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副作用

药物毒副作用
药物毒副作用

药物的毒副作用有哪些

副作用

就是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像麻黄碱在止喘的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引起失眠。止喘是它的治疗作用,失眠则是它的副作用。阿托品在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同时,能引起口干、视觉模糊,解痉是它的治疗作用,口干、视觉模糊则

为它的副作用。

毒性反应

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翳学教育网整理。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能引起耳蜗前庭器官损害,导致平衡失调、听觉减退或丧失;注射抗癌药物环磷酰胺等能造成肝损害,形成药物性肝炎;服用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磺胺类药物能引起皮炎皮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这些都属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由于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的刺激,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如青霉素过敏引起休克,其他生物制品引起不同的过敏反应等,其中以迟发性过敏反应危险性最大,也最容易被人疏忽而造成危害。

继发性反应

这是由于使用药物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使肠道内的敏感细菌被抑制生长,引起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葡萄球菌肠炎或念珠菌病。这些就是由

于用药后引起的继发性反应。

耐受性

就是指有些人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特别低,不但用一般治疗量不易出现反应,就是用

中毒剂量也不至出现毒性症状。

成瘾性

就是指病人对一些药物长期应用所产生的依赖性。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在停用后病人可以出现一系列精神的和全身的戒断症状;巴比妥类、安定类等药物均有成瘾性。

致畸作用

主要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用药不当而造成胎儿畸形、四肢短小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胎儿发育的前3个月,细胞有丝分裂处于活跃阶段,胚胎发生迅速变化,各器官、系统都在进行分化,最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致畸作用。这就是一些药物特别注明孕妇慎用的原因之

一。

致癌作用

这里指的是用药后,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而诱发机体致癌。像多环芳烃类物质和

亚硝胺类都是极强的致癌物质。

既然不良反应种类繁多,得病吃药不是自找麻烦吗?不是的,因为十全十美包治百病的药物很难找到,而相对的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却大量存在。因此只要根据不同病情的本质,认真筛选就能找出治愈率极高的良药。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值的你学习. 结核病在明确诊断后就需要给予合理的治疗。目前,结核病超过95%的治疗都是由内科进行的,既使使用外科手段治疗后也要进行合理的内科治疗:化疗。 化疗就是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应当遵守化疗的原则:早期、联合、全程、规律、适量。是药物就有可能有毒副作用,治疗的目的是取其利避其害,发挥它们的治疗作用,避免它们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毒副反应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的不良反应:消化系统;肝脏;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系统。2: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3:致畸。4:致癌。5:耐药性、依赖性。 药物的毒副作用依其程度不同我们临床医生把它人为的分成轻、中、重三级,因为是人为的分级,并不是本质上、绝对的分级,因此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轻者对人体损害不大,处理起来也较简单,重者可以致残、致死,处理起来要复杂棘手得多。 药物的毒副反应多从轻度开始,药物的轻度不良反应只要处理及时、合理,对人体的损害多为一过性的、可以完全恢复的;当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向中、重度方向发展,特别是重度药物毒副反应后果是严重的。 因此,认识各种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时、正确处理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也是我们结核科医生要掌握的临床知识之一。只有保证每个结核病人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结核病的目的。下面就常用的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异烟肼(INH) 1:胃肠道反应:相对少见,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发生机制主要是对胃肠道粘膜产生的化学性刺激,人体多可适应,症状严重者可用胃粘膜保护剂,用胃肠动力药效果不明显;注意:腹痛明显的要考虑腹型过敏,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便秘可调整饮食多可缓解症状 2:肝损害:异烟肼在身体内代谢主要是乙酰化,其次是水解。快速乙酰化者多导致肝损害,下面详讲。 3:血液系统反应:慢乙酰化者易发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反应。血液系统的反应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出、凝血时间异常等,严重者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系统反应在INH不太常见。 1):贫血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昏、眼花、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轻度者可观察,重度者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输全血或成分输血,并停药。 2):白细胞减少和缺乏症:主要是细胞毒性作用,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可以边治疗边观察暂不停药,治疗常用

