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几个悖论故事

(完整版)几个悖论故事
(完整版)几个悖论故事

几个悖论故事

在“认字的人”先生的博里摘录几个悖论故事,并按照我的理解把故事3、4做了一点补充,在这个基础上谈谈我对这些悖论的解读。

故事1、

有人要哲学家罗素证明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聪明的罗素做出了以下的证明:

1)假定2+2=5;

2)等式两边各减去2,得出2=3;

3)易位得3=2

4)两边各减去1,得出2=1;

5)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但既然2=1,教皇与罗素就是一个人,所以罗素是教皇。

——罗素是教皇的前提是2+2=5,这是一个假设,我们往往认为假设是暂时可以成立的(猜想的含义基本等于假设),许多数学中的猜想最后都得到了验证。但是猜想,也就是说假设在没有验证之前它是不成立的,因此在2+2=5没有得到证明之前,罗素不是教皇,即使2+2=5的假设被证明是成立的,罗素也不是教皇,因为按照“认字的人”先生文中“语言逻辑思维和事实是两回事”的观点,

2+2=5和罗素=教皇是两回事,这很容易理解,所以诡辩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的基础上的。

故事2、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太哥拉精通法律和诡辩术,他有个穷学生交不起学费,普罗太哥拉就答应他先免费上学,等他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付钱。结果这个学生毕业后一直不去打官司,也就总不给普罗太哥拉交钱,普罗太哥拉上法院告了这个学生。可是,这个学生深得真传,诡辩功力和老师不相上下。学生在法庭上说:如果我输掉这场官司,那么我就还没打赢过官司,也就用不着向老师交钱;如果我赢了这场官司,也就是说,法庭驳回老师的要求,那么我还是不用交钱。总之,无论输赢,我都不用交钱。对此,老师反驳说:如果学生输掉这场官司,既然输了就说明我的要求是正当的,那么他就必须交钱;如果他打赢了这场官司,

他就赢过了第一场官司,那么他还是必须交钱。总之,无论输赢,他都必须交钱。——在这场诉讼中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法官能够做出令诉讼双方都信服的判决,但是只要解决了受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是义务的行为,还是应该得到报酬这样一个契约关系,判决就不难做出,而支付报酬的相关条件必须符合大的契约关系,所以普罗太哥拉应该胜诉。

故事3、

飞箭从甲点飞到乙点,其间必然经过无数个位置,有限的时间内决不可能通过无穷多的位点。

补充:如果飞箭能够通过,它就必须需要使用无穷的时间,而在无穷的时间我们无法证明它是否通过了

——这个悖论很有意思,它存在前提是在暗示时间与空间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我们知道时间和空间虽然是共存的,但却不是一个“物体”的两种形式,时间的单位不能等同于空间的单位,时间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为“任何两个时间点之间都存在一个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上速度的积分就是两个时间点之间飞箭运动的位移。”(摘自[匿名] 塞克斯)因此这个悖论是不成立的。故事4、

在任何一个特定时点(也就是位点),飞箭都是固定不动的,无限个静止的集合,不可能组成运动。

补充:所以飞箭一直是静止的。

——这个悖论不成立的原因同上。

故事5、

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

——理发师的问题在于“不给自己理发”,不给自己理发同允许别人给自己理发是两个概念。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给自己理发”应该意味着是自己动手理自己的发,至少具有这样的含义。所以理发师可以给所有的不是自己动手理发的人理发,也可以允许别人给自己理发。

故事6、

“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

——这个悖论的第一个要点在于诗人也是克利特人之一,第二个要点是悖论的成立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诗人说这句话时可能没有撒谎,但是不能排除在其他的时间段里没有撒谎。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悖论:有人问上帝,你能不能造一个连自己也举不动的石头,如果能,那么就证明你是万能的,但是你制造出这样一个石头自己却举不动,你也不是万能的。

——这个悖论是建立在上帝是具体存在的这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上帝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他并不是一个真实、客观的存在。我们都知道,信仰可以促使人们去对客观环境产生作用,但是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它必须通过一个“代理人”才能实现其价值。让上帝这个并不具体存在的“概念”来制造一件东西显然是荒谬的。

