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管理西方经济学论文 3000-5000字

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

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

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

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

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

普遍性。

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

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就

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

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

实际工资相对减少。

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

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

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

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

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

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

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

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

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

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

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

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

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

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

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

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

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

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

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

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

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

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

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

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

适度灵活调整。(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

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总结怎么写

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

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

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

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报到书。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

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

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

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

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

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

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总结怎么写

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

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

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

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1、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

化的关系3、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

用5、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泛珠三角有关问题

研究8、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

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

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

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

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

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

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

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

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

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

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

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1、司法独立问题的思考2、法律

和道德的相容与冲突3、论法治的观念基础及其构建4、评议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5、论依

法治国6、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7、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8、宪法权威与依法治国9、

论罪刑法定原则10、完善反腐立法的构想11、试论正当防卫12、黑社会性质犯罪若干问题

研究13、抢劫罪中的疑难问题探析14、正当防卫若干问题探析15、析医疗事故罪之构成16、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完善17、民事执行难的对策研究18、对中国刑事诉讼中设置沉默权问题探讨19、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辨析20、论非法证据及其效力21、知识产权领域平行进口

法律问题研究22、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23、医疗事故处理中的赔偿原则24、人体伤害致

致精神障碍赔偿的探究25、关于树立司法鉴定结合公信力的法律思考26、论同居权27、论

我国民法他物权制度的完善28、隐私权制度初探29、论民事活动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30、

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31、诚实信用的一般法理原则与技术操作32、我国民法是否应当建立取得时效制度33、论隐私权34、试论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35、储蓄实名制的法律思考36、

证券内幕交易犯罪浅析37、论保险诈骗及其防范38、完善我国破产法的难点与对策39、关

于商法学理论体系若干思考40、略论合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41、论经济犯罪的原因42、试论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43、论域名抢注与商标保护44、我国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45、我国中小企业立法中若干问题之探讨46、我国担保法的若干理论和实务研究47、完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48、我国信息法制建设中的法律问题探讨49、入世与我国反倾销立法之完善50、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51、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若干问题比较52、国际贸易中的提单法

律问题53、试论我国外资立法的完善54、提单有关法律问题研究55、论外国仲裁裁决在我

国的承认与执行5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57、区域贸易协定的法律问题探析58、 CEPA的法律问题探析59、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60、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

关系中的法律研究61、中国抵制污染转嫁的法律思考62、新时期完善环境立法之研究63、

广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建议64、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65、如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1、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2、企业财务控制制度建设问题探讨3、对我国上市公司所采用的并购策略之分析4、会计信息失真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5、审计风险问题探讨6、审计独立性研究7、内部控制制度研究8、会计目标与审计目标9、审计重要性问题分析10、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案例分析11、论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12、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13、主流会计软件功能分析14、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分析15、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探讨16、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探讨17、商誉问题探讨18、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19、关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20、会计诚信建设问题21、。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篇一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提出了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创新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与以往大工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即商业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这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新经济时期。此后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新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经济即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它具备了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和可持续化几大特征.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才资源成为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一般需要如下几个类型: (一)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 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科学家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 世纪初为5%——20%,70年代至9o年代为70%_80%

经济学类论文(5篇)

经济学类论文(5篇) 经济学类论文(5篇) 经济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 依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课时少,内容多,老师受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看到同学的感受。课堂教学仍旧是老师讲、同学听的模式,同学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同学与老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同学学学数学的爱好,肯定程度上挫伤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同学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同学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心情。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同学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很多同学学完微积分后不会详细应用,从而造成同学的学习爱好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进展对高校毕业生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需跟上时展的步伐。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缘由。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目前的微积分教材非常注意理论的严谨性。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

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从内容绽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意严密的规律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学问而忽视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使同学感到微积分课程特别抽象,特别难学,特别神奇。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学问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意学问的系统传授而忽视了学问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往往走的是一条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最捷'路线,使同学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不少高校微积分课的教学,始终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法、问答法。很少把同学真正理解并把握了多少微积分学问作为尺度,也很少思索如何用最少的语言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去启发同学自主学习和思索的力量,常常用单一的考试成果来衡量同学的学习效果和成果,而不留意考察同学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同学的认知力量。缺少试验课程环节,同学应用数学困难。缺乏微积分的验证性试验、计算性试验、探究性试验和综合设计性试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学问,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敏捷性和制造性,学习效率低是高校微积分课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管理西方经济学论文 3000-5000字 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 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 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 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 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 普遍性。 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 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就 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 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 实际工资相对减少。 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 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 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 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 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 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 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 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 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 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 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 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 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 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 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论文篇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 经济学基础在当前经济管理类型专业中属于非常核心的课程,在其相 关专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挥关键重要作用,尤其现在国家市场经济体 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对于经管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必须加大 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水平。[1]同时经济基础课 程教学目的重在实践,但是其内容体系过于庞杂、知识偏重理论,但是日 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环境发展较为滞 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学模 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实用性经 管人才的培养。 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发展现状 1.1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偏重理论 ,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 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基础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 此类学科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现在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 基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 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课程 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案例的使用水平偏低

