbs free energy 为G 。当在其中新添加其中的一个物种时,G 单位变化的量。用数学公式标出来可能更清楚一些: ,,()j i i n p T i

G n μ≠?=? 我们都知道偏微分的法则,也就是在p ,T ,以及其他物种量不变时,加单位的i ,则G 会有多大变化,这就称为化学势。那么给化学势一个标准状态,也就是

活度为1的时候,我们给它标记为0i μ。因此当i 物种的活度(可以认为是浓度)

为i a 时,这时它的化学势就是:

0ln i i i RT a μμ=+

对于一个反应aA bB cC dD +→+,则我们可以根据A,B,C,D 分别的化学势写出该反应的Gibbs free energy :

r m C D A B G c d a b μμμμ?=+--

可以看出来,作为生成物我们将前面系数为正,作为反应物将前面系数为负。这也和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减少而生成物增加的事实相吻合。那么当反应达到平衡的时候,我们有:

0r m G ?= 这样就达到了反应的化学平衡。

那么对于混合物体系来说,两相中的物质当达到平衡时(不再扩散)。这时两相当中所有的物质都有:()()i i I II μμ=。当两相中物质化学势不一样时,化学势会从高化学势一方向低化学势一方进行迁移。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化学势来表示半反应的电极电势呢?慢,先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个例子1:如果将金属Cu ,放到含有Cu 2+的溶液中,那么将建立如下的平衡:

02()()2()Cu Cu Cu aq e M +-+

这里M 代表金属。当金属刚刚和溶液接触的时候,平衡肯定不满足。因此会有电荷的迁移,当电荷迁移时就会形成所谓的“双电层”,因此就有了局域电势的存在。那么如果我们想准确的描述半反应的电极电势,由于电化学反应都在电化学反应池(电极+电解质溶液)中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个双电层效应考虑到里面。由于所有带电的粒子都会受到这个双电层电势的影响,因此具有不同内电势(),()I II μμ的两相中的i 组分达到平衡的条件为:

()()()()i i i i I z F I II z F II μφμφ+=+

1 这个例子从是Carl H. Hamann 《电化学(第二版)》(陈艳霞等译)P60页中摘录的。

这样我们就将i i z F μφ+称为“电化学势”,给记号μ。这样平衡条件就变成了:()()i i I II μμ=。和原来的形式一样了。

我们得到了电化学势之后,下面我们就给出半电极的电极电势表达式。下面以2()()2()Cu M Cu aq e M +-+为例。根据上面给出的反应的电极电势,我们先写出半电极的Gibbs free energy :

2()()2r m Cu M Cu e M G μμμ+-?=+- (1.1)

在这里将三个电化学势都写出,将溶液内的电势称为S φ,将金属内的电势称为M φ。因此当达到平衡时:

22000ln 22[ln 2]ln 0S M Cu Cu Cu Cu e e RT a F RT a F RT a μφμφμ++--

++++---= 因此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得到: 22200002()ln ()ln 222Cu Cu e M S Cu Cu RT RT a a F F F

μμμφφφφ+-

+++-?≡-=+≡?+ 在这里,φ?就是半电池反应的Galvani 电势差2。在298K 下,金属离子的活度每增加10倍,Galvani 电势差将改变(0.059/z)V 。这里z 是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状态。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步骤应用到氧化还原反应中时,则我们可以得到Nerst Equation 。假设我们的半反应形式为:Ox ne Red -+→。那么Nerst 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0ln()Ox Red n

Ox Ox n Red Red a RT E E nF a =+∏∏ 我们可以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解成两个半反应,假设它们分别的电极电势为12,E E 。则它们组成的电势的电极电势为12E E -,方向从电势大的的氧化态与电势小的还原态反应,生成电势大的还原态与电势小的氧化态。

下面说一个挺重要的,就是电极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因为电极电势可以看成

Gibbs 自由能,因此:

1()()r r p p E G S T nF T nF

????=-=??。因此如果一个反应的熵变<0, 2 Galvani 电势差实际上是物质在电极上与溶液中的电势差。

那么这个反应在升高温度的时候电极电势将减小。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双电层的形成:当金属原子变成金属离子移动到溶液中去后,在金属与溶液界面处会有电子堆积,而电子带负电荷,会吸引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因而阻碍了金属下一步形成金属离子的过程。达到稳态的时候,金属原子不会有净的变成金属离子的趋势。因此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任何电势(Galvani电势、液接电势、膜电势)的产生,都有电荷的堆积,但它们的机理不同(Galvani 电势是化学势不同,液接电势是由于阴阳离子迁移速度不同,膜电势是由于半透膜将溶液分成两相,尽管能透过半透膜的物质达到平衡,但是两相当中的有没平衡的物质,因此两相的电极电势也不同。这种电势差称为Donnan电势,也就是膜电势。

电化学基础-王玮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电化学基础是在学习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础上开设的电化学入门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电化学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内容,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 尽管先修课程物理化学中有专门一章介绍电化学,但是随着电化学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电化学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课程着重介绍电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电化学技术应用。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物理化学。为后期更好的学习新能源材料概论、金属腐蚀与防护、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课程,更好的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前期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电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内容,并能够应用于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电 - 1 -