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2

齐齐哈尔大学 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 课程名称: 常用药物毒副作用专业班级:环境101 姓名:刘龙 学号:05 任课教师:马舒伟 成绩: 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式各样人们从没有见过的疾病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然社会医学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久病成医已在人们的心里扎了根,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村民。殊不知是药就有三分毒,即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冒药也不例外。在使用药物前,我们必须要知道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关键词:药物毒副作用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副作用两概念容易被混淆,相互替代使用,其实药物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是有所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内涵要比药物毒副作用的内涵大,而药物毒副作用只是不良反应中的两个方面。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伴随药物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反应,它属于药物固有的效应,一般较轻微,在治疗中较常出现。如服用常用剂量的阿托品后,除有解除肠绞痛等治疗作用外,常常伴有口干、视力模糊和眼内压增高等副作用,现今应用的数药物都可能具有几种药理作用,不作为治疗目的,其药理作用便成了副作用,它随治疗目的的改变而改变。如非那根有镇静作用和抗组胺作用,当用于抗组胺治疗时,它的镇静作用便是副作用。副作用可以通过调剂量、合并用药来减少。 毒性反应是绝大多数药物都有的,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可在各个器官或组织内发生,一般是药物过量时药物作用的延伸,是可以预知。一般在超极量时才会发生,有的也可由于医疗或意外事故而发生。毒性反应可急性和慢性,用药后

几种常用抗结核病药

几种常用抗结核病药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在廿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结核病的治疗采取以休息,增加营养,多吸收新鲜空气等为主的卫生营养疗法,由于缺乏抗结核菌的有效药物,结核病的治疗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病人病情得不到控制,结核病的死亡率是极高的,是所有疾病死亡率的首位。四十年代链霉素的发明,五十年代雷米封、六十年代利福平的发明、化学疗法,逐渐成为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方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疗效。所以,化疗不仅对结核病的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消灭结核病的传染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重要手段。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抗结核菌化学疗法的几种主要药物,供大家在预防、治疗、宣传、防治结核病中参考。 一、异烟肼 异烟肼发明于1952年,异烟肼的发明使治疗结核病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接近50年的使用历史中,虽然有的病人所感染的结核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但绝大多数医生仍认为它是治疗结核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药。异烟肼的灭菌特性在于:它可以抑制结核菌菌壁分枝菌酸成份的合成,从而使结核杆菌丧失多种能力而死亡,异烟肼还能与结核菌菌体辅酶结合,起到干扰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合成的作

用,从而达到了杀灭结核菌的目的。而且对代谢活力强的结核菌作用更强。 病人在服用异烟肼以后,在胃肠道内迅速被吸收进入血内,通过血液循环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体液中,在胸水、腹水、胆汁、脑脊液中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浓度,起抑制细菌的作用。异烟肼还可以渗入结核病的干酪病灶中,所以,异烟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抗痨药物。 异烟肼的口服安全性很高,副作用很少。由于副作用致病人无法承受而必须停药的病人是极少数的。主要的副作用有: 1、周围神经炎:主要表现在四肢乏力,反射迟钝、麻木,手指、脚趾疼痛。主要发生在采用大剂量治疗的病人,异烟肼在体内代谢灭活慢的病人,营养不良的病人以及平时经常喝酒的病人。维生素B6可以对抗异烟肼的这个副作用。但维生素B6的预防性应用一般不提倡,对已经出现某种副反应时才可以应用。在服用时间上必须与异烟肼的口服时间叉开。比如异烟肼我们要求在早晨与其他抗痨药一起空腹服用,那么,维生素B6就在中午或晚上服用,这样既可以治疗和预防周围神经炎的发生,又可以使异烟肼充分发挥疗效。 2、肝功能损害,我们知道药物与食物一样,进入人体以后要代谢吸收和排泄。异烟肼是在胃肠道内被吸收的,通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详细篇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详细篇

————————————————————————————————作者: ————————————————————————————————日期: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详细篇.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化疗是肿瘤治疗三大手段之一。很多病友因为对化疗的毒副作用不清楚,充满恐惧从而无法配合治疗,今天开始,我就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逐一进行解释。 在化疗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通常的说法是血常规白细胞数低。其实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不仅仅表现在外周血白细胞的降低,还有可能出现血小板、血红蛋白的降低。一般而言:化疗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之,而贫血发生较晚。就时间来看,化疗结束开始算,一周内白细胞逐渐降低,到化疗结束后第7-10天,降至最低点。而后骨髓造血开始恢复。因此化疗结束后一周内,病人因尽量待在屋内,即使外出也需要戴口罩,家里要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我们先来说说骨髓抑制中的粒细胞减少。 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癌药对白细胞影响较大,并且出现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如氮芥、环磷酰胺等表现为近期毒性作用,大剂量冲击治疗时停药后3-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有些药物如长春花碱、甲氨喋呤、羟基脲等,则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第20天开始回升,表现为中期毒性作用。而丝裂霉素、卡氮芥、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6-巯基嘌呤及马利兰等在用药后3周才出现白细胞下降,4-6周后有所回升,表现为延期毒性作用。 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感染,严重感染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对造血系统近期、中期和延期毒性反应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每次疗程前及治疗中定期复查血象,并据此调整药量。当粒细胞降低于1.0×109/L,并且持续7天以上,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明显啬,此时病人无论有无发热,均可予预防性抗菌素治疗,新鲜血输注。如病人出现发热,应及时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并尽快联合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 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基因重组的集落刺激因子配合舯瘤化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G-C SF和GM-CSF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成和向外周血释放,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加快外周血象的恢复。 2.血小板减少

