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论文

DUFE

信息经济学

学号:220100457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程楚

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的水平。具体到我国,1997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信息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人在国民收人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人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二是工业化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创新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交替。三是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四是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五是工业化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六是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工业化,可以揭示出工业化的四大特征:第一,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二,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第三,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第四,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循环机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存在两种作业机制,促进机制和带动机制。它们之间的循环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 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

体。概括地讲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基础和对基础之改造的关系。

1.2.1 工业化之于信息化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没有工业化, 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成为无源之水。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工业化促进对信息化的需求;工业化促进人力资源从传统部门向新兴部门转移;工业化为信息化技术的扩散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发展机遇。

具体来说,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搞信息化需要大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技术装备,实施重大的应用信息工程,生产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电子产品等,这一切都不能没有钢铁、机械、汽车、仪器仪表、建筑、电力等传统工业的支撑作后盾,也不能没有农业、消费品工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等其他传统产业为从事信息化事业的人员供应生活用品和消费服务。

其次,工业化也在扩大市场、积聚资金等方面为信息化做出了贡献。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产业成长壮大为支撑的。尽管信息产业有制造业与服务业以及两者的融合,是个庞大的产业群体,可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一个产业内部市场,形成信息经济的内循环。但它不能没有更大的外循环,必须向工业化所造就的强大传统产业,包括农业、采掘业、建筑业、其他非信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去寻找产业外部市场,以扩大自己的应用领域、营销范围和市场容量。信息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产业。工业化为信息产业营造了服务对象。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搞信息基础设施要投资,建信息工程项目要投资,办信息产业和企业也要投资。信息产业即是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尽管信息化是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但在取得效益前垫支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资金有无回报还具有一定风险性。工业化的发展为信息化积累了资金,传统产业给新兴的信息产业以资金支持,特别是通过工业化形成的资本市场及其金融创新,替信息化所需资金开拓了多种投融资渠道。

工业化也为信息化打好了人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信息化以人才为依托。信息

化所需的人才,既有与工业化需求共通之点,如一定的知识水平,又有与工业化需求不同之处,如更富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人才要通过教育系统进行培养和在实践中造就,也要依靠原有工业部门和其他产业部门的输送。这后一条途径往往比较现实,且易见成效。在信息化过程中,各国对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发达国家经常以各种方式招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尤其是软件业方面的人才。信息化不仅需要各种专业人才,而且还需要大量一般的从业人员。如果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部门需要的劳动者和大批专业人才,主要来自工业部门,也是毋庸争议的事实。

1.2.2 信息化之于工业化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引擎”,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的意义, 它是现代的工业化或者说是“ 工业化” 的“ 现代化” 。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支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总的来说,就是用信息化拉动工业化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为工业化进程新增大量的就业机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观念更新,提高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部门的管理效率等等。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等到工业化完成以后再去搞信息化,而信息化能够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大大缩短工业化的过程。这是因为:其一,信息化能够催化传统产业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通过IT 对个人、组织等的工作的基本过程或程序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进行更有效率的安排,产生了不同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使工业生产中知识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少,生产方式越来越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传统产业知识化程度不断高度化;而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强大的扩展性、渗透性,能将知识、技术等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由此,信息化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倍增和催化作用,提高了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其二,信息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这需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来予以满足。近年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信息业的极速发展必然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产生新的需求,创造出巨大的工业品市场规模。这些信息装备、信息服务大部分需要工业等传统

产业的生产来满足。为满足信息业的需要,工业本身也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技术创新,以高技术为支撑,向更高的产业结构演进,二者相互促进。因此,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过程,从而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薄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此,必须找到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和路径,同时,对农业、就业、环境、教育等关键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国四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国家目标导向战略;远近结合战略;各方参与,以市场机制推进的战略;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战略。六条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努力付诸实施的路径是:

(1)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基础条件。

(2)以信息化新路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根本转变。

(3)提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教育。

(4)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社会发展。

(5)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积极调整体制和机制,形成信息时代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新环境。

IT生产率悖论

IT生产率悖论的具体含义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即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高投资并没有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这一悖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投入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信息技术的投入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效益;信息技术的投入没有大幅度提高个人及部门的业绩。

