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记数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能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借助身边的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增强数感,积累数学经验.

2、会用简便的方法—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感受大数.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探索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算器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100万是个很大的数了,那同学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地球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师]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Ⅱ、讲授新课

[生]老师,我们知道计算器的显示屏只能显示8位数或10位数.比8位数或10位数大的数,例如10004这个较大的数是如何用计算器来表示的呢?

[师]同学们拿出计算器,在自己的计算器演示一下.

[生]我连续地对1000进行平方运算、两次平方后,发现计算器上出现了“1.12”这样的显示.

[师]它应该表示什么数呢?

[生]它应该表示10004,即:1000,000,000,000.

[师]计算器显示屏上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不是“1”的指数,或“1.12”中的小数部分?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显示屏上的“12”既不是1的指数,也不是“1.12”的小数部分,因为“1.12”是10004计算的结果.10004=1000×1000×1000×10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2.所以我认为显示屏上的“12”表示10的指数.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科学,我们把这种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又是如何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0的n次幂的规律和意义:101=10;

102=10×10=100;

103=10×10×10=1000;

104=10×10×10×10=10000;

……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0n表示“1”后面跟“n个0”的比较大的数.

[师]你能得到何种启示呢?

[生]我们可以借用10的幂的形式表示大数.如:1300000000=1.3×1000000000=1.3×1 09;

696000000=6.96×100000000=6.96×108;

300000000=3×100000000=3×108.

[师]这位同学大胆的推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示大数较麻烦的问题.

[生]老师300000000=30×10000000=30×107.用30×107表示这个较大的数可以吗?

[师]可以.但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n为正整数)的形式时,为了统一标准,规定了a的范围即1≤a<10.同学们一块打开课本: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下面我们看投影片,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些数.

[生]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150000000=1.5×108千米.

[生]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1.5×1013吨.

[师]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时,a的范围很明确,正整数n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可以确定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根据10的幂的规律,在记数时,10的指数n是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小1的自然数.如3 00000000它的整数位数是9,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即为3×108.

Ⅲ、随堂练习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0000=1×104

1000000=1×106

100000000=1×108

2、一个正常人一年大约的心跳次数为:70×60×24×365=3.6792×107次.达到1亿次需(1×108)÷(3.6792×107)≈2.7(年)(使用计算器).

补充练习:

1、科学记数法就是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_____的形式,其中_____,_____.

2、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00080000560000007400000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074×1038.5×1067.04×1053.96×104

4、一天有8.64×104秒,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一年有多少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Ⅳ、做一做

1、中国图书馆藏书约2700万册,居世界第五位.(1)调查本校图书馆某个书架所存放图书的数量.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书需多少个这样的书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为44万米2.

(1)天安门广场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位受检阅的官兵?

(2)如果1亿名群众排成一个方阵,那么占用的场地相当于多少个天安门广场?

[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数,再次认识到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大数进行描述.同时,复习科学记数法.

Ⅴ、读一读

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59.7万千米2;俄罗斯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07.0万千米2;加拿大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约为997.6万千米2.

Ⅵ、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同学们经过大胆探索和合作交流,借助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了大数,并用a×10n(1≤a<10,n为正整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形式表示了比10大的数.

初中数学 《科学计数法》教案3

《科学计数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 2.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3.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10n 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 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1.太阳的半径约696 000千米; 2.富士山可能爆发, 这将造成至少25 000亿日元的损失; 3.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 4.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 100 000 000. 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如何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二.攻克新知 方法一:用更大的数量级单位表示:如将300 000 000表示为3亿. 观察与探索: 1.计算110,310,510,1010,并讨论2210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2.练习: (1)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000,10000000,10000000000 (2)指出下列各数中是几位数:210,510,2110,10010 思考:利用前面的知识,你能把一个比10大的数表示成整数位是一位数的乘以n 10的 形式吗?试试看. 100=1×________;3000=3×________;25000=2.5×________. 方法二: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定义: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n a 10 的形式,其中1≤a <10,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二次根式加减法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16.3二次根式加减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和运算。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把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及混合运算。本节课在以前及后续学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因为本节既是第五章相关内容的发展,又是后面将学习的解直角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等章节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所带八年级一二班学生基础较差,两极分化较严重有部分学生对第五章平方根、立方根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对整式加减运算欠账比较多,因此学习本章时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法则,会用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入数学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减法运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首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2.难点:二次根式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去括号问题。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白板。 七、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新课 【活动一】:计算下列各式 教师点评:上面题目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以前所学的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合

