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名解完全版

系解名解完全版
系解名解完全版

系解名词解释

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

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

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关节盘多成圆形,中央稍薄,周缘略厚。可使两关节面各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此外,两个腔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量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3.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

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肋胸椎体下缘。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椎间盘有两部分组成,

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牢固连接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压力消除时又复原,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5.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

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为脑膜中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故受暴力打击易引起骨折造成颅内出血

6.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

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个肌和腱之间

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

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

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8.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9.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

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连系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和腹后壁之间,又称Treitz 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0.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或肛

皮线。此线以上是粘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同,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11.肝门(porta hepatis):肝的脏面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即有二条矢状位的纵沟和

一条冠状位的横沟。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2.声门裂(rima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可分为前2/3

的膜间部和后1/3的软骨间部,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13.肺门(hilum of lung):肺的内侧面临纵膈,中份凹陷处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

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14.肺根(root of lung):进出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肺根内各结构

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是上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左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依次是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15.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转

折处,称肋膈隐窝(肋膈窦),此窦左右各一,整体呈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

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处。

16.肾门(renal):肾内侧缘的中央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

管和神经出入之处。

17.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其外上角的两个输尿管口与其下

角的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粘膜始终平滑而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18.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非妊娠期,子

宫峡不明显,长约1cm;妊娠期,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19.肝胃韧带(hepatogastic ligament):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小网膜部分,其内含胃左,

右血管,胃上淋巴结及至胃的神经等。

20.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 ligament):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小网膜部

分,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韧带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

21.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二尖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的一个功能

体系。在心室收缩时保证瓣膜紧密闭合,血液不返回流至心房。

22.窦房结(sinuatrial node):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

外膜深面,呈梭形,窦房结产生的冲动,可引起心房肌收缩并经结间束传至房室结。。23.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位于房间隔右心房面的下部,冠状窦口前上方的心

内膜深面。正常时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作用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短暂延搁再传至心室。24.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束短的纤维结缔组

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如出生后未闭锁,是为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多见的心的一种。

25.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外

膜较厚,其中有感受压力的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当动脉压变化时,经窦壁而刺激感受器,通过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心跳以及末端血管的变化,使血压保持平稳。

26.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

叉处后方,同主动脉小球一样,属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27.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于掌腱膜与屈指肌腱之间,由尺动脉的末端和

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弓的凸缘向远侧并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28.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位于掌深部,在屈指肌腱的深面,由桡动脉的末端与

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从凸缘发出3条掌心动脉,分别连于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29.静脉角(venous angle):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

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30.胸导管(thracic duct):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第1腰椎前面汇合而成,其起始端的

膨大称乳糜池。后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继而在脊柱的右前方,奇静脉和主动脉胸部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转向左侧,出胸廓上口,注入左静脉角,于注入处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收集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半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31.视神经盘(optic disc):在视网膜内面后极鼻侧,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

的圆盘状隆起。在活体上呈淡红色,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生理盲点。

32.黄斑(macula 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

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感光细胞最密集,是感光最敏锐部位。

33.螺旋器(spiral organ):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34.马尾(cauda equina):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则要在椎管内垂直下降较长距离,才到达

相应椎间孔穿出。故L1以下由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

35.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在小脑的蚓垂两旁,靠近延髓背面的小脑半球向下

膨隆,称小脑扁桃体,它的位置靠近枕骨大孔。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血肿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产生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从而使延髓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36.基底核(basal nuclei):又称基底神经核,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灰质团块,位置靠近

脑底,故名。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我们把豆状核和尾状核称为纹状体。

37.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硬膜外隙,内含

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与颅腔相通。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阻滞脊神经传导。

38.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

脑脊液,抽取脑脊液可作腰穿,内有脊神经根,可作腰麻。

39.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lcle):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

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借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正常情况下,大脑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40.鼓索(chorda tympani):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再

穿岩鼓裂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加入舌神经。鼓索由两种纤维构成。特殊内脏感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位于舌神经和下颌下腺之间的下颌下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之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司腺体的分泌。

41.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ic nerve):交感节前纤维,起自第5或第6~第9胸交感

干神经节,向前下方走行并和成一干,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终于腹腔神经节。

42.胆囊三角(Calot’s triangle):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下面围成。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