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悖论”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行业和国家层面上的“生产率悖论”问题,主要研究IT投资对行业产出或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另一是企业层面上的“生产率悖论”问题,主要研究IT投资对企业产出或绩效的影

响。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行业层面上,通过IT投资和经济增长以及行业生产率等方面的计量研究,发现巨额的IT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国家和行业层面上的研究检验的是平均IT投资和平均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平均意义上IT投资没有导致产出增长,但是在不同的公司之间,IT投资的表现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后期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企业层面,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来研究IT投资对公司产出或绩效的影响。

IT生产率悖论的形成背景

信息技术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技术进步,经济学家与企业界人士预期信息技术投资能够提高生产率。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商业领域。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IT)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在美国经济中的应用发展尤其迅速。从1980年至1992年,美国每年在lT上的支出从600亿美元增加到了1600亿美元(按1987年不变美元计算)。从1991年到1996年,与计算机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支出平均每年增长70%,同期用于其他资本和劳动的支出年均增长率不到10%。随着信息技术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的大幅增长,研究人员和公司管理人员越来越关注计算机投资对产出和公司绩效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围绕计算机投资效益问题展开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1975年,卢卡斯(Lucas)研究了加利福尼亚银行65家分支机构的计算机投资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信息系统投资不能解释大部分的绩效差异,没有发现信息系统投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明显联系(Lucas,1975)。同年,卢卡斯还研究了美国成衣业,发现计算机系统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微弱的联系。1983年,克龙(Cron)和索博尔(Sob01)调查了138家公司,发现大量使用计算机的公司绩效有的很好,而有的却很差。1985年,斯特拉斯曼(Strassmann)研究了美国服务业的部分公司,发现IT投资和高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首先提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学者是Roach。Roach 是摩根集团的一位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美国1973 年以来生产率下降的问题,他对1977 年至1984 年期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一时期美国企业大量的计算机设施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服务业的生产率显著下降(80 %的计算机投资发生在服务业领域) 。于是,他提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观点。Roach 的论文于1987 年发表后,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8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

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总结道:“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惟独在生产率统计数据中难见其踪影。” Solow 的评价使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在学术界的影响更大。之后,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资料,研究了信息技术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互动媒体教学设计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交互活动的安排,以达到充分利用数字互动媒体设备与数字信息资源,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在互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步骤有: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学习者交互设计、交互内容设计以及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一)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通过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来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而结合目标和客体去设计必需的、合理的活动情景主题,明确大致的活动流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在后续环节中便于操作和执行。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情景主题,为师生之间、学习者及其群体之间的共同理解与经验分享创造了宝贵的交互机会。教学情景的设计旨在促使学习者通过原有经验知识的回忆与提取,为学习目标提供共同经验,同时有助于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基础。 (二)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人际交互的主导核心仍然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变化等,都有赖于教学活动中交互操作的结果。在互动媒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尽管处于同一个时空维度中,但互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却可以使双方有多维度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向的面对面、言语书面信息传播方式,还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媒体的人———机———人的交互传播模式,从而使得交互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这种师生间的交互形式以互动媒体为依托呈现出言语书面交互、实验操作交互、教师主导交互、学生主导交互的形式。 (三)学习者交互设计 学习者交互的设计是对学习者及学习者团体之间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基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安排可供学习者交互选择的方式有合作式交互、竞争式交互以及角色式交互。合作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在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通过小组讨论、沟通、展示、汇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习目标的建构。竞争式交互能够使学习者间形成进取的氛围,强化学习者自觉学习的动力。角色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端正认知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四)交互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参考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涉及目标内容设计、支撑内容设计、交互规则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交互内容首先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目