FDA《体内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关于剂量和药品说明书的建议

FDA《体内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关于剂量和药品 说明书的建议 I.概述 本指导原则向申请新药(NDA)和就治疗用生物制品(以下统称为药物)申请生物制品许可(BLA),并计划进行体内药物代谢试验和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申办者提供建议。本指导原则反映了管理当局的当前考量,即应在新药开发过程中确定该药物的代谢作用,同时探究其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作为适当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部分。对于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本指导原则中考量的方法可这样理解,即某一个特殊的试验研究是否要进行,要根据所开发的药物以及其预期的临床应用而进行调整。此外,不是所有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都是基于代谢而发生,也可因由吸收、组织和/或血浆结合、分布以及排泄的相互作用引起药动学变化。记载与体内载体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频度越来越多,这在以后的指导原则中可能会进行更详细的阐述。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的关系,尽管研究并不十分透彻。本指导原则中对这些重要领域考量的并不详尽。 FDA以前的关于药物代谢和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方法指导原则,可参见题为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体外研究(1997年4月)的指导性文件。本指导原则可看作是先前指导原则的姊妹篇。有关药物代谢以及其它类型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讨论可参见其它指导原则,包括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E8 临床试验的总体考虑(1997年12月),E7 对于特殊人群的临床试验:老年人(1994年8月),以及E3临床研究报告的结构和内容(1996年7月),管理当局指导原则可能用于老年人的研究药物(1989年11月)和药物临床评价中性别差异的研究和评价(1993年7月)。 II. 背景 A. 代谢作用 药物的作用以及副作用源自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通常与药量(剂量)或血液浓度有关,后者又受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或排泄的影响。药物的清除或代谢作用通常是通过肝脏代谢,或是肾脏的排泄途径。此外,蛋白质治疗药物可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特殊的相互作用,继而被内吞并由溶酶体降解。肝脏的消除主要由位于肝细胞内质网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完成,但也可由非P450酶系清除,如N-乙酰化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于消化道粘膜的P450酶系还可以显著影响药物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肝脏和肠道内药物的代谢,包括疾病的有无和/或合并用药。然而,大多数影响因素通常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而合并用药则可以突然改变吸收和消除的代谢途径,成为特别需要关注的因素。当一个药物,包括前药,代谢成一种或更多活性代谢产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同名14114)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同名14114)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值的你学习. 结核病在明确诊断后就需要给予合理的治疗。目前,结核病超过95%的治疗都是由内科进行的,既使使用外科手段治疗后也要进行合理的内科治疗:化疗。 化疗就是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应当遵守化疗的原则:早期、联合、全程、规律、适量。是药物就有可能有毒副作用,治疗的目的是取其利避其害,发挥它们的治疗作用,避免它们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毒副反应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的不良反应:消化系统;肝脏;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系统。2: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3:致畸。4:致癌。5:耐药性、依赖性。 药物的毒副作用依其程度不同我们临床医生把它人为的分成轻、中、重三级,因为是人为的分级,并不是本质上、绝对的分级,因此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轻者对人体损害不大,处理起来也较简单,重者可以致残、致死,处理起来要复杂棘手得多。 药物的毒副反应多从轻度开始,药物的轻度不良反应只要处理及时、合理,对人体的损害多为一过性的、可以完全恢复的;当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向中、重度方向发展,特别是重度药物毒副反应后果是严重的。 因此,认识各种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时、正确处理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也是我们结核科医生要掌握的临床知识之一。只有保证每个结核病人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结核病的目的。下面就常用的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异烟肼(INH) 1:胃肠道反应:相对少见,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发生机制主要是对胃肠道粘膜产生的化学性刺激,人体多可适应,症状严重者可用胃粘膜保护剂,用胃肠动力药效果不明显;注意:腹痛明显的要考虑腹型过敏,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便秘可调整饮食多可缓解症状 2:肝损害:异烟肼在身体内代谢主要是乙酰化,其次是水解。快速乙酰化者多导致肝损害,下面详讲。 3:血液系统反应:慢乙酰化者易发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反应。血液系统的反应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出、凝血时间异常等,严重者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系统反应在INH不太常见。 1):贫血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昏、眼花、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轻度者可观察,重度者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输全血或成分输血,并停药。 2):白细胞减少和缺乏症:主要是细胞毒性作用,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可以边治疗边观察暂不停药,治疗常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天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型,可同时伴有皮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生在与药物接触3-12个月,在两手手臂、眼睑、颈等处,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丘疹、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可逐渐消退。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以发生。 毒性反应发生机制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减少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 1)周围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 2)中枢症状:欣快感,兴奋,记忆力减退,抑郁,中毒性脑病,癫痫发作等。 3)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极少有黄疸出现,发生急性肝坏死或肝萎缩者更为罕见。 4)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柯兴氏综合症,月经不调,阳萎等。 5)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6)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 7)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利福类 1)肝损害:多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可出现黄疸,亦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肝炎。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过敏反应:用于间歇疗法或治疗间断后再用药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流感样综合征等。 4)血液系统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疲倦等。 6)其它副反应: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关节肿胀。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吡嗪酰胺 1)肝损害:PZA的肝毒性与剂量、疗程有关。用量大、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见。表现为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偶可因肝坏死而造成死亡。 2)关节痛:PZA的代产物吡嗪酸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清除作用,使尿酸升高,停药48小时恢复正常。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偶见发热、皮疹、对光过敏、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色。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 1)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球运动疼痛,干燥感,异物感,辨色力减弱等 2)其他神经系统反应::周围神经炎,表现为下肢麻木,异物爬行感,感觉过敏及活动障碍,个别可出现听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声带麻痺等。 3)过敏反应:皮疹,严重可到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常用化疗药物及副作用