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各章例题与练习

第二章 资金的时间价值 一、例题 【例2.2】有一笔50000元的借款,借期3年,年利率为8% ,试分别计算计息方式为单利和 【解】用单利法计算: F =P(1+i·n)=50,000×(1+8%×3)=62,000(元) 用复利法计算: Fn=P(1+i)n=50,000×(1+8%)3=62,985.60(元) 【例题2-3】现设年名义利率r =15%,则计息周期为年、半年、季、月、日、无限小时的年 实际利率为多少? 解:年名义利率r =15%时,不同计息周期的年实际利率如下表 二、练习 (1)若年利率i=6%,第一年初存入银行100元,且10年中每年末均存入100元,试计算: 1.到第十年末时的本利和? 2.其现值是多少? 3.其年金是多少? 解:首先画出现金流量图如图1 则结果为: 1. ) 1497.16(0.06 1 11 0.06) (11001)A(F/A,6%,1F 元=-+== 100 1 11 100 图1 图2

2、 3、 (2)已知年利率i=12%,某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100万元。 (1)若五年后一次还清本息共应偿还本息多少元? (2)若五年内每年末偿还当年利息,第五年末还清本息,五年内共还本息多少元? (3)若五年内每年末偿还等额的本金和当年利息,五年内共还本息多少元?(等额本金还款) (4)若五年内每年末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这笔借款,五年内共还本息多少元?(等额本息还款) (5)这四种方式是等值的吗? 解: (1) (2) (3) (4) (5)以上四种方式是等值的。 三.某人存款1000元,8年后共得本息2000元,这笔存款的利率是多少?若欲使本息和翻两番,这笔钱应存多少年? 解:由 得 同理,由 得 四、复利计算: (1)年利率r=12%,按季计息,1000元现款存10年的本息和是多少? (2)年利率r=12%,按月计息,每季末存款300元,连续存10年,本利和是多少? ()()(元)836.01 1000.060.06110.061100 A 0)A(P/A,6%,1P 10 10=+?+-+=+=()()(元)113.591 0.0610.06 0.061836.010)P(A/P,6%,1A 10 10=-+?+==() n i 1P F +=() 8 i 110002000+=()n i 1P F +=()n 0.0905110008000+=8 1.0905n =)24(ln1.0905 ln8 n 年== ()(万元)176.23 0.121100i)P(1F 5 n =+=+=(万元)160100512P n i P T =+?=+??= )( 1361002.44.87.29.612 100i 20i 40i 60i 80i 100 T 万元=+++++=+?+?+?+?+?=()()(万元)27.7410.1210.12 0.1211005)P(A/P,12%,A 55 =-+?+==(万元)138.7527.745A T =?=?=% 05.9=-=12i 8

系解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 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骨髓bone marrow:为骨的构造之一,存在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 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存在于松质和幼儿的骨髓腔内;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无造血功能。 3.板障diploe:颅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肋弓costal arch:第(7)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 弓。肋弓是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 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 构造可分为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具有弹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6.颅囟(xin)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 与骨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在多骨相交部位结缔组织膜较大称颅囟。 7.腱膜aponeurosis: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 8.Pterion(翼点)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该处骨板较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时柯道子颅内出血。 9.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 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10.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 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1.肝门porta hepatis:在肝的脏面中部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 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2.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 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局部解剖名解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 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 海绵窦: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小儿有胸腺上部。 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颈动脉三角: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锁胸筋膜: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底为第十二肋.前临肾,后邻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撕破引起气胸.该处薄弱,为膈疝易发处 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 1.骺软骨: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留,成年后骨化遗留骺线 作用是使骨长长。 2.胸骨角:位于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3.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突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神经,临床称为椎间盘突出症。 4.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连接,在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骶骨盆面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面的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把骨盆分为大小骨盆,同时也是小骨盆的上口。 6.翼点:位于颞下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骨会合形成的H形缝,此处骨壁最为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斜角肌间隙:位于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的空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8.膈:起止: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胰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裂孔:主动脉裂孔 T12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T10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T8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增大,以助吸气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叫做腹股沟韧带。 10.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内下方,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 11.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厘米,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上方,男性内穿精索,女性内穿子宫圆韧带。补: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和和缝匠肌内侧缘围成。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1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3.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纵襞的下端的突起,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此,其距中切牙约75厘米。 1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15.齿状线: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 16.白线: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形线,称白线。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及此处有一条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17.肝门:位于肝脏面的一条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