并就是字母不变,把系数相加减。 【活动二】: 现有一块长7.5dm 、宽5dm 的木板,能否采用如教科书图16.3-1所示的方式,在这块木板上截出两个面积分别是8dm 2和18dm 2的正方形木板? 分析:由于大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8和18,显然木板够宽,下面考虑木板是否够长。由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和为188+,这实际上是求8和18这两个二次根式的和,计算188+之前,我们先来看下面几道题怎么算? 22+32(1)8-38+58(2)2 7+27+397 ?(3)3-23+2(4)3 师生行为:(1)学生分组讨论,探求方案。 (2)教师倾听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将8和18化成最简二次根式;能否将分配律运用到计算 中 。 师生行为:分析188+的计算过程 教师讲解点评: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 生:二次根式加减法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

北师大版七上210《科学计数法》教案

2.10科学计数法 教学目标: 1.介绍表示大数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记数法. 2.突出产生方法的需要;教学的重点: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的难点: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万有多大,同学们都有感受了,在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比100万更大的数. 上面这些数都很大,你该怎样表示它们呢? 二、讲授新课 1.试一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2= 104= 108= 1010= 讨论:1021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10000000=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 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9,69600000000=6.96×1010,300000000=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 (通过前面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三、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1.强强从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请你把其中的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个细胞; (2)全世界人口约为61亿; (3)光的速度为300,000,000米/秒; (4)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630,000公顷; (5) 2002年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球迷超过了1.5万人。 2.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米=105纳米,则55 米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多少纳米呢? 3.《国际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联合国劳工组织预计受2001年“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全球旅游业可能有9×106人失业,美国保险公司安邦集团认为此次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1012美元,其中仅美国市场的损失预计超过1×1011美元。 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所代表的原来的数表示出来。 小明想知道计算器是怎样表示数的大数的,于是他输入1 000,连续地进行平方运算,两 次平方后,发现计算器上出现了下图这样的显示,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数吗?

二次根式加减法教学设计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学习目标】 1、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2、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识别同类二次根式。 3、会利用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 难点:1、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2、熟练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 突破: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的关键在于二次根式化简,在讲解过程中引入几个整式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为主,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精选二次根式的加减的例题。 学生准备:复习最简二次根式,预习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二次根式化简的目的是为了能将一些最终能化为同类二次根式项相合并,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本节课就是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二)、整体感知: 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应分二层含义去理解(1)化简后(2)被开方数还相同.通过正确理解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来准确地实施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应特别注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时仅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减,根式一定要保持不变,并可对比整式的加减法则以增加对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解,增强综合运算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最简二次根式、整式加减法等知识,引入二次根式加减法 1、如何判断一个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2可以化简吗? (学生回答)

A、判断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的两条标准: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所有因数或因式的幂的指数都小于2。 B可以化简 3、什么是同类项?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3390111.html,/view/313812.htm) 4、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3390111.html,/view/b2f6351252d380eb62946d99.html (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计算)(计算17题1、2小题) 5、计算:(1)2x-3x+5x (2) 22 23 a b ba ab +- (教师点评:上面题目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以前所学的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合并就是字母不变,系数相加减.) (教师提出问题)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与整式的加减运算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就是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二、引出同类二次根式并让学生进行判断 1、自学课本第10—1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A、什么是同类二次根式? B、判断是否同类二次根式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几个二次根式化成_______________后,如果它们的 ________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判断是否同类二次根式注意问题: (1)被开方数相同。 (2)二次根式不能再化简。 (3)与二次根式的系数无关 (学生练习) 2、试观察下列各组式子,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https://www.360docs.net/doc/4c13390111.html,/Math/Ques/Detail/5ecac9ed-127c-453b-b76a-a0acb7b 79d5b C、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16.3二次根式加减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和运算。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把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基础较差,两极分化较严重有部分学生对平方根、立方根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对整式加减运算欠账比较多,因此学习本章时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法则,会用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入数学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减法运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首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2.难点:二次根式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去括号问题。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白板。 七、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新课 【活动一】:计算下列各式 教师点评:上面题目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以前所学的同类项合并.同 类项合并就是字母不变,把系数相加减。 【活动二】: 现有一块长7.5dm 、宽5dm 的木板,能否采用如教科书图16.3-1所示的方式,在这块木板上截出两个面积分别是8dm 2和18dm 2的正方形木板? 分析:由于大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8和18,显然木板够宽,下面考虑木板是否够长。由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和为188+,这实际上是求8和18这两个二次根式的和,计算188+之前,我们先来看下面几道题怎么算? 22+32(1)8-38+58(2)2 7+27+397 ?)3-23+2(4)3 师生行为:(1)学生分组讨论,探求方案。 (2)教师倾听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将8和18化成最简二次根式;能否将分配律运 用到计算中 。 师生行为:分析188+的计算过程 教师讲解点评:

教案检查记录情况记录

教案检查记录情况记录 精品文档 教案检查记录情况记录 根据学校安排,由教导处组织,学校领导、各教研组长参加,对2013年春季 开学至3月22号期间的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语文组: 本次教案编写课时量充足,设计合理,结构完整,详略得当,作业次数充足, 批注认真,有评语。特别是杨焕荣、尹秋菊等老师的教案内容充实,书写认真,反 思深刻。 数学组: 各教师教案编写认真,规范,内容充实,环节完整,有教学反思。且能从实际 出发,由感而发,作业批改及时,有详细的批注,评语。简亚丽、何修建、王新爱 等老师,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很认真 英语组: 通过检查英语组全体教师都能认真备课且设计合理,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写 有反思的有楚玉莉、董玉玲、余为勇、陈海云老师。作业形式多样,批改认真,董 玉玲、孙俊老师全批全改且有鼓励性语言的有余为勇,存在问题是个别教师备课量 虽足但过于简单,没写课后反思。 政史地组: 本次检查中,教案编写都较认真,及时,足额,且内容较为充实,完备,结构 完整,书写认真,反思深刻,设计 1 / 12 精品文档

操作性强,方法多样,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作业批改较及时认真,个别同志有 针对性评语,对学生进行详细评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个别同志教案过 于简单,不能完全体现新课改要求,设计不十分合理,需要大力改进。 理化生组: 大多数教师多为详案,书写认真,结构完整,节节有反思。作业有批有改,极 个别教师部分教案书写有点简单,内容空洞。 通过各组反馈情况,总结如下: 好的方面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班级实际备课、编 写教案,课时教案目标突出,渗透了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还体 现了学习方法、课后练习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3(多数老师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科目的不同、科学设计教案、能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进度。 4(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大部分老师课后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能及 时写的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 2 / 12 精品文档 好,使下次备课更加完美,较有效地达到了反思的目的。 5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对待作业的布置及批改这一环节;批改及时、认真,对于作业完成出色或有进步的学生能够给出激励性的评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模块测试,单词测试,课文背诵检查到位及时. 存在的问题

负整数指数幂与科学计数法

负整数指数幂与科学计数法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题一:负整数指数幂与科学计数法: 1. (09蒙自统考3分)一枚一角硬币的直径约为0.022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m 310 2.2-? B. m 2102.2-? C.m 31022-? D. m 1 102.2-? 2.在电子显微镜下测得一个圆球体细胞的直径是5×105-cm.,3102?个这样的细胞排成的细胞链的长是( ) A .cm 210- B .cm 110- C .cm 310- D .cm 410- 3. (08蒙自统考3分)在“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的“鸟巢”钢结构工程施工建设中,首次使用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制的强度为8106.4?帕的钢材,那么8 106.4?帕的原数为 。 4.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0-9 米。已知某花粉的直径为3500纳米,那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种花粉的直径为 米。 5.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0000314= (2)0.017= (3)0.0000001= (4)-0.00000901= 6填空。(1) 要使( 2 42 --x x )0有意义,则x 满足条件_______________. (2)( a 1)-p =_______________;(3)x -2·x -3÷x -3=_______________; (4)(a -3b 2)3=;____________(5)(a -2b 3)-2=_______________ (6)若x 、y 互为相反数,则(5x )2·(52)y =______________. 7.计算 (1)()() 4 33 3 2432n m n m ---? (2) (9×10-3)×(5×10-2). (3)5x 2y -2·3x -3y 2; (4) 6xy -2z÷(-3x -3y -3z -1). 8. 计算:(1)02 1 11)2() 2 --++- (2) 02 1 1()2 () 2 x y --+++- (3)0 1 1( 3.14)() 1 2 π--++- -- . (4()1 0122π -?? +- ? ??