基于三个层面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

作者简介:徐美凤,女,1973年生,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彭爱东,女,1971年生,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技术与信息分析。 基于三个层面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 徐美凤 彭爱东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 210003)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 210006) 摘 要 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出发,回顾并分析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阐述了悖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三个层面的悖论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法。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产率悖论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 echnology,IT )自诞生以来就发展迅猛,被看作是高新技术的代表,是渗透力强、倍增效益高的最活跃的生产力。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不过信息技术革命对生产率的影响似乎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乐观。全球经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oach 在其1987年发表的文章 美国技术的两难境地:对信息技术的剖析 中指出,计算机化的加速与经济绩效之间没有多少关系。此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 t Solow 提出了引起激烈争论的著名论断: We see the computers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 。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论,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资料,发端于60~70年代的IT 革命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快速增长:1949~1973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2.9%,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9%;但在1973~1997年间,这两种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仅为1.1%和0.2%。美国商务部报告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 中称: 在官方数据中,迄今为止,可以表明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在许多非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提高了生产率的直接证据是有限的 。Juli a King 的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美国公司的信息技术项目有73%延误、超支或被取消,项目失败所造成的损失约为1450亿美元,更大的影响是机会和预期的商业利益的损失。 学术界将信息技术的巨大投入与劳动生产率低增长的现象称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IT productivity paradox )。IT 的生产率悖论对投资者和企业的管理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1年,管理顾问公司的Bourton 对英国制造业180家公司的主管进行了调查,征询能够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因素,结果显示:在给出的25个选项中,IT 被排在了第17位,大约2/3的被调查者认为IT 的 期望值过高但实际效果不佳 。M eta Group 公司对财富10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85%的企业都将IT 看作是控制下的成本,10%的企业认为IT 会带来战略性的价值,5%的企业认为IT 花费是一种投资,并可以得到适当的回报。 IT 的生产率悖论现象,对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了质疑,同时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投资的初衷。因此,对信息技术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 意义。本文所述的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依据美国商务部的划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业,本文的研究重点着眼于信息技术应用业的悖论现象。 2 研究现状与成因分析 回顾对IT 生产率悖论的研究,从研究使用的数据层次看,可以分为企业层面、产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等三个层面的研究。每个层面的研究中都包含对悖论肯定或否定的论据,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1 产业层面的研究 IT 生产率悖论的研究源于产业层面的统计分析。在美国,80%以上的IT 投资集中在服务业,所以服务业的IT 生产率悖论现象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最早对服务业IT 与生产率关系进行研究的可能是Cron 和Sobol(1983),他们采用来自138家医药供应批发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额的IT 投资所带来的效果或者很好或者很差,总的来说,IT 的影响并不重要。该发现引发了一系列的设想,如IT 将会提升现有的管理手段,帮助管理得当的公司取得成功。Roach(1991)在对统计资料作了分析后,发现在70年代中期到1986年期间,每个生产工人的产量增长了16.9%,而每个信息工人的产量却减少了6.6%。他得出结论说: 我们实质上已经分离出了美国生产率的缺失部分,并证明这种缺失集中于雇用的白领工人最多和高技术资本装备最大的经济部门 ,那就是服务部门。Strassmann(1990)使用了服务领域的38家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也表明在IT 投资与生产率之间没有关系。 IT 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还来自金融领域。尽管暂时看不到IT 在该领域的积极作用,但研究者们对IT 应用的潜力持乐观态度。Parsons,Gottlieb 和Denny(1990)对加拿大银行业的生产函数进行了评估,发现在1974~1987年之间,IT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乎其微。Frank(1987)也曾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发现IT 与资本生产率的下降、劳动生产率的停滞是相关联的,但是他们预测IT 在未来会加快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服务业中早期IT 应用的生产率悖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制造业的研究结果相对于服务业来说,要乐观得多。尽管早期关于制造业的研究发现IT 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几乎为零(Love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悖论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究 摘要:悖论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悖论到底如何定义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历史上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悖论的?悖论能够怎样被解决?悖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悖论;逻辑哲学;存在;本体论;形而上学 一、什么是悖论? 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与悖论,它们对人类理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大家、巨擘以及无名氏前仆后继地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或怪论,悖论已经成为数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的课题,谈论“悖论”几乎成为时髦。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悖论,亦称为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xos,意思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二、悖论与逻辑哲学 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悖论,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提出:“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我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悖论的存在显然是因为某些命题正在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究。 虽然逻辑不能等同于逻辑哲学,但是逻辑哲学基本上是和逻辑同时产生的,任何逻辑学家都在无形中进行着对逻辑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极其讲究严密的逻辑性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著名的“罗素悖论”的出现甚至引起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所谓的罗素悖论是罗素针对当时建立不久的集合论体系提出的一个基础上存在的矛盾:“定义两个集合:P={A∣A∈A} ,Q={A∣A?A} 。问题:Q∈P 还是 Q?P?”。显然,无论是指定哪个判断为真,最后都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反的结论。为了使其更容易被理解,罗素悖论又被称为“理发师悖论”:“有一个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那么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刮脸呢?无论他怎么做,最后都一定会违背自己当初的话。 悖论的流行引发了世界上的思想风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现有社会中存在的不完美,思维方式不能再局限于既定逻辑,而要尝试打破规则,因为悖论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现有的规则有着无法忽视的漏洞,甚至会动摇社会根基。 三、悖论与本体论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以研究世界的本原为己任, 形成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研究存在问题, 即关于什么样的实体存在, 以及作为实体在资格