众所周知,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太强,单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 知识内涵,加之该学科对实践性还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 案例分量既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3]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安排较少, 案例内容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终 案例教学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其一,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理想的授课人数大约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实行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学生对应的 教学资源并没有都得到很好的满足,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授课压力,普通教学班人数扩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学校由于人数过多组织合班 授课,班级人数超过百人,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案例教学效果。其二,教师普遍缺乏较强的案例教学能力。较之传统的 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学校没有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教师也普遍缺乏案例教学的学习,在 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得要领,使得案例法的教学成效 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发挥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其三,学校经济学授 课教师大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经济学管理真实的工作情况 根本不了解,在案例讨论环节无法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使得教学最终 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4] 1.3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阶段,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基本不存在实践课程,多使用传统 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类专业对实践 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众 所周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广泛实行,经济现代化趋 势明显,具有现代经济意识和经管能力的人才极度匮乏。[5]同时越来越

经济类的论文六篇

经济类的论文六篇 经济类的论文范文1 (一)缺乏课堂争论氛围,同学主体地位不强案例教学强调同学的参加性、主体性、主动性,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成人同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同学缺乏理论学问储备,学问面较窄,习惯于被动接受学问,接受案例教学有肯定的难度,主动加入案例争论与分析的乐观性不强,导致课堂缺乏争论氛围,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加之部分老师缺乏对同学主体性的把握,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阻力,不注意课堂争论与沟通,使同学处于被动地位。 (二)缺乏系统性、有用性经济学案例教材及编写的专业体系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素材,然而,目前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几乎都是源自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适合本土化、有用性、有针对性的经济案例教材,有些案例时间跨度长,内容陈旧过时,导致同学在理解上往往缺乏感性熟悉,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类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内部存在必定的联系,同学的学习就是要构建课程的内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学问体系。因此,案例教学要遵循理论性与系统性的结合,然而,在案例教学的实际中,经济类课程的案例的编写经常是孤立的,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 (三)缺乏对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案例教学对老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对案例教学完全掌控,成为有效的指导者和推动者,乐观引导同学,让同学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索分析。案例的选择和组织

尤为重要,从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的案例教学来看,部分老师对案例教学的把握肤浅,没有对案例进行严格的筛选,案例的选取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老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不够,案例的导入缺乏设计,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沟通与沟通,对同学的分析争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评价和总结,无法达到课堂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经济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在经济类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要发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和完善案例教学应用水平,体现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更新学习观念,明确同学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取决于同学的参加度,在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重点是转变教学观念,推动以同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简洁讲授书本学问,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学问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同学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引导同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讲解和论述,而是将话语权交给同学,做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提高案例选取、编排与呈现的针对性、有用性与合理性1.案例的选取。在经济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选取好的案例是关键,案例的内容应适应教学环节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代表性,能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学问,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对所教课程有一个系统的熟悉和宏观的把握,紧扣教材内容和重点,把控好案例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篇一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提出了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创新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与以往大工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即商业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这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新经济时期。此后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新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经济即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它具备了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和可持续化几大特征。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才资源成为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一般需要如下几个类型: (一)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科学家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 世纪初为5%——20%,70年代至9o年代为

经济论文:专业经济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经济论文:专业经济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经济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1 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食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问题与人

们的生命和健康,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甚至是国家安全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呈现出了一些令人瞠目的新趋势。首先,近年来环境污染的愈发严重造成的土质变化、大气污染等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食品安全。其次,科技手段的提高使各种化学性药品作为食物添加剂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之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再次,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使一些转基因食品层出不穷,而其安全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却是难以预料的。最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一些人群开始片面的追逐营养成分,造成体内营养的不均衡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解决食品数量安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本世纪初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却开始不断出现,从阜阳奶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从苏丹红事件到红心鸭蛋事件,从双汇瘦肉精事件到肯德基的药鸡门事件,这一桩桩、一件件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没有淡出人们记忆的时候,2014 年又爆出了福喜肉事件、台湾黑心油事件、沃尔玛狐狸肉冒充牛羊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与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有关,而且对国际贸易往来与国民经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政府开始采取各种规制措施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1995年颁布《食品卫生法》,2001 年颁布《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办法》,2002 年又推出《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终于2009 年2 月28 日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通过并于2009 年 6 月 1 日开始付诸施行,2010 年还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015 年中国开始试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相关试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可