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三讲: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二次根式的加减 1、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样的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例1.当a =________时,最简二次根式12-a 与73--a 是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步骤:先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例2:计算: (1)483 2315311312--+ (2))5.0420010 1(08.027252+-+ (3)a a a a a a a 1082 363273223-+-

(4) 2 + + - + a b b a b a a b 三、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注:1、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成立; 2、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例3:计算: (1) 2 2)3 2 2 3( )3 2 2 3(- - + (2) )7 5 3 )( 7 5 3 (- + + -

(3 ) 2 1 2 (π) --++-+ (4) ? ÷ - 4 8 ) 8 3 2 (3 x x x x (5) 101 10010 3 10 3) ( ) (- +.

《二次根式》全章复习与巩固 一、化简 1、无条件的(所有字母取正数) ① 2、有附加条件的 a< ①0)

② 5(03)x x --<< 3、 有隐含条件的(有意义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① 2+ ② - 4、 需要分类讨论的 ① -

二、因式分解(实数范围内) ① 4 a++ ② 2 x x +-- ③ 2 215 x+- 三、解方程(组)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6.3二次根式的加减教案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1)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加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渗透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的方法的理解.再总结经验,用它来指导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根式. 2.难点关键:会判定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教法:1、引导发现法: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悟新知,建立分式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参与问题讨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对实现教学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2、讲练结合法: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同类项进行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配以精讲,并进行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法:1、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感悟二次根式加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体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分组讨论法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换,达到取长补短,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4、练习法采用不同的练习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进行自检,小组内进行他检,提高学生的素质。 媒体设计:PPT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式. (1)2x+3x;(2)2x2-3x2+5x2;(3)x+2x+3y;(4)3a2-2a2+a3 教师点评:上面题目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以前所学的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合并就是字母不变,系数相加减.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式. (1)(2) (3(4) 老师点评: (1当成x,不就转化为上面的问题吗? =(2+3

七年级数学上册 科学计数法教案二 北师大版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这节课首先从身边的实例入手使学生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即必要性,然后在讲解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即表示方法是让学生通过例子自己归纳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同时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地方予以补充说明,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会用简便的方法——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过程与方法: 借助身边的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增强数感,积累数学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独立思考——实践——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1.进一步感受大数.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探索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算器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6.2 A)数据资料 第二张:记作(§6.2 B)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专心爱心用心. [师]上一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认识了100万有多大.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比100 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出示投影片(§6.2A)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地球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师]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 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Ⅱ.讲授新课

二次根式的加减练习题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与选择(每小题4分,共40分). 1.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 ,称这几个二次根式为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加减:①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 ____________;②再把 _____________分别合并. 3.下列各式中,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 A .23 B .6 C .8 D .10 4. 已知二次根式42-a 与3是同类二次根式,则的a 值可以是( ). A .8 B .7 C .6 D .5 5.计算8-2的结果是( ). A .6 B .6 C .2 D .2 6.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3= B .532=+ C . = D .224=- 7.化简:3+(5-3)=_____________. 8 .计算:计算:_____________ 9.如果两个最简二次根式3213+-a a 与能合并,那么=a ________ 10.如图是由边长为1m 的正方形地砖铺设的地面示意图,小明沿图中所 示的折线从A →B →C 所走的路程为_______m .(结果保留根号) 二、计算与解答(60分). 11.(20分)计算: (1)481227+- (2) ()() 1515-+

(3)225213 32+- (4)22)2332()2332(--+ 12.(8x ,小数部分为y ,求xy 的值. 13. (10分)先化简再求值: 215),6()3)(3(+= --+-a a a a a 其中 14.(提升与拓展)(10分)计算 211++321++431++…+100 991+ 15.(提升与拓展)(12分)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472,472-=+BD ,求菱 形的边长和面积.