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

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 数学悖论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存在形态, 它是数学体系中出现的一种尖锐的矛盾, 对于这一矛盾的处理与研究, 丰富了数学的容, 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并进行研究, 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又能使授课容生动有趣; 作为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容,不但能扩大知识面, 而且能提高学习兴趣 1 芝诺悖论 在西方的数学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学悖论——芝诺悖论。芝诺是公元五世纪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本人既不是一位科学家, 更不是一位数学家, 芝诺的老师是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是个一神论者, 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生不灭、完整、唯一和不动的”。但世界显然是丰富多彩、复杂纷繁的,怎么会是“唯一” 的呢?一个完全不动的世界怎么可能呢? 于是引起同时代人的反驳。芝诺为了捍为他老师的学说, 提出了一些论述。其中最有名的有四个, 历史上称为芝诺悖论。作为巴门尼德的继承人, 他力图证明, 如果承认“ 多” 和“ 运动” , 就会招致更加荒谬的结果。限于篇幅, 在此只辑录其二。 二分法: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穿过无穷的点。在你穿过一定的距离的全部之前, 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做下去就会陷入无止境, 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间中都有无穷个点,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接一个地接触无穷个点。

阿喀琉斯追不上大乌龟: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一个跑得最快的大英雄, 他怎么会跑不过大乌龟呢? 假定他的速度是乌 龟的10倍, 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的路程是1千米, 让乌龟先跑1 10 千 米, 然后让阿喀琉斯去追。于是问题来了。当阿喀琉斯追到1 10 千 米的地方, 乌龟又向前跑了 1 100千米, 当阿喀琉斯又追到 1 100 千米时, 乌龟又向前跑了 1 10000千米, … …, 这样一来, 一直追下 去, 阿喀琉斯会追上大乌龟吗? 之所以说这两个论证是悖论, 是因为我们知道, 无论是谁, 不管身高身低, 只要一迈步, 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越过无穷多个点; 无论是谁, 都不会相信大英雄阿喀琉斯竟会跑不过大乌龟。然而在当时的人们的知识围, 却找不出芝诺的论证错在什么地方。 1 . 1 芝诺悖论的数学意义 芝诺的“二分法” 和“ 阿喀琉斯追不上大乌龟”的论证, 本意是要用结论的荒谬性来否定其前提关于时空的可无限分割的观点, 该两个论证与另外两个论证(“ 飞箭” 与“ 运动场” ) 组合得出了时空既是不可无限分割, 又是可以无限分割的矛盾结论。“ 芝诺悖论” 促进了以严格的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和以严格的求证思想为基础的数学的发展。芝诺论证问题的方法是我们今天数学中仍在使用的反证法。可以说, 这是对反证法的最早的运用。大家知道, 当一个数学命题无法直接证明时, 我们就求助于反证法。