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 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是人类经济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以及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 的相互融合过程。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 家阅读参考! 篇1浅析日本低碳消费的经济策略 摘要: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 模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日本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不仅缓解了日本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 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发展。日本实施该战略有科学技术、政策 法规、文化积淀以及广泛的民间基础。从不同角度考察日本低碳 经济战略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低碳消费;低碳经济;日本 目前,地球资源日益短缺,如何在保证本国在减少能源消费 的过程中高速发展经济就提上了各国政府的日程表。低碳消费是 一种基于文明、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它以“低碳”为导向,

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促使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均衡发展。 据调查,目前许多人不了解甚至 1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21-2022年的英国能源白 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的,作为一 种较新的前沿经济理念,学界还没有对其定义形成完全的共识。 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表述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1是方 法论。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致,而 低碳经济是指尽可能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 理念和发展方式。其目的是以低排放的方式来化解温室气体效应 带来的气候的灾难性变化,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2是革命论。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的跨越,其本质上是对传统的“三高” 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是对生产、生活、能源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所以被称为“革命论”。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精选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精选 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根源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何谓“流动性”(liquidity)?根据investopedia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或一种证券能够在不影响自身价值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交易的程度,或是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①。这个定义属于相对狭义的理解。在我们看来,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一般来说,在一国经济当中,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比较稳定。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我们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流动性的定义,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把流动性仅仅看作货币现象是对流动性最狭义的理解,也是现实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常用的理解(张明、管清友,)。欧洲中央银行(ecb)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polleit和gerdesmeier,)。张明()利用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 发达国家的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是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因。 1973年以后,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与黄金脱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美元纸币本位制确立。在金本位制下,贸易失衡会通过两国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行自动调整。因此,世界经济不会

经济论文: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文10篇

经济论文: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文10篇 本文是一篇经济统计论文,经济统计工作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数量资料的工作过程;经济统计资料是经过搜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以后所得的反映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各种统计数据。(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统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经济统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前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社会依赖人而存在,因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各种物

质和精神需要,就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于是,消费结构问题应运而生,它也是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因素之一。消费结构能反映消费的内容、质量和水平,其合理化程度反映居民生活消费质量变化的好坏。改革幵放以后,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购买自己中意的商品,粮票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当前的全球经济增长下滑、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受到国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以后也开始放慢速度,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投资、出口和消费是国家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经济要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求投资、出口和消费有协调的比例关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净出口率也在逐年上升,但最终消费率却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并逐年下降。换句话说,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发达国家的消费贡献率平均为80%,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的表示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关键是努力扩大国内需求。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文化、健身、培训、旅游、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虽然我国居民己经在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享乐型、发展型消费过度,但是,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都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从而必然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縮减,这也是消费贡献率一直难以提高的部分原因,阻碍了经济增长。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说,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因为产品最终要用于消费,供

经济学论文范本范文

经济学论文范本范文 经济论文的写作,是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结论性总结。下面是带来的关于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经济学根底在当前经济管理类型专业中属于非常核心的课程,在其相关专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挥关键重要作用,尤其如今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处在不断完善和开展中,对于经管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进步经济学根底的教学程度。[1]同时经济根底课程教学目的重在理论,但是其内容体系过于庞杂、知识侧重理论,但是日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理论才能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环境开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学根底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施行,阻碍了教学质量和程度的提升,不利于实用性经管人才的培养。 1.1“经济学根底”教学课程的安排侧重理论 现阶段,多数学校的“经济学根底”的课程安排侧重理论性知识,而经济学根底的课程本身内容体系庞杂,相关观念和理论抽象复杂、晦涩难懂,纯理论性讲解无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明晰的理解,甚至适得其反,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也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长久以来,院校使用的考评系统更多关注的是老师的理论水准,没有重视对老师理论才能的考察评估。这些年,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老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根底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此类学科对理论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到达预期目的。同时,如今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根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

学理论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如此一来,老师在课堂上只能进展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理论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案例的使用程度偏低 众所周知,经济学根底知识理论性太强,单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涵,加之该学科对理论性还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案例分量既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3]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安排较少,案例内容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终案例教学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其一,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理想的授课人数大约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实行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学生对应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都得到很好的满足,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授课压力,普通教学班人数扩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学校由于人数过多组织合班授课,班级人数超过百人,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其二,老师普遍缺乏较强的案例教学才能。较之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才能等方面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没有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老师也普遍缺乏案例教学的学习,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得要领,使得案例法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发挥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其三,学校经济学授课老师大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工作理论,经济学管理真实的工作情况根本不理解,在案例