化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电化学技术的应用。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或小组)及时关注网络教学(包括移动客户端)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按照要求在课前完成相关的资料检索汇总及思考;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完成作业。 四、教学内容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美)巴德等. 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5 [2] 高鹏等. 电化学基础教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9 [3] (德)哈曼等. 电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A.闭卷考试: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1 -

电化学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值

电化学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值 摘 要:根据化学反应Ag + +Cl - →AgCl 设计成银—氯化银可逆电池反应,并用电池电动势测定方法测定在不同的温度下的电池电动势值,由此计算出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值。 关键词:电动势;电池;热力学函数变化值 0 前言 电动势要用于热力学计算,必须是可逆原电池的电动势。测量可逆原电池的电动势,要求原电池本身的电池反应可逆和传质可逆,同时要在可逆条件下进行测量,及测量回路中的电流I →0.电化学可很好的满足可逆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要求,同时,他具有测试方法简单、测试灵敏度高等优点,也是一种经济的测试方法。根据化学反应和可逆热力学体系的要求,设计可逆原电池体系,利用电化学测定可逆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值,所得电池电动势值非常精确,计算所得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值可靠。 因此我们将化学反应Ag + +Cl - → AgCl 设计成可逆电池: (+)Ag (s ),AgCl ︱KCl (0.1mol/L )︱AgNO 3(0.1mol/L )︱Ag (s )(-) 负极反应: Ag(s) +Cl - → AgCl(s)+ e - 正极反应: Ag + + Cl -→ Ag(s) 电池反应: Ag ++ Cl - → AgCl(s) 电动势: 01 ln ()() -RT E E ZF a Ag a Cl +-= 该可逆电池需加饱和NH 4NO 3盐桥,以消除液体液接电势。在室温附近,该可逆电池电动势于温度近似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即为p T E )(??。在恒温、恒压、可逆、条件下, 热力学函数变化值计算公式如下

p m P r m r E r T E T G nFE Hm nFE nFT S nF ??? ???? ??? ???? ?=-?=-+?=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sdc 数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恒温槽;银电极、铂电极;自制银-氯化银电极;自制饱和KNO 3盐溶液;AgNO 3(0.1mol/L );KCl(0.1mol/L);自制NH 4NO 3盐桥。 1.2 实验步骤 (1)调节恒温槽的温度为25.0±0.5℃; (2)配制电池,先在一个小烧杯中加入0.1mol/L AgNO 3溶液15mL ,插入银电极,在另一个小烧杯中加入0.1mol/LNaCl 约15mL ,再滴入2~3滴0.1mol/LAgNO 3溶液,便生成饱和AgCl ,插入银电极。即配成银-氯化银电极,并以饱和NH 4NO 3盐桥联通两烧杯,组成可逆电池; (3)将电池放入已调好的恒温槽内,恒定5min 以上,为使电池溶液与水浴温度尽快一致,可轻轻摇动烧杯2~3次; (4)用电位差计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5)恒温槽温度每升高5℃左右,恒定5min 以上,依以上步骤分别测定在25℃、30℃、35℃、40℃、45℃时的电动势,并作E-T 图,由直线求得斜率,并根据式(1)~(3)求算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值,将其与文献值进行比较。 2 结果与讨论

化学热力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程度和化学平衡 一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插入视频文件: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swf 严格地说,可以认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反应物分子可以发生有效碰撞,结合成产物分子;同时,产物分子也可以发生碰撞,再结合成反应物分子:反应物?产物。 当反应进行到某一程度,恰好逆正υυ=,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都不再随时间而改变。那么,可逆反应的这种状态,就称为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特点:(1)逆正υυ= (2)动态平衡; (3)有条件的、相对的平衡(——条件改变,平衡改变)。 大量的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各物质浓度之间遵守一定的定量关系。这就是平衡常数关系式。 二 平衡常数 1、平衡常数 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产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叫做平衡常数。 :平衡浓度) 浓度平衡常数—c K c c c c K b a d g c ( (B)(A)(D)(G)dD gG bB aA c ??=+=+ 如果是气体反应,可以用平衡时各组分气体的分压来代替浓度,这时,平衡常数叫做压力平衡常数: (B) (A)(D)(G)p b a d g p p p p K ??= (p :平衡分压) ★ 注意:K c 、K p 一般都有单位,但习惯上不写;K c 一般不等于K p 。