信息经济学结课论文

信息经济学角度谈企业招聘 商学院2012级经济学2班 崔嘉伟 201222361019

一、信息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商品。信息社会通常被定义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集中。信息集中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此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因此,一种看待信息社会是否形成的方法是评价信息的交换强度及信息内部流动的持久性。信息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1、信息的首要经济作用就是以市场信号的形式显示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方向是否合理、手段是否有效、决策结果是否经济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以某种形式显示出来,经济信息即充当了资源配置有效程度的指示器的角色。市场经济中充当资源配置指示器的经济信息系统就是通常所言的市场价格体系或价格机制。 2、信息的第二个经济作用是估计或确定经济关系。我们知道只要决策的结果不是唯一,不确定性就会自然出现。不确定性的减少,有赖于信息的获取,减少不确定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决策模型。没有信息,经济管理者就无法给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关系。由于基于信息处理而获得的经济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信息的质量和人们把握已有经济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决策的经济效用。 3、信息的第三个作用体现在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俗地说,经济信息能够全面记录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反应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和改

进管理效率提供依据。 二、企业招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防范措施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核心已经聚焦于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此,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力资源是个关键的因素。而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获取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是企业产生良性循环的重要工作。招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但经济环境的变化已使得企业招聘今非昔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聘已经是一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样就加大了招聘的难度。同时,在招聘过程中,由于人性的多变,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常常又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企业举行多次招聘想要寻找最好的人才,而应聘者则多家求职以求得最好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均没有得到最满意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企业在这场与求职者展开的多重交叉博弈中缺乏准确的定位,盲目追求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最适合的人才。由此可见,招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招聘者与求职者双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对招聘者和求职者均最有利的目的,即怎样才能有效的招聘,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针对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企业招聘过程,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指招聘方与应聘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招聘方与应聘方互相不了解对方的私人信息,导致招聘不成功的一种现象。往往存在企业招聘中,当企业新招聘的某位员工入职时,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计量经济学论文12篇-精品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1、因素分析 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里,对中国商品进口额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明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增大,所以,对这两个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这里选取“中国商品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表示。所以,模型假定为 LnY=β0+β1㏑X1 +β2㏑X2 + μ 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 下表为1985——200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你消费价格

信息经济学论文

DUFE 信息经济学 学号:220100457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程楚

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的水平。具体到我国,1997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信息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人在国民收人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人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二是工业化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创新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交替。三是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四是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五是工业化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六是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工业化,可以揭示出工业化的四大特征:第一,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二,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第三,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第四,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循环机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存在两种作业机制,促进机制和带动机制。它们之间的循环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 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

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

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一信息经济学的历史(一)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它的产生与其他经济学一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令人瞩目的信息革命开辟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是信息技术巨大发展及其对生产力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必然结果。信息经济学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所处的时代具有下述主要特征: 1.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二)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信息经济学的历史不算长,从它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式被提出算起,至今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还不到整个经济学发展历史的1/6。信息经济学有它的“史前”期。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H.Knight),就已把信息与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到企业为了获取完备的信息必须进行投入的重要性。他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发现了“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并注意到各种组织都参与信息活动且有大量投资用于信息活动。但是,信息经济学一词的提出则是在同一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的分布有差别的问题。以后他又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注:研究这一问题的还有日本学者宫译。)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J.Stigler)(注:他是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著名论文,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他提出信息搜寻理论,后来还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有完全信息的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F.Machlup)把知识生产的理论研究与其统计调查结合起来,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该书于1966年被译成俄文,1967年出了第3版,1968年又被译成日文,至70年代还先后被译成法、德、意以及西班牙语。(注:该书在我国也即将被译成中文出版。)书内提出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问题,并对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进行了统计测定。(注:据他测算,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在知识产业部门工作的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在美国国内对该书的引用与评论延续了10多年,甚至有学者认为知识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经济及其经济学。1980年至1983年,马克卢普又扩展上述专著,并对美国知识产业的统计测定进行更新,陆续发表《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多卷本著作,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empirenews.page--] 从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出现起,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被公认止,这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对信息的经济学分析或对经济理论中信息的分析,还是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在这一时期都有长足的发展。就前一方面的分析而言,不少经济学家在考察作为经济行为变量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备性以及需要支付成本等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导出了种种理论。如阿克洛夫(G.Akerlof)(注:阿克洛夫同斯彭斯、施蒂格利兹一起因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70年提出的“柠檬”(即二手货)理论、斯彭斯(M.Spence)在1973年提出的“信号”理论、赫什雷佛(J.Hirshleifer)在1971年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格罗斯曼(S.J.Grossman)和施蒂格利兹(J.E.Stigliz)在1976-1980年提出和补充的市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悖论”等等。其中,阿罗(K.J.Arrow)(注: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维克里(W.Vickrey)和莫里斯(J.Mirrlees)(注:两人因从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而同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信息经济理论的贡献也很突出。阿罗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析、风险转移