人解名解

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 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骺软骨骨化后遗留下来的较为致密的线称骺线。 2.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 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此角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肋弓(costal arch):第8—10肋前端借助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 骨连结,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是临床触诊肝、脾的重要标志。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相邻两个锥体的纤维软 骨盘(周围的纤维环、中央的髓核)。椎间盘不仅能使脊柱增加弹性,同时具有缓冲震荡,协助脊柱运动等功能。该部纤维环容易破裂,髓核向后外方突出,可压迫脊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痛(椎间盘脱出症)。 5.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 薄弱,此处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暴力打击易引起颅内血肿。 6.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 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在脐下4-5cm以下部分,组成后层的腱膜完全移至腹直肌前面, 缺后层,其游离下缘呈向上的弧形线,称弓状线。 8.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4-5cm。男性

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内口:腹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由腹横筋膜构成。外口: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 9.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 舌根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0.肝门(porta hepatis):位于肝脏面“H”型的横沟,是肝固 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门户。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11.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锯齿 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 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13.胆囊三角(Calot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其上方的肝下面 之间共同围成的一三角区,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声门裂(fissure of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 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前2/3是膜间部,后1/3是软骨间部。 15.肺门(hilum of lung):纵隔面中央的凹陷,是支气管、肺动

解剖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身体直 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与躯干两侧, 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骨膜(periosteum)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 面除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 韧;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骨 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 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3.骨髓(bone marrow)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存在于骨髓腔(6岁以前)与骨 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 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 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 人的骨髓腔内 4.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相邻 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 脊神经和小血管通过。 5.椎孔(vertebral foramen) 由椎体和椎弓 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 6.胸骨角(sternal angle)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 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 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间隙的标志。 7.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 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呈“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导致严重后果。 8.椎间盘(interverbral disc) 连结相邻椎体 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 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 脊髓。 9.骨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 骶骨 岬、耻骨联合上缘及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相连而成的环形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10.咽峡(Fauces isthmusof) 由腭垂、左、右 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部位,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 11.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由平滑肌及结 缔组织构成,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膈脚之 间,是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于腹后壁的结 构,是临床确定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12.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距中切牙约75cm,位于十二 指肠降部左后壁上,是胆总管和胰管 共同开口的部位 13.横沟(肝门)(porta hepatic) 是肝 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以及神经、 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14.肺门(hilum of lung) 位肺内侧面的 中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等出入的门户。 15.肺根(root of lung) 为出入肺门的全 部结构被结缔组织相连,外包以胸膜 构成。 16.肾门(renal hilum) 位肾内侧缘的中 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 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17.肾蒂 (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诸结 构的总称,右侧肾蒂较左侧端短。由 前-→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由上-→下:肾静脉、肾动脉、肾盂18.肾窦 (renal sinus) 由肾门伸入到肾 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主要结构:肾 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 淋巴管和脂肪等。 19.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 为尿 道内口与左、右输尿管口之间的三角 形区域;特点黏膜平滑无皱襞;临床 意义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0.精索 (spermatic cord) 是从睾丸上 端至腹股沟管腹环之间的圆索状结构 的总称。其内容有输精管、睾丸动脉、 蔓状静脉丛,淋巴管、神经以及表面 的被膜等。 21.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 阴道上端 包绕在子宫颈阴道部的周围所形成的 环形间隙,后部最深。并与子宫直肠 陷凹相邻。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 膜。陷凹内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 部穿刺引流。以便诊治疾病 22.大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途 径: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周身 毛细血管→小静脉→中静脉→上、下 腔静脉→右心房,动脉内流动脉血, 静脉内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

《操作系统》第4章教材习题解答

第4章存储管理 “练习与思考”解答 1.基本概念和术语 逻辑地址、物理地址、逻辑地址空间、内存空间、重定位、静态重定位、动态重定位、碎片、碎片紧缩、虚拟存储器、快表、页面抖动 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相对地址或逻辑地址。 内存中各物理存储单元的地址是从统一的基地址开始顺序编址的,这种地址称为绝对地址或物理地址。 由程序中逻辑地址组成的地址范围叫做逻辑地址空间,或简称为地址空间。 由内存中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作内存空间,也称物理空间或绝对空间。 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时,需对目标程序中的地址进行修改。这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重定位。 静态重定位是在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由装入程序对目标程序中的指令和数据的地址进行修改,即把程序的逻辑地址都改成实际的内存地址。 动态重定位是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重定位。这种变换是靠硬件地址转换机构实现的。 内存中这种容量太小、无法被利用的小分区称作“碎片”或“零头”。 为解决碎片问题,移动某些已分配区的内容,使所有进程的分区紧挨在一起,而把空闲区留在另一端。这种技术称为紧缩(或叫拼凑)。 虚拟存储器是用户能作为可编址内存对待的虚拟存储空间,它使用户逻辑存储器与物理存储器分离,是操作系统给用户提供的一个比真实内存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为了解决在内存中放置页表带来存取速度下降的矛盾,可以使用专用的、高速小容量的联想存储器,也称作快表。 若采用的置换算法不合适,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刚被换出的页,很快又被访问,为把它调入而换出另一页,之后又访问刚被换出的页,……如此频繁地更换页面,以致系统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页面的调度和传输上。此时,系统好像很忙,但实际效率却很低。这种现象称为“抖动”。 2.基本原理和技术