为了统一和计算方便,规定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凡是溶液中的浓度都除以标准态浓度:3θdm mol 1-?=c ,θc c ——相对浓度;若是气体分压,都除以标准态压力:Pa 101325θ=p , θp p ——相对分压,这样用相对浓度或相对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叫 标准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一般如果不作说明,我们提到的平衡常数都是指标准平衡常数。 ★ 注意:(1)平衡浓度、平衡分压 (2)对有纯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纯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1,不 出现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 (3)溶液中的组分一定用相对浓度θc c 表示;气相一定要用相对分压θp p 表 示 (4)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必须与反应方程式一一对应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是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 (2)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单值函数,是反应的特征常数 (3)平衡常数指明了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建立平衡的条件 对于任一可逆反应:dD gG bB aA +=+,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符合: b a d g c c c c c c c c K ]/(B )[]/(A )[]/(D )[]/(G )[θθθθθ = 其中:c 一定是平衡浓度 若c 为任意状态浓度:b a d g c c c c c c c c Q ] /(B)[]/(A)[]/(D)[]/(G)[θθθθ=——反应商 则:?? ???=>><<—平衡建立的条件—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平衡浓度) 产物浓度反应向逆方向进行,(平衡浓度)产物浓度反应向正方向进行,(...θθθK Q K Q K Q 与自由能判据的关系: 根据热力学的推导,G ?与Q 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Q RT G G lg 303.2θ+?=? ——热力学等温方程。 当反应达平衡时:θ ,0K Q G ==? 则:0lg 303.2lg 303.2θθθ=+?=+?=?K RT G Q RT G G

马沛生主编化工热力学第三章知识题解答

第三章 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计算 思考题 3-1气体热容,热力学能和焓与哪些因素有关?由热力学能和温度两个状态参数能否确定气体的状态? 答:气体热容,热力学能和焓与温度压力有关,由热力学能和温度两个状态参数能够确定气体的状态。 3-2 理想气体的内能的基准点是以压力还是温度或是两者同时为基准规定的? 答:理想气体的内能的基准点是以温度为基准规定的。 3-3 理想气体热容差R p v c c -=是否也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 答:理想气体热容差R p v c c -=不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因为混合物的组成对此有关。 3-4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d d d H T S V p =+是否只适用于可逆过程? 答:否。热力学基本关系式d d d H T S V p =+不受过程是否可逆的限制 3-5 有人说:“由于剩余函数是两个等温状态的性质之差,故不能用剩余函数来计算性质随 着温度的变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剩余函数是针对于状态点而言的;性质变化是指一个过程的变化,对应有两个状态。 3-6 水蒸气定温过程中,热力学内能和焓的变化是否为零? 答:不是。只有理想气体在定温过程中的热力学内能和焓的变化为零。 3-7 用不同来源的某纯物质的蒸气表或图查得的焓值或熵值有时相差很多,为什么?能否 交叉使用这些图表求解蒸气的热力过程?

答:因为做表或图时选择的基准可能不一样,所以用不同来源的某纯物质的蒸气表或图查得的焓值或熵值有时相差很多。不能够交叉使用这些图表求解蒸气的热力过程。 3-8 氨蒸气在进入绝热透平机前,压力为 2.0 MPa ,温度为150℃,今要求绝热透平膨胀机出口液氨不得大于5%,某 人提出只要控制出口压力就可以了。你 认为这意见对吗?为什么?请画出T -S 图示意说明。 答:可以。因为出口状态是湿蒸汽,确定了出口的压力或温度,其状态点也就确定了。 3-9 很纯的液态水,在大气压力下,可以过冷到比0℃低得多的温度。假设1kg 已被冷至 -5℃的液体。现在,把一很小的冰晶(质量可以忽略)投入此过冷液体内作为晶种。如果其后在5 1.01310Pa 下绝热地发生变化,试问:(1)系统的终态怎样?(2)过程是否可逆? 答:压力增高,又是绝热过程,所以是一个压缩过程(熵增加,若为可逆过程则是等熵过程),故系统的终态仍是过冷液体。此过程不可逆。 3-10 A 和 B 两个容器,A 容器充满饱和液态水,B 容器充满饱和蒸气。二个容器的容 积均为1000cm 3,压力都为1 MPa 。如果这两个容器爆炸,试问哪一个容器被破坏得更严重? 答:A 容器被破坏得更严重。因为在压力、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饱和液态水的总热力学能远远大于饱和蒸气。 二、计算题:

电化学热力学一电极电势与电化学势

电化学热力学一——电极电势与电化学势 何政达 我们以H 2,Cl 2生成HCl 为例:222H Cl HCl +→。那么当发生1mol 这样的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就是2mol 。经过热力学很容易计算这个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的Gibbs free energy : 222()()()r m f m f m f m G G HCl G H G Cl ΘΘΘΘ?=?-?-? 其中()f m G HCl Θ?为HCl 的生成Gibbs free energy 。在各类化学手册当中都可以查阅得到。根据热力学,体系对外界做的最大功就是Gibbs free energy ,而由于反 应转移2电子,因此根据热力学,有:r m G nFE ΘΘ?=-。而这个E Θ就称为反应的 “标准电极电势”。当反应不是在标准情况下发生时,那么r m G nFE ?=-一样成立。不过这时就称为反应的“电极电势”。 我们都知道电化学反应实际上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实际得失。因此我们可以将任何一个电化学反应分成两个半反应:(1)生成电子的(2)消耗电子的。通式为: 11(1):(2):i i j j k k l l m m j j p p n S n S ne n S n S n S n S n S n S ne --+ +++++++++ 因此将各种各样的氧化还原反应拆成这种形式后,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半反应都是重复的,因此我们希望对这些经常出现的半反应进行总结,这样再出现新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原来的结果来预期一些事情了。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物理化学家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化学势。 先说说什么是化学势。有一个非常大的体系,它的total gibbs free energy 为G 。当在其中新添加其中的一个物种时,G 单位变化的量。用数学公式标出来可能更清楚一些: ,,()j i i n p T i G n μ≠?=? 我们都知道偏微分的法则,也就是在p ,T ,以及其他物种量不变时,加单位的i ,则G 会有多大变化,这就称为化学势。那么给化学势一个标准状态,也就是