关于信息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信息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信息经济论文范文一: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是我了解了关于信息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现在以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的初始发展环境、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成效和我国信息发展的基本经验,结合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讨论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信息化基本现状加以梳理,以期对认识和促进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裨益。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发展信息化的初始环境-uytr3e2w1q 我国信息产业是在全球经济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背景下展开的,国际产业转为我国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分工提供了机遇,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代表了世纪交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封逼近”的背景下,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再分配,向信息产业倾斜,实现要素的间接转移来发展信息化的。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信息化“是一种在国际环境影响下,受外部冲击的逼迫而引发的变革,是对现代性之外部挑战的回应”从内部环境看,通过自身的改革

开放,一方面积极融入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延伸国内产业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国内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在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瞄准信息技术的跳跃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特征,努力通过推广应用信息化经济的发展进程,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国情 关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条件,普遍认为是被迫走向现代化之说。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国际信息产业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了。世界以美国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978年,我国电话总数仅280多万部,电话普及率0.38%,而世界平均为11.5%,信息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更是落后世界三十年。信息化潮流已经到来,还没有为信息化发展做好准备的我们应该如何抓住优势,利用好机会,克服劣势,消除威胁,实施适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成为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关键所在。从信息经济发展零开始,如何符合国际市场的信息化经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从现实现代化看,要用六十年时间来完成西方200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升级过程;从信息化模式看,已经有美国、欧洲、亚洲等各种模式可以复制;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是粗放向集约转变。我国的基本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存在二元经济的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特殊国

《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信息经济学 课程学分:4 学期学时:40 课程性质:知识类课程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 适用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开课部门: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经济系 一、课程概述及意义 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是经济理论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它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信息分别作为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在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及客观规律(包括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的成本和价格、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等)。信息经济学以“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为前提,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提高企业效率。 学习信息经济学,使学生建立一种“信息产生效率”的观念,同时,认识到信息的制造和传播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共同参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理解自身专业在社会中的分工,能够为更好的理解学科专业的由来以及学好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 三、教学内容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学科分工中不仅有其专司领域,基本理念还能够作为一种思想渗透到其他学科,为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一种经济学视角。因此,信息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四、教学方法 1.案例导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 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鉴于学生理解习惯的不同,理论知识一般采取概念导入、图形辅助、推倒论证、案例导学的四步教学,其中,案例导学是关键,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并解释社会现象,而不单纯是从技术角度掌握理论分析的方法,因此,课堂上大量案例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灵活运用理论。 2.分组自学。第三部分的知识,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这部分的 教学方法是学生分组自学,课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准备课件,上课时分小组进行课件展示,学生给学生讲课,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课程作业展示的作业向着教学需要的方向。 五、参考书目 1. 第一参考书:《信息经济学(第二版)》,乌家陪等编著,高等教育

信息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论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激励机制 摘要: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以信息形式存在,必然也能够在信息社会里创造它的价值。本文作为《信息经济学》结课论文,限于篇幅,重点介绍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企业招聘中的具体体现及对策和企业激励机制这两大重点。关键字:信息信息不对称理论激励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以企业招聘为例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核心已经聚焦于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但往往当企业新招聘的某位员工入职时,发现他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该工作岗位的职责,缺乏与该岗位相匹配的很多能力,新员工也发现该岗位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导致新员工不久便离职的状况。这既浪费了双方的时间成本,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根本原因在于,招聘方与应聘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一)存在的问题 1、招聘方缺少对招聘岗位的细致分析 招聘岗位的正确分析是对一个岗位招聘的基本要求,是人力资源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正确分析工作岗位,列出胜任该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才能招聘到最适合该岗位的人才,使得人尽其才。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往往没有认识到招聘岗位分析的重要性,对工作岗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 2、招聘方的招聘手段比较单一 要想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仅仅通过面试一种手段是无法达成的,现实中,很多企业往往仅通过面试这一种手段来考核应聘者,面试虽然有它的优点,但通过面试仅仅能够了解应聘者的性格、气质等方面,而其他的很多方面却无法通过面试来考核,因此,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招聘手段来考核求职者。 3、应聘方没有提前很好地了解招聘企业