精品范文-中国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行为的诺斯悖论及其解决方法

精品范文-中国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行为的诺斯及 其解决方法 诺斯家行(一)、诺斯的国家理论 关于国家的起源,最有影响的两种理论是契约论和掠夺论。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要为公民服务。在国家没有成立之前,契约是人与人之间达成的协议,但是这种协议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而且也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产生了国家这个组织,通过国家的力量和强制手段保证契约的实施。掠夺论认为:国家是某一阶级或集团的代理人,国家的作用是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在诺斯看来,国家既有契约的属性,也有掠夺的属性,因此他折中这两种国家起源的理论,提出了潜能分配论:若潜能在公民中平等地分配就形成契约型国家,若不平等分配,便产生掠夺性国家,由此出现和被,即掠夺者和被掠夺者。在此基础上,诺斯在xx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这就是著名的诺斯。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家行为分析 国有企业在我国具有双重的地位,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企业应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产权明确;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另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要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责任;(2)国有企业肩负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责任;(3)国有企业肩负着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4)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大的特殊任务。鉴于国有企业的双重地位,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一方面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在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过程时又面临着来自利益集团和自身的利益损失的阻碍,这就造成了国家行为的矛盾,可以理解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行为的诺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改革中政企关系不明确。按照现代产权理论必须实行政企分开,但是政企分开又会出现所有者虚位的现象,造成经营权侵蚀所有权的结果。为了防止这样的结果,所有者只好加强监督,结果又回到了政企不分的老路子。也就是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存在两难的。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承包制改革失利就是这个原因:承包制中,国有资产在经济关系上处于所有者虚位,企业的管理权在承包方的厂长手中,但是国家仍然对经营成果负责。结果是双方对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都缺乏自主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如果给管理者很大的权限,又会使得管理者实行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国有企业的利益。另外,承包经营者与国家之间是共享利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产权关系变得更为模糊,国家和企业在分享利益时,企业侵蚀国家的利益在所难免,由此引发国有企业成员的道德风险所导致的国有企业经营亏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二,软政权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软政权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在《世界贫困得挑战》一书中提出来的。指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制定的法律,规范,制度,条例等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各级公务人员普遍不遵从交给他们的规章与指令,并且常常和他本应管束其行为的有权势的人们与集团串通一气,进行权钱交易。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这种软政权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主要行政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想方设法的创租寻租以谋求私利和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中。我国这种正式约束的软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阻碍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国有企业改革中新技术的采用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矛盾。根据xx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就意味着每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相应增多,随着资本总额的增长,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部分逐步递增,可变资本所占的部分逐步递减,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这个理论是个一般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借鉴意义。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如果国有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产能,必然会使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失业,轻则造成国家安置失业人员的压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编辑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中文名节约悖论推广人凯恩斯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性质矛盾 理论解释编辑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经济学中着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

信息经济学论文

DUFE 信息经济学 学号:220100457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程楚

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的水平。具体到我国,1997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信息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人在国民收人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人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二是工业化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创新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交替。三是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四是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五是工业化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六是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工业化,可以揭示出工业化的四大特征:第一,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二,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第三,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第四,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循环机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存在两种作业机制,促进机制和带动机制。它们之间的循环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 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问题】 在古希腊美丽众多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名叫厄匹门尼德的人。当他幼年时,有一天,他跑到一座荒凉的小山丘上玩耍。玩累了以后,就跑到一个常去的山洞休息。不料,他在山洞里一下子睡着了,这一睡竟睡了57年。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位大学者,谙熟哲学和医学,并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种种事件。于是,岛上的人就称他为“先知”。据说,他喜欢和别人讨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借以显示自己有非凡的智慧。一天,他在和别人讨论关于克里特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厄匹门尼德断言: “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先知”的这句话极大地困惑着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这句话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他们发现,要确定这句话的真假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克里特岛。 在古希腊全盛时期,它的面积比现在的希腊王国要大得多,它拥有爱琴海峡诸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近海地区。它西起西西里,南抵地中海,北邻马其顺,东达黑海沿岸,拥有许多城邦或小国,其中以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米利都、底比斯、奥林匹克最为著名。希腊大陆为古希腊城区的中心,而克里特岛位于希腊大陆的南面。它的自然环境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商业繁荣。公元前2500年至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化的鼎盛时期,它被称为“米诺文化”(米诺是克里特王的名字)。 现在,我们对“说谎者悖论”作些分析。我们知道,说这句话的厄匹门尼德本人正是一个克里特岛人。我们假定:如果厄匹门尼德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从这句话的内容中必然可以推出它是谎话。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这就构成了自相矛盾,就构成了人们所常说的“悖论”。当然,严格地说,这个命题作为悖论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在分析这种悖论时,对“悖论”的严格定义是:由这句话是真的,可以推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由这句话是假的,由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2.5龟兔赛跑悖论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Zeno提出关于运动的4个悖论