第03章化学反应系统热力学习题及答案物理化学

第三章 化学反应系统热力学 习题及答案 § 标准热化学数据(P126) 1. 所有单质的 O m f G ? (T )皆为零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所有处于标准态的稳定单质的O m f G ? (T ) 皆为零,因为由稳定单质生成稳定单质 的状态未发生改变。如:单质碳有石墨和金刚石两种,O m f G ? ,石墨)=0,而O m f G ? ,金 刚石)= kJ·mol -1 (课本522页),从石墨到金刚石状态要发生改变,即要发生相变, 所以O m f G ? ,金刚石)不等于零。 2. 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焓)定义成:“由稳定单质在和100KPa 下反应生成1mol 化合物的反应热”是否准确为什么 答:标准生成热(焓)的定义应为:单独处于各自标准态下,温度为T 的稳定单质生成单独处于标准态下、温度为T 的1mol 化合物B 过程的焓变。此定义中(1)强调压力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而不强调温度;(2)变化前后都单独处于标准态。 3. 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单位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Q p 与化学反应摩尔焓变r m H ?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等压不作其他功时(W’=0),数值上Q p =n r H ?。但Q p 是过程量,与具体的过程有关;而r m H ?是状态函数,与过程无关,对一定的化学反应有固定的数值。如将一个化学反应至于一个绝热系统中,Q p 为零,但r m H ?有确定的数值。 § 化学反应热力学函数改变值的计算(P131) 1. O m r G ?(T )、m r G ?(T )、O m f G ?(B,相态,T )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O m r G ?(T ): 温度为T ,压力为P θ,发生单位反应的ΔG; m r G ?(T ):温度为T ,压力为P ,发生单位反应的ΔG;

第三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原理

第三章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原理 §3-1 腐蚀原电池 1.腐蚀原电池是指导致金属材料的破坏而不能对外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电极反应方程式阳极:Fe →Fe2+ +2e 阴极:2H+ +2e →H2 (图3-1) 电极反应方程式阳极:Fe →Fe2+ +2e 阴极:2H+ +2e →H2 O2 + 4H+ +4e →2H2O

(图3-2) 电化学腐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介质中存在着平衡电极电位高于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的氧化性物质。 2.腐蚀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1)组成:阳极、阴极、电解质溶液、外电路。 2)工作过程:①金属阳极溶解过程如Fe →Fe2+ +2e ②溶液中氧化性物质的阴极还原过程如

2H+ +2e →H2 ③电子和离子的定向流动过程 以上三个过程是彼此独立进行的,但又是串联在一起的,因而只要其中的某个过程的进行受到阻滞,则金属的腐蚀速度就会减缓。3.电化学腐蚀的次生过程 腐蚀电池工作过程中,阳极附近金属离子(如Fe2+)浓度增大,阴极附近的pH升高,则随着离子的迁移发生如下反应: Fe2+ + 2OH- →Fe(OH)2 ↓ 或者进一步被氧化为:4Fe(OH)2+ O2 +2H2O →Fe(OH)3↓ 即铁在含氧水溶液中腐蚀的次生过程。 如图所示是铁在含氧水溶液中的腐蚀及其次生过程。

(图3-3 P22) 4.腐蚀原电池的分类 按照电极的大小,被破坏金属的表观形态,腐蚀电池可分为三类: 1)超微电池腐蚀:金属表面上存在的超微 观的(原子大小的)电化学不均一性引起,可以认为阴阳极是等电位,导致金属材料 的均匀腐蚀。 2)微电池腐蚀:金属表面存在许多微小的

第2章 电化学热力学

第2章电化学热力学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2.1.1 相间电位 两相接触时,荷电粒子(含偶极子)在界面层中的非均匀分布使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相间电位。引起相间电位的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形: (a)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或利用外电源向界面两侧充电使两相中出现剩余电 荷,形成“双电层”。 (b)阴、阳离子在界面层中吸附量不同,使界面与相本体中出现等值反号电荷. 在界面的溶液一侧形成吸附双电层。 (c)溶液中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一侧定向排列,形成偶极子层。 (d)金属表面因各种短程力作用而形成的表面电位差。 在电化学体系,离子双电层是相间电位的主要来源,同一种粒子在不同相中所具有的能量状态是不同的,当两相接触时,该粒子就会自发地从高能态相向低能态相转移。对于不带电的粒子i相间稳态分布的条件是 即该粒子在两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对于带电粒子来说,在两相间转移时,除了引起化学能的变化外,还有随电荷转移所引起的电能变化。假设孤立相M是一个由良导体组成的球体,因而球体所带的电荷全部均匀分布在球面上。 (1)将单位正电荷e从无穷远处移至离良导体球M 104~10-5cm处时所做的功, 电荷与球体之间只有长程力(库仑力)作用,称为M相(球体)的外电位,用ψ表示,有: (2)从10-4 ~ 10-5cm处越过表面层到达M相内界面短程力做电功称为M的表面电位χ: χ (3)克服物相M与试验电荷之间短程力所作的化学功: μ 化 对于单位正电荷情况:任一相的表面层中,由于界面上的短程力场(范德瓦耳斯力、共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排列,使表面层成为一层偶极子层。单位正电荷穿越该偶极子层所作的电功称为M相的表面电位χ。所以将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M相所作的电功是外电位ψ与表面电位χ之和,即 Ф称为M相的内电位。如果进入M相的不是单位正电荷,而是1摩尔的带电粒