制度经济学结课论文

商学院《制度经济学》结课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制度是一个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大学制度,教师职工和学生得不到行为约束,学校的各种资源也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这将导致整个教学体系的崩溃。同样,历史也证明了大学制度对于大学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回眸大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制度与大学组织是相伴而生的;制度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部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制度演进史,而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制度文明的产物。 近些年来,现代大学制度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发展中也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现代大学制度的提出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效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大学办学权力的下移,以政府为供给型的大学制度变迁必然向大学自主型的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正如有学者所言,“198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思路基本明确,而且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应当适时地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微观方面,其根本的出路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露出水面,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越来越直抵根本。“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应引起关注的是中国加入 WTO后,中国大学直接进入了国际化的大市场。WTO 的运行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如何保证中国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北京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可见,中国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要在制度方面做文章。 目前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很少从制度学的视角来研究;还主要是基于“大学”本位的研究,缺乏“制度”本位的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对我国大学制度的历史回顾与特征分析,指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创建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在探讨如何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创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新制度经济学是否适合用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也即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否可行。下面主要从理论的可行性这个部分来进行阐述。为什么选择制度变迁理论,而不选择其他理论,一方面是因为这一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已经形成了体系并且趋于完善;另一方面是与本文的目的有关,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过程,本文正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大学制度生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寻找现代大学制度创建的有效途径。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又称契约理论,是直接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以最大限度增

信息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论文 题目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教师曾鹏燕 班级信管101班 学号 20104940129 学生姓名田定金 2012年 11月 10日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假冒伪劣现象 摘要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多时候很多地点总会出现一些作假的现象,在这些假冒伪劣现象中,难免会有人收到欺骗或是伤害。为了减少因假冒伪劣现象造成的伤害,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出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对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及其原因,最后根据假冒伪劣现象长生的原因分析防止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经济市场 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又称信息不平衡,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或者活动各成员之间拥有的信息量不同,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不利的地位。比如说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掌握着卖方的大量信息,而卖方掌握着消费者的信息不够多,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就处于有利地位了,而卖方则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还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因为买卖双方对交易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与交易初衷相悖的现象)。

二、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概括来说,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让人说真话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如何让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在经济活动中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跟别人分享,达到相对公平。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就是交易双方了解的交易信息不平衡,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对称,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会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平衡而产生一些欺骗或作假的现象。 通常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而且各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而对该行业的经济信息了解得比较透彻,而对于其他行业的经济信息可能了解的就很少了,也就是说社会分工的不同,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专业化对于企业的运作时很有利的,因为在企业的产业链上面,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做不同的工作。如果所有的工作都由一个团队的人来做的话企业的生产效率会很低的,因为他们要做的是整条产业链上面的事情,这样虽然有利于生产人员了解整条产业链所有的信息,但是这样难免会造成生产人员在整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低效率。所以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各自安排固定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考核科目:产业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院 (系) 学生所在学科:应用经济学 学生姓名:陈擎 学号:17S010131 学生类别:学术型 考核结果阅卷人 摘要 进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流动,为适应新形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当前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立足浙江省情,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动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地区比较等方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多视角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文章提出了未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1) 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4) 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6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 (11) 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4) 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第五章结语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1.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 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1961年, 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此, 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 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1962年, 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 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为此, 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70年,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 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 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1977年, 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 定义与测度》, 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1983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 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 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 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1984年, 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在该论文集中, 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当然,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要特别说明的, 2001年度诺