2. 5 龟兔赛跑悖论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Zeno 提出关于运动的4个悖论,是针对当时的对时空的两种对立观点: 1. 时空无限可分(故运动是连续的平稳的); 2. 时空由不可分的小段组成(故运动是不连续的,跳动的,象放电影似的)。 Zeno 的第二悖论:领先者无法被追上。 Zeno 原话:“Achilles (希腊的神行太保)追不上乌龟”。 演绎成如今的“龟兔赛跑悖论”: 设乌龟跑步速度50 m/分,兔子跑步速度100 m/分,乌龟领先100 m ,现赛跑开始。兔子跑了100 m 追到乌龟的领先点,乌龟已经又领先50 m ,兔子再跑了50 m 追到乌龟的第二领先点,乌龟又领先25 m ,如此一直无限追下去,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 Zeno 的上述第二悖论是攻击“时空无限可分”的哲学观点的。 即:若时间无限可分,从而有限时间含无限段,无限段时间无法走完。 或者:若空间(长度)无限可分,从而有限空间含无限段,无限段无法走完。 事实上,兔子追了n 次后, 用时: 11111...2(1)222 n n n t -=+++=-(2)<,2n t →分钟, 行走距离:11001001100...200(1)(200)222 n n n s -=+++=-<,200n s →m 。 将2分钟时段分解成无限段:111{1,,...,,...}22 n -,每时段内追不上。 将200m 长度分解成无限段:1100100{100,,...,,...}22 n -,每段内追不上。 但跨过2分钟时间界限(或跨过200 m 的距离界限),兔子就追上乌龟了。 事实上,有限时间2分钟内可以跨越有限长度200 m 的无限可分的无限段。 Aristotle 在驳斥Zero 时也指出:无限性有两种意义:无限可分与无限宽广。有限时间内是可以接触可分意义上无限的东西。 参考书:《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P40-42. ? ? ? ? ? 龟 兔 100m 150m 175m

拥有多个A的概率:又一个条件概率悖论

拥有多个A的概率:又一个条件概率 悖论 概率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反常结果,条件概率尤其如此。网络上每一次有人发帖提出与条件概率有关的悖论时,总会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和争论,哪怕这些问题的实质都是相同的。 来看两道简单的组合数学问题: 1. 四个人打桥牌。其中一个人说,我手上有一个A。请问他手上有不止一个A的概率是多少? 2. 四个人打桥牌。其中一个人说,我手上有一个黑桃A。请问他手上有不止一个A的概率是多少? 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很像,实际算法大不相同。在第一题问题中, 手上一个A也没有有 C(48,13) 种情况 手上有至少一个A 有 C(52,13) - C(48,13) 种情况 手上恰好有一个A 有 C(48,12) * 4 种情况 手上有至少两个A 有 C(52,13) - C(48,13) - C(48,12) * 4 种情况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手上有超过一个A的概率为(C(52,13) - C(48,13) - C(48,12) * 4) / (C(52,13) - C(48,13)) = 5359/14498 ≈ 37% 在第二个问题中, 手上有黑桃A 有 C(51,12) 种情况 手上没有其它花色的A 有 C(48,12) 种情况 手上还有其它花色的A 有 C(51,12) - C(48,12) 种情况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手上有超过一个A的概率为(C(51,12) - C(48,12)) / C(51,12) = 11686/20825 ≈ 56% 有趣的事情出来了:如果这个人宣布了手中A的花色,他手中有一个以上A 的概率竟然会大大增加。 这怎么可能呢?难道我们上面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事实上,上面的计算并没有错:

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 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诺斯第二悖论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诺斯反复强调,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调整多在边际意义上进行。调整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换言之,从每一个时点上来观察,交易费用在不断下降,经济效率在不断提高。正因为此,诺斯(1988)认为,交易费用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 2.诺斯和Wallis(1986)所做的工作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ii]。由此观之,从长期来看,交易费用是在不断上升,经济效率是在不断下降,以至于社会可能因此陷入停顿。这又为诺斯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停滞提供了理由。 悖论就出在这里。一方面,从边际意义上的短期来看,交易费用总是在下降;另一方面,每一个时期的下降最后带来的是长期交易费用的增长!前者的推论是经济不断增长,后者的推论是经济陷入停顿。反正无论经济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用同样的原因加以解释[iii]。我们将诺斯体系中的这一矛盾称作“诺斯第二悖论”,但它决不仅仅是诺斯的悖论,而是整个新制度经济学的悖论。包括科斯(1937)、威廉姆森(1985)在内,他们都认为组织的选择标准、制度变迁的方向就是交易费用的节约。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的切换旨在降低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反复了组织的形式,但他的看法总体上和科斯是一致的。其他制度经济学家也同意,短期内交易费用是下降的。但是,长期的交易费用是在不断地上升。这样一来,我们就产生

节俭悖论

20 节俭悖论 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 这是一个蜜蜂王国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本故事出自于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的《蜜蜂的寓言》。在这个故事中,曼德维尔博士旨在表述自己的一个令世人十分惊骇的观点——“节俭的罪恶,奢糜的贡献”。这就是让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的“节俭悖论”。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还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在他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中,凯恩斯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公众节俭,就会降低消费;增加储蓄,社会收入势必减少。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看起来节俭悖论的确是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理论,因为,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而储蓄又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则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储蓄减少,则国民收入就增加。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了: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对个人是件好事,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其实不是,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储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 “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邻居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啊!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作金子收藏起来好了。”邻居们说完就走了,只剩下财主呆若木鸡地站在树下,想着那些被偷走的金子。 与其把金子提心吊胆地藏起来,还不如用它来生财,去获得更多的财富。藏匿和闲置财富就等于浪费,用现代理财观念来看,财主这样的“节俭”的确称得上是“现代的罪恶”。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现代意义的节俭应包含以下内容: *节俭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美德,毕竟原始积累的最好途径之一还是节俭。.. *节俭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追求财务自由,但是节俭并不能让我们达到财务自由的最高境界。.. * 节俭不等于把钱闲置起来,而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节俭下来的钱最好能用于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 财务安全与财务自由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悖论大全

老虎悖论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 故事 国王要处决一个囚犯,但给他一个生还的机会。囚犯被带到5扇紧闭的门前,其中一扇后面关着一只老虎。国王 对囚犯说:“你必须依次打开这些门。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你没有打开关着老虎的那扇门之前,你是无法知道老虎是在那扇门后。”显然,如果囚犯有可能在打开有老虎的那扇门前知道,就证明国王在撒谎,那么就可以活命。开门之前,囚犯进行了如下分析:假如老虎在第五扇门,那当他把前四扇门打开后都没发现老虎,那他肯定猜到老 虎在第五扇门中,因国王说过不论何时他也料不到老虎在哪扇门后,那国王的说话就错了。因此,老虎肯定不在 第五扇门中。同样道理,老虎也不在第四道门中,否则囚犯打开三道门后,只剩两道门,老虎既不在第五扇门后,那就会给他料到在第四扇门后;依次类推,老虎不存在任何一道门后;囚犯这时就不再多想,冒冒失失依次推门,结果老虎从第二扇门中跳了出来,把囚犯咬死了。国王看见了说:“不是跟你说了老虎在哪扇门后总是出乎你的意料了吗?现在你就是万料不到了。” 悖论分析 如果囚犯的推理成立,那么就算国王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后,也是“料想不到”,学者们争论的重点在于:这个推理究竟错在第几步? 1.主张错在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是正确的,那么后面几步为什么是错的?所以第一步就错了。错在囚犯把国王的思路作为论据。 首先必须定义怎样算国王所谓的“知道”(或“意料”),如果投机猜测算的话,那国王不论怎样放都不能保证不被猜中,所以带投机成分的猜测不能算“知道”(国王为了自身利益也会这么定义),设“知道”定义为“在即有事实下的逻辑推