化工热力学答案解析

化工热力学第二章作业解答 2.1试用下述三种方法计算673K ,4.053MPa 下甲烷气体的摩尔体积,(1)用理想气体方程;(2)用R-K 方程;(3)用普遍化关系式 解 (1)用理想气体方程(2-4) V = RT P =68.3146734.05310 ??=1.381×10-3m 3·mol -1 (2)用R-K 方程(2-6) 从附录二查的甲烷的临界参数和偏心因子为 Tc =190.6K ,Pc =4.600Mpa ,ω=0.008 将Tc ,Pc 值代入式(2-7a )式(2-7b ) 2 2.50.42748c c R T a p ==2 2.56 0.42748(8.314)(190.6)4.610???=3.224Pa ·m 6·K 0.5·mol -2 0.0867c c RT b p = =6 0.08678.314190.64.610 ???=2.987×10-5 m 3·mol -1 将有关的已知值代入式(2-6) 4.053×106 = 5 8.314673 2.98710 V -?-?-0.553.224(673)( 2.98710)V V -+? 迭代解得 V =1.390×10-3 m 3·mol -1 (注:用式2-22和式2-25迭代得Z 然后用PV=ZRT 求V 也可) (3)用普遍化关系式 673 3.53190.6 r T T Tc === 664.053100.8814.610r P P Pc ?===? 因为该状态点落在图2-9曲线上方,故采用普遍化第二维里系数法。 由式(2-44a )、式(2-44b )求出B 0和B 1 B 0=0.083-0.422/Tr 1.6=0.083-0.422/(3.53)1.6 =0.0269 B 1=0.139-0.172/Tr 4.2=0.139-0.172/(3.53)4.2 =0.138 代入式(2-43) 010.02690.0080.1380.0281BPc B B RTc ω=+=+?= 由式(2-42)得 Pr 0.881110.0281 1.0073.53BPc Z RTc Tr ???? =+=+?= ??? ???? V =1.390×10-3 m 3 ·mol -1 2.2试分别用(1)Van der Waals,(2)R-K ,(3)S-R-K 方程计算27 3.15K 时将CO 2压缩到比体积为550.1cm 3 ·mol -1 所需要的压力。实验值为3.090MPa 。 解: 从附录二查得CO 2得临界参数和偏心因子为 Tc =304.2K Pc =7.376MPa ω=0.225

化学反应工程复习题 热力学

第一章 绪论 1.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的科学。(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 2.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科学,既以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又以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化学反应、工程问题) 3. _______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 三传一反) 4. 化学反应过程按操作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分批式操作、连续式操作、半分批式) 5. 化学反应工程中的“三传一反”中的三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质、传热、动量传递) 6. 不论是设计、放大或控制,都需要对研究对象作出定量的描述,也就要用数学式来表达个参数间的关系,简称_______。(数学模型) 7.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根据基础资料建立物料、热量和动量衡算式的一般式为_______。(累积量=输入量-输出量) 8.“三传一反”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其中所谓的一反是指_______。(D ) A .化学反应 B. 反应工程 C. 反应热力学 D. 反应动力学 9.“三传一反”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下列不属于三传的是_______。(A ) A. 能量传递 B. 质量传递 C. 热量传递 D. 动量传递 第二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 1. aA + bB pP + sS 对于反应,则=P r _______)(A r -。( a p ) 2.着眼反应组分K 的转化率的定义式为_______。( 00K K K K n n n -= χ) 3. 化学反应速率式为β αB A C A C C K r =-,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假定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如用压力表示的速率常数P K ,则C K =_______P K 。() ()(βα+RT ) 4. 活化能的大小直接反映了______________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反应速率) 5. 一个可逆的均相化学反应,如果正、逆两向反应级数为未知时,采用______________法来求反应级数。(初始速率法) 6. 平行反应A P(主) S(副)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若主E >副E ,选择性S p 与_______无关,仅是_______的函数。(浓度、温度) 7. 如果平行反应 A P(主) S(副)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若主E >副E ,提高选择性P S 应 _______。(提高温度) 8. 一级连串反应A S K 1 K 2 P 在平推流反应器中,为提高目的产物P 的收率,应 ______12/k k 。(降低) 9.化学反应O H CH H CO 2423+?+,其中化学反应计量系数为-1的是哪种物质______。(A ) A. CO B. 2H C. 4CH D. O H 2 10.对于一非恒容均相化学反应αA A αB B ,反应组分A 的化学反应速率 =-A r _______。(A ) A. Vdt dn r A A -=- B. Vdt dn r B A -=- C. dt dC r A A -=- D. dt dC r B A -=-