教导处对作业、教案检查的总结报告

教导处对作业、教案检查的总结报告 在教导处组织下,以教研组为单位,我们本学期在学初、期中、期末对全体任课教师的作业教案进行了检查与评价。本次检查与评价我们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注重检查作业、教案的质量,依据我校制定的相关要求进行的。主要目的是对老师们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记载,同时发现好的做法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因此,我在总结过程中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这样有利于完善自己。下来,我就从三方面对本次活动作以下总结: 一、优点: 1、全体教师作业、教案数量达标;能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注重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合理安排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备课方法。 2、教案书写工整、规范、教学环节齐全、条理清楚。 3、教材基点把握准确,能显示教研教改思路,注意学法渗透,具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及设计意图。 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案备写中能看到课件、碟片、大屏幕等字眼。 5、教案有的教师开始注重教后修补。 6、新、老教师听课记录达标,记录认真,评析到位。 7、教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重视对难点、重点的反复推敲。 8、作业批改详细、认真,鼓励语新颖准确,作文批改认真、批注到位。 9、作业布置分量适中,注重双基,分层次作业,形式多样(活动作业)。 10、各教研组通报会通报到位,注重实效,为作业批改、教案备写指明方向。 二、不足: 1、个别教师备课过程简单,教学设计粗略,字迹潦草,龙飞凤舞,重数量忽质量,更重要的是个别教师有错字、病句现象。

2、个别教师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课时案及不吻合。 3、个别新教师教案只是教材内容的罗列或者是教材内容的填充,未能体现教学组织和设计,就象是教材的翻版。 4、个别新教师的教案记流水帐,如师说什么,生答什么。 5、个别教师教学反思没有落到实处。 6、个别教师作业批改不规范,细节、步骤中的问题来纠正,一道大题只打一个对号,没有要求补错,鼓励性评语较少。 7、备课新授课多,极少见备练习课和试卷讲评课。 8、个别教师欠认真、细心,如作业本学校名称写错等现象说明这一点。 9、教师对什么是教案知之甚少,不能学习常规制度。 10、听课记录参与活动的评析认真,不参与的记录评析粗略。 11、照抄教案书籍现象严重。 12、作文批改不认真,批注模棱两可。 三、努力的方向: 1、教研组长应加强对个别教师作业、教案进行个别指导,力争将作业批改、教案备写纳入正规化。 2、教导处加强教案的质量管理,要求教师写实实在在的教案,要注重备教法和学法。 3、提倡广大教师备表格教案,要求教师对教案实行再回笼。 4、要求写实实在在的教学心得,不要写空洞的理论。 总之,本次作业教案检查与展评比以前好得多,好的做法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广大,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断完善。作业、教案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我们决不能走形式,走过程来应付检查,我们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全体教师的展评,我

科学计数法 近似数教案

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难点:正确掌握10n 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 与数位的关系 【情景引入】 1、 数据,如: 太阳的半径约696 000千米; 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 100 000 000; 光速约300 000 000米/秒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49 000 000平方公里 2、提出问题: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这些大数怎样表示才好?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读和写都比较困难的大数,那就是科学记数法. 【教学过程】 1、观察10的乘方的特点: 210=100,310=1000,410=10000,…… 猜想:10n 在1的后面有多少个0? 得出结论:一般地,10的n 次幂,在1的后面有n 个0. 练习: (1) 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000,100000000,1. (2) 指出下列各数是几位数:103,105,1012,10100 2、刚才出示的图片中的大数能这样表示吗?怎样表示?有什么规律? 696 000=6.96×100 000=6.96×105 6 100 000 000=6.1×1 000 000 000=6.1×109 149 000 000=1.49×100 000 000=1.49×108 根据上面例子,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说明:与10的幂相乘的数a ,必须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这是科学记数法的规定。 3、例题分析: 例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 000 000;(2)57 000 000;(3)123 000 000 000 解:(1)1000 000=610 (2)57 000 000=5.7×7 10 (3) 123 000 000 000=1.23×1110 小组讨论:这些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一个数的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57 000 000有8位整数,10的指数就是7. △ 填空:7101.6?=______________,它有____个整数位; 81096.6?=_____________,它有_____个整数位; 所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数的整数位数一目了然,这对于判断数

二次根式的加减1教案

16.3二次根式的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概括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加减法 法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识别同类二次根式,会利用 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加减运算法则 难点:探讨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准确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 三、教法学法 启发式、探讨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类比引入,探求新知. 1、化简下列两组二次根式 2、观察上述两组二次根式,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 与 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4、做一做 如何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801=45()=a 92= a 255354)1(、)(、)(0532≥a a a 2412325 ()=-53541()= +a a 5323

与合并同类项类似,把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做为结果的系数,根号及根号内部都不变.