常用化疗药物主要副作用 各种化疗药物均对生长活跃的组织有毒性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下表仅指其需要特别注意的副作用 1、丝裂霉素MMC;?骨髓抑制:4-6周最明显 2、博莱霉素BLM;?毒副作用:肺毒性:肺炎样症状、肺纤维化, 皮肤反应:指趾关节皮肤肥厚,色素沉着。 发热:38度左右,可自行消退。 3、新一代铂类,包括:奥沙利铂、络铂、奈达铂 高发生率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毒性、骨髓抑制、腹泻 经对症处理、减量、停药,基本可控制

4、长春瑞宾NVB:从外周静脉给药时,刺激大,静脉炎发生率高,切勿外渗。 周围神经毒性:腱反射消失、指、趾麻木、四肢疼痛、肌肉震颤。 骨髓抑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无剂量累积毒性。 5、依立替康: 1)急性反应: 乙酰胆碱综合征,表现为多汗、多泪、唾液分泌增多、视物模糊、痉挛性腹痛、“早期”腹泻; 在用药24小时内出现,多可自行缓解,严重者给阿托品治疗; 恶心呕吐常见。 2)亚急性反应: 延迟性腹泻,剂量限制毒性,用药24小时后出现,水样便,可带血,发生率80%~90%,严重者占39%; 大剂量易蒙停有效; 骨髓抑制明显,亦为剂量限制毒性。 6、托泊替康:骨髓抑制明显;4度血小板降低发生率达26%,中位持续时间为5天,血小板降低至最低中位发生时间为15天。 7、草酸铂L-OHP: 外周神经毒性:感觉迟钝、异常,遇冷加重,偶见可逆性急性咽喉感觉异常。 与依立替康合用可发生胆碱能综合征(腹痛、唾液分泌过多等)危险,阿托品可以预防。 护理措施:------四禁 ?禁止用N.S稀释 ?禁止用冰水漱口和冷食 ?禁止与碱性药物或溶液配伍输注 ?制备药液及输注时避免接触铝制品、避开离子 8、掌握化疗药物的正确溶酶,保证药物有效性 用N.S稀释的药物:氮芥、CTX、VDS、BLM、喜树碱、VP-16、DDP 用G.S稀释的药物:MTX、CBP、草酸铂、秋水酰碱、THP、光辉霉素、抗癌锑等。 需要避光的常用药物:DTIC MMC 放线菌素D、光辉霉素、秋水仙碱、喜树碱、长春碱类 需冷藏的常用药物:在2-8度以下冰箱内保存:CCNU、ME-CCNU、长春花碱(VLB)、VDS、NVB、紫杉醇、泰索帝、DTIC 低温保存:去甲氧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对于肺结核的治疗在床上有初、复治之分的治疗原则,病人有排菌和不排菌之别,结核菌有处于繁殖生长期和休眠静止期之别。抗痨药物有作用于酸性环境和细胞内酸性环境的药物,还有作用细菌外得碱性或中性环境的药物,一个合理正规的化疗方案必然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杀菌药,合理的剂量、科学的用药方法,足够的疗程,还要规律、早期用药,才能治愈结核病。缺少哪一个环节都能导致治疗失败。 一、早期:对任何疾病都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特别对结核病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早期治疗以免组织破坏,造成修复困难,肺结核早期、肺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肺泡结构尚保持完整、可逆性大。同时细菌繁殖旺盛,体内吞噬细胞活跃,抗痨药物对代谢活跃生长繁殖,旺盛的细菌最能发挥抑制和杀灭作用。早期治疗可利于病变吸收消散不留痕迹。如不及时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不治愈,一害自己,二害周围人。 二、联合:无论初治还是复治患者均要联合用药、临床上治疗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单一用药造成难治病人。联合用药必须要联合二种或二种以上得药物治疗,这样可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既有细胞内杀菌药物又有细胞外杀菌药物,又有适合酸性环境内的杀菌药,从而使化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并能缩短疗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三、适量:药物对任何疾病治疗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剂量。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不给人体带来毒付作用,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付作用,如剂量过大,血液的药物浓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特别对肝肺可产生毒付反应,剂量不足,血液浓度过低,达不到折菌、杀菌的目的、易产生耐药性。所以一定药采用适当的剂量,在专 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四、规律: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因为结核菌是一种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困难大的顽固细菌。在治疗上必须规律用药,如果用药不当,症状缓解就停停用,必然导致耐药的发生,造成治疗失败。日后治疗更加困难,对规律用药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一顿不漏,决不可自以为是。 五、全程:所谓全程用药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判定化疗方案,完成化疗方案所需要的时间,一个疗程三个月。全疗程一年或一年半。