化工热力学马沛生第一版第三章习题答案

习题 3-1. 单组元流体的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有哪些? 答:单组元流体的热力学关系包括以下几种: (1)热力学基本方程:它们适用于封闭系统,它们可以用于单相或多相系统。 V p S T U d d d -= p V S T H d d d += T S V p A d d d --= T S p V G d d d -= (2)Helmholtz 方程,即能量的导数式 p V S H S U T ??? ????=??? ????= T S V A V U p ??? ????=??? ????=- T S p G p H V ? ??? ????=???? ????= p V T G T A S ??? ????=??? ????=- (3)麦克斯韦(Maxwell )关系式 V S S p V T ??? ????-=??? ???? p S S V p T ??? ????=? ??? ???? T V V S T p ??? ????=??? ???? T p p S T V ? ??? ????-=??? ???? 3-2. 本章讨论了温度、压力对H 、S 的影响,为什么没有讨论对U 的影响? 答:本章详细讨论了温度、压力对H 、S 的影响,由于pV H U -=,在上一章已经讨论了流体的pVT 关系,根据这两部分的内容,温度、压力对U 的影响便可以方便地解决。 3-3. 如何理解剩余性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 答:所谓剩余性质,是气体在真实状态下的热力学性质与在同一温度、压力下当气体处于理想气体状态下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差额,即: ),(),(p T M p T M M ig R -= M 与M i g 分别表示同温同压下真实流体与理想气体的广度热力学性质的摩尔量,如V 、U 、H 、S 和G 等。 需要注意的是剩余性质是一个假想的概念,用这个概念可以表示出真实状态与假想的理想气体状态之间热力学性质的差额,从而可以方便地算出真实状态下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定义剩余性质这一个概念是由于真实流体的焓变、熵变计算等需要用到真实流体的热容关系式,而对于真实流体,其热容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并且没有相应的关联式,为了解决此问题就提出了剩余性质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一概念方便地解决真实流体随温度、压力变化的焓变、熵变计算问题了。 3-4. 热力学性质图和表主要有哪些类型?如何利用体系(过程)的特点,在各种图上确定

化学反应热力学自测题答案

1、对反应CO(g)+H2O(g)=H2(g)+CO2(g) ( B ) (A)=1 (B)=K c (C)>K c (D)<K c 2、化学反应体系在等温等压下发生Δξ= 1 mol 反应,所引起体系吉布斯自由能的改变值Δr G m的数值正好等于体系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G/ξ)T,p,的条件是:(D) (A) 体系发生单位反应 (B) 反应达到平衡 (C) 反应物处于标准状态 (D) 无穷大体系中所发生的单位反应 3、饱和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与纯溶剂的化学势的关系式为: ( C ) (A)(B)(C)(D)不能确定 4、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与纯溶质的化学势的关系式为: ( A ) (A)(B)(C)(D)不能确定 5、不饱和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与纯溶剂的化学势的关系式为: ( C ) (A)(B)(C)(D)不能确定 6、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与纯溶质的化学势的关系式为: ( C ) (A)(B)(C)(D)不能确定 7、化学反应等温式Δr G m=+ RT ln Q a,当选取不同标准态时,反应的将改变,该反应的 Δr G m和Q a将: ( C ) (A) 都随之改变 (B) 都不改变 (C) Q a变,Δr G m不变 (D) Q a不变,Δr G m改变 8、在等温等压下,当反应的= 5 kJmol-1时,该反应能否进行? ( C ) (A) 能正向自发进行 (B) 能逆向自发进行 (C) 不能判断 (D) 不能进行 9、已知反应2NH3= N2+ 3H2在等温条件下,标准平衡常数为0.25,那

么,在此条件下,氨的合成反应(1/2) N2+(3/2) H2= NH3的标准平衡常 数为: ( C ) (A) 4 (B) 0.5 (C) 2 (D) 1 10、某化学反应在298 K时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负值,则该温度时 反应的K将是: ( C ) (A) K= 0 (B) K< 0 (C) K> 1 (D) 0 < K< 1 11、2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68 kPa,此时液态水的标准生成吉布斯 自由能为- 237.19 kJ·mol-1,则水蒸气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为: ( D ) (A) -245.76 kJmol-1 (B) -229.34 kJmol-1 (C) -245.04 kJmol-1 (D) -228.60 kJmol-1 12、理想气体反应的与温度的关系为: 若在标准状态下的反应向右进行,则应控制反应的温度: (B) (A)须高于409.3 K (B)须低于409.3 K (C)须等于409.3 K (D)须低于409.3 C 13、对理想气体反应 CO(g) + H2O(g) = H2(g) + CO2(g) ,下述哪种关系是 正确的? ( B ) (A) K x< K p (B) K p= K x (C) K x= K c (D) K p< K c 14、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K x与K c的关系是∶ ( D ) (A) K x= K c(RT) (B) K x= K c p (C) K x= K c(RT/p (D) K x= K c(V/n B) 15、在1100℃时,发生下列反应: (1) C(s) + 2S(s) = CS2(g) K1= 0.258 (2) Cu2S(s) + H2(g) = 2Cu(s) + H2S(g) K2= 3.9×10-3 (3) 2H2S(g) = 2H2(g) + 2S(s) K3= 2.29×10-2 则1100℃时反应 C(s) + 2Cu2S(s) = 4Cu(s) + CS2(g) 的K为: (A ) (A) 8.99×10-8 (B) 8.99×10-5 (C) 3.69×10-5 (D)3.69×10-8 16、气相反应 A+B = 2L+M ,在 25℃下和恒定容器内进行,最初 A 和