理”,那么囚犯不仅要正确预测老虎,还要对其预测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行。本例中不考虑没有老虎的情况,即 囚犯已知必有1老虎。作为囚犯,他在每次打开一个门前都会进行逻辑推理,如果能推出老虎是在即将打开的门 里就赢了,如果不能推出,他就只能打开这个门,如果打开后没有老虎就继续推理下一个门是否有老虎,依此类推。 然后,把问题从5个门简化为只有2个门,囚犯会在打开第一个门之前,对第一个门里是否有老虎做逻辑推理: 由于囚犯要引用国王的思路,故须先考虑国王思路是否是会错。 A.如果相信国王是不会错的,那么你不可能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因为如果推测出就说明国王会错,所以在 这个前提下不可能知道。囚犯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打开第一个门。 B.如果相信国王是会错的: 囚犯首先认为国王放第二个门是错的,但国王既然是会错的,他为何不会按囚犯认为错误的思路放第二个门呢? 所以国王的思路就没法唯一的推测了。囚犯失去国王的思路做论据,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 打开第一个门。 因此,国王应且只应放到第一个门中,则国王必胜。 推广到n个门的情况,只要国王不把老虎放到最后一个门,则国王必胜,囚犯必败。 2.主张错在第二步 故事中的囚犯最后决定相信“没有老虎”。但,国王并不知道囚犯是否会这样,所以的确不可能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如果囚犯决定相信“一定有老虎”,那么在前四扇门都没有老虎之后,第五扇门后的老虎的确就变成“可预料的”了。 既然老虎在第五扇门的话,它一定是“可预料的”,那么当你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时,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可以试着写成逻辑式子:前提一、老虎不可预料。前提二、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可预料。前提三、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就一定在第四扇门。前提四、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可预料。结论:前提互相矛盾。 请注意:这时的逻辑推理中,既然前提互相矛盾,必定有一个以上不成立,那么可能性就是以下四个其中之一、 或是更多: A.老虎可预料。 B.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不可预料。 C.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也不一定在第四扇门。 D.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不可预料。 二和四自身是矛盾命题,不考虑,三会导致老虎变成薛定谔的猫,也就是既存在亦非存在的状态(囚犯把老虎往 前门推是错误的,因为前提中包含“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所以可能性只有一个:老虎可预料。但若老虎可预料,那么显示国王说谎,如果国王可能说谎,那么老虎也真的有可能消失。 这时的正确结论是:国王一定说谎,但他的谎言可能是“老虎可预料”,却也可能是“根本没老虎”,囚犯只是偏心于 一个可能性,结果帮国王圆谎罢了。 3.主张错在最后一步 如果“不可预料”并不是一种保证,而只意味“高机率”,“有老虎”才是保证,那么情况又整个改观。可以列成以下状况:

一些很有趣的概率学问题

一些很有趣的概率学问题 说到概率,有些好玩的东西不得不提。比如,你知道吗,23个人中至少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竟然超过了1/2;假如你们班上有50个人的话,那更不得了,至少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达到97% !如果你会计算这个概率问题的话,你可以亲自证实这一点。本文适宜的读者是知道上述问题怎么算的高中朋友,上述问题也是高中阶段学的一些基本概率知识。 上面的问题都是简单概率,它包含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使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平常人们也都在无形之中使用它:概率等于你要算的东西除以总的数目。比如。我们要计算23个人中任何两个人都不在同一天生的概率。假设2月29 日与其它日期出现概率相同的话(这是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做出的假设,它有悖于常理),那么它的概率为A(366,23)/366^23。它约为0.493677。因此,至少两人在同一天生的概率为1-0.493677=0.506323。当然,对于“你要算的东西除以总的数目”的认识是片面的,比如“投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和从2到12共有11种可能,问数字和大于10的概率”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是2/11,因为这11个点数和出现的概率不是相等的,我们只能从投出的两个数字共6*6=36种情况中进行统计,可能的情况只有(5,6)、(6,5)和(6,6) (不会有人说还有(6,7)之类的吧),答案应该是3/36=1/12。这些都是废话,我不细说了。 但是,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要是这些数目是无穷的怎么办?换句话说,统计的东西不是“离散”的怎么办?比如看这样一个问题。明天早上我要和MM约会,但是具体见面时间我忘了,好像是8:00-9:00的某个时候。那么我随便在这个时段中选一个时间去等MM,最多等她半个小时,正好能见到MM的概率是多少(假设MM先到的话不会等我)。这个问题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问题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情况”是连续的,不是离散的,不能逐一统计数目。咋办呢?我们注意到,我的时间随机取一个,MM的时间随机取一个,对于某些组合我们是有缘分的(这些组合无穷多)。这些组合正好对应了平面区域上的点。就是说,搞一个横坐标表示我的时间,纵坐标表示MM的时间,那么肯定能画出那么一块区域,区域里的所有点(x,y)对应所有我和MM可能相见的组合。任何一个时间组合有多大的可能落在这个区域呢?由于在矩形区域内点(x,y)是均匀分布的,我们只需要计算一个面积之比就行了。下图中显而易见,答案是3/8。 一个类似的问题是Buffon投针实验。有一个人,叫Buffon。他在地板上画了很多间隔相同的平行线,然后叫了一帮狐朋狗友来,把一些长度相同的针扔在地上。然后,他统计有多少针和地板上的线相交,并宣称可以得到圆周率π的值。换句话说,一根针投到间隔相同的平行线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和π有关。我们时常感到数学的神奇之处,比如当这个π在很多不该出现的场合莫明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我国保险行业中“诺斯悖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我国保险行业中“诺斯悖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我国保险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应的监管制度也不完善,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管过程中出现了“诺斯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离开政府监管保险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而政府的监管又使得保险市场的效率受到影响。我国保险业监管中这种政府失灵的现象,其原因可归结为保险行业中国有产权占据主导地位以及我国保险业监管主体具有特殊性。为了解决我国保险行业的这种“诺斯悖论”现象,应明确监管目标而纠正监管偏好,避免保监会垄断而建立网络式监管体系,增加监管透明度,根据金融业发展具体形势调整监管策略,对国有保险企业进行产权改革。 [关键词]保险监管;诺斯悖论;新制度经济学 卢现祥与朱巧玲在他们所著的《新制度经济学》一书中,这样阐述了“诺斯悖论”:“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代理人的介入,财产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界定、保护和实施……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根据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客观上政府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政府的确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了全社会的福利提高而工作的;另一方面,政府的工作人员又难以避免出现经济人行为。这就意味着,政府既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去制定政策、行使权力,也不可避免地考虑从

政人员的个体利益。 保险行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对于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政府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保险行业中的“诺斯悖论”现象进行分析,试图在相关文献的帮助下,结合制度经济学的知识,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保险行业“诺斯悖论”的建议。 一、我国保险行业中“诺斯悖论”的具体表现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情况虽然与其他国家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即离开政府的监管保险业势必走向混乱甚至崩溃,而政府监管时又往往出现一些无效率的现象。 (一)政府监管的正面作用 保险业务是建立在风险的基础之上的,保险事故具有随机性、损失程度的不可知性、理赔的差异性等特点,加上激烈的 同业竞争和保险道德风险及欺诈的存在,使得保险成了高风险 行业。在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更需要强 有力的监管力量。国家是一个具有合法使用暴力和强制提供法 律、秩序的组织,由国家提供的监管具有规模效应,可以有效 地防止这些风险的出现,即使这些风险出现,也可以使其在社 会公众中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 此外,国家监管对于规范保险机构的经营也有很大意义。 在我国保险商业化发展过程中,经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