(二)理解应用,体验成功 1、例题讲解 总结: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步骤 (1)将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找出其中的同类二次根式 (3)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简称为:一化、二找、三合并 (三)课内练习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 2.计算 三.清点收获 由教师开出清单,学生进行清点 1.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2.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步骤? 3.如何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六)课后作业 P14 1、2 2 4188)2(++7512)1(-()1232=-()94943+=+()2 22234=-) 62()5.024)(5(--+)53()2012)(3(-++) 2798(18)4(--5 2080)2(+-()3 121=+7 672)1(-

最新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感受大数,再次认识到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大数进行描述,并能够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它是上一节课内容的继续,又是以后学习较小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基础,因此本小节的重点是科学记数法的概念,难点是如何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0万有多大等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据搜集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认识了100万有多大.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出示投影片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 =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 从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解析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1)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24108 10=10= 10= 10=21请学生讨论回答(1)10表示什么?的个数有什么关系?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3 的幂的形式:、把下列各数写成问题210()10,能写成100001000100 1、,, )(、300=3×100=3×102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000=3×1000=3×10 ()30000=3×10000=3×10 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 000 000 000这个数可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能表示为、16×10的范围) 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科学记数法的的定义: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4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69600000000=6.96×10比如:1300000000=1.3×10 300000000,87 ,910, =9.8×10 98000000=3×10

二次根式的加减测试题3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若a a=_______,b=_______. 2_________. 3. 4,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 5.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a 2-4=_________. 6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7.下列根式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是( ) A B C D 8.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可以进行加减合并的一组是( ) A B .18 9.下列根式合并过程正确的是( ) A .-=2 B . C .1212 .13-14=112 10+13 ) A .. 11.若,则y 值为( ) A .1 C ..3 1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 ) A . B . C . D .或 13.计算: (1) (2)

(3(4)14 14.如果△ABC 的三边,P . 15的整数部分是a ,小数部分是b ,计算+b 的值为________. 16.如图所示,数轴上表示1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点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C ,则点C 所表示的数 是( ) A -1 B . C . D 17.已知,,则代数式a 2-b 2-c 2-2bc 的值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零 D .无法确定 18.已知2(a 2+b 2+c 2-ab-bc-ac )的值. 19 1.414 1.7320.01).

答案: 1.1 1 2 3.. 5.(a 2+2)()() 67.C 8.C 9.D 10.C 11.?D 12.D 13.(1)(2)(3)19413, (4 14. 15..C 17.B 18.?30 ? 19.43+94 5.49 20.解:∵S AE ⊥BC , ∴×AE=5 2, ∵∠B=30°,∴AB=2AE=?5,? ∴ ABCD 周长C=AB+BC+CD+DA=2AB+2BC=2×5+2×, ∴ 所求ABCD 周长C 的值为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华师版数学(七上)第二章第1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乘方的知识后安排的一节与现实生活中数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科学、方便的方式表示大数,这在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一节中将得到运用,并且在实际生活及其他学科如理化中也将得到运用,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本课时根据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状况确定教学难点,结合我校三学两评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与学习习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身边数据进一步体会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3.会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 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方便看、读、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大数的背景知识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节约环保意识。 4.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模式】三学两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图片,给出几个看、读、写都不方便的数据,引起学生强烈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想寻求一种方便、简洁的表示方式的欲望,引出课题让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二、自主学习 为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完成学习目标——掌握科学记数法的定义、特点及把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兴趣与效率,体会成功的喜悦,问题设置尽量通俗易懂。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完成下列问题 1.10的n次幂在1后面有【】个0。 如:(1) = (2) = (3)= 反过来,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100 = (2)1000 = (3)1 000 000=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下列记数方式是科学记数法吗?说明理由 (1)13×102(2)0.6×103(3)1.5×104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10的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二次根式加减法练习试题.docx