第3章 电化学热力学

第3章电化学热力学 3.1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电化学与热力学的联系 组成可逆电池的必要条件 可逆电极的类型 电化学与热力学的联系桥梁公式: r ,,f,max r m ,,()()T P R T P R G W nEF nEF G zEF ξ Δ==?Δ=?=?可逆电池:电池在平衡态或无限接近于平衡态的 情况下工作。 3.1.1 组成可逆电池的必要条件 化学反应可逆能量变化可逆 原电池电解池 电池充放电后,反应体系复原 1. 电极及电池的化学反应本身必须是可逆的例 2. Zn, Cu 棒插入H 2SO 4中构成的电池 原电池(放电)反应: (-)Zn → Zn ++ + 2e 阳极,氧化(+)2H + + 2e → H 2↑ 阴极,还原 总反应:Zn + 2H + → Zn ++ + H 2↑ 电解池(充电)反应: (-)2H + + 2e → H 2↑ 阴极,还原(+)Cu → Cu ++ + 2e 阳极,氧化 总反应:2H + + Cu → Cu ++ + H 2↑ 1. 电极及电池的化学反应本身必须是可逆的

反应体系复原的同时,环境也必须复原 要求能量复原,即要求外加电流I →0 因为电池总是有内阻,内阻消耗电能 功—→热,导致不可逆 2. 能量变化可逆 即:电池的工作条件是可逆的(处于或接近于平衡态,即没有电流通过或通过的电流为无限小)。 Question 1 Question 2 研究可逆电池的重要意义 9(1)揭示一个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最高限度; 9(2)可利用可逆电池来研究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即电化学反应的平衡规律。原电池的电动势就是指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Question 可逆电池中的反应都是在等温等压下进行的,因此ΔG=0? ZFE G m r ?=Δ 3.1.2 可逆电极的类型ù金属与其阳离子组成的电极ù氢电极ù氧电极ù卤素电极ù汞齐电极 ù金属-难溶盐及其阴离子组成的电极ù金属-氧化物电极 ù氧化-还原电极 ⑴第一类电极 ⑵第二类电极 ⑶第三类电极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 一、选择题 1. 物质中, f m H ? ?不等于零的是 A 、Fe(s) B 、C(石墨) C 、Ne(g) D 、Cl 2(l) 2. 定律认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途径无关。这是因为反应处在 A 、可逆条件下进行 B 、定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进行 C 、定容无非体积功条件下进行 D 、以上都正确 3. 如果X 是原子,X 2是实际存在的分子,反应的2221 H (g) + O (g) = H O (l) 2应该是 A 、负值 B 、正值 C 、零 D 、不能确定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的生成热即是氢气的燃烧热 B 、水蒸气的生成热即是氢气的燃烧热 C 、水的生成热即是氧气的燃烧热 D 、水蒸气的生成热即是氧气的燃烧热 5. 2H 和2O 在绝热钢筒中反应生成水,则下列状态函数中,增加为零的是 A 、U ? B 、H ? C 、S ? D 、G ? 6. 将一台电冰箱放置在一室内,然后打开电冰箱的门,并使冰箱中的致冷机运转。一段时间后,室温变化情况是属于 A 、降温很多 B 、降温很少 C 、升温很多 D 、不变 7. 已知298K 时,-1 (HI , g)=-25.9kJ mol H ???,下列说法正确的 A 、0.5mol 2H O(g)混合物在101.325kPa 和298K 时生成HI(g)的反应热为-125.9kJ mol -? B 、 22H (g) + I (g) 2HI(g)→反应的标准焓变在298K 时为-125.9kJ mol -? C 、反应 22H (g) + I (s) 2HI(g)→在298K 时的标准焓变为-125.9kJ mol -? D 、反应2211 H (g) + I (s) HI(g)22→在298K 时的标准焓变为-1 25.9kJ mol -? 8. 反应221 CuCl (s) CuCl(s) + Cl (g) 2→,在298K 及101.325kPa 下不自发,但在高温 时能自发进行。则此反应的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电化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 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 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 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 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i i i x αγ=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 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 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2·eq-1。 与 K 的关系: 与 的关系: 当λ趋于一个极限值时,称为无限稀释溶液当量电导或极限当量电导。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当溶液无限稀释时,可以完全忽略离子间的 相互作用,此时离子的运动是独立的,这时电解质溶液的当量电导等于电解质全部电离后所产生的离子当量电导之和: 同一离子在任何无限稀溶液中极限当量电导值不变! 离子淌度:单位场强(V/cm )下的离子迁移速度,又称离子绝对运动速度。 离子迁移数:某种离子迁移的电量在溶液中各种离子迁移的总电量中所占的百分数。 ∑= 2 2 1i i z m I I A ?-=±γlog L A G κ=KV =λN c N c k 1000=λ- ++=000λλλE V U + +=E V U - -=