短化不少于6个月或10个月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近几十年来,随着新的抗癌药物的不断研制,肿瘤化疗的广泛应用,疗效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目有临床使用的抗癌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特别是增殖旺盛的细胞具有损害作用。成为限制用量、阻碍疗效发挥的主要问题。因此,尽早地预测毒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及提高长期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一)、骨髓抑制 大多数抗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且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由于血细胞半衰期不同,化疗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之,而贫血发生较晚。 1.粒细胞减少 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癌药对白细胞影响较大,并且出现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如氮芥、环磷酰胺等表现为近期毒性作用,大剂量冲击治疗时停药后3~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有些药物如长春花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碱、甲氨喋呤、羟基脲等,则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第20天开始回升,表现为中期毒性作用。而丝裂霉素、卡氮芥、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6-巯基嘌呤及马利兰等在用药后3周才出现白细胞下降,4~6周后有所回升,表现为延期毒性作用。 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感染,严重感染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对造血系统近期、中期和延期毒性反应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每次疗程前及治疗中定期复查血象,并据此调整药量。当粒细胞降低于1.0×109/L,并且持续7天以上,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明显啬,此时病人无论有无发热,均可予预防性抗菌素治疗,新鲜血输注。如病人出现发热,应及时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并尽快联合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 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基因重组的集落刺激因子配合舯瘤化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G-CSF和GM-CSF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成和向外周血释放,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加快外周血象的恢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非处方药的毒副作用

警惕非处方药的毒副作用 四川大西域医药有限公司:肖永澄随着各种药物在市场上大量的流通,那些能作为处方药,都不是人们自身觉得的,这些都是由国家药物监督管理机构进行选取和批准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药物进行选取服用时,要格外的慎重。 一、非处方药的性质和特点 非处方药也被称为大众药、柜台药,是指不需要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这些药物,这些非处方药就是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问题进行简单的护理,从而解决人们在生活遇到部分病症。这些药物一般具有作用温和、疗效可靠的特点,而且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的话,对人体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非处方药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易携带、便储藏,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其实这些非处方药还是从处方药中磷选出来的,它们都是通过专家的长期临床实验,认为这种药物安全、有效而且性能稳定,使用较为方便,经过国家药物监督管理机构核审核以后才对外施行的。但是,由于科技在不断进步,人们在对药物进行核实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以前施行的药物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人们要的安全性。由于非处方药师从处方药中转化而来的,在国际上通常都要6~10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在进行药物转化的时候,都需要很多的尽力和财力,才能确定药物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在进行药物销售