系解名解最全.

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 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特点:由致密结缔 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内(6 岁前)与骨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 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 人的骨髓腔内。 运动系统 1、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结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2.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3.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5.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脊神经和小血管通过

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相连而成的环形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8、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9.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构成小骨盆上口的界线的一部分。另一个是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缘,称弓状线。 10.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 称为腹股沟(海氏)三角。 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 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近代名人解方个人资料

近代名人解方个人资料 解方原名解如川,因毛泽东一句“解放了,就叫解放好了”,所以他改名为解方。解方曾是东北军的一员,当过张学良的副官,深 受其赏识,后来于1936年加入共产党,积极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于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且是开国少将之首。1984年解方将军逝世,享年76岁。 解方(1908—1984),原名解如川,又名解沛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首。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早年就读于奉天(今沈阳)高级中学。毕业后被东北军选送赴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步兵科学习。1930年毕业后回国,加入东北军,同年秋任天津市保安总队队长。 11月下旬当日军炮击制造天津事件时,曾率保安总队进行了英勇反击。后曾任张学良副官。 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部参 谋处任二科(侦察科)中校科长。积极对于学忠、张学良进行反蒋、 联共抗日的宣传。曾三次被张学良派赴两广密见李宗仁、白崇禧, 联络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发生时,他密传张学良亲电,使驻兰州的 东北军部队及时参加反蒋抗日行动。1937年2月任中共东北军上层 工作委员会委员,随东北军东调。 抗日战争初期,随军参加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等;1939年初任 第五十一军一一三师三三七旅上校副旅长。同年夏任第一一四师少 将参谋长,并任中共五十一军工委书记。长期在东北军中秘密从事 党的统战工作,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出了贡献。 1940年6月奉命到延安,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情报部第三局局长、 中共中央党校军事训练班秘书长、八路军第一二O师三五八旅参谋长、吕梁军区参谋长等职,参加敌后抗日战争,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软件工程各章作业习题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参考答案

软件工程各章作业习题的名 词解释和问答题参考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软件工程各章作业习题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软件危机 开发软件由于管理混乱,加入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造成软件开发失败。 2:软件工程过程 指获取、供应、开发、操作和维护软件时要实施的过程、活动和任务。3:软件生成周期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现、测试、使用与维护 4:有哪些软件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 5:软件 计算机程序及说明程序的各种文档 6:个体手工劳动 个人编写程序 7:小生产合作方式 多人编写程序 8:软件的特点 是一种逻辑产品,软件的生产主要是研制,软件产品不会用坏,软件生产主要是脑力劳动,软件的成本高。