有关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

有关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基础课程改革创新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成为当今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社会经济会计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会计工作质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管理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信息处理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会计工作中不良行为的出现,从而达到企业和相关单位会计发展目标。 关键词:社会经济;会计管理 一、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1.维护经济发展秩序。 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秩序,这样才能够保障发展质量。通过会计工作,可以明确国家和社会各个财务部门的财务状况,减少会计操作中的不良行为,从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风险,更好地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最终达到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 2.提升经济管理质量。 科学的会计信息能够为国家经济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科学的会计管理工作,可以确保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实现我国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我国会计行业的运行水平,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管理质量,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在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时,会计人员需要认真对各项经济数据进行核算,并将相关的资金、成本以及利润指标落实到实处,并保存好原始数据,帮助单位做好经济财务管理,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需要充分发挥会计职能,这样才能够达到会计工作目标,减少会计失误,从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一旦会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尤其是对于核算和监督两项工作来说,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末,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保障其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实效性,并将这些数据系统的记录下来,为经济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会计中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变化较大,管理人员也无法及时掌握市场经济数据,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准确,会计数据失真,财务管理中的成本与利润不够真实,最终导致资产的流失,无法真正实现会计中的监督与核算职能,严重时还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质量的提升。 2.会计人员的经营管理意识相对较差。 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时,应该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意识,充分分析相关单位在发展中可能存在风险,从而提升其发展水平。然而许多会计人员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相对较差,对单位自身发展预测不够科学,导致其市场市场运行风险增加,不利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许多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只限于对会计数据的处理,他们意识不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能够从单位实际发展需求出发,使得会计信息科学性不足,容易出现如采购数量不准确、库存积压、成本上升等现象,甚至会影响到单位未来发展战略的科学性,不利于我国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最终影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3.财务管理工作相对混乱。 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要保证自身工作的质量,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方案,实现企业的量良好发展。如果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混乱,就会导致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下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不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会计账表不够健全,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会降低企业生产发展积极性,降低我国市场经济活力。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随着国际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张与延伸,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深入到了全球各个领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则是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法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着手,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二者相互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为视角进行探索分析,旨在阐析当代世界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动力和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跨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先局限于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进程中融为一体,世界经济自由市场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其次,世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世界经济逐渐互通互融;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3000字6篇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3000字6篇 经济论文范文字篇一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但是正是这种工具,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论证。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经济论文范文字篇二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产业结构变化带动要素投入扩大,进而拉动总量的扩张。同时,由于市场体制改革导致要素效率特别是资本效率显著上升,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长久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制变化势必影响要素的效率,但对劳动和资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资本效率的提升是对劳动效率提升的9多倍。这样,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群相对收入减少,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投资,从而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固定投资过热。过热的投资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过快、过猛发展,从而拉动日常消费品物价水平的上扬,人们则将更多的钱用于防止通货膨胀,减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费,从而导致高的通货预期。 (一)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分配的公平。针对劳动者因客观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实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调节、缩小按劳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弱化由此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条件;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的形成。 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通过完善整个社会制度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改革至今,虽然在社会制度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阻碍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在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切实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政府则更多地注重社会体系和自身体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设,制止权钱交易。保证政府作为一个规则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员运用职权参与分配,从而损害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效率。 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要保护劳动者应有的经济地位、精神尊严和合法权益,将劳动者权益纳入法制轨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 三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强调“信用”准则的弘扬,加大诚信经商的宣传力度。政府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倡“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承认按贡献、按市场效率大小实现经济收入是道德的,而通过欺诈、贪占等手段获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无论是何种经济情况都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现象的背面往往拥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只有将经济理论的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出经济现象的真正成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维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经济论文范文字篇三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 经济学术语是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载体,是其学科知识的结晶,是其学科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经济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范文一:发展经济学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 【内容摘要】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 篇一:市场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以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价值论以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有本质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直接解释和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部经济问题。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新增价值的劳动,界定好了“生产劳动”,也就界定好了新增价值的源泉。所以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从两个角度界定了两对概念。一是从是否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将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前一种劳动称为物质生产劳动,后一种劳动称为非物质生产劳

动。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与资本相联系、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无疑是科学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上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换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在这些情况下,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已不能反映现阶段生产关系的新特征。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首先,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我国理论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界定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又撇开了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样的所谓“生产劳动”可以套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从而失去了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不是从劳动成果的物质规定性来界定,而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只要劳动过程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不管该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们都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说过:“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人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马克思还说:“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佣,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