电化学热力学)

电化学 一、选择题 1. 某电池的电池反应可写成 ①2()2()2()12 g g l H O H O +→ ②2()2()2()22g g l H O H O +→ 相应的电动势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分别用E 1、E 2和K 1、K 2表示,则 ( C) A E 1 = E 2,K 1 = K 2 B E 1 ≠ E 2,K 1 = K 2 C E 1 = E 2,K 1 ≠ K 2 D E 1 ≠ E 2,K 1 ≠ K 2 2 在电池 Pt|H 2(g , P Θ ) | HCl (1mol ·kg -1) || CuSO 4 ( 0.01mol mol ·kg -1)|Cu 的阴极中加入下面四种溶液,使电池电动势增大的是 ( A ) A 0.1mol·kg -1CuSO 4 B 0.1mol·kg -1NaSO 4 C0.1mol·kg -1 Na 2S D0.1mol·kg -1 NH 3·H 2O 3 原电池在定温,定压可逆的条件下放电时,其在过程中与环境交换的热量为( C ) A m r H ? B 零 C m r S T ? D m r G ? 4 298k 时, 电池反应H 2(g )+1/2O 2(g )= H 2O (l )所对应的电池标准电动势θ1,MF E , 反应2 H 2O (l )=2 H 2(g )+ O 2(g )所对应的电池标准电动势θ2,MF E ,则θ2,MF E 和θ1,MF E 的 关系为( C ) A θ2,MF E =-2θ1,MF E B θ2,MF E =2θ1,MF E C θ2,MF E =-θ1,MF E D θ2,MF E =θ1,M F E 5 电池Hg (l )︱Zn (a 1)︱ZnSO 4(a 2)︱Zn (a 3)︱Hg (l )的电动势(A ) A 仅与a 1、a 3有关,与a 2无关 B 仅与a 1、a 2有关,与a 3无关 C 仅与a 2、a 3有关,与a 1无关 D a 1、a 2、a 3 均无关 6. 有一自发原电池,已知其温度系数为负值,则该电池反应的H ? ( A ) A H ? >0 B H ?=0 C H ?<0 D 无法判断 7. 25 ℃时,要使电池Na(Hg) (α1)| Na +(aq) | Na(Hg) (α2)成为自发电池,则必须让两个活度的 关系为 ( A ) A α1 > α2 B α1 = α2 C α1 < α2 D α1 与 α2可任意取值 二、填空题 1 Pt | H 2(g,100Kpa) | H +(α1) || H +(α2) | H 2(g,100Kpa) | Pt 25℃时,若该电池的电动势E>0, 则α 1 <α 2 ,电池反应为 H +(α2)----- H +(α1) 。

化学反应热力学(总结)

化学反应热力学 本章基本要求 1、了解规定焓及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自由能等基本概念,能运用赫斯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计算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函数的改变量。 2、准确理解化学反应的θ m m rG rG ??和间的关系、区别,掌握化学反应自发方向和限度的判据。 3、熟练掌握气相反应、液相反应及多相反应标准平衡常数K θ 的热力学表达式,掌握K θ 与各实验平衡常数间的关系及相互换算。 4、会用标准热力学数据、平衡转化率及平衡体系组成等计算K θ 及其它实验平衡常数。 化学中讨论物质的变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物理变化(相变)是一种物理过程,其分子运 动形态及聚集方式发生变化,但分子本量不改变。即分子的种类、数目是守恒的。化学反应则是分子的变革过程,它是分子内部原子结合方式及运动形态发生改变,但原子实(原子核加内层电子)基本不变。即原子种类及数目是守恒的,但分子种类及数目是改变的。核化学研究的核反应为原子核的变革过程,原子种类及数目发生改变,但更为基本的粒子是守恒的。 前面两章讨论的主要是物理变化,本章阐述化学反应系统热力学。本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化学反应热效应,即热力学,解决化学反应的能量衡算问题。第二部分是化学反应平衡规律,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及影响平衡因素等。显然,这些问题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3.1 在物理化学数据手册中所载的热化学数据是研究化学反应系统热力学性质最为重要的依据,它在理论研究及化工生产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正确使用这些数据,必须清楚其来源与有关规定。 为便于交流、收集与使用热化学数据,热力学规定了物质在不同聚集态的标准态(standard state )。对纯气、液、固体只规定压力为P θ ,未对温度作统一限制。由于热力学量是与温度密切相关的,化学热力学不得不选择某一温度下的标准态作为参考态(通常选298.15K ),并规定了物质在参考态下的热力学函数值。据此,人们便可确定物质热力学函数在任何状态下的相对值(相对于参考态)。由于参考态的数值是人为规定的,所以这些相对值又称为规定值。 1.1 Conventional enthalpy(H θ ) 人为规定物质在参考态下的焓值称为规定焓,记为H θ (B ,298.15K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