9:软件文档 有关程序的功能、设计、图形资料等等。 第二章: 三. 名词解释 1.可行性研究 以最小代价,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确定该软件项目是否能够开发, 是否值得开发. 2.技术可行性 主要研究开发的软件技术风险有多大 3.经济可行性 主要研究开发成功后能否得到应有的效益 4.社会可行性 主要研究开发的软件是否存在责任和侵权, 以及与当前管理制度, 人员素质, 操作方式的矛盾能否解决. 四.问答题 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首先初步确定项目的规模, 目标, 约束和限制条件, 决定系统的主要功能, 进行简要压缩, 提出几种解决方案.对每种方案提出意见. 2.可行性研究有那些步骤? 确定任务; 分析技术可行性; 分析经济可行性; 分析社会可行性; 作出系统流程图; 作出开发计划。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板障内外板间的骨松质,有板障静脉经过 2.胸骨角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在体表可以摸到 15 3.椎间盘椎体与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为髓核周围为纤维环 41 4.足弓跗骨和跖骨借韧带牢固相连,构成一个凸向上的足穹窿,是人类站立行走负重的重要装置,如果维持足弓的软组织(特别韧带)因先天发育不良、过度劳损等,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59 5.腱鞘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64 6.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8.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98 9.咽峡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与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腔的分界。 10.咽隐窝咽鼓管圆枕的后方有一纵行的凹陷,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105 11.齿状线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一锯齿状的环行线是不同静脉、淋巴回流的分界线。 12.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18 13.肝胰壶腹胰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壁内的胆总管汇合而成,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19 14.幽门瓣幽门处的黏膜皱襞形成环状,突向腔内与幽门括约肌共同作用有延缓胃排空和防止小肠内容物逆流的功能 15.上呼吸道鼻咽喉为上呼吸道,附有嗅觉和净化空气的装置 120 16.喉室喉腔被前庭襞和声襞分隔成上、中、下三部,即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喉中间腔位于二裂之间,它向两侧突出的隐窝,称为喉室。 17.肺门肺的纵隔面中部一长圆形凹陷,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 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 130 18.弹性圆锥为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其纤维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呈扇形向下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内面及杓状软骨声带突。此膜上缘游离,紧张于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称为声韧带,是构成声襞的基础。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张于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弓上元之间,成为环甲正中韧带。当急性喉阻塞来不及进行气管切开术时,可切开或用粗针头穿过此韧带,建立临时的通气道,抢救病人生命。 19.胸膜腔指脏、壁胸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封闭胸膜间隙,左右各一,呈负压。实际是个潜在的间隙,间隙内仅有少许浆液,可减少摩擦。135 20.纵隔是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成人位置略偏左侧,上窄下宽、前短后长 137 21.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核肾盂出入的部位。139 22.肾区在腰背部的体表投影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夹角处,肾病患者触压或叩 击常引起剧痛 139 23.输精管壶腹输精管由腹股沟管深环出腹股沟管,弯向内下,沿骨盘侧壁向后下,经输尿管末端的前内方专至膀胱底的后面,在此两侧输精管逐渐接近膨大成输精管壶腹。151 24.阴道穹阴道上端开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的环形凹陷,分为前部、后部和两个侧部。临床上可经阴道后穹穿刺引流直肠子宫陷凹内的积液或积血,进行诊断治疗。161 25.精索自腹股沟管腹环至睾丸上端。其内容为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鞘韧带等。 26.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169

系解复习--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食管: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含有3个狭窄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15cm; 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 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三个狭窄部均为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名解麦式点(McBurney点)。有时也以Lanz点表示,即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由于阑尾的位置变化有常,所以诊断阑尾炎时,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非十分重要,而是在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更有诊断意义。 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的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胆囊三角:胆囊管、胆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区域 名解4、咽隐窝:是位于咽鼓管哭后方的一个凹陷,是鼻咽癌好发部位之一 5、梨状隐窝:是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的深窝 呼吸系统填空 上呼吸道:鼻、咽、喉 呼吸道 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 1、组成 实质组织:支气管树 肺 间质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 2、功能:交换气体、发音、嗅觉、内分泌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 气管

一、分部:腹部abdominal part、盆部pelvic part、壁内部intramural part 二、狭窄: 上狭窄: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输尿管壁内部 第二节、尿道 一、大题男性尿道:细长,弯曲,有排尿、排精功能 分为三部分: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膜部membranous part、 海绵体部cavernous part 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interal urenthral orifice、尿道膜部、 尿道外口external urenthral orifice 有三个膨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navicular fossa 有两个弯曲:耻骨下弯subpubic curvature:凸向下后方、 恒定、包括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 的起始端 耻骨前弯prepubic curvature:凹向下、可变直 而消失 名解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由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椎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保护脊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的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构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el):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肝蒂。 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内侧面中部的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门户。 肺根(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裹起来。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肾蒂,左侧稍长。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淋巴(lymph):由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淋巴组织(分散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内称上皮下淋巴组织),功能为辅助经脉回流,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防御。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L1前方会合而形成的囊装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名解