二次根式加减法及混合运算 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几个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 如果它们的被开方 数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只把系数相加减,根号部分不变 1. 若最简二次根式 1+a 与 4–2a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 2.在 12 , 34 , 48 , 6 中能与 3 进行加减合并的根式有 _________. 3. 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可以进行加减合并的一组是( ) A . 12 与 72 B . 63 与 78 C . 8x 3 与 2 2x D . 18 与 6 4.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8cm, 50 cm, 18cm ,则它的周长是 cm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简根式一定是同类根式 (B) 1 与 a 3 不是同类二次根式 a (C)任何两个根式都可以化成同类二次根式 (D) 任何两个根式都可以化为最简根式 6.已知 x , y 为实数,且满足 1 x ( y 1) 1 2011 2011 y =0,那么 x ﹣ y = 7. 计算:① 20 5 1 45 125 ② 5 x 2 x ③ 2 12 27 18 5 ④3 2 + 3 - 2 2 - 3 3 ⑤ 2 3 8 1 12 1 50 ⑥ 12 75 2 5 ⑦( 48 + 20 ) +( 12 - 5 ) ⑧ 54 96 2 12 4 1 3 48 27 ⑨ 2 9a 3 4a ⑩ 90 2 40 5 4 2 8 1 18 1 32 3 9 5 2 4 ⑴ + 18- 8- 32 ⑵ 12 1 1 ) ⑶–– 20+ 75 ( 27 27 45 3 1 2 4 1 2 2 a ⑷ 2 27–3 18–( 3–4 2) , ⑸2 a -3 a b + 5 4a -2b b , ⑹ ( 3 2) 2002 ( 3 2) 2003 ⑺ ( 3 1) 2 ⑻( 5 3 () 5 + 3 )-( 2 + 6 ) 2 ⑼( x + 2 xy + y )÷( x + y ) ⑽( x 2- y 2)÷( x + y ) 1 2 1 2 2 (2 12 - 4 1 + 3 48 ) ⑾ 3 3 ⑿ 3 8 ⒀( a 3 b ab 3 ab ) ab ⒁ (3 10)( 2 5) ⒂ ( 3 2 ) ( 3 2)

教案与作业检查记录

教案与作业检查记录 二、检查通报 1.教案抽查情况通报(检查人:黄思思) 三年级2016 年11月9 日 说明:1.目标与环节、过程与方法、板书设计及后记与旁批四项检查要求参见教案的使用说明,酌情打分。2.已备教案数与实际授课内容、作业相关联,根据学科特点,略超过一定的课时数即为合格。超一周课时数即为优秀。3.卷面书写酌情打分。4.标注☆表示“优秀”,√表示“合格”,△表示“待加强”。5.单项评价累计有4个“待加强”,综合评价为良,并将根据相关问责制度实施问责。

一:上交情况 全体老师都能按照规定的时间上交教案。 二:优点 1、三年级老师们在教学后记的部分书写的尤为认真,几乎每一课的后面都有老师们细致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方面的帮助可见一斑。 2、英语老师的教案非常的美观,极富学科特色。 本周检查是由检查人下到教研组组进行,以上情况已和备课组长进行现场交流,组长将在集体备课时再进行反馈。 2.作业抽查情况通报(检查人:黄思思) 三年级2016 年11月9日

说明:1.周批改次数时间为最近一周的批改次数。2.作业评价为教师给学生的等级评定及评语等。3.更正为学生更正错误及回批情况。4.批改日期为教师批改是否及时,时间是否明确等。5.收交情况为本次检查是否数量齐备,及时。5.标注☆表示“优秀”,√表示“合格”,△表示“待加强”。6. 单项评价累计有4个“待加强”,综合评价为良,并将根据相关问责制度实施问责。 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批改几点说明: 一、本次作业抽查对象为学号尾数为7号的学生。年级组的老师非常认真,及时、 统一收交作业,基本上能按照备课组的要求进行全批全改,并且有等第评价; 二、作业类型及备课组基本统一要求批改次数:其中语文: 《写字》13次;《练 习册》21次《作文》3次;数学: 《练习册》25次;英语:《单词本》4次,《练习册》8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