时,处方药物只能通过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才可以服用,而且有些特殊的药物,还必须进行剂量上的严格要求,才能进行购买,但是非处方药物的使用只是按照药物说明书的使用方法进行服用就可以了;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的医药报刊中才能进行广告推广,非处方药物只要经过审核后就可以在大众传媒上进行推广。 二、非处方药物的使用和毒副作用 非处方药的使用是为了方便于病人在用药时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非处方药物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可以随便使用。根据相关介绍,非处方药都是安全性很好的药品,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你按照规定的使用方式就剂量进行使用时,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但是如果病人长期使用,同样的药物就会产生一定的部分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指出:“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我国也有“是药三分毒”的古话。据我国不合理用药研究会的资料:不合理用药占所有用药的2%~32%。 被列为非处方药的多数是:解热镇痛药、腹泻收敛药、伤风感冒药、维生素类药、解痉抗酸药以及保健药品等。在这些非处方药中有中药和西药,也有多药混合的复方药。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不良反应屡有报道。其中以解热止痛药最为多见。因病人发热越高对解热镇痛药越敏感的原理尚未被多数人了解,而误认为发热越高用药量越大方能有效的想法却大有人在,也有多吃点好得快的错误想法等,感冒通常用的非处方药,它对感冒早期效果良好。 近年来发现其毒副作用日益俱增。主要有过敏反应、消化道损

常见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一、氟尿嘧啶(5-FU) 注意粘膜反应的观察和处理。出现口腔炎应做口腔护理。腹泻每日5次以上或出现血 性腹泻者通知医生,必要时停药。 与甲氨蝶林呤合用,应先用甲氨蝶呤4~6小时后,再给予本药,否则药效降低。 与亚叶酸合用,应先用亚叶酸后再给予本药,可增加本药疗效。 别嘌呤醇可减轻本药的骨髓抑制作用。 应避免日晒,色素沉着停药后多可恢复。 持续滴注时,建议使用深静脉置管。 二、吉西他滨(泽菲、健泽) 静脉滴注30分钟,最长不超过60分钟(滴注药物时间的延长增大药物的毒性)。 本药是一种辐射增敏剂,与放疗同时应用可产生严重毒性。 注意过敏、血小板降低、尿液的观察和处理。 配制本药每0.2g 至少加入5ml 生理盐水(粉剂只能使用生理盐水溶解)。配制好的溶液贮存在室温下,不得冷藏,在24小时内使用 三、环磷酰胺 用药时需适量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确保尿量,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大剂量使用时应水化利尿。 药物加热小于60摄氏度,待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 本药注射剂稀释后不稳定,应于2~3小时内使用。 本药片剂口服宜采用空腹服用,或进食时服用 四、异环磷酰胺(和乐生、匹服平) 为防止或减轻泌尿系统毒性反应,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宜补充适量液体,并使尿路保护剂(美斯钠),美斯钠一日3次静脉注射(IFO用药当时,4小时后,8小时后)。 尽可能减少与镇静药、镇痛药、抗组胺药及麻醉药同用,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注意骨髓抑制的观察及处理。 本品可能加重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 五、达卡巴嗪(氮烯咪胺) 局部刺激性较大,注射时要避免漏出血管外。 稀释后立即避光且在30分钟至1小时内输完。 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有配伍禁忌。 六、顺铂 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很强烈,恩丹西酮等5-HT3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可以改善症状。 为了减轻肾脏损害可在用药前后大量补液(必须在给药前2~16小时和给药后6小时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201205

附件 14: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
一、引言 本指导原则旨为拟进行药物(指新药,包括生物制品)相互作用研 究的申办方提供建议。本指导原则反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 下简称 SFDA)审评机构的当前认识:即新药的代谢应该在药物研发过程 中进行确定,该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作为安全性和有效性评 价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本指导原则建议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以下的共识, 即:是否应进行某项特定的试验取决于药物的特征及拟定的适应证。药 物相互作用除了发生在代谢过程中外,也可能发生在吸收、分布和排泄 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药物相互作用与转运体相关,因此, 它们也是新药开发过程中应该考察的因素之一。药物相互作用还可能改 变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的相互关系。 二、背景 (一)代谢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所引起预期的和非预期的效应通常与用药 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关,而血药浓度受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 的影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消除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即代谢(常在肝 脏或肠粘膜)和排泄(常在肾和肝脏) 。此外,治疗用蛋白制剂可通过 与细胞表面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经由细胞内吞和细胞内的溶酶体 降解进行消除。肝脏消除主要由位于肝细胞内质网的细胞色素 P450 酶 系,但也可经由非 P450 酶系系统,如通过 N-乙酰基和葡萄糖醛酰转移
1

酶完成。许多因素可影响药物在肝脏和肠内的代谢,如疾病、合并用药 (包括中草药) 、甚至食物(如西柚汁)等。虽然这些因素中的大多数 通常可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合并用药往往会突然改变药物的代谢,因 此需要特别关注。如果药物(包括前体药物)代谢成一种或多种活性代 谢物,合并用药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就变得更为复杂。这种情况下,药物 /药物前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原形药物的暴露量,还同时 取决于其活性代谢物的暴露量,而活性代谢物的暴露量与其生成、分布 和消除相关。因此,对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应该包括药物的代谢 情况以及该代谢对整个消除过程的贡献大小。基于此,在药物代谢和相 互作用研究中,建立灵敏的、专属性强的药物及其重要代谢产物的测定 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药物相互作用 1.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的代谢消除(包括大部分通过 P450 酶系的代谢) ,可因合 并用药而受到抑制、激活或诱导。因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代谢的变化会相 当大,可能导致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血液或组织中浓度水平以一个数量级 或以上的降低或升高,也可能导致毒性代谢物的生成或毒性原型药物暴 露量水平的升高。这些暴露量水平的较大变化可使一些药物和/或其活 性代谢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发生重要的变化。此种变化不仅对于窄 治疗窗(NTR)的药物最为明显,也最容易预期,而且对于非窄治疗窗 (non-NTR)药物有时也可能发生(例如 HMG CoA 还原酶抑制剂) 。 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索新药是否有可能 对已上市的、并可能在医疗诊治中合用的药物的代谢消除产生显著影响。
2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

·专题笔谈·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 李锋卢水华 【摘要】不同国家、地区报道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率不同,不同抗结核药物 引起DILI的概率也不相同。在我国吡嗪酰胺与利福平是最常见的导致DILI的药物。DILI的相关危 险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并发症等。抗结核药物发生DILI的主要机制包括 中毒性肝损害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发生DILI后需密切观察,可给予停药,充分的休息,积极保肝 治疗,大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选择抗结核方案。预防性保肝治疗目 前正在研究中。抗结核过程中应当关注导致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避免导致肝损伤的其他因素,更全 面地保护肝脏。 【关键词】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anti-tuberculosis drugs Li Feng, Lu Shuihua. Depar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Shanghai 201508,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Shuihua, Email: tubercle@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812634.html, 【Abstract】 Incidence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reports of various areas, and different anti-TB drugs have different chances to cause liver injury. Pyrazinamide and rifampicin are the most common drugs resulted in DILI in our country.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DILI includes gender, age, lifestyle, genetic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The main mechanism of anti-TB DILI includes liver toxicity and allergic liver damage. The patients with DILI require closely observation and have enough rest. The anti-TB regiment should stop if necessary, and protective therapy should be given. Most patients with DILI could recover gradually after proper medication. After liver functional improvement, the anti-TB regiment should be chosen carefully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ase history. Prophylactic treatment for hepatic injury is currently not conclusive. Therefore, the patients’ liver func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overall anti-TB process, and the factors that could cause hepatic damage other than anti-TB drugs should be avoide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导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理论上,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的药物都可能出现DILI。抗结核药物在使用过程中,DILI是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不少患者需要停止抗结核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衰竭甚至死亡的病例也时有发生,这些都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一、抗结核药所致DILI的发生率 不同国家、地区报道的抗结核DILI发生率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低至2.5%,最高可达34.9%。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3.003 作者单位:201508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结核科 通讯作者:卢水华,Email: tubercle@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812634.html, 这种差异与多因素有关,比如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及研究者对DILI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预防性治疗等。大多数DILI的报道来自欧洲、亚洲及美国,亚洲国家中以印度的发生率较高[1]。 不同的抗结核药物引起DILI的概率不同。对于欧美人异烟肼有较高的导致DILI的概率,在我国吡嗪酰胺与利福平是最常见的导致DILI的药物。其次包括异烟肼、其他利福霉素、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等。第二组,第三组和第五组药物较少引起DILI。 二、抗结核药所致DILI的相关危险因素 DILI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1)性别和年龄:DILI女性相对多见。在年龄分布中,老年人和新生儿容易发生DILI。老年人发生DILI可能与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肝肾功能自然减退以及并发症增

抗痨治疗同意书

姓名:吴先录性别:男年龄:36岁 科室:内一科床号:71 住院号:1405090024 欢迎您来本院住院。为了使您早日康复,需要您配合我们的诊疗工作。现将有关情况向您告知: 一、您入院时的初步诊断(或可疑诊断) 继发型肺结核(空洞型)双上肺涂(未查)初治。 二、常态下您需做哪些特殊检查 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 感染四项,痰中找抗酸杆菌,结核抗体,血糖等 三、常态下拟对您选择的治疗方案: 1、抗痨、护肝等治疗; 2、抗痨方案:2HRZE/4HR,视病情而调整用药; 3、抗痨用药途中每月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1-2月复查胸片或肺部CT 等。 在对您实施诊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未能预料的情况变化,我院将适时调整诊治方案。 1.病情估计:①病情逐渐好转;②病情反复甚至加重;③并发症:如大咯血、呼吸循环衰竭,心脏猝死,窒息死亡的可能,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④出现其他无法预料的情况; 2.抗痨药物毒副作用有:①胃肠道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乏力、纳差、精神状况转差;②肝肾功能损害:对肝、肾有一定毒副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③高尿酸血症:导致痛风发作;④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病变、对视神经损害;⑤血液系统: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⑥其他无法预料的毒副作用。 3、24小时陪护,住院期间不能离院。 请您和您的家属仔细阅读并理解上述内容,如果您和您的家属已经理解、同意上述内容,请签字。 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_ 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与患者本人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话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时分年月日时分

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修

工业指南 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 I .简介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一般经过两种途径进行消除:直接排泄或者代谢成为一种或几种活 性的或非活性的代谢产物。当药物主要通过代谢进行消除时,那么它的代谢途径会显著影响 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使用方法。如果药物仅由一种代谢途径进行消除,那么代谢速率的 个体差异能导致血和组织中的药物和代谢物浓度的极大差异。一些例子表明,差异呈现具有 遗传多态性特征的双相分布(如CYP450 2D6, CYP450 2C19, N-乙酰转移酶)。当遗传多态 性影响一条重要的药物消除途径时,为了达到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的目的,有必要进行大剂 量调整。已有例子证明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例如,某种药物主要有CYP4502 D6 进行代谢,大约有7%的高加索人对这种药物没有代谢能力,但是这个比例在别的人种通常要低得多。类似的报道也可见于其它的代谢途径,主要是CYP4502C19, N-乙酰转移酶。不 仅如此,很多酶的代谢消除途径,包括绝大部分由CYP450代谢酶介导的,可以被联合用药 中的其它药物抑制或诱导,结果,患者共服其它化合物会发生治疗情况的突然改变。这种药 物相互作用会引起血液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物浓度减少或增加,或者引起有毒物质的积蓄 (如一些抗组胺药与抗真菌药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变化能极大地改变一个新药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特别是有效治疗浓度范围比较窄的药物。 如果了解药物代谢途径和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有时允许使用那种若血药浓度不能 预测而会产生毒性浓度的药物。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弄清楚药物到底是通 过原形排泄的还是通过一种或者多种途径进行代谢消除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代谢消除是主 要途径,那么需要了解其主要的代谢途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认识个体之间代谢差异的意义 和一些药物-药物、药物-其它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些资料也有助于决定一些代谢物的药理活性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此FDA工业指南提供了研究体外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些建议。本指导原则鼓励 只要可能和合适全面评估体外代谢和相互作用应作为常规工作,像其它所有FDA 指导性文件 一样,建议并非是需要的东西,但是,可供药物研究科学家们作为一种方法思考潜在的大量安全性的担忧。FDA认识到,任何方法的重要性都将视研发药物及其临床使用的不同而变化。FDA还认识到,临床观察也能阐明本文件中对体外研究敏感的相同问题。鉴于本指南所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