技术经济课程论文

技术经济及管理概论 摘要: 技术经济学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我国发展,反复被应用与各大工程项目,90代开始技术经济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当今世界科技更新速度飞快,技术经济的发展业随之不断变化。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技术经济问题,并产生了新的部门技术经济和新的技术经济学分支。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问题导向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各个领域中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那些问题。虽然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是多样化的,但是技术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向可持续发展方向集中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技术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指导我们研究方向。 关键字:技术经济;创新;趋势 1 引言 技术经济学是在中国技术经济学者的带领下,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特色,吸收国外相近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创新发展形成的。技术经济学是技术与经济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是一门持续发展的学科,要维持技术经济学科的“常青树”地位,技术经济学科就必须与时俱进。 2 技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 2.1 技术经济的研究对象 根据多年来技术经济的发展,很多学者把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三个领域、四个层次、三个方面。 三个领域的技术经济问题: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四个层次的技术经济问题:项目层面的技术经济问题;企业层面的技术经济问题;产业层面的技术经济问题;国家层面的技术经济问题。三个方面的技术经济问题: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在现实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2.2 技术经济的主要研究问题 1、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研究; 2、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3、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研究

信息经济学论文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信息经济学论文题目: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分析与比较 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 201308010115 姓名:王刚 指导教师:温雅丽 2016 年 1 月 3 日

摘要:研究企业激励理论,通过构建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减少企业治理成本是当前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国有企业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现状,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二者的激励机制进行比较并提出构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经营者及员工激励机制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国有企业

A bstract: the enterprise incentive theory, through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s set up to improve the business efficiency, reduce the cos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existing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China's situ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for comparis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or and the staff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specific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centive mechanism, private enterpris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1.信息经济形成的时间 1、几种观点: (1)马费成等: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2)金建等:20世纪中后期至70年代。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中一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 (3)吴康生等(《当代社会的基础——信息技术》):1978年的能源消耗拐点现象。 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 2.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 (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 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 (一)劳动者 (二)企业 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 (三)产业结构 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 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 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 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 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信息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 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 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 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 4、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 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 4、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年) 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至今) 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信息经济学形成阶段(1959——1969年) 2)、信息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1970——1978年) 3)、信息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 5.各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一)美国 1、马尔萨克

信息经济学结业论文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的实现方式的分析 姓名:陈超 学院:人文社科院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B12120626 关于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的实现方式的分析 【引文】 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研究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利于总结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规律,预测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找出我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找出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差距,从而推动我国信息经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应用的大胆创新。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的学术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信息系统及其经济效益的分析,探讨实现经济效益的方式与方法。学生浅知薄见,本文仅是抛砖引玉。若观点有不韪之处,请老师见谅。 【关键字】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方式 【正文】 一、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在人类活动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实施对信息进行收集、储存、

检索、加工、传递。安全保护等管理功能,使其得到有效利用的人际结合的子系统。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它不但具有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这5个一般系统所共同具备的要素,而且可以从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加工、展示以及安全等特点和角度去分析和认识:而且,这里所说的系统,其中“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既包括系统地操作者也包括系统的服务对象,为人类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是这里所说的信息系统存在和得到研究的意义所在。由于信息自身并不能独立存在和交流,必须依附载体(例如数据、信号等)而存在,因此信息系统必然是依附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即更大的系统的,它永远是一个子系统:它所处理的是包含了信息内容的特定载体。 ●信息系统的分类 从系统的技术特征出发,通常将信息系统分成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专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按照系统的规模和服务对象不同,可将信息系统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宏观信息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经济信息系统,他是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它收集、分析和处理与宏观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类经济信息,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现代化手段。 从职能方面来划分,可将信息系统划分为综合职能与专业职能两大类。 前者包括中央综合经济部门、政府部门、党务部门信息系统和城市信息系统:后者又包括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国家科教、社会、资源等许多子系。 ●信息系统的功能 1.数据的采集和输入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想得到反映客观世界的全部数据是不可能的,也 是不必要的。确定信息需求要从客观调查情况出发,根据系统目标,确 定数据收集范围。将收集的数据,按系统要求的格式加以整理,录入并 储存在一定的介质上,并经过一定得校验后,即可输入系统进行处理。 信息系统的首要功能是根据相关性原则,将分布在各处的原始数据收集 起来,输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便于信息系统储存、处理和输出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