顺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操纵子: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SiRNA:利用双链小片段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同源mRNA,从而阻断体内靶基因表达,使细胞出现靶基因缺失的表型。 基因(gene):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基因是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或RNA所必需的全 部DNA,包括编码蛋白质或RNA的核酸序列,也包括为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 开放阅读框架(ORF):在DNA链上,由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开始,到终止密码为止的一 个连续编码序列。 基因组(genome):是指一个细胞内的全部遗传信息,包括染色体基因组和染色体外基因组。 C值(C-value):一种生物体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用以衡量基因组的大小。 基因重叠:是指同一段DNA片段能够参与编码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蛋白质分子,这种现象在其他的生物细胞中仅见于线粒体和质粒DNA。这种结构的意义在于使较小的 基因组能够携带较多的遗传信息。 多顺反子mRNA (polycistronie mRNA):病毒基因组DNA序列中功能上相关的蛋白质的基因或rRNA的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部位,形成一个功能单位或 转录单元。它们可被一起转录成含有多个mRNA的分子,称为多顺反子mRNA。 类核(nucleoid):原核生物基因组通常由一条环状的双链DNA分子组成,在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的形式,在细胞内形成一个致密的区域,称为类核。 插入序列(IS):长度在2000bp以内,两端都有正向重复序列(DR)和反向重复序列(IR),中间1kb左右的编码序列,仅编码和转座有关的转座酶。只有当IS转座到某一基因中 使该基因失活或插入位点旁边的染色体发生畸变等效应时才会被发现。 复合型转座子(Tn):长度在2000-20000bp之间,两端由一对IS元件组成,带有与转座作用 有关的基因以及其他基因。 质粒(plasmid):一类染色体外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属染色体外基因组。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大肠杆菌质粒是双链环状结构的DNA分子,没有游离的末端,每条链上的核苷酸通过共价键彼此头尾相连,这种结构称为共价闭合环状DNA。 质粒的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两种不同质粒因利用同一复制和维持机制,在复制和随后向子代细胞分配的过程中会发生竞争,从而不能在同一宿主细胞内稳定存在,其 中一种质粒将被丢失,这种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 反向重复序列:是指两个相同顺序的互补拷贝在同一DNA链上的方向排列。反向重复序列 常见于基因的调控区,可能与复制、转录的调控有关。 卫星DNA:由2-10bp组成重复单位,重复单位成串排列而成,由于这类序列的碱基组成不同于其他部份,可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其与主体DNA分开。 多基因家族(multi gene family):是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多基因家族大致可分为两类:①一个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成簇地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但核酸序 列高度同源,编码一组功能上紧密相关的蛋白质,如珠蛋白基因家族;②基因家族成簇地 分布在某一条染色体上,它们可同时发挥作用,合成某些蛋白质,如组蛋白基因家族。 假基因(pseudo gene):是指与某些有功能的基因结构相似,但不能表达有功能的基因产物的某些基因。基因组学(Genomics):是一门对生命有机体全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和功能研究的学科。

解剖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1.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 向前。 2. 内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3. 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 板障----颅骨顶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 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 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 胸骨角Sternal angle ----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 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11. 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 翼点Pterion ----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 支经过。 13. 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 ---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14.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 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 唇缘相连接而成。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 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 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18. 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关节囊Joint capsule ----为附着于关节面周缘以及附近骨面的结缔组织囊,由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 膜构成。 20. 屈和伸----是关节围绕冠状轴的运动,运动时相关节的两骨之间的角度变小称屈,反之角度增大称伸。 21. 关节盘----是介于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可适应关节面,起弹性缓冲作用和增加运动轴。 22. 环转----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其实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 23. 关节----又称滑膜关节,是关节的相对骨面间相互分离,借周围结缔组织相连结,其内充满滑液的腔隙。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形式,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24.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 ----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 25. 足弓----是跗骨与跖骨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具有支撑,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26. 胸廓----由胸椎,肋,胸骨以及骨连结形成的圆锥形骨性框架,具有支持,保护胸腔脏器和参与呼吸运动的功能. 27. 脊柱----由躯干的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借骨连结而形成,构成人体的中轴,上承托颅,下接下肢带骨。 28. 喙肩弓----由喙突、肩峰、喙肩韧带共同构成,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的作用。 29. 旋内----是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骨沿中心轴向前内侧进行的旋转称旋内。 30. 对掌运动----是拇指指尖掌面和其他四指的掌面相对的运动,可加深手掌的凹陷,是人类进行握持和精 细运动必需的主要动作。 31. 坐骨大孔Greater sciatic foramen --由骶棘韧带和坐骨大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32.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相连结而成的骨环,具有传导重力,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 33. 界线—由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耻状梳,弓状线和骶骨岬